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終於畫完數出 5 個的史帝芬五重奏 -- Stephan's Quintet, Abell 70

苦苦的等了好久... 朔都過了,好不容易等到天氣預報說農曆初四初五可能有機會,不然再隔天又有颱風影響;所以也顧不得月光啦,上山先。




這次同好們大多待在昆陽,鳶峰剛開始只有我跟一位台北天文台的前輩,心裡還有點竊喜,因為天空雖然有點高空雲,不過應該大有可為,而且風小又乾燥,氣候溫暖到連刷毛保暖衣都穿不下,趁天還沒黑趕快把光軸調一調。


平常還不覺得初四的弦月有什麼了不起,不過 SQM 21.5 左右的暗空環境下,瘦瘦的月亮還真是亮啊! 所以主要目標都留在 8 點半之後,這段時間就拍拍照,泡麵泡咖啡,跟同好聊聊天...





等到月亮下班後,第一個目標是平地怎麼看都看不到行星狀星雲 Abell 70;好多人說 Abell 70 有多美多美,不過資料上說大小只有 40 arcsec 左右,所以我想應該沒什麼看頭吧? Abell 70 目視有個很特別的部分是北側有個星系黏在環上,環狀的行星狀星雲貼著一個側面長條狀星系的外觀,因此常被形容成 "鑽石戒指",真是浪漫。那顆鑽石星系編號是: PWM J2033-0656,大約 14.5 等,天況好時 12.5" DOB 在鳶峰應該搞得定。


尋星不難,不過高空應該有些雲,透明度打點折扣。定位好後開始拉倍率,拉到 140X 出頭 (10mm Ethos) 還沒用濾鏡 averted vision 可以察覺到目標,看到的就一小塊沒有細節的雲氣而已。


Abell 70 (Teeter 12.5" Journey; 6mm Ethos for 240X; Lumicon UHC)


拉到 240X (6mm Ethos) 已經可以直視觀察,不過看不出 "環狀",但看得出北側凸出來的星系,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瘦長,就是凸出來的一坨東西而已,可能是只看得到核心較亮的部分,向兩側拉長的星系其它部分不容易看到。

套上 UHC 後 Abell 70 的 "環" 就蠻明顯好認了,不過真的好小喔,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作到 400~500X 來看,到底是怎麼美的 "鑽石戒指"? 不然看起來不過是個不規則的環而已。



然後就是史帝芬五重奏了,其實好幾次上山有機會都會看看這組目標,而且也不是第一次數出 5 個成員,只是都沒畫下來。這組的尋星應該都從附近的航空母艦 NGC 7331 出發,路過時仍然會忍不住點點名那幾隻小跳蚤。上次看時覺得應該最好認,當時卻覺得不怎麼好認的 NGC 7335,這次倒是一眼就看出來,只是範圍比較大,直視時真的沒 NGC 7337 好認,但 averted vision 下卻好認多了,也許這類範圍大但平均亮度小的目標還真要用 averted vision 觀察比較有利。


幾個星系擠在一起,尋星定位時就查覺它們的存在了,然後要上高倍來拆解。



NGC 7319, 7320, 7318A/B, 7317 in Stephan's Quintet (Teeter 12.5" Journey; 4.7mm Ethos for 304X)


整堆最顯眼的當然是離我們最近的 NGC 7320 -- 大約 4700 萬光年遠,跟當出發點的航空母艦 NGC 7331 差不多 -- 這個主角在鳶峰我想就算 8"、10" 鏡應該也沒問題,其它幾個就沒那麼簡單了;認真看一下之後,NGC 7320 西北西方有兩個小亮點,NGC 7318 的 A 與 B;A 是圖下面那個,距離我們約 3 億 2 千萬光年遠,B 是上面那個,距離我們約 2 億 8 千萬光年遠,我猜因為核心夠亮所以還算好認。距離我們也是約 3 億 2 千萬光年遠的 NGC 7319 範圍大一些,也不容易辨識,不過仔細觀察還是能看出 "大約" 朝東西向拉長的形狀。最難的應該是距離我們同樣是約 3 億 2 千萬光年遠的 NGC 7317,因為目標就在亮星上,我是看到最後才發現原來有雲氣,不然肯定把它當成一般亮星。

用 300X 看這幾個目標還是很小,如果看多也看習慣了天文相片,目視這區會有點不習慣,主要是因為目視看不到相片裏這麼多雲氣,因此每個小星系成員跟天文相片比起來就像縮水一樣變成小小顆,所以每個星系成員的間隔看起來好像很大的樣子。


畫完這兩組主要的目標後我就隨意觀星了,哪邊天況好就看哪一邊。然後越接近午夜人就開始變多,有不少還是從昆陽下來的,聽他們說昆陽風大到沒辦法拍... 哈~ 還好沒上去,雖然超想上去跟鏘爺分兩塊牛排 ^^" 下來的同好還有一位是去年昆陽認識的一位頗熟悉目標的同好阿龍兄,真的蠻厲害的,因為隨便講后髮座星系群、獅子座星系群、英仙座星系群... 有哪些特徵? 主角是誰? 是哪種型態的星系為主?... 哇,侃侃而談,我是因為這兩年剛好有去素描所以看過很多次才比較熟,他怎麼會這麼熟啊? 所以果然山上臥龍藏虎,以後講話還是要小聲一點免得被笑... XD

再晚一點連阿勇兄也上來了,大家都想拍下半夜的彗星,人越來越多... 所以我就先下山啦,把位置讓給別人,等下個月的好天氣再來了。




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

沒什麼星團感覺的疏散星團 -- NGC 6882/6885, Cygnus OB2

天上的目標多到永遠看不完,有點像咖啡豆... 剛開始接觸時總貪心的希望能把所有豆種全部品嚐一遍,結果後來發現怎麼樣也喝不完,因為永遠有新品種、新莊園,而且就算同一莊園的同一支每年產出的風味也不同,更別說還有不同的烘焙手法、沖法、喝法... 幾年過後慢慢就忘了;有什麼喝什麼,因為與其追個不停滿足喝過所有豆子的幼稚虛榮心,還不如專注在當下品嚐的感覺,仔細分辨味道,想像來自何處? 可能是怎麼烘的? 怎麼沖煮的? 比例? 溫度?...


NGC 6882/6885 就不是什麼名門大院的明星目標,毫不起眼位在天鵝隔壁的狐狸座領土,距離 M27 不遠,而且只要 3~4 吋鏡就能好好觀察。


不過如果查星圖可能會有點困惑... 比如說,沼澤茂美編的 NGC.IC 天體寫真裏 NGC 6882 跟 6885 看起來是相同目標,分不出誰是誰:






SkyAtlas 2000.0 裏的 NGC 6885 是以狐狸座第 20 號星為中心,NGC 6882 則是向外延伸的部分:





URANOMETRIA 2000 Deep Sky Atlas 的 NGC 6885 同樣以狐狸座第 20 號星為中心,範圍大一些,不過 NGC 6882 不見了,反而跑出來一個 Cr 416:






電子星圖 Skysafari 的 NGC 6885 也是以狐狸座第 20 號星為中心,大小約 20 arcmin;NGC 6882 則變成以狐狸座第 19 號星為中心,大小約 5 arcmin 的疏散星團;SIMBAD 的資料庫也類似。


這組目標是從 RASC 雜誌 Sky News 上 Alan Whitman 的專欄上看到的,他採用 SkyAtlas 2000.0 的標示,介紹一個可愛的迷你仙后座,也就是 NGC 6882 的中心。我用正像的 Kowa Highlander 雙筒畫下來:


NGC 6885/6882 (Kowa Highlander 94X 82mm)



NGC 6885/6882 (Kowa Highlander 94X 82mm)


NGC 6885 顯然比較亮,天況不佳時的 94X 下看到的星點不多;NGC 6882 則更暗上一級,兩個星團對比起來有一前一後,一近一遠的立體感,用雙眼慢慢品嚐還蠻美的。另外一個焦點就是 Alan Whitman 講的迷你仙后座,上圖框起來的 NGC 6882 幾顆 "亮" 星越看越像現在已逐漸變成天空主角的仙后座縮小版,觀察的難度不高,很適合都市有點小挑戰的目標。



自從 Kowa Highlander 具備 100X 放大的實力之後,已經不只是休閒娛樂的精品而已了,偶爾也能用來做嚴肅點的觀察。不過改造給它作高倍的 Nagler 4.8mm 由於不像原廠目鏡有安全卡榫,因此垂直天頂使用時會滑動,武力大打折扣;想了好久,最後又是用水電用的白膠布纏幾圈解決,雖然醜醜的,不過效果很好。








另外一個目標看起來也完全不像星團的是天鵝座 OB2,這也是從雜誌上看到的,忘記是幾月份 Sky and Telescope 裏 Sue French 的專欄? 一點也不顯眼,陷在銀河區裏如果不說它有個名字應該沒有人會注意到這是什麼東西吧? 不過對於專情銀河觀察的同好而言,天鵝座大泡泡、北銀河的大裂縫、超強的 X 射線放射源、罕見巨大能量的 O、B星聚集群... 這邊可是藏寶區啊。



Cygnus OB2 (TEC 140, 5mm XW for 196X)


Cygnus OB2 (TEC 140, 5mm XW for 196X)



因為目標陌生,為了方便比對我用松本正像鏡當天頂鏡來畫圖,其中目視最引人注意是編號 #8 的多星組,AB 黏得很緊,靠比較近的 D 還有遠一些的 C 星,整體看起來有點四合星的味道。由於這個 OB 星協淹沒在前景厚厚的塵埃中,除了可見的亮度大受影響外,也容易與前景其它星星混到,我在網路找了半天資料標註了幾顆天鵝 OB 2 中有所謂 "Schulte 編號" 的星星,也不確定到底對不對? 這裏面其實有些成員還頗有來頭喔,比如說 #12 是光度極高的藍色 "特超巨星",其絕對熱星等 -12.2 等已經到達正常恆星亮度可能的極限了,很難想像吧? #7 是已知最熱的恆星之一,超過 50000 K...


如果能幻想掩蓋在這片塵埃下的巨大能量如同密集的火山一起爆發的場景... 也許會對目視看起來這群毫不起眼的星星有所想像;不然就當作天況不好時,不管練習尋星或者練習觀察素描的對象也是不錯啦。


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再繼續紀錄恆星自行 -- 61Cyg, Barnard's Star

大概是 4 年前認識了 "天鵝第 61 號星" 與 "巴納德之星" 這兩顆入夏就好觀測而且跑得頗快的恆星,當時還很天真的想說把它們畫下來每年比對,這樣就可以觀察到恆星的自行現象。



飛行之星 -- Piazzi's Flying Star 天鵝座 61 (2014)

畫個兩年就知道不可能了,恆星跑得再快,目視起來的相對位置還是差不多,根本看不出來;所以去年學了一下怎麼用相機拍星星後才開始用拍的作紀錄,還好之前有跟 Gleeman 兄 分享過這兩組目標,而擅於拍照的他有留下紀錄,然後與今年拍的記錄比對才有較明確的自行軌跡。

天鵝 61 號星是組美麗的雙星,位在天鵝右邊翅膀下,就像兩顆橙色金黃的寶石被一堆白色的小星星擁簇著現身。前幾年因為它們正好凌過一顆背景的 10.7 等星,由於有參考,所以很容易可以觀察到其自行的現象... 不過所謂 "容易",我想至少也要連續觀察個兩三年才會有 "感覺",但用相片記錄就真的容易多了。

61 Cyg proper motion from 2016 ~ 2018

太小了,裁切放大來看:

61 Cyg proper motion from 2016 ~ 2018


雖然我有點知道怎麼拍星星了,不過說要把記錄拿來作 "比較"... 我怎麼可能會呢? 只好再來求 Gleeman 幫忙啦!!

Gleeman 兄不但要幫忙疊圖,還要幫我修圖,因為去年我拍的時候好像是架在經緯儀上? 反正目標這麼亮,也不是要拍來選美... 所以隨便亂拍,因此跟今年拍的比起來有些星點位置可能會不依相同比例移位... 阿勇兄就說有 "像旋",總之最後我也不知道他用什麼神奇的方法就疊好了。不僅如此,Gleeman 兄還加上不同顏色以區別每年的位置些微的變化,所以才有上面那張 "看得出來" 有移動的成果。等未來紀錄個 10 年後再來做個動畫好了 ^^"
目視的話,其實我自己還蠻有感的,畢竟每年都有在關心,從怎麼樣都拆不開背後的參考星,到終於看到拆開來的背景星還幾乎貼著天鵝 61 號 A 星,再到今年越分越開... 還真的很有 "移動" 的感覺呢。


Pic. from Sky & Telescope

目視的話 "保證" 不可能看到像上圖那樣分這麼開,2014 年我用 14 公分鏡還根本拆不開背景星。


至於另一個 "巴納德之星" 位在天蠍上面那個蛇夫抓住的那條長蛇尾巴附近,旁邊有個很明顯的疏散星團 IC 4665。"巴納德之星" 大概 9.5 等,之前好像都用雙筒架腳架找;它的自行速度比號稱 "皮亞齊飛行之星" 的 天鵝第 61 號星快多了,因此把 3 年記錄疊起來看,其移動相當明顯:

Barnard's Star proper motion from 2016 ~ 2018

同樣把圖裁切一下放大來看:

Barnard's Star proper motion from 2016 ~ 2018


我覺得記錄這個還蠻好玩的,也不需要多少時間或技巧,目標又好找,記得每年夏天拍一次就好... 當然要感謝 Gleeman 的相片處哩,不然一張一張單獨看我也看不出來什麼 "自行軌跡"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