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今年的木星觀察記錄

好像每年的 "第一次" 看木星經驗都很匆促 ~ 今年也是。剛入夏時上半夜木星位置還很低,所以一直沒打算開始看行星;有天因為晚睡而且只是在市區陽台架 3 吋鏡隨意瀏覽,沒想到位置還低低的木星看起來細節還真不少,於是就這樣匆匆地畫了今年第一張木星:




GRS (FC-76DCU; 7mm Nagler + 2X barlow for 163X)


跟去年第一次看木星的感覺一樣,第一眼的木星有點不太熟悉... NEB 依舊是最深色的條紋,大紅斑還是大紅斑...... 但其它面貌看起來就是怪怪的? 又說不上怪在哪裡? 單眼看不久,而且也缺濾鏡,得趕快在市區放一組:





IO shadow transit (FC-76DCU; Baader MarkV + 2.6X GPC; 9mm Abbe for 165X; 7.5mm LE for 198X; #80A light blue; #12 yellow color filter)


雙目視帶來了,彩色濾鏡也就位...... 剛好 IO 投影凌過,不過再過幾分鐘等投影靠近邊緣較暗處時就不容易辨別了;此時木星仰角僅僅 11 度高而已,當時大氣擾動嚴重,還好藍色濾鏡頗能抑制氣流的影響。今年我猜可能是公轉軌道角度關係,看見木衛凌的機率似乎比往年多了不少,而且位置都偏中央。



今年的木星看起來到底跟去年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呢? 小隻看不太確定,先回關西用大隻的畫一張比看看:


GRS (CFF 160 f/6.5; Tele Vue/Bino Vue; 3.3mm TOE for 318X; 2.4mm Vixen HR for 437X; #80A light blue; #12 yellow color filter)


貼去年跟前年的比看看:


Jupiter- 2020


Jupiter-2019


相較於去年 (2020),NEB 的氣流沒那麼混亂,但今年 (2021) NEB 北緣多出好幾顆明顯的紅斑 (氣旋),而通常呈現亮白亮白的 EZ 變得有點複雜... EZ上半部顏色變深,但也因為顏色變深,平常容易認出來的 festoons 我今年都看不太出來;EZ 的下半部依然亮白,不過因為 SEB 上半部也變白,兩者結合一起,讓人有點困惑 -- EZ 的正確位置到底在哪裡?


2018-2019 EZ 經歷了一段可能是週期性的變暗過程:

目視顏色正在變深的木星赤道區


不管怎麼變化,當時 NEB 與 SEB 仍然可以一眼認出,EZ 開始出現一些暗色細紋;到了 2020 年 EZ 區開始變得混亂,我在 2020 年第一次看完木星時寫下: "今年我看木星的第一印象 -- 北赤道帶以及赤道區內超混亂","除了 NEB 顯得很混亂外赤道區內也很亂"; 當年BAA Jupiter Section 的報告也說: EZ 北邊的暗雲塊連接到從 NEB 延伸下來的 festoons,混合成延伸到 EZ 更長的 "dark festoons"。2020 年其它觀測者的報告中也有不少提到 "NEB rift breaking through into northern EZ" 的現象,東、西方的同好都有提到,"天文ガイド" 後面堀川邦昭先生所寫的行星專欄裏面也有提到 "NEB 拡幅活動";當時看起來 NEB 內深色的帶狀,的確很主導的強行往下伸進 EZ,往上也一凸一凸的突破 NEB 北緣。


到了今年 2021 我覺得不管 NEB、SEB 與 EZ 的氣流都變平穩許多;除此之外從去年起 NTmpB 與 STmpB 就變得比較明顯,今年更明顯,甚至常常還會出現 NNTmpB 與 SSTmpB,因此常會聽到很多同好說: "木星條紋多出好幾條"。


Ganymede shadow transit (FC-76 DCU; Baader Mark V + 2.6X GPC; 7.5mm LE for 198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這些變化不一定要大鏡子,小鏡子都能察覺到。


Europa and its shadow transit (FC-76 DCU; Baader Mark V + 2.6X GPC; 7.5mm LE for 198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今年角度剛好,因此三不五時就能看見木衛凌過的景象,上圖是木衛二及其投影、以及大紅斑 凌;木衛二的本體實在無法確認有沒有看錯。seeing 不好,鏡子太小都是現實,而且手腳太慢的話,Europa 投影位置雖然不錯落在 "區" (zone) 上,不過等它移太靠邊,對比會被所謂的 Mach band effect 稀釋掉;Europa 本體算亮,其視覺反照率 (albedo) 最亮可到 0.68,但位置落在最低可能只有 0.44 的 SEB 上,理論上對比應該不錯,可惜 SEB 氣流有點混亂因此我不覺得自己認對;最後是因為口徑小,倍率又貪心狂拉,因此所有特徵都會糊糊的變大,不過跟在 GRS 之後位置,赤道區上有兩團 festoon 相當明顯,算是今年第一次認出來...



IO and its shadow transit (CFF 250CC f/15; Tele Vue/Bino Vue; 12.5mm Dorter for 300X; 9mm Abbe for 417X; #80A light blue; #12 yellow color filter)


上圖應該是今年看最細的木星了~ NEB 北緣今年新冒出的幾個氣旋 (barges) 有 2 個很明顯好認;小紅斑應該算是反氣旋,對比低很難認,還好其上下方都有一段較深色的氣流可以勉強對比出它的樣貌;IO 本體反照率 0.62,移進同樣很亮,反照率最高到 0.66 的 區 (zone) 後,對比極低幾乎認不出來,不過我從 IO 還在外面時一路看著它移進來,因此剛開始還看得見...


SEB detail (FC-76 DCU; Baader Mark V + 2.6X GPC; 9mm Abbe for 168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看行星的時間一般都會蠻久的,除了雙目視系統外,追蹤架台也很必要,不然手動追蹤會轉到手抽筋,因此把 RST-135 拿去市區用了。


今年木星如果說最 "白" 的部份的話,貼著 SEB 下方的部分一定是第一名,第二名是 NEB 上方。


Strong festoons (CFF 160 f/6.5; Tele Vue/Bino Vue; 3.3mm TOE for 318X; 5mm LE for 210X; #12 yellow Lumicon color filter)

上圖在 00:20 左右,第二系統 (CM II) 大約 20°,GRS 現身的下半場,Europe 準備凌入,其投影已經在SEB 北緣,Ganymede 剛掩出⋯ 不過 seeing 爛到一種境界,看不到太多細節,倒是有兩條 festoon 超明顯好認~



FC-76 雖然是好鏡子,我還把它搞得像隻精品似的,不過看星星能用大隻的幹嘛還用小隻的? 所以剛開始是把已被打入冷宮的 TSA-120 帶來市區,因為在關西早已被新歡 CFF 160 徹底輾壓;不過深度只有 70 公分的市區小陽台很難容下這麼長的鏡筒,所以牙一咬無情的賣掉 TSA-120,然後又在日本拍賣場拍回後端很短的 Mewlon-180C:





Ganymede and its shadow transit (Mewlon-180C; Tele Vue/Bino Vue + 2X OCA; 18mm/12.5mm/9mm Abbe for 240 ~ 480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鏡子大隻有效倍率就能更往上拉 ~ 這是第一次我這麼仔細觀察木衛細節;目視大部分的技巧都在作 “對比”,比如夜空中的木衛亮得跟燈泡一樣什麼細節都看不到,那是因為對比太大的原因;但利用兩個亮度稍微接近的目標重疊時, 因降低彼此亮度差異, 就有機會讓人眼更敏銳的查覺細節⋯ 這是著名的俄羅斯天文學家 Vsevolod Sharonov 提出的方法。Ganymede 的地形有兩塊截然不同的特徵, 不過都是矽酸鹽跟冰體構成, 有 1/3 的面積富含黏土與有機質, 視覺反照率只有 0.35, 另外 2/3 部分的視覺反照率有 0.46, 因此看起來應該有一側的極帽偏白亮。昨晚利用難得的機會仔細看⋯ 左半部亮,右半邊暗,不知道對不對?希望找得到相片比對一下。


前面提到今年因為觀察角度關係經常可以看見木衛凌的景象,甚至還有機會看見木衛互掩互凌的奇妙現象:


Ganymede, Europa and their shadow transit (CFF 250CC f/15; Baader Mark V + 1.25X GPC; 9mm Abbe for 417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Ganymede, Europa and their shadow transit (CFF 250CC f/15; Baader Mark V + 1.25X GPC; 9mm Abbe for 417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上圖的主角雖然是當時精彩的木衛蝕,不過最意外的是這次為兩年來看小紅斑 oval BA 最清楚的一次,而且還認出好幾個我一直很障礙的白斑。木衛的投影在 “區” (Zone) 沒問題,對比清晰;同樣位在亮亮的 STrZ 的 Ganymede 因為視覺反照率暗的部份低到 0.35 也夠清楚對比出來,但視覺反照率亮到 0.64 的 Europa 就幾乎被洗掉了,一直到 00:24 (16:24 UT) 之後 Europa 貼到相對夠暗的 Ganymede 才勉強對比出來,而且倍率狂拉到 520X 木衛盤面才夠大到能作對比,之後⋯⋯ 雲就蓋掉了,更精彩的蝕出就沒機會啦!


Oval BA (CFF 160 f/6.5; Baader Mark V; 3.3mm TOE for 318X; #12 yellow Lumicon color filter)


小紅斑一旦認出來之後就欲罷不能,最近幾次碰到小紅斑現身的日子都無往不利,甚至連 STempB 上的白斑都找得到。


今年的木星還可以看好一陣子,明年火星又要登場;看行星不怕月光,幾乎只要天有開就能看,真是愛看星星的人的好朋友!!


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每年記錄一下的恆星自行軌跡

天上的星星看起來都不會動,以人類生命的時間尺度來看,星星們的相對位置好像永遠都一樣,所以天體目標若能看得出 "變化" 總會很吸引人。自從前幾年起紀錄兩顆看得出 "變化" 的星星後,就燃起一股奇妙的驅動力,每年一入夏就焦急地等著適合拍攝做紀錄的夜晚,迫不及待拍下來跟過去做比較:


飛行之星 -- Piazzi's Flying Star 天鵝座 61 (2014)



拍傻瓜照很簡單,對準目標按快門就好,不過要做稍微精準點的 "比對" 就難倒我了;所以每年都得拜託好心的同好幫我胡亂拍的結果疊圖處理,今年不好意思再麻煩別人,自己用手機手動把每張圖的比例跟角度盡量調得差不多來比較,結果發現即便手法這麼粗糙,這兩個目標移動的差異還是隨便比都看得出來:


拍照不懂,但鏡子架起來很威風,12 公分的拍照用,16 公分的晚一點要看木星用:




第一組是天鵝座 61 號星,別名 "皮亞齊的飛行之星" (Piazzi's Flying Star) ,每年自行大約 3.5 arcsec -- 差不多是著名的雙星天鵝頭 Albireo 兩顆分開距離的 1/10:


61Cyg. (TSA-120; 2021-7-02; Fuji X T20)


單張相片當然看不出變化,經我血汗手動調整歷年相片比例與角度後:


61 Cyg. proper motion tracking


看得出有在動吧?


另外一組是蛇夫座那邊別名叫 "巴納德之星" (Barnard's Star) 的 9.5 等亮星 HIP 87937 (TYC 0425-2502-1),也有人就簡單叫它 "逃跑星" (Runaway Star),每年差不多可以動個 10 arcsec:


Barnard's Star (TSA-120; 2021-7-02; Fuji X T20)


比出來的結果長這樣,找了兩顆附近的星星連起來畫一條參考線:


Barnard's star proper motion tracking


嗯,很明顯吧! ...... 明年繼續。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天況不佳的 IC 4685 周邊觀察紀錄

這次的觀察對象是八月份 天文ガイド 津村光則 先生介紹的目標,一塊位在超級巨星 M8、M20 旁因此常被忽略的地方,同樣有發射星雲、反射星雲、暗星雲還夾雜著星團、變星、行星狀星雲... 等的精彩複合區域,它的整體外觀有點像動物的腳印,所以日本同好有人叫它 "貓の足" 或 "貓の手",不過這跟老外講的那個 "Cat's Paw" 星雲不同喔,一般攝影同好拍的 "Cat's Paw" 是更南邊一些的 NGC 6334,當然在日本網頁搜尋 "貓の足星雲" 也會找到 NGC 6334,但他們好像比較習慣稱呼 NGC 6334 為 "出目金星雲" -- 就是那種眼睛凸凸的金魚。




天況頗不佳,整晚都追著雲縫跑,幸好後來南天有開得久一些,不過高空雲來來去去,本來不抱什麼期望,但實際看了以後才發現其實這區相當亮,耐心看久一點可以挖到不少東西。


Nebulas in Collinder 367 (CFF 160 f/6.5; 105X ~ 223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畫面上方 "腳趾" 的部分雲氣最明顯,其他雲氣向南延伸,有兩塊反射星雲因為先做功課知道在哪裡,因此有刻意定位拉倍率去找,標示如下:


Nebulas in Collinder 367 (CFF 160 f/6.5; 105X ~ 223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目視,圖上標 IC 1274 (Sh 2-32) 那塊無疑是最清楚的一根腳趾,然後是 IC 1275 (Sh 2-31) 那塊,再往 南南東 向好像還有一塊,不過查不到有單獨的編號,這塊也比較不明顯,而且糊糊的往外圍擴散很難界定確定的範圍。這三塊雲氣比較胖,比較瘦的雲氣串連這三塊胖雲氣,因此整體看起來就有點像帶著三根腳趾的前腳掌模樣了。


IC 1274 與 IC 1275 之間有塊有編號的暗星雲 B91,我是沒有 "哇! 看到了" 的感覺啦,是因為之前查資料知道這裡有 B91,然後刻意做局部放大以強化對比來認的,否則天況這麼差的情況下要認出暗星雲機會應該很低很低。IC 4685 像是腳掌中間肉比較多的地方,這邊加上 O-III 濾鏡後也不難認出,但清晰度跟前面提到的第三根腳趾差不多,淡淡糊糊的,難以確認明確的邊界。


NGC 6559 有點像看 M20 的情況,基本上還算明顯,沒加濾鏡時,目鏡移來移去都能看見圓圓那團反射星雲,加上濾鏡後反射星雲都快不見了,但其北側一條大致呈東西向的發射星雲則穩穩地現身出來。


還有一個反射星雲是 IC 4684,也不算太難,倍率拉高就很容易辨識。其他星團的部分就沒畫了,星點太多有點來不及,另外一個錯過沒去找的是行星狀星雲 Minkowski 1-41。總之這個複合區東西實在很多,值得以後再繼續慢慢挖掘。


隔幾天天況還是沒什麼改善,有拿大隻的看了幾個目標,比如上次看天鷹座的星系 


NGC 6814 (CFF 250CC f/15; 12.5mm Docter for 300X)


從能看到的暗星來比較的話,情況比上次更糟,但觀測就是那麼一回事...... 經驗可以加很多分,正因為上次看過,這次儘管條件不佳但很快就認出目標了,核心、外圍雲氣大致都能區分。


NGC 6309 (CFF 250CC f/15; 12.5mm Docter for 300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其實這個本來是要找上次追 PPNe 漏掉的 Minkowski's Butterfly: M 2-9,但雲遮著,只能看看旁邊這個暱稱為箱子星雲的 NGC 6309。這個目標居然我以前沒看過?很有特色也夠亮,大致呈南北向拉長,目視北頭比較大也較亮,南頭細細拉長,看久一點會發現其實東西向也有淡淡的雲氣擴散。


NGC 6760 (CFF 250CC f/15; 17mm Ethos for 221X)


NGC 6760 也在天鷹座範圍內,星圖說有 8 等亮...... 最好有啦!拿 10 吋鏡來看還差點槓龜,其實主因是 NGC 6760 本身比較大,而且身為球狀星團來說星點比較稀疏,核心越不集中的球狀星團就越不容易認;看久一些零零星星幾個星點就冒出來了,然後星團的主體也慢慢浮現,因為 size 不小,用更高倍看因為視野太小反而不容易辨識,所以最後還是用 17mm Ethos 畫圖。NGC 6760 的外觀分類是 Class IX 跟 M4 一樣,不過當然距離差很多;NGC 6760 不遠處就是外觀分類為 Class XI 的 Palomar 11


Palomar 11 (CFF 160 f/6.5; 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350X)

兩個星團相距不遠,一個 Class IX 一個是 Class XI,有機會比較看看還蠻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