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彗星, 木星, 天狼星, 月亮

木星, 天狼星, 月亮, 大顆點的彗星... 這幾個都是薄雲罩頂, 月光餘威底下還算有可為的目標. 昨晚天空就是這樣, 我還是扛著大折上屋頂... 至於迷你火鳥 NGC 1931, 北三裂 NGC 1579, 水晶球 NGC 1514... 再過一陣子看有沒有機會囉.

最近夯到不行的彗星 C/2014 Q2 Lovejoy 的確頗有看頭, 高倍看可以看它結實的核心, 明顯且有層次的彗髮, 夠暗的話可以試著辨識其 dust tail, 甚至嘗試不同的濾鏡看看能否找到 gas tail? 尾巴的寬度? 彗髮的形狀是否規則?

從 15X 56mm 雙筒看完彗星的 10 歲女孩第一印象是: "像被煮爛的綠豆".


2014-12-29 23:20 左右的 C/2014 Q2 (Lovejoy)


2014-12-30 22:50 左右的 C/2014 Q2 (Lovejoy)

我從小到大都沒看過彗星, 連哈雷也沒有... 這是真的, 老實說這個嗜好才開始沒幾年. 但自從看過彗星之後得承認, 彗星很迷人, 它會 "動" 而且還有 "尾巴", 只是少少幾次的彗星經驗裏從來沒看過 "尾巴", 搞得我這次真的好想看.

試過天況很不錯的情況, 光害濾鏡, 重光害的 UHC 濾鏡, 傳說可以濾掉雜光僅剩離子尾穿透的 O-III... 其實不管怎麼試, "尾巴" 都相當晦暗. 我大致可以分辨 "尾巴" 延伸的方向, 盲測試畫下的草圖, 畫完後與別人拍的相片或星圖軟體對照也都符合, 不過與期望中拖著長長掃把尾畫面還是天壤之別. 還有很怪的是每次我都覺得有兩條的感覺, 不過我還是照實畫了下來. 底下是草圖, 上面兩張是用編圖軟體轉成黑底白相的



31號跨年夜, 繼續看彗星畫彗星. 連畫好幾天現在已經眼睛一對到目鏡就能認出尾巴了, 其實很淡, 方向也確認偏東方延伸, O-III 對離子尾的辨識效果有限, 反而不加濾鏡較能看出塵尾散佈方向以及其中細細的離子尾.

2014-12-31 22:50 左右的 C/2014 Q2 (Lovejoy)


連兩夜的觀察時段都有碰到木星大紅斑現身, 在寧視度不怎麼好的情況下, 就算溫度平衡有做足, Mewlon-210 雖然口徑大, 行星細節還是大輸 TEC 140, TEC 的行星表現真的是好得沒話說. 我用剛改完可以用 1X OCS 的 Binotron-27, 40X (panoptic 24mm) 就能辨識, 100X (Tak Abbe OR 9mm) 大紅斑就能分辨顏色的層次, 330X (Nagler Planetary Zoom 3-6mm) 出瞳剩 0.4mm 大紅斑也沒破掉, 糊歸糊但還是認得出.

看行星還有一點我喜歡的地方是, 不用顧慮眼睛的適黑被強光破壞掉. 現在到處都是光源, 每次找星系都要謹慎無比的避免好不容易讓瞳孔全開的眼睛不要接觸到光源, 真的很拘束. 而看行星可要 cone 細胞發威, 有時暗太久還要找個強光破壞破壞一下呢.

初九初十的月亮也是看 straight wall 的好時機, 有人就叫它 "直壁", 正式名稱叫 "Rupes Recta", 應該算是地層上的斷層結構, 長約 110 公里, 2~3 公里寬, 深僅約 240 ~ 300 公尺, 所以能看到是不是很讚? 而且以昨天初九月影的效果, 還能看見它旁邊更小條一點的 Rima Birt, 這條就真的不容易. u-210 的口徑優勢在看像月球這麼亮的物體時, 寧視度的影響就被抵消幾分, 比 TEC 140 輕鬆多了.

Rupes Recta 與 Rima Birt

昨晚的月亮還有很多有趣的目標都相對容易, 像阿波羅 15 與 17 的登陸點, 還有每次都看的阿姆斯壯坑.

阿波羅 15 號登陸點

阿波羅 17 號登陸點

阿波羅 17 號登陸點


昨晚最後一個目標是不可能的任務: 天狼星 b
今年成功的看過心宿二伴星之後是完全的充滿鬥志, 現在冬天來臨啦, 天狼 b 與主星目前仍逐漸分開更遠中, 已經超過 10 弧秒角. 分開的距離大致與參宿七或仙女 gamma (Almach) 天大將軍一差不多. 對照一下心宿二, 分開僅 2.5", 主星 0.5 等, 伴星 5.4 等... 這麼難都搞得定, 這個小天狼怎麼會沒機會呢? 大狼是 -1.44, 小狼是 8.5, 差了快 10 等, 真是驚人的差距呀 >"<.


焦平面後的失焦艾利環看起來還算穩定, 但是越接近焦點, 星點越不穩定, 星茫像火焰一般跳動. 耐心等待... 耐心等待... 平靜的片刻星點還是太亮範圍太大, 那個範圍很難縮到我估計的 10" 以內, 只能繼續耐心等待... 等待它出現縮小的短暫時間再努力去看. 期間有懷疑的星點出現, 但由於懷疑點都沒有穩定或重複性的出現, 所以應該也不是. Baader 的月亮行星濾鏡雖然可以減光, 也是上次找到心宿二伴星的最佳武器, 不過天狼星真的是有夠亮, 光焰依舊... 最後還是放棄了, 看來還得等一個有超平穩大氣的夜晚再來奮鬥.

12/31 跨年夜, Seeing 其實也沒很好, 我先看分開差不多的參宿七, 熟悉一下小狼跟大狼分開距離的視覺感覺. 參宿七不難拆, 但是拆出來兩星艾利斑抖個不停, 看起來不妙. 再來瞄一下獵戶theta 1; E, F 一點機會也沒... 硬著頭皮高倍對向天狼星, 大概看了快一小時, 不斷讓目標漂出目鏡視野, 盯著後面(東側), 看在大狼消失那一秒有沒有機會? 嗯... 有幾次真的 "覺得" 有, 出現的位置很固定, 嚴格說是東南東, 比較偏東. 我把看到的大概畫一畫, XO 5mm (196X) 最穩定, LE 2.8mm (350X) 也頗有可為, XW 3.5mm (280) 也看很久, 我覺得 XO 5mm 最佳, 看來還有得拼了.

Try to identify Sirius b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老扣扣的疏散星團 M67, 還有 M44

剛拿到赤道儀...
打從一開始就用經緯儀, 而且還用了好幾年, 面對這隻嶄新的工具還真有點怕. 怕什麼? 怕不會用啦  >"<. 雖然在等待的這段時間已經讀了不少資料, 各部份名稱, 安裝, 平衡, 對極軸, 追蹤... 但實際裝上腳架以後還是很緊張, 一直不敢開電.

高橋 EM-11 開箱

上午天空陰陰的, 在室內練習了一會, 下午天氣轉好, 搬到陽台先拿太陽試試看, 初次用感覺 "歪歪" 的 (對比上下左右方向概念的經緯儀) RA, DEC 來找目標, 先鬆一軸移動, 再鬆另一軸移動... 還真麻煩, 反正鏡子輕, 乾脆把兩軸都鬆開來移動... 果然很快就找到太陽.

終於敢開電了 ^^"

晚上天氣繼續好, 那麼就來真正考驗一下用赤道儀尋星啦, 目標是繼續的梅西爾之旅, 今天輪到 M44 跟 M67, 一個附近沒亮星跳, 另一個以前沒找過, 這樣才能考驗會不會基本操作? 這隻 FC-76 的尋星鏡已經被我拆掉了, 不過還有一個有效率的 RDF, 搭配 XL 40mm 有 4.6 度視野, 如果搭 55mm plossl 視野已經快 5 度, 本身就是一隻尋星鏡呀.

EM-11 本體很輕, 非常容易移動, 這也是為什麼不買 EM-200 最大的原因... (因為很多人都問我這個問題) 甚至感覺比 T-mount 還輕, T-mount 還有一個很討厭的是它的重心不知道在哪裡? 平常拆下來放時感覺怎麼擺都不對. 大致對向北方, 打開手機 APP 看看北極星該放哪裡... 還真方便.



一切就緒後就開工啦, 先找彗星, 同樣雙軸一起鬆開, 移到目標附近鎖緊再開始微調. 這是第一個不適應的地方, 現在赤道儀都用控制器電動微調啦, 沒手感, 沒手感... >"<. 其實很快, 也許不用 2 分鐘就抓到彗星了, 換目鏡... 這是第二個不習慣的地方. 以前換目鏡時都要手腳很快, 尤其高倍時, 小目標一下就漂走. 現在可以從從容容慢慢挑目鏡了, 這點真的感覺到有追蹤還真好. 第三個不習慣的是, 以前可以從星星漂走的方向抓到西方, 現在完全不動, 到底哪邊是東哪邊是西呀? 其實也很簡單, 關電給它漂不就好了? 更快的方法是轉一轉 RA 軸, 馬上就知道東西方.

真糟糕, 講到這裏都還在嗨赤道儀...

以前找 M44 簡直要了我的命, 撈半天都撈不到, 奇怪... 以前怎麼這麼遜? 找到這組幽幽的疏散星團之後, 接下來就是要做出適當的視野, 如果該目標很有特色, 我的習慣是盡可能拉高倍數做觀察. 最後決定用 Panoptic 24mm 作 24X 放大, 2.86 度視野來畫畫.

Messier 44, 不過當時忘了標方位, 圖上面標的 w 是有點用猜的


M44 的亮星組合西方人覺得像耶穌誕生的馬槽, 很多說法都把 M44 形容成帶著新生出現之地. 中國古人卻有完全相反的看法, 名為鬼宿, 是人死後歸去之地, 與西方人想的完全相反, 真有趣. 不過搞不好生與死的確是相同意義呢, 哲學上應該講得通. 天況超級好時 M44 可以目視得到, 仔細看還真有點暗綠幽光, 憑添幾許神秘氣息.

M44 離我們超級近, 大概 577 光年而已, 我查了查梅西爾清單的資料, 大概只有 M40 (510 光年) 跟 M45 (380 光年) 距離我們比它近. 地球看過去的方向有些星點是前景星, 有些是背景星, 不是每顆都算 M44 的成員. M44 的年紀估計有 7 億多歲了, 之前看到的疏散星團 3 億多歲就覺得已經很老, 而它又更老. 有個很有趣的發現是, 金牛那張臉 Hyades... 儘管梅西爾目錄甚至 NGC, IC 補遺都沒列進去的這個疏散星團, 也是差不多年紀, 而且兩者的移動方向 (proper motion) 一致? 這不免讓人懷疑 M44 與 Hyades 是不是系出同源? 後來因某些原因而分開.

畫完 M44 以後就是同在巨蟹座, 以前沒去找過的 M67.
M67 的大小我查到的是 0.5 度左右, 大約跟 M47 差不多, 但整體亮度跟 M46 類似. 我發現比較多星是擠在某一側, 所以感覺比較小, 並不像 M47 那麼大.


M67 更是疏散星團裏的人瑞等極, 估計可能已經有 40 億歲了. 在已知的銀河系疏散星團裏, 別說是梅西爾目錄了, 就算其它的疏散星團全算進來, M67 還是佼佼者. 目前已知比它還老的可能只有 50 億歲的 NGC 188 與 70 億歲的 NGC 6791. 球狀星團則都超過 100 億歲. 等一下...  40 億歲, 那不是跟我們太陽差不多年紀? 沒錯, 加上裏面星星的化學成份又跟太陽系很接近, 當然科學家不會放過研究是否存在跟太陽很類似的恆星系統? 目前至少發現超過 100 顆可能的星星.

這個目標當時沒有撈到, 所以乖乖的找了顆亮星慢慢 hopping, 最終還是成功抵達目標, 只不過赤道儀被我上移移下移移, 左移移右移移... 的微調個不停, 不知道會不會很快玩壞掉?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雙筒鏡試玫瑰星雲與繭星雲, 順便看彗星 -- NGC 2244, NGC 2264, C/2014 Q2 Lovejoy

這是分兩天看的合成一篇. 12/20 跟冬至夜 12/22, 都是午夜, 喔... 快累死了. 尤其昨晚, 鼓起勇氣把 EM-11 扛上屋頂, 初試以赤道儀尋星, 而且還是把尋星鏡拔掉的小折 (還有 RDF 啦). 拜天況無敵好之賜, 一回生兩回熟, 想找的目標 (昨天主要想畫 M44 與 M67) 都很快也很順利找到. 其實 EM-11 感覺比 T-mount 的頭還輕, 非常好拿, 要不是多了個重錘跟電池, 覺得比上 T-mount 還容易呢. 對極軸? 不拍照的話這個動作比校尋星鏡還簡單, 整個前置工作應該花不到 10 分鐘.

第一次嘗試用赤道儀尋星, EM-11, FC-76DC

先講這個最近大家在瘋的彗星 C/2014 Q2 Lovejoy, 我現在知道 "C" 呢, 意思是非周期性或至少 200 年內不會來第二次的彗星. 它的位置在大犬後腳跟天鴿座 alpha, beta 這幾顆 3 等左右的星星附近, 天況好的話很容易知道它大致的方向, 雙筒鏡掃一掃就能看見毛毛的一小球, 稍微與附近的星星比較一下, 我猜目前可能 6 等多左右.

這顆彗星雖然也有點綠色調, 但還是今年八月底在山上看見那個比較壯觀, 綠得像個妖怪一樣. 第一天既然架了 5.5" 大折, 索性就用雙目視放到最大來看, 345 倍放大, 出瞳徑已達極限 0.4mm.

Comet C/2014 Q2 Lovejoy

第一次畫彗星不知道該從何下手? 先觀察... 我在草圖上把亮度分成四個等級的圈圈, 核心當然最亮, 最外圍的部分我已經不敢肯定是不是圈圈了? 我印象裏的 "彗髮" 是彗星自己一圈薄薄的大氣層, 然後被太陽風吹到變形, 有些成分還會被離子化, 所以有分 dust tail 跟 gas tail, 前者跟彗星的軌道線; 後者則跟著太陽的磁場線跑. 不過 0.4mm 出瞳下的景象我都半信半疑, 除非很肯定能辨識, 否則都先當作 "可疑" 就好. 很肯定的有: 核心真的很亮, 可以明確的看到一個小亮點在中心, 第二圈與第三圈的亮度比較也分辨得出來.

市面上有賣彗星濾鏡, 看了一下規格覺得有點像 O-III 或一般的 UHC, 反正就只給過藍綠光附近, 昨晚拿小隻的看, 順便也把各個濾鏡都拿來試, 其實都有強化到彗髮的對比, 不過並沒有看見彗尾. 我猜也許離子尾還沒出來, 因為看別人的相片拍彗尾顏色也不是離子化的藍色調呀? 也許只是 dust tail, 而塵土單純反射太陽光, O-III 濾鏡沒效, 但擋些光害應該還可以, 所以彗星看起來比較大, 對比起來也比較清楚... 不過都是我亂猜的啦.

回到主題, 繭星雲跟玫瑰星雲...
20 號那天畫的是位在繭星雲, 別名聖誕樹星團的 NGC 2264, 不過 NGC 2264 是它倆共用的名稱. 星團在角落, 我這個時間看樹是倒過來的, 當時太保守沒用高倍去畫, 所以 "樹" 只占到畫面 1/4 左右, 沒用濾鏡也能稍稍感受到雲氣, 套上 UHC 濾鏡之後其實雲氣頗明顯, 只是範圍應該真的很大, 1.7 度的視野裝不下, 不知道延伸到哪裡?





隔兩天, 打算用雙筒鏡一次把星雲全部裝起來, 結果... 沒想像的大呀? 下次試試看 4 度左右的視野. 10X 實在有點小, 看得見輪廓看不見細節, 聖誕樹附近的雲氣有比較濃一些些, 左上方是雙子的一隻腳, 右邊有一組亮星可以當辨識站, 雲氣大約就在亮星組與聖誕樹之間.





最後望遠鏡往下移一些些, 位於玫瑰星團的 NGC 2244 很容易認出, 差不多是兩排三星連線擠在一起, 我用 42mm 與 56mm 兩隻雙筒各畫一張做比較, 用的濾鏡不同. 雲氣深深淺淺的, 如果要仔細把區域畫出來, 甚至分出 NGC 2237, 2238, 2239, 2246 應該還是要到光害更低的地方才有可能. 不過上次得意洋洋設計給 56mm 用的濾鏡座真是遜到爆, 看到我眼珠都要被擠出去了... 看來還是要繼續改造啊.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冬夜星光燦爛 -- M41, M93, M48

每次找到目標之後, 觀察, 有時畫圖... 常常會想: "到底這目標在哪裡?". 如果有張地圖可以對照, 不是那種只有 RA, DEC 冷冰冰的地圖喔, 而是比較 "具體" 比較簡單的該有多好? 比如像是可以查到 "桃源仙谷" 是位在復興鄉跟關西鎮交界附近, 圖有東西南北, 也有已經熟悉的其他地點可以做比較參考那種. 所以對之前雜誌介紹銀河系那幾篇一看再看都不會膩, 至少這也算是張地圖. 從夏銀河, 秋銀河, 最後冬銀河, 越看越有感覺.

星期六晚上看的這幾個目標應該都距離我們相當近, 位於我們的獵戶旋臂內側, 典型充滿生命力的年輕疏散星團, 星協, 還有高熱高能量的發射星雲... 區域. 至於是不是屬於所謂 "古爾德帶" (Gould belt) 中的成員? 就不敢亂講了.

先畫位在狗前胸最好找的 M41, 這個用 8x 20mm 都看得到. M41 範圍比滿月還大, 而且用沒追蹤能力的架台素描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必須找幾顆明顯的星, 可以擺在視野邊邊當指標, 視野跑掉時要把指標星抓回原來位置, 因此目鏡的選擇也有這個限制喔. 最後決定舒舒服服的用雙目視加 Panoptic 24mm 作 41X 放大, 1.7 度的視野來畫.


M41 雖然不像 M37 這麼老, 但比起 M45, M36, M35... 這些冬夜疏散星團它還是算年長. 看它的色澤就覺得昏暗許多, 有不少橘紅色的星星夾雜其間.

然後是 M93, 這個 M 系列的疏散星團也是第一次認真看.



M93 在狗尾巴上方, 其實算是船底座. 不大, 半個滿月左右, 所以換了 9mm 目鏡作 100 倍放大來看, 而且寧視度不佳, 目標一放大每顆星都像小蟲般蠕動個不停. M93 大概 1 億歲左右, 應該跟 M35 差不多. 這附近真的很多疏散星團, 所以找到後還是得仔細對一對相片免得搞錯了, 很多人都覺得它有幾分 M103 的味道, 可能是中央那比較亮的三連星, 而且還有一顆很橘紅色的關係吧?

本來該收工了, 其實畫這兩個之前已經先畫了 C/2014 Q2 Lovejoy 彗星以及在繭星雲角落的聖誕樹, 不過難得天氣好又加班了 M48.

M48 under TEC-140 with 40X


M48 我是從小犬出發找的, 其實它在長蛇座, 不過一般都嘛會傾向從亮星出發呀, 還好也不難找也不易搞混, 跳幾顆星就出現在眼簾. 也是小小, 密密, 亮亮的. 像這種目標很討厭的是不知道挑哪顆星當視野的中央星? 通常我會挑一顆明顯的星星放視野中心, 然後再找一顆亮星, 雙星與邊緣線做一個比例尺, 然後順時針或逆時針把其它星點互相的比例, 遵守剛剛定的比例尺一顆一顆放出來, 這樣就不會出現像以前畫到最後圈圈範圍一定不夠用的窘狀了.

M48 是上篇畫 M46/M47 中提到梅西爾先生著名的遺漏五目標之一, 反正也是謹慎的梅西爾先生標錯了, RA 沒錯, DEC 大該跟他畫的圖差了一條隔線, 大約 200 年後左右才被後人更正, M48 有點老, 大概有三億歲了, 跟 M37 差不多年紀, 還比 M11 年輕說.

2015-1-23 那天以為漏了 M48, 結果又再畫了一張... 這張是 u-210 架赤道儀畫的, 視野很穩定所以星星也畫了很多顆

M48 under mewlon-210 with 60X

收工前望望整片夜空, 就一區在正上方最亮, 因為比其他季節的主要星座都亮, 看起來還真像刻意佈置上去的聖誕裝飾品呢.

對了, 這三張圖的日期都標錯了, 應該是 12-20, 不是 12-17. 都是 "複製-貼上" 惹的禍, 又懶得改.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小小七仙女 M47 還有 NGC 2423, M46/NGC 2438, M50


12 月的觀星記錄會不會只有這一篇呀? 真是太慘了... 好不容易碰到一個晴夜, 七早八早就把 Mewlon-210 拿到外面吹風退溫, 祈禱待會雲不要這麼快來. 不過還是有點小失算, 筒溫是有平衡好, 但 seeing 有夠爛, 高倍下每顆星都像小蟲在蠕動一般.

今天繼續趕工梅西爾計畫, 首先是 M47. 兩年前還找得要死要活, 去年有快一點, 今年已經可以在 30 秒內找到了, 哈哈... 所以說只要多練習, 路癡有一天也會變身的.



M47 是梅西爾先生弄掉了的 5 個目標中其中一個 (其它的是: M40, M48, M90, M102), 當時標錯座標, 導致依記錄確認的後人找不到東西. M47 的範圍不小, 大約有 0.5 度, 跟滿月差不多, 我用雙目視大約 0.7 度視野感覺都快裝滿了, 不過星點不密, 是那種星點大大顆很亮又稀疏的類型. 我查資料說這個星團成員大約只有 50 個左右, 另外有人說 M47 的亮星排列有點像小型的七仙女 M45, 仔細看一看還頗有幾分類似呢.

接下來是 M47 的鄰居 M46.
u-210 的視野小小的, 不像用折射鏡, 低倍廣角目鏡擺上去掃一掃就到鄰居家, 然後一年沒去路也不熟... 目鏡移一移倒是很快發現隔壁有一坨暗一點的疏散星團, 記憶中沒錯啊, M46 比較暗, 屬於那種 9 等 10 等的. 不過越畫覺得越怪, 因為記憶裏的 M46 非常美麗, 密密麻麻的星點還夾一個行星狀星雲... 這個沒有. 對耶, 為什麼那個 NGC 2438 不見了? 查一下星圖... 天啊, 果然跑錯人家了, 原來這個鄰居是 NGC 2423... 不過畫也畫了, 就貼上來吧.



再確認一下方向重新出發, 果然道地的,迷人的 M46 映入眼簾. M46 的 NGC 代號是 2437, 與跟它混在一起的行星狀星雲 NGC 2438 差一號, 位在前景的 NGC 2438 跟 M46 沒有關係, 科學家從它們的移動方向與速度可以分辨出來.



第一次用 u-210 看 M46, 套上新買的 Thousand OAKS LP2 UHC 濾鏡試試... 哇, 這個 PN 還真是大顆, 既然夠亮, 換上單眼一路把倍率上到 345X (XW 7mm)... 慢慢的, 看得出是環狀喔, 東側邊緣有顆很明顯的星星, 星雲中央也有星點耶... 不過後來查一下, 看到的中央星點並不是爆掉那顆白矮星, 那顆才 17 點多等, 而是剛好在那邊的其它星點. M46 星點有夠多, 屋頂上風大又冷, 手都要凍僵了, 星點描得不圓, 很多還拖彗尾, 真是好笑... 素描也會有像差. 描到最後星點標得很潦草, 大概大概就畫, 沒去算比例也沒很仔細對亮度, 只想趕快完工.


還有一個目標 M50, 手腳要快免得凍死.
透明度好就這個好處, 真好尋星呀, 盡管以前沒看過, 尋星鏡隨便撈一下就撈到. 不過還是謹慎些, 這邊一大堆目標, 誰知道會不會又鬧個跑錯別人家的笑話? 這時候就要觀摩一下別人拍的相片, 疏散星團的話, 把明顯的圖案注意一下再到目鏡比一比, 沒錯, 正是 M50, 趕快畫...



現在畫得更抖了, 星點都扁扁的不像 "點". M50 還算密且亮, 雖然不亮, 不過蠻好找的, 太冷懶得換目鏡, 所以就一鏡畫到底啦, 所以上圖只有中心比較密集處才是 M50.


收工前又貪心瞄了一會馬頭. 經過上次的奮鬥, 現在很清楚知道它該出現的位置, 先用 60X (XL 40mm, EP=3.5mm) 看, 幾乎看不到, Averted vison 下覺得有時會出現一下可是不敢確定, 換 100X (Panoptic 24mm, EP=2mm) 也是一樣, 但背景更黑, 已經夠黑了... 倒過來改用 44X (TV Plossl 55mm, EP=4.8mm), 比較清楚耶, 如果用眼睛右上部 averted vision 又更明顯一些. 當然都有搭配 Thousand OAKS LP4 H-beta 濾鏡.

趕快收東西下樓, 冬天素描還真痛苦, 不過有新玩具玩了...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雙筒望遠鏡的架台組合與濾鏡環製作

天氣預報說接下來要濕冷一陣子了, 這時拼拼裝裝小器材是維持熱度的好方法之一, 有點像打開玩具箱的小孩, 進入自己遊戲的幻想世界... 不過大家都喜歡玩, 無關年紀.

Vixen Porta-II 經緯儀架上相機腳架

試過各式各樣的雙筒鏡組合, 顧此往往卻又失彼. 但隨著雙筒鏡使用頻率的增加, 倒是越來越了解舒服使用雙筒鏡組合的條件... 話也別說太早, 搞不好一陣子過後又有新想法. 不過對目前這套組合還算滿意啦.

因為已經有在用雙目視裝置, 所以我的雙筒鏡選擇方向是 "盡可能的廣視野下的盡量高倍", 以補雙目視裝置做不到的部分. 在這個限制下的雙筒鏡幾乎都是直視型, 也就是沒有天頂鏡. 而直視型第一麻煩的就是垂直看天頂, 因此腳架一定要夠高, 而一般天文望遠鏡搭配的架台高度都不會夠, 經緯台的還可能高到一百四五十公分, 這種高度想要直視天頂還是相當辛苦, 赤道儀或攝影取向的腳架更是矮得不得了, 看天頂可能要躺在地上.

大型的相機腳架通常可以昇很高, 有利於看天頂

此外腳架還是不能太貪輕便, 免得風吹一下就倒掉, 或者素描時抖個不停, 所以最後選了這隻在 NOVA 買的展示品 Benro 鋁腳架, 頗有份量, 可以升超級高, 雖然是 MIC 不過做工還不錯.

接下來就是雲台, 最早我都用相機雲台. 三向的相機雲台架小雙筒還好, 但如果鏡子重一些, 最好還是能有微調裝置會比較好調, 否則就要有像 Discmounts 的 DM4 這類優異的經緯台才能輕易做微調. 有微調功能的經緯台不多, 高橋的 TG, GSO 仿製的 ATZ... 另外就是我一直想要買卻一再錯過的 Vixen Porta-II. 每次要買 Porta 最後都買了更貴的, 第一次是買了 T-rex, 第二次呢, 買了 DM-4 , 第三次居然訂了個 EM-11 >"<... 不管如何, 最近終於如願以償在日本拍賣場拍下這個糾纏多年的 Porta-II, 拍賣場上隨時都有 Porta, 所以也是很便宜啦.

可能也是我太愛 porta 了, 一直覺得這隻架台從頭到腳都好, 不但可以微調, 它的設計讓鏡筒能輕易垂直天頂, 還有很體貼的小工具收納處.

打開塑膠墊, 可能用到的工具都擺在裏面

不過有個問題, porta 的底座沒辦法直接固定在相機腳架. 還好這個問題不難解, 尤其自從找到願意幫我做加工的鐵工廠之後. 所以就請鐵工廠幫忙車個底座, 多少錢? ... 還是 500, 哈~ 真好.

右邊是原來底座, 裝 Vixen 45mm 規格的架台剛好, 左邊是請工廠車的

裝在 porta-II 上, 台灣的機械加工也做得很漂亮

再連接上相機腳架

雙筒鏡要擺在經緯儀上最好還是有個 L 型架轉個 90 度. 很早以前買過 Vixen 的 L 型架台, 好用是好用, 但是嫌它有點重, 結果最後又到拍賣場買了這個日本天文工房做的超輕型 L 型架, 為什麼不請鐵工廠做? 這個... 一直麻煩人家也不好意思啦 ^^".



有了 L 型架之後, 要放雙筒鏡還需要一個平台. 由於我的鏡子都是 Roof 式, 而且我也不太喜歡那種傳統雙筒鏡支架, 所以找來找去覺得上圖那種用鬆緊帶綁的方式最便利, 於是又有了這個 Berlebach 的木頭平台.

上面是 Leica 原廠的, 可是綁 15X 56mm 那隻太勉強了


以上就是組好的大玩具, 哈哈哈~


繼續玩...

如果雙筒鏡只用來星座連連看那就太可惜了, 也用不著在那邊拼什麼 Leica, Zeiss 的... 但如果雙筒鏡裝上星雲濾鏡, 那又大大不同了, 可是另外一個新世界喔. 對許多大範圍的星雲目標而言, 這是相當犀利的輕便武器... 不過這又要回到前頭提到直視型鏡子的困擾, 除了看天頂很辛苦以外, 濾鏡裝法也很麻煩.

原因是這樣, 一般窄頻濾鏡鍍膜都鍍很深, 盯著它看就像照鏡子一般. 當濾鏡裝在天頂鏡前端靠對焦座時, 因為光路轉了個彎而且走在密閉的殼子裡, 所以不會受到周圍雜光影響; 那沒有天頂鏡的話, 我能想到的只有兩個地方, 一個是裝在物鏡前面, 這種裝法 50mm 口徑以下的可以, 因為 2" 濾鏡比物鏡面積大, 裝前面不致於浪費口徑; 但是物鏡大於 50mm 裝前面就太...... 可惜了, 至於要怎麼裝? 當然還是請鐵工廠處理, 這組車有 M48 內牙, 如此一來還能換濾鏡呢.

42mm 物鏡比 2" 濾鏡小, 濾鏡裝前面不會浪費口徑

那 56mm 的怎麼辦? 要是只能裝前面那當時就不用買它啦, 10X 42mm 那隻就已經讚到爆錶. 好吧, 前面不能裝就只好裝後面目鏡端. 一開始想的笨方法是這樣, 用 1.25" 目鏡橡膠蓋挖洞, 軟的那邊可以塞進目鏡處固定... 這方法還真爛, 固定不好搖搖晃晃還其次, 眼睛不貼緊濾鏡, 一點點雜光就什麼也看不見, 貼緊之後濾鏡又被睫毛刷得油滋滋... 真是樣樣差.

塞進目鏡座裏, 可是睫毛還是會刷到, 而且拿進拿出很不方便

景德的 1.25" 目鏡軟蓋挖洞


想來想去, 最後畫了一張怪圖再去鐵工廠找已經剪掉飄逸長髮的中年阿伯蔡師傅... 師傅似笑非笑的看著我的怪圖... 三天後做出這個東西,

左邊是我計畫的接目端, 眼睛可以盡量貼緊不怕漏光; 右邊去合目鏡座

中間車內牙可固定 1.25" 濾鏡; 濾鏡夾中間不會接觸到睫毛, 除非我是毛怪

套上雙筒鏡目鏡座

效果如何? 還沒機會試啊... 只有拿路燈月亮試過, 可貼緊不漏光, 基本上達到原先設定的目標. 其實還有一個擔心的問題, 這樣一來可能會把眼睛跟望遠鏡端 exit pupil 焦平面的距離拉很長, 結果會不會對不到焦, 或者視角變得很小? 這隻 Zeiss 的 eye relief 是 15mm, 我要把望遠鏡的眼罩旋到最低... 或者高一點點免得濾鏡刮傷目鏡, 然後眼睛貼很緊以縮短距離, 結果... OK, 仔細比較以後發現視野好像也沒什麼影響.


好天氣趕快來, 我要看玫瑰花跟繭星雲啦


試後補記: 徹底失敗, 唉...
終於等到試玫瑰星雲的日子, 結果不但漏光, 又難以達到 eye relief  的焦平面位置, 自以為聰明的設計完全崩潰. 反省了好幾天, 一個念頭升起, 為何不考慮把濾鏡裝前端? 當時直覺的想法是 "浪費口徑", 但心算一下即便口徑縮剩 50 mm, 出瞳徑仍大於 3mm, 而 3mm 的出瞳搭配 UHC 等級的濾鏡沒有問題呀, 結果自己還不是被口徑的迷思困住? 想到此一切又變簡單了, 於是做了點修改... 用三顆小固定螺絲來取代筒內貼絨布... 再請鐵工廠做過, 於是就有了這個:

雙筒鏡物鏡側的濾鏡固定環

乾脆把舊的也作過好了... 希望這次能成功

套上新的濾鏡環

對了... 趁今年老美的感恩節亂買假期, 終於湊齊了色彩繽紛的 Thousand OAKS 的三隻濾鏡 ^^"

1000 OAKS, 由左至右 UHC, O-III, H-beta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看見白矮星 -- 波江上的蛋殼, 還有 NGC 1977 附近的素描

星期一晚上是農曆十六, 月光閃亮亮不打緊, 季風還吹得無敵大. 所以邊洗碗時就邊想, 等一下到底能看什麼呢? 最近 Charles A. Wood 介紹的月球海中海? 很久沒拜訪的多星系統 beta Mon 與 iota Cas? 還是青春女神小行星 Hebe (韶神星)? 結果最後決定先來看看這顆 "唯一比較容易" 的白矮星, 波江座 40 號星, Omicron 2, 阿拉伯名 Keid (意為: 蛋殼) 的奇異三星系統.

如果對 "白矮星" 或號稱 "唯一易見" 無感的話, 可能要星艦 (Star Trek) 迷才可能有點興趣. 雖然小時候愛看得不得了, 但我還算不上是個道地的星艦迷, 不過對標上 "難得一見" 類的目標倒往往是膚淺的興趣勃勃... 先提一下為什麼 "難得一見", 離我們最近已知的白矮星前三名, 第三名叫 Van Maanen's Star, 它有 68% 太陽的質量塞在 1.1% 太陽的體積內, 很暗, 12 等多... 說實在它在哪裡我也搞不清楚. 另外兩顆一顆是完全沒機會的小犬座南河三 B 星, 還有一顆是對業餘而言也接近沒機會的天狼星 B. 不過這顆波江座 Omicron 2 系統內的 B 星倒是用小口徑就能一窺其貌的好機會, 大約 9 等亮, 距離主星 A 有 83 秒角, 是不是個容易的目標? 而且這個系統加上科幻元素之後又更加迷人了.

波江 A 星是赫羅圖上的主序星, 矮星 (Dwarf)... 這個, 依我淺薄的認識 (如果講錯敬請指正啊...), 赫羅圖上的主序星就是矮星, 或是巨星 (Giant), 怎麼分別呢? 基本上比太陽亮的就叫巨星, 比太陽暗的就叫矮星. 當恆星走到盡頭離開主序帶, 巨星就變成藍巨星, 紅巨星... 之類的; 矮字輩就變成白矮星, 棕矮星...

波江座 Omicron 2 系統裏面有三顆矮星, 分處赫羅圖上不同位置. A 星有 4 點多等亮, 天況好的話可以裸視到, 顏色黃橙黃橙的, 溫度與大小都跟太陽差不多. B 星就是我們的主角白矮星, 溫度可高了, 半個太陽質量塞進約 1.5 個地球體積裏, 而且它也有一個伴星 C. C 在主序帶的右下角落, 是一個屬於紅矮星的閃焰星, 不時會噴出閃焰, 算變星的一種, 所以也有一個變星代號 DY.

5.5" 鏡子下, 24.5 X 放大 (XL 40mm) 就可以看見黃橙色的 A 與蒼白暗淡的 B, 不過可能月光實在太亮 (SQM: 15.86), seeing 也不好, 我一直試到 280X 都拆不出 C 星, 遠一點有顆 12.4 等的星都一直看得見, 所以我猜受 Seeing 的影響應該比較大, 否則黃白紅的三色組合應該是挺別緻的. 不過在網路上到看見一個有趣的問答: 為什麼 B 比 A 亮這麼多, A 反而比 B 明顯這麼多? 其實原因很簡單, 大小差太多啦, 要看到距離我們 16.5 光年遠的 1.5 倍地球? 另外可能是光譜, A 星的光譜主要在人眼可視光譜內, 而 B 星主要落在人眼看不見的紫外線區.


圖引用自 Starobserver.eu

下面這張應該算是科幻圖了, B 與 C 互繞, 然後又共同繞著 A 運行, 內圈那顆瓦肯星 (Vulcan) 就是想像出來的行星, 星艦迷航裏的瓦肯星跟瓦肯人.
圖引用自 Star trek fan fiction WIKI

瓦肯人可以看見三顆太陽... B 與 C 應該算不上太陽, 只是很亮又很大的星星, 白天也看得見.


圖引用自: Starfleet
 
 
底下這張應該是模擬我們透過望遠鏡看見的樣子...

圖引用自: Astro Bob 的 Blog


任務沒有完成, 因為 C 星沒看到... 最後加減畫一下別名奔跑人星雲的 NGC 1977, 1973, 1975; 順便把 M42/43 還有疏散星團 NGC 1981 畫在一起, 月光很亮雲氣都被洗光光, 套上 Baader 的月光行星光害濾鏡雲氣跑出來一些, 套上 Ultrablock 雲氣跑出來一堆, 沒想到這麼好用.


NGC 1977-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