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高橋 FC-76D 松本式雙筒完工

從之前買過、組過的所有雙望遠鏡中挑一組最難忘的,我會毫不猶豫選 Borg 71FL 松本式這組:




原因很多,各個層面都有;感性的理由是因為這組雙筒最接近 DIY 精神,所有零件,包括鏡頭幾乎全從二手市場找來的,而且中間經歷過很多錯誤,花很多時間反覆修正。最後完工帶它上山時,每次拿出來都會有很強烈 "我的" 望遠鏡的感覺;而且雖然只有小小 7 公分,卻在山上讓許多同好親眼看見 面紗、北美洲星雲,B92、B93 暗星雲... 等,一般認為只能在天文相片欣賞的目標。


隨著手上其它望遠鏡越換越大隻,雙望遠鏡的吸引力也越來越低,其實就算 15 公分一般人標準的 "大" 雙筒也難比得上 3、40 公分 DOB 能達到的境界;雙望遠鏡對於自己的意義不再是必備的認真觀星工具了,轉而代之是 "樂趣",是種放鬆的心情。後來上山雖然也會架起雙望遠鏡,但都是在完成所有觀察計畫後準備打包下山前的輕鬆瀏覽,所以... 自己真正想要的雙望遠鏡應該長什麼樣子呢?


首先是大小... 這已有答案,除了想複製記憶中的美好 Borg 71FL Bino 外,從 "樂趣" 考量來取一個平衡點,我也認為 3 吋最好,4 吋就太大一些了 (對我而言);鏡組大,架台、配件... 都要跟著變大,所以那是種連鎖、加成的負擔,因此從開始就鎖定要用高橋 FC-76D 的鏡頭。


photo by Mr. Matsumoto

幾年前就注意到高橋有這組單賣鏡頭的產品了,如果後端本來就要大改的話,我是覺得這個 CP 值頗高。不過難也難在這邊,後面一段雖然不用去計算遮光問題,不過鏡筒要補多長? 端口的連接規格? 如果沒有夠多的手工具 try and error 還真不知道要怎麼進行呢,除非選用行程很長的對焦座,不然容錯的空間很小。


講到對焦座,又有另一個想法了,因為我的雙筒/雙目使用的目鏡,固定就是高橋 LE、TOE、Abbe 那幾款,如果整體 backfocus 有算好,對焦座就可以捨棄重量不輕的傳統對焦座,用很輕的 Borg 目鏡座垂直式對焦座,這樣減重不少,當然也會省一些錢


腦海裡想法一大堆... 先跟松本先生討論一下好了,人家是幾十年的老師傅,沒有什麼雙筒問題難得倒他的。


松本先生耐心的聽完我亂七八糟的想法後,很快就給了一些建構雛型的想法,主要有:

-- 用 Borg 的 7780 伸縮鏡筒修改來補筒長

-- 伸縮鏡筒提供最大的容錯彈性加上他近期自製的目鏡座垂直式對焦座來合焦

-- 用 Borg 7519 濾鏡抽屜盒來作濾鏡快拆機制

-- 不用筒箍環及雙筒平台來架雙筒,這兩個是多餘的重量

-- 中置式架台


前面三項沒問題,後面兩個我就有點猶豫了.....


一直以來腦海裡的雙望遠鏡就是固定那副模樣,如果沒有平台、沒有精準固定的筒箍環,如何確保光軸一致? 如果每次都要從頭開始安裝,如何能方便隨架隨看? 不過松本先生希望我能跳脫傳統的思考,重新模擬一遍;雖然有些部分還沒想通,不過我決定作一次新嘗試了,而最最重要的是松本先生說,乾脆他幫我做好了... 哈哈,那不是太好了嗎!



photo by Mr. Matsumoto

後來證明這個精度無懈可擊,如果對角鏡沒重新安裝的話,每次鏡筒掛上兩眼視野幾乎完全一致,連微調都不用。


photo by Mr. Matsumoto


這是伸縮鏡筒的原型,接上濾鏡抽屜盒


photo by Mr. Matsumoto


這是加工處理的伸縮鏡筒,目的要讓它在實際使用時更容易操作,而且避免它旋轉,也順便固定鳩尾板在這邊,當然這塊也變成配件區了。


photo by Mr. Matsumoto


松本先生是手藝很好的師傅,整組鏡子大部分都是他親自手作,光是這層面我就覺得這組鏡子價值難以估量了。


photo by Mr. Matsumoto


photo by Mr. Matsumoto


這就是松本先生自製的目鏡座垂直式對焦座,行程只有 8mm,配合好伸縮鏡筒的粗調後,我所有的目鏡調整這邊就都能合焦了,用起來比 Borg 4317 或 7315 穩多了,而且還是 2" 的呢!







這個快鎖裝置是我最感謝的地方之一,如果調筒長還要鎖 Borg 原廠螺絲,肯定會鎖到哭。


我看松本先生作這組常常是利用週末時間,真是不好意思... 完工後寄出,過完清明連假後就收到了,迫不及待裝起來,第一件事當然是試合焦:







合焦沒問題,筒長大致調好後接下來試平衡。之前用過這種 center mount,是松本先生作給 Kowa Highlander 用的,當時超驚訝這麼輕巧的一個架台居然可以微調得如此滑順,其實秘訣就是 "平衡" 而已,跟大 DOB 一樣,平衡調好的話,一隻手指就能推著幾十公斤的大望遠鏡做高倍觀察了。




如果非得變換使用重量差異很大的目鏡的話,手把上還有這個小重錘可以調整重心位置。


雖然不是必要,不過重新安裝對角座時習慣使用水平尺來確保位置相同,我發現有時幾乎完全不必動到松本對角的微調就能保持高倍下光軸一致。




平常用完收納時我是完全卸下來,因此上架要裝起來的部分有: 2 隻鏡筒、2 個對角座、2 隻平衡桿,這樣要花多長時間? 我決定按碼錶實際量一下,還刻意放慢一點速度,總共測三次,裝起來平均 2 分 18 秒;收起來稍微快一點。很 OK!!



這個 Pelicn 1535 空箱重 3 kg,除了 mount head 外全部放進去,還有紅點尋星器、水平尺、小工具,含緩衝材總共  10.8 kg,可以 handcarry 上飛機。


前面一直提到的濾鏡抽屜是怎麼一回事?





當時有跟松本先生聊到濾鏡使用的一些心得,濾鏡通常會裝在對角鏡前方,以避免它反光影響觀測,但拆對角鏡就是有點麻煩,如果有個快拆機制不是很好嗎? Borg 剛好有這個攝影用的 filter box,編號 7519,松本先生把它整合在筒身上。




7519 的內牙規格是 52mm,因為是給相機用的嘛! 所以還要用一個 7518 把 52mm 轉成 48mm,這組濾鏡抽屜做很薄,因此濾鏡的眶太厚還不能用,像 GSO 彩色濾鏡的厚框裝進去就太厚了,沒辦法塞進抽屜裡。7518 的牙只有 2 環,因此濾鏡也要注意不要旋太過頭,不然也會卡住;不過熟悉裝法後就很方便了,先把可能會用的濾鏡裝好,要使用時只需: 拉出 --> 裝上 兩個簡單動作就完成了。


NGC 2392 (FC-76 Matsumoto Binoscope, 3.3mm TOE for 173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這是測試濾鏡使用的第一個目標,刻意拉很高倍來看。之前畫過超多次這個別名 "愛斯基摩星雲" 的行星狀星雲,但從來沒發現其實它東南側比西北側胖一點,這也是它另一個別名 "小丑臉星雲" 的由來。


雙望遠鏡 (binoscope) 跟雙眼望遠鏡 (binocular) 最大差異就是前者可以換目鏡一直拉高倍率,主鏡能支持多高的有效倍率,就能拉多高使用,這也是有些人偏好選擇 APO 鏡頭的原因;不過這是個人喜好的主觀問題,也有很多人喜歡用低倍做大視野瀏覽,這樣或許可以用普通一些的鏡頭跟對焦座。


NGC 2261 (FC-76 Matsumoto Binoscope, 3.3mm TOE for 173X)


哈伯變星雲也是畫過很多次的目標,沒辦法... 天空只開一個小洞,有什麼就看什麼了。






基本上我覺得松本式雙筒還是有 一點點的使用門檻,不是隨便路上婆婆媽媽靠過來就會使用的器材;如果要一隻全部家庭成員,或一起露營的朋友 都能 "拿到就使用" 的雙筒,可能 Kowa Highlander 或其它整合式的菱鏡雙筒會比較適合,但如果今天你已經不用接送小孩,也不用全家福一起出遊了,換台載妹的性能小跑車其實好像也蠻不錯的說!! ^^"




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幾個矮星系及 "箱" 星系們的觀察紀錄: Leo I, Sextans A, B, HCG 61

 30 公分鏡可以上屋頂之後,接下來就要套上 Paracorr 實際工作了:



很久沒有這麼好的晴夜了,SQM 隨便方向測一下都有 19.5 左右,滿天星光燦爛讓人忘了現在還是一向多雨多霧的春天呢!獅子在正頭頂,先試試看久違的 Leo I 矮星系:


Leo I (UGC 5470) -- 305mm f/3.85 reflector, 10mm Ethos + Paracorr type II for 130X

Leo 也是我很常看的目標之一,有時只有小小一塊似有似無的淡淡雲氣而已,有時可以看出大片東西向拉長的外觀,甚至少數星點以及較濃或較淡的局部,端看當時的觀測條件;不過其週邊星點分布的樣貌倒是已經深入腦海,目鏡移到附近,畫面就隱約出現。


明亮的 Regulus 北側有一串亮星,星串接著轉個彎朝西北側繼續延伸,這個勾勾形星串似乎 "裝著" 整個星系,而星系最明顯處在兩顆 11.7 與 12.1 等亮星南邊那塊,天況好時我可以用 5.5 吋鏡直接看到最明顯的地方,在山上用 12.5 吋 DOB 則可以看出橢圓形外觀,也能拆出密密的星點。這次在屋頂能看到的雲氣範圍不大,不過倒可以拆出一些星點。之前看別人的觀測報告說要避開 Regulus 的光芒,自己以前也很在意這個提醒,不過這次看覺得還好,影響似乎沒那麼嚴重呀?


接下來是兩個位在六分儀座的矮星系,別名 Sextans A 的 PGC 29653 以及 Sextans B (UGC 5373),後者在 Regulus 南邊 7 度左右,望遠鏡移一下就到了:


Sextans B (UGC 5373) -- 305mm f/3.85 reflector, 3.7mm Ethos + Paracorr type II for 365X

Sextans b 整體亮度有 11 等,理論上就算在平地,對 30 公分鏡來說也沒什麼問題,不過大小分佈大約 5 arcmin X 3 arcmin,又沒什麼明亮核心之類的特徵,因此有點挑戰。距星系中心 8 arcmin 處有一顆 7.7 等的亮星,亮星北邊有幾顆 13.X 等的暗星,我在視野邊邊 averted vision 下清楚的看到一小塊雲氣...... 這就不得不說 Parrcorr 的功效了。


之前我對彗差修正鏡總是退避三舍,反正都只看視野中央的東西,邊邊爛一點有什麼關係?深空目標對 "進光" 錙銖必較,能少幾片玻璃就少幾片,常常連巴羅鏡也盡量不用。不過像這個 "稍大" 的目標,如果需要移到視野邊邊以 averted vision 辨識時,如果彗差太嚴重損失的不僅是變形而已,我發現甚至有些暗星點都會消失!但加上 Parrcorr 之後視野之漂亮的 ~~ 真想把 Parrcorr 固定在對焦座算了。


星系籠罩在其中一顆 13.X 等星上,看得夠久 "好像" 有拆出更多星點,不過不是很肯定所以就沒把那些星點畫出來了。Sextans b 比較靠近獅子座,另外一個矮星系 Sextans a 就正正位在暗淡的六分儀座了:


Sextans A (PGC 29653) -- 305mm f/3.85 reflector, 3.7mm Ethos + Paracorr type II for 365X


電子星圖資料上 Sextans A 比 B 稍微暗一點,範圍也大一些些,理論上應該更難察覺,不過我覺得反而比較容易認出來,我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星系南側有一塊比較亮區域的關係?星系北側有顆 11.5 的亮星,南邊有顆 13.6 等星,前面提到比較亮的那一塊就位在這兩顆星中央;11.5 亮星的東邊有另一個 11.X 等亮星,基本上目鏡走到這邊一定會先注意到這兩顆 11.X 等星。


隔幾天我用 40 公分鏡想再仔細確認一些細節,可惜天況不佳,找完 Sextans A 後就沒機會了:


Sextans A (PGC 29653) -- 406mm f/4.5 reflector, 3.7mm Ethos 494X

實際看的結果比 30 公分更差,一來因為天況沒那麼好,二來在陽台受樓下路燈影響比屋頂大多了的關係;那為什麼沒用 Parrcorr? 唉... 手動的鏡筒又弄到快 500X 看,如果之前不是很熟悉對焦距離的話,加這加那的,目標一下就不見了,沒追蹤真是痛苦。


看完兩個六分儀座的矮星系後,再來追兩個上個月雜誌介紹的目標,一個是雜誌說又大又亮的 NGC 4559,而且它還有個 Caldwell 編號,我居然從來不曾看過?


NGC 4559 (C36) -- 305mm f/3.85 reflector, 4.7mm Ethos + Paracorr type II for 287X

果然很大,NGC 4559 位在后髮座那一堆亂髮 Mel 111 跟 后髮座 gamma 星附近,核心明顯,星系外觀 東南--西北向拉長,東南端有呈三角形的三顆星,亮度分別為 11.X, 13.X, 12.X,很好認,花了很長的時間觀察,北側好像看到一條旋臂的一部分,南側好像也有,不過這不足為奇,我看老手們甚至都在找裡面的 H II 區 IC 3555, IC3563, NGC 4559C... 之類的。


最後一組目標是四個一組的星系們,別名 "the box",因為 4 個星系圍成四邊形,跟一個箱子一樣:


NGC 4169, NGC 4174, NGC 4175 (305mm f/3.85 reflector, 3.7mm Ethos + Paracorr type II for 365X)


沒錯,我只認出 3 個,NGC 4173 怎麼樣都看不到,最後只好放棄。


箱子裡最亮、最好認的就是 NGC 4169,12.2 等亮,往其東邊仔細看,有耐心一點應該可以認出 NGC 4175,接著就會察覺到旁邊稍微大一點的 NGC 4174,倍率夠高的話可以看出這兩個橢圓形的外觀,不過如果觀測條件不好的話就只能看出圓圓一小團雲氣而已,NGC 4174, 4175 亮度差不多,然後又靠蠻近的,真的要拉高倍率才容易分辨。


大概就這樣了,心滿意足地收裝備,希望能有更多條件這麼好的夜晚可以好好看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