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十一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十一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冬鳶峰終於找到 NGC 2 及 NGC 898 以及嘗試找 IC 349

這次上山天氣不錯,一到鳶峰就碰到熱情的同好們,到處都充滿著歡笑;很快架完裝備等天黑,正在想該挑哪個目標做熱身時,就聽到小鍾建議 "Maffei 1"。我已經停了頗長一段時間沒看深空,因此定位好後還有點障礙認不出目標在哪呢! 小鍾倒是一下子就抓到,我可能花了 10 分鐘左右才比較進入情況。Maffei 1 外型看起來不太規則,中間 (應該是前景) 夾了不少星點,最後只欣賞一會兒,沒有畫下來。


真正動筆畫的第一組目標是 NGC 1 與 NGC 2,看起來不是很厲害的星系啦,不過能認出 NGC 這麼大一組目錄的頭兩號總覺得有些意義。以前畫過 1 號,但 2 號還是第一次:


2016 11-1, 11-2 連兩天畫 NGC 1,當時一定是第一天看得沒信心然後第二天再去補的:





當時關西屋頂天況好時 SQM 隨便都還有 19.3、19.5,真是讚! 現在已經不可能了。不過看這兩幅圖,認 1 號都認得要死不活的,2 號想都不用想。



隔了 3 年這次畫 1 號相當有信心,看起來連星系的核心都分得出來,2 號算有嗎? 當時也打了 2 個問號。



再過 1 年,這次用跟 WO 的 William 兄借的 FLT-132,其實 NGC 1 看多了之後已經越來越好認了。


又再過了 4 年,這次在高山用 40 公分主鏡:


NGC 1, NGC 2 (406mm f/3.75 DOB; 292X)

NGC 1 很簡單,目鏡對到位置就認出來了,其實 NGC 2 多幾秒也不難分辨出來;請小鍾來確認,他直說很清楚呀! 我覺得 NGC 2 的大小比我想像的大一些,但比剛剛開門熱身那個 Maffei 1 稍微暗一些。當時 18:44 左右天還沒全黑,SQM 讀數 20.8 而已,比一般天全黑時 21.5 左右還是差一些,而且鏡子可能太久沒用,水平軸轉起來卡卡的,低倍時還好,高倍時微調就很討厭了,影響整晚的觀測。


NGC 898 是之前看到雜誌另一篇的介紹,但忘了作者是誰了;文章大致在說 NGC 898 像是 NGC 891 的縮小迷你版,你要是爭氣點的話請努力去把它的裂縫找出來吧。


別說 "裂縫" 了,其實看完那篇文章後不知道去找 NGC 898 幾次了,根本連本體都看不到。

NGC 891 倒簡單,裂縫也容易,畢竟在高山上主鏡還是 40 公分嘛;當然也找小鍾來背書一下,他也說 NGC 891 的裂縫看得很清楚。


NGC 898 (406mm f/3.75 DOB; 473X)

回到 NGC 898,為了認裂縫,我把倍率拉到 473X,再高就要墊巴羅了。這次 NGC 898 當然有找到,南北向拉長的外型也沒問題,雲氣東側比較澎一點,但裂縫實在認不出來啊! 停在 "似有似無" 的程度而已,終究是沒認出裂縫啦。


看完星系後接下來是前一篇紀錄的那兩個反射星雲,最後則是挑戰 IC 349,七仙女 M45 中別名 Merope Nebula 的反射星雲 NGC 1435 裡的小小反射星雲,別名: Barnard's Merope Nebula:


IC 349 (406mm f/3.75 DOB; 473X)


花了很久時間認,因為越不確定就越不甘心...... 雖然最後靠 averted vision 才比較有信心一點,但我還是想當作 "有看到"。看到的樣子是這樣: 4 等亮星 Merope 當然是一圈光暈,再往外是 NGC 1435 的雲氣,這沒問題;內側那圈光暈在 averted vision 下 南側 稍微突出去,我認定突出去那塊就是 IC 349,當時沒有辦法把它跟主光暈分離開來,但 "凸出來" 是相當肯定的事實,我怎麼確認 "凸出來" 呢? 因為南側靠近 Merope 處有兩顆 14.X 等的星星,"凸出來" 則是朝向那兩顆星,這樣畫下來後與天文相片比較是一致的,至少方位上吻合。


好吧,最後的 "看到之信心指數" 很嚴格的列為 4~5/5,這樣下次、下下次、下下下次... 還會繼續努力,直到把它分離出來為止。


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冬鳶峰的反射星雲觀察紀錄: M78; NGC 7023

欣賞 "反射星雲" 需要透明乾淨的天空以及超低光害的環境,因此一向是高山限定;平地只有寥寥幾個很明顯的目標,而且也頂多到 "認得出來" 的程度而已,所以難得上山一定要好好看一下它們的真實模樣,尤其還帶著 40 公分 DOB 呢。


其中一個是在平地每次看都不太一樣,別名 "鳶尾花星雲" 的 NGC 7023:


from: DSS


仔細看 NGC 7023 的天文相片,除了它美麗的湛藍色與看似鳶尾花的外型,廣域的相片會發現這朵動人的花沈浸在一片濃暗的塵埃雲氣中,主雲氣的西側有塊我覺得像 "鑰匙孔" 的暗區很吸引人注意,靠近主雲氣還有條銳利的暗帶切入明亮雲氣中也很特別,西側更外邊還有個稀疏的星團...... 喜歡 "找細節" 的同好一定會鎖定這幾個目標。


回顧一下過去的觀察:




這是 2016 第一次畫它時用 14 公分鏡,透明度及寧視度都很棒的情況下看的 -- 不過沒有鑰匙孔暗區、沒有切入的暗帶、也沒有星團;雲氣較濃部分有點突向南側。



這是 2017 年用 18 公分鏡畫的,有點驚訝當時是 8 月的大夏天而且將近滿月,不過透明度相當好,倍率則是這幾次中拉最高的,360X,看來當時是想用倍率來一決勝負,勉強來說西側好像有圍出一小個暗區存在。




這是 2021 年用 16 公分鏡看的,倍率也拉很高因此視野不大,看起來北側有圍出一個暗區,東側雲氣較濃厚。


鳶尾花雲氣的濃淡倒底怎麼分佈?暗星雲到底在哪個方向?沒一次看得準...... 但這次用了 40 公分,又在高山上,什麼謎都解開了:


NGC 7023 (406mm f/3.75 DOB; 292X)


亮雲氣突出部分算是偏北側,南側那條切入亮雲氣的暗帶非常清楚,暗帶 WWS 結尾後面跟了一大片暗區就是相片裡的 "鑰匙孔",其實不太明顯,而再外側的 "星團" 我找不到幾顆星。雲氣整體來看相當大片,南邊跟西邊相對濃厚一些,也剛好是襯托出  "鑰匙孔" 邊界的部分。未來視野可以試試看做到 0.5 度以上,0.37 度有些太滿了;就算不去想像什麼是鳶尾花,光是濃淡參差的雲氣與夾雜或小、或大的暗星雲,整個視野的豐富就頗令人難忘。



另外一個反射星雲目標是 M78,這個觀察是受到雜誌 Howard Banich 文章的啟發;

From: Wikipedia


先別説 Howard Banich 先生的細、細、細... 節,天文相片裡的 "暗帶" 及被暗帶分隔開的 三塊亮區不吸引人嗎? 不想認出來嗎?


回顧舊素描,M78 真的很少去畫,第一次是 2014 用 TEC 140 畫的:



實在太粗糙了,講不出什麼細節;這本素描簿不記得是不是我的第一本素描簿? 好像是當時一位同好 平行小姐 送的?



找到的第二張居然是用賞鳥鏡畫的,當時還找到 M78 北側的 NGC 2071:



這次山上看的,跟第一次畫的居然已經隔了 10 了!! 難怪古人說光陰似箭啊:

LDN 1627, M78, NGC 2064, NGC 2067, NGC 2071 (406mm f/3.75 DOB; 175X)


雲氣最濃厚的當然是主角 M78 (NGC 2068),位在上圖最亮那兩顆星 (HD 290862 +10.8; HD 38563 +10.4) 附近,其下方(西北側) 有一道相當明顯的暗帶切分出更下方 (北北西側) 的一塊雲氣 NGC 2064;它們 (M78 與 NGC 2064) 的西側也被暗帶切出另一塊雲氣 NGC 2067,切分這三塊雲氣的暗帶硬要說,勉強有點像 三裂星雲 的裂縫。整體的東北側有塊相當明顯的雲氣就是 NGC 2071,其中心是顆變星 V1380 Ori,差不多 +10 等亮;NGC 2071 與 M78/NGC 2064/2067 之間雲氣漫漫,似有似無的快接到的程度。我原先視野做太小還感受不出,後來把視野拉大到快 1 度後才覺得真是美麗啊!! 這區背後的暗星雲編號為 LDN 1627,不知道該算哪一段? 還是説整片就是?


關於 星雲 這次上山還有看 馬頭星雲 B33,因為想做給同好小鍾看,因此調整視野跟倍率好久,弄到最後我也看很久,然後發現看得好清楚啊,是我看過最清晰的一次馬頭了。這次冬季上山還有好幾組不錯的目標,有空再來補。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仙后後背附近的幾個星團觀察記錄

秋夜星空天頂是大四角的飛馬,夏夜大三角雖仍占據一邊,但已偏西漸漸遠離;北東則是仙族盤據之處。望向此,視線逐漸轉向銀河核心的對面,看起來彎曲的銀河已不再如夏夜時光的燦爛模樣,天況很好時可以看出 "W" 形分布的仙后座正泡在秋銀河裏,不管看到的是獵戶旋臂還是視線穿過去的英仙旋臂,總是有豐富的疏散星團與各式樣的星雲。之前在這附近區域已經看過很多疏散星團了,因為大多位在更遠的英仙旋臂上,所以看起來都不是很驚人;有點小、星點暗、星點數量也不多,上週末又多看了幾個:




用電子星圖標示一下: 黃色字是這次看的,綠色是以前看過的,紅色則是還沒看過的。


首先是 NGC 225,網路上不少人給它一個別名叫風帆星團 (sailboard cluster):


NGC 225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3X)


把上圖順時針轉 90 度的話,大約西方朝上東方向下,星點分布形狀是有點像風帆啦。

Seeing 不佳,高倍看去每顆星星都扭來扭去的,8 吋鏡平地勉強可以到 13 等出頭亮的星點,比較亮的星點排列堆成三角形的模樣。NGC 225 很年輕,查到的資料説大約 1000 萬歲左右,是我們銀河內最年輕的一代星團;天文相片如果把視野拉大一些,可以發現其東側有一團反射星雲,目錄編號是 vdB 4,再往東還有一團暗星雲,整個廣角畫面還蠻熱鬧的。


data from: Wikipedia


NGC 225 西側 0.5 度而已是另一個疏散星團 Stock 24:


 Stock 24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3X)


Stock 24 平地 8 吋鏡數不到幾顆星,不過有兩組雙星頗引人注意,一組上圖中央偏上一點點的 LAM 1,另一組在畫面左下角的 STI 110:


ADS 552, ADS 544 in Stock 24 (CFF 160 f/6.5; 4.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443X)


用 Mewlon 210 看的時候我沒注意到 LAM 1 其實有三顆星,隔幾天有機會時用 CFF 160 才拆開這三顆,seeing 不佳,三顆晃啊晃的並不是拆很乾淨。電子星圖的資料怪怪的,亮度與距離都對不到,而且這麼冷門的目標當然也查不到資料,我自己常查的網路資料庫 Stelle Doppie 有 2015 年的觀測資料:

AB: +12.4, +12.65; SEP: 5.7"; PA:177

AC: +12.4, +11.6; SEP: 10.6"; PA: 183

BC: +12.65, +11.6; SEP: 4.9"; PA: 189

如果我拆的三顆是對的話,A、B、C 亮度差不多對,距離也差不多對,PA 也合得到。


STI 110 在 Stelle Doppie 資料 (2018) 是:

AB: +10.84, +12.2, SEP: 7.31"; PA: 5.7

距離、PA 跟實際看到的差不多,但 B 星亮度我覺得大約在 +13.2~3 左右,不可能有 +12.2 這麼亮... 還是我誤會了什麼?



下一個看的是 NGC 189:


NGC 189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3X)


上圖中上方 2/3 面積的才是 NGC 189,下面 1/3 的是其它星點。根據電子星圖 Skysafari 資料,整體亮度跟前面那個 Stock 24 一樣是 +8.8 等,不過實際看到的星點很多,比 Stock 24 多太多了;星點分佈鬆散,外觀也不規則,有條星鏈向西方延伸分佈。


再往西走還有一個 NGC 103:

NGC 103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3X)


實在是看不到幾顆星,Skysafari 的資料是 +9.8 等,疏散星團整合起來才將近 +10 等,想必在平地觀察沒什麼看頭,的確,只有 東北--西南 向一條星鏈比較好辨識而已。不過對攝影者來說,其西北側有個別名鬼臉星雲的 Sh 2-173,一起入鏡畫面還蠻有趣的。


最後一個是星系,距離仙后座 Beta 星 1.5 度左右而已的不規則星系 IC 10:


IC 10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3X)

這個目標看得很沒信心,得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察覺,403X 放大下看起來面積還蠻大的,星雲中間有顆 +12.7 等的星星,我覺得圍繞著它,及其上方 (東南方) 的雲氣比較明顯。雖然看得不是很清楚,不過覺得似乎也沒那麼困難,改天用大隻的或天況好時應該可以看更清楚。



還漏了一個一開始熱機時看的 NGC 743:


NGC 743 (Mewlon-210 f/11.5; 6mm Ethos for 403X)

下面那條稍斜上的幾顆亮星不是此星團成員,上面那團三角形 +12.X 的幾顆在這邊聚集還算明顯,也有幾顆 +13.X 的勉強認得出來,不過整體就是像這一帶典型看到的,位在下一條的英仙旋臂的星團,又小、又暗、星點也少,沒什麼看頭的模樣。


2023年11月7日 星期二

久違的鳶峰觀星

上次去鳶峰已經是快三年前的冬天,隔這麼久,沿路景物都有些不同,鳶峰停車場的狗狗們不見了,倒是出現了隻不斷喵喵叫的貓咪,圓潤潤的有點可愛



這三年不管是汶水、宇老、大雪山... 天況有好也有不好,就算極好,星空品質終究不能跟 2500 M 以上的高山比,夜幕降臨時,高山星空是那種感受得到壓迫力的。




終於把 40 公分鏡帶上山了,這次沒打算追新目標,只想把幾個最近平地看得很辛苦的幾個目標確認一下。首先是兩個仙后座附近的 Abell 行星狀星雲,82 (ARO114) 跟 84 (ARO 115)。先複習一下平地看的結果:


平地 Mewlon-210 看的 Abell 82:


Abell 82 (Mewlon-210; 240X; O-III)


這看得很心虛,得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察覺,不過因為事先查過資料,腦海有了暗示,因此看久之後,有時雲氣出現在右邊有時在左邊... 就會有環狀或兩瓣的感覺,其實相當沒信心。


平地 40 公分反射鏡看的 Abell 82:

Abell 82 (406mm f/3.75 dobsonian; 250X; UHC)


這次就 OK 了,但分不出環狀或兩瓣... 等特徵,大致就糊糊的一塊圓形,但可以持續直視。



這是高山上 40 公分反射鏡看的 Abell 82:


Abell 82 (406mm f/3.75 dobsonian; 292X; UHC)


終於看清楚目標啦! 目標右側三點鐘方向那顆 +11.3 星是指標星,星雲中間有兩顆星,一顆 +13.1, 另一顆 +14.9;+13.1 那顆星側堆滿雲氣,另外是 +11.3 等亮星跟 +14.9 等亮星之間堆著另一塊雲氣,看起來比另一塊大一點點、亮一點點... 有小啞鈴的樣子。



下一個 Abell 84 在不遠處,看資料判斷應該更難,我都從卡洛琳玫瑰 NGC 7789 出發找,不過山上可以裸眼目視到 NGC 7789,尋星時跟根本不用光學尋星鏡,真是讚到無言啊!


平地 Mewlon-210 看的 Abell 84:


Abell 84 (Mewlon-210; 240X; UHC)

這也是看得半信半疑,雖然 averted vision 可以看到,但位在 +11.3 等星附近,而且雲氣在星點處最明顯,然後範圍又大... 難免會懷疑是不是光暈造成的結果而已?


平地 40 公分反射鏡看的 Abell 84:


Abell 82 (406mm f/3.75 dobsonian; 390X; UHC)


平地 40 公分反射鏡搞得定 Abell 82,不過 Abell 84 還是不太行;同樣要 averted vision 才看得到,不過至少這次不會懷疑是不是看錯了,至少 +11.3 等星那側有雲氣是可以確認的。


高山上 40 公分反射鏡看的 Abell 84:


Abell 84 (406 f/3.75 dobsonian, 292X, UHC)

其實也不容易,Abell 84 的確是頗為挑戰的目標,貼著 +11.3 等星西側有中空一段黑,因此看起來雲氣分兩瓣,東側較濃範圍較小,西瓣較淡範圍稍大。


完成這兩個平地看得很心虛的 Abell 行星狀星雲後,轉向星系,第一個是 NGC 7331 的暗帶,雖然這個不難,天況好時,平地用 Mewlon-210 就能認出,不過高山看是另一個境界。先複習一下平地看的 NGC 7331 周邊:


NGC 7331 group (NGC 7331, 7335, 7337, 7340) -- 406mm f/3.75 dobsonian; 500X

NGC 7331 的暗帶緊貼著核心;最容易認出的小跳蚤是 NGC 7337,然後是 NGC 7340,跟以前一樣,最後認出的是 NGC 7335。 山上呢?


NGC 7331 dark lanes (406mm f/3.75; 473X)

高山上看到的 NGC 7331 核心亮到有點刺眼,哈哈~ 是有點開玩笑啦,不過 473X 下的景象不輸平地看到的 M31... 而且看起來外型還真有點像呢。貼著核心南側的暗帶當然清楚,不果我發現更南的外側還有一道暗帶;看到暗帶就能想像出旋臂或環臂的感覺。


既然看星系暗帶,當然不能錯過 NGC 891:


NGC 891 dark lanes (406mm f/3.75 dobsonian; 473X)


這是我印象裏看 NGC 891 暗帶最清楚的一次,以往都覺得暗帶不是切中央,而是偏南側,這次仔細看發現是在中央沒錯,只是南側的雲氣比較淡而已,高山上所有目標的雲氣都多了好多。核心中央向南北兩端膨起,像個大果核般,雲氣東西向延伸到末端的邊界比較能認出來,不像在平地總是模模糊糊的淡去。


最後還有別名史蒂芬五重奏的 Arp 319 (HCG 92),同樣先複習最近的平地版:


Stephan's Quintet (406mm f/3.75; 500X)


500X 已經能把各星系的核心距離拉遠一些分辨,不過平地的條件沒那麼好,因此雲氣少少的,顯得各小星系互相遠遠的站著;NGC 7319 總是第一個認出來,NGC 7320 也還好,不過這次 NGC 7318 A 與 B 認得有點吃力,難以兩個同時看見,NGC 7317 就更困難了。



Stephan's Quintet (406mm f/3.75; 473X)


高山上 40 公分鏡看就完全是另一種景象,雲氣之豐富,除了 NGC 7317 外其他四個幾乎是一起 "泡在雲氣裏" 模樣,我可以看出 NGC 7320 南北向拉長的外型,也可以察覺 NGC 7319 因被拉扯而不規則的雲氣條,像雙胞胎的 NGC 7818 A、B 合起來的雲氣向北方拉去,NGC 7317 的位置是在 +13.4 等星南方... 這時還真有 五重奏 的熱鬧感覺呢!


後來還看了一些其它目標就沒畫下來;40 公分鏡在老外的星趴上其實算不上大傢伙,但幾年前的我絕對想不到有天真的把 16" 鏡扛到合歡山上來,目鏡所見都是驚訝;比如之前分段認的 M33 旋臂,我用 175X (10mm Ethos) 稍微認真數一下就能分辨出  4 條旋臂,NGC 604 除外... 因為真的太亮 XD,包括 NGC 595, IC 140, 139, 136, 135, 137, NGC 592, IC 131 都不用再拉高倍率就認出來,其它還有幾個都沒認真去認呢!


月亮出來後先收大鏡子,然後用雙筒隨意瀏覽.... 也拍了些自拍當紀念,結束了這次好久不見的鳶峰之旅啦!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小精靈星雲裡的黑點與七姐妹星團裡的反射星雲

別名小精靈星雲的 NGC 281 也是秋冬的熱門目標之一,看到它的雲氣不能說輕而易舉,但也不是非常困難;用窄頻的濾鏡,有過一兩次成功經驗,之後的挑戰就只是怎麼看才會像個 "小精靈" 呢?


這是多年前第一次畫的 NGC 281:



果然是 "有雲氣就好",雲氣最濃處沒錯,黑縫也沒錯,這是隻倒過來的小精靈;不過我很好奇的是當時 SQM 只有 16.15,看起來是將近滿月時...... 這樣也看得到? 有機會在同樣條件下要再試一次。






這兩張是差不多時間用同隻鏡子看的,也是頭上脖下倒過來的小精靈,不過下面那張 HD 5005 西側一小塊暗雲是怎麼回事? 然後倍率這麼小真的分得出細節嗎? 這張的星點超多,觀察條件應該不錯。



這也是低倍找雲氣的觀察而已



這張同樣以 HD 5005 為中心來認雲氣範圍;因為看過很多次對目標也熟了,就會開始找細節,比如說小精靈的嘴巴在哪裡呀? ---- 暗部形成的嘴張開朝上。


IC 1590 in NGC 281 (406/1800mm Dobsonian; 3.7mm Ethos for 486X or 6mm Ethos for 300X with Tele Vue Nabustar UHC)


認得出嘴巴後再來認眼睛,哪裡是眼睛? 每次看相片時我都會覺得 HD 5005 東北側有一小塊很顯眼的暗星雲像眼睛,所以我就把它當眼睛來認了。既然很小點,倍率就要拉高才行,順便標註一下來說明:


IC 1590 in NGC 281 (406/1800mm Dobsonian; 3.7mm Ethos for 486X or 6mm Ethos for 300X with Tele Vue Nabustar UHC)


拜 40 公分大口徑之賜,就算在平地陽台,不用濾鏡也能略略看見雲氣;以 HD 5005 為中心的星點們看起來更像一個星團了,HD 5005 的東側有兩顆 10.X 等亮比較明顯的星星,夾在中間又有三顆 12.X ~ 13.X 形成三角形的暗星,就貼著三角形的西側有塊暗星雲。由於倍率拉很高,解析度變差後,原來不管是亮的或暗的目標會糊糊的放大,這是 "找到" 目標的一個技巧,可以幫助 "認出" 但會犧牲掉看清楚其真正的大小與樣貌,所以看起來小精靈就有顆稍微大一點的眼睛啦!


如果倍率不要狂拉到 4~500 倍,用 300X 加濾鏡把雲氣凸顯出來做對比,這樣效果會更好嗎? 我覺得不會,跟拉超高倍的效果差不多。後來我也用 16 公分折射鏡確認過,怎麼確認看見的 "暗星雲眼睛" 不是大腦的雜訊? 主要是我看到的暗星雲是稍微長條狀的,長條朝西或西北西方拉長,跟天文相片一致,所以還蠻確定沒問題。不過 40 公分鏡看 "嘴巴" 輪廓一定比 16 公分鏡清楚許多,不管用什麼倍率都一樣。


另外一個是反射星雲:

Messier 45 在好天氣而且 seeing 不錯的情況下其實還蠻容易看見其反射星雲,雖然不仔細分辨很容易把這些圍繞在亮星周圍的雲氣當作亮星的耀光而已,但同樣的,曾經認真辨識過一次,之後就再注意到這些雲氣就不難了。





M45 裡的反射星雲都圍繞著亮星,NGC 1435 與 NGC 1432 這兩個比較有名,也是唯二有 NGC 編號的,上面那張是在昆陽看的,我覺得這張表達目視的感覺表達得蠻好,雖然說不要期待有天文相片畫面的結果,但也足夠清楚到可以認出雲氣範圍與方向。

NGC 1435 與 NGC 1432 的別名當然就跟著照亮它們的星星一樣: NGC 1432 叫 Maia Nebula,NGC 1435 叫 Merope Nebula。Maia 中文叫 昴宿四,Merope 是 昴宿五,到底七姐妹誰是誰? 中英文名又怎麼對? 我在第一次畫 M45 時還真的有標呢:




不過上圖共標了 9 顆星,不是七姐妹嗎? 多的兩個是誰? 我 google 了一下,看起來像個勺子的 M45 杓柄末端那兩顆居然是爸爸跟媽媽,昴宿七 (Atlas) 是七姐妹的父親應該沒錯,昴宿十二 (Pleione) 就是母親囉。

這次剛好碰到一個 seeing 超好的夜晚,我還真的第一眼就被這七姐妹的父母周遭不規則的雲氣吸引住了:


Atlas & CED 19o; Pleione & CED 19p in Messier 45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0X)


雖然後來又看了好幾次,效果都沒 10/29 那晚來得好,Seeing 跟透明度的確都要很好才行。Atlas 周圍的雲氣向東側及南側偏,Pleione 的雲氣則稍向北方偏移,一大一小,一亮一稍暗,擺在同一目鏡視野看起來非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