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高橋 FOA-60 拆雙星 Epsilon Hydrae (STF 1273) 與 Xi Ursae Majoris (STF 1523)

春季天氣一向不穩定, 天空就算有開也是零零落落, 而且很可能突然就下雨了. 但如果很愛看星星, 非看不可的話, 最好能有可以打了就跑的輕便游擊組合. 雙筒很好, 可惜受限於放大倍率不足, 功能有限, 而光學品質不錯的小折射鏡加經緯儀, 是我認為在這種情境下最佳的選擇之一.


Takahashi FOA-60 Telescope


上上篇很匆促的寫完高橋這隻 FOA-60 開光印象, 簡單的比較一下木星, 月面目標, 還有一些雙星, 包括春天自己很喜歡的 Porrima, Izar, 牧夫 Xi 星... 另外還有以 6cm 主鏡來說比較困難的兩組新朋友, 大熊 Xi 星 (STF 1523), 以及長蛇的 Epsilon 星 (STF 1273), 前一組成功, 後一組失敗. 這兩組是測試器材的典型好目標, 大熊 Xi 星 (STF 1523) 兩顆亮度相近 (+4.33; +4.8), 分開約 1.9 arcsec, 正是 FOA-60 型錄上規格的分解能極限. 而長蛇 Epsilon 星 (STF 1273) 是另一種類型, 兩顆分開雖約有 2.8 arcsec, 但亮度差異達 3.2 等 (+3.5; +6.7), 我們知道這種亮度差異很大的雙星難度更高.





高橋說搭配 CaF2 的另一片是用全新、而且之前從沒用過的玻璃, 但不知道為什麼? 雖然味道完全不同, 但總覺得不少 Sky-90 的元素出現在 FOA-60 上... 沒錯, 是 Sky-90. 比如說外觀上的遮光罩設計、對焦座規格、CaF2 擺前面且與 Flint 有點距離的鏡片放置安排... 還有, 總有種感覺 FOA-60 的命運很可能跟 Sky-90 一樣, 出個一兩批就絕版了 ^^"


回到分解能, 一般我們以能夠清清楚楚分離兩個點光源的 airy disk 為其分解能, airy disk 的大小 A=1.22 λ/ D (λ是光的波長, D 是主鏡的尺寸), 光的波長 (λ) 取可視光譜範圍中央值 550nm 來計算, 就是我們常看到的瑞利限制 (Rayleigh Limit): 138/D (mm) 或 5.45/D (inch); 所以呢, 60mm 主鏡 "保守" 的分解能應該是 138/60 = 2.3 arcsec. 這幾天沒找到適合的目標, 比較接近極限值的只有 Porrima 與 牧夫 39 號星都大約 2.6 arcsec, 的確拆得很乾淨沒問題.

比較積極的分解能定義可以取道斯限制 (Dawes Limit), 兩個點光源不需要分得乾乾淨淨, airy disk 連接到沒關係, 只要能分辨出是兩個點光源就好, 當然... 這樣就有點因人而異的些微不同了, 印象裏是以 6 等亮星為準, 分解能為 116/D (mm) 或 4.56/D (inch). 因此 60mm 主鏡 "積極" 的分解能應該是上面規格表寫的 116/60 = 1.93 arcsec.


由於 Skysafari 電子星圖凸槌好幾次, 得好好找個可靠的參考資料... SIMBAD 或 NED 都是專家推薦的資料庫, 我從 SIMBAD 連到有包含且整理過美國軍方維護的華盛頓雙星表的一個在義大利的私人業餘網站 Stelle Doppie, 為什麼不直接連 WDS (華盛頓雙星表) 網站? 介面太差, 不會用它的搜尋功能 >"<.


大熊 Xi 星 (STF 1523) 資料如下:



STF 1523, 2015 年觀測資料是: +4.33; +4.8 分開 1.8 arcsec.
那 2017 年呢? 這應該用量/算的:





哇~~ 正好是 1.93 arcsec, 拿來測 FOA-60 再好也不過了. 天氣這麼爛, 能夠滿足物理上的極限當然表示這隻鏡子品質很好啊.


STF 1523 (Xi Ursae Majoris) -- should be +4.3; +4.8; 1.93" separation

這在前一篇筆記過... 151X (XW 3.5mm) 開始有點感覺, 因為沒有破的 Airy pattern 是橢圓型的, 以過去的經驗判斷一定不只一顆星. 然後用 Vixen HR 2.4mm (221X, 出瞳徑 0.27mm) 拆開, 不是乾乾淨淨的分開, 兩顆黏在一起, 但很足夠分辨是兩顆星了. 這兩顆大約 60 年繞一圈, 1995 年時靠最近, 只有 1.6 arcsec, 而且這組是最早被發現的聯星系統 (Binary Star), 偉大的威廉赫歇爾先生在 1780 年找到, 也是第一個被計算出來軌道週期的聯星系統, Felix Savary 在 1828 年算出.


另一組長蛇的 Epsilon 星 (STF 1273), 資料也重新查查:




STF 1273, 2014 年觀測資料是: +3.49 (AB); +6.66 (C) 分開 2.8 arcsec.
那 2017 年呢?




計算出來 2017 年分開是 2.822 arcsec

上次失敗, 這次天況稍好一些些...

STF 1273 (Epsilon Hydrae AB, C)


這組 151X (XW 3.5mm) 下看不出來, 不過 airy pattern 有顏色, 色差嗎? 再仔細看... 一邊 (東南南) 的環是亮橘色而且比較大圈, 另一側 (西北北) 是白藍色比較小. 倍率拉到 221X (Vixen HR 2.4mm, 出瞳徑 0.27mm), airy pattern 微晃, 那是 seeing 的關係, 不過沒破... 這也是 seeing 的關係, 跟光學品質無關; 不過 airy disk 小小圓圓的很漂亮... 這應該就跟光學品質有關了 :-). 總之可以辨識出有兩個點光源部分重疊, 一大一小, 大的帶橘色調, 小的白色吧? 也許因為對比的關係看起來有點淺藍色. 比較大的那顆其實是靠很近的兩顆星, 只有 0.2 arcsec, 大約是太陽跟土星的距離. 長蛇的 Epsilon 星其實是總共有 5 顆星的多星系統, 可惜雲有點多, 不然可以觀察 AB, C 以外的 E, F 星, 順便驗證一下其極限星等.

等我低頭修了一會圖, 草草寫完觀察結果, 紀錄使用的器材, SQM... 抬頭一看 -- 滿天雲!! 東北方還是厚厚的烏雲, 趕快收東西下樓, 應該不用 5 分鐘吧? 真方便.


深空目標? 也有試著撈了些... M81/M82 勉強 OK, 也看得出各自的外觀形狀, M51 沒有, M101 當然也沒有, M97 沒有, M108 沒有... 沒有, 沒有, 天況不好, 其他星系通通都沒有. 不過... 發什麼神經? 有人會為了深空目標買這支嗎? 不會吧? 這幾天看到國外論壇也有關於 FOA-60 的討論與爭辯話題, 剛好聯想起最近雜誌上一篇講美國 ATM (amateur telescope making) 起源的文章, 超有趣, 文裏提及的有些事, 過了一兩百年竟還是上演同樣戲碼, 只不過是換了工具換了場景...


19 世紀當時, 望遠鏡還只屬於有錢人的擺奢玩意, 出現了兩個革命性的發明, 打破望遠鏡的貴族藩籬. 一個是由卡爾·奧古斯特·馮·施泰因海爾 (C. A. Steinheil) 與偉大的法國物理學家 里昂. 傅科 (Leon Foucault) 成功研究出將銀離子沉積在鏡片上的化學製程, 因此主鏡不再受每隔幾個月就得重鍍的折磨; 其二是傅科先生發明對鏡片精度量測的刀鋒測試 (knife-edge test) 法, 從此望遠鏡製作擺脫每磨一點就只能摸黑作星點測試再進行修正的山頂洞人原始方法. 不過即便這樣, 望遠鏡的製作離 "普及" 還是很遙遠, 知識的傳遞需要更有效率的管道, 什麼管道?

現在如果想找一隻鏡子的 review, 或者想學 DIY, 只要上網 google 一下就什麼都有了, 那...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的同好怎麼辦? 當時靠的是雜誌、佈告欄、跟郵件 -- 當然是指手寫在紙上貼郵票寄出那種 ^^". 機械發明初萌芽, 並迫不及待的興盛, 各種工程、技術、科技、甚至科幻... 話題如雨後春筍出現, 1865 年英格蘭一份定期發行的雜誌 "English Mechanic" 就是匯集這類新興話題的熱們雜誌之一, 雜誌出版到 1900~1920 年左右, 大半內容都與天文望遠鏡相關了. 內容裏有一半的是專欄文章, 還有一半是大家最愛的 ---- "讀者投書", 發表文章及參與討論/爭辯的同好可熱鬧了, 但為顧及隱私通常都用筆名. 讀者投書內容會組織在一個個特定的討論話題串之下 -- 討論、爭辯. 爭辯內容還常常越來越火爆, 甚至用詞也經常是粗魯無禮... 講到這裏, 有沒有覺得有點熟悉? 哈哈~ 100 多年來只是把雜誌換成網站 BBS, 再換成 FB 呀? 本質都沒變嘛! ^^"

Keith Venables 那篇文章真的非常豐富有趣, 除了當時的時空背景介紹, 還有追溯 1918 年起 William F. A. Ellison 在  "English Mechanic" 雜誌發表一連串反射望遠鏡製作的文章, 並在 1920 年集結成冊發行, 這本書算是望遠鏡普及的重要分水嶺之一, 甚至現在在 Amazon 還能找到這本快 100 年 (你能想像嗎?) 的經典書 "The Amateur's Telescope". 而且啟發了遠在美國許多人包括 Albert G. Ingalls 及 Russell W. Porter, 以及其後來出版被稱為望遠鏡製作聖經的 "Amateur Telescope Making" 一書. 另外, 13 歲少年 Frederick C. Leonard 創立第一個業餘天文社團, 發行雜誌, 還有這些人命運上的關聯, 然後越來越多的新天文雜誌出現, 像 1929 年的 Amateur Astronomy, 1931 年的 The Telescope, 1935 年的 The Sky... 接著歷經大蕭條時期的整併,  The Telescope 與 The Sky 變成我現在正在看的 Sky and Telescope 雜誌... 不過為什麼現在雜誌書本反而越來越式微, 而我們這裡... 似乎也沒人認為這重不重要了.

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耶加雪夫咖啡木星

除了看星星外, 我還喜歡作出一杯完美的咖啡 -- 從挑生豆, 烘焙, 沖泡, 到細細品嚐. Blog 裏近 400 篇的筆記裏, 烘豆相關的雖然只有 15 篇, 不過這 5% 不到的內容瀏覽次數幾乎跟另外 96% 的觀星筆記合起來一樣多 ~~ 所以相信愛喝咖啡愛烘豆的人一定遠遠超過愛看星星的人 ^^". 不過我是真的完全不在意有沒有人看啦, 作筆記主要是為了 "記錄", 書上說不管天文觀測或練習烘豆都要作記錄呀, 能夠分享則是 bonus.

說到咖啡, 衣索比亞是大部分原生種咖啡豆的故鄉, 不管是耶加雪夫、西達摩或其它東非產區的豆子, 不管乾濕香氣, 口感... 都豐富無比. 而在業餘觀測能力範圍內, 我認為最像行星界裏的耶加雪夫咖啡的 "候選星", 一個是火星, 另一個就是木星. 而木星細節不但豐富, 而且變化比火星更快, 木星最快的部分自轉一圈還不到 10 小時, 看起來也比火星大上許多... 拿咖啡來比擬的話, 超像風味豐富甚至帶點狂野的耶加雪夫.

回顧之前筆記, 和木星有關的觀測很多, 這三篇比重較高:

王者降臨 -- 觀木星
嘗試辨識木星細節以及彩色濾鏡簡單測試
木衛凌, 大紅斑, 木星的鬼魂 -- Jupiter, NGC 3242

雜誌在每年木星季時都有專文介紹, 每年複習一遍還不錯. 今年仍然是專寫太陽系跟變星的 Alan MacRobert 寫的, 從觀測難易觀點分三級介紹, 頗有創意.

依照作者的結構, 加上自己的觀測心得, 我也來分類個人認為的難易目標.

最簡單的:

# 觀察四大木衛的位置 (請參考: 王者降臨 -- 觀木星)

# 觀察木星不是正圓? 延著赤道中央部份比較胖, 兩極部份比較扁, 這個我試過什麼鏡子都能查覺沒問題.

拼湊一隻 5cm 小望遠鏡


雙目視也能合焦的自組 Borg 50mm 小望遠鏡

# 觀察木星邊緣模糊的暗影, 這看相片會更明顯, 不過目視也不難. 因為木星是氣體星球, 像金星那種有厚厚大氣層的也是, 球體邊緣看起來不但糊糊的, 而且端看太陽照射方向, 一邊比較亮另一邊比較暗, 不過最近木星正好位在衝的位置, 所以兩邊看起來差不多, 等到七月初接近垂直相位差位置時就會更明顯.

# 南北赤道帶 (SEB/NEB), 四大木衛除外, 南北赤道帶兩條暗帶應該是最容易看到的, 印象裏有一年南赤道帶很不明顯, 不然我短短幾年的看木星的經驗裏, 這兩條暗帶都相當容易. 今年 SEB 看起來又比 NEB 明顯 (較暗) 許多.

次容易的:

# 南北溫帶帶 (STB/NTB), 有時在網路論壇裏會看到爭論哪支鏡子多麼神時, 常會看到有人在比他的愛鏡可以看到木星多少條暗帶? 8 條? 10 條?... 我都有點懷疑到底是怎麼看的? 因為比對一下當時的相片就會發現, 就算 NASA 拍的也沒有這麼多啊? 至少今年除了 SEB/NEB 外, 只有南北熱帶帶比較明顯. 夾在帶與帶之間的就是區啦, 比如北熱帶區 (NTrZ) 就是夾在 NEB 與 NTB 間, 既然看得見帶 (Belt), 就不特別說區 (Zone) 了.


Jupiter GRS transits


# 南北極區, 像灰灰的帽子蓋在兩端, 仔細觀察應該不難認出.

# 四大木衛的投影, 因為投影相對木星表面的反照率都還蠻明顯的.


中等難的:

# 大紅斑, 當然要它有轉到正面的時候啦. GRS 在剛轉出來或快轉進背面時, 因為背景的球體邊緣比較暗, 因此 GRS 會比較難辨識一些, 等它跑到中央就好認多了. 我覺得 Baader 的行星光害濾鏡與 #12 黃色, #80A 的淺藍色濾鏡都有強化 GRS 可視性的功能.

# SEB/NEB  不規則的邊緣, 我發現 NEB 上緣比較像小距齒狀, SEB 上緣的凹凸比較大.

# STB/NTB 看起來沒有連續, 片段明顯, 片段不明顯的樣貌.

# 南北兩極區裏的細紋.


難的:

# NEB 下緣的 Blue Patch, 據說跟地球藍天時的穩定氣流一樣呢. 今年我發現每次大紅斑出現時, NEB 至少都看得到 2~3 大坨的 Blue Patch, 同樣  #12 黃色, #80A 淺藍色濾鏡有幫助.

# NEB/SEB 裏的氣流紊流 Turbulence, 寧視度好倍率又高的話, 看起來像是帶的上下緣有一條條橫的暗條, 夾在中間的是一塊塊連續的小亮 (相對亮, 不是真的很亮) 斑; 但是 Seeing 不好倍率也不高時, 這些一塊塊連續的小亮斑看起來像一條條橫的亮 (相對亮, 不是真的很亮) 條.

# 包圍大紅斑的 RSH (Red Spot Hollow), 顏色比 GRS 淡, 我常常都把它比喻成果實切半, 看見包圍果核的果仁 ^^"

# 順著 GRS 前後延伸的氣流, 通常拖在後面有條比較暗的尾巴, 剛好對比相對亮的 RSH 可以凸顯出來.

# 四大木衛凌時的本體. 這也要看那個木衛的反照率, 與當時凌過時的背景反照率差異夠大. 比如木衛一 (IO), 木衛二 (Europa) 的視覺反照率非常高, 它就要剛好凌過暗暗的 "帶" 時會比較好認. 反之, 如果是偏暗的木衛四 (Callisto) 或 木衛三 (Ganymede) 在 "區" 時會比較好認.




很難的:

# 彩帶 (Festoons), 這是連接在 NEB  Bloue patches 上, 蔓延在中央赤道區, 如煙拖曳的氣流, 對比真的很低, 很淡, 要寧視度很好, 也要看很久才能夠查覺.

# 其它像 STB 上的白斑 (Withe Oval), 甚至包括之前合併了好幾個小白斑號稱是小紅斑的 Oval BA... 到現在我也還沒認出過. 有白斑當然也有紅斑 (Red Oval), 另外 NTB 上常見更細扁暗黑的 Barges, 以及偶爾在 NEB 可見, 很小但很白亮的上升氣流 White outbreaks... 這些, 通通都還沒看過 ^^"

一方面這些特徵很難, 另一方面因為木星每年有, 所以也不太珍惜; 同時有火星時就看火星, 沒月亮時看深空目標, 常常都是觀測條件很爛時才心不甘情不願的看木星, 真是對不起木星啊.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迫不及待的高橋 FOA-60 快速開光

盯著高橋官網廣告... 不知不覺口水都已經滴下來了 ^^" , 這隻被高橋暱稱為 Mini/Baby TOA 的小鏡是如此誘人, 就算還搞不清楚多這隻要用來幹嘛? 也不管啦!! 趁三月初帶女兒去新瀉縣滑雪時經過秋葉原, 我也首度拜訪天文器材聖地之一的協榮東京店. 其實當天出了車站就迷路, 幸好科技發達, 馬上 messenger 廠長遠端導航, 沒過多久就坐在店裡寫訂單了.

等等等... 好不容易等到 3/25 FOA 60 發表日, 結果什麼消息都沒? 協榮說還要再等幾天, 因為高橋出貨慢吞吞, 一次只出個一隻兩隻的, 而且前面還有幾張訂單要消化...

終於, 4/7 早上送來了:




這是 2 號嗎?  有這麼幸運拿到第二隻? 好一陣子沒摸 6cm 鏡了, 拿在手上感覺好小巧.


Takahashi FOA-60



對焦座上的銘牌藍底依舊, 銀字變金色, 有點高貴感喔...


Takahashi FOA-60



遮光罩變得十分滑順, 還多了個止滑的手轉鏍絲...


Takahashi FOA-60 



還有個不一樣的地方是鏡頭蓋改成跟相機鏡頭一樣用夾的那種蓋子...


Takahashi FOA-60 Len Cap



這樣大 (TEC 140 140mm/980mm); 中 (FC-100 DL 100mm/900mm); 小 (FOA-60 60mm/530mm) 都到齊了, 都是眼視取向的鏡子.


TEC 140; FC-100DL; FOA-60

當然要先對一下焦, 一堆奇奇怪怪的東西看合不合得到焦?


Takahashi FOA-60

我每次拿到高橋的鏡子, 第一個就是換 Baader 的 Click-Lock, 第二個就是加對焦座微調. FOA 目鏡座用的是 Sky90 的 KP35110, 標準 2" 規格, 如果想改成 Baaader 的 Click-Lock 要找 M56mm 規格 (不過 Baader M56 牙距不同, 必須車過接環喔). 如果再往內拆, 會拆到新的 KP28001, 我大致量一下是 47 mm, 但換到這邊就沒必要了, 因為 2" 規格的插不進啊. Baader 的 Click-Lock 光路應該不會比 KP35110 的 25mm 短, 所以如果是為了縮光路可能沒幫助. 不急不急, 這個等之後合過 1.7X 延焦再說.








既然買長焦就是為了作高倍, 高倍對焦怎能粗枝大葉? 所以先把 FC-100DL 上面的 MEF-3 挪給 FOA-60 用, FC-100DL 改裝羽毛的細調 MPA-TAK2.7.


Takahashi FOA-60 with MEF-3

轉接環車好了, 結果光路根本沒變短, 因為 Baader Click-Lock 太長了 >"<





而且裝上去還蠻醜的, 原廠的還是比較漂亮啦, 不過我使用時這麼頻繁在換濾鏡、換後端東西... Click-Lock 還是比較方便.





晚上霧濛濛, Moon Phase 約 89% 看不到幾顆星, 先試試看幾顆比較熟的雙星好了. 天頂鏡用 AP Maxbright, 月亮 phase 約 89%, 透明度不佳 4/5 (1: best  5:poor), 寧視度倒是出奇的好 1~2/5 (1: best  5:poor).


結果大致如下:




第一個試的是 Porrima, 在處女座, 這兩年已經越來越好拆了. 88X (Ethos 6mm) 就分辨得出雙星, 雖然黏在一起, 不過可能也看過太多遍了, 幾乎眼睛一靠近目鏡就能認出. 106X (XW 5mm) 已能完全分開.

第二個就是 Izar, 這組是不太對等的雙星, 一大一小, 一藍一橘. 88X (Ethos 6mm) 拆不開, 心想... 不會要搞到 200X 吧? 結果換上 XW 5mm 就拆開了, 小小藍位在大橘右上方. 好玩的是因為兩顆都出現 airy 環, 藍環與橘環交錯, 一時之間還以為是色差咧... 後來換上 XW 3.5mm airy 環也不太重疊之後才還它清白. 此時 151X, Exit Pupil 是 0.4mm, airy pattern 還是穩得很喔.

牧夫 Xi 星也是不對等雙星, 不過亮度差得不多, 分得也夠開 (5.5"), 所以 Ethos 6mm 拆起來沒什麼難度. 坦白說 "稍微" 困難點的只有 牧夫 39 號星, 不過也能在 88X 就認出, 當然倍率拉越高越好辨識. 其它幾組雙星都輕鬆寫意.




高橋官網說這隻 FOA-60 可以拉到 300X, 算一下出瞳徑剩 0.2mm... 很扯吧? 我也很好奇想狠狠的打高橋臉. 轉到月面, 換上雙目視, Baader Mark-V + T2 Zeiss-Prism, 1X 對不到焦, 加上 1.25 OCA in focus 也不夠, 直到 2.6X OCA 才搞定. 這樣搭 Doctor 12.5mm 才 110X, Delos 7mm 有 196X, 出瞳徑是 0.3mm... 畫面很穩啊. 是有一些漂浮物啦, 不過不影響觀測, 月坑的邊緣都還很銳利說. 剛好前陣子看到雜誌介紹的同心圓月坑, 於是就找了一下 雲海 (Mare Nubium) 邊的 Pitatus 坑, 連著一個小坑 Hesiodus, 小坑南邊連著更小的小小坑 Hesiodus A. 196X 看不到裡面同心圓的更小坑. 拼下去了... Delite 5mm 279X, 出瞳徑剩 0.22mm, 結果... 畫面真的沒破耶, 而且還真的看到同心圓, 太酷了!!

轉到木星, 大紅斑正出現, SEB/NEB 沒問題, NEB 靠赤道區的 Blue Patch 可能夠大塊也分辨得出, SEB 裡面的 Turbulence 也能看到不少細節, STB/NTB 很清楚, 極區 SPR/NPR 也夠明顯, 不過大紅斑得到 279X 才勉強認出. 後來加上 #12 黃色濾鏡, 196X 就能清楚找到大紅斑 (GRS) 了, 279X 當然沒問題, 不過包圍大紅斑的 RSH (Red Spot Hollow) 完全沒機會, 也許是因為透明度太差吧? 有機會再來試試看.

雙眼看跟單眼看行星月面的效果可是天差地別, 雙眼很 OK, 那麼單眼效果如何呢? 隔天天況不佳沒上屋頂, 只在陽台試了一下單眼, 做到我手上能做到最高的 221X (Vixen HR 2.4mm), 出瞳徑 0.28mm, 仔細看木星... 寧視度不要太差的話, 畫面很穩不會破啦, 當然不可能銳利, 不過清楚分辨每條區/帶沒問題, 至少 SEB/NEB, STB/NTB, 極區 SPR/NPR 一定分得出來.


很多人... 包括我自己都會/曾對 0.2mm 出瞳徑還能看? 這個看法不以為然. 不過現在我會建議大家: "試試看, 下定論前請先親手試試看喔"    :-)

這還是端看個人的 "目的" 來論, 如果觀察者是為了 "美感", 追求 "舒服欣賞", 那麼底下講的 scenarios 就不適用了. 但如果目的是為了 "就是要辨識出某些特定的細節", 比如說找到某個月坑某座山脈, 拆出某組雙星多星... 那麼對行星月面目標有較長時間觀測經驗的同好, 會知道如果 "亮度" 夠, 一個有 "面積" 的目標可以用極端的放大來辨識其 "存在與否", 過小的出瞳徑讓訊噪比 (S/N) 很低, 因此視野內會出現很多雜訊漂流物, 畫面模糊, 邊緣也不銳利, 但是你可以達到 "查覺其存在" 的目的, 如果加上使用 binoviewer, 雙眼看的眼腦協調結果也會提升訊噪比... 總之我還是要強調自己並非神化任何鏡子, 一切還是跟 "用途或目的" 有關, 當要 "認真" 觀察畫/深空目標時會扛出大 DOB, 當要 "認真" 觀察月面行星時會架起 TEC-140, 但如果是隨性觀星, 有一隻超輕量便利又高品質的鏡子不是很棒嗎? 最近在國外論壇看見討論這隻號稱完美的 6 公分鏡的話題, 有位同好下了句很有趣的結論... 他說: "完美是需要價錢的", 哈~ 有道理!



隔兩天忍不住又再找幾個目標試, 天頂鏡還是用 AP Maxbright, 月亮 phase 約 96%, 透明度超不佳 4~5/5 (1: best  5:poor), 寧視度天頂附近普通, 低仰角處很糟 3/5 (1: best  5:poor).

先找長蛇 (Hydrae) 的 Epsilon (+3.4, +5.0, Separation 2.8"), 結果... 失敗, 寧視度太糟了, seeing 太差什麼鏡都一樣 >"<.

然後全力攻下一個很靠近獅子的大熊 Xi 星 (Alula Australis STF 1523), 這組 +4.72, +3.79 分開只有 1.9 arcsec; 正是考驗這隻 6 cm 鏡分解能極限 (廠規是 1.93") 的好目標. 我一直試到 151X (XW 3.5mm) 才有點感覺, 因為沒有破的 Airy pattern 是橢圓型的, 以過去的經驗判斷一定不是一顆星. 接下來用 Vixen HR 2.4mm (221X, 出瞳徑 0.27mm) 就拆開了, 不是乾乾淨淨的分開, 兩顆黏在一起, 不過也足夠辨識出是兩顆星了, 我看了大約 5~10 分鐘, 然後素描標上方向, 下樓對圖之後確定方向完全正確.



Xi Ursae Majoris (STF 1523) with Takahashi FOA-60 / Vixen HR 2.4mm




講半天 196X, 279X... 這樣玩根本忘了這只是一隻 6 公分的小小折, 竟然玩得跟 10cm, 14cm 差不多? 當然沒有大口徑銳利, 不過 6cm 表現可以這樣已經很難想像了, 高橋沒有唬爛呀?  接下來就等 5 月 1.7X 延焦鏡到, 看看 f/15 的 6 公分鏡到底有何能耐?


Takahashi FOA-60 / Vixen HR 2.5mm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沒有光害就是最便宜的設備 -- M105; NGC 3384; NGC 3373(3389); NGC 3367; NGC 3377; NGC 3338; M104; NGC 3628

自從巷口立了盞 360 度照耀的超亮 LED 路燈後, 二樓客廳就算不開燈也能行動自如, 連四樓陽台也沉浸其餘暉下, 威力真是強大. 因此大 DOB 擺在陽台看起來就像這樣, 尋找目鏡零配件根本用不著手電筒:



裸視星等當然受影響, 但我也很好奇影響程度如何? 如果這局部光害就在頭頂薄薄鋪上一層, 會洗掉遠方來的星光嗎? 如果作局部遮蔽, 比如長一點的遮光罩或目鏡週圍用遮光布... 這樣可以消除局部光害嗎?



SQM 量出來只有 16.X~17.X, 上了屋頂卻有 19.X, 距離只差一點點 SQM 卻差這麼多? 如果陽台光害如此, 那真的只能看看月面行星或較亮的雙星了, 但實際上若遮蔽得夠好, 小口徑在陽台還是能看到不少深空目標, 所以這邊光害可能沒有想像的嚴重? 還是因為這隻 SQM sensor 感光太廣角, 因此量出來的光害不準?

不過除了測試設備以外, 會在陽台看而不上屋頂, 應該都是因為用那隻上不了屋頂的大 DOB. 32 公分的集光力是 21 公分的 2.3 倍, 環境再不堪也還厲害很多, 前幾天反覆在比較獅子肚子中間的幾個星系後更肯定這個看法.




M95/96/105 常被拿來拍成三胞胎合照, 其實仔細看 M105... 應該不用很仔細看啦, 旁邊還有個亮度差不多的星系 NGC 3384. 真的差不多呀, 我也很好奇, 當年梅尚先生看 M105 時怎麼會沒看到 NGC 3384?

12.5 吋 DOB 40X 尋星時就看見明顯的一圓一扁兩星系, 等倍率拉到 130X 以後, 東側三顆 10.X~11.X 星星中間那顆西邊出現另一團霧霧的目標, 倍率一直拉到 170X 之後就能看出那團霧霧的 NGC 3389 的橢圓外型. NGC 3389 的外觀分類是核心不太明顯的 Sc 螺旋星系, 相較起 M105 與 NGC 3384 真的相當不明顯, 有多不明顯? 隔天天況差不多霧, 爬上屋頂用 21cm 折返鏡看了半天只能很片段的以 averted vision 瞄到, 如果不是前一天有看過, 甚至完全不敢肯定.

Messier 105, NGC 3384, NGC 3389

M105 與 NGC 3384 同屬距離我們約 3000 多萬光年遠的 Leo I 星系群 (Group), 而暗暗的 NGC 3389 則遠上一倍, 屬於距離我們 6000 多萬光年遠的 Leo II 星系群.


另外一組是位在尋找 M95/96 的出發點, 獅子 52 號星附近的 NGC 3377, NGC 3367, 以及遠一些些的 NGC 3338.


NGC 3377, NGC 3367


NGC 3377 沒問題, 12.5" 大 DOB 隨便撈隨便到, 核心明顯範圍也不小; 不過 NGC 3367 就沒那麼容易. 畫上面那張圖時還得靠 averted vision 才搞定, 真丟臉... 不過別傷心, 因為隔天上屋頂用 21cm 折返鏡, 結果什麼都看不到, 再隔一天又下陽台架 12.5" DOB, 不過透明度好多了, 此時看 NGC 3367 就容易多多, 連核心都認得出來. NGC 3377 跟前面的 M105, NGC 3384 一樣, 也在距離我們約 3000 多萬光年遠的 Leo I 星系群, 不過 NGC 3367 不曉得資料有沒有看錯? 距離我們是超過一億門檻的一億四千萬光年遠... 但至少還看得到.

NGC 3338 第一天漏看, 上屋頂用 21cm 折返鏡完全沒輒, 也是後來天況好, 下陽台架 12.5" DOB 才看到的.

NGC 3338

NGC 3338 算是 Leo II 星系群成員, 距離我們有 7000 多萬光年遠, 在陽台用 12.5 吋 DOB, 頭罩遮著也搞到 300X 才看到, 好難喔...


經過這幾天比較, 對這幾個目標的難易度心裏多少有個底, 大致上: M105 > NGC 3384 > NGC 3377 > NGC 3389 > NGC 3367 > NGC 3338, 那麼網路上找到的觀測參考資料可不可信? 該相信 "整合亮度" ? 還是人家說除以總面積後的 "平均表面亮度" 才可信呢? 查一下資料先:

欄位依序: "目標編號" -- "整合亮度" -- "平均表面亮度" -- "大小"

M105        --> M=9.3   --> SB=12.8 --> Size=5.4'x4.8'
NGC3384 --> M=9.9   --> SB=12.6 --> Size=5.5'x2.5'
NGC3377 --> M=10.4 --> SB=13.3 --> Size=5.2'x3.0'
NGC3389 --> M=11.9 --> SB=13.2 --> Size=2.8'x1.3'
NGC3367 --> M=11.5 --> SB=13.3 --> Size=2.0'x1.6'
NGC3338 --> M=11.1 --> SB=14.2 --> Size=5.9'x3.6'

看起來好像 "整合亮度" 準一些, 比如說... NGC 3377 絕對比 NGC 3389 跟 NGC 3367 容易看出來, 非常顯而易見. 如果依 "整合亮度" 判斷沒問題; 但如果看 "平均表面亮度" 就很不準. 相反的, 實際上 NGC 3338 明顯比 NGC 3367 難, 可是若依 "整合亮度" 判斷, NGC 3338 比較簡單, 但依 "平均表面亮度" 就與實際比較吻合... 還是說我的眼睛對 NGC 3338 有障礙?

之前就有聽過依 "整合亮度" 相對比較可靠的說法, 不過還是親自試最準了, 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至少現在知道用 12.5 吋 DOB 在我們家光害陽台下看 "整合亮度" 的星系可以看到 11.X, "平均表面亮度" 13.X 應該也沒問題.



除了無聊在比較這幾個星系外, 其實也觀察/畫了 M104 跟 NGC 3628 的黑帶,

Messier 104 (151X)

Messier 104 (314X)



跟 M65, M66 成三胞胎的 NGC 3628

NGC 3628

M104 不說, NGC 3628 也要跟上面幾個比一下:

NGC3628 --> M=9.5 --> SB=13.4 --> Size=12.9'x3.3'
實際上我覺得難度介於 NGC 3377 與 NGC 3389 間, 依 "整合亮度" ... 不準; 依 "平均表面亮度" ... 還可以, 我猜也許大小範圍超過某種程度的目標依 "平均表面亮度" 會好些吧?

但不管如何都不明顯啦... 這幾個在山上沒光害的情況下 4" 鏡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所以說, 如果沒光害, 隨便什麼器材都會變得很厲害, 哪要花什麼錢? 多看些資料, 多看些星星比較實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