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一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一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

天使星雲與無緣的 TOA-130

TOA 130 一直是心目中高橋折射鏡的巔峰之作,不過當時也沒決心下手,等自己比較開竅打算買隻主力鏡時卻先選了 TEC 140,然後鏡子越用越大就再也沒回過頭了。中間好像曾跟甘醫生借過一次,印象裡只記得很重很重,至於效能.... 沒長期使用並不容易比較出差異,直到去年底陰錯陽差之下終於有機會把這隻鏡子迎回家:



因為頭重腳輕,高橋配了個平衡用的重環,整體而言以 5~6 寸折射鏡來説還蠻重的:



拿掉配重環的話少快 2 公斤,不過重心位置往前移的關係,架設時會碰到跟 CFF 160 類似 "高度" 問題,不過既然有前例當然可以應付啦:




萬事俱備卻缺好天氣,雖然看過幾次行星,不過 seeing 太差也展現不出什麼性能,如果要看深空的話又不如拿跟我緣分 10000 分的 Mewlon 210,因此與它相處的短短 2 個月中只畫了一次圖,位於麒麟座南側的 天使星雲:


NGC 2170, vdB68, vdB69, NGC 2182, LBN 999 (TOA 130 f/7.7; 80X)

我對麒麟座的外觀辨識陌生程度跟巨蟹、雙魚差不多,主星暗是一回事,面積太大才令人困擾,好像沈沒在一片大大的黑森林般。關於麒麟座我們熟悉的深空目標大多位在這隻獨角獸的北邊,也就是 "頭" 附近,比如玫瑰星雲、聖誕樹、哈伯變星雲... 之類的,找這些目標的尋星出發點大致都從雙子腳出發;獨角獸的西側也就是 "頭對著的方向" 是獵戶座舉起的手臂;而東側,尾巴屁股方向朝向長蛇座,北側 (背上方) 是小犬,南側 是大犬...... 以前我總記得大、小犬夾著冬銀河,那麼獨角獸不就躺在銀河裡嗎?沒錯沒錯,不過冬銀河太不明顯了,平地屋頂想從銀河裡找麒麟並不實際。


另外一個出發點是大犬,以前找海鷗星雲、雷神頭盔、M45/M46... 之類的目標,只知道往狗狗的後背去找,至於後背是哪裡從來沒仔細想過,只知道是一片黑黑的大森林而已,偷懶不跳想亂撈時很容易掃到一堆深空目標;現在知道原來大黑森林是銀河,難怪這麼多星團星雲的,也原來海鷗、雷神頭盔、M45/M46... 這麼靠近獨角獸。這次看的天使星雲也在附近而已;這次的觀察是讀到雜誌 (2023-3 sky & telescope) 一篇 "Dust in the sourthern unicorn" 給的靈感:


NGC 2170, vdB68, vdB69, NGC 2182, LBN 999 (TOA 130 f/7.7; 80X)


這區是我最喜歡的觀察類型之一,因為目標很豐富,有反射星雲、發射星雲、暗星雲混在一起,通常我描完星點後會先認反射星雲,然後加濾鏡後認發射星雲,最後拿開濾鏡看運氣好不好能認出暗星雲嗎?


那天的觀察首先是從最容易看出的 NGC 2170 開始,星雲圍繞著 10 等亮星 SAO 132861,其南邊還有一顆星位在此雲氣 (NGC 2170) 邊緣;NGC 2170 的東側還有一塊反射星雲也不難認出,雲氣包圍了一串 9~12 等亮的星星,這片叫 vdB 68,最亮的那顆 +9.65 星是 SAO 132867 是 vdB 68 主要反射的星光。NGC 2170 與 vdB 68 連線的南方有另一塊雲氣 vdB 69,其中央星點是 +9.21 亮的 SAO 132868;不過 vdB69 認得很困難,我是先知道目標在這裡然後硬去想辦法找出來的,averted vision,直視實在認不出來。


NGC 2170、vdB68、vdB69 這大塊的東南側有顆 +7.6 等亮的星 SAO 132894,以這顆星為中心好了,其東北邊也認出另一塊雲氣 NGC 2182,其中央星是 +9.3 等亮的 SAO 132895,這邊有幾顆 9~11 等的星星由東往西,SAO 132895 是其中最亮的也是最東邊的,仔細看就能發現這顆星跟其他幾顆不一樣之處在於它圍繞著一圈雲氣,其他沒有。再往東走應該還會碰到同樣是反射星雲的 NGC 2383 與 2385,不過那天就停在 NGC 2182 沒繼續往東找。


套上 O III 濾鏡其實出現不少新看到的雲氣,但都太小,很難確認,不過其中有一區倒是很大又明顯的 -- 上圖正中央之處,這片是亮 (發射)星雲 LBN999;vdB 69 周圍及北側其實也有,這附近應該就是著名的分子雲區 Monoceros R2 。至於暗星雲... 平地就算了吧。


出場不多的 TOA 130 後來又再度被特殊版的 TEC 140 打敗,少了 1 公分又比別人重怎麼想都難與人匹敵...... 果真是無緣。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四分之一圈不到的火星觀察

2024 的木星與火星比較晚出現,正值 seeing 普遍不佳的冬天,加上回關西架鏡子的次數也少,因此觀察次數大不如前;不過 seeing 不佳真的很傷,幾次回關西架大隻的想看行星,即便目標位在天頂,畫面也是晃到不行,有時還不禁會想 -- 是今年特別差嗎?



這是去年底今年初看行星的基本寫照,架在市區大樓的曬衣陽台,趁目標還沒被屋簷遮住前的 50~60 度仰角時趕快素描。


2024 是週期中的小火星,剩 14.X arcsec 而已,但畢竟兩年才一次,加上過往觀察帶來的種種興奮經驗,總會期待熟悉的紅色星球地形地貌再度出現眼前。不過就像前面提到的,seeing 實在難得好,因此前幾次看,大多就只有一個扭來扭去、比較大的橘色球狀物體而已,最多最多也只能認出一點北極冰帽,女兒說像顆 "發霉的橘子",還真貼切呢。


Syrtis Major and edge cloud (Mewlon-210; 268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到今年開年才終於有機會看清楚一些地貌,而且就是最熟悉的大三角 Syrtis Major,大三角的頭部朝 P side 彎過去也看得出來。往 P side 接著 Syrtis Major 的地形是 Mare Tyrrhenum,隔著一小斷層後是 Mare Cimmerium ,位置大約是 西經 230 ~ 270 左右吧? 我勉強可以認出那個 "小斷層",不過那兩個 海 (Mare) 的輪廓不是很清晰,尤其南側,一片黃黃霧霧的。我也有用拍太陽的相機錄了一小段來疊圖,技術太差,不過糢糢糊糊看得出大三角:





今年火星正對著我們的點的 "緯度" 大概在 +15 度 (北緯) 左右,記得上次 (2022) 在 南緯 (-15) 度 左右,上上次 (2020) 在更南緯 (-40) 度 左右;意思就是今年北極稍稍傾向我們,南極則有點背向我們,所以呢,北極看得到的部分比較多,反之靠南極區域就比較少;因此今年可以看見很大片的北極冰帽,冰帽沒有覆蓋住的暗色地形也很清楚,這邊的 "暗" 程度不輸南半球的幾個海,但之前總是伴隨著 Syrtis Major 的 Hellas Basin 卻變得不容易看見,太南邊了。除此之外就是邊緣很多雲,F side 的跟南邊的更明顯。


Syrtis Major and NPC (Mewlon-210; 268X~386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隔兩天 seeing 難得的不錯,不過看的時間差不多所以看到的地貌位置也差不多,因為 seeing 更好所以倍率試著拉到 386X (口徑單位公分的 18X;出瞳徑 0.54mm);Mare Tyrrhenum 與  Mare Cimmerium 間的分隔裂縫比較清楚了,北極冰帽沒被冰蓋住的暗色地形輪廓也很清楚,Basin Hellas 雖然認得很辛苦但最後也大致能確認位置,最主要還是覺得難的的雲、或霧、或塵土實在太多了,尤其 Mare Tyrrhenum 下方那塊很令人混淆。




Acidalia Planitia, Valles Marineras, Meridian Platinum (406mm f/3.75 DOB; 373X; #12 yellow filter)

這是農曆年假時回關西架完大 DOB 後起雲,只剩兩顆行星時看、畫的。位置跟三週前不太一樣了,正中接近經度 0 度的子午線,因此最明顯的當然就是 Meridian Platinum:




因為用 DOB 看的,所以左右方向會跟我大部分的素描相反,剛剛在對照之前的圖時,連自己都覺得不太習慣。這邊的地形大概是這樣: 子午線平原往 P-side 方向第一個明顯地形應該是 Mare Sabaeus -- 上圖連著 Meridian Platinum 延伸到 5~6 點鐘方向那條暗色的,然後就是大三角 Syrtis Major -- 在圖的 5 點鐘方向邊邊。另一方向往 F-side 是 水手平原、灣、峽谷,"水手" 的南邊是 Mare Erythraeun,不過今年偏南邊的都不容易看見,所以這次沒認出來;北邊則是難得北半球比較明顯的暗色地形 Mare Acidalium,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今年北半球比較容易看,因此看起來好大一片喔。NPC 也很大片,不像上次與上上次,看起來都只有一個小小白點而已。然後 "雲" 仍然很多,尤其南半球;今年比較沒有在看別人的觀測紀錄,因此南半球有發生什麼事嗎? 也不知道,找時間應該來看一下。然後就是 大口徑碰到還可以的 seeing 時真的會由衷感謝大口徑,看到的細節程度完全是不同等級。


2 年前,也就是上次看火星時才說 "只看了半圈",往年至少都能完整看完一圈 360 度的火星,結果這次剩不到 1/4 圈了,現在二月又開始無止境的陰雨天,不知道這次的火星會不會就停在這裡了呢?


2024年1月15日 星期一

鳶峰畫兩個矮星系 -- PGC 3589, PGC 10074, vdB 1, IC 10, NGC 604

 沒想到今年一月才第二週就有機會上山,真是美好的開始。


這次上山原來設定的目標是兩個位在南天的矮星系,還有之前平地一直看不清楚的不規則星系 IC 10,最後的壓軸大工程留給上次上山看到忘我的 M33 旋臂細節... 不過最後人算不如天算



可能因為隔天是選舉日,鳶峰沒什麼人,一到台上就看見久違的小鍾兄,其實也不用看到人,看見那紅腳架、棕椅子、DM-6、Mewlon-210,就知道是他了;還有變得有點滄桑的怪怪兄... 一樣,看到下面那台白色 X5 大概也猜得到是他啦,哈哈~ 


這次只帶 16" DOB 上來,還有 Nikon 10X 50mm WX,想套個濾鏡試試看冬季那幾個星雲效果如何? 可能東西比較大,裝起來後大家都跑來拍照了...




順利組完、調好光軸,也校準完 RDF,然後目鏡、素描器材... 放好位置後就等天黑囉。七點過後南天雲氣較散了,先抓幾個目標觀察透明度與 seeing,差不多可以後就移往第一個目標,別名 玉夫座矮星系 (Sculptor Dwarf Galaxy) 的 PGC 3589,整體亮度 +9.51,但 矮星系嘛,總是大面積、平平均均的沒什麼集中亮區... 不是那麼好辨識:


Sculptor Dwarf Galaxy (PGC 3589, 406mm f/3.75 DOB, 103X)


結果有點出乎意料的簡單,一眼就看到矮星系那種... 怎麼説呢? "質地粗粗" 的感覺。邊界不是很清楚,因此如果想盡量畫準的話,我通常會多找一些星點當參考點,然後以參考星點當標旗來描繪範圍與細節的位置;草稿盡量多資訊,包括文字與圖示,之後才會後製修圖到完稿。

我拖小鍾過來確認,他看完後直說很亮很亮啊... 所以應該真的很明顯,不過小鍾兄近年來練功練超勤,又正值盛年,他說的 "很亮" 我能了解,當你看 100 個超暗的目標之後,隨便一個稍亮的目標都會覺得 "很亮",真的。 



畫完玉夫座矮星系後,移到旁邊的天爐座,下個目標是天爐座矮星系 (Fornax Dwarf Galaxy):


Fornax Dwarf Galaxy (PGC 10074, 406mm f/3.75 DOB, 103X)



這個目標比前一個難,雖然整體亮度有 +8.19,不過範圍大多了,因此要稍微專心一點才能確認;它的範圍應該比我畫的更大,畫面上方 (整個南側) 應該也是它的範圍,不過對比很低,我沒辦法把實際的視感表達得很好。星系北側有個它自己的球狀星團,有 NGC 編號 -- NGC 1049,以前畫過幾次,不過都沒這次清楚,很亮的核心,473X 下能分出三層不同亮度。



這兩個畫完後休息一下,拆獵戶座四合星旁的亮兩顆 E, F 星,鳶峰當時所有同好都看過一輪,大家都看到了喔 ~ 晚一點再來拆天狼星。



接著轉往北天找最近在平地看到很挫折的 IC 10;沒想到仙后座都要西斜了,心還停在秋天,結果近午夜後春天的獅子與大熊都爬出來了...... 日子就這樣一直轉、一直轉,只能順著它走了。IC 10 的位置很好找,在仙后標記的 W 尖端 beta 星附近而已,不過仙后座 beta 星 旁電子星圖有個方框框 編號 vdB 1 的反射星雲,在平地很認命知難而退,每次都會默默跳過,但這次都把最大隻的扛上山了,當然要畫一下囉:


vdB 1 (reflect nebula, 406mm f/3.75 DOB, 292X)


沒問題,淺淺的雲氣瀰漫在三顆 8.X 等亮星周遭,附近星點好幾組都是兩顆兩顆的。此時有量一下 SQM,差點還不到 21,有點糟.... 是因為空氣太多微塵散射,還是連鳶峰也開始被光害侵蝕了呢?



終於抵達目的地 IC 10 了,看到是沒問題啦,不過真的只看到微微的雲氣,這在平地認得出才有鬼...

IC 10 (Irregular Galaxy, 406mm f/3.75 DOB, 292X)


外緣邊界不太規則,雲氣中央部分比較明顯,主要圍繞在在一顆標號 TYC 3665-1255-1 的 +12.68 星星周圍,西側也比東側亮一些,邊緣界線很難界定清楚。



最後就是今天的重頭戲 M33 啦! 結果...
一來透明度有點變差,幾個上次一眼就認出的旋臂內 IC 目標這次看得很吃力;再來是實在太冷了,衣服夠暖身體沒問題,但手要伸出來畫圖就很痛苦,畫一分鐘手就凍僵,帶手套畫又很笨拙... 掙扎半天後就決定放棄了,最後只有拉高倍仔細看一下 NGC 604 後草草結束任務:


NGC 604 (406mm f/3.75 DOB, 473X)



周圍的星點看到 14.7 可以,15.出頭的就很困難了,的確觀測條件比上次差很多。不過 473X 下的 NGC 604 第一次看到如此不規則狀的外觀,東南側雲氣比較濃厚,因此外觀 "整體" 看起來有一點三角形的樣子。


之後用 6mm Ethos (292X) 拆了位置還很低的天狼星,只有 37 度仰角左右;不過 OK 啦,細細的小狼分得還蠻開的,也找小鍾兄一起來確認過。

再之後就是 Nikon 10X 50mm WX 的表現了,先把大傢伙收好,換小雙筒上腳架,切換到悠閒觀星模式。順著大犬尾巴往東南的銀河越低越精彩,以小雙筒而言,我最喜歡的視野就是以 橘黃色船尾座 c 星 (c Puppis) 及兩顆藍色亮星三角形為中心的 NGC 2451 當中心點的視野,其東側的疏散星團 NGC 2477 霧霧的點綴在旁,周遭銀河其它星點襯托下,有遠有近,加上色彩繽紛的星星們閃爍不已,整個視野立體感十足,看著看著都醉了呢。然後換上 UHC 濾鏡看 玫瑰、海鷗,往北看心與魂... 都看得到,不過雲氣淡淡的而已,還不到令人驚豔的地步,這隻超廣角雙筒還是看星點好。


收好裝備,心滿意足的回家,看看車上的溫度計: 0 度!




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

尋找小蝌蚪 Simeis 130 與 129 的參考路線

困難的目標永遠吸引人,挑戰的過程是這個嗜好最美的一部分。屬於冬夜的挑戰級目標中,拆天狼星伴星肯定是一個:

拆天狼星伴星時參考的位置

馬頭絕對也算:

目視馬頭暗星雲的經驗

小蝌蚪 Simeis 130 與 129...... 嗯,130 不一定,但 129 應該可以算



這次來到一個同好介紹的秘境,天剛黑沒多久就開工找蝌蚪,先複習一下大概的位置:

御夫座裏三組 "星雲裡的星團" 與 "小蝌蚪" 觀察記 -- Simeis 130, NGC 1893/IC 410, NGC 1931/Sh 2-237, Stock 8/Sh 2-234


然後就鎖定目標,換目鏡、試濾鏡... 編號 Simeis 130 那隻不難:


Simeis 130, 129 (CFF 250CC; 10mm Ethos for 375X)

老外一些資深的同好覺得 Simeis 130 算是 8 吋等級的目標而已,其實這說法並不離譜,我自己用 10 吋鏡 220X (17mm Ethos) 就可以察覺其存在,在夠黑的觀測地點像這樣拉到 375X (10mm Ethos) 連尾巴的方向都抓得到,蝌蚪頭有點像扇形的雲氣;那... 怎麼認位置呢?




這種目標的星圖很難找,我也沒找到過;參考業餘同好的相片也不準,因為曝光時間或後製手法... 種種可能,相片裡的星等亮度都不太準,尤其暗星。


以上圖來說,實際容易看到的星點 -- 左下角紅方框的 4 顆星大約 11.X  ~ 12.X 等亮,其右邊紅方框的 2 顆星一個 9 等,一個接近 11 等;Simeis 130 右側的綠圈圈裏的 2 顆星大約 11.X  ~ 12.X 等,左側綠方框的則超過 13 等,Simeis 130 發散開的扇尾朝著左下角紅方框的 4 顆星的方向。


那 Simeis 129 呢?

黃圓圈裏兩顆右邊那個 11 等,左邊那個 13 等;11 等那顆往上有三顆較明顯的依序 13 等,14 等,14 等,旁邊兩個小紅圈裏的星星大約 13.X  ~ 14.X 等亮;如果參考業餘同好的相片看到其它很多星星... 請放心,應該都超過 14.X 實際上也看不太到,不太會干擾判斷 ^^"


回到前面提到那個: "...11 等那顆往上有三顆較明顯的依序 13 等,14 等,14 等...",那兩個 14 等星星看起來都糊糊的,至少可以對照附近其它 14 等星星,其它的比較針點,而那兩顆怎麼看都有點糊,averted vision 下,上面那顆偶爾會變針點,而中間那顆偶爾雲氣還會變大... 就這樣,也沒辦法持續確定,但相同情況 -- "上面那顆偶爾會變針點,而中間那顆偶爾雲氣還會變大" 則重複出現多次,因此我勉強認為是有看到 Simeis 129,也因此把我最近新增的 "visibility" 標為最低的 5/5;未來有機會再繼續努力吧!


當天也有畫馬頭:


B33/IC 434 (CFF 250CC; 40mm XW for 94X, Lumicon H-beta)


也來標一下尋找路線,詳細敘述可以參考前面的連結,當時寫得蠻清楚的:




2021年2月13日 星期六

南邊的幾個科德韋爾目標

科德韋爾目錄要掃完不容易,因為有一堆得在南半球才看得到,但好像北半球同好記錄個 70 顆也能得到認證徽章,可是 Patrick Moore 已經不在人間遨遊宇宙多年了,還有誰能認證呢? 沒關係,觀星是自己的樂趣,自己高興就好。


上一篇: 秋冬夜幾個科德韋爾目錄裡的星團目標




繼續努力,太陽一下山就開工,秋夜的目標手腳得快一點,南天的看得到更好:


科德韋爾目錄編號第 54 (C54) 的是位在麒麟座的疏散星團 NGC 2506,星點分布的外觀大致呈三角形,主要星點可能都超過 12 等,所以得耐心點看比較久才有像星團,不怎麼特別,摩爾爵士選它應該是 "挑戰" 的意味大於 "好看" 吧? 


NGC 2506 (C54, TSA-120; 3.7mm Ethos for 243X)


位在大犬座的疏散星團 NGC 2360,科德韋爾目錄編號第 58 (C58) 就不同了,雖然整體亮度比前一個 NGC 2506 暗一些,不過看到時會是那種會心想 "哇... 這麼漂亮" 感覺的星團,星點多到有些畫不完。這個星團是妹妹卡洛琳赫歇爾發現的,列在她個人紀錄的第二號。


NGC 2360 (C58, TSA-120; 6mm Ethos for 150X)


NGC 2360 的北側大約 5 度左右就是大大有名的雷神頭盔 NGC 2359 喔。


科德韋爾目錄編號第 71 (C71) 的疏散星團 NGC 2477 位在船尾座,這區是我冬夜最喜歡用雙筒巡航的空域


沒有目標的手持雙筒觀星


NGC 2477 (C71, TSA-120; 4.7mm Ethos for 191X)


既然用小雙筒掃都會被吸引到,望遠鏡拉到 200X 後看當然更壯觀,星等亮度的差異讓星團整體看起來立體感十足。


科德韋爾目錄編號第 73 (C73) 的球狀星團 NGC 1851 位在很陌生的天鴿座,要不是角度太低這顆大約 7 等亮,大小跟 M53 差不多的球狀星團看起來應該更壯觀:


NGC 1851 (C73, TSA-120; 3.7mm Ethos for 243X)


我查到的 NGC 1851 外觀分類是 Class II,實際看起來星團中央部分很集中很亮,然後漸漸向外淡去,中央集中亮的比例蠻大的。



最後還是看了兩個北天的目標:


Messier 103 (TSA-120; 3.7mm Ethos for 243X)


M 103 不是科德韋爾目錄裡的目標,不過因為附近有個 NGC 103,番號一樣,所以想說兩個放一起還蠻有趣的:


NGC 103 (TSA-120; 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300X)


NGC 103 也不是科德韋爾目錄裡的目標,可是既然看過了就記錄下來...... 有點難的目標,數不到幾顆星,不起眼也不特別,純粹 +1 而已。


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兩隻小鏡 FC-76 DCU 與 WO ZS-73 觀星記錄

 WO ZS-73 是 William 兄賞鳥用的,本來我想借來給參加高中天文社的 うちゃん 探索美麗星空,不過看來高中課業頗忙,這麼精良的設備擺一旁真可惜,還是自己先試看看吧:




天況沒很好,鏡子也小隻,那就看看星團好了:


NGC 1893 (ZS-73, Tele Vue/Bino Vue + 2X OCA, 7mm Delite for 123X)


大月光下 SQM 不到 17,但看到沒問題,加上雙目視分光後都很清楚;NGC 1893 在御夫座很熱鬧的一區,高山沒光害時肉眼都能看到糊糊一團,前陣子才複習過裡面的兩隻小蝌蚪 Simies 129 與 130 就長在裡面。


星團簡單,附近幾個也沒問題,連複雜的 NGC 1931 直視也能察覺,那就來試試高倍下的效果:


NGC 1931 (ZS-73, Tele Vue/Bino Vue + 2X OCA, 5mm Delite for 172X)


沒用濾鏡,但 NGC 1931 發射星雲部分可以清楚看到;南側反射星雲部分可能因為早已知道有,而且之前也看過很多次,所以這次用小鏡也能發現;不過暗星雲的部分就沒輒了。



小 ZS-73 還人後仍想持續打動少女心投入美麗星空,會不會是嫌鏡子太長? 小鍾兄極力推薦的 FC-76 DCU 能拆兩截,而且我好懷念以前那隻 FC-76 D 喔:






鏡子到了,不過少女還是興趣缺缺,看來問題完全不在鏡子,我還是自己拿來用吧:


NGC 2281 (FC-76 DCU; 5mm XW for 114X)


這個星團在御夫跟雙子之間,應該沒人會注意到吧? 很亮,範圍也很廣,星點集中度鬆鬆的,外觀呈大致南北向拉長。



NGC 1582 (FC-76 DCU; 5mm XW for 114X)


NGC 1582 跟上一個類似,但更暗,位置在御夫五角形另一邊,夾在與英仙之間算英仙座,這兩個都在我 Skysafari 裏 "Easy for New" 的目錄清單裡,這個清單的目標已經快沒了,"Difficult for New" 倒有一大堆沒搞定的。


IC 2149 (FC-76 DCU; 3.5mm XW for 163X)


IC 2149 在御夫座 beta 星附近,每次查星圖看到就想看一看,其實也不用濾鏡,倍率拉高一點就很清楚了。


還有 STF 761/762 那組多星:


STF 761/762 (FC-76 DCU; 5mm XW + 2X ZEISS Abbe Barlow for 228X)


圖上方的 STF 761 A、B、C 星沒問題,中間那顆每次看都有繞射環的是獵戶 sigma 星,它是密接的 STF 762 AB 兩星,D 跟 E 拆開不難,不過這次沒拆開 C 星。



這隻 2X 的 Zeiss Abbe Barlow 還真不錯:




拿來拆天狼星應該很好用:


Sirius b (TSA-120; 7mm XW + Carl Zeiss Abbe 2X Barlow for 257X)


這兩年小狼越來越好拆,經常看到同好在拆,用 12 公分拆已經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了。




同樣覺得變容易的還有一顆在雙子腳邊的小小行星狀星雲 J900,以前 S&T 雜誌的 FB 粉絲專頁還曾把它列為 "挑戰目標",多看幾次後覺得還蠻容易的呀?


J900 (TSA-120; 5mm XW + Carl Zeiss Abbe 2X Barlow for 360X)



2020年2月15日 星期六

湯博先生的疏散星團 -- Tombaugh 1、2、5 號觀察記

克萊德.湯博 (Clyde Tombaugh 1906~1997) 最為人知的成就,應該就是獨立發現冥王星這件事了;2006 年NASA 發射探測冥王星任務的新視野號太空船,當時正值湯博的 100 歲誕辰,還帶著他部份骨灰出發以茲紀念。湯博先生很長壽的活到 91 歲,而且很有趣的,據說他還是極少數相信 UFO 的科學家呢,好幾次指證歷歷親眼看到過飛碟!

湯博先生天文研究的過程中發現過 5 個疏散星團,這 5 個以 Tombaugh 命名為 1 ~ 5 號,其中 4 個之前從未被發現過,只有 Tombaugh 3 是前人發現過的 IC 166。因為數量不多,貼一下從網路上查到的資料 -- 這是 1938 當年湯博先生發表的原文:



Data from: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P.219

事實上這幾個星團都是從天文攝影的負片裡辨識出的... 不知道湯博先生後來會不會很好奇從望遠鏡實際目視看過? 不過從國外某個天文協會查到的資料說這幾個星團的整體亮度從 8.4 ~ 12,看起來平地屋頂的家用望遠鏡也不是不可能看到,而且就這麼幾顆,想想... 光 "Tombaugh" 聽起來也比什麼 "M"、"NGC/IC"... 之類的酷多了對吧?當然值得試試!


先從最簡單的第五號開始,建立信心先:


Tombaugh 5 (TSA-120; 3.5mm XW for 257)


位在長頸鹿麒麟座的 Tombaugh 5 整體亮度達 8.4 等亮,距離 "甘伯神父的串珠" 尾巴的疏散星團 NGC 1502 只有 4 度多,視野做大一些可以連同整條串珠加 NGC 1502 以及行星狀星雲 NGC 1501 裝一起,不難找也不難看見,只不過星點還真稀疏,拉到 200 多倍還數不到幾顆。


依 1938 年湯博發表的資料看,它的 Trumpler 分類是:III 2 m ---- 最近我還蠻喜歡跟書或網路上查到的 Trumpler 分類資料比較 ^^"

這樣的話再貼一Trumpler 外觀分類的定義好了:

*********************************************
有 3 個指標,第一個:I、II、III、IV 表示集中度 (concentration),"I" 最集中 "IV" 最鬆:

ConcentrationI: Detached; strong concentration toward centerII: Detached; weak concentration toward centerIII: Detached; no concentration toward centerIV: Not well detached from surrounding star field


第二個指標是亮度的分佈範圍,1、2、3,"1" 表示星團裏成員的亮度都差不多,"3" 就是反過來,星團裏的星星們亮度差很多。
Range in Brightness1: Small range in brightness2: Moderate range in brightness3: Large range in brightness


第三個指標是星點數量,P、M、R,這很直覺,就是 Poor、Moderate、Rich 的意思Richness(p) Poor: Less than 50 stars(m) Moderately rich: 50 to 100 stars(r) Rich: More than 100 stars


最後還有一個 "附註" -- "n",有 "n" 表示星團範圍內有雲氣。
********************************************

所以這個第五號 Tombaugh 星團的外觀描述應該翻譯為... "星點沒有集中的傾向","星點成員的亮度差異不大也不小","星團大約有 50~100 顆星星" ---- 嗯,除了第三點以外大致符合,不過第三點的星點數量受觀測器材與條件影響很大,我好像也從來不曾準過 ^^"



第三、四號 Tombaugh 星團其實也在北天不遠的仙后座範圍內,可惜天況一直不配合... 現在春天都快到了,看來要等秋天啦。


至於位在大犬背上的第一、二號倒是嘗試過好幾次,一號比較簡單,二號好難啊~~


先看一號:

Tombaugh 1 (TSA-120, 3.5mm XW for 257X)


坦白說當時可能看不到 5 顆,位置是很確認啦,不過就是看不到什麼...

換大隻點的來:


Tombaugh 1 (TEC 140, 3.5mm XW for 280X)


多出很多顆,因為除了口徑大一些外,觀測條件也好很多...
那換更大隻的呢?



Tombaugh 1 (CFF 250, 10mm Ethos for 375X)


透明度不佳,還好口徑夠大,除了比較明確的一些星點外,背景蠢蠢欲動的暗星看起來有點像雲氣般滲透其中。

湯博先生的觀測資料是: "III 2 P",網路上天文社團(或某個天文同好)的觀測資料 (不過我也只找到這個觀測紀錄...) 說整體亮度 10.5 等亮,星團成員 12 ~ 14 等亮 (湯博先生的觀測資料是 14 ~ 16 等),星點數量 30 顆;我自己看的感覺整體亮度應該沒 10.5 等這麼亮,也許 11.X? 星點的確沒有集中的傾向,所以 III 我同意,星點亮度差異 2 我也同意,不過連同背景雖然看不清楚,但很確定有星點的數量,我相信可能接近 50 顆;所以後來我翻書 "Annals of the Deep Sky" 第三冊的資料寫 "III 1 m",我是覺得比較可靠啦! 但是書上 "最亮星 14 等" 這個見解我又覺得怪怪的? 如果真是這樣,我一顆星都解不開來才對,那我解開來的那幾顆星點是什麼? 都是前景星嗎? 前景星這麼剛好全都聚在一起? 所以前面提到網路上查到的那個天文社團(或某個天文同好)觀測資料又比較可信。


唉... 對於像我這種沒專業知識的門外漢,純粹只因興趣的業餘愛好者而言,這種冷門目標最痛苦的就是不知道要怎麼找資料? 就算找到了也不知道對不對? 最多只能把自己看到的照實記錄下來。


Tombaugh 1 在銀河的位置大概如下,我查 Skysafari 的:




從我們看過去的視線方向可以發現,它位在英仙旋臂的 "內側",而且略在銀河盤面的 "下方",以它大約 10 億歲年紀的疏散星團而言,位在盤面下這個位置有點怪,其實更怪的是其金屬成份比例... 我看是看了相關資料,不過實在有點專業,所以還是不要班門弄斧亂寫好了。



換下一個, Tombaugh 2 就在 Tombaugh 1 的旁邊不遠,不過實際距離我們遠多了...... 多遠?Skysafari 上的資料說 Tom1 離我們 1400 光年遠,Tom2 是 2000 光年遠...... 這樣哪有差很多? 網路上查到的:Tom1 離我們 2000 光年遠,Tom2 是 132000 光年遠...... 這就差很多了!WEBDA 的資料:Tom1 離我們 3000 光年遠,Tom2 是 132000 光年遠... 這個跟網路上查的資料比較接近。所以下面這張 SkySafari 位置圖的準確性就有點怪... 不過我想想後覺得也可能未必,因為 Tom2 位在英仙旋臂 "外側",整整一條旋臂的厚度阻擋視線也有可能讓 Tom2 看起來比位在英仙旋臂的 "內側" 的 Tom1 暗上許多呀?






Tombaugh 2 對平地屋頂的觀測來說算真的非常暗,失敗了好幾次,只有最後用 10" 鏡那次勉強看到糊糊一小團:



Tombaugh 2 (CFF 250, 10mm Ethos for 375X)


湯博先生的觀測記錄是: "II 1 P",沒有整體亮度資料,星團成員 16 ~ 17 等亮,也沒有最亮星資料,星點數量 25 顆;網路上查到的近代觀測資料: 同樣是 "II 1 P",整體亮度 12 等亮,星團成員 15 ~ 20 等亮,最亮星 15 等亮,星點數量 200 顆;不過這有點矛盾,因為如果有到 200  顆,怎麼還會 "p" 呢? 一定是 "r" 啊? 其餘的我大致同意,雖然 15 等以後的星點我根本看不到,糊糊一團我也分不出到底算不算 "集中",當然也看不出成員間的亮度差異... 不過能看到一小團糊糊的已經高興得快跳起來了!!


Tombaugh 2 年紀大約 14 億歲,有科學家懷疑它可能由兩個不同屬性的疏散星團混合而成,或者是某個疏散星團混到了某個被銀河拉碎的矮星系的殘骸,特別可能是 "麒麟座星環" (Monoceros Ring)..... 講到 "麒麟座星環" 就要提到 "星流" (Stellar Streams),星流是什麼?是沿著一條狹長軌道圍繞星系運動,由眾多恆星組成的鏈狀結構,是球狀星團或者矮星系受到星系引力的巨大潮汐作用而逐漸變形、瓦解、撕裂形成的。銀河系目前發現了十餘個星流,由幾千到幾億顆恆星組成,跨度從數萬光年到數百萬光年不等... 以上星流定義是從維基百科抄下來的,貼個示意圖:





提到 "麒麟座星環" ,我又得去查附近所謂的 "反銀心星流"、"大犬座高密度區" (Canis Major Overdensity) 與 "大犬座矮星系"... "大犬座高密度區" 大概位於大犬的脖子以下圈個大橢圓形的範圍,科學家... 其實是很近代 -- 2002 ~ 2009 年的研究發現這邊的星際物質密度較高,進而研判可能是個被引力拉扯破碎的矮星系殘骸,也就是發現 "大犬座矮星系" 的由來。不過這個推論似乎還有很多爭辯,也有科學家認為 "大犬座高密度區" 是銀盤翹曲的現象... 就是說銀盤並不是平平的,旋臂附近可能有像小波浪般的幾個峰谷小起伏。

回到 Tombaugh2,因為科學家研究發現其成員分成兩種極端的族群,向內側集中的恆星金屬成份貧乏;而外側多是金屬成份豐富的恆星;雖然這種化學特性在球狀星團不罕見,不過以疏散星團而言可能是第一個,因此才有後來的兩個推論:有可能由兩個不同時期誕生、不同地點、不同演化階段的疏散星團碰撞結合;也有可能疏散星團碰撞融合到星流?矮星系殘骸?... 還是未知的銀河翹曲特性?總之,光看這個暗得要死的星團應該會無聊死,但如果想想其神秘、複雜、生動、甚至壯觀的誕生過程...... 再無聊的目標看到之後都會高興半天!! 至少我自己是這樣覺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