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綠色星星

日期: 2012-6-27 23:30 ~ 00:3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天秤 Beta, 武仙 Alpha 雙星, 心宿二 雙星, 面紗星雲 (失敗)

TSA-102 + TeleVue Binovue on T-Mount
LE 30; LE 18; XF 8.5; XW 3.5; Panoptic 35; TV UHC


看完月亮上屋頂, 來看看七月份 S&T 介紹的一些目標.


先看人家說唯一的綠色星星, 天秤 beta 星. 目視 2.6 等, 離我們 160 光年, 太陽的 560 倍亮. 很古老很古老的人說, 心宿二跟天秤 beta是當時該天區最亮的兩顆星, 幾百年後的天文觀察家們說,  心宿二跟天秤 beta 一樣亮...現在,  心宿二 1.1 等. 所以, 如果古人不是亂扯的話, 只有兩種可能, 一個是心宿二變亮, 不然就是天秤 beta 
變暗, 而這兩種推測都非常不尋常...應該是科學家還找不到合理的解釋吧? 這個 case 跟大犬 gamma 一樣, 大犬 gamma 理論上是當時第三亮的星, 現在呢? 4.11 等, 暗到肉眼幾乎看不見. 而其原因依舊是個謎... 


我先用單眼看, 一點都不覺得是綠色, 偏藍白色, 不管倍率怎麼換都看不出, 書上說要用極低的倍率, 我也用7x50 看, 看不出來...事實上其光譜是真的白色. 換BV 就不同了, 有點黃色出來, 加上藍色的調和效果, 真的還混出一點檸檬綠的色調. 不過與書上說的不同是, 倍率放大後綠色效果更好, 哇! 真神奇, 不過搞不好是色差反效果.


然後想試試看拆心宿二雙星, 雜誌說至少要 6" 鏡...不信邪...不信也沒用, 真的拆不開, 心宿二實在太亮了, 亮到200x, airy disk 就出來. 書上說, 雜誌也說...要拆這一組, 就要等月掩心宿二, 哇...太酷了. 當月掩心宿二, 心宿二復出時, 會有那麼...幾秒, 可以看見那顆綠色...也是綠色的喔, 伴星. 真的嗎? 真的嗎? 真的嗎?...太令人期待了.


轉頭, 看另一組雙星, 武仙 alpha, 中國人的帝星, 帝座. 老外叫他 Ras Algethi, 不知道是不是電影神鬼戰士羅素洛克演的那一個? 總之古今中外它都是威武神氣, 離我們 380光年, 因為快掛了, 是一顆紅巨星, 所以亮度變來變去, 3~4等間吧? 溫度也不高, 3000 K (太陽是: 日冕 200萬K, 中心 1400萬K). 它的伴星 5.7等, 事實上這顆伴星也是雙星... 書上說, 它是...綠的.


實際觀測, 薄雲下居然找不太到這顆星, 對了兩三顆才找到, 不過一旦找到決不會認錯, 因為它實在太橘紅了, 單眼看完全被雙眼看打趴, 伴星小小顆, 說與主星有強烈對比效果沒問題, 大小不同, 顏色不同, 明暗不同...不過說他是綠色? 有點勉強...也許是主星的橘紅色調太強了, 對比出來的結果吧? 順便提一下的是, XW 3.5此時的威力展現無遺, XF 8.5單眼看已有點模糊, XW 3.5 擺上去居然清清晰晰令人讚嘆不已. 是我唯一願意拔掉BV用單眼看的目鏡.


最後, 裝上UHC來試試看, 不料東南, 東北方都是薄雲...可是很奇怪, 銀河卻看得到耶. M8/M20 等下次, 面紗不太記得在天鵝屁股左邊還是右邊, 於是隨便亂看, 亮星都變綠色, 哈哈...找什麼綠星? UHC 放上去全部變綠星, 哈哈...找不到...也許不到 3 度的視野難分辨吧? 面紗大小到底幾度啊? 下次再來挑戰.

再來多認識一點月亮

日期: 2012-6-27 23:00 ~ 23:30
地點: 自家陽台
目標: 月球

TSA-102 + TeleVue Binovue on T-Mount
LE 30; LE 18; XF 8.5; XW 3.5

其實今天看到半夜12點半, 前半段看月亮, 後半段看星星, 所以拆兩篇記錄.
昨天很認真把 Turn left at Orion 關於月亮的那幾段好好的讀完, 把有趣的目標筆記下來, 準備日後好好來看, 沒想到昨天居然就有機會了, 筆記沒帶回家, 不管啦...記多少看多少吧...

看月亮有好幾種不同的動機, 初學者如我, 能夠多認出一些月球的地形地貌就很有成就感了. 有人會想觀看其地理地質特色; 也有人是為了想找到各個阿波羅登陸點; 還有人想辨識出最近才被撞出的隕石坑... 就算是相同的目標, 不同盈虧的情況看, 也會有非常不同的面貌. 對自己而言, 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天候條件常常不允許看深空, 但是看月球的機會相對起來機會大多了.

我又試著整理一下, 看看結構會不會比較好一些...

豐富海 (Mare Fecunditstis)
新月時最早看見的兩個地形, 一個是Mare Crisium (危難海) 另一個就是 Mare Fecunditstis (豐富海). Fecunditstis 位於兔子其中一隻耳朵...這是我自己的記法


Fecunditstis 裡有一對撞擊坑, 名字就叫 Messier, 跟 M天體那個 "梅西爾" 名字一樣. Messier-A 有兩條拖得長長的 "彗尾", 推測是被流星斜斜撞到的. 很明顯, 小雙筒就看得到. 書上說, 太陽越直射反而越容易看見呢, 所以錯過了新月沒關係...


 Mare Nectaris (酒海? 神酒海?)兔子另一隻耳朵是 Mare Nectaris (酒海? 神酒海?), Nectaris 邊邊 (西邊, 如果用折射鏡看左右相反, 那就是在右邊) 有三連坑, Theophilus, Cyrillus, Catharina... 講到這, 好可憐, 網路找半天, 找不到什麼月球地圖的繁體中文翻譯, 簡體是有啦, 可是不喜歡簡體版的命名, 難道沒有台灣版的月球地圖命名? (Update: 台北天文館網站有)  Theophilus 有明顯的中央山峰可放大來仔細觀察看看.

南北極有很多坑坑巴巴的山, 有些山谷太陽永遠照不到, 據科學家研判...同時繞月球的研究衛星雷達也顯示... 可能有水/冰存在的痕跡喔.

不過以上都忘記要看, 真糟糕, 下次再來...

對了, 新月看到的 "the old moon in the new moon's arms" 的地球光今天看不到. 如果從地球表面積與月球比較計算, 從月球看地球其亮度大約比地球看月球亮 75 倍. 第一次看到的人都覺得很怪很好玩, 我覺得作者做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解釋, 他說...為什麼人們看到會覺得怪呢? 因為 you see what you think you "shouldn't" see...嗯, 蠻有意思的.

快到 Half moon 時, 西邊看得見的月球大致分成三塊地形. 一是南方高原區, 這裡坑坑巴巴的, 是月球最古老的地理區之一.  第二是中央一塊塊的平原海 (mare plains), 這裡是月球最年輕, 平坦的區域. 最後是北方高原區...大的 Mares, 圖畫過一遍就很容易記住, 其他的...就要靠一個一個去看, 去認識囉.

亞平寧山 (Mt. Apenniues) 與 高加索山 (Mt. Caucasus)夾在 Mare Serenitatis (晴朗海? 澄海?) -- 兔子身體; 與 Mare Imbrium (雨海?)-- 月亮中央偏上偏東(看過去是略左上方)很大的一片海之間; 有兩座山, 南邊的是 Apenniues, 北邊的是 Caucasus (高加索山?). Apenniues 比較精確來說, 應該是夾在 Imbrium 與 mare Vaporum (汽海?) 間, Vaporum 比較小, 上次找 Hyginus 時有先從它開始定位再往南找. 這兩座山推測是 40億年前 Imbrium 被巨大流星撞擊推擠出來的. Imbrium 這麼大...真難想像到底是什麼流星撞到的? 順道提一下, Caucasus 北邊偏西 (靠陰影邊, 折射鏡看是右邊) 是 Alpine 山谷... 山沒那麼多, 多認識一個還好...不像 Crater 一大堆...

Apenniues 跟 Caucasus 兩山中間有一個通道貫穿 Imbrium 跟 Serenitatis. Apenniues 最北端就是 Mt. Hadley, 要等到太陽照射角高一些, 所造成的陰影短一些時, 才可以看得到 Hadley Rille. 為什麼要看 Mt. Hadley? 貼一張 NASA 的相片:


酷吧? 那座山就是 Hadley再來一張...


這...就是看月亮吸引人之處了, 哈哈哈...

Mare Serenitatis (晴朗海? 澄海?) Serenitatis 上面(北邊)有一個 "湖", Lacus Somniorum (睡湖? 夢湖?). 介於湖海間有一個坑叫 Posidonius. 這是一個看起來殘破不堪, 幾乎被玄武岩覆蓋的地形, 上面的火山熔岩流跡蔓延其間, 看起來頗為壯觀, 這也是我想看的...可是...還是忘了看.


Lacus Somniorum 在 Posidonius 另一邊, 大概是 Caucasus 山的最北邊, 有另外兩個坑, 靠 Caucasus 的叫 Exdoxus, 另一個較大的叫 Aristotle. 建議用高倍來看看其邊緣 (rim)  有多尖銳, 而其組織有多麼粗糙... 這是 Aristotle 區熔岩噴發覆蓋的遺跡? 我猜當時 Aristotle區 一定被火山噴得亂七八糟. 

Serenitatis 裡面的坑 Bessel ... 忘了看. 滿月時, 可以看見從 Bessel 連一條白線到 Tycho , 那可是很長的一條線耶... Serenitatis 從 Posidonius 沿著邊邊往南看, 會發現這沿著邊邊的地區顏色比較深, 這裡地質年代久遠可追溯到40億年前, 而且富含 "鈦" 元素. 就在快接到 Tranquillity 處有一區超級黑, 這裡是 Taurus-littrow 山谷, 附近就是 阿波羅 17 降落處.

Hyginus Rille & Ariadaeus Rille
Hyginus Rille 蠻容易找到的, 可惜當時角度實在太低, 不容易看到細節啦...像是坑周圍較深色的地形, 證明是火山熔岩遺跡. Hyginus 西邊, 從 Vaporum 橫跨到 Mare Tranquillity (寧靜海) 間還有一條河谷, Ariadaeus Rille. 看起來不好找, 貼兩張照片勉勵一下自己...希望有朝一日找到.



Mare Tranquillity (寧靜海) 寧靜海西南邊有兩個有點疊到的坑, Ritter 跟 Sabine...左邊(靠 Fecunditstis 那邊...方向好煩喔) 有另一個坑 Maskelyne...有何特殊之處呢? 從 Sabine 往 Maskelyne 走 1/4 處就是阿波羅 11 降落處...1969-7-20...我出生還不到兩個月..."我的一小步, 人類的一大步"... 用業餘攝影家 (觀星會 DCK )的大作來標示, 表示...這目標應該不會很難找到吧? ... 多謝 DCK 大大, 用了一堆你的相片... 下面還有一張 google 來的日文相片, 超清楚的啦... 相片裡紫色字的 "+Apollo11" 上方有三個小坑, 分別以該任務的 3 位太空人命名, 紅色小圈圈由左到右, 艾德林, 柯林斯, 阿姆斯壯 (有約 4.6 km, 很有機會看見喔)



Sinus Medii
Vaporum 下面(南邊)一點, Sinus Medii, 這算一個 mare, 也可以提一下, 因為位於月球赤道上, 從地球看過去, 算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點, 所以不管怎麼看, 都是正面對著我們.


再往南一些的坑, 太多了... 南邊高原區有一堆像前面提到的 Nectaris 西邊三連坑, Theophilus, Cyrillus, Catharina...類似會重疊到的坑, 舊坑又被流星砸到, 生出新坑, 一個疊一個...

Mare Imbrium 回到 Imbrium 北邊有一個大坑 Plato ... 今天還看不到, Plato 裡面非常非常...平坦. 看相片還以為是熨斗燙的, 哈哈... 注意看裡面那四個小坑, 據說是月球迷挑戰的題目之一喔...


Plato 下面有幾座山, 像 Pico 山, 矗立在平坦的地形上很有趣, 因為旁邊太平了, 所以它看起來好像假的喔, 黏上去的樣子.


Pico 是相片裡較靠近Plato的, 右下方一些的是另一座山, Piton...這個昨晚就有看到了. Imbrium 北邊靠近 Plato 的附近有一個 "灣", 叫 Sinus Iridum (中央灣?), 蠻明顯的.

再走回去 Apenniues 山, 沿著山往南走到盡頭, 先會看到一個中型的坑, Eratosthenes, 然後呢, 就會看見接近滿月時最引人注目的坑, Copernicus (哥白尼坑), 這個搞不好肉眼都看得到, 還有很多白色放射狀線條由坑中心向四周輻射. 這個坑相對年輕, 又大...直徑約 100 km. 中央也有山, 改天天氣好再仔細來看看...再往東邊看就是一大片的... ?? (該叫什麼呢? Mare 是 "海", 那 "Oceanus" 呢?) Oceanus Procellarum 還有其他的 Mares...這些就懶得去認識了...


Tycho Crater 第古坑, 應該也算是肉眼目標吧? 滿月時最明顯的特徵. 可以算一算有幾條輻射線條...


Tycho 坑南邊有一個超大坑, Clavius, 很大, 直徑約 250 KM. 1968 年有一部科幻電影 "2001: A space Odyssey" 的月球基地就設在 Clavius... 我還沒出生咧...這裡的地形因為太陽光影變化而迅速變化, 甚至觀察時間久一點就能察覺呢...聽起來很有趣...

2012-6-29 update: 昨晚滿天薄雲, 想說月亮肉眼看過去還是很不錯啊, 也許不會失望. 所以23:00 架好望遠鏡, 滿懷希望... 答案是...錯, 大錯, 望遠鏡一看都是雲在飄, 細節難以觀察, Fecunditstis 那邊應該是太陽直射的地方, 亮到爆, 所以想看 Messier-A 一點機會都沒有. Posidonius 則是又亮又霧...雲太多, 也看不到細節. Hyginus 也是, 略略看得出輪廓罷了. 只有 Plato, Pico/Piton 因為靠近陰影區, 相對清楚, 倍率放大後也不行. Apenniues Mt. 很清楚, 可惜沒仔細研究 Hadley Rille, 不知要看啥? 此時 Copernicus 正壯觀...除此之外, 沒有什麼特別的了.

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起司月亮

日期: 2012-6-24 20:30 ~ 21:00
地點: 自家陽台
目標: 月球

TSA-102 + TeleVue Binovue on T-Mount
LE 30; LE 18; XF 8.5; XW 3.5


其實很難看, 雲霧太多了... 可是應該又一個月沒星空了吧? 能看就加減看...
先試試看新貨 XW 3.5, 相當滿意, 不會後悔拿來取代WO UWAN 4mm.
基本上是類似XF 的冷色調, 所謂"冷"是指, 有點"灰白"色調, 之前WO給人的感覺就"暖"多了, 暖而柔, Pentax 的是冷且清. TV 比較介於其中, 不過TV我只買過長焦的, 不知其短焦EP感覺如何?


BV 擺上去, 整個感覺就完全不同了, 變大變立體. 今天邀請好寶寶來看月亮, 有了BV, 小孩可以看很久... 30mm 54X (因為要加2X OCS 合焦) 視野可以看見整個月球的"球形" (除了發光的一眉型以外, 其他球型面積有一點點光可以看到), 新月的前幾天好像都可以, 應該是地球的反射光吧? 球體外恰巧有一顆亮星, 位於球體暗的那邊天區, 這個構圖就很美. 放大以後, 寧靜海跟晴朗海邊的一些山影特別雄偉...好寶寶看完下樓後還畫了一幅圖, 我說她畫的是起司月亮, 好寶寶似乎也很滿意這個命名.




幾個禮拜前, 也有一晚微風好天氣可以跟好寶寶重新躺在屋頂上瀏覽一遍夜空. 鋪上野餐墊, 躺下來...滿天星星真美, 先複習一遍...從她最愛的天蠍開始...有一段時間好寶寶拼命畫天蠍, 所有的畫都有一隻天蠍...然後前面的天秤, 再往前有處女角宿一跟土星, 烏鴉已經看不見了... 獅子還在, 火星在尾巴...順時針轉 90度繼續... 大熊, 順便練一下眼力找找看開陽邊的貓星, 跟勺柄平行的獵犬... 像大風箏的牧夫跟大角星...旁邊一個碗狀的北冕...喔, 還有在中天的倒 K 武仙, 還有武仙頭紅巨星的帝座, 武仙腳踩著的天龍頭, 還有一邊的天琴織女...天鷹牛郎在東邊剛出來, 天鵝也看得見半隻, 還有隱隱約約的海豚跟蜻蜓...再轉回到天蠍旁邊的大蛇以及抓著大蛇的大圈圈蛇夫...講一遍她就全部有回憶了, 然後拿指星筆考考她...然後又開始亂編星座了, 杯子座, 檯燈座, 馬桶座...


不知道好寶寶長大後還會記得嗎? 為父的我是可以記到海枯石爛啦....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烘豆紀錄 (直達科契爾G2水洗耶加) --- 烘 3 次

以後喝完再來做烘豆紀錄, 不然不是在搞笑而已嗎?
這支豆是直達推薦"物超所值"的好貨...
我是不確定是不是物超所值啦, 但是這支豆子真的很好, 乾香氣就是那種甜甜的香, 沖泡後的花香也很明顯, 口感也超棒...
那自己烘的呢?

6/17 烘第一次, 160 g, 計畫做 12 min 190度一爆.
預熱時沒注意到熱溫度上到快 220 度,
不管了...就進豆吧. 1 分鐘, 約 98 度反曲...
因為已經在每分鐘紀錄區設好預定到達的溫度了, 所以就盡量把溫度控到那裏就好...
溫度到 185 左右是11分30秒...真準, 越來越熟這機器啦...於是關火給它滑...以前做這動作很沒信心, 現在就不怕了, 因為從豆色, 冒煙量...可以感覺它就要爆啦...最後 13min 時一爆,  沒像上次碧利葉門伊詩瑪莉野生摩卡爆這麼久, 爆不到 1min 就沒聲音了, 我還撐到 1min 才下豆, 所以豆色比直達烘的深一些...
放三天, 今天沖來喝...讚, 不覺得會跟店家烘的差很多耶, 唯一要挑剔的話, 是body沒那麼厚醇, 不過這搞不好是沖泡的問題...
因此我又回復信心了, 也許真的是碧利的豆子不夠優? 哈哈哈...自我安慰...

6/24 烘第二次, 160g, 也是計畫做 12 min 190度一爆. 要先寫烘豆紀錄, 結果可以候補.
事實上...計畫追不到變化...哈哈哈...
跟往常一樣, 預設好每分鐘溫度, 然後開開關關來調整火力...省略掉中間過程, 不過可以看圖...真的...調這台機器...臉皮厚一點說...已經接近爐火純青了, 那個曲線真是滿意呀, 前 6 分鐘真的是 3 度, 3度 穩穩往上爬, 後面加速時 5 度, 5 度...穩穩上升, 184度左右關火滑得漂漂亮亮...不過, 世事永遠無法一切完美的... 14min 時 一爆起 (這隻豆要到 197, 198 才會一爆, 果然每隻豆都不同...), 然後...然後...沒下文了? 不會這樣吧? 吸熱不夠? 應該不會啊? 雖比上次升溫慢一些, 但是也烘比較久一些了呀? 看顏色...還可以忍受, 不至於太黑...過了快 2 min終於又有一些零碎爆音...不會是二爆吧? 我的溫度沒到可以二爆的程度啊?  不管了, 快快下豆...喝起來會如何呢? 過兩天分曉吧...

6/28 update: 剛剛喝了, 還是很香, 不過沒那麼多樣化的香, 不知是不是烘比較久磨掉了? 比較偏糖香, 巧克力香. 入口不焦不苦, 水味有點重...太薄了啦, 甜味還蠻明顯的, 酸味不見了? 我還蠻喜歡這隻的酸味說, 應該真的是烘太久了. 餘韻有一些, 偏巧克力可可味...就這樣, 還有一次可以烘.


7/8 烘第三次, 180g, 計畫做 13 min 200度一爆. 其實跟以前一樣啦, 差不多就是 5min 時到 120度, 然後每分鐘上升 10 度的速度. 如果知道這隻豆的一爆點... 如說這支是 195~200, 185 度左右就關火滑行...怎麼這麼愛 "滑行"? 可能是自己也不會其他技巧, "滑行" 聽起來蠻酷的, 所以就每次都提一下...
既然這麼有把握, 預熱差不多差不多就進豆吧, 反正有辦法盡快把溫度控到預定的軌道上就好了, 這次的曲線比較像第一次, 所以一爆點也差不多, 不過這次爆得好多了, 報個一分鐘就下豆, 免得跟上次一樣把酸味都磨掉了. 改天再補結果囉, 不過這次因為太陽大, 藉著陽光仔細看了一下烘好的豆貌, 居然有不少烘得不平均的豆子, 真怪? 還有... 我覺得好的, 準的測溫線可能"非常"重要, 它就是 GPS, 你的車再好或再爛, 都要靠它導航.

7/16 update: 剛沖來喝, 如果直達的是100 分, 我想這次烘的也有 90 分吧? 哈哈, 每次烘到最好那次, 都是最後一次, 哈哈.


前天到艾瑞絲買了一隻烘好的玻利維亞飛燕莊園, 口感也是偏薄, 有水水的感覺, 所以... 也許真的是沖泡的問題, 或是... 也許是生豆的問題, 要有信心...不一定是自己不會烘啦...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照片)望遠鏡曬太陽

梅雨...潮濕...悶熱...
趁今天有太陽, CF 幫我做好擺 Telrad 的 L 型架, 就把它裝起來, 校準一下, 然後...拍照...順便讓鏡子透透氣, 吹吹風...


裝好變這樣, 這是從國際光器賣一隻給TG2用的控制把手來的靈感, 夾在高橋筒箍與經緯儀中間, 真的蠻不錯的...
update: 用了幾次...不好用... Finder 一定要附著在鏡身上才會準, 像這樣擺, 每次固定鏡子的位置不同, finder 還是對不準...中看不重用...


把全部家當組合起來...好像小朋友玩家家酒...



既然如此...把 TG2 與 大雙筒也拿來曬太陽跟拍照好了...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照片)新3.5mm目鏡

這隻是跟著baader天頂鏡一起請日本代購買的, 是我買過最貴的一支了. 本來只有要買天頂鏡, 結果國際光器說要等 3 禮拜, 結果就去協榮網站找, 找著找著不知幹嘛就多買了這一支, 最後咧...還是要等 3 禮拜. 昨天拿到, Pentax 包得實在有夠好...我的第一支 XW 耶!!

細細拆開以後, 真的是有夠大支, 比 Panoptic 35mm 還高, 瘦一點...


鏡面很大, 鍍膜略帶綠色, 跟 XF 幾近透明完全不同, 但是有Pentax的感覺, 什麼感覺? 也說不上來...

LE 擺在一起就沒有類似的風韻, 有一說 LE 是 Masuyama 設計/做 的, 常常看到這家的名字, 但是孤陋寡聞, 實在不知其詳細.


最後是大合照
寫得像鞋子包包似的, 一點技術性都沒有, 哈哈...希望早日開光, 這種鬼天氣...唉...

(照片) 新天頂鏡

這隻是托日本代購買的, 全名是:  Baader Planetarium 2" Clicklock Mirror Star Diagonal. 包裝良好, 還送一個皮(可能是塑膠的, 不過很軟)袋, 感覺真是高級.

作工精細, 白色粗顆粒塗裝顯得很堅固, 黑紅色的線條與字樣搭配得很好.

真正吸引我的是裝目鏡座邊那六顆小螺絲牢牢把座體鎖緊, 不用擔心使用一晚後脫落鬆動摔壞昂貴的目鏡以及BV. 當然還有那我愛死了的Clicklock 裝置. 與WO比起來, 怎麼覺得其aperture真的比較大?

再擺一張比較, 外觀上 Baader 一整個堅固
最後裝上鏡子


原本有幾個考量, 一個是高橋的天頂鏡, 一個是TV 的 everbright. 高橋的當然漂亮, 據說其鏡面用的是它們家以前牛頓鏡的副鏡. 而TV 另有其特點, 號稱外殼是一片式鋁材, 因為沒有接邊, 所以也沒有位移鬆動之虞, 當然號稱反射最準囉. 也有考慮過高橋 的"菱鏡", 因為便宜. 菱鏡比較容易有色差, 而且重...TSA-102 還好, 因為不是太短焦, 太短的鏡子光線入射傾角太大, 更容易造成色差, 所以大部分短焦鏡都配 mirror, 長焦才有配菱鏡. 菱鏡重, 所以也少見 2" 規格.

買天頂鏡時通常會注意到兩種數字...ㄜ...錢先不算啦! 一個是光反射後的"傳達"率(transmission), 標準鍍一層鋁膜: 88%; 加強一點兩層: 91%; 市場主要在賣的增強鋁鍍膜...3 層: 94%. 還有很多現在說 "電介質" 鍍上 22 層: 99%...這些重要嗎? 老實說人眼應該分不出來 96% 與 99%差別啦, 不過這個在賣東西時應該蠻受用的... 攝影應該分得出, 問題是誰攝影會用到天頂鏡啊? 鍍 22 層的據說可以用到天荒地老不會壞, 難怪 Baader 那隻上面敢寫: lifetime warranty.

反射後的"傳達"率不是第一重要, 那應該是哪個? "平坦率" (flatness), 1/7, 1/10, 1/20 wave length 的表面平整率...這比上面提到的重要多了. 矛盾的是...越亮, 就要鍍越多層, 鍍越多層表面就越不容易平整...邏輯上蠻通的...所以, 光通率越高 (99%), 越平整 (1/10 wave length) 就越貴, 如果要犧牲一點的話, 寧願選平整一些的, 所以其實我覺得 TV 增強型鍍鋁那隻是蠻不錯的選擇. 

還有哪些考量呢? 當然全金屬的比一堆塑膠的好吧? 現在還有碳纖的, WO那隻就是, 還有, 結構要堅固啊, 目鏡這麼貴, 可不要迷迷糊糊摔下來...還有, 結構是一堆太多片組合的也不好, 會位移嘛...石英玻璃 Quartz 比 Pyrex 的好, Pyrex 應該也比BK7 的好.

當然...以上都是從網路文章, 討論區看來再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