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五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五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6月4日 星期二

陰雨綿綿好久中難得的觀星夜 -- NGC 2749, NGC 2562/2563, NGC 5879, NGC 5908

今年春天到現在可觀星的夜晚少得可憐,白天偶爾還會有太陽露臉的片刻,一到晚上就真的不行了;所以,果然天意就是要我賣掉一些看星星的望遠鏡換太陽鏡。


剩下的鏡子當然都是常用的,因此三不五時就會想修修改改,比如說 40 公分杜普生的遮光罩就是個困擾我很久的東西。馬可先生配來的是一片很兩光的塑膠板,高度不太夠,材質也不好彎折,固定處的魔鬼沾位置不容易操作... 但它不過就是個贈品,也不用太在意了。後來有買過一片 AstroZap 的遮光板,不管材質或固定方式的設計都很不錯,不過如果面積能再大一點就好了:




我自己後來不知道 DIY 幾種? 反正都不及格,累積這麼多失敗經驗後,最近終於做了片又輕又容易掛上拆下的板子試試:






天況當然不太佳,不過有得看就偷笑了,搞不好整個五月只有這天。天也不是全開,看來看去只有巨蟹座附近還可以,巨蟹座也有很多星系,算是喜歡找星系的同好冬夜星系寶庫之一。黯淡的巨蟹座深空基本款是大家熟悉的疏散星團 M44 跟 M67,如果喜歡挑戰困難的行星狀星雲有 Abell 30 跟 Abell 31,星系的話首推科德韋爾編號 #48 的 NGC 2775:



之前撿過的還有一個 NGC 2513:



巨蟹座很多一群一群的星系,但都很暗,一群中能撈個一兩個就不錯了,NGC 2513 就是。其它之前想看卻沒機會或看不到的有 NGC 2623 (Arp 243),據說跟有個愛心並伸出長長觸鬚的 NGC 4038/4039 (Arp 244) 很像 -- 但 13 等,有夠暗,當天連星點都只能看到 13 等出頭,星系 12 等以上要靠運氣了;另外還有兩個星系互纏繞的 NGC 2672/2673 (Arp 167) -- 這次居然又忘了; 結果相中了另一群的 NGC 2562(+12.9)/2563(+12.3),但信心指數超低......


天況太差,附近也沒有亮星,我難得必須裝上 7X 50mm 光學尋星鏡找目標;先是想胡亂撈一撈 M44,這還不難,撈到 M44 後算是有個比較近的出發點了,途中看見一個 +12.4 的星系 NGC 2595 想說先來賺一個,結果居然槓龜,怎麼樣都看不到!旁邊 2 arcmin 左右有一組 HJ 448 雙星 +9.01, +12.22 分開 29.3",這個簡單;不過電子星圖上那顆 +12.22 距離 7.1" 處有另一顆 +11.6 等的星星?結果怎麼拆都拆不出來,到底是我技術差還是星圖有錯啊?總之一開頭就踢到鐵板,看來今天攻星系應該會很痛苦。好不容易跳到目標附近,果然什麼都沒有,目鏡一直換到 373X (4.7mm Ethos) 才瞄到比較亮的那顆 NGC 2563:


NGC 2563, NGC 2562 (406mm f/3.75 DOB; 473X)

看了老半天也沒細節,只在 "看得到?看不到?" 的界線掙扎而已,不過眼睛適黑得差不多後 "看得到" 的時間慢慢比 "看不到" 多很多了,基本上看起來還是有個比較亮的核心跟比較淡的周圍雲氣啦。上圖畫面正下方糊糊那團是 NGC 2563,其 11 ~ 12 點方向有顆 +12.9 等亮的星星,再以星星為中心,其 9 ~ 10 點鐘方向,我畫得幾乎看不到那團就是 NGC 2592 了,+12.9 等,如果資料正確的話,那顆同亮度的星點失焦糊掉應該就跟 NGC 2592 看起來差不多才對;等我好不容易拉到 473X 看到 NGC 2592 後比較了一下,覺得星系還是比較暗。


這兩顆星系距離我們都超過 2 億光年遠,查到的資料說這邊一群星系就叫 "NGC 2563 group",相較起來 NGC 2563 比較亮,當然看起來就比較大顆一點,核心也比較清楚,不過都是先 averted vision 下察覺,看久眼睛適黑後才慢慢偶爾能直視,先認出核心再慢慢感受到外圍雲氣。這次製作的遮光板效果不錯,算有及格了,不過畢竟在陽台,還是得用黑布罩著才能做認真的觀察。


今天沒設定一定要看到什麼目標,目標不求多的話就可以看得很從容,急躁時 低倍 40mm 目鏡 走到附近就迫不急待用 10mm、3.7mm 快速放大推進,其實慢慢從 40 --> 17 --> 17 --> 10 --> 6 --> 4.7 看會有信心很多,當然觀察的品質也會好很多。


第二個目標是 NGC 2749 (+11.77):


NGC 2749 (406mm f/3.75 DOB; 373X)


視野一直縮到 0.5 度以下後,決定用目標東北方那幾顆 11.X 等星當定位點;同樣超過 2 億光年遠,但橢圓星系 NGC 2749 比前面兩個透鏡星系亮多了,觀測條件這麼差得情況下雖然也不能說容易,不過跟前幾分鐘比起來舒服多了;沒有明顯的核心,也看不出形狀,374X (4.7mm Ethos) 比 474X (3.7mm Ethos) 看得清楚。


看完這三個痛苦的目標後決定讓眼睛補一下 -- M65/M66,果然有補到,因為細節都有,M66 兩條主要的旋臂都認得出來,但 NGC 3628 看不太到,averted vision 下只能跟前面三個目標差不多而已,為了認出 NGC 3628 好不容易補血好的眼睛又大失血了。觀測條件不佳時要繼續挑戰沒看過的目標好?還是眼睛補血的目標好?為了增加 "看到過" 的數量卻沒什麼觀測品質,是我要的嗎?重複看熟悉的簡單目標會有樂趣嗎?...... 最近常常會有這些念頭。



隔了幾天又有可以看星星的機會了,隔壁屋頂加蓋防水鐵皮屋已經完工,上去確認一下影響程度。




遮蔽的影響還好啦,再不行可能就要考慮賣房子了,買塊農地建個小屋好像也是個不錯的主意。那天架 CFF 160,月光下一堆雲,本來想不要再忘了巨蟹座那組一再忘記的 NGC 2672/2673 (Arp 167),不過月亮實在靠太近,真的是很沒緣分啊!看來看去只剩天龍尾、大熊尾到牧夫座附近的天空比較乾淨一點。天龍座也是星系的豐富產地,我看過的除了 M 102, NGC 4236 外只有前陣子看的三連星系 NGC 5981/5982/5985;其它比較有看頭的 NGC 3147 (+10.32), NGC 6503 (+10.09), NGC 4125(+9.7), NGC 6015(+10.95) 都甜得要命,還有連在一起的 NGC 5965(+11.7), NGC 5963(+12.4) 也很有趣,都還不曾看過呢,真可惜,荒廢這麼好的一塊區域。


不過時間有限,只能先抓 2~3 個。M102 附近 2.7 度視野內有 7 個星系:M 102(+9.8), NGC 5907(+10.2), NGC 5879(+11.4), NGC 5908(+11.8), NGC 5905(+13.3), NGC 5874 (+12.4), NGC 5876(+13.7)。前兩個看過了,NGC 5879(+11.4), NGC 5908(+11.8) 有機會,後面三個靠 16 公分鏡在這種觀星條件下不可能的 ~~


M102 跟 NGC 5907 真的算簡單,隨便就撈到,那就先來看看號稱跟 M104 長很像的 NGC 5908 到底有多像?


NGC 5908 (CFF160 f/6.5; 347X)

別說什麼墨西哥草帽、裂縫、M104 了,結果目標連想 "察覺" 都快有問題了;當天星點只能看到 +12.9,13.1~.2 的都看不到,所以有預期 11 等以後的星系會很困難。後來因為上到 281X (3.7mm Ethos) 比 221X (4.7mm Ethos) 好,所以乾脆就加巴羅用到 347X (6mm Ethos + 2X barlow),看久之後有點拉長的外型可以認出,目標 9 點鐘方向有顆 +11 等亮的星星,3~4 點鐘方向有顆 +11.8 等亮的星星,11~12 點鐘方向有顆 +12.4 等亮的星星;NGC 5908 距離我們 1.7 億光年遠,天文相片裡通常會把旁邊的 NGC 5905(+13.3) 一起入框,不過平地屋頂目視沒機會啦。


另外一個嘗試的是 NGC 5879,比前一個稍微亮一點,距離我們也比較近,大約 5.3 千萬光年遠:

NGC 5879 (CFF 160 f/6.5; 347X)

附近有顆 +7.5 的亮星可以當指標,其南側約 13 arcmin 處有兩顆星 +11.2 跟 +12.3,這兩顆連成線的西北方平行處就能找到 NGC 5879了,說 "平行" 是因為看久之後居然也能認出星系 WS-EN 向拉長的外型,剛好跟星星連線平行,看得很 OK。圖上看不到?螢幕擦乾淨就可以喔,因爲的確目視的視感大概就只有這樣。


回想之前在護國神山當工程師時, FAB 內的機台電腦前的待機畫面就是值班手機號碼 "5897"; 我知道、我知道... NGC 5897 是牧夫座的球狀星團,但看到 5879 還是會想到 5897,就能理解這個恐懼根植腦海有多深了吧?而且,都已經離開超過 20 幾年了説 ~


2023年6月8日 星期四

兩個南天的科德韋爾目標與兩個正在中天的后髮座星系 -- NGC 5694, NGC 5128, NGC 4251, NGC 4448

每年北部的五月,能有個 "看得見星星" 的夜晚都算難得,所以如果有一點點機會,天況再差都要好好把握;霧霧的春季在平地用 8 吋鏡能看多深? 試試看。




南天有開的話,這個季節幾個著名的南天目標很適合剛入夜時欣賞,首先是銀河系內已知最古老的球狀星團 NGC 5694 -- 應該有 120 億年老了,當初很可能是從麥哲倫雲被拉過來的,而現在卻正離我們銀河系遠去中;跟銀河系裏其它球狀星團比起來距離我們也很遠,11 萬 4000 光年遠左右;舉幾個例子比較好了,天蠍座的 M4 距離我們才 7200 光年遠,武仙座的 M13 距離 2 萬 5100 光年遠。


找張圖顯示位置比較有感覺:




差不多這樣,很偏斜吧? 實際目視大概長這樣:


NGC 5694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3X)


當時目標仰角 36 度,我是覺得這個角度還好啦,可以接受,不算太低,60X (40mm XW) 尋星時就看到了。NGC 5694 的柯德韋爾編號是 C66,南邊有兩顆 10.X 等的亮星當參考座標,它自己本身的視覺亮度也有 +10.17,不但好認也可以失焦那兩顆亮星來跟本尊比亮度做確認。NGC 5694 的外觀分類是 Class VII (Shapley-Sawyer 分類),跟大家比較熟的梅西爾目標相比的話,程度大概是 M10 及 M22,8 吋鏡拆不清楚什麼星點,看起來頂多就是 "粗糙表面" 的那種感覺,把倍率拉到 400X (6mm Ethos) 看,有兩個層次的樣子,整體顏色偏黃。1784 年 5/22 威廉赫歇爾發現 NGC 5694,我是 5/21 第一次看到,覺得有點巧呢!



再往下,看起來希望不大... 不過夢幻的南天星系 NGC 5128 這次竟然一眼認出! 當時目視仰角只有 22 度,應該是那天可以目視到東西的仰角臨界線,再往下 4 度的 Omega 球狀星團就被霧霾遮住看不見了。


NGC 5128 (Mewlon-210 f/11.5; 12.5mm for 193X)


NGC 5128 被叫作 半人馬座 A (Centaurus A),能被叫 "某某 A" 的都不簡單,像是 Virgo A 的 M87。也有人叫它漢堡星系,不過中間有黑帶的星系很容易被叫漢堡星系就是了。


關於它自己本身,查資料會找到不同說法,有的説 NGC 5128 是橢圓星系前面有條暗帶,也有説是透鏡星系前面有暗帶,還有説是一個大透鏡星系跟一個小螺旋星系碰撞後變成的特殊星系... 因為很明顯,所以倍率慢慢拉高,一路從 40mm(60X) --> 17mm(140X) --> 12.5mm (193X),才開始畫圖。那條招牌的大黑帶看得見唷,看得出黑帶從東側切入,最明顯的部分在中央附近...... 這也很正常,看暗帶就是這樣,背景越亮對比當然就越好。隨著眼睛適黑狀況到最佳,整個星系範圍看起來就越來越大,有機會到南半球看一定很壯觀。

貼一張經典的天文相片:


Credit:

ESO



前面這兩個目標都有科德韋爾編號,NGC 5694 是 C66,NGC 5128 是 C77,都很壯觀,所以目視難度不高;如果要找其它深空天體就要看天頂附近有沒有機會了。找找看后髮座裏有沒有不曾看過但亮度還可以挑戰的? 首先是 NGC 4251,電子星圖 Skysafari 上説視覺亮度有 +10.8 呢:


NGC 4251 (Mewlon-210 f/11.5; 10mm Ethos for 242X)

對,就只這樣小小暗暗的;目鏡換到 140X (17mm Ethos) 時認到,用 240X (10mm Ethos) 畫圖,400X (6mm Ethos) 時又看不到了。NGC 4251 東--西 向拉長的外觀不難認出,分類是透鏡星系,距離我們大約 6300 萬光年遠,看不出核心部位,亮度就整個云云的那種樣子。


另外一個 NGC 4448 更暗,+11.15 等,距離我們 7800 萬光年遠,對它有興趣純粹是因為編號 -- 記得我第一份工作的工號就是 4448.... 嗯,的確是一樣黯淡呀。^^" 


NGC 4448 (Mewlon-210 f/11.5; 10mm Ethos for 242X)


同樣用 140X (17mm Ethos) 找到,用不同倍率觀察比較了半天,240X 有比 190X 清楚,所以最後就是用 10mm Ethos 畫圖。看得蠻辛苦的,整體外型略扁又不是太扁,長軸在 南--北 向;NGC 4448 分類是棒旋星系,我看天文相片覺得有點像縮小版的 M31,這麼小.... 有機會應該弄個 600X 來看看到底像不像。

2023年6月2日 星期五

M101 超新星及其附近幾個星系的觀察紀錄 -- SN 2023ixf, NGC 5474, NGC 5485, NGC 5473, dragon triplet (NGC 5985, NGC 5982, NGC 5981)

平平常常日子裏,最近有個小特殊星象 -- 位在大熊尾巴的 M 101 出現一顆逐漸變亮的超新星;雖然 "看" 起來不過是顆再平凡不過的 11、12 等亮 "星星" 而已,不過如果新朋友出現在還算熟悉的目標範圍內時,總會有興趣找找看。


不管如何,先要找到 M101。平地看 M101 的確頗挑戰,至少比大熊尾巴分隔線對面的 M51 難上許多;但一個高挑戰性目標努力找過很多次的話,腦海裡會建立一個粗略的星圖,包括附近比較亮的星點、分佈位置都會印在腦海,因此不速之客出現在此一定會發現。


幾年前曾在山上借永融兄的 AG 12 仔細畫過 M101 細節:




這顆編號 SN 2023ixf 的超新星在哪裡呢?



NGC 5461 旁邊一點點。NGC 5461 的目視亮度只有 14 等,平地當然是不可能拿它來當路標,不過這顆超新星位在此處算是很亮了,就算沒什麼路標,目鏡移到附近第一眼就被它吸引。我也畫了一下:


SN 2023ixf (Mewlon-210; 10mm Ethos for 240X)


M101 本尊只能看到核心一小部分,每次拿來當定位星,位在核心北側一點點的 12.9 等星還差點看不到。認出超新星並沒什麼太有趣之處,至少要來識別一下亮度吧! 所以把週遭星點都拿來比看看,最好能找到亮度差不多的,不然也要找到比它亮一點點跟暗一點點的來算亮度範圍.... 比了半天,我覺得大概 +11.0 左右,如果電子星圖 Skysafari 準的話,當時它一定比 +11.2 亮,也一定比 +10.9 暗。用相機記錄一下,真的只有一下 -- 單張 30 秒:



相片裡超新星下方 7 點鐘方向的一小點糊糊的就是 NGC 5461,中央比較大點糊糊的當然就是 M101 核心,不過從相片發現核心西側 11 點鐘方向有個糊糊的東西,可能是 NGC 5451,好像夠亮可以挑戰看看喔。



M101 附近其實還有很多星系可以找看看,記得以前曾經看過雜誌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介紹 M101 附近的星系。既然平地屋頂 M101 沒什麼看頭,倒是可以找找這附近比較明顯的幾個目標




黃色字是有找到的,紅色是沒找到的;雖然月光頗亮,但可能因為颱風逼近,透明度很好,所以用 16 公分折射鏡挑戰 11.X 等的星系。首先是屬於 M101 矮星系裏最亮的一個, NGC 5474:


NGC 5474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M101 的 NGC 編號是: NGC 5457,距離我們大約 2300 萬光年遠,而這個伴星系 NGC 5474 大約 2200 萬光年遠。仔細看會發現一個蠻有趣的現象: 星系的核心偏一邊,靠北側,據說是受到 M101 引力的影響,剪貼一下 DSS 的相片,同時有 M101 與 NGC 5474 的:



核心被那個十字符號遮住了。當時在找時並沒有這麼容易認出,先是勉勉強強用 100X 左右 (10mm Ethos) 看見核心,看一段時間後眼睛充分適黑,倍率上到 220X (4.7mm Ethos) 才發現核心南側有點雲氣蔓延過去,雖然最後用 280X (3.7mm Ethos) 畫圖,不過我覺得 220X 比較清楚,目標長得還不小呢! 而且看資料才知道它是螺旋星系,本來還以為矮星系都是橢圓或不規則星系説。


後補一個 7 月時畫的 NGC 5474:

NGC 5474 (Mewlon-210 f/11.5; 10mm Ethos for 240X)



NGC 5474 畫好後,轉到 M101 的北側另有三顆可能有機會看到的目標,其實只有視覺亮度都是 + 11.4 的 NGC 5485 跟 NGC 5473 啦;+11.8 的 NGC 5422 最後果然怎麼試都沒機會。雖說資料上視覺亮度一樣,但是實際去找後發現 NGC 5485 超難,NGC 5473 卻很簡單:


NGC 5485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NGC 5485 距離我們大約 8400 萬光年遠,我用 280X (3.7mm Ethos) 看好久才確認,實在很暗,如果專注力不足,一失神就消失,又要專心好久目鏡微微移來移去才再找到;看起來就是很均勻、圓圓的外貌,也有點面積... 就是那種不像星點、比星點大很多很多的感覺啦。


專業的天文相片長這樣,很精彩:

Von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對,就是中央橫過去那條塵埃帶,這個不知道用業餘的鏡子看得到嗎?



下一個 NGC 5473 卻意外的容易看到:


NGC 573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Wikipedia 上說距離我們 8500 萬光年遠,跟前面那個 NGC 5485,還有前面剪貼電子星圖左下角的 NGC 5475 屬相同一個小型的星系群。280X 看還能看出其稍微拉長的外型,長軸在 西北--東南 向,另外就是核心夠亮,也看得出外圍的雲氣... 不過當然是因為有看到外圍的雲氣才知道是橢圓形啦。DSS2 的天文相片長這樣:





最後一組目標位在天龍座,NGC 5985, NGC 5982, NGC 5981,這三個應該在 0.25 度視野內就能裝一起的組合有人叫它: Dragon Triplet:


NGC 5985, NGC 5982, NGC 5981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畫面中央那個 NGC 5982 最容易,也能識別出核心;右邊那個 NGC 5985 也 OK,整體看起來面積比較大,雲氣分佈也比較均勻;左邊那個 NGC 5981 應該算失敗啦...... 雖然當時覺得有看到、也畫下來了,但後來跟天文相片相比後,我覺得畫的面積大太多,通常這樣就是錯覺了。天文相片長這樣:


https://skyandtelescope.org/online-gallery/ngc-5981-5982-5985/


相片絕對跟目視的結果不同,相片的 NGC 5981 跟另兩個比起來超亮,實際上絕非如此。其實我這次的素描有畫 NGC 5985 跟 5981,調了很久才把對比弄到跟那天目視的情況很接近,真的很接近。 ^^"



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30 公分鏡的小改與 40 公分鏡的大改

兩片大鏡子在手邊,這陣子幾乎都忘了還有其它望遠鏡;不過也因為花很多時間在這兩支反射鏡上,所以對它們越熟,期望也越來越高。




當時對 GSO 16" 這隻的打算只是 "陽台限定",這麼一個龐然巨物,能平安推出陽台再平安推回來就心滿意足了,至於推到陽台後能看到什麼就隨緣啦,反正任何目標用 40 公分看起來都會變很厲害。鏡子很大,拆裝都不容易一個人完成,因此也放棄把主鏡拆下塞進防潮箱的念頭,心想如果發現快發霉了就趕快洗一洗,其實真的能頻繁用到把主鏡洗壞我也會很佩服自己。

不過還真的就一附快長黴的樣子....




主鏡是 "黏" 在鏡座上的,後來才知道黏得有多牢! XD;因此當時要洗也只能連鏡座一起洗,洗完再趕快弄乾;不過這也是失算,因為洗完已經隔一週拆主鏡時才發現原來還有這麼多小地方的水漬還沒乾... 真要全乾可能要進烤箱烤吧?




洗完的主鏡在陽光下完美無瑕,一點小灰塵都沒有:




30 公分那片也順便洗第一次澡,雖然正式開工沒多久,不過也已經出動 10 幾次,春天露水重,鏡面看起來已經頗為滄桑了。


很慎重地戴著保護手套操作:



30 公分擺在 40 公分旁看起來像化妝鏡一樣,忘記它可是 12 吋等級,好歹也有 5 公斤重呢!


洗完、調好光軸後當然要找時間用這亮晶晶的 16 吋鏡來看星星,天況差也沒關係,有星星就好...... 結果是個頗悲慘的夜晚。


由於天況不佳,加上春季的星系目標很多都沒什麼亮星指引,因此 RDF 顯得很兩光,只好拿出光學尋星鏡來;Vixen 7X 50mm 那隻太重,掛在焦長 1800mm 的鏡筒頭後平衡馬上跑掉,GSO 自豪的培林軸轉再緊都沒用,只好換小一號的高橋 6X 30mm。






好不容易找到目標後,高倍下,微調不夠精細的缺點被放大再放大... 最後很狼狽的只畫了 2 張圖:


NGC 4754, NGC 4762 (GSO 16" f/4.5 dobsonian; 6mm Ethos + Paracorr Type II for 345X)


找這兩個 10 等出頭的亮星系可以從處女座 epsilon 星出發,就是之前我講梅西爾趣味競賽找一串星系的出發點 "東次將" 出發,用 40 公分鏡掃過,想看不到都難。


還有星系馬卡良鏈起點的 M84 與 M86,這是上個月雜誌介紹的目標,M86 看起來是橢圓,M84 是圓圓的... 會很困難認出嗎?


M84, M86 and others (GSO 16" f/4.5 dobsonian; 6mm Ethos + Paracorr Type II for 345X)



40 公分不會,我猜 10 吋以下可能真的不容易。天況不怎麼樣,不過大鏡子還是可以很暴力的認出圍繞這兩個亮星系的幾個小星系,口徑大真好!


於是又開始貪心的想著... 能把 16" 鏡弄得更好嗎?當然可以,只是要選哪種工法而已。看了幾個木製工作室的作品後,還是覺得金屬結構可靠,加上馬可先生也一直慫恿著,因此決定再交給他一次吧,不過這次只委託結構就好,主鏡我覺得 GSO 的可以接受,最重要的是如果主鏡有什麼三長兩短,至少還能跟 Frank 趕快要一片,有點受不了捧著所謂名家大師的銘鏡戰戰兢兢的日子了。


既然如此,下一個難題就是得把主鏡規格詳細的跟馬可先生說清楚,直徑與厚度有關於鏡座,重量有關於平衡,正確的焦長更要小心,免得結構做好後對不到焦那就糟糕了。前面幾個能用尺量的沒什麼問題 (其實有問題的是拆主鏡,有夠難拆,這個等一下再說):





但焦長要怎麼量?馬可先生叫我用尺量主鏡到次鏡+次鏡到對焦座中間,我問他誤差能抓多少?他說 "5mm" ...... 靠~ 最好這樣量誤差能只有 5mm?坦白說這點我是有些不滿,因為他網站上明明就有一隻用 GSO 16" f/4.5 的 DOB,幹嘛不用那隻的資料就好?除非冠昇的主鏡品管真有那麼糟。會嗎?


量就量,現在什麼鬼東西都 Google 得到,其實也沒很難,光源照向主鏡再反射回來,然後找到成像最清楚的位置距離除以 2 就好。


先拿小片的試一下:



首先把主鏡立穩,不要弄到一半倒掉就慘了



然後用光源照過去,白板會接到反射的影像,影像是光源的燈泡,很容易就知道是不是真的對好焦了



這個距離是反射回來的,所以量出來後還要除以 2



再換個光源試試,其實我總共換了 4 種不同光源,確定每次量的距離都一致,而且量出來的結果跟 30 公分鏡規格也大致相同,這樣就有信心去量 40 公分鏡了。


回頭來說拆主鏡,最艱難的就是這個...... 總共黏了三大塊膠,刀片割不下,因為就像異形怪物一樣,刀下去後就被四周的黏膠緊緊圍住行動困難,弄到最後我是用鋸水管的鋸刀分離這個黏黏怪物,而且邊鋸邊噴小黏黏顆粒,鋸開後到處都是小黏黏,清到都快吐血了:



還不止,鏡座的 18 點支撐座架也是用黏的,怎麼這麼愛黏啊?




18 點支撐上、下都用雙面膠,越看越不爽,一口氣把所有殘膠全部徒手推掉,推到每隻手指都紅紅腫腫的。就先這樣了,鏡片擺進防潮箱,接下來就等馬可先生怎樣幫我做出漂亮得結構,這個故事先暫停於此。


那... 30 公分鏡又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從 Day 1 我就發現鳩尾板推到最前,鏡筒還是沒到其平衡點,不過我只有怪馬可先生一點點而已,因為如果用小目鏡的確平衡不會差很多,我也沒先跟人家講我要用 Ethos, 而且還信誓旦旦說絕不會用 Parrcorr;另一方面反正 RST-300 超夠力,差那一點應該沒關係吧?結果實際操作多次之後發現,可能半數以上操作到後來 goto 都不太準,實在很令人懷疑是不平衡造成的,於是我開始掛重錘試,而且還要掛到 5kg,試過兩次,不管追蹤或自動導入精度都有改進:





不過這樣看起來超級醜,根治之道還是要找平衡點;問題是鳩尾板沒辦法增長了,因為會被快拆鎖卡到。我猜這個問馬可先生應該也無解,最多就叫我寄回去修改 -- 怎麼可能!!歐洲在打仗,現在的運費可能比東西還貴。


好吧,以我機械白痴的程度看了半天想到一個怪方法,乾脆把快拆鎖 180 度反過來不知道可以嗎?這個操作機械難度零,會拆螺絲、鎖螺絲就好,於是:





就出現這個結果了,看起來不會擋到主鏡,鎖起來支架位置與角度也一樣,馬可先生也說是好主意... 不知道是不是敷衍我就是了。


接下來就是增長鳩尾板了,怎麼增?





再疊一片上去,因為拆原來板子太麻煩,上面還好,下面兩顆螺絲在兩片金屬底版的夾板之間,我還真怕拆得下來裝不回去呢!另外一個問題是,就算能換長板,還是會被快拆所對面的小螺絲卡到 4~5mm,算了算了,這樣就好!!


廠長說別小看螺絲的力量,一顆螺絲可以承重幾十公斤,我鎖了 8 顆,這樣應該夠穩了吧?



這樣平衡得超好,俯仰角只需要一點點摩擦力就平衡得完美無比。算一下,原來板子大概要多伸出來 12 公分才夠。


最後的重量?貼照片留做紀錄:



空鏡桶 11 kg




加主鏡 16kg,比扛 CFF 160 f/6.5 重一點點



整支:21 kg -- 大丈夫,比起 16 吋那隻,小意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