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轉彎的銀河 -- B33/IC 434; Abell 12; Sh 2-185 (IC 63/59)

"We is in Dream Country", 巨人望著夢境湖不斷流竄於葉尖的彩色說... "This is where all dreams is beginning". 我站在小雪山停車場, 仰望天際銀白色的河流, 腦海就浮現 "吹夢巨人" 裏這幕.

河水從船帆起, 流過大犬後背, 雙子腳泡在河裏, 穿過御夫稍作停歇. 河岸邊掛著朵朵藍白雲氣的 OB 星協, 點綴著三兩同樣是藍白色的亮星, 很應景的在聖誕夜前夕, 仿若聖誕樹下串串墜飾般閃爍. 再由南望向北, 河流從英仙、仙后開始略轉東彎, 河水逐漸泛黃, 然後一路流向天際盡頭, 映入眼簾的夢幻美景, 就像蘇菲初見的夢境島, 到處飄浮著七彩夢影令人目炫神迷.




這次上山準備了一大堆目標, 結果同樣沒看幾個, 一方面因為實在太濕了, 設備到午夜幾乎都濕到陣亡; 另一方面是高山星空太迷人, 當肉眼可以看見完整的星座, 可以看到 M47/M46, 巨蟹 M44, 御夫裏的 M36/M38 甚至可能是前幾天看的 NGC 405/410/417 雲氣... 根本不想拿望遠鏡了, 只想躺在地上到天亮. 第一個目標是久違的馬頭暗星雲, 裝上濾鏡不需提示, 身旁的同好就能認出橫跨目鏡視野的 IC 434. 暗星雲馬頭則要把倍率稍微拉高 (76X, Ethos 21mm) 才較容易辨識.


B33 dark nebula / IC434

當然這次又比上次看得清楚多了, 去年年初畫得比較誇張, 今年畫的很接近實際目視結果. 76X 下, 暗星雲範圍還算大, 邊緣無法清楚辨識, 就大約橢圓一團嵌在 IC 434 中間. 福聲兄剛開始也找不到, 看比較久之後也能查覺一坨稍微比背景黑的卡在那. 後來好像有嘗試用 46cm 主鏡不加 H-beta 看, 好像最後沒搞定?

另一個很想看的目標, 巫婆側臉 NGC 1909 或 IC 2118 運氣就沒這麼好了, 這個範圍很大的反射星雲即便改用視野可以作大一些的折射鏡 (FC-100 DL) 看半天也看不到, 不知道是因為不夠暗? 還是濕氣太重透明度不夠好?

同樣在獵戶, 那個失敗不知道幾次的行星狀星雲 Abell 12 這次終於解開.

Abell 12 (ARO 220 Planetary Nebula)

而且還不算太難, 不過要濾鏡幫忙, 套上濾鏡把倍率拉高到 324X, Abell 12 就隱隱約約在頗亮的獵戶 Mu 星西側冒出. 這個好像也有請福聲兄確認, 他把位置及方向完全講對, 所以應該沒錯. 我用比例估, 把目鏡視野切一半, 再切一半, 再切一半... 大概是當時目鏡視野的 1/16 的一半再少一些但又不到一半 1/32... 抓 1/25 好了, 所以大概是 0.6 arcmin. 後來查一下資料: 0.6 arcmin, 哈~ 有這麼準喔?


然後有看快下山的天王星, 放大到 324X 對一下星圖, 週遭幾個 14.x 等星都沒問題. 很貼近行星的只清楚看到一顆, 我猜是當時距離 30 arcsec 左右, +14.2 的天衛四 Oberon, 而 +14 等的天衛三 Titania 距離只有 10 arcsec 認很久都認不到. 這段追衛星的過程被大 Dob 換目鏡時的平衡問題搞到快抓狂, 一直無法成功把 XW 3.5mm 裝上去. 回家後不停思考怎麼樣做個煞車?



目前打算在這邊釘個煞車機制, 需要時可以用手擰螺絲把煞車鎖緊. 結果後來先試貼兩片防滑布在 mirrorbox 與 rockbox 中間, 沒想到平衡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更換重型目鏡時上鏡筒不再翹頭. 只是不知道會影響微調順暢度多少? 這可能要下次實際操作時才能確認.


最後轉到仙后, NGC 609 低倍 OK, 不過附近星點太多懶得動手畫了. 新挑戰是別名 仙后Gamma 星雲的 IC 63 與 IC 59. 位置在仙后 W 中間 +2.2 等亮星 仙后座 gamma (Navi) 星旁邊, 它們是混合著的發射與反射星雲.

Sharpless 2-185 (IC63, IC 59)


事先讀過資料, 知道 IC 63 是發射星雲為主摻著反射型星雲, 比較小但也比較明顯, 加上 UHC 看果然清楚, 甚至看得出微向前凸的邊緣外型, 不過 O-III 效果很差, 至少比 UHC 差很多. IC 59 在畫面中間, 範圍比較大, 不過也暗很多, 它主要是反射型星雲, 用濾鏡完全沒幫助, 裸看最清楚. IC59 (LBN 620) 與 IC 63 (LBN 622) 被合稱為 Sharpless 2-185, 距離我們僅 600 光年遠, 仙后座 gamma 星的強烈輻射吹推著這坨雲氣, 接觸面前緣因擠壓特別明亮, 也因此可推測未來將被吹向宇宙無垠深處.


之後, 就完全沉迷於仰望的星空銀河啦, 久久無法移開目光, 就像作夢一般.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觀測與觀察

"觀測" 與 "觀察" 雖然只是一字之差, 卻代表截然不同涵意, 最近有些認識的同好開始投身 "觀測", 有測光害以及光譜的, 有測行星大氣變化的, 也有測流星或一些近地目標的, 當然也有記錄變星, 巡天掃瞄比對的老前輩們... 不管哪個題目, 代表的都是種相當耗費心神的決心, 很踏實也夠深度. 而相對沒那麼嚴肅, 難度也低的 "觀察" 就比較符合像我這種懶人的行徑. 走馬看花, 看不到就換下一個... 講是這樣講, 但最近發現筆記的目標越來越冷門, 而且失敗的經驗開始遠比成功多, 挫折感越積越高, 這讓自己開始有點警覺. 上星期碰到研究所時期的一位老同學, 因為老同學對觀星很有興趣, 所以就熱心裝了組小折, 當然也要教人家怎麼用? 看什麼目標? 怎樣找?... 一邊解說一邊望著他越來越迷惑的表情, 我知道完了, 一定是自己也開始帶著老鳥的浮氣, 真是太糟啦. 是不是應該煞個車? 踏實的觀察平地較容易的目標, 不要一路狂奔走馬看花, 被虛假不踏實的偽成就感蒙蔽了?


也剛好上禮拜接近滿月, 能看的目標不多, 拆雙星倒是不錯的選擇. Borg 90FL 這個鏡頭剛換上碳纖鏡筒, 就拿它來試試看吧.




整個組起來才 1.8 公斤, 真是輕. 擺在其它鏡子旁顯得很小巧一隻.




獵戶快到天頂, 參考之前的筆記, 獵戶座裏有難易不一的各組雙星可試. 跟上次測 FC-100 DL 一樣, 先跳掉太簡單的參宿三 (+6.76; +2.41; 53") 與 觜宿一 (+3.39; +5.45; 4.2") 這兩組, 從參宿七 (+0.28; +6.8; 9.3") 開始, 不難, 143X (XW 3.5mm) 拆得乾乾淨淨, 寧視度不錯. 然後是位在參宿三底下, 夾在與參宿七間, 獵人大腿內側的獵戶 Eta 星 (+3.39; +4.87; 1.8"), 這組上到 208X (Vixen HR 2.4mm) 時才拆開, 也沒問題. 下一組是參宿一, 獵戶 Zeta 星 (+1.74; +3.7; 2.2"), 這組也是 208X (Vixen HR 2.4mm) 時拆開. 後面獵人胸口的獵戶 32 號星 (+5.75; +4.23; 1.3") 拆不開, 分開 1.2" 的獵戶 52 號星, 以及亮度差 3 等, 分開卻僅 1.1" 的獵戶 42 號星就都沒測了.


拆完沒畫不太過癮, 試試看最近買的黑素描簿跟彩色筆畫星星如何?




不佳... 因為用紅光手電筒, 這樣色筆畫的顏色大亂, 最後只好用回黑筆白紙, 星點旁註明顏色, 因為拆雙星都用很高倍, 視野小星點不多, 最後再騰回黑速描簿好了. 畫了秋冬看很多次的仙后 iota 與 麒麟 beta 兩組.


Iota Cassiopeiae


視覺顏色感受很主觀, 甚至有時後上次看是橘的, 這次看變藍色. 比如說 仙后 iota 最亮 (5 等, A type) 的 A 星橘白色沒問題, 大家看到都一樣, 但離最遠的 C 星 (9 等, G type) 應該跟我們太陽差不多橘紅色, 不過我當天怎麼看就是偏白藍色? 貼著 A 的 B 星 (7 等, F type) 看起來白色帶一點點橘色, 不知道大家看到的結果如何?


Beta Monocerotis


麒麟 Beta 星 A, B, C 三顆都是 B-type. 亮度也差不多, 4.6, 5.4, 6.2. 以前看三顆都是藍白色, 這次看 A 帶點橘色調, B 與 C 還是藍白色.



天況好一點難道不會想看新目標? 當然會... 不過也不容易, 架好就滿天雲, 只好摸摸鼻子收東西.





也花了兩天找上禮拜看不到的 Abell 12... 同樣的, Mewlon-210 也看不見, O-III, UHC 都沒用. 其它 RASC Seep Sky Challenge Object List 裏面的目標個個都難, 找不到任何一個僥倖的. >"<

倒是順手畫了 IC 1747, 這個位於仙后 W, epsilon 星旁每次看星圖都會瞄到的行星狀星雲, 資料上說 12~13 等, 結果有點月光下沒用濾鏡就看到了, 用濾鏡當然更清楚, 雲氣範圍也較大.

IC 1747 Planetary Nebula


IC 1747 離我們有 7500 光年, 作到 250X 左右甚至可以查覺外環比中央亮. Leica 這隻變焦目鏡搭配 1.8X 巴羅, 焦段從 5mm ~ 18mm, 跟著 Mewlon-210 放大倍率可以從 130X ~ 490X, 懶得帶很多目鏡時還蠻方便.

還有一個在清單的疏散星團 NGC 609, 這個目標讓我想到衣架星團旁邊那個 NGC 6802, 當時用 TEC 140 居然搞不定, 最後用 Mewlon-210 上到 400 多倍才看到零零散散幾顆星. NGC 6802 視亮度是 8.8 等, 大小約 5 arcmin; 而 NGC 609 更難上好幾等, 視亮度是 11 等, 大小約只有 3 arcmin.

NGC 609 open cluster


倍率已經上到 480X 了, 星團範圍內有顆 12 等星很清楚沒問題, 它的右上方一點點的一顆 13.4 等星還可以, 左邊有顆 Skysafari 上說 13.3 等星, 不過我覺得比那顆 13.4 等星暗, 因為畫太暗, 轉電子檔修完對比與曝光後畫面上已經快看不到了 XD. 就在這顆的上方, averted vision 下隱隱約約有幾顆星閃閃爍爍冒出頭的樣子, 我看了應該有 30 分鐘, 反視才看得到, 直視沒辦法, 位置都相同所以應該沒看錯... 應該, 應該... 又是應該, 唉... 真希望不要看這麼痛苦, 要說 "確定", 不要再說 "應該" 了,  還是畫清楚的目標有成就感.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御夫座裏豐富的星野 -- IC 405; Mel 31; IC 410/NGC 1893; IC 417/M 36/M 38/NGC 1907/ NGC 1931

凡事都可以看小也可以看大, 不過人一但認真起來往往鑽牛角尖容易, 綜觀全局難. 看星星也類似, 特定目標的觀測紀錄很多, 但大範圍的觀察報告就少, 我也不例外. 不過, 其實自己一向很喜歡看銀河、看星座, 假如現在有好天氣可以上山, 我最想看的目標不是天王星衛星, 也不是前幾天看不到的 Abell 12, 而是 "夾著大飛馬的完整雙魚座", 就這樣, 很簡單的心願吧? 當然如果有機會也會想看如聖誕燈飾般掛在冬銀河下 (南) 方的年輕恆星與星團, 觀察一塊一塊從英仙星協到獵戶星協再到大犬星協... 想像把它們連成一串, 傳說中的古爾德帶到底看起來是怎麼樣分佈?


既然要畫大視野, 短焦的 Borg 90FL 應該最適合, 但一方面月光頗亮, 另一方面也擔心倍率不夠解開一些小目標, 所以在電子星圖上模擬半天後還是決定用 FC-100DL 分兩塊畫好了, 不然其實 Borg 90FL 搭 XW 40mm 是可以一網打盡這片星野沒問題.

由於事先已在電子星圖上模擬多次, 因此實際在目鏡上很快就構完圖, 先抓以 Melott 31 為中心的視野, 這邊還包括 IC 405 與 NGC 1893/IC 410.




月光很大, SQM 量了好幾次都不到 17, 幸好對明亮的疏散星團影響不太大. Melotte 31 特別顯眼的是看起來排成兩列的亮星, 不過大部分的成員彼此之間並沒有關係, 純粹是視覺上集中在一起. 畫面上方是 IC 405 (LBN 795), 以變星 AE Aurigae 為中心的雲氣最明顯, 而且是用難得出場的 H-beta 觀察. 不過要不是前幾天有先找過一次, 以今天的天況條件可能看到死都看不出雲氣吧?




前一天, 這還是用 TEC 140 看的說, 看半天都不知道有沒有看到? 第二次觀察條件更差, 而且用小隻的 FC-100 看, 反而怎麼看都看的見雲氣, 真是怪了? 當然雲氣只有中央一點點, 不像天文相片裏一大片 L 型雲氣範圍模樣. 我看 Sue French 書上介紹說當年 (1903) 天文攝影先驅, 德國天文學家馬克斯.沃夫 (Max Wolf) 在觀測這顆變星 AE Aurigae 時, 筆記上寫 "看起來像是在數股巨大扭曲的火焰中燃燒的身體 (burning body)..." 並且認為這顆火焰之星 (AE Aurigae) 值得深入研究, 因此 AE Aurigae 以及週遭的雲氣 (IC 405) 後來就被叫作 "火焰之星星雲"...... 不是 "火焰星雲" 喔, Flame Nebula 是馬頭旁邊的 NGC 2024 -- 不過還蠻常發現有人把這兩個混在一起 -- ^^"

AE Aurigae 離我們約 1900 光年遠, 顯然是在我們的獵戶旋臂裏 -- 有點像 M45 七仙女的情形, AE Aurigae  剛好通過前景 (約 1400 光年) 有一片塵埃的區域, 然後形成我們看到的 IC 405 星雲. AE Aurigae 跑得很快, 我查到的資料是每秒 100 公里, 對照太陽相對週遭移動速度每秒 20 公里, 真的很快. 因為跑比別人快, 所以科學家就可以追蹤到底它從哪裡跑出來?

一般會跑這麼快的恆星被叫作速逃星 (runaway star), 其原因有兩種推測, 一說是聯星中其中一顆爆掉了, 於是把另一顆高速噴走; 另一說是兩組聯星系統碰撞, 摧毀掉原先平衡的引力系統, 有些成員就被高速拋離... 以上是看 WIKI 上說的. 總之科學家很厲害的追到原來 AE Aurigae 是從獵戶 M42 中央四合星附近被甩出去, 更厲害的是在相反方向找到另一顆, 型態一樣, 年紀一樣, 速度一樣, 連出發點都一樣的天鴿座 mu 星, 怎麼這麼巧呢? 因此有個推測... 就在獵戶 M42 中央四合星附近有兩組聯星系統碰撞, 其中兩顆 (AE Aurigae 與 天鴿座 mu 星) 一北一南被甩出, 然後另外形成兩顆留在 M42 下面變成獵戶座 iota 雙星系統. 這種劇情奇怪嗎? 好像也不罕見, 以獵戶座的複雜分子雲區, 恆星演化如此快速, 估計大約 15% 的恆星都有這類 "速逃" (runaway) 特性呢.

以上, WIKI 有, Sue French 的 DeepSky Wonder 有, Sky Safari 有, 最近最喜歡的參考書 Annals of the Deep Sky 也有... 所以是誰 "參考" 誰的啊? 也沒有人寫資料來源呀?





回到 Melotte 31 畫面, 東南東側即便在月光下, 低倍也足以查覺有一團星星在那, 疏散星團 NGC 1893 埋在 IC 410 中央. 剛好最近改用 Leica 自己的 1.8X 巴羅, 就用它來觀察細節.




與 AE Aurigae 及 IC 405 不同, NGC 1893 與 IC 410 離我們都有 10000 光年以上遠, 所以從方向來看位在英仙旋臂沒問題. 我們是從獵戶旋臂內緣向外看, 視線一定會被自己旋臂本身阻擋, 不過正巧有三個洞可以穿過獵戶旋臂望向位在外側的英仙旋臂, 一個是大家熟知的 "仙后之窗", 另外兩個在御夫座中央以及麒麟座中央, 所以透過御夫座中央這扇窗戶我們得以看到. NGC 1893 與 IC 410 的組合看起來感覺有點像 NGC 2244 跟玫瑰星雲, 不過距離遠上許多. 這邊改用 O-III 濾鏡觀察, 有雲氣... 不過不知道會不會是 NGC 1893 星點太密的效果? 不太敢肯定. 另外如果有機會放大放大放大... 這邊還有個很有趣的東西, 據說是很年輕的恆星, 幼齒到還沒固定成型拖著尾巴, 也就是常看到天文相片裏的兩隻蝌蚪, Simeis 129 跟 130, 我還翻到不少觀測報告說 10" 鏡就能看到 Simeis 130, 真的嗎? 好嚮往好嚮往, 當然我那天是完全沒機會啦.


畫完以後, 把視野往東邊移, 為了同時要把 M36 與 M38 放進來, 目鏡改用 XW 40mm.



這邊還有一塊大雲氣, 人稱蜘蛛星雲的 IC 417, 不過我一直找不到距離資料. 但因為裏面有個疏散星團 Stock 8, 資料上說是 6500 光年遠, 所以我猜 IC 417 應該差不多. 對照 "where is M13" 網頁上的圖是在英仙旋臂生機勃勃的內緣. 這個我用 O-III 濾鏡看也看不太到雲氣.

IC 417 下面點有個小但較明顯的雲氣 Sh2-237, 很多資料叫它蒼蠅星雲 (Fly), 連著 IC 417 就是蜘蛛與蒼蠅, 哈哈~~ 裏面埋著有號稱是迷你版獵戶座四合星的疏散星團 NGC 1931, 這個就算在月光下用 O-III 濾鏡再把倍率拉上去還是看得見. 再底下就是相當明顯的 M36 了.

圖的右上角是我覺得像拖著一條長尾巴魟魚的 M38, 比 M36 暗, 需要把倍率作高一點比較清楚. 兩者都位在差不多離我們 4000 出頭光年遠, 應該是夾在獵戶與英仙旋的中間? M38 與 IC 417 之間還有個疏散星團 NGC 1907, 離我們約 6000 光年遠, 這個就沒再拉高倍看, 所以也沒畫幾顆星點.



眼睛離開目鏡, 雖然月光下看不清楚, 不過可以想像一下這個視野裏...




離我們最近散落的 Melotte 31 星點, 以及只有 1400 ~ 1900 光年遠的 IC 405 及 AE Aurigae, 然後一個破洞看向遠方 12000 光年遠的 IC 410 與 NGC 1893, 然後近一些 7000 光年左右遠的 IC 417, Stock 8 與 NGC 1931, Sh 2-237; 兩側又是擺在前面的 M36, M38... 越看越立體, 彷彿漂浮在 3D 宇宙, 這應該就是看大視野的魅力吧?


翻拍 Willmann-Bell 出版的 Annals of the Deep Sky 第二冊裏的圖, 比較明確標出遠近位置: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4 吋折射鏡找 M33 裏面的細節

在自己的使用習慣裏, 10cm 折射鏡算是兼顧效能與便利的居家良鏡, 所以手邊也一直有隻 4 吋鏡. 既然不拍照 (一點都不認真), 那麼心目中理想的 4 吋鏡條件也跟其他同好有些不同. 最要緊的是希望整體重量能輕就輕, 所以高品質的兩片式設計是首選, 既然少了些鏡片作矯正, 那麼最好焦比能大, 這樣不管設計或製造都比較簡單, 簡單就不容易出錯, 不易出錯品質當然就較有保障. 剛好這幾年高橋復刻了 2 片式 4 吋螢石鏡, 因此二話不說就買了, FC-100 的 DC 版, 這版要換對焦座才能支援 2 吋後端系統, 後來賣掉換原生 2 吋對焦座的 DF 版, 此時高橋居然出了焦長 900mm 的 DL 版? 而且限量 100 支, 結果當然是一眨眼就賣光光... 套句廠長的話: "限量總是殘酷", 手腳慢一點就站一旁流口水吹風吧.

時間過了快一年, 上個月拍賣場上冒出一隻 DL, 這次動作超快, 二話不說立刻標下. 從 DC 換到 DF 再換成 DL... (高橋不用頒獎給我啦 >"<!!), 我想 FC-100 應該就是所謂的 "真愛" 吧? 哈哈~~




F/9, 以現代的主流市場的標準而言已經被歸類成 "長焦" 了, 鏡筒看起來又長又穩重, 真希望高橋到此為止就好, 不要再出新版本了... 拜託拜託, 拜託拜託.





後端很好搭, 手上器材接起來完全沒問題, 剛好昨晚難得天空開, 有月亮沒關係, 先挑獵戶座幾組雙星測光學品質.

參考之前的筆記, 參宿三 (+6.76; +2.41; 53") 與 觜宿一 (+3.39; +5.45; 4.2") 這兩組太簡單先跳掉, 從 參宿七 (+0.28; +6.8; 9.3") 開始好了, seeing 很糟, 不過拆參宿七完全沒問題, 150X (Ethos 6mm) 拆得乾乾淨淨. 接下來是位在參宿三底下, 夾在與參宿七間, 獵人大腿內側的獵戶 Eta 星 (+3.39; +4.87; 1.8"), 印象裏當時很菜時, TSA-102 拆 Porrima 好像也是 1.8". 這次 FC-100DL 上到 257X (XW 3.5mm) 時才拆開, 沒問題, 過關. 下一組是參宿一, 獵戶 Zeta 星 (+1.74; +3.7; 2.2"), 這組分開雖比上組多些, 不過亮度有 2 等差距... 也沒問題, 180X (XW 5mm) 拆開. 再下一組是獵人胸口的獵戶 32 號星 (+5.75; +4.23; 1.3")... 這組拆不開, seeing 太差. seeing 好時 FC-100DC 拆過天蠍 Nu 星也是分開僅 1.3" 的 AB 組. 後面分開 1.2" 的獵戶 52 號星, 以及亮度差 3 等, 分開卻僅 1.1" 的獵戶 42 號星就都沒測了.


測完雙星天空好像更透明, 月光下肉眼還可以看到 4 等出頭的星星. 既然如此就來試試 M33 好了, 聽說旋臂上的 NGC 604 很容易, 完全是小口徑的菜, 此時不測更待何時? 而 M33 對自己而言也是很有意義的目標, 記得剛開始看星星時, 除了 M101 外, 最想看卻又看不到的就是 M33. 後來不知道查了多少資料? 用大鏡看, 小鏡看, 雙筒鏡看; 高倍看, 低倍看, 正看, 側看... 多練習終會有回報, 現在如果天況別太差, 不管小雙筒, 尋星鏡... 都能很快看到, 如果在透明度超好的高山, 肉眼就可以認出呢.

找到是一回事, 能夠更進一步去拆解細節又是更過癮的事. 離我們約 300 萬光年的 M33 幾乎是正正面對著我們, 就像躺在手術台上待解剖的... 不好不好, 舉過例子好了. 就像躺在餐盤上的 Pizza, 因此 Pizza 上有什麼配料一覽無遺. 找 NGC 604 的過程果然相當輕鬆, 就在東側一堆 8~10 等星附近, 旁邊緊跟著顆 11 等亮星, 低倍時 (就算到 70X 也是) 看起來就像顆普通較暗的星, 倍率拉上去後 (150X) 星點暈開, 外觀看起來不規則, 不像看星系的感覺, 有點像星雲.


NGC 604 in Messier 33


NGC 604 是跟我們的獵戶座大星雲類似, 蘊育新恆星中的一團星際塵埃, 裏面超高能量電離、激發週遭的氫原子所謂的 H II 區... 不知道有沒有講錯? ^^" 不過仔細看專業天文相片, M33 裏面真的可以找到很多紅色雲氣圍繞著中心年輕高能量的藍色恆星的圈圈, 很多組. NGC 604 據說是本地星系群內最大的一區, 好像說有 M42 的 60 倍大.

M33 的旋臂在屋頂用小鏡子看不清楚, 還好之前在山上有用大隻的仔細看過, 因此腦海裏已經有個假設告訴自己旋臂怎麼走, 看久了似乎也有個輪廓在那, 至少可以查覺橫過核心南北向有一條稍微濃厚的雲氣. NGC 604 位於北旋臂的末端, 但在東側, 能察覺到的北旋臂部份斷了一小截, 到 NGC 604 端附近才又再濃厚些起來, 因此從折射鏡看起來旋渦是順時針轉的. 上次在山上用反射鏡看是逆時針.

雖然我知道 4" 鏡很難, 不過既然電子星圖有標, 那就試試能不能多找幾個其他目標?



順著北旋臂往回走, IC 142 肯定畫錯了, 應該只是一顆普通星星而不是恆星雲或星協, 因為後來對星圖覺得位置差有點多.

同條旋臂再往內還有 NGC 595, 這個有 8 成的把握沒看錯, 因為幾乎可以持續直視, 唯一不肯定的是 "大小", 我看到的很大, 比 NGC 604 大約大有兩倍, 而查資料它的大小應該只有 NGC 604 的 1/4, 其它觀測者的記錄也多形容它很小... 如果不是幻覺的話, 我猜有兩種可能, 第一... 我用小口徑看. 找到所有觀察 NGC 595 的記錄幾乎都是大口徑, 因此他們常常有個困擾, 目標離核心太近, 導致過亮的核心影響到 NGC 595 的觀察, 所以大多數人會說離遠一點的 NGC 592 比 NGC 595 容易辨識. 我猜也許用小口徑看, 核心不會那麼亮, 因此我辨識 NGC 595 比 NGC 592 容易? 另外一個猜想是 NGC 604 的確大, 不過外圍不明顯, 所以我只看到比較亮的部分, 而這部分看起來竟比 NGC 595 還小? 是嗎? 不知道... 未來還要多看幾次來釐清.

位在另一條旋臂上的 NGC 592 就得靠 averted vision , 而且很可能看錯. 南旋臂就沒去追了. 不管南旋臂或北旋臂都是 M33 的內旋臂, 外觀分類 Sc 的 M33 外側還有更多旋臂, 不過當然也更暗更難辨識. 先沿著這兩條旋臂慢慢來認吧, 應該就可以搞很久很久了.


對了, 前幾天還有發生用 Mewlon-210 找天王星衛星的慘劇, 看了快一個半小時什麼都看不到, 也許在陽台受路燈影響太大吧? 下次還是別偷懶, 要上屋頂. 不過倒是畫了心臟星雲尖端的 NGC 896, 怕忘記先貼在這, 這篇已經混了器材跟 M33, 不要再偷渡東西了, 下次看更仔細後再來作筆記.



NGC 896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嘗試尋找天王星的衛星

從目鏡看見天王星或海王星的衛星其實並不是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事, 國外論壇的觀測版上有很多同好經驗分享. 但如果我們很少看見或聽起這件事, 可能是因為鮮少有人對此有興趣, 或者可能就算有興趣, 也被 "14 等" 這個條件嚇到而放棄了. 不過以個人小小的經驗來說, 我相信沒親身試過不要這麼快下定論, 而且 "相信自己" 一定比 "聽別人說" 重要, 而且請相信練習就會進步, 不斷練習就會不斷進步.


關於"肉眼透過望遠鏡可以看到的極限星等" 之前曾寫過一篇筆記, 而實務上天況不錯時, 在平地屋頂 14cm 折射鏡看到 12.5~12.9 等不會有問題, 耐心看久一點, 等眼睛充分適黑後, 13.1 ~ 13.5 也不難, 甚至 13.6~13.8 也能作到, 再深下去就沒仔細比較過. 而 21cm 的折返鏡看 13.5~13.8 不難, 所以自己還蠻有信心可以看超過 14 等, 在高山上那就更沒懸念啦. 前晚拿 32 公分反射鏡, 目標就是想很久卻遲遲沒起而行的天王星小月亮, 泰坦妮亞 (Titania) 跟 奧伯龍 (Oberon), 威廉赫歇爾在 18 世紀就找到這兩顆, 有什麼道理 230 年後的 21 世紀作不到? ^^"

天王星目前走到雙魚座, 入夜後幾乎可以移到天頂, 是相當不錯的觀測位置. 我從 2.8 等亮的馬屁股, 飛馬 Gamma 星 (Algenib) 出發, 6 度視野尋星鏡朝南南東方大步前進三次, 就會發現 5.2 等雙魚 Zeta 星, 6 等的雙魚 88 號星與 5.7 等天王星形成的亮星三角形, 只要低倍目鏡就能一眼認出白藍色調的天王星. 不過當晚才上到 265X (Ethos 6mm) 星點就有點失焦似的變糊, 不曉得是寧視度差還是光軸沒調好? 稍微比較焦內與焦外的 Airy pattern, 看起來差不多呀? 光軸應該沒太離譜吧? 這樣的話就是耐心等了, 總會有片刻氣流穩定的幾秒.

習慣赤道儀後, 現在作高倍小視野觀察還真不習慣, 最麻煩就是換目鏡. 首先是手上目鏡大都很大顆又沉重, 更換時要小心翼翼深怕一沒抓好鏡筒就翹頭, 視野跑掉; 然後要考驗杜普森架台的微調效能, 平常嫌微調太敏感此時就會恨不得它更敏感些. 然後還發現一個新問題, 大 DOB 穿上衣服後, 風大一點鏡筒居然會被吹動? 哇~ 從來沒想過還有這個問題呢. 最後是用 XW 3.5mm 作 450X 的觀察.


450X 下別說天王星了, 週遭稍微亮一點 12.0~12.2 等亮的星星都有點糊糊的, 後來想想是太貪心了, 當時應該作 300 多倍就好, XW 5mm for 318X, 或 Leica Zoom + Barlow for 357X, 星點應該會銳利些.


Uranus / Titania and Oberon


不過高倍有高倍的好處, 比如說從來沒看過這麼大粒的天王星 ^^". 星點品質差, 當然沒看到細節啦, 盤面中央亮外環暗應該純粹只是視覺效果而已.

盯著看的前 20 分鐘什麼都沒看到, 只是不斷重複微移鏡筒, 然後偶爾還要停下來深呼吸, 轉轉脖子, 按摩一下眼眶; 畫面正中央拿來當錨點星的亮度是 13.8 等, 很清楚, 所以我相信 14 等的小月亮看不到不會是極限星點的問題, 而是類似拆天狼星伴星的亮度對比太大問題, 不過此時天衛三離天王星有到 30 arcsec, 而且 5.7 等的天王星亮雖亮, 但比起張牙舞爪的天狼星還算溫馴.

大約看了 20~30 分鐘後, 天王星北側不時出現一個星點, 雖然不是持續出現著, 不過每次出現位置都相同, 依過去自己的經驗, 那是暗星界於肉眼可視力邊緣的特徵, 忽隱忽現, 先在素描簿上把星點位置標註下來. 再過幾分鐘, 天王星南南東側也出現一顆, 而且曾有短時間這顆是持續出現的, 對一下電子星圖, 前一顆應該是 Oberon, 這顆是 Titania.

星點都畫完後, 繼續盯著作 double confirm. 後來的 30 分鐘這兩顆小月亮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而且置也都相同... 是沒有一直持續出現啦... 這就是我跟天王星兩個小月亮害羞初見面的經過, 這個月希望還有機會能用 Mewlon-210 試試看.


收工前用大 Dob 看白羊座的一個螺旋星系 NGC 772, 這是我第一個超過億光年的目標, 所以印象很深刻. 12.5" 看真是太容易了, 低倍目鏡尋星時就看到, 去年不管是 TEC 140 還是 Mewlon-210 都看得好辛苦啊.

NGC 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