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粗看仙女座大星系 -- M31, M32, M110

雖然自己大部份的星系觀測經驗都是以失望收場,甚至很多還在尋星階段就提前下課,不過在這個季節倒有個絕佳星系目標高懸夜空,那就是梅西爾編號第 31, 鼎鼎大名的仙女座大星系. M31 還有一層特殊意義, 因為它是我第一個 DSO. 想當年扛著信達小 DOB, 因為高度不夠, 還要帶一張凳子放望遠鏡, 夜夜跑到附近的菜園跟蚊子搏鬥就為了找到 M31, 每次成功撈到都高興得不得了.

所以啦, 這麼大一個目標, 如果以梅西爾比賽 "找到就好" 的態度到此一遊就太可惜了, 況且... 我要承認, 到目前為止我還真沒找到過 M110 呢, 不曉得有沒有人跟我一樣, 看到霧霧一坨 M31 後就 "覺得" 應該找到 M32 與 M110 了, 反正一定在同一視野內, 管它的.

而現在自己最大的困擾卻變成 "看太多", 所以不敢畫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畫. 5.5" 折射鏡掛上低倍廣角的雙目視, 彷彿翱翔在一個星系上方, 可以看見星系旋臂之間的暗帶, 就算明亮區域也有一絲一絲的條狀星塵黑縷劃過星系盤面, 如果此景佔滿目鏡視野, 真的可以說是鉅力萬鈞, 讓目光久久無法移開, 甚至一股崇敬感壟罩心頭, 連想要動手畫它都害怕一不小心會褻瀆了它.

不過為了集滿 110 張素描還是硬著頭皮畫了, 這張畫得還是很草率, 主要只是為了把 M32 與 M110 一起畫進來, 旋臂的間隙暗帶區我只能比較明顯的分出一條, 在畫面右上方那區, 不過無法精確把間隙寬度比例畫對, 而左下邊中間好像多一坨雲氣, 那是不知道怎樣畫錯的? 其實沒有. M110 也應該比素描上表達的暗.


整體而言, M31 大概是比我們的銀河系大了近一倍, 兩者都是所謂 "本地星系團" 中大傢伙, 而且互相以每秒 300 公里的速度接近, 預估再過 3~50 億年左右就會撞在一起.

M31 跟銀河系長相差很多, 我看書上說的, 再 Google 一堆相片比對, 銀河系的核心是長條棒狀而 M31 是橢圓型, 且跟活躍的銀河系核心完全顛倒, 它不太會孵出新恆星; 銀河系至少有兩條很明顯的旋臂裡面綴滿養育新恆星的環境, 而 M31 看不出旋臂, 但在先進的遠紅外線相片呈現一 "圈" 明顯的新恆星誕生區, 好像就叫做 Ring of Fire, 對著相片看起來還真是寫實.

圖是 NASA 的

如果再深究一些核心部分, 我們知道銀河系核心有一個大約是 420 萬太陽質量的超級大黑洞, 但是 M31 中央黑洞可能高達一億太陽質量 (M87 的中央黑洞是更可怕的 10 億太陽質量). 科學家們推測 M31 年輕時的前 20 億年可能燒太兇了, 把庫存能量都消耗得差不多才變成今日的模樣. 而且 M31 核心可能還分成兩大部分, 我們看得見很亮的核心並不是黑洞所在位置, 黑洞在旁邊, 而很亮那塊可能是繞著黑洞運轉的密集恆星區.

前面談到在本地星系團中 M31 與銀河系是老大與老二, 而且各自有其它星系小弟伴隨左右. 以銀河系而言, 我們最熟知的就是大小麥哲倫雲... 不過大部分新說法是大小麥哲倫雲都是路過被吸收, 而非原生歃血為盟的兄弟, 像 1994 年才發現的人馬座矮橢圓球星系才是. 這又要提到雜誌看到所謂的星際間潮汐力現象了, 反正這個人馬座矮橢圓星系繞著老大轉, 轉得太近時被銀河核心強大的潮汐力拉扯之下, 本身自己不少成員不斷被吸往並融合於大銀河系間, 像位於射手茶壺底座三顆球狀星團其中之一的 M54, 推測就是屬於人馬座矮橢圓星系的成員喔, 潮汐拖拉之下呈現環狀的星際物體散布現象, 看起來超科幻的.


幹嘛提到這些? 因為位於 M31 盤面上不遠處的 M32 也是, 但是 M32 對老大造成的影響更大, 據推測, M32 曾多次撞擊甚或穿透過 M31, 也就是這撞擊波的推擠也許破壞了原始旋臂結構, 形成前面提到的 Ring of Fire. 科學家藉分析人馬座矮橢圓星系被吸往銀河系部分的成份, 再比對 Ring of Fire 成分, 可以證實這個推測.

至於 M32 的觀測沒問題啦, 雙筒鏡或尋星鏡可能會把它當作星點, 不過倍率稍微大一些就不可能搞錯. 由於它夠亮, 所以可以盡情的把倍率操上去. M32 已經是一個年老的矮星系, 橢圓星系, 多是年老的黃或紅恆星, 內部幾無雲氣, 也沒恆星形成條件. 下圖是用 XW 5mm, 196 倍放大的景象, 不難看出核心較亮, 外圍較暗的情景.


再來就是這次一定要達成的目標 M110 了.
M110 跟 M32 一樣都是橢圓星系的矮星系, 也是 M31 的伴星系, 我跟著電子星圖一步一步走到它應該在的位置, "偶爾一瞥" 會出現極為淡薄的白影晃過, 比如說... 失焦對焦的瞬間, 視野晃動的瞬間, 目鏡倍率更換的瞬間... 但就是無法穩穩抓到, 此時恰當倍率的變焦目鏡就大有幫助了, 以 Leica ASPH 這顆 Zoom 上上下下終於讓 M110 的輪廓越來越清晰, 直到不需 Avert vision 都能清楚看見, 甚至還能很明確的發現其形狀是橢圓形, 而且微微可發現核心. 看深空常常就這樣, 一旦看到過, 後來再用什麼鬼目鏡都看得到. 隔天我用 35mm 可以看到, 24mm 也可以, 不要說隨便都看得到啦, 但真的變不難了耶.

 

2 則留言:

  1. 小弟今晚第一次用FC-100加XW30看M31, Lumicon deep sky的濾鏡也加了, 就還是只能看到中央一坨, 盤面是怎樣都看不到, 原本以為是不是找錯目標, 但找到旁邊的M32後就想應該不會錯了, SQM大約都在17.8左右, 好失望啊, 倒是今天看到一個物體大小和顏色都和M32旁的星星一樣, 不會閃爍, 然後從目鏡視野的上方往下快速移動, 這會是甚麼東西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FC-100+XW 30mm 大約 2.8 度視野,M31 盤面應該剛好橫跨整個目鏡視野, 不過以SQM 17.8來說, 我猜只能看到中央 1/2 以內的範圍. 17.8 的天況看星系實在有點糟, 有機會到暗點的地方看看應該會大不同.

      那個會動的 "星點" 我猜是人造衛星, 我也看過很多次呢, 很有趣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