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火星2016)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火星2016)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測試彩色濾鏡用在火星與土星的效果

日子又到滿月附近 -- 看行星的大好時機, 不用管眼睛適不適黑, 不用裝尋星鏡, 也不用帶星圖. 視像好時, 細節豐富的行星讓人視線久久難以移開, 就像這個週末的土星, 寧適度夠好, 卡西尼縫銳利到繞一整圈都乾淨俐落, 外側是稍暗的 A 環, 內側是較亮的 B 環, A 環清晰似乎可以看到一絲一絲黑線, B 環再內就是暗暗的小 C 環, 用兩隻眼睛盯著這深深淺淺的環久一點, 立體感十足, 彷彿飄浮其上, 壯觀無比.

忘了去年還是前年? 買了一組上宸在作促銷的 GSO 彩色濾鏡, 一年半載沒什麼在用, 今年的火星接近試了幾種顏色之後發現, 還真的頗有幫助. 彩色濾鏡比起其它天文濾鏡算是便宜東西, 如果想用心看行星, 算 C/P 值很高的投資. 我選了 4 個常用的顏色... Lumicon? 是啦是啦, 是又再買了類似的一組啦...


Lumicon color filter



就是這麼巧, 雜誌 七月 就有篇寫彩色濾鏡跟行星的觀測指南, 作者是 Thomas Dobbins. 跟著他的建議, 這週末比較了土星跟火星, 專欄還有金星, 木星, 我沒試. 主鏡用 TEC 140, 雙目視 -- 看行星當然要雙目視呀 -- 用馬克五號加 1.25X (實際 1.15X) 光學矯正器, 目鏡主要是 Tele Vue 的 3-6mm 變焦與 Vixen 新出的 HR 2.4mm, 最高到 470X, 出瞳徑只剩 0.3mm, 看得到嗎? YES, 沒問題, 某些特徵可清楚呢.

TEC 140 + Mark V (1.25 GPC) + Vixen HR 2.4mm

目視用濾鏡的 "目的", 簡而言之就是 "增加目標的對比", 行星雖然看起來不可能跟天文相片的豐富色彩相比, 不過仍存在些微顏色差異. 比如說紅色調的地形, 反射紅色吸收藍綠色, 如果用紅色濾鏡, 就能更強化紅色, 阻擋且弱化藍綠色, 進而讓這塊地形的對比更強烈, 也就更容易被看到.

市面上彩色濾鏡規格, 很多廠商都用柯達公司以前攝影用的 Wratten 系列彩色濾鏡 "Wratten Number" 為標準. 比如說 Wratten Number 12 是黃色 (Yellow), 透光率 74%, 主要過的光波長 576nm; Wratten Number 80A 則是淺藍色 (Light Blue), 透光率 29%, 主要過的光波長 479nm.


首先是有一陣子沒見面的火星, 現在可亮呢, 不過亮不代表大, 而且沒那麼圓, 我覺得看起來太陽照到那側甚至比另一側亮上不少, 之前正沖時覺得沒那麼明顯.



Mars: Center at around CM 150~160 degree W



這一面的 Albedo features 比較單調, 畫面中心大約在西經 150~160 度左右, 最明顯的暗地形是南半球的 Mare Sirenum, 整體來說仔細看會發現雲或霧很多, 而且北極區變明顯, 標一下地名:


Mars: Center at around CM 150~160 degree W


北極區看起來不小, 除了乾冰以外應該還有較大範圍的雲或霧或霜, 這邊的 "白" 比南極區周遭的白更為雪白. 火星上目視觀測得到的大氣現象, 相對其他行星而言可說是多采多姿, 有各式各樣的雲, 霜, 霧, 冰... 光是雲又有高山雲, 高空卷雲, 塵雲, 晨昏雲, 邊界雲... 也可能把前面講的幾種的 "雲" 拿掉換 "霧" 或其它什麼的, 其實對業餘觀測者而言, 如果要明確的, 一一把定義弄正確絕非簡單的事, 至少在像我這種 "網路知識" 層級的愛好者而言啦.

就實務經驗而言, 我覺得有幾種雲比較容易觀察, 搭配不同顏色濾鏡也會加強, 上圖的標示就有特別用顏色區別了一下. 暗色地形對紅色濾鏡的反應最好, 就算用不同口徑嘗試, 每次套上紅色濾鏡, 就算整體亮度降低, 暗色地形的對比都會被強化.

其次我會很推薦黃色濾鏡, NPC 與 SPC 的白色被凸顯得很清楚, 火星東西向邊緣常常堆著的雲也有加強, 薩爾西斯 (Tharsis) 高原火山區的高山雲也變明顯一些, 不過淺藍色濾鏡在這一方面 (高山雲) 表現更好. 淺藍色有點怪, 乍看之下好像所有的對比都變弱了, 不過看久一些發現火山區的高山雲變明顯許多, 倍率正確的話我幾乎可以把邊界都畫出來. 綠色濾鏡我覺得雞肋雞肋, 沒有差異太大的表現.


土星今年是才剛開始看, 今年春夏天空好忙, 一直沒空好好觀察. 看火星時寧視度還沒那麼好, 等輪到土星後寧視度好得不得了, 要不是月光太亮真想轉回去找火衛, 星圖上看此時正是分很開的時候.

Saturn

就像一開始講的, 卡西尼縫清楚得不得了, 環繞大環一圈像利刃切過般. 外側 A 環比內側的 B 環暗一些, 就算不用濾鏡也認得出 C 環. 盤面基本上分三塊, 最接近被環遮住那邊, 是偏亮的赤道區, 接著它的是相對暗的北熱帶/區, 然後是比北熱帶稍稍亮一些的北溫帶/區, 熱帶或溫帶的 "帶" 與 "區" 分不出來, 頂端是更黑的北極區.

Saturn

紅色濾鏡的確有強化北極區的黑, 不過倍率我猜可能要 5~600 倍以上再搭配絕佳的 seeing 才有機會認出那奇異的六角形. 綠色跟藍色或多或少有讓赤道區對比下更亮, 藍色又比綠色好, 不過綠色可以對熱帶區與溫帶區的細節表現更好. 不管上面哪種濾鏡, 對土星有幫助, 但也有限, 不若對火星那麼明顯. 不過把赤道區與熱帶區那條分界線對比作出來沒問題.


土星真的畫蠻醜的, 前幾天有畫也貼一貼做個記錄好了.



4" 鏡看的解析力沒那麼好, seeing 也差, 所以卡西尼縫看起來很肥, A 環甚至只有在大環的兩端側看到一點點. 上面那張是 5.5" APO 看的, 卡西尼縫很細很銳利.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雙筒 M51, M101

組完松本式的 55FL 雙望遠鏡以後, 原來 15X 56mm Swarovski SLC 差點賣掉, 呼... 還好沒做這種傻事, 那捨得啊. 不過也很可憐的躺在防潮箱好久. 前幾天有晚突然雨過天晴, 天不但晴, 而且還超透明, 怎麼辦? 該用什麼鏡子? 架望遠鏡又怕突然大雨, 西北天邊一直閃電, 地上濕答答有些積水, 裝備袋也不知該擺哪? 此時就是 SLC 出場的大好時機, 也驗證一下剛卸下 Sky & Telescope 專欄作家, 新任 Sky News 雜誌社總編的 Gary Seronik 上個月雙筒專欄, 談到小雙筒看 M101 與 M51 的經驗, 大師用 7X 50mm 還是 8X 30mm 在看呢.

很多人的星系初體驗除了 M31 外, 就是 M81/M82, M65/M66, M51/M101... 回想幾年前剛接觸這個嗜好時, 每個星系都是最高挑戰, 尋遍網路資源, 嘗試各種方法, 總覺得星系之難是所有深空天體之最. 等後來親眼看過, 也畫超過 100 個星系之後, 終於有點頭緒, 星系有大有小, 有圓有扁, 有白有黃, 腦海裡的資料庫可以幫忙在尋找新目標時快速找到過去經驗. 記得很久以前我還曾在觀星會網站上問過 "如何看見 M101 ?", 有人回 "扛 10" DOB 上山就可以" -- 嗯, 100 多個星系素描練習之後, 在平地屋頂上已經可以用 15X 56mm 雙筒清楚的看到 M101 囉.

Messier 101 (not complete) in 15X 56mm binocular


M101 是後面才畫的, 畫一半雲就蓋了, 果然春天陰晴瞬息萬變, 由於描星點都是順時針或逆時針順序的畫, 所以有一大半星點沒畫到. 以自己的經驗, M101 雙筒常常還比較容易找到呢.

隔幾天剛好又是類似機會, 反正這幾天上半夜北斗七星都是高高掛, 改用小 Borg 55FL 松本雙望遠鏡重畫一次, 搭 Doctor UWA 12.5mm, 放大倍率 20X, 實視野 4 度多一點.


Messier 101 at 20X, 4.2 degree FoV

市面上不少 20X 左右, 7~8 公分的雙筒鏡, 之前沒太多體驗, 現在發現此規格也算一種甜蜜點呢. 另外忍不住要讚美 Doctor UWA 這對 84 度的廣角目鏡, 視野內的星空真是清澈立體, 這組上山看銀河一定很過癮.



M51 就更簡單了, 這個 10X 42mm 就很清楚, 不過一定要上腳架, 雙筒上不上腳架的效果是天壤之別.

Messier 51 in 15X 56mm binocular

雙筒倍率不夠, NGC 5195 分不出來, 只能看到一團, 有機會試試看 55FL binoscope 有沒有機會拆出來.



最後再補一個也是前陣子看的火星, 還是第一次用 Mewlon-210 看火星呢.




當時火星差不多快轉到本初子午線位置, 當然是以子午線灣為主角. 大隻的出場果然威力不同, 與阿拉伯海的分界清清楚楚, 而且因為不用再拼倍率而把出瞳弄得小小的, 每個 Albedo feature 的邊緣看起來都變得銳利許多, 還有口徑一大, 連濾鏡都不太需要.

標上知道的地名: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火星的子午線高原

今年五月真是我的火星月, 只要肉眼看得到火星就架望遠鏡, 有時可以看得很過癮, 但大多時候能看個二三十分鐘已經不錯了, 有時甚至只有 3 分鐘 5 分鐘. 天氣好會架赤道儀, 天氣不好就拿相機腳架跟小鏡子. 這兩天都是下雨天, 晚上天空開一下下, 地上還有積水, 裝備袋都不知道要擺哪裡?

23:00 左右西南天開了一個大洞, 清澈無比, 火星又大又耀眼, 月亮就在一旁...



收工前大約 23:30, 雲上來了, 火星還在小小的雲縫中...



打開閃光燈, 裝備照, 4 吋折射鏡架在經緯儀上...




每次看火星都有不同的收獲, 能多認出一個地形就很高興很有成就感. 今天的角度又有點不同, 中心大約在 CM 25 ~ 30 度間. 由於雙目視加了 2X 的 OCS, 所以 8mm 目鏡有 185X 放大 (出瞳徑: 0.54 mm), 6mm 的話 247X (出瞳徑: 0.4 mm), 整體視覺效果比 185X 更好... 出瞳徑再小下去就沒這麼好, 當然這都是兩隻眼睛的效果, 訊噪比 (S/N Rate) "理論上" 會比相同出瞳徑的單眼效果好 40% 左右.

目鏡裏的火星, 南邊有一大塊暗色地形, 仔細看靠 P side 那其實是另一小塊暗色地形, 兩者清楚分開. 大塊的是前幾天一直看到的 阿拉伯海 Mare Erythraeum; 小塊的是今年第一次見面的子午線灣 Sinus Meridiani. 北半球也有形狀頗為清晰的暗色地形 阿基達利亞海 Mare Acidalium, 其北邊像一個 "逗號" 尾巴撇向北極區, 應該是 北極海 Mare Boreum, 整體靠 F side 好像還抱著一坨雲.





昨天改用  #21 橘色濾鏡, 同樣非常適合拿來觀察暗色地形, 前面提到的海呀灣呀... 都顯著增強, 不過雲就幾乎看不到了. 拿開濾鏡雲變明顯, 南極區一直都是濃濃厚厚的雲層, 延伸到 F side 也是一堆雲, 不過淡很多, 要看久一點才會發現有不少雲, 不然很容易忽略掉. 昨晚比較特殊的是, 北極帽區 NPC 又出現, 已經好久沒看到了呢. P side 也有細細延著邊緣的雲, 我把倍率降下來讓畫面清晰一點, 同時也減少色差出現的可能... 是雲沒錯, 不是色差啦 ^^"




夾在 阿拉伯海 Mare Erythraeum 與 阿基達利亞海 Mare Acidalium 之間的是 黃金大平原 CHRYSE Planitia, 畫面右邊 (F-side) 是 塔爾西斯區 Tharsis; 另一邊是 阿拉伯區 Arabia.

認火星地名很煩的一點就是, 相同的名字會被用在好多不同用途的地方, 比如說 "子午線 Meridiani" 就有 Terra Meridiani, Planitia Meridiani, Sinus Meridiani... "Terra" 在 WIKI 上說是 "廣大的地塊", 我猜跟分 "區" 有關, 但 Terra Meridiani 這個名稱在 2001 年 7 月新版火星分區公布之後就應該被停用, 可是仍然常常會在網路上查到, 也因此常常被搞得昏頭轉向. 而 Planitia Meridiani 應該也不是指真的 "平原" 或 "高原", 真正的地質分類我不曾認真查過, 不管 Planitia Meridiani 或 Sinus Meridiani 應該都是所謂的 "albedo feature", 就是眼睛看到不同明暗的地形特徵, 古人覺得他是海就是海 Mare, 灣就是灣 Sinus, 湖就是湖 Lacus, 平原就是平原, 高原就是高原... 都是想像的, 等近代觀測器飛過去實際考察, 有些真的矇對了, 有些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於是就更加混亂, 比如說 Planitia Meridiani 是 "平原" 還是 "反照率特徵" ?

還好地圖上不管是 Planitia Meridiani 還是 Sinus Meridiani 指的大致上是同一塊地區, 火星的 0 度經線 "本初子午線" 就選在這裏, 這是人為的, 後人約定成俗. 我常常拿來標座標的中央經度 CM 是用西經 (0 度到 360 度), 以上圖為例, CM = 0 度的本初子午線在圖的左側, 往右 (西, 或 following side) 數字就增加, 所以畫面中央大概就是 西經 25~30 度左右.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火星衝的前夕

本來想在今年火星衝當天做個記錄, 結果一如預期斷斷續續下了整天雨, 只逮到短短幾分鐘的空檔, 而且還是用小小折.






應景嘛, 總比什麼都沒好. 鏡子雖小, 不過如果看火星已經看過很多很多次, 對火星地形也認過很多很多次, 那麼還是能找到不少較明顯的地形. 用過最小的是 55FL 雙望遠鏡, 搭 Vixen HR 2.4mm 只有 104X, 看木星的 NEB/SEB 還算銳利, 可以看出 "帶 (Band)" 不平整的邊緣, 火星當時南北的暗地形也認得出, 甚至南邊的雲, 剛好在 P side, 夾在 Mare Erythraeum 與 Mare Acidalium 間的雲也勉強認得出.


昨晚正值火星衝, 只能稍微瞄幾分鐘, 不過上禮拜在火星衝前夕倒有兩晚有機會用大隻的畫圖. EM-200 換了高橋鐵腳架, ㄟ... 沒木腳穩, 高倍調焦可能要抖個 3 秒, 不過好裝好收, 收起來又小, 所以還是決定繼續用它了.






這幾天晚上 11 點前後火星地形的主角是 Mare Erythraeum 與 Mare Acidalium, 如果用 #25 紅色濾鏡這兩塊暗地形會更明顯.




夾在他們之間的就是 CHRYSE 平原, 因為位置剛好在西側 (P-side, 自轉 "轉過去" 那側), 因此常常都壟罩一層雲, 還是要標一下知道的地名.




北方的 Mare Acidalium 再往北可以看出一塊暗地形像 "勾到" 北極那邊一樣, 可能就是北海區內的北海 (Mare Boreum). 另外就是 Mare Erythraeum 上方仔細看也有一塊淡淡的暗區, 現在我知道那邊是太陽湖, 所以每轉到這面都會特別去注意有沒有看到, 因此也就幾乎都有找到, 但如果我從來都不曾查過, 也不知道太陽湖是什麼或在哪裏? 那我可能永遠都看不到.

太陽湖北方是有五大火山的塔爾西斯 (THARSIS), 盤旋在高山的雲有時 "覺得" 有看到, 不過大多都分辨不出. 東邊 (Following side, 自轉 "轉出來" 這邊) 也很多雲, 但不是大大塊的, 看起來比較細, 細長一條一條的. 這也是火星迷人之處, 就算每天看差不多同個方向, 還是會有些微不同, 光去記錄雲的分佈區域就很有趣了.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火星的阿拉伯海附近

回想起來, 我最常換的器材應該就是 "腳架" 了. 重型腳架穩, 不過拆裝很煩; 等受不了換成輕型腳架, 又開始嫌它晃; 有沒有又輕便又穩的腳架呢? 沒有... 至少自己經驗裏沒有, 馬要會跑就得吃草, 這是古人留下來的經驗談. 不過所謂 "穩" 或 "晃" 的定義又因人而異, 有人抖個 5 秒也無感, 有人連 1 秒都很難忍受. 所以前陣子輕量化的腳架 "們" 又一一換回比較大隻的腳架, 因為看行星都在高倍下作業, 實在難忍受等半天, 好不容易等到平靜氣流的片刻, 卻被抖晃的調焦時間吃掉一大半. 下次選器材的考量要加一條: "器材選擇要考慮... 你打算想多認真?" 哈~~


這是原來架經緯儀 DM-4 的碳纖腳架 K-ASTEC PTP-C22



改回 Avalon 的 T-90




高倍下作業除了 架台/腳架 以外, 調焦座能不能準準的微調也很重要. 羽毛調焦的滑順與穩固當然沒話說, 這次嘗試用高橋原生的 MEF-3 也不錯, 不過坦白說 FTF 的手感還是比較好.





頂著閃亮亮月光, 前晚就架上這組自己所謂的 "隨身輕便組合" 上陣了, FC-100DF + DM-4 + Avalon T-90, 拜訪了兩組雙星老朋友以及快長到最大的火星.

先講雙星, 第一次看 Porrima 與 Izar 這兩組雙星是在 2012 年, 哇~ 已經 4 年了. 當時手上的主鏡是 TSA-102, Porrima 兩顆分開只有 1.8", Izar 則沒什麼變, 還是 3" 左右, 不過一亮一暗, 差了 2 點多等亮.

4 吋主鏡, 123X (Tele Vue Nagler Planetary Zoom 3-6 mm), Porrima 就拆開了, 真簡單. 四年前雖說不上千辛萬苦, 不過也是搞到很高倍 airy disk 都跑出來才搞定.

Gamma Virginis (Porrima)

Izar 幾乎在正天頂, 不過同樣 123X 也把小藍星從大顆旁邊拉出來, Airy Disk 有出現.


Epsilon Bootis (Izar)


至於火星是晚上 10:40 左右開始看的, 一陣子沒看, 火星又長大不少, 而且肉眼看好亮喔, 不過 Seeing 有點糟, 得耐心等. Tele Vue 的 Bino Vue 送去 supercharge, Mark-V 不加 OCA 搭 FC-100DF in-focus 差一咪咪... 晚上靈機一動, 何不試試看 TV 的 2X OCA? 結果非常 fit. 這樣的話 TV Plossl 8mm 有 185X; 搭 TV NPZ 的 6mm 就有 247X, 而且倍率還能更高.

試了兩片濾鏡, #58A 深綠色 與 #25 紅色. 結果 #58A 沒什麼用, #25 卻令人相當驚豔, 因為不管南半球還是北半球, albedo features 都大大強化, 於是將就著紅色濾鏡畫圖.




火星的南北半球簡直是兩個不同世界, 南半球坑坑疤疤看起來一片又一片暗暗的地形, 北半球大多是比較亮的平原. 事實上, 火星的南北半球高度差了 1~3 公里, 火星地殼平均厚度是 45 km, 南半球的地殼平均厚度是 58 km, 北半球是 32 km... 這是 WIKI 講的. 不過我倒是因此來認地形/地名, 因為不管自轉到哪個方向, 南部總會出現黑黑的地形, 所以就認南部比較大片明顯的地名, 再延伸去認其它地名, 看多認多就有點概念了. 不過火星 "暗的海" 與 "亮的高原或平原", 可不一定是真的比較低或比較高的地形喔, 那只是古人還沒實際探測時想當然爾的命名. 火星的 albedo feature 的實際地形要去查才知道. 不然就要用美國地質調查局 (USGS) 以方塊把火星切成 30 塊的地圖上地名來認.

以前天看到得地景來說, 南部最明顯黑黑一塊是 Mare Erythraeum, 古拉丁語就是 "阿拉伯海". 延伸到 Following Side 是 Mare Sirenum. "阿拉伯海" 上方有一塊黑黑稍微淡色的, 我猜是 太陽湖 Solis Lacus. 同在 Preceding Side, 北方也有塊更淡一點的暗色地形, 這個用 #25 紅色濾鏡就明顯多了, 應該是 Mare Acidalium. 標一下地名:




夾在 Mare Acidalium 與 Solis Lacus 之間有塊非常明顯的大白雲, 蓋在白雲底下的應該是 克里斯平原 Chryse Planitia, 古希臘語是 黃金平原. 沿著赤道線大約在中央偏 P side 一點點處看得出還有另一朵雲, 這我也是猜, 猜底下應該是塔爾西斯高原區 Tharsis, 有包含奧林匹亞山在內的五大火山. 沿著 Following side 邊緣也都有雲, 北半球還有一些看起來微微暗的地形, 不過我就查不到也認不出是什麼了.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小鏡子的火星觀察

火星現在的大小差不多到 17" (arcsec), 土星 18", 木星 40". 想想目鏡下木星的模樣, 放大起來連大紅斑的果核, 果肉, 果仁都分得出, 那麼只比大木星小一半多一點的火星, 200X 下應該頗有可為才對. 反正天氣糟, 而且不試也不知道, 於是就拿兩隻小鏡子將就著相機雲台或經緯儀體驗一下, 到底小鏡子能看到多少?

Borg 71FL

撇開口徑大小, 我們都知道 "對比" (Contrast) 是行星觀察辨別細節很重要的要素. 有 "對比" 表示有明有暗, 假設雜光干擾, 那麼原來暗的, 相較之下會變亮一些; 而原本亮的, 相較之下就變暗一些.

"對比" 的公式很直覺 -- c = (b2-b1) / b2; c 是對比, b1 與 b2 是一相對明; 一相對暗的兩亮源. 亮度 (brightness) 我們用單位面積的平均燭光代表 (cd/m^2), 以地球白天為例, 亮度是 8000 cd/m^2; 假設木星的表面亮度 600, 而比較暗的南北赤道帶是 300; 那麼我們就可以說 "對比" 是 (600-300)/600 = 1/2 或者說 50%. 如果望遠鏡消光沒處理好, 雜光亂射, 假設雜光亮度是 50 好了, 那麼 "對比" 就變成了 (550-350)/550 = 36%, 對比一下掉了 14%, 是不是很可觀?

講這個例子是因為我發現自己組的這隻 7 公分小小折, 消光並沒處理好, 雖然沒對照組可以檢視到底 "對比" 損失多少, 不過明顯發現視野內有內反射雜光, 有空還要好好改良這隻鏡子.

Seeing 雖不佳, 不過等著, 等著... 還是會碰到氣流平穩的片刻可以觀察. 焦長 400mm, 搭 3mm 目鏡只有 133X, 出瞳徑 0.53mm, 這個倍率下首先會注意到的一定是南側的一堆白雲以及橫跨的一條黑帶, 然後會注意到的是東西兩側盤面邊緣的雲, 再仔細看會發現北邊也有一片只比球體稍微暗一...... 點點的區域, 邊界難以界定. 換上 2.4mm 目鏡, 倍率是 167X, 出瞳徑 0.43mm, 畫面沒破, 暗色的地形因為再放大變得更好辨識一些, 不過 Vixen HR 的冷色調稀釋掉一些雲的辨識度, 套起上次覺得認雲有幫助的 #12 黃色濾鏡, 多少有幫忙到.





跟前幾天看的以 Syrtis Major 為主的形貌不同, Syrtis Major 還沒出場, 南邊是三個海, 北邊是 Utopia 平原, 同樣在 Elysium 山區有一大片雲壟罩, 明顯到用這麼小隻的鏡子也認得出. 標一下地形:




耐心觀察的話, 7 公分鏡其實能看到不少細節. 那麼 10 公分鏡呢? 這隻 FC-100 DF 消光處理得沒話說, 不過超高倍看火星跟木星, 稍微離軸就會跑出一些些色差, 不過因為對我沒造成什麼困擾, 所以也沒去確認是到底是光學系統還是大氣造成的? 畢竟濕度這麼高.

焦長 740, 搭 3.5mm 目鏡有 211X, 出瞳徑 0.47mm, 首先會注意到的還是南邊的海 Tyrrhenum 與 Cimmerium; 另外一塊也是海, Sirenum. 厲害的是後者與前兩個海之間的空隙看得出來, 另外南邊的雲又厚又濃, 不到 100X 放大就能認出.

由於昨晚也沒什麼其它計劃, 所以就試試看幾片濾鏡的效果, 我已經忘了上次看到的資料怎麼說了, 因此純粹就以實際目視體驗來記錄.




Baader 的行星月亮光害濾鏡, 這片增強的效果在各方面都很均衡, 暗的有更暗, 亮的也有再亮一點, 雲也多多少少有變明顯. 我是覺得南邊本來就暗得很明顯的海增強最多.

GSO 的 #80A 淺藍色濾鏡, 查到的資料是說主要在對付各式各樣的雲. 是有, 沒錯啦, 不過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反而是北半球一些比較暗的地形變得明顯許多. 也有人說 #80A 可以 "darkens reddish  features", 不過這也是我目前的困擾...... 因為比如說地圖上看起來北半球一些 "比較暗" 的地形, 是 "reddish" 嗎? 還是什麼顏色? 其實不知道, 而且網路上找到的一些免費資源我也很懷疑其正確性.

標一下地名......



像北邊 Utopia 比較沒問題, 每天看到都黑黑的. 北邊靠 Preceding side 那邊還蠻確定有看到微暗的一塊, 我猜是 Arcadia 平原, 但有些網路查到的地圖 Arcadia 看起來一點都不暗... 那我看到鬼喔?

GSO #12 黃色濾鏡, 查到的資料說是讓 "沙漠區域" 更亮, 不過自己太不認真, 搞不清楚哪塊才是沙漠區啊 >"<. 反倒是覺得黃色濾鏡看雲頗有幫助, 甚至邊界分不太出來的雲都認出來了.

橘色 #21, 紅色 #25, 綠色 #57... 據說都有不同的幫助, 下次有機會再好好試試看.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400 倍的火星觀察

天況還是不佳, 勉強找了幾個星系, 最後還是因為品質太差決定放棄, 幸好還有木星跟火星陪伴. 而看行星, 能放大多少就卯起來放. 因此不知不覺又多了對目鏡, 這對目鏡搭配目前手上的鏡子 "理論上" 是派不上用場, 出瞳徑只有 0.3多 mm. 但考慮再三後決定賭一把了, 而且籌碼加倍, 單眼看是規格外, 雙眼看搞不好經過大腦彌補後有機會.



Vixen 最近發行的這系列超短焦目鏡果然引起一陣話題, 總共有三支: 2.4mm; 2.0mm; 1.6mm. 有人從官網上介紹人 (竹內修一) 的履歷搜尋, 假設他就是設計開發者的話, 那麼 10 幾 20 年的 Pentax 資歷, 再再讓人聯想與經典的 XO 系列的關係.



當然也簡單測試了一下...



偏題了, 偏題了... 趕快回到主角: 火星. 這幾天的觀察都有點臨時, 沒有時間先把 Mewlon-210 做好熱平衡, 因此只好用 TEC 140, 另一方面也想多培養跟 EM-200 的默契, 不過其實 TEC 140 看行星還是銳利得不得了.

每天 11 點出頭看到的火星地形都差不多, Syrtis Major 剛升起來在 following side, 南邊延伸先是 Mare Tyrrhenum, 然後是 Mare Cimmerium. 北邊在 Syrtis Major 正對面有塊黑黑但是顏色淡很多的 Utopia.





加上地名




星期五 (4/29) 晚上看時火星上的雲超多, 南方厚厚一大片不說, Syrtis Major 兩側也很多, 尤其在火星邊緣那側. Syrtis Major 的 P side 大約是 Lybia 那邊的雲也夠明顯, 另外就是大約在赤道上, Mare Cimmerium 北側也有一大塊, 雲壟罩在火星上第二大火山地形區的 Elysium 山上, Elysium 火山高達近 1 萬 4000 公尺.

#12 號的黃色濾鏡看雲頗有幫助, 雲都變明顯了, 不過有些較淡的 albedo feature 會不見, 有得就有失.


隔兩天 5/2 星期天, 這次又有更多細節出現. 除了大致相同的地形特色以外, Mare Tyrrhenum 與 Mare Cimmerium 中間的分界也看得到. 另外盤旋在 Elysium 上方的雲底下看得到淡淡的暗色地形. 這次把圖轉一下, 變成大家習慣的北南朝上下方向.




同樣標一下地名...



火星相片或地圖上, Syrtis Major 尖端與 Utopia 中間會發現有一塊暗色地形, 不知道是不是叫 Adamas Labyrinthus ? Labyrinthus 的意思是峽谷或山脊複雜交錯的地區. 看不到, 或者是出瞳徑太小, 無法銳利分開, 而跟 Utopia 連在一塊了?

還有個有趣的地形是 Mare Cimmerium 差不多中央會有兩條暗帶凸向北方, 早上 FB 讀到一位菲律賓同好說, 好奇號現在就在那邊遊蕩呢. 不過也沒看到, 雖然模模糊糊好像有凸出圓圓一塊, 不過不敢肯定.

雲沒兩天前那麼多, 雖然也不少啦. 我把 NPC 畫得太誇張; 有是有, 不過沒那麼大塊也沒那麼明顯就是了. Vixen HR 色調比 TV 的 NPZ 冷, 加上極低的出瞳徑, 有點容易把不明顯的 albedo feature 忽略掉, 不過 400X 的放大還是很有威力, 稍有面積的 albedo feature 會被誇張得更明顯. 幾天前用 #80A 藍色, #56 綠色濾鏡看木星也有類似視覺現象, 強化了某些卻弱化了某些.




對於行星稍有面積的 albedo feature 觀察, 自己的心得是可以不管什麼 0.5mm, 0.4mm 的出瞳徑限制, 尤其用雙眼. 雖然偶爾會有一兩個 floats 漂浮過, 不過影響不大. 也會比較受 seeing 影響, 跟 TV 的 NPZ 3mm 時 (327X, 0.43mm Exit Pupil) 比較起來, (408X, 0.34mm Exit Pupil) 是蠻常會糊一下, 糊一下... 的; 但 seeing 好的片刻, 放大這麼多看起來還很過癮.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2016 火星首觀察

2014 年的火星接近是我第一次認識這顆美麗又神祕的橘紅色行星, 當時種種興奮之情還歷歷在目, 沒想到時間一晃兩年就過去, 這顆 2.1 年繞太陽一圈的火焰戰神又再度接近. 火星在我們外側, 繞太陽比較大圈也比我們慢, 就像兩個繞操場跑的選手, 每次跑內圈的我們超車之後又追上跑外圈的火星時就是 "火星接近", 不過火星軌道比我們繞太陽的軌道橢圓, 因此每次我們追上它時, 火星與我們的距離就有點差距, 有時近一些有時會遠一些, 大約每 16 年遠近會循環一次, 上次最接近時是 2003 年, 下次是 2018 年, 現在正慢慢接近中, 所以今年看起來也是很大顆. 今年火星最接近時有 18.6" (arcsec) 大, 用比較容易想像的方式形容... 如果放大到 200X, 差不多就像站在 2.2 公尺外的地方看一顆乒乓球...... 不錯吧? 不過今年的高度比上次低很多, 受大氣影響, 觀測條件不佳, 要更有耐心等待好視像的片刻.

前年天氣好得不得了, 今年就很慘, 遲至上星期五 (4/22) 才有機會好好觀察, 畫下第一張圖. 兩年來變化很多, 上次還在用經緯台, 高倍觀察下一邊看, 一邊要追, 而且還是 "上下" 與 "左右" 兩個方向要微調, 還要拿小手電筒, 捧著畫板或畫本, 素描筆... 然後手忙腳亂的換目鏡, 濾鏡, 然後一邊畫圖, 恨不得有 4 隻手才夠用. 現在已換上赤道儀幫忙, 設定時間雖然長了些, 不過抓到目標後就能好整以暇觀察與記錄, 所以如果觀星不是走馬看花的話, 有自動追蹤能力的架台還是很必要的.




經過上次的洗禮, 現在對火星地形也有了些粗淺認識, 雖然偶爾還是會認錯鬧笑話, 不過看見一些顯著的目標還是像碰到老朋友般的興奮. 今晚首先進入眼簾就是快下山的 Syrtis Major, WIKI 把它歸類於高原, 中文翻譯為 "大瑟提斯" 高原, 也有人叫它 "大流沙", 事實上 Syrtis Major 沒沙, 是低緩的盾狀火山, 就是因為沒被沙覆蓋, 所以看起來是裸露黑黑的玄武岩本色.




今天觀測時間看到的剛好是以暗色大三角形 Syrtis Major 為主在一側, 大約經度(西)  300 度左右方向, 是比較容易有看頭的一面; 而對面 140 度左右的亞馬遜平原附近光禿禿一大片, 明暗特徵比較少, 所以也比較不容易觀察, 有些人就叫那邊 boring side. 我試著標註一些這面認得出的地形目標名稱:




由於火星自轉一圈花的時間只比地球多一些, 如果連續幾天都在同一時間觀察火星, 看到的地形特徵應該會差不多, 想看不同地區的話就要錯開相同時間. 火星跟地球一樣有春夏秋冬四季, 不過火星要花 2.1 年才繞完太陽一圈, 而且地軸傾角比地球大, 所以冬夏季都很長, 像現在正熱的北半球從一月初到七月初都是夏季, 北極圈比較傾向我們, 南極圈就縮到後面一些.

夏季太陽曬呀曬的, 北極的積雪逐漸融去, 這個時候看北極冠 (North Polar Cap) 只有小小的白點, 前陣子有幾次天氣很糟時硬要看, 結果 NPC 連看都看不到. 那漫長冬季下的南極呢? SPC 覆蓋在厚厚冰雪中, 不過往往同時也籠罩著一大片雲, 這片雲一直蓋著, 有人就叫它 South Polar Hood, Hood 我們知道是頭罩, 什麼什麼的罩子之類的意思. 也因為被這片雲蓋著, SPC 看起來總是沒 NPC 那麼雪白耀眼, 像 Syrtis Major 底下 (南邊) 積聚大片雲霧的 Hellas 盆地出現時, 經常會被人誤認為是 SPC.

除了極冠以外, 不同明暗特徵的地形地貌辨識, 也是觀察火星很有趣的部分. 通常在月面行星的觀察, 這類 "反照率" 差異叫作 Albedo feature. 在火星暗的部分叫 "海 Mare"; 亮的部分叫 "廣大地塊 Terrae"... 這是中文 WIKI 翻譯的 ^^". 這些地形可能是沙地, 岩石, 塵暴... 都有可能.

辨識 "南北" 向沒問題, 不過 "火星的" 東邊或西邊怎麼定義? 是從我們從地球看過去的角度, 東就是火星的東, 西就是火星的西? 還是站在火星時的東是東, 西是西? 其實好像兩種都可以. "Turn Left at Orion" 講月球那章就有提到, 大多數的業餘觀測者都採用前者, 也就是地球觀察者的角度東是東, 西是西; 但像 NASA 編的月球地圖就用後者, 兩個方向完全顛倒. 所以也有些比較認真的觀測者會用另種方法表示, "自轉方向". 轉過去的方向 (跑在前頭的啦) 是 Preceding side, 用 "P" 表示; 反之則是 following side, 用 "F" 表示. "通常" 我們又習慣把右邊當東, 左邊當西, 然後我們跟火星的自轉方向都是逆時針 -- 其實也只有金星跟大家不同 -- 所以 "P" side 就當作 "東"; "F" side 就當作 "西". 像我畫圖時都用天體漂移出目鏡視野方向標為 "西方" (W), 其實不一定是 "火星的" 東或西邊, 端看你習慣用哪種座標, 是不是很煩呀? 哈~

為了怕搞混, 底下我就用 "P" 與 "F" 表示好了 --

從黑黑的 Syrtis Major 往 "F" 邊看, 空出的一大片的明亮地形特徵, 火星地圖上由 "P" 向 "F" 分成四塊區域, 依序是 Aeria (埃及), Arabia (阿拉伯), Moab, Edom (Eden?) -- 不太好分, 看起來都差不多. 繼續往 F Side 移, 上下 (北南) 各有暗色地形夾下來, 北邊一大塊是 "Acidalium 海". 一般講海 (Mare) 都是指比較低的地形, 不過我查 WIKI, Mare Acidalium 並沒凹陷下去, 地形以低海拔平原 (Planitia) 佔大部分. 南邊則是以 "Erythraeum 海" 為主, 夾在兩者之間是 Chryse Planitia, 同樣歸類於 "平原". 但推測這邊是正宗的大型撞擊坑, 跟熟悉的月面撞擊盆地 (Basin) 一樣. 越過 Mare Acidalium 與 Mare Erythraeum 與其夾著的 Chryse Planitia 再往 F Side, 就會到達最廣大的一片亮地型特徵, 先是塔爾西斯高原 (Tharsis) 與 阿卡迪亞平原 (Arcadia), 塔爾西斯高原有以奧林帕斯山 (Olympus Mons) 為首著名的五大火山, 還有 "火星之眼" 太陽湖. 更向 F Side 緊接著的就是亞馬遜 (Amazonis) 大平原了.


觀察火星還有件很容易有成就感的就是看 "雲". 北半球炎熱的夏天蒸發或昇華了大部分北極冰層, 這些氣態成份在薄薄的火星大氣層裏到處漂盪, 有白白的冰雲, 稍有透明感的霜, 還有散佈在球體邊緣的霧霾 (Limb haze). 低層雲, 乾冰結晶散射, 塵土... 再結合眼睛於明暗交界處的特殊視覺現象, 常常讓人發現這些所謂的 "邊緣霧靄" 看起來呈現神秘的藍色, 尤其當 Syrtis Major 在邊緣時很容易觀察到, 甚至還有 "Syrtis Blue Cloud" 這個稱號呢, 據說用黃色濾鏡比較容易觀測到, 不過自己也還沒試過就是了. 其它零零散散的雲常盤旋在前面有提到的 Hellas, Chyse, 另外就是緊接著 Syrtis Major "P Side" 的 Libya. 除此之外, 有一種跟地球高山上雲類似的高山雲 (Orographic Cloud) 很容易出現在塔爾西斯高原上巨大的奧林帕斯山, 以及其它幾座高大火山上, 不過我猜這需要很高的放大倍率才有機會看到, 而且看到的景象通常是一片白雲中, 冒出小點點的山頭. 另外還可以注意觀察火星太陽照到方向的晨雲, 與對面的傍晚雲, 或許還有沙塵暴...

好吧, 講這麼多沒好天氣也是枉然, 希望老天多賜給我們幾天好天氣吧, 滿月也沒關係, 就是想看火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