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簡化 RF300 烘豆動作

經過這一陣子手忙腳亂控溫的日子後, 對 RF300 的認識已經深了不少. 於是就想試試看, 如果不要這麼"忙", 有沒有辦法把曲線弄漂亮, 烘出來的結果也不錯?

實驗兩次的結果如下:
200 克生豆, 預熱到 200 度左右...

進豆後就定溫至 150 度, 然後不管它, 純粹做紀錄, 只要不降溫就好...
溫度緩緩上升, 約在 4 分多鐘 (110 度) 左右機器開始加溫, 加溫1~2分鐘又停了,

我假定 7 分鐘時要 150度, 這是因為已有相當經驗去控制機器每分鐘升溫 10 度, 這樣大約 12min 時可到 200度, 抓 12min 一爆... 因此, 7min 時就強制加熱, 因為溫度一直達不到預設值, 所以就一直加熱, 加到 180 出頭度, 就要關火, 因為大約會lag 1~2 min, 所以溫度會繼續衝到 195 度左右變成緩升溫, 差不多這時豆子進入一爆, 就順便做所謂的"滑行"...

結果還不錯, 吸溫蒸焙期曲線沒那麼平穩, 不過還能接受啦... 不知道這有沒有影響?
7min 後開始冒較多煙, 此時拉陡升溫曲線衝刺, 在一爆前關火, 最後碰到一爆的同時, 溫度接近停滯還能順勢做滑行一下... 後半段的曲線我還蠻喜歡的呢.

或許以後可以試試看 150度定到 8min, 延後 1 min 再強制加熱, 比較看看有何不同?

 
這支薇拉拿了 400 gm 請艾瑞斯烘, 店家說一爆末段下豆, 我看色澤是比我烘的顏色深一些, 而且店家烘的擺幾天還出油咧, 真的是一爆末段下豆嗎? 懷疑...
坦白說... 我厚臉皮的覺得, 我烘的香氣比較明顯耶, 特色都有出來, 香味尾巴有點"水味"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不過可能是最近沖比較淡, 又聞得太用力了... 還不都是上隻肯亞AA害的, 味道太濃郁, 要沖淡一點比較可口, 於是就改變習慣了, 也好... 這樣環保.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真的會眨眼睛的 NGC 6826 觀察記

日期: 2012-9-17 23:10 ~ 00:4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NGC 6826, 仙女 γ, NGC 404(fail), NGC 7009(fail), M76, M33, M31, Veil, NGC 7000

TSA-102 + TeleVue Binovue on T-Mount
LE 30; LE 18; XF 8.5; Panoptic 35; Baader 8nm O-III; TeleVue UHC (Bandmate Nebustar)


寫 blog 做紀錄, 其實是一邊做一邊學. 上次整理 Averted Vision, 今天則有大好機會充分實驗, 做的得心應手, 而且有趣極了. 一連烏烏陰了兩三天, 今天傍晚起天空突然清澈無比, 夜晚觀星時肉眼可視 4 等以上, 機不可失.

也許是今年最後機會找 6826 了, 所以第一個目標就是它. 定位不難, 天鵝左邊翅膀先找到天鵝 Ѳ, 看起來是雙星, 實際上應該也是...目鏡同視野內會有另一組較小的雙星... 剛剛查星圖才發現那兩顆不是雙星耶, 黏很近, 分別是 HIP96901 與 16 cyg. 再往外推一些就是目標 NGC 6826了. "左邊" (因為折射鏡鏡像, 實際是右邊) 恰好有一排 8~9 等星可供定位確認, 如下圖, 我框成 1 度視野 (是整個圖 1 度, 不是圖內的黃框框):


事實上, 一開始根本分不出哪一顆才是目標.
放大倍率以後, 依稀覺得有一顆星對不到焦, 其他星點都是針點, 就那顆糊糊的...
所以說, 要是鏡子品質太糟, 星點都肥肥的, 那要辨識類似這種目標難度就大增了.
為了確認, 加上 UHC 濾鏡, 嗯... 糊糊那顆星更肥一些, 也亮一些, 而周遭其他星點明顯暗掉,
換 O-III 濾鏡後, 反差更加明顯. 此時拿掉濾鏡, 居然變清楚了, 果然看過一次後就更容易看見.
我用 BV 看, 90X, 直視目標, 然後就真的一明一滅, 想阻止也辦不到,
就這樣, 出現...消失...出現...消失... 真是太有趣了,
看看旁邊星點, 都不會眨啊, 就只有它一直眨一直眨...
我用力想定住它, 全力直盯著它... 6826 依然故我用它自己的節奏, 一眨...一眨...一眨...
換 54X 看也一樣...喔, 忘了提... 它看起來是牛仔藍, 淡淡的...
也許我以後還會看見更多更有趣的天體目標... 但是目前這個 NGC 6826, 絕對是我有限經驗裡最最最...有趣的一個了. 還有... 這個特效拍照拍不出來喔, 鏡子口徑太小也許看不到, 口徑太大就不會眨眼, 真的很挑... 4" OK, 哈哈...

看完驚嘆不已的 6826 後, 想先找一下有個 "卡洛琳白玫瑰" 美麗名字的 NGC 7789 ...
可惜, 沒做功課, 妄想用撈的, 結果當然撈不到... 一堆星, 隨便看都像疏散星團... 算了.
接下來, 轉到仙女找 M76 小啞鈴,
加 UHC 或 O-III 外圍白霧雲氣一定辨識得出來, 沒有問題...
如果移往目鏡視野邊界用Averted Vision看會更加明顯喔,
就這樣移來移去, 體驗眼角膜不同區域的感覺, 算眼球運動嗎? 哈哈...
但是說實在, 上禮拜用 6 公分鏡一開始可以隱約看見實在是不可思議,
這兩天如果天況還好再來試一試.

仙女gamma是一顆相當美麗的雙星, 一橘一藍, 一大一小,
比起天鵝頭, 這一組靠比較近, Size差距也大一些, 顏色對比都很美.
事實上這是一組四重星, 橘的那顆是 gamma-A, 藍的是 B.  C, D 都繞 B 轉, C 離 B 最遠時約 0.6~0.7 秒角距, 有機會用8", 10" 的鏡子看到, 55 年繞一圈, 2002 年最近, 0.1 秒角距, 不可能看到的... 也許我 60 歲的時候有機會看到, 哈哈... D 就更近了, 它是用光譜望遠鏡找到的, 光譜望遠鏡觀察 B 時, 發現其光譜線會規則的變動, 進而推測出有一顆伴星, 距離 B 大概僅僅一百萬公里, 大約我們離太陽的百分之一這麼近, D 繞 B 一圈只要 3天.

然後挑戰 NGC 404... 不過完全沒機會,
仙女 Beta  太亮了, 而且也不知道 NGC 404 確切位置,
試著把大燈泡仙女 Beta  稍稍移往目鏡視野各方向...之外一點點,
沒用... 分不出來是星點還是星系.
放棄後轉向M33,
用撈的... telrad 4度邊界微微碰到三角座 alpha, 找圈圈另一邊...
先找到去年認出裝 M33 的矩形, 下方有一條蟲型的pattern,
沒錯... 白色一團, 不透明, 當然沒旋臂之類的細節,
我甚至覺得比 M76 更難, 而且要低倍, Pan35 最佳.

最後想找 NGC 7009 別名土星星雲的 PN, 之前沒努力認過水瓶, 還好... 在飛馬頭下 (實際應是"馬頸上方", 因為此時馬頭倒過來了) 一連幾顆亮星不難辨識, 可是找到指標星後撈了半天都沒有, 才發現根本找錯指標星了, 真正指標星高度太低啦...唉, 放棄先, 下次請早.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觀測技巧 -- Averted Vision

這個名詞應該是觀星者老掉牙的詞了, 不過我很懷疑到底有多少人曾感受到? 或引為技巧? 甚至如一些資深前輩已變成一種直覺反射習慣?

我本來一直以為, 對到目標後, 間斷失焦, 對焦... 反覆動作後就能達到相同效果. 其實不然, 這到了後來幾次觀月時才發現這奇妙的現象.

在更換到短焦目鏡觀月時, 經常發現視野中心區域居然沒有邊邊清晰?
所以就把目標移到... 我的話是右下角區或左上角區域, 這樣就會格外清楚.
因為我的架台沒有追蹤能力, 高倍時目標會移動的關係, 讓我能很清楚的觀察到這種現象.
大部分... 應該說正常的目鏡只有聽說中心畫面銳利周邊不佳的吧?
所以當我在觀察微光的天體目標時, 我都會試著把目標移到視野邊角看看.
不過, 應該也有人可以把目標擺視野正中央, 然後用眼角膜邊邊來看吧? 這樣不會變斜視嗎?
我看很多國外的同好還會嘗試比較個人眼角膜的哪個區域視力最好, 有人號稱左眼右上方, 有人是右眼4點鐘方向...真是有趣.

我覺得明亮又大的月球, 高倍目鏡的情況下, 最容易體驗 Averted vision 的感受了. 至於差多少? 這就沒概念了, 覺得肯定有差啦.

9 月份 S&T, 一位老前輩 Dan Rinnan 有篇談前陣子很多人在說 Averted "Imagination" 的文章, 還蠻有趣的. 我猜用 "想像" 這個詞應該是有點嘲笑 Averted "vision" 的味道, ...你們這些觀星怪咖, 還用眼角膜邊邊看咧, 會不會是你腦海裡的幻影呢? ... Dan 最後在文中, 談了一段這位超過50年嚴謹的觀星者自身"Imagination"的體驗, 並引述一段愛因斯坦的話給讀者反思: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Knowledge is limited, Imagination encircles the world.

讚吧?
不過... 現在還有人用"眼睛"觀星嗎? 哈哈...


新生力軍: Panoptic 24mm, 1.25" for FS-60CB 尋星目鏡, 長焦目鏡還是喜歡 TeleVue.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繼續挑戰 6cm 的能力 -- M76

日期: 2012-9-11 23:25 ~ 00:35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Veil, NGC 7000, Cyg 61, M31, NGC 884/869, M76, 木星

FS-60CB on TG2
LE 30; LE 18; LE 5; XF 8.5; XW 3.5; TeleVue 1.25" Bandmate O-III Filter
連續三天, 天況一天比一天糟, 今天最差, 東北天況相對好一些, 肉眼約 3 等. 今天用小隻的, 而且單眼就好.

至於 M76, 原本只想探探路, 一來去年一直找不到, 再來它又小又暗, 星圖上標 10點多等, WIKI 上寫 12 點多等, FS-60CB 規格上的極限星等是 10.7. 能知道在哪裡就已經不錯了. 另外, 事先也沒做什麼功課, 對它陌生得很, 只知道人家封它為小啞鈴星雲, 嗯... 通常有綽號的應該都有些看頭...

先用雙筒探一遍路, 探路的目的... 一, 找一條不會亂掉容易走的路. 二, 找"跳板星" pointer star 可以用其一步一步前進. 三, 找"定位星" check star 可以用它們精準定位.... 以上, 都是自己編出來的, 應該沒有這些名詞, 哈哈... 找很暗的目標時, check star 就很重要. M76 的定位星我覺得相當不錯, 很明顯, 不易混淆...


我的找法是這樣, 從仙女座的 gamma (γ) 星 (Almach) 出發, 就是飛馬有 M31 的那隻腳啦, 從腳上找 M31 的那顆亮星 beta (β) -- Mirach 往腳下走的下一顆亮星就是 γ. 這個 γ 是一顆很漂亮的雙星. 方向呢? 朝著仙后走, 或說與 M31 同方向... 碰到的第一顆亮星就是仙女51 (3.5 等), 3 度視野內, 目鏡視野下方有一顆差不多亮 (4 等) 的英仙 φ, 如何區別? 這就要靠 check star 啦, 英仙 φ 的下方有三顆約 5~6 等的星星可以協助定位, 然後就仔細來看看, M76 在哪裡呢?

在上圖小紅圈內, 看見 2 顆相對周圍較亮的星, 一顆夠亮, 另一顆隱隱約約, 對一下 8.5 等星圖, 應該只有一顆 6.5 等偏黃的星, 另一顆就很可疑了, 放大倍率瞧瞧... 黃星還是黃星, 白星有點暈暈的... 說實在... 看起來有點像超小超小拆不開的疏散星團, 因為小東西的中間似乎有其它亮點, 裝上 O-III 濾鏡...白暈明顯一滴滴, 周邊會暗掉, 白暈也會更暗, 但是周邊更黑的結果造成更容易看見一些, 至於是不是"小啞鈴"形狀? 不行, 太小... 根本看不出形狀, 改天用 10cm 再試試.

(9/13 update): 剛剛用 10cm 仔細觀察, 6.5等的黃星沒問題, 昨天看到所謂的另一顆白星根本看不到, 比昨天用 6cm 還糟, 用UHC才出現一點白"影", O-III也可以, 但沒UHC好, 用雙目視看久一點才有點搞頭, 真難看... 後來找 M33 也看不到, 可惡... 浪費睡覺時間,   快累死了.

所以... 規格表只是規格表, 實際看過才準吧?...
早上到最近加入的 60mm group 找一下別人的經驗, 真的耶... 60mm 的同好們有頗多 M76 的觀察報告, 所以我應該不是幻覺, 哈哈...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6cm 下的 NGC7000

日期: 2012-9-9 23:25 ~ 00:35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Veil, NGC 7000, Cyg 61, M31, NGC 884/869, M103, 木星

FS-60CB + TeleVue Binovue on TG2
LE 30; LE 18; LE 5; XF 8.5; Panoptic 35; TeleVue 1.25"  O-III

紀錄得有點心虛, 因為說實在沒能觀察得很清晰, 頂多大致的輪廓罷了, 而且多少要用一點 averted vision 技巧... 和間斷失焦方法不太一樣, 要用眼角斜斜去看, 這樣就會很肯定, 雖然直視也 ok 啦.

我有試用 2" 天頂加 Baader O-III 配 35 Panoptic, 不過倍率太低, 對比實在不行, 所以還是用 1.25" 系統, 用 LE30 來 BinoView 最佳, 視野夠大, 對比勉強及格, 但是至少看得很舒服, 可以做長時間觀察.

找法如下: 從天鵝屁屁 Deneb 出發, 先看見一組三連星 Cyg 56, 57, 還有一顆不屬於天鵝的 HIP103094; 再往前走, 間距大一些的... 我估計約 2 度角左右有兩顆亮星, 其中一顆偏黃色的是 Xi Cyg, 偏白藍的是Mu. 仔細看夾在 Cyg 57 與 Xi Cyg 中間的區域, 尤其靠近 Cyg57 處, 會有明顯暗帶, 不過看到眼睛脫窗也看不出墨西哥灣的輪廓, 差不多夾在 Cyg 56與57 中間的是 IC5070 鵜鶘星雲吧? 目視可以區別出有明顯亮區, 但是當時不知道是什麼, 還以為是雲.


(2012/11/6 update)
相片引用大熊天文台阿炫兄的大作, 恰好這張也是用 FS-60 拍的:


就這樣... 差不多眼珠快看爛了, 揉揉眼轉向面紗, 喔... 比NGC 7000 更難, 勉勉強強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看見東面紗, 而且我想, 要不是之前看過幾次, 看到死都看不到吧?

對... 以上是用 6cm 小小折看到的, 不是 6", 8" 喔, 而且還在北二高旁邊的屋頂, 亂有成就感的, 雖然那麼不清楚... 後來也看了其它目標, 大致了解 6公分小鏡的能耐差不多就這樣吧? 下次還是老老實實用 4" 鏡好了, 而且我真的離不開 BinoViewer 了, 單眼看真的好痛苦.

沒想到秋天就這樣到了, 日子過得無敵快, 要開始研究一下秋天的目標, 過了午夜, NGC 6826 Blinking 都已經要離去了, 新朋友還沒熟又要換一批啦.

(9/11 update)
昨晚拿 10cm 來比較, 情況只比 6cm 好一些. 天候還是決定性因素, 如果肉眼能見銀河, 就算模模糊糊也好, NGC 7000 與 Veil 一定 ok. 像這兩天霧濛濛的話就很拚. 結果試了半天, 最佳組合是... UHC + 18mm (45X) "單眼" 最佳. 倍率再低, 對比就不夠. 昨晚, UHC 大敗 O-III, 本來還在想這個 UHC 不上不下, 以後要用在哪呢? 同樣的... "單眼" 還是需要的, 畢竟BV 減光太多, 看深空實在很不利. 不過昨晚最驚豔的是木星, 看到斑不稀奇, 但是看到斑內的紋路與細節真是大開眼界了, 大紅斑清晰可見, 真幸運, 恰好出現.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照片) 精巧的 2" 轉 1.25" 轉接環

不就只是一個轉接環嗎? 有什麼可以講究的?
這個問題在因緣際會下, 認識了一位資深前輩鄭大哥並聽完他的說明後, 完全得到解答, 而且我現在就有一個在我有限的經驗下所見過, 最精美的一個轉接環...


這個 "蝶翼螺絲" 是軟銅材質, 解決了內置銅環彈性疲乏卡住裝置的危險, 以及易使"被鎖緊"的裝置變形的風險, 而且... 我試過, 不會在目鏡上留下痕跡耶, 讚!

還有, 有沒有注意到 "蝶翼螺絲" 是被兩顆安全螺絲保護住, 不會在黑暗中, 調呀調著不小心掉出來, 這... 真是體貼的設計啊. 更不論整體做工品質, 公差之小, 擺進 2" 接口時, 還會被氣壓微微擋住呢.

鄭大哥設計之細心, 連塞蓋內側邊緣都做成圓滑的, 不會刮到手指, 實在是... 不知該怎麼稱讚才行, 哈哈...


擺上我有的三個 2" 轉 1.25"轉接環...


左邊那個是景德的, 內置彈性銅環, 800 NTD.
右邊是高橋的, 他的接環處有安全凹槽, 這點我蠻喜歡的... 不過是因應高橋都用兩顆固定螺絲鎖的關係才能發揮其 "安全" 之實啦, 如果搭配銅環式的可能就不實用了. 7260 日幣... 好貴.
後面的就是鄭大哥的多尼爾公司產品, 1050 NTD, 相較起來, 便宜吧? 還有很多好料啦, 可惜我沒攝影. 希望鄭大哥生意興隆, 不要讓這麼好的設計曇花一現囉...

http://www.donelloptro.com/tw/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照片) 看太陽黑子

之前也有過看太陽的經驗...
除了用0倍的濾紙看各種日蝕以外, 就一次用之前一支正向直角的 StellaVue F50 尋星鏡, 套上兩光的信達濾紙看過... 對了, 其實還有曾經在熊天文台看過一次專業的太陽鏡, 可以看到噴發的日珥.

今天把小小折套上新買的白光太陽濾鏡再來看看太陽:

 

不知道要怎樣找太陽? 後來戴上太陽眼鏡才搞定,
這次當然要加上雙目視來看, 哇... 真是不得了...
橘紅色的太陽, 40X (18mm + BV 2X OCS)左右剛好快裝滿目鏡視野 (理論上是 1.3 度, 太陽多大啊? 搞不清楚...), 換了幾次目鏡, 發現這是最好的畫面. 不過高倍後可以清楚看到... 應該是所謂的 "米粒組織"吧? 因為就像濃湯裡有小小一粒一粒的東西密佈在太陽表面上, 反正太陽表面看起來不是光滑無瑕的...
不過... 頭輕腳重, 看起來很畸形, 哈哈... 雙目看過後保證你不會想再用單眼看, 畫面又大, 看起來又舒服, 可以輕輕鬆鬆的觀看太陽黑子, 中間有一坨鍊狀的, 左邊也有一坨, 其他就零零散散... 有點像顯微鏡下的桿狀微生物, 哈哈... 連好寶寶跟她娘都看得津津有味, 真是適合闔家觀賞...




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

藍月

日期: 2012-8-31 23:40 ~ 00:30
地點: 自家陽台
目標: 月球 (農曆 15)

TSA-102 + TeleVue Binovue on T-Mount
XF 8.5; LE 5

看個月亮搞一小時? 因為一開始是架小支的, 看不過癮, 又把大隻的架起來的緣故...
今天是所謂的 blue moon, 滿月有什麼好看的呢?

滿月沒有陰影, 所以大家都不愛看... 自己看了幾次後發現其實滿月也有些看頭的...
滿月至少可以看不同的地形顏色, 像高原跟海顏色就很不同,
所以, 還可以仔細看一下所有"海"的正常"邊界",
還有, 有些坑的環頂被太陽照得超亮, 看起來像被雪覆蓋一樣, 也很有趣...
進階一點, 我看有人來認坑裏的深色地質,
比如說, 就有人在找位於大約月球中央, Nubium 海旁邊的三連坑, 中間那個 Alphonsus 坑裏面的三片暗地質... (9/1 update: 非常容易, 滿月時雖然坑型認不出, 但是那三塊黑黑的太容易辨識了, 90X 就很清楚)





也有人觀察東西兩側的變化, 這樣可以感受到月球在 "轉" 的動態感覺...
也有人在數, 四大放射狀(ray)系統... 就 泰谷坑, 哥白尼坑, 克卜勒坑, Aristarch 坑... 以外還有哪些小放射系統? 有多少個?
真的要看的話, 有很多可以看的呢...

不過以上今天都沒看, 有看的部分記在底下:

滿月時, 豐富海裏的 Messier-A 其實很清楚, 今天坑重疊的部分都隱約看得到,



令人驚訝的, 我看見 Hyginus Rille 上面那條手臂, 一圈一圈的痕跡了...
(9/1 update: 不難耶, 難道要滿月比較容易看?)

柏拉圖坑的四小坑? 沒有, 似乎有看見中央那顆, 不過也可能只是幻覺...

亞平寧山北邊 pico 山北邊的亞平寧山谷... 這個沒什麼,



但是據說你的鏡子 380X 還能清楚的話, 你可以看到只有幾百公尺寬的 亞平寧 Rille, 很多看到的人都用C8, ... 我的不行, 差得遠咧, 也有人說他的 4" 鏡可以... 真是難以相信... 



想試試看那條 Straight Wall... 不過算失敗... 雖然反覆用地圖對到百分之百確定就在那裏, 看不到就是看不到, 不過不難找就是了, 看久一點會覺得有看到, 可能又是所謂的 "imagination vision", 圖看太多大腦殘影, XD.



最後, 勉懷阿姆斯壯, 找A11 降落點, Ritter 與 Sabine, Maskelyne 這三坑都不難, A11 降落點下方那個超白的小坑 Moltke (直徑 6.5km) 也沒問題, Maskelyne 左邊一些的 Maskelyne G (直徑 6km) 也清楚, 但是看不見三位太空人命名的小坑, 為什麼呢? Armstrong 坑 4.6km, 很接近了說... 飲恨



好了, 農曆七月半, 早一點睡覺去...

補充一下器材...
* FS-60CB 月球外圍有一點點綠色色差...
* 1.25 Baader 的光害濾鏡遮蔽效果沒 2" 的好? 因為沒仔細算當時的出瞳徑, 也不好下定論...
* FS-60CB 整組月光偏灰白色, 冷色調; TSA-102 會暖一些, 稍稍黃一點... 換到 XF 後, 整個色調變成喜愛的橘黃色調, 為什麼呢? 一樣的目鏡 FS-60CB 超灰白的
* 口徑很重要,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