Practice

Practice

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

尋找小蝌蚪 Simeis 130 與 129 的參考路線

困難的目標永遠吸引人,挑戰的過程是這個嗜好最美的一部分。屬於冬夜的挑戰級目標中,拆天狼星伴星肯定是一個:

拆天狼星伴星時參考的位置

馬頭絕對也算:

目視馬頭暗星雲的經驗

小蝌蚪 Simeis 130 與 129...... 嗯,130 不一定,但 129 應該可以算



這次來到一個同好介紹的秘境,天剛黑沒多久就開工找蝌蚪,先複習一下大概的位置:

御夫座裏三組 "星雲裡的星團" 與 "小蝌蚪" 觀察記 -- Simeis 130, NGC 1893/IC 410, NGC 1931/Sh 2-237, Stock 8/Sh 2-234


然後就鎖定目標,換目鏡、試濾鏡... 編號 Simeis 130 那隻不難:


Simeis 130, 129 (CFF 250CC; 10mm Ethos for 375X)

老外一些資深的同好覺得 Simeis 130 算是 8 吋等級的目標而已,其實這說法並不離譜,我自己用 10 吋鏡 220X (17mm Ethos) 就可以察覺其存在,在夠黑的觀測地點像這樣拉到 375X (10mm Ethos) 連尾巴的方向都抓得到,蝌蚪頭有點像扇形的雲氣;那... 怎麼認位置呢?




這種目標的星圖很難找,我也沒找到過;參考業餘同好的相片也不準,因為曝光時間或後製手法... 種種可能,相片裡的星等亮度都不太準,尤其暗星。


以上圖來說,實際容易看到的星點 -- 左下角紅方框的 4 顆星大約 11.X  ~ 12.X 等亮,其右邊紅方框的 2 顆星一個 9 等,一個接近 11 等;Simeis 130 右側的綠圈圈裏的 2 顆星大約 11.X  ~ 12.X 等,左側綠方框的則超過 13 等,Simeis 130 發散開的扇尾朝著左下角紅方框的 4 顆星的方向。


那 Simeis 129 呢?

黃圓圈裏兩顆右邊那個 11 等,左邊那個 13 等;11 等那顆往上有三顆較明顯的依序 13 等,14 等,14 等,旁邊兩個小紅圈裏的星星大約 13.X  ~ 14.X 等亮;如果參考業餘同好的相片看到其它很多星星... 請放心,應該都超過 14.X 實際上也看不太到,不太會干擾判斷 ^^"


回到前面提到那個: "...11 等那顆往上有三顆較明顯的依序 13 等,14 等,14 等...",那兩個 14 等星星看起來都糊糊的,至少可以對照附近其它 14 等星星,其它的比較針點,而那兩顆怎麼看都有點糊,averted vision 下,上面那顆偶爾會變針點,而中間那顆偶爾雲氣還會變大... 就這樣,也沒辦法持續確定,但相同情況 -- "上面那顆偶爾會變針點,而中間那顆偶爾雲氣還會變大" 則重複出現多次,因此我勉強認為是有看到 Simeis 129,也因此把我最近新增的 "visibility" 標為最低的 5/5;未來有機會再繼續努力吧!


當天也有畫馬頭:


B33/IC 434 (CFF 250CC; 40mm XW for 94X, Lumicon H-beta)


也來標一下尋找路線,詳細敘述可以參考前面的連結,當時寫得蠻清楚的:




2021年2月13日 星期六

南邊的幾個科德韋爾目標

科德韋爾目錄要掃完不容易,因為有一堆得在南半球才看得到,但好像北半球同好記錄個 70 顆也能得到認證徽章,可是 Patrick Moore 已經不在人間遨遊宇宙多年了,還有誰能認證呢? 沒關係,觀星是自己的樂趣,自己高興就好。


上一篇: 秋冬夜幾個科德韋爾目錄裡的星團目標




繼續努力,太陽一下山就開工,秋夜的目標手腳得快一點,南天的看得到更好:


科德韋爾目錄編號第 54 (C54) 的是位在麒麟座的疏散星團 NGC 2506,星點分布的外觀大致呈三角形,主要星點可能都超過 12 等,所以得耐心點看比較久才有像星團,不怎麼特別,摩爾爵士選它應該是 "挑戰" 的意味大於 "好看" 吧? 


NGC 2506 (C54, TSA-120; 3.7mm Ethos for 243X)


位在大犬座的疏散星團 NGC 2360,科德韋爾目錄編號第 58 (C58) 就不同了,雖然整體亮度比前一個 NGC 2506 暗一些,不過看到時會是那種會心想 "哇... 這麼漂亮" 感覺的星團,星點多到有些畫不完。這個星團是妹妹卡洛琳赫歇爾發現的,列在她個人紀錄的第二號。


NGC 2360 (C58, TSA-120; 6mm Ethos for 150X)


NGC 2360 的北側大約 5 度左右就是大大有名的雷神頭盔 NGC 2359 喔。


科德韋爾目錄編號第 71 (C71) 的疏散星團 NGC 2477 位在船尾座,這區是我冬夜最喜歡用雙筒巡航的空域


沒有目標的手持雙筒觀星


NGC 2477 (C71, TSA-120; 4.7mm Ethos for 191X)


既然用小雙筒掃都會被吸引到,望遠鏡拉到 200X 後看當然更壯觀,星等亮度的差異讓星團整體看起來立體感十足。


科德韋爾目錄編號第 73 (C73) 的球狀星團 NGC 1851 位在很陌生的天鴿座,要不是角度太低這顆大約 7 等亮,大小跟 M53 差不多的球狀星團看起來應該更壯觀:


NGC 1851 (C73, TSA-120; 3.7mm Ethos for 243X)


我查到的 NGC 1851 外觀分類是 Class II,實際看起來星團中央部分很集中很亮,然後漸漸向外淡去,中央集中亮的比例蠻大的。



最後還是看了兩個北天的目標:


Messier 103 (TSA-120; 3.7mm Ethos for 243X)


M 103 不是科德韋爾目錄裡的目標,不過因為附近有個 NGC 103,番號一樣,所以想說兩個放一起還蠻有趣的:


NGC 103 (TSA-120; 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300X)


NGC 103 也不是科德韋爾目錄裡的目標,可是既然看過了就記錄下來...... 有點難的目標,數不到幾顆星,不起眼也不特別,純粹 +1 而已。


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兩隻小鏡 FC-76 DCU 與 WO ZS-73 觀星記錄

 WO ZS-73 是 William 兄賞鳥用的,本來我想借來給參加高中天文社的 うちゃん 探索美麗星空,不過看來高中課業頗忙,這麼精良的設備擺一旁真可惜,還是自己先試看看吧:




天況沒很好,鏡子也小隻,那就看看星團好了:


NGC 1893 (ZS-73, Tele Vue/Bino Vue + 2X OCA, 7mm Delite for 123X)


大月光下 SQM 不到 17,但看到沒問題,加上雙目視分光後都很清楚;NGC 1893 在御夫座很熱鬧的一區,高山沒光害時肉眼都能看到糊糊一團,前陣子才複習過裡面的兩隻小蝌蚪 Simies 129 與 130 就長在裡面。


星團簡單,附近幾個也沒問題,連複雜的 NGC 1931 直視也能察覺,那就來試試高倍下的效果:


NGC 1931 (ZS-73, Tele Vue/Bino Vue + 2X OCA, 5mm Delite for 172X)


沒用濾鏡,但 NGC 1931 發射星雲部分可以清楚看到;南側反射星雲部分可能因為早已知道有,而且之前也看過很多次,所以這次用小鏡也能發現;不過暗星雲的部分就沒輒了。



小 ZS-73 還人後仍想持續打動少女心投入美麗星空,會不會是嫌鏡子太長? 小鍾兄極力推薦的 FC-76 DCU 能拆兩截,而且我好懷念以前那隻 FC-76 D 喔:






鏡子到了,不過少女還是興趣缺缺,看來問題完全不在鏡子,我還是自己拿來用吧:


NGC 2281 (FC-76 DCU; 5mm XW for 114X)


這個星團在御夫跟雙子之間,應該沒人會注意到吧? 很亮,範圍也很廣,星點集中度鬆鬆的,外觀呈大致南北向拉長。



NGC 1582 (FC-76 DCU; 5mm XW for 114X)


NGC 1582 跟上一個類似,但更暗,位置在御夫五角形另一邊,夾在與英仙之間算英仙座,這兩個都在我 Skysafari 裏 "Easy for New" 的目錄清單裡,這個清單的目標已經快沒了,"Difficult for New" 倒有一大堆沒搞定的。


IC 2149 (FC-76 DCU; 3.5mm XW for 163X)


IC 2149 在御夫座 beta 星附近,每次查星圖看到就想看一看,其實也不用濾鏡,倍率拉高一點就很清楚了。


還有 STF 761/762 那組多星:


STF 761/762 (FC-76 DCU; 5mm XW + 2X ZEISS Abbe Barlow for 228X)


圖上方的 STF 761 A、B、C 星沒問題,中間那顆每次看都有繞射環的是獵戶 sigma 星,它是密接的 STF 762 AB 兩星,D 跟 E 拆開不難,不過這次沒拆開 C 星。



這隻 2X 的 Zeiss Abbe Barlow 還真不錯:




拿來拆天狼星應該很好用:


Sirius b (TSA-120; 7mm XW + Carl Zeiss Abbe 2X Barlow for 257X)


這兩年小狼越來越好拆,經常看到同好在拆,用 12 公分拆已經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了。




同樣覺得變容易的還有一顆在雙子腳邊的小小行星狀星雲 J900,以前 S&T 雜誌的 FB 粉絲專頁還曾把它列為 "挑戰目標",多看幾次後覺得還蠻容易的呀?


J900 (TSA-120; 5mm XW + Carl Zeiss Abbe 2X Barlow for 360X)



行星狀星雲 Abell 4, Abell 10, Abell 12 觀察記錄

 



這次觀測不太有信心,一方面也是想測試一下灌上水泥的屋頂立柱穩不穩:





這隻立柱是好幾年前請鐵工隨便種在地上的,當時我也沒什麼概念,柱體依網路上找到的 Vixen 立柱規格,底座則指指路邊的路燈,然後鐵工師傅點點頭... 就這樣完成了。可能由於 100 多公分的高度,柱身中央也沒什麼支撐,因此架重一點的裝備高倍調焦時還蠻抖晃的,然後我又不想再破壞地板拉鋼索,想來想去最後就用這種笨方法了 -- 包覆了一大桶水泥! ^^"


結果還算不錯,不過等多試幾次後再來評論比較客觀。


冬夜的 Abell 行星狀星雲目標印象最深刻的不外乎是梅杜莎 Abell 21 與獵戶座 Mu 星旁的 Abell 12,這次挑戰看看小顆的 Abell 10 與 Abell 4,一個在獵戶,另一個算在英仙座。先看老朋友 Abell 12:


Abell 12 (CFF 250CC, 12.5mm Docter for 300X, Lumicon O-III)


記得上次看這個目標在大雪山;套上 O-III 後,亮亮的獵戶 Mu 星西北西側出現圓圓的行星狀星雲時的當下覺得就像變魔術一般神奇。有過幾次經驗後就容易再仔細觀察有沒有什麼細節,這次倍率拉很高,看久一點後目標不再只有一團白白的雲氣而已,環狀的外圈更加明顯,偶爾也覺得正中心比較亮。


Abell 10 也在獵戶範圍內:


Abell 10 (CFF 250CC, 10mm Ethos for 375X, Lumicon UHC)


查到的資料說大小為 0.6 arcmin,真小! 不過倍率拉高到 375X 後雲氣範圍看起來蠻大的呀? 只不過反覆換了幾次濾鏡覺得這種亮度以 0.6mm 出瞳徑搭 O-III 實在看不到什麼,只好退到 UHC 看。直視太辛苦了,Averted Vision 才能持續看見,目標中心雲氣較濃,向四周逐漸淡去,但總之沒能很有信心的用直視看見就是不甘心,日後有機會再來努力了。



Abell 4 在英仙座,旁邊還有一個 15 等另一個 17 等的星系,但就是會有狂人在挑戰同框看;不過我看到 Abell 基本資料說 14.8 等時,本來不太想在屋頂浪費時間,不過都看兩個 Abell 了,就再試試看吧:


Abell 4 (CFF 250CC, 10mm Ethos for 375X, Lumicon O-III)


這是連 averted vision 都無法持續看見的情況,斷斷續續出現時雲氣範圍看起來不規則,不太像習慣的行星狀星雲那種對稱的模樣,我覺得南側比較濃一些。


今年開始我把觀測多一個紀錄指標: "Visibility" -- 我自己取的,以 5 分來說: (1) 表示輕鬆看到,而且連細節也能細細品味。 (2) 表示主體看得很清楚,但細節沒 (1) 那麼多。 (3) 表示至少可以用直視持續看見。(4) 表示要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持續看到。 (5) 表示就算用 averted vision 也只能斷斷續續察覺。因為素描技術不好,翻閱以前紀錄時很可能被誤導,所以再加上一個說明讓自己更清楚實際觀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