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2023 年的小回顧

每年12 月底,我總會花點時間整理一年來勤奮的觀星紀錄與邪惡的購物清單;比起過去幾年,2023 年有很大的不同... 就以 "觀星紀錄" 來說吧,過去每年超過 100 次的觀察次數從搬家到市區後就逐漸下降,2020 年首次跌破百次: 95;2021年又回到百次以上;2022 年: 82;今年 2023 剩: 52 了,差不多是腰斬;不過好消息是歷經幾年疫情後又開始上山了,雖然只有 3 次,但總是個開始。


這幾年使用的架台比較固定了,不再浪費錢換來換去;從 2020 年起幾乎只在用 RST-135 與 RST-300 ,在市區家則以手動的 DM-4 為主,DM-6 現在很少用,只在測試或調整器材時才用:





2023 年被送走的有誰呢?


第一名: DOCTelescope 305mm F/3.85 Newtonian



總共才陪我 15 個月,當時是為了更大口徑而賣掉 CFF 250CC 換來的;結果今年又為了優化整體重量及受不了更高檔的主鏡材質誘惑被 Catalin 拐去訂了 CFF 300CC... 只是不知道他老兄明年到底交得出來嗎? 哭哭⋯⋯


第二名是第二度購買的 FC-76 DCU:




還不錯,撐了快 2 年半才被無情的主人賣掉,算是去年底換成 FC-100 DZ 的關係嗎?


第三名也是 第二度購買的 Mewlon-180C:




這支是買二手的,撐了快 2 年,主要放在市區看行星用;結果接手 Kenji 先生的 Mewlon-210 後替換掉,Mewlon-210 也是第二次買,怎麼老作這種蠢事?


第四名同樣是第二次購買的 Nikon 18X 70mm 雙筒:




後面那隻啦,前面這隻賣掉我就剁手!! ^^"

同樣撐了快 2 年,實在太少用就賣掉了,如果硬說換了什麼? 應該就是 Canon 18X 50mm IS 吧?


目鏡的話,換掉一堆 LE 跟高橋的 Abbe:



因為 高橋出了新系列呀 ~


舊人走,新人來,有哪些新朋友呢:


第一是 高橋的新目鏡系列 TPL:



 

後來還追加了 9mm 一對,都是 Kenji 先生幫忙帶的。


第二是 Canon 18X 50mm IS:



這也是 Kenji 先生帶回來的……


第三是 Mewlon-210,又是 Kenji 先生的




第四是 Borg FL 鏡頭,還是 Kenji 先生帶回來的⋯ 





第五名... 406mm f/3.75 的主鏡與 16" DOB 整體的結構重作,其實等於重買一隻 40 公分 DOB 了:



沒想到這隻現在變成我的主力,果然只會越來越大隻 ^^"

這隻 40 公分與 Mewlon-210 兩隻出勤次數相同,合起來佔 50% 的主鏡使用率



那今年有什麼印象深刻的目標觀察呢:

首先當然是鳶峰碰到好天氣那次了,用 16 吋主鏡看到滿滿雲氣交錯的史蒂芬五重奏:




還有 NGC 7331 與 NGC 891 的暗帶... 好清楚呀! 





用小鏡子看出因南北極暗而呈現出 "長方形" 樣的 IO 也頗難忘:



今年用大鏡子看了不少新舊目標,雖然很厲害,不過因為想說都用了大鏡子,看到這些星系、球狀星團... 也不算什麼啦~ 倒是有些之前看多很多次卻一直模模糊糊的目標,今年看清楚了覺得印象深刻,比如 WR 134 nebula:




比如明知道很壯觀卻一直沒機會看的 NGC 5128:





還有海鷗頭 Gum 1 的暗帶及細節:



除此之外,今年還發憤把以前亂七八糟丟進相簿的一堆素描... 可能有幾百張吧? 不知道有沒有上千? 全部重新分類,檔案命名後放在 Google 雲端硬碟以便利查詢:

Shared astronomy sketch

做這件事真是去掉半條命,眼睛都快瞎了~


還去了鳥取,拜訪神人 松本龍郎大師:




還有還有... 改造了 FC-76 松本雙筒、請廠長研究了一堆小東西,還認識了即將搬家到東京工作 Kenji 桑 -- 不斷誘拐我買東西的壞朋友 XD,哈哈~ 還有阿勇當爸爸了,小 baby 好可愛 ~ 超久沒聯絡的瑞森又連絡上了,國王買了 TEC 180 真想過去摸摸,福聲的 18" 換裝超人結構、星夜兄拿到夢寐以求的 WX 10X 50mm,甘醫生整年都在日本玩的樣子...... 而且 我提起勇氣去考 N3,只是不知道會不會過啦^^",最近還能背完松田聖子的 sweet memory、青い珊瑚礁,還有菅田將暉的 虹...... 這樣出發上山時,是不是可以學電影 すずめの戸締まり 裏開車兜風時 芹澤唱歌的模樣了?


2023 有一堆不如意的事,不過也有許多不錯的事,希望明年也很精采呀 !!



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市區曬衣陽台的木衛凌觀察記錄

市中心住家的觀星目標,除了行星月面外的好選擇不多,而且市區家的陽台淺,大部分鏡種都不好操作,若要兼顧到觀察品質,Mewlon-180/210 以及 8~10 公分的短焦雙筒應該是最適合的工具。不過前陣子發現,今年夏末起的木星出現位置恰好可以從較為寬敞的 洗/晾衣間看見,除了冷氣室外機在這可能造成的氣流影響外,這邊還真是個看星星的好地方。





不過畢竟就是在艱困的環境下觀察,而且也沒辦法等木星爬太高 -- 因為會被窗框擋住,因此有機會看到就謝天謝地了。今年不知道為什麼常常架鏡子就碰到木衛凌:


IO transit (CFF 160 f/6.5; 216X ~ 300X; #12 yellow)

這張是在關西屋頂看的,不過 seeing 實在太糟,IO 本體雖在暗帶 SEB 上,不過認得很痛苦



IO and shadow transit (FC-100 DZ f/8; 200X ~ 300X; #12 yellow)

這是第一次在市區曬衣陽台 看/畫 的木星,IO 的投影當然容易,IO 本體同樣在 SEB,不過這次是從 IO 一凌進就開始盯著看,所以還能追著看到一段距離。感覺 SEB 夠暗了,應該要輕易對比出 IO 本體才對,可是沒有,反而是感覺 "還好" 而已的邊緣暗很容易的襯托出 IO 本體。這次觀察最驚豔的是能看出呈現 橫軸長的橢圓形,因為 IO 的南北兩極都比較暗,因此不管是目視或攝影都常常會誤認它是橫躺的橢圓形;只是沒想到 4 吋鏡 2、300X 就能認出!



IO and shadow transit (FC-76 Matsumoto Binoscope; 190X)

這次嘗試用 3 吋松本雙筒,倍率大概只能拉到 190X,不過細節還不少,南半球的幾條小帶都能分出來,大紅斑只能看出糊糊一團,IO 投影很清楚,本體看不見,其實 festoon 還看得頗仔細的



IO and shadow transit (FC-76 Matsumoto Binoscope; 190X)

這張圖其實跟上張是一樣的觀察,只是覺得最近畫木星都畫得太誇張了,festoon 沒那麼大條,投影也沒那麼大顆,NEB 北緣的氣流之前也畫得太大了,所以重畫了一張... 我是覺得蠻貼近原來的觀察啦



Europa and shadow transit (Mewlon 210 f/11; 242X; #12 yellow)

曬衣陽台還不錯,後來乾脆就把 Mewlon-210 搬過去,當然細節又更豐富了;這次是難得的 Europa 與其投影凌,位置在南半球下方較暗的區域,同樣也是從凌進時就一路追蹤,不然應該很難認得出本體;NEB 氣流相當混亂,我把能看到的特徵都盡量畫出來。




GRS transit (Mewlon-210 f/11; 335X; #12 yellow)


這張應該是今年最後一次畫木星了,seeing 難得不錯,是今年看大紅斑看得最仔細的一次;大紅斑的果核、果仁、果殼,都分得清清楚楚,南半球的混亂氣流也能一一追蹤畫好,能在市區 22 樓冷氣機室外機旁邊看到這種木星,已經非常甘願了。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仙后後背附近的幾個星團觀察記錄

秋夜星空天頂是大四角的飛馬,夏夜大三角雖仍占據一邊,但已偏西漸漸遠離;北東則是仙族盤據之處。望向此,視線逐漸轉向銀河核心的對面,看起來彎曲的銀河已不再如夏夜時光的燦爛模樣,天況很好時可以看出 "W" 形分布的仙后座正泡在秋銀河裏,不管看到的是獵戶旋臂還是視線穿過去的英仙旋臂,總是有豐富的疏散星團與各式樣的星雲。之前在這附近區域已經看過很多疏散星團了,因為大多位在更遠的英仙旋臂上,所以看起來都不是很驚人;有點小、星點暗、星點數量也不多,上週末又多看了幾個:




用電子星圖標示一下: 黃色字是這次看的,綠色是以前看過的,紅色則是還沒看過的。


首先是 NGC 225,網路上不少人給它一個別名叫風帆星團 (sailboard cluster):


NGC 225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3X)


把上圖順時針轉 90 度的話,大約西方朝上東方向下,星點分布形狀是有點像風帆啦。

Seeing 不佳,高倍看去每顆星星都扭來扭去的,8 吋鏡平地勉強可以到 13 等出頭亮的星點,比較亮的星點排列堆成三角形的模樣。NGC 225 很年輕,查到的資料説大約 1000 萬歲左右,是我們銀河內最年輕的一代星團;天文相片如果把視野拉大一些,可以發現其東側有一團反射星雲,目錄編號是 vdB 4,再往東還有一團暗星雲,整個廣角畫面還蠻熱鬧的。


data from: Wikipedia


NGC 225 西側 0.5 度而已是另一個疏散星團 Stock 24:


 Stock 24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3X)


Stock 24 平地 8 吋鏡數不到幾顆星,不過有兩組雙星頗引人注意,一組上圖中央偏上一點點的 LAM 1,另一組在畫面左下角的 STI 110:


ADS 552, ADS 544 in Stock 24 (CFF 160 f/6.5; 4.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443X)


用 Mewlon 210 看的時候我沒注意到 LAM 1 其實有三顆星,隔幾天有機會時用 CFF 160 才拆開這三顆,seeing 不佳,三顆晃啊晃的並不是拆很乾淨。電子星圖的資料怪怪的,亮度與距離都對不到,而且這麼冷門的目標當然也查不到資料,我自己常查的網路資料庫 Stelle Doppie 有 2015 年的觀測資料:

AB: +12.4, +12.65; SEP: 5.7"; PA:177

AC: +12.4, +11.6; SEP: 10.6"; PA: 183

BC: +12.65, +11.6; SEP: 4.9"; PA: 189

如果我拆的三顆是對的話,A、B、C 亮度差不多對,距離也差不多對,PA 也合得到。


STI 110 在 Stelle Doppie 資料 (2018) 是:

AB: +10.84, +12.2, SEP: 7.31"; PA: 5.7

距離、PA 跟實際看到的差不多,但 B 星亮度我覺得大約在 +13.2~3 左右,不可能有 +12.2 這麼亮... 還是我誤會了什麼?



下一個看的是 NGC 189:


NGC 189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3X)


上圖中上方 2/3 面積的才是 NGC 189,下面 1/3 的是其它星點。根據電子星圖 Skysafari 資料,整體亮度跟前面那個 Stock 24 一樣是 +8.8 等,不過實際看到的星點很多,比 Stock 24 多太多了;星點分佈鬆散,外觀也不規則,有條星鏈向西方延伸分佈。


再往西走還有一個 NGC 103:

NGC 103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3X)


實在是看不到幾顆星,Skysafari 的資料是 +9.8 等,疏散星團整合起來才將近 +10 等,想必在平地觀察沒什麼看頭,的確,只有 東北--西南 向一條星鏈比較好辨識而已。不過對攝影者來說,其西北側有個別名鬼臉星雲的 Sh 2-173,一起入鏡畫面還蠻有趣的。


最後一個是星系,距離仙后座 Beta 星 1.5 度左右而已的不規則星系 IC 10:


IC 10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3X)

這個目標看得很沒信心,得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察覺,403X 放大下看起來面積還蠻大的,星雲中間有顆 +12.7 等的星星,我覺得圍繞著它,及其上方 (東南方) 的雲氣比較明顯。雖然看得不是很清楚,不過覺得似乎也沒那麼困難,改天用大隻的或天況好時應該可以看更清楚。



還漏了一個一開始熱機時看的 NGC 743:


NGC 743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3X)

下面那條稍斜上的幾顆亮星不是此星團成員,上面那團三角形 +12.X 的幾顆在這邊聚集還算明顯,也有幾顆 +13.X 的勉強認得出來,不過整體就是像這一帶典型看到的,位在下一條的英仙旋臂的星團,又小、又暗、星點也少,沒什麼看頭的模樣。


2023年11月9日 星期四

再畫 WR134, 小行星狀星雲 NGC 6778 與 小小 IC 5117, 以及 NGC 7448 group 的幾個星系

去年跟今年的觀星次數大減.... 天氣有點關係,搬進市區也有關係,工作、家庭... 的變化都有點關係;不過觀星帶來的樂趣還是一樣,平常同樣喜歡看雜誌的觀察分享文章,查查資料,有機會就架設備,觀察、畫圖,然後找時間寫紀錄... 雖然這一兩年真的比較沒時間寫,好像也沒那麼常在追新目標了。做紀錄時,希望能盡量圍繞某個主題寫,這樣比較像篇 "文章",但常常都東一個西一個隨興而看,事後要把這些目標湊在一起也不一定做得到,但不做紀錄也不行.... 可能要想個較方便的紀錄方式了,不然老是欠這麼久才寫,當時觀察的細節都忘掉一大堆了。





WR134 星雲列在我 Skysafari 觀察清單裏的 "WR Nebula" 目錄,裏面還有 4 個: 雷神頭盔 NGC 2359、海豚泡泡 Sh 2-308、弦月星雲 NGC 6888 (WR 136 星)、WR 135 (HD 192103)。前三個都不算難,而最後那個 WR 135 則是太難,怎麼看都看不到.... 或說一堆雲氣裏分不出來。倒是 WR 134 我覺得是個好目標,因為難,卻又做得到,所以很有挑戰性;雖然之前看過好幾次,但有畫的卻只有一次,而且畫不好,總覺得太強調主體,所以跟實際看的感覺差太多,也因此一直找機會想重新畫過,這次終於下定決心重畫了:


WR 134 nebula and WR star V1769 Cygni (CFF160 f/6.5; 104X; O III)


如果舉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目標來比較難度的話,我覺得比西面紗難,大概跟皮克林三角 (現在都要鼓吹改叫 威廉敏娜·弗萊明 三角 -- Fleming triangle 了 ^^") 比較明顯的部分差不多,長條狀帶著內朝東的弧度,長條外 (西)側雲氣稍濃一些,南北兩端淡去,分不出確切的邊界 -- 結果這次還是把主體畫太明顯了.... 唉。



另外還有畫了兩個行星狀星雲。同樣靠適當的濾鏡,再加上累積的一點點經驗,可以讓我們這些深陷住宅區光害下,卻又喜歡找深空目標的同好們解解饞的目標類型就是 行星狀星雲了,許多紙面資料上亮度只有 11.X ~ 12.X 的目標都很有機會達陣。天鷹座範圍內像有永遠撈不完的行星狀星雲的樣子,這次撈了 NGC 6778,位在老鷹尾巴接近盾牌座的地方。資料上説: 視覺亮度 +12.3,大小約 0.26 arcmin,可能不到 M57 的 1/3 大小,比起熟悉的 NGC 2392 愛斯基摩星雲還小一半:


NGC 6778 (Mewlon-210, 240X, O III)

天況雖然沒很好,不過這目標不算難,加上濾鏡後 8 吋鏡拉到 240X 就可以分出東西向兩瓣,然後外圍還能看出有一圈淡淡的雲氣壟罩著。行星狀星雲能看到這種模樣就覺得很值得了。


另外一顆超小顆的是 IC 5117,這顆是前面提到的 威廉敏娜·弗萊明 發現的... 我是看雜誌上 Steve Gottlieb 列出 威廉敏娜·弗萊明 發現的行星狀星雲有 IC 編號的,大部分之前都畫過,這顆沒有,所以補一下:


IC 5117 (CFF 160 f/6.5; 221X; O III)


其實一點都不難啦! 用 O III 很容易區別出來,倒是尋星有點麻煩.... 位在星點很多的銀河裏,而且夾在天鵝屁股跟蠍虎座中間,如果沒用 GOTO,只能從天津四慢慢跳了。IC 5117 旁邊有顆  +9.9 等星,正好拿來當對比參考,沒用濾鏡的話,目標本身看起來就像顆比參考星更暗的星點而已,加上濾鏡後,參考星變暗,目標本身變得比它更亮,倍率夠高的話還能看出一點盤面.... 所以呢,這樣就能確認目標了。



接下來是星系了。

夏末秋初飛馬爬到正天頂,雙魚貼著,這附近有挖不完的星系。我先順著有 NGC 7331、小跳蚤、史蒂夫五重奏的飛馬的那隻前腳,頭 (大腿根)、尾 (馬蹄) 各有一個較亮 (+11, +10) 的星系系,+11 的是 NGC 7457:


NGC 7457 (406mm f/3.75 dobsonian; 250X)


+11 的星系對 40 公分主鏡來說,即便在平地也是小菜一碟而已;長軸東西向,有點大的核心跟外圍的雲氣分得很清楚,NGC 7457 是沒有棒狀核心的透鏡星系,網路上的圖有些看起來核心有很明顯的一個圓點,不過我看不出來,大致上只有分兩層雲氣,外層的很淡。



馬蹄邊的是 +10 等的 NGC 7217:


NGC 7217 (406mm f/3.75 dobsonian; 390X)


NGC 7217 也是個很有趣的星系值得放大來仔細看,核心很亮,而且我看得出外面的一圈環;如果有對照天文相片會發現其實有 3 道比較明顯的環喔。



最後就是 NGC 7448 這一群了,位在飛馬肩膀上所以還蠻好找的:


NGC 7448, 7454, 7468, 7463, 7465 (406mm f/3.75 dobsonian; 45X ~ 390X)


這邊有一群星系,我先試著認附近的幾個 +11.X ~ +13.X 的,發現都看得到呀! 然後就決定把視野拉大一點先定好範圍,再一一拉高倍率把範圍內的星系找出來。


NGC 7448 Group 主要的 6 個成員是指: NGC 7448、NGC 7463/64/65、UGC 12313、UGC 12321。後面那兩個 UGC 在 NGC 7463/7465 附近,都超過 +15 等,所以平地沒機會,NGC 7464 太小,貼在 NGC 7463 旁邊我也認不出來。NGC 7448 夠亮,很容易找到,橢圓外觀長軸 西北 -- 東南向;+12.6 等的 NGC 7465 比較緊緻也能一眼認出,旁邊橢圓形的 NGC 7463 +13.2 等,要有耐心一點才能分辨出來,長條的外觀、長軸的方向都可以認出。NGC 7454 最亮,有 +11.6 所以很好認,不過因為太小,所以也看不出什麼細節,頂多就分得出核心而已;NGC 7468 最暗,只有 +13.6,要看久一點才認出,不過用 40 公分主鏡沒問題啦!


這邊星系真的不少,如果只是衝數量的話隨便都可以加一堆,下次還是先查多點資料,挑比較有看頭的來慢慢欣賞。

2023年11月7日 星期二

久違的鳶峰觀星

上次去鳶峰已經是快三年前的冬天,隔這麼久,沿路景物都有些不同,鳶峰停車場的狗狗們不見了,倒是出現了隻不斷喵喵叫的貓咪,圓潤潤的有點可愛



這三年不管是汶水、宇老、大雪山... 天況有好也有不好,就算極好,星空品質終究不能跟 2500 M 以上的高山比,夜幕降臨時,高山星空是那種感受得到壓迫力的。




終於把 40 公分鏡帶上山了,這次沒打算追新目標,只想把幾個最近平地看得很辛苦的幾個目標確認一下。首先是兩個仙后座附近的 Abell 行星狀星雲,82 (ARO114) 跟 84 (ARO 115)。先複習一下平地看的結果:


平地 Mewlon-210 看的 Abell 82:


Abell 82 (Mewlon-210; 240X; O-III)


這看得很心虛,得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察覺,不過因為事先查過資料,腦海有了暗示,因此看久之後,有時雲氣出現在右邊有時在左邊... 就會有環狀或兩瓣的感覺,其實相當沒信心。


平地 40 公分反射鏡看的 Abell 82:

Abell 82 (406mm f/3.75 dobsonian; 250X; UHC)


這次就 OK 了,但分不出環狀或兩瓣... 等特徵,大致就糊糊的一塊圓形,但可以持續直視。



這是高山上 40 公分反射鏡看的 Abell 82:


Abell 82 (406mm f/3.75 dobsonian; 292X; UHC)


終於看清楚目標啦! 目標右側三點鐘方向那顆 +11.3 星是指標星,星雲中間有兩顆星,一顆 +13.1, 另一顆 +14.9;+13.1 那顆星側堆滿雲氣,另外是 +11.3 等亮星跟 +14.9 等亮星之間堆著另一塊雲氣,看起來比另一塊大一點點、亮一點點... 有小啞鈴的樣子。



下一個 Abell 84 在不遠處,看資料判斷應該更難,我都從卡洛琳玫瑰 NGC 7789 出發找,不過山上可以裸眼目視到 NGC 7789,尋星時跟根本不用光學尋星鏡,真是讚到無言啊!


平地 Mewlon-210 看的 Abell 84:


Abell 84 (Mewlon-210; 240X; UHC)

這也是看得半信半疑,雖然 averted vision 可以看到,但位在 +11.3 等星附近,而且雲氣在星點處最明顯,然後範圍又大... 難免會懷疑是不是光暈造成的結果而已?


平地 40 公分反射鏡看的 Abell 84:


Abell 82 (406mm f/3.75 dobsonian; 390X; UHC)


平地 40 公分反射鏡搞得定 Abell 82,不過 Abell 84 還是不太行;同樣要 averted vision 才看得到,不過至少這次不會懷疑是不是看錯了,至少 +11.3 等星那側有雲氣是可以確認的。


高山上 40 公分反射鏡看的 Abell 84:


Abell 84 (406 f/3.75 dobsonian, 292X, UHC)

其實也不容易,Abell 84 的確是頗為挑戰的目標,貼著 +11.3 等星西側有中空一段黑,因此看起來雲氣分兩瓣,東側較濃範圍較小,西瓣較淡範圍稍大。


完成這兩個平地看得很心虛的 Abell 行星狀星雲後,轉向星系,第一個是 NGC 7331 的暗帶,雖然這個不難,天況好時,平地用 Mewlon-210 就能認出,不過高山看是另一個境界。先複習一下平地看的 NGC 7331 周邊:


NGC 7331 group (NGC 7331, 7335, 7337, 7340) -- 406mm f/3.75 dobsonian; 500X

NGC 7331 的暗帶緊貼著核心;最容易認出的小跳蚤是 NGC 7337,然後是 NGC 7340,跟以前一樣,最後認出的是 NGC 7335。 山上呢?


NGC 7331 dark lanes (406mm f/3.75; 473X)

高山上看到的 NGC 7331 核心亮到有點刺眼,哈哈~ 是有點開玩笑啦,不過 473X 下的景象不輸平地看到的 M31... 而且看起來外型還真有點像呢。貼著核心南側的暗帶當然清楚,不果我發現更南的外側還有一道暗帶;看到暗帶就能想像出旋臂或環臂的感覺。


既然看星系暗帶,當然不能錯過 NGC 891:


NGC 891 dark lanes (406mm f/3.75 dobsonian; 473X)


這是我印象裏看 NGC 891 暗帶最清楚的一次,以往都覺得暗帶不是切中央,而是偏南側,這次仔細看發現是在中央沒錯,只是南側的雲氣比較淡而已,高山上所有目標的雲氣都多了好多。核心中央向南北兩端膨起,像個大果核般,雲氣東西向延伸到末端的邊界比較能認出來,不像在平地總是模模糊糊的淡去。


最後還有別名史蒂芬五重奏的 Arp 319 (HCG 92),同樣先複習最近的平地版:


Stephan's Quintet (406mm f/3.75; 500X)


500X 已經能把各星系的核心距離拉遠一些分辨,不過平地的條件沒那麼好,因此雲氣少少的,顯得各小星系互相遠遠的站著;NGC 7319 總是第一個認出來,NGC 7320 也還好,不過這次 NGC 7318 A 與 B 認得有點吃力,難以兩個同時看見,NGC 7317 就更困難了。



Stephan's Quintet (406mm f/3.75; 473X)


高山上 40 公分鏡看就完全是另一種景象,雲氣之豐富,除了 NGC 7317 外其他四個幾乎是一起 "泡在雲氣裏" 模樣,我可以看出 NGC 7320 南北向拉長的外型,也可以察覺 NGC 7319 因被拉扯而不規則的雲氣條,像雙胞胎的 NGC 7818 A、B 合起來的雲氣向北方拉去,NGC 7317 的位置是在 +13.4 等星南方... 這時還真有 五重奏 的熱鬧感覺呢!


後來還看了一些其它目標就沒畫下來;40 公分鏡在老外的星趴上其實算不上大傢伙,但幾年前的我絕對想不到有天真的把 16" 鏡扛到合歡山上來,目鏡所見都是驚訝;比如之前分段認的 M33 旋臂,我用 175X (10mm Ethos) 稍微認真數一下就能分辨出  4 條旋臂,NGC 604 除外... 因為真的太亮 XD,包括 NGC 595, IC 140, 139, 136, 135, 137, NGC 592, IC 131 都不用再拉高倍率就認出來,其它還有幾個都沒認真去認呢!


月亮出來後先收大鏡子,然後用雙筒隨意瀏覽.... 也拍了些自拍當紀念,結束了這次好久不見的鳶峰之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