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裝起來又拆掉的小雙望遠鏡

原先想法是, 組合這隻焦段在 250mm 的 55FL 小雙望遠鏡, 當作踏入雙望遠鏡世界的試金石, 畢竟是個全然陌生的領域, 先從簡單的開始, 等實際使用之後真的覺得有價值; 一方面也累積些經驗, 再看看要不要走下去?

概念是對的, 不過有些細節就沒考慮清楚了. 自從決定改組 71FL 雙望遠鏡 (F = 400mm) 之後, 把 55FL 拆下, 現在有兩支小小鏡, 有點頭痛... 鏡子太多, 而且這種又小又貴的小鏡難脫手, 偏偏 55FL 鏡頭是好貨, 光學表現很好, 也捨不得低價賣掉... 怎麼辦呢? 寵物不能棄養啊, 不如好好武裝一下, 小也有小的好處, 要變成好用的系統, 首先得弄個好用的對焦座.

Borg 7761 直進式對焦座 (右邊那個)


本來一向對直進式對焦座敬謝不敏, 就像上圖左邊打算給 71FL binoscope 用的對焦座, 總覺得像玩具, 比不上傳統的對焦座, 不過右邊這個 7761 就真是讚啦, 搭配 Borg 的 M57 鏡筒簡直絕配, 既滑順又穩固. 隨便找個路人 -- 五年級小學生 -- 操作都毫無學習障礙.





55mm 可以看什麼? 很多呀, 再度請 -- 五年級小學生 -- 出場測試, 拆雙星: 天鵝頭輦道增七, 行星: 土星環, 星團: M13, M4, Cr399 衣架, 星雲: M57, M8... 全部自己找, 也都找對了. 這樣的話街頭天文, 來作客的親朋好友... 架上簡單的相機雲台, 一切搞定.


Borg 55FL Visual setup: 2555 + 7761 + 6010 + 7501 + Baader T2/Zeiss Prism

這是其中一隻, 還有一隻也在拍賣場上標了個傳統對焦座, 等東西到了之後再來組另一隻.

我還想試接相機拍照呢, 感覺上該有的零件都有啦, 當然不排斥也來學學拍個簡單的天文照.

除了這個裝了又拆的小小折以外, 最近也幫大隻的 TEC 140 換了塊長鳩尾板, 好長喔... 35 公分. 這樣架赤道儀時作平衡就方便多了, 因為有時後面接 binoviewer + 兩隻重重的 doctor 12.5mm, 原來 20 公分長的鳩尾板怎麼移都不夠, 還得動到筒箍環的位置, 超麻煩.

14" Losmandy long dovetail bar





為什麼一定要買 Losmandy? 因為符合 TEC 原廠提把寬度, Losmandy 的孔位居然完全相符, 而且不算貴, 現在國內或大陸製的金屬加工品, 作得好的說實在也不便宜.




然後還有這個怪東西... 哈哈~




我在想, 幹嘛每天扛這 10 公斤的兩個鐵塊上上下下的? 陶侃搬磚嗎? 剛好看到 Costco 有這個庭園用品, 重錘用完收納起來推到太陽能板下面躲雨, 平常觀測還能推出來當椅子坐... 這樣的話, 是不是請鐵工作個收納小屋? 乾脆把赤道儀也擺屋頂好了.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有點像輦道增七的狐狸 alpha 以及有點像 M8 的 NGC 7243

當觀星已經變成習慣後, 不管天況如何, 只要有星星露臉就想看. 月光太亮可以看行星, 拆雙星, 其實有些深空目標滿月時也能看, 透明度很糟可以測試器材極限, 看看多糟得情況下可以看到什麼目標? 什麼程度?

這幾天太平洋高壓罩頂, 白天熱得要死, 晚上奇怪就是有一層薄霧還是薄雲壟罩, 裸視差不多只有 2 等出頭, 等月亮升起大概只剩 1 等星看得到. 月光正亮, 好久沒認真拆雙星, 分別拿 14 公分跟 10 公分的小折試前幾年拆得要死要活的心宿二伴星.

隔了兩年, 現在用 TEC 140 拆這組變得簡單許多, 根本不用奇門遁甲搞東搞西, 就算寧視度沒很好, airy disk 亂晃, 196X (XW 5mm) 對到就看到, 火焰旁清涼的小藍點鑲在第一與第二艾利環中間, 如果上到 280X (XW 3.5mm) 看就更清楚了, 不管 airy disk 怎麼扭都看得到伴星, 最後改小用 163X (Ethos 6mm) 看也沒問題.

FC-100 DF 那隻就很吃力, 不過當天寧視度更差, 口徑小艾利盤變大很多, 拆到 211X (XW 3.5mm) 還搞不定, 一直試到 Vixen HR 2.4mm 作到 308X (出瞳徑: 0.32mm) 才拆開, Pentax XO 2.5mm (287X, 出瞳徑: 0.35mm) 也可以, 不過 HR 2.4mm 比較清楚. 有人會說 0.3mm 的出瞳徑看得到東西喔? 當然可以, 會這麼問一定是不曾認真嘗試過, 哈哈~~ 看得到, 雖然有漂浮物漂來漂去, 會干擾沒錯, 不過還是可以用其高倍優勢達到特定的觀測目的.

除了雙星以外, 記得在雜誌看到一組有趣的雙筒目標, 狐狸 alpha 與狐狸 8 號星組成的光學雙星, 剛好就在著名的天鵝頭 -- 輦道增七旁, 形成一對有趣的真假輦道增七目標.

Alpha Vul/8 Vul and Albireo

這是拆完心宿二後用 TEC 140 "尋星鏡" 看的, Mini Borg 50, 搭配目鏡是高橋 Erfle 28mm, 這樣 9X, 6.7 度實視野, 跟 10X 42mm 的手持小雙筒差不多. 輦道增七分開約 34" (arcsec), 9X~10X 拆開沒問題, 而狐狸 alpha 與狐狸 8 號星分開有 7' (acrmin), 約輦道增七的 12 倍多, 當然更沒問題, 跟輦道增七一樣, 看起來也是一藍一橘, 橘色是大顆的狐狸 alpha, 藍色是小顆的狐狸 8 號星. 不過有趣的是, 狐狸 8 號星跟我們太陽一樣是 K-type 星, 理論上看起來應該是橘紅色呀? 為什麼怎麼看都是藍色? 即便事先已讀過資料, 換了好幾種不同倍率, 看起來都是橘色系? 真是怪了.


除了這些雙星不懼月光外, 夠亮的深空目標也可以挑戰看看. 比如說, 也是從雜誌讀到的一個在虎蠍還是蠍虎? 還是叫蜥蜴座? 的疏散星團 NGC 7243.

NGC 7243

用 55FL 看... 因為是雜誌上 "雙筒專欄" 介紹的, 心想若是要用到 FC-100 就太遜啦. 結果還好, 不過天況很差的情形下, 不用高倍還是沒辦法, 所以最後是用 70X  左右畫圖. 畫完轉南邊把 M8 也畫一畫, 因為專欄說這兩個目標長得很像.

Messier 8


比較之後, 嗯... 扣掉雲氣後真的有像. 小口徑低倍率下, M8 西北西方向外先有兩顆亮星, 然後再來泡在雲氣中的兩顆亮星, 然後是中央雲氣的 NGC 6530, 東側外再兩顆亮星. 而 NGC 7243 一樣, 西南西方向外側先有兩顆亮星, 然後再來兩顆亮星, 然後是星點最密集的一堆星主體, 延伸到東側外再兩顆亮星. 把 NGC 7243 作鏡像反轉跟 M8 比一下:

Messier 8 / NGC 7243

是不是很有趣?



也挑戰了月光下的 Messier 19.

Messier 19, NGC 6284, NGC 6293


Messier 19 夠亮, 看到沒問題, 因為沒打算看細節, 主要是想把這附近一堆球狀星團多撈幾個放在相同視野作構圖 -- 這也是雜誌介紹的, 最後擠得進來的有 NGC 6293 跟 NGC 6284. 前者比較簡單, NGC 6284 就沒辦法, 非得把倍率拉上去才行. 不過如果耐心看, 看很久之後, 10cm 小折作到 24X 也是可以在 Averted Vison 下瞄到.


雜誌或書真是好朋友, 裏面有取之不盡的目標可以玩, 相對起來網路論壇的含金量就不多, 更別說 Facebook 之類的社群軟體, 不過現在人人都愛一張圖幾個字的資訊, 看書的人越來越少了.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記錄恆星移動的軌跡

大家都知道星星是會移動的, 只不過距離我們太遠太遠... 因此察覺不到. 那距離我們比較近的呢? 就算微小只有幾秒角, 如果有適當的參考星當距離尺標, 或許就有機會可以體會一絲絲除了地球自轉那種移動感外, 恆星自己 "會動" 的感覺. 剩下的問題就是時間與記錄了, 如果真要記的話, 那可是超長久的計劃, 10 年 20 年... 甚至更久.

我選了兩個目標, 一個是距離我們只有 6 光年遠, 全天跑得第二快的 巴納德之星, 會取這名字當然是因為 E.E. Barnard 在 1916 年發現它, 一年跑 10.3 秒角 (arcsec), 所以如果觀察個 18 年, 它可以移動差不多 1/10 個滿月的距離, 等我記錄到 80 出頭時, 而且眼睛老到還看得出近 10 等星的話, 差不多可以發現它移動了 0.2 個滿月距離... 這就是宇宙時間的尺度, 而且算是超快的.


這是去年用 15X 56mm 雙筒鏡畫的, 實視野大約 4.5 度.

Barnard's Star (2015-8-16)

我看當時可能光要找到那顆巴納德之星都有點問題, 才會標示得亂七八糟來對星圖, 哈哈~ 今年當然沒那麼遜了, 因為目標在天頂, 用直視型雙筒脖子會斷掉, 所以改用有直角天頂鏡的 55FL 那組雙望遠鏡作 20X, 4.2 度左右實視野觀察.

Barnard's Star (2016-7-13)


由於找目標已不再是問題, 所以也沒把整個視野的星星畫完, 只有標出目標附近一些星當參考座標.


Barnard's Star 2015 vs. 2016


1年 "1/180 滿月" 的移動, 看得出來嗎? 看得到才有鬼咧. 連畫都 "一定" 畫不準. 反正不難找也不難畫, 那就等 10 年後再來比較看看吧.



另一組是全天跑第 7 快的天鵝座第 61 號星, 一年跑 5" 左右 (自行約 3.5"), 更少. 不過前幾年出現了個黃金契機, 這組美麗的雙星移動路徑正好飛過一顆背景星. 前年第一次看什麼都看不到, 去年搞好久才若隱若現的畫下來, 畫得心虛不已. 今年終於清清楚楚看見這顆被飛越過的背景星了.

Piazzi Flying star (61 Cyg)

圖是作到 280X 畫的, 我試過 163X (Ethos 6mm) 不行, 看不到那顆背景星.


motion of 61 Cyg


61 Cyg 到底朝那邊跑? 背景星是如何被掩? 剪貼雜誌的圖... 好歹我也訂這麼多年, 貼一小張可以吧?

Picture from 2015 sky & telescope



網路上查別人的圖, 2008 時背景星還在這組美麗雙星的一側, 2013 時被蓋住, 等到 2014 年就跑到另一側. 算一下, 61 Cyg 兩顆分開約 32", 所以背景星每年會遠離 61 Cyg A 星大約 A 與 B 分開距離的 1/10, 有比較就比較容易看出來... 雖然覺得還是很難啦, 不過這組 10 年後背景星與 61 Cyg A 星距離就大約等於 A 與 B 分開距離, 再回頭跟現在的記錄比比看就很好認出, 至少比那個第二快的巴納德星容易觀察多了.



最後還是有拿出那個可以量角距的目鏡比劃看看... 沒什麼用, 12.5mm 根本不可能看到那顆背景星, 而且寧視度差時很難準確量出距離, 此時腦海裏想的是, 那些古時候的科學家怎麼這麼厲害啊? 他們是眼珠裏有量測晶片嗎? 還是阿笠博士 ひろし 給科南 コナン 的眼鏡?

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也算雙星團

花了好幾天才把剛完成的 110 個 NGC 目標的素描與觀測記錄整理好, 因為要送審, 所以還得跟著文件樣版編輯, 真花時間呢. 然後寄出去, RASC 的委員會說要再花幾天來審查, 他們本國人如果有 2 位委員簽名作證, 連圖都不用畫... 印象裏梅西爾認證是這樣. 身為外國人只有作得更好, 更漂亮才不丟臉啦. 文件既然送出, 這個觀測計劃就算告個段落了, 我的屋頂觀星又恢復到輕鬆自在, 有什麼就看什麼, 不挑, 完全不挑.

這幾天除了月亮開始長大外, 最討厭的就是多雲, 打開的空域沒一會兒又被蓋掉, 只能挑輕便的器材用免得麻煩, 55FL 這組松本雙望遠鏡就是不錯的選擇. 在高山, 能作到 6.5 度實視野的雙望遠鏡, 觀察銀河真是無比享受, 尤其暗星雲, 倍率不需要高, 視野夠大就能輕易分辨. 在平地則困難許多, 畢竟看 "暗星雲" 其實是要看其 "背景", "背景" 能看到多強, "看不到的東西" (暗星雲) 就有多明顯, 這也是 "對比", "對比" 是觀察深空目標最基本的原理. 除此之外, 裝上濾鏡東面紗可以很清楚, 西面紗則要用點 averted vision, 北美洲也算清楚, 大視野的器材有其難以取代的優點.

6.5 度的視野可以把 M6 與 M7 裝一起, 看起來就是另類的雙星團.

Messier 7 and Messier 6 in same FoV

久沒畫這種擠擠的星團, 比例抓得很辛苦, 也沒有算得很好, 我是逆時針畫星點的, 畫到 7~8 點方向時發現偏差已經有點大, 所以沒把美麗的 M7 畫好, 真可惜. 一方面也是畫得有點趕, 很怕沒畫完雲就上來.


M46, M47 擺一起也有雙星團的味道, 不過這組 4 度出頭視野就夠了.

Messier 46 and Messier 47 in same FoV


M35 與 NGC 2158 算常見的一組, 不過 NGC 2158 太小太弱, 就沒那麼雙星團的樣子... 而且當時我也畫不好.

Messier 35 and NGC 2158 in same FoV


M4 與 NGC 6144 也是星團, 球狀星團.

Messier 4 and NGC 6144 in same FoV


還有一組沒什麼名氣的 NGC 6231 與 Tr24 (或大大的 Cr 316)

NGC 6231 and Part of Tr 24 in same FoV


冬天大犬附近雙筒目標 Cr 132 與 Cr 140

Cr 140 and Part of Cr 132 in same FoV



當然還有正宗的雙星團

NGC 884/869


兩個或多個的 "星系" 不稀奇, 不過 2 個或多個的 "星團" "通常" 不需要大口徑, 也不需要高倍率, 是難度不高又很漂亮的目標.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透明度不佳的觀測記錄 -- NGC 6369, NGC 6781, NGC 6802, NGC 6819

常常覺得作深空目標觀察時, "透明度" 不佳的殺傷力可能遠大於光害. 透過光學器材的調配, 很亮的月光下還有機會認出不少深空目標, 但透明度不佳時不管什麼器材都沒用. 昨天就是這樣, 颱風來之前不是有什麼 "下沉氣流" 嗎? 本來預期會有個絕佳的觀測條件, 結果 seeing 不好, transparancy 也很糟, 薄雲壟罩. 其實連兩天都有架設備, 前天更慘, 一個目標都沒有就打包下樓.

昨天第一個目標是位在蛇夫膝蓋, 一腳踩在射手與天蠍間的行星狀星雲 NGC 6369. 尋星從 3.2 等的蛇夫 theta 出發, 一下就走到, 44X (Plossl 55mm) 就看到了, 調整一下最後決定用新成員 Ethos 21mm 畫圖, 星點點完後用 O-III 濾鏡觀察星雲本身.

NGC 6369

NGC 6369 居然也有個暱稱叫 "小鬼星雲" (Little Ghost Nebula)? 沒有去找資料看到底為什麼. 沒用濾鏡看時, 外環沒那麼明顯, 而且覺得環向外處毛茸茸的; 加上 O-III 濾鏡看, 外環就很明顯. 看不到中央星點, 換到很高倍也看不到.


下一個還是行星狀星雲, NGC 6781. 位在天鷹座大概老鷹的肚子上, 尋星從 3.4 等亮的天鷹 Delta 出發, 也不遠, 走一下就到.


NGC 6781

比起這陣子老看小咪咪的行星狀星雲, NGC 6781 大多了, 大概有 M57 的兩倍半大, 不過也因此沒那麼好認, 平均表面亮度低, 還好 Ethos 21 很厲害, 不用 averted vision 就能看到, 如果加上 O-III 濾鏡那就更清楚了. 仔細看可以發現南北方的環比較亮, 尤其南側, 北側也亮但比較糊. 中央白矮星看不到, 不過環邊緣倒是看得到 1~2 顆星閃爍.


第三個目標是去年用 TEC 140 還失敗過的疏散星團, 太嚥不下這口氣了, 星團耶... 看不到? NGC 6802 位在衣架 Cr 399 邊緣, 很好找.

NGC 6802

多瘋啊, 居然用到 400X 以上畫圖. 其實 Leica 變焦那隻作到 270X 看已經沒問題了, 而且效果更好, 但就偏要用 400X 畫, 哈~ 我能看到的星星大概不會超過 5 顆, 而且只有 2 顆比較亮可以一直出現, 其它的閃閃爍爍忽隱忽現, 看久一點, 星團位置可以查覺到的確有點像雲氣似霧霧的... 哇, 這麼難喔? 難怪去年槓龜.

+++++++++++++
7-08 補充.....

隔天, 真正颱風來的前夜用 140mm 折射再看一次, 果然多練習有用, 這次看就多看好幾顆星了

NGC 6802




最後一個目標也是疏散星團, 位在天鵝左翅膀上方的 NGC 6819. 尋星從亮亮的天鵝 Delta 星出發, 稍微跳遠一點, 還好這個星團夠明顯, 走到就看到.


NGC 6819


視野裏面星點超多, 也是多到畫不完, 只得挑著亮一點的畫. 193X 看星團數了數大概 10 幾 20 顆星, 大致有兩條星鍊比較明顯, 其實如果認真看應該還能點出更多星星, 不過也到半夜了, 明天還要上班, 匆匆忙忙量一下 SQM, 關電漂一下認西方, 收東西下樓睡覺囉.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雨後的高山觀星記錄 -- NGC 6520, NGC 7027, NGC 6940, NGC 6712, NGC 6818, NGC 7129

我在追蹤的其中一個 Blog "Jay's Astronomical Oberserving Blog", 最近有篇作者調查包括 CN 在內的一些主要觀星論壇同好的 "觀星行為" 分析, 結果分了 4 個族群, 前兩種都是所謂的 "孤狼", 自己在後院作觀測, 與自己出外到夠黑的觀星點作觀測兩種. 如果讓我填問卷, 結果也會歸在這兩族群. 前一種比較沒問題, 反正不會影響別人, 自己作練習, 自己改進技巧; 後一種就有可能被旁人誤會了. 明明是愛交朋友愛聊天的人, 為什麼上山之後孤僻得要死, 忙東忙西, 也不是在做什麼了不起的觀測項目? 就像這次在山上好不容易找到那個小得要死的 NGC 6818, 花了點時間觀察, 好不容易從小小的雲氣中稍微分辨出外環, 正準備畫圖時, 不知道什麼時候身旁出現了幾位遊客,

"可以看一下嗎?"
我回頭看看, 是年輕夫婦帶著小孩, 心想反正現在架台有追蹤, 給人看一下不會跑掉, 目標也夠亮, 應該不用再花時間適黑.

"可以啊, 不過目標很小喔"
"謝謝..." 結果一家人都看到了, 連小孩也看得出行星狀星雲看起來有盤面, 跟視野裏其它星星不同.

"那... 可以找一個比較大的來看嗎?" 媽媽很有禮貌的問
"這樣啊... 不然等一下好嗎? 我先畫一下圖, 大概 15 分鐘就好, 如果現在移到別的目標, 等一下我還要花時間找回來"

"赤道儀不是可以自動找嗎? 我看過其它人的都可以, 你這台看起來這麼大台..." 爸爸說話了. 我有點愣住... 對, 是沒錯啦,  問題是我從來沒用過 GOTO, 跟他解釋我拿 EM-200 當 TS 式赤道儀用會有人相信嗎? XD

大家都很有禮貌, 也很察言觀色, 感受到一點為難他們就謝謝, 離開了. 後來我聽到附近攝影同好很有耐心回答其它遊客赤道儀與望遠鏡的問題, 自己就有一些內咎. 想起之前看到一篇講 Tele Vue 老闆 Al Nagler 每次參加 star party 時如何熱情的向週遭人們講解他的觀測... 相形之下自己簡直就像個自私鬼.

是的, 星期五下午請了假, 平地熱得要死, 氣象預報看起來有點風險, 不過就算沒看到星星, 上山避暑散散心也不錯. 結果車開到昆陽就開始下雨, 一直下到晚上 8 點半左右才停, 然後天空一塊一塊打開, 露出星星的天空清澈無比, 就像洗過一般. 我先架 55FL 小雙望遠鏡看銀河... 下巴差點掉下來, 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形容, 尤其暗星雲. M24 裏面的 B92/B93 清晰無比, 請剛認識的攝影大哥看, 大哥沒什麼目視經驗也能一眼看出暗星雲. 天鷹 Gamma 旁的 B142/B143 巴納德大 E 連邊界都分得出, 用肉眼看銀河中心, 整匹大黑馬映入眼簾... 光就這些, 花 3 個多小時上山都值得了. 等雲幾乎散光, 架起 TEC-140 開始按照計劃好的觀測清單, 找目標, 換目鏡, 觀測, 構圖/畫圖, 記錄, 然後休息幾分鐘, 繼續下個目標... 就這樣一個一個搞到凌晨 12 點半左右, 一方面露水重了, 一方面也累了, 於是收器材, 才開始跟身旁同好打招呼哈啦... 真是個無趣的人對吧? 哈~


回到觀測記錄, 上山觀測難度比平地低多了, 但反而很難畫圖, 因為星星實在太多了, 多到不知如何動筆, 最後只選擇性的把視野裏的亮星標一標, 其它的就糊糊帶過. 第一個目標是在北美洲星雲附近的行星狀星雲 NGC 7027 , 大小算起來大約只有 M57 的 20 幾分之一.

NGC 7027

目標因為夠亮, 直接衝到 280X 觀察, 形狀看得出略呈橢圓, 甚至覺得東南東邊像扇形散開, 西北西側比較亮. NGC 7027 是個很年輕的行星狀星雲, 大概只有 600 歲, 還是演化的前期, 由於其中央白矮星質量大約是太陽的 3 倍多, 界於理論上形成一般行星狀星雲或變成新星爆炸的邊緣, 科學家可藉此觀察驗證理論的推導.

接下來移到面紗上方不遠的疏散星團 NGC 6940, 其實不難找, 本來以為這邊星點這麼多可能很難搞定.


NGC 6940


星點真的很多, 我估計NGC 6940 內的星點大約都有暗過 10 等, 所以聚在一起蠻好辨識的. 我點出來的星點分佈呈長形, 視野內的其它星點太多太多了, 真的只能挑著畫, 沒辦法全標出來. SQM 到 21 加上透明度高, 實在太誘惑人了.


球狀星團 NGC 6712 在盾牌座 M11 附近, 找不到盾牌的話延著老鷹下來也可以找到, 相當明顯.

NGC 6712


第一次用 100 度的 Ethos 6mm 畫圖, XW 7mm/5mm 可以休息了. 本來還覺得畫太大, 對照一下資料, NGC 6712 大約 10 arcmin, 我的視野是 36 arcmin, 所以差不多佔 1/3.6...... 對照一下素描, 還畫太小呢. 163X 下星團內已經有不少星點分離出來, 我的觀察是核心與外環兩層, 核心的比例蠻大的, 當然 "核心" 與 "外環" 都不應是描述球狀星團的用詞, 不過視覺上就是這樣, 找了網路上一些觀測記錄, 的確也有類似的描述. NGC 6712 的外觀分類是 F9, 算是比較鬆散的.


前三個目標分別是行星狀星雲, 疏散星團, 球狀星團, 比起前陣子的星系, 星系, 星系, 星系, 星系... 有趣多了.

第四個目標就是前面提到另一個小小行星狀星雲 NGC 6818, 有個別名叫 "小寶石星雲" (Little Gem Nebula), 位在射手, 摩羯, 天鷹之間, 山上夠暗, 所以直接從 3~4 等亮的摩羯 Alpha 星出發就好.

NGC 6818 Little Gem Nebula


NGC 6818 看起來很圓, 看久一點就能發現有兩層, 我覺得外環一圈比較亮, 天文相片看起來似乎中間比較亮. 對照其他人的素描也是外環亮... 所以我想這可能就是攝影與目視感受的差異吧? 山上看行星狀星雲都不需要濾鏡, 太讚了.


下一個目標是我期待已久的 NGC 6920 與暗星雲 B86, 如果你愛探索銀河一定也會愛上這組明與暗的組合, 盯著它看就是凝視著銀河核心.


NGC 6520 / Barnard 86


大致上有三顆亮星排一列, 其中兩顆中央再夾兩顆暗一點點的星星, 這邊就是 NGC 6520 疏散星團, 高倍看當然能拆出更多星點, 不過緊貼一旁的暗星雲 B86 就遜色些, 所以最後用新同學 Ethos 21mm 作 47X 觀察. 奇異的景象令人久久難以移開目光, 這邊星點太多, 萬頭鑽動, 一抹暗點既突兀又詭異, 比起 B92/B93 點在 M24 又是更上一個層次的對比效果.


最後一個目標移到北方, 因為一直有雲, 等到午夜才有機會. 事先看過資料... 非常沒信心, 又是反射星雲.

NGC 7129


NGC 7129 在仙王座, 是不難找啦, 不過 skysafari 把裏面一對雙星畫得無敵大, 害我一直懷疑是不是搞錯? 7 等亮? 怎麼看都不像啊? 然後一如預期的看不到雲氣, 這在平地有機會才有鬼咧. 終於認命裝上 UHC 濾鏡, 還得在 averted vision 下才有雲氣. 看看手錶... 打算收工了, 就靜下心來慢慢看吧, 可能足足看有 20 分鐘雲氣才比較像樣.

+++++++++++++
7-08 補充.....

回到平地後, 颱風來的前一夜用 140mm 折射再看一次, 咦~~ 沒很難啊? 還比較了一下濾鏡 UHC, O-III, 沒什麼差, 反而 "倍率" 是關鍵, 高倍看容易多了


NGC 7129 with high magnitude



回到山下要認命, 別中高山星空的毒太深, 要把屋頂觀星當練基本功, 功夫熟了上山的收獲會更迷人.  呼~ 只剩 4 個了, 加油.

月亮上的蝙蝠鏢 -- In Memory of Daniel Chang/DCK




每次作月亮的觀測筆記... 其實也不只月球, 還有木星, 土星, 火星. 常常都厚著臉皮傳個訊息, 徵求從沒見過面的香港攝影師 Daniel Chang / DCK 大哥同意, 以他拍攝的相片作筆記的輔助說明, Daniel 兄從來都是熱情答應...... 但是這次沒有, 而且再也不會有機會了.

我不想在 FB 關於 Daniel 離去的話題表達或任何留言, 說實在這兩天星空燦爛, 不過連抬頭看一下都沒心情. 自己並不是個矯情的人, 年紀也大到已經歷過一些朋友的生離死別, 為什麼會這麼在意一位從未謀面的 "網友" ?

想了 2 天... 我想 Daniel 對自己最大的意義就是 "熱情", 少了他彷彿某個角落的火就熄了. 猜想他對生命, 對周遭親人, 對朋友都是溫暖的感情... 因為他對待自己的興趣是如此熱情. 幾乎每個晴夜後都有作品, 一般人偶爾拍個幾張的行星月面, 他可以拍好多年, 一直拍, 一直拍, 拍個不停, 你不會懷疑他對星空的愛. 很多同好都印象深刻 Daniel 很認真在我們的 PO 文或相片間按讚, 他的朋友多得不得了, 卻從不吝惜時間給遠方的同好網友加油鼓勵, 你可以感受到他的熱度, 有熱情燃燒的生命更顯燦爛.





在他最後分享的一張月面照, Daniel 說他記這條 Apollo 15 登陸點附近的 Rima Hadley 叫 "蝙蝠鏢".

嗯~ 超像... 我會記起來, 每當明月升起, 我會看看 "蝙蝠鏢" -- 然後想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