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瑞立極限, 道斯極限... 的迷思

提到望遠鏡的 "分解力", 通常腦海裏就會出現兩個 "極限", 5.45/D-inch (或 138/D-mm) 的瑞立極限 (Rayleigh Limit); 以及 4.56/D-inch (或 116/D-mm) 的道斯極限 (Dawes Limit).

Rayleigh limit 的推導其實很簡單, 從 Airy disk 大小而來, A=1.22 λ/D (λ: 光的波長, D: 望遠鏡口徑),
D 用 1 吋 (0.0254 公尺) 算比較容易理解, 光譜則用黃色 550nm 好了,
λ 跟 D 帶進去, 算出 A = 0.0000264 弧角徑 (radian),
由於 1 弧角徑 = 180 度 / pi = 57.3 (因為 1 度 = pi / 180 弧角徑)
把 "弧角徑" 換算成 "秒角", 所以 Airy disk 大小 (D = 1 吋時), A = 5.45 秒角 (arcsec) --> 這就是 Rayleigh limit 啦.

當分解力到達 Rayleigh limit 時, "原則上" 兩顆星點分開開, 不相連 (理論上的前提: 兩顆星的光都要是 550nm, 而且亮度完全相等). 既然兩顆星點分開開, 這樣拆雙星時人眼當然分得出.

不過想想看... 也不一定要分得乾乾淨淨才能判斷呀, airy disk 稍微黏到一些... 或者黏到更多一些... 甚至黏到超過一半看起來像長方形... 都足以讓我們判斷這不只是一顆星. 道斯極限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重疊面積更多的 Sparrow limit 也是. 不過不管 Dawes limit 或 Sparrow limit 都是靠肉眼目測, 觀測經驗... 等推算出來的 "主觀" 經驗值, 既然帶著主觀, 那麼就有因人而異的問題, 比如說, 如何定義 "分開" ? 或 "拆開" ? 黏到一些算嗎? 黏到很多但分辨得出來又算嗎? 因此也有人推算 Dawes limit 大致上有 2% 的誤差.

不管哪個 "極限", 其實最最... 古早的理論是恩斯特.阿貝 (Ernst Abbe) 提出來的 λ/D, 連 Rayleigh limit 的 1.22 都不用乘. 依照阿貝先生的 "理論", 100mm 主鏡的分解力是 1.13 arcsec (黃色 550nm 光: [0.00055/100]*206265); 如果依照主觀經驗值的 Dawes limit 計算是 1.16 arcsec; 依照 Rayleigh limit 計算則是 1.38 arcsec.

算這個幹嘛? 算這個當然是希望手上的器材在寧視度還可以的情況下能夠達到其規格上的理論能力. "寧視度還可以" 的定義很多同好會以: 可以穩定看見 airy disk 與第一繞射環間的黑環為參考. FC-100DL 的廠規是這麼說的:


顯然 1.16" 這數字是用 Dawes limit 算的, 不過我還搞不清楚為什麼跟 150X 有關係? 如果算 "極限星等", 跟放大倍率一定有關, 但算分解力會有關嗎? 不解不解... 另外一個題外話的迷思是 "點光源可以用幾倍看?", "放大幾倍" 的實際感受另一面就是 "出瞳徑大小", 放大越多出瞳徑就越小. 很多人說出瞳徑 < 0.5mm 時訊噪比太低就不能看了, 而依我個人的經驗, 以點光源來說, 寧視度還可以時, 即便出瞳徑只剩 0.2~0.3mm 都很 OK, 一點都不神奇, 有人考據過當年威廉赫歇爾還用到 0.0X 的出瞳徑做了許多觀察紀錄呢.


昨晚天空大概 70% 都是雲, 雲飄來飄去有時開北邊, 有時南邊, 所以我也像打游擊般東看西看. 首先是測藍馬頭眼睛, 分開約 1.3 arcsec 的天蠍 Nu 星 (SAO 1559764AB) -- 超簡單, 150X (Ethos 6mm) 就分得乾乾淨淨. 然後就來挑戰 Xi 星分開僅 1.1 arcsec 的 STF 1998AB.


Xi Scorpii (Takahashi FC-100DL + TOE 3.3mm for 273X)

結果達到廠規的 Dawes limit 1.16 arcsec 不難啊? 其實 180X (LE 5mm) 時已經就拆開, 273X (TOE 3.3mm) 則非常清楚拆開, 雖然 airy disk 的確是黏著. 這樣讓我又湧起熊熊的慾望想測更密接的雙星了, 就是會想推到極限, 看看到底可以分解到什麼地步?


沒多久南天被蓋了, 織女星跟天津四裸視還看得到, 先轉去看天琴的 Double Double... 因為太簡單所以也沒畫了 ^^". 接下來拆一組不對等的雙星, 位在天鵝翅膀有眨眼星雲 (NGC 6826) 那側的天鵝 Delta 星.


Delta Cygni (Al Fawaris) -- Takahashi FC-100DL + LE 5mm for 180X

這組編號 STF 2579 的 AB 亮度差到有 3.38 等, 分開僅 2.7" (對照著名的心宿二, 亮度差異 4.44 等, 分開 2.58"), 所以也有點挑戰喔. 結果... 還好, 拆的蠻順利的, 這邊的寧視度也比剛剛南天好一些.

正想收工時, 北天蓋換南天開, 雖然心宿二位置有點低, 還是決定拼一下.

Antares (Takahashi FC-100DL / TOE 3.3mm+MDB 1.5X for 409X)


這回就真的踢到鐵板了, 其實主要是因為 seeing 太糟, 得一直等, 一直等... 才有短暫幾秒鐘的穩定畫面, 還好... 最後還是看得到伴星, 畢竟這兩三年也看過好多次了. 273X (TOE 3.3mm) 就有看到, 後來加上 1.5X 巴羅作到 409X (exit pupil diameter: 0.24mm) 不但看得到, 而且還更清楚呢.

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Takahashi FOA-60Q / 1.7X Extender 的雙星, 雙雙星, 雙雙雙雙測試

下了好久的雨... 看見晴朗夜空滿天星, 眼淚都快掉下來了。趕緊來試試高橋這支 6 公分小鏡變身 f/15 FOA-60 "Q" 後的能力, 目標當然還是以雙星為主。


Takahashi FOA-60Q (add 1.7X Extender)

除了 FOA-60Q 外, 還有好幾樣東西想測, 怎麼這麼會買啊? 有分手後再度復合的 LE 5mm, 有小三 TOE 3.3, 還有一對短巴羅... 巴羅? 買這幹嘛? 這組是 Vernonscope 公司製作, 同樣掛名 "Dakin" 的 1.5X 短巴羅:


Vernonscope MDB 1.5X


短巴羅很好用啊, 比如說裝在 Doctor 12.5mm 之後就變成 Doctor 8.3mm......


Docter 12.5mm + 1.5X Vernonscope MDB



初夏星空要來點考驗, 當然要先通過天琴座雙雙星 (Epsilon Lyrae) 這關.


Epsilon Lyrae double-double (FOA-60Q + TOE 3.3mm for 273X)


結果踢到大鐵板, 亮度比較接近編號 STF 2383 (CD) 這組沒問題, Leica 變焦目鏡轉轉轉就分開了,可是亮度差 1 等 (差 1 等就是差 100X) 編號 STF 2382 (AB) 卻怎麼樣都拆不開, 當時 seeing 很差, 倍率拉高之後星點扭啊扭的超難觀測, 也可能完全沒作筒內的溫度平衡就上場也有關, 總之心是涼了一半. 後來先作其它目標觀察, 大概 1 小時後回到這邊, 目標也升到快天頂, 此時 seeing 改善的還是很有限, 不管了, 直接用 TOE 3.3mm 作到 273X (出瞳徑只有 0.2mm), 結果小顆的 (6.1 等亮) 就穩穩分開, 出瞳徑這麼小, 星點當然醜得要死, 不過目標是拆雙星, 管它是多醜? 拆開認出就好.


天琴座這邊還有一組雙雙星, STF 2470 與 STF 2474 (AB) 這組就容易多了

STF 2470 / STF 2474

因為分開都有十幾 arcsec, 所以不用很高倍 (72X Docter 12.5mm) 就拆得清清楚楚, seeing 也不用太好也沒關係.


既然來到天琴一遊, 沒有看看 M57 也太說不過去...

Messier 57 (Takahashi FOA-60Q with Docter 12.5mm for 72X)

M57 就算不用濾鏡, 用 16X (TV Plossl 55mm) 尋星時就看到了, 放大到 72X 居然覺得有點大? 哈~ 看得出外環亮中央暗的甜甜圈模樣.



轉到南天, 天蠍整尾好清楚, 雖然有些雲, 不過拍個十幾二十秒還是有點銀河, 其實目視就可以微微看到銀河...





轉到天蠍頭, 當然就要看藍馬頭眼睛的天蠍 Nu 星, 與天蠍 Xi 星.


Jabbah (Nu Scorpii) -- Takahashi FOA-60Q / LE 5mm for 180X

4.35 等比較亮那顆就是藍馬頭的眼睛, 天蠍 Nu, 這組分開才 1.3 arcsec, 6 公分鏡連試都不想試, 這留給 FC-100DL 來挑戰好了. 另一組 2.4 arcsec 不算困難, 雖然 seeing 不怎麼樣, 亮度也有些差異, 不過比起前面天琴 epsilon 的 STF 2382 好拆多了.


---- 隔天大哥哥 TEC 140 就來解了 ----

Jabbah (Nu Scorpii) -- TEC 140/ Takahashi TOE 3.3mm for 297X

---------------------------------------------




 
Xi Scorpii (STF 1998, STF 1999) -- FOA-60Q / Abbe 12.5mm + 1.5X MDB for 108X

比較亮那組是天蠍 Xi, 它其實是多星組, 奇怪了? 為什麼以前沒用 TEC 140 挑戰那組分開僅 1.1" 的 AB 呢? 當然 6 公分鏡是直接 pass 啦, 不過分開有 7.5 arcsecc 的 AC 可以, 但因為亮度差有 2 點多等亮, 所以也多費些手腳才看到相較起來小小顆的 C 星. 至於 STF 1999 亮度差不多, 分得也夠開, 所以拆得很簡單.

 ----  TEC 140 馬上來解 ----

Xi Scorpii (STF 1998, STF 1999) -- TEC 140 / Takahashi TOE 3.3mm for 297X
 
1.1" 對 TEC 140 來說一點也不難, 就算 seeing 同樣不佳, 還是拆得很輕鬆




最後是一組從 CN 雙星觀測版看到的 "雙雙雙雙" 星, 在天鵝座附近, 暱稱天鵝仙子之環.

Cygnus Fairy Ring / Chaple's Arc -- FOA-60Q / Leica ASPH Vario + 1.8X Barlow for 91X


一點都不難找, 如果要找星圖的話可以試試看: ADS 13318, ADS 13311, SAO 69361, SAO 69318... ; 總之望遠鏡移到那邊一定會被這四組雙星的排列圖形所吸引, 不會錯過的, 因為太明顯了.


就這樣簡單的完成這組為 FOA-60 特製的 1.7X Extender 組合開光, 還不錯啦, 基本上我想 6 cm 理論上能做到的 FOA-60Q 都能作到, 這樣就很棒啦.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Takahashi 新目鏡 TOE 3.3mm 以及亂七八糟的測試

溼答答梅雨季收到另外一組東西就是高橋的新話題,TOE 目鏡。


Takahashi new eyepiece: TOE-3.3mm


說它 "新話題"... 是因為高橋隔了多年除了 "復刻" Abbe 與 Erfle 外,終於出新設計的目鏡了,而且高橋官網還沒任何消息前,日本的天文雜誌就先登出廣告說 TOE 系列即將於 六月 發表,好玩的是高橋隨後立即在官網澄清並道歉是誤傳,其實 TOE 的發表日未定... 這串事讓不少目鏡愛好者坐了一小段的雲霄飛車。結果呢... 高橋還真的就在 6 月 5 號正式發表... 那當時的澄清道歉不是更烏龍嗎?


不管這個了,TOE 的規格真的有吸引到我,主要是因為雙眼望遠鏡以及雙目視,我已經有點厭煩 Delite 的大頭很難讓兩眼舒服觀看,就算把眼罩折起來也卡卡的,7mm 還好,5mm 跟 3mm 就是不順。即便它有重量輕以及 20mm 長 eye relief 的大優勢,也忽略不掉每次使用時眼睛與頭的位置都要移半天的困擾。我有考慮過用 XW,畢竟 XW 20mm 用得蠻舒服的,不過 XW 3.5mm 與 5mm 實在太長也太重... 因此看見 TOE 有 52 度 FoV,10mm 的 eye relief,然後重量才 140 公克,立刻就進入 Delite 的替代名單... 雖然之前用過 Abbe 4mm 跟 6mm 的缺點還記憶猶新 (44 度 FoV 跟不到 5mm 的 eye relief),但想想之前用 LE 也還好 ( 同樣 52 度 FoV,10mm 的 eye relif),除了有點嫌 LE 的透光度不是很好... 說到這個,LE 不知道是不是有改版? 沒錯... 幾年前賣掉 LE 5mm 過,沒想到現在又買回來,除了外殼字體從綠色變白色外,後來的測試不管消光或 distortion 都跟之前差好多啊?


Old LE 5mm


New LE 5mm




回來看看 TOE 的廠規資料:










 好心動,好心動,好心動 X 10 啊~~

 既然是為了雙眼望遠鏡或雙目視當然是買一對:



Borg 71FL Matsumoto Binoscope with Takahashi TOE-3.3mm


TOE 的底部看起來有點像 XO 或 Vixen HR 的設計,有一層遮光罩在 Smyth len 前方,感覺能有效的遮擋住 stary light,不過還是要等天氣好實際測看看才知道。





XO 跟 Vixen HR 的:







現在再說我不是高橋愛好者也沒人信了...... 其實我還是比較愛 Tele Vue -- 如果能稍稍改良一下它們家的爛眼罩設計 >"<


Takahashi Erfle, Abbe, LE and TOE Eyepieces




就這樣而已? 一樣沒有測試... 不知何時雨才會停? 雨停了我會趕快測看看...


Field Test 還沒有,不過一直下雨實在很無聊,就學 CN 看到 Tomiji Homma 先生的方法比較一下目鏡的內反射情況,先擺一張示意圖:

這邊要特別、特別、特別... 強調一下,記錄這個純粹從 "有趣","好玩" 的觀點出發,測試既非專業,結果也不替任何產品背書,如果同好對測試的嚴謹性有疑問,敬請一笑置之啊...







用 Howie Glatter 的 635nm 雷射,透過巴羅雷射 TuBlug 把光打進目鏡尾端,我猜不管目鏡的 house 或鏡片本身造成的反射,應該都會把這些內反射光反應到白色斜面上,用相同條件拍下白斜面的光般來作比較。我選了焦段比較接近的 LE 5mm、XW 3.5mm、TOE 3.3mm、Delite 3mm、XO 2.5(8)mm、Vixen HR 2.4mm 六隻來比,Canon EOS M6,ISO 400,曝光 2 秒 (因為真的很暗啊...),f 值忘了? 反正都一樣,手動對焦。結果如下:



 Vixen HR 2.4mm、XO 2.58mm、Hi-LE 5mm 都很好,不過太暗不太容易出來差異,原圖仔細看是看得出來啦。


終於有雨停的空檔, 測一下路燈... 蚊子快把我的血吸乾了 >"<









正好來用高橋這個東西...




我認為誤差最大的來源就是路燈 "位置", 因為路燈這麼亮, 位置差一點點就會差很多, 只能盡量取一樣的位置, 不過其實跟實際目視的感覺不會差異太多. 有幾隻... 比如說 Vixen HR 2.4, XO 2.5, Delite 3 最厲害, 再移遠一點點, 幾乎什麼雜光都沒有, 不過會不會是越短焦就天然越厲害? 因為這三隻剛好是測試最短焦的 3 隻. 而 XO 5 的 straylight control 並不佳, 我也非常意外, 反覆用眼睛仔細看了好幾次, 就真的有一道強光束閃也閃不掉.



室內還能玩什麼?

行星用的短焦目鏡,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效能還是中央視野的 "對比" 強,週邊視野其次,因此離軸的光學問題,比如像散差與場曲以及畸變 (Distortion),不過設計目鏡時很難不去管離軸,想想看,設計主鏡不過個位數幾度視角而已,但設計目鏡動輒有幾十度要考慮...

像散差與場曲的解釋在之前的筆記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影像穩定雙筒鏡 Canon L IS 10X 42mm WP 與雙筒望遠鏡畸變現象

畸變的解釋在之前的筆記也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中焦段目鏡 Doctor UWA 12.5mm 的簡單比較

因為一直下雨沒星點可試,加減在室內玩,看起來這些目鏡整個視野都在同一個焦平面,沒有中心對到焦外圍就失焦;或反過來外圍對到焦中心卻失焦的視野邊緣軟糊的情形,換句話說,這些目鏡都看不出像散差與場曲的現象。




其實真的測得很隨便草率,焦懶得對準,也大部份都沒照滿整個視野,拿來當標的物的圈圈大小不一,最慘的是後來發現 iPhone 的廣角鏡頭近拍外圍變形比實際目鏡看到的還嚴重許多,造成拍出的結果很失真,因此只能做這些目鏡的 "相對性" 比較。


畸變 (Distortion) 可能是目鏡最容易看到一種像差,把星點往視野邊邊推幾乎都能發現。目鏡的畸變有兩種形式, 一個叫 Angular Magnification Distortion, 會影響目標的大小與外觀形狀,星點往邊邊移, 形狀開始變成橢圓型, 離軸越遠越嚴重,這會影響觀測,比如月坑的形狀、雙星間的距離... 因此設計時會盡量去避免; 另一種叫 Rectilinear Dsitortion, 白天看比較明顯,離軸的直線看起來是曲線, 向內曲的是枕狀 (正的線性畸變), 往外曲像魚眼鏡頭效果的是桶狀 (負的線性畸變), 這個晚上比較難發覺 (晚上都是星 "點", 沒有很多 "線條" 可以比較). 設計時可以針對某種特定畸變做矯正, 但不可能同時把兩種 (Angular Magnification Distortion 及 Rectilinear Dsitortion) 同時消除。





因此天文目鏡設計當然都會盡量避免 Angular Magnification Distortion,但這個少另個就多,所以幾乎每顆目鏡我看都會有直線往內縮的情形,而 Angular Magnification Distortion "應該" 會非常非常小才對,不過我拍的結果邊邊變形都頗嚴重... 實際看也是,絕不是只有個位數幾 % 而已,真是奇怪了? 難道哪裡弄錯了?




這是用小孩 LEGO 的基版拍的,拍下來用 "尺"... 沒錯,就是小學生鉛筆盒裏的 "尺" 直接量相片的,誤差當然很大,比如說眼睛歪一點點刻度就有差,又比如說焦沒對準就不知道量的邊界要量到哪? 又比如說沒拍到真的邊邊... 反正誤差可能多到不勝枚舉。


晚上不甘願想再試試看能不能再量準一點?




 因為 iPhone 的變形誤差最明顯在左右上下,所以我取中央橫的一條,然後再取中央與盡量最邊邊的一個圓圈來量,怎麼量呢?用小畫家畫紅圈圈去框,調整紅圈圈的大小與位置,全部覆蓋之後再看各自的大小,再來比較計算... 是科學一點了,但還是誤差很大,因為可能差個 0.1,相乘後相減,再相除就差很多 % 了。


還是等待天晴,實際測星星吧! ^^"

終於有機會讓 TOE 3.3mm 實際上場表現了, 還不錯喔... 跟 XW 3.5 比起來主觀上覺得 "對比" 差不多, 也夠亮, 一掃之前對高橋目鏡總覺得 "鈍鈍" 的感覺, 用在雙目視 10mm 的 eye relief 也夠, 不會不舒服, 我試著連續看土星看了有 15~20 分鐘也不累... 這樣就讓當初放棄用 XW 3.5mm 拼雙目的遺憾放下了. 單眼 TOE 3.3mm 搭配 TEC 140 拆 天蠍 Xi 星僅分開 1.1" 的 AB 相當輕鬆.


Xi Scorpii (STF 1998AB/A(B)C; STF 1999AB/A(B)C) -- TEC 140 / Takahashi TOE 3.3mm for 297X

 
Jabbah (Nu Scorpii) -- TEC 140 / Takahashi TOE 3.3mm for 297X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Takahashi FOA-60Q / 1.7X Extender

我把 Takahashi TOE 3.3mm 拆到另一篇了,因為隨著使用與測試增加,內容也越來越長....
Takahashi 新目鏡 TOE 3.3mm 以及亂七八糟的測試

另外, 這支 f/15 的 6 公分小鏡簡單測試也筆記在後來的這篇:
Takahashi FOA-60Q / 1.7X Extender 的雙星, 雙雙星, 雙雙雙雙測試




印象裏往年大概過了端午就差不多要出梅,結果今年端午都過了半個月,氣象預報居然說還要再下個 10 天半個月的雨? 看來要有一陣子沒觀測報告好寫,只好貼貼不營養的器材照。

有買就有賣... 賣掉 Mewlon-210 雖然遺憾,不過還是希望手上的鏡子都能常用,閒在一旁就覺得很可惜,但有了大 DOB 後,原先買 Mewlon-210 的期望也都被接替,想想當時能完成 RASC 的 Finest NGC Objects 這個 Project,都是它立下的汗馬功勞,不過就算再捨不得也要放手。其實前一陣子賣掉的鏡子還不只 Mewlon-210,Borg 90FL 也賣了,還有 Obsession 12.5" (賣 Obsession 是為了換 Teeter,這個原因等 Teeter 到了再說);賣前兩支的 "部份" 原因居然只是為了一隻 6 公分小鏡?


高橋發表這隻 6 公分小鏡的規格引起一陣不小的熱議,從廠規發佈的資料看看有多好? 拿高橋也是很驕傲的 FC-100DL 比一比,這種球面收差圖很直覺大家都看得懂:



再來對比一下三片式的 TSA-120



很厲害吧? 那... 實際用起來如何?

6 公分就只有 6 公分,不用妄想會對深空目標有什麼不可思議的魔法,不過對行星月面及雙星,至少要到達其規格上數學或物理的極限沒有問題,我也作了幾篇實際使用的心得筆記:

迫不及待的高橋 FOA-60 快速開光
高橋 FOA-60 拆雙星 Epsilon Hydrae (STF 1273) 與 Xi Ursae Majoris (STF 1523)
2.4 吋小鏡下的木星大紅斑與一些深空天體


FOA-60 發表最令人驚奇的數據是它加上特製的 1.7X Extender 之後,全可視光譜範圍的 Strehl Ratio 都超過 99% 的超高水準表現...


 
 
 



超完美的對不對?

收到 FOA-60 了之後過了 2 個月,協榮的東京店昨天把 1.7X Extender 寄來了。


Takahashi FOA-60 Extender 1.7XR


終於可以組合起來:

Takahashi FOA-60Q and FC-100DL
 

我也換掉原先高橋笨重的鏡筒箍,改用 K-ASTEC 特製的筒環。



就這樣而已? 沒有測試... 不知何時雨才會停? 雨停了我會趕快測看看。

60/900mm 的 f/15 長焦小鏡有何意義? 除了輕便可以隨用隨收外一時還真想不到藉口? 不過看著細細長長的 FOA... 真是漂亮迷人啊,哈哈~~  心裡盤算一下,這種規格只要帶一個 Erfle 28mm (32X; FoV: 1.9 度) 作低倍觀察;然後 Leica ASPH Vario 25-50WW + 1.8X Barlow 那支 cover 90X ~ 180X,負責高倍拆雙星;再加上 XW 3.5mm (257X) 或 高橋新目鏡 TOE 3.3mm (273X) 作極高倍的挑戰... 簡單又有戰力。



另外還買了一個 StarBase 製做短的赤道儀迴轉台兼具增高功能的東西,我覺得很有趣,感覺是把原廠腳架增高中柱的中間那節拿掉,變短的 (8cm) 迷你腳架增高中柱,不過這高度足夠讓 TEC 140 垂直看天頂不會卡到腳架了,當然也比原廠腳架增高中柱輕很多。








把兩段分別固定在腳架與赤道儀本體,使用時就很方便,直接套上轉緊旋鈕就好了。






之前沒找到這個縮小版本的腳架增高中柱前,曾請星星工廠幫我作一組,很漂亮,不過稍稍比 Starbase 這組麻煩點,因為使用時要用六角板手鎖三顆固定螺絲,Starbase 的不用... 懶到極點吧? 哈哈~~





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

土星木星彗星月亮南極點還有其它星星組合

上禮拜是滿月附近,早上天很藍也很熱,晚上常常就一大片低空的地形雲,彗星 C/2105 V2 (Johnson) 在牧夫腳邊,有時剛好天頂沒雲時看得到,另外就是快下班的木星跟剛上班的土星,當然還有又亮又圓的大月亮。


土星隔了一年重新登場,先用 7 公分雙眼望遠鏡看看...

Borg 71FL Matsumoto Binoscope

Borg 71FL Matsumoto Binoscope

厚厚一層濃霧,不過寧視度好得不得了,放大到 167X 整顆土星一晃也不晃,是一年碰不到兩三次的極品好天況。


Saturn (Borg 71FL Matsumoto Binoscope)

今年土星環角度很傾向著我們,因此看起來很寬,連之前一直被北極遮住的部分也露了出來,能夠看見整整一圈接近完整的環感覺還很特別的。由於寧視度超好,卡西尼縫雖然胖了點,不過追著它繞一圈沒問題。卡縫在北端合著深色的北極區,形成一整片長條狀的黑帶,而南邊與環交接處,則因為明亮的球體反襯出暗色的 C 環所以看起來也是黑黑的一條暗帶,看久一些... 沿著圓弧可以查覺整條 C 環... B 環最亮,A 跟 C 則差不多。至於土星本體,赤道區的亮度跟 B 環類似,貼著赤道區北邊的是一條土星球體上目視最明顯的暗色北赤道帶,自此一路到北極區都偏暗,不過仔細調到自己最舒服的倍率,可以在這邊找到一些深色雲帶穿插其間,暗帶靠球體邊緣處看起來都會變寬。其實 Borg 71FL 的光學品質相當不錯,真的可以試試看再把倍率拉上去。


隔天用小支的 FOA-60,寧視度差很多,不過要認出環兩側的部分卡西尼縫還是辦得到。

Takahashi FOA-60



Saturn (Takahashi FOA-60)

當然此時的卡西尼縫很肥,我可以追到 1/4 個環左右,然後就跟 A 環混在一起分不出來。土星本體的北赤道帶還算明顯,北極區也沒問題,但夾在北半球的其它細紋就沒辦法了。A、B 環一定看得出來,C 環看了半天也認不出。把 6 公分跟 7 公分鏡看的結果比一比:





還有一隻 10 公分的隔了兩天看...

Takahashi FC-100DL

Saturn (Takahashi FC-100DL)


10 公分明顯就比 6~7 公分的小鏡厲害很多,卡西尼縫看的一點都不費力,細細的圍繞一整圈,A、B、C 環也分得很清楚。土星本體除了北赤道帶外,北半球還多認出 2~3 條斷斷續續的細紋。

畫了三天土星終於有點別的東西,就是那顆在正天頂的彗星 C/2015 V2 (Johnson),小的那兩隻在滿月下看不見,10 公分鏡總算有點影子... 真的是 "有點",靠 averted vision 找到,找到之後才能一直看見,不過變得好暗喔,跟附近的星點比起來整體亮度我猜可能只剩 9~10 等亮吧? 然後上次看很明亮的彗核也遜掉了,連整顆彗星的大小也縮水不少。


C/2015 V2 (Johnson) -- Takahashi FC-100DL


對了,我有相機,順便拍一下,其實隨便曝個 20~30 秒就有了...

C/2015 V2 (Johnson)


太小粒,裁切放大來看

C/2015 V2 (Johnson)


都在用小支的,TEC 140 跑哪去? (Mewlon-210 跟 Obsession 12.5" 都賣掉了,喜新厭舊吧?) 當然有,6/6: FOA-60 + FC-100DL; 6/7 用 TEC 140;6/8: Borg 71;6/9: FOA-60;6/10: FC-100DL,連看五天,而且每天一樣早起晨泳 1000M 沒偷懶喔,人家滿月早早上床養肝,我整個禮拜都看到半夜 >"<。





畫了木星... 寧視度頗糟,因為半夜 12 點木星的角度有夠低, 一直等到 Io 伸出木星本體外半身才看見其本尊。

Io Transits (TEC 140)


也畫了彗星,其實當時就覺得這顆彗星變暗了, 不知道是不是受月光影響? 也覺得變小了,大約 0.15 度,記得上次看有 0.25 度大小左右。


C/2015 V2 (Johnson)


六月份雜誌月球專欄,Charles Wood 介紹了月球南北極點,查了查資料我才知道原來月球有左右兩邊的經秤動以外還有上下兩邊的緯秤動,動大約 6 點多快 7 度。正好這幾天是南邊面向我們的極大期,前一天用 FC-100 與 FOA-60 看得不清不楚,今天用 TEC-140 看得可清楚了。



現在有相機還真方便,拍個簡單的相片來作觀測比對或說明,不用一直靠別人。

跟尋星一樣得有個出發點,我的出發點是大家都認識的 Clavius,大圈圈裏面有 5 個由小到大的小圈圈,順著小圈圈由小到大跑出去會找到大坑 Moretus,貼著它的是 Short,Short 再往南有道不太順暢的崁駁,越過它就是 Newton 跟更南邊的 Newton A,接下來是個大坑,不過因為角度的關係看起來會很扁的 Cabeus,後頭是兩座一定不會錯過的山,不正式的名字大的叫 M5,小的叫 M4。往右看也有怪怪不太順暢的山脈 Malapert Massif,然後南極點就在附近。TEC 140 看很清楚,沒想到隔天我說寧視度是千載難逢那天,用 Borg 71FL 看結果更清楚。



六月份雜誌 Sue French 介紹一些星星的排列組合有趣的圖案,我都查進 Skysafari,正等這種月光光霧茫茫的鳥天氣拿出來看,首先是大角星下頭的 "拿破崙的帽子",也有人覺得像隻正在蠕動的蟲... 總之形狀還蠻特別的,目鏡靠過去絕對會被吸引住。



也找了北斗七星勺把附近的 "艾菲爾塔",算有幾分鐵塔的樣貌啦...





其它的都被雲遮住看不見,什麼 "拉鍊","牽狗狗","訂婚戒指","韋伯的鈑手","蠟燭與燭台"... 好多喔,希望下次 "沒" 機會看... 因為有機會看代表又沒辦法看深空目標了,好想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