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十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十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改上自動架台的松本式雙筒

 


這組松本先生製作的雙筒是我打算上山輕鬆享受暗空的王牌;既然要輕鬆,就不用刻意尋找什麼困難目標,因此靈活的手動架台就很適合星空瀏覽了。結果時至今日已經一年多沒上合歡山,人算不如天算... 在家閒也閒著,試試放在 RST-135 如何? 


把 L 架倒過來:




架式不錯,擺上 Nikon 18X 70mm 直視型雙筒,操作起來很順手,雙筒就該架中央嘛! 看起來就是正。


初試 OK,那麼 FC-76 DCU松本雙筒呢?要先算一下重量:



可以可以,這個重量對 RST-135 而言一塊小蛋糕而已,只是沒必要用原來的手動架台,脖子太長了,而且反正都上自動架台,用固定式就好。那就請廠長作一個吧:




沒多久就完成了,因為再三交代 "精度" ,免得兩支主鏡筒架起來準直差太多,所以廠長當然也沒漏氣,完工品整體精度準準準。架起來看看:







感覺虎虎生風啊!! 結果沒想到晚上實戰時就出問題了...

接近天頂時,DEC 軸居然難得出現 "失效" 的訊息,應該是背不動了。我猜可能是因為我怕 L 架卡到架台本身,因此把 L 架裝太高,然後朝天頂時重心往後移,整組的重量乘以加長後的力矩太大,然後又全由 DEC 軸支撐的關係? 

看來還是得用側架了,方向改回來:







側架後就沒問題了,不過還是要田野實戰後才能確認,設備上許多小問題只看規格表沒用的:



這次就很完美啦,雙眼看,就算只有 3 吋一些顯眼的深空目標看起來還是很美,尤其 1~2 度左右大小的星雲目標以及疏散星團:


IC 4665 (FC-76 Matsumoto EMS binoscope; 12.5mm for 46X)


IC 4665 是在蛇夫左肩,蛇尾巴附近的疏散星團,鬆鬆散散的,好找又好認,46X 用小視野的 abbe or 12.5mm 看剛好裝在 1 度視野內。




Collinder 350 (FC-76 Matsumoto EMS binoscope; 12.5mm for 46X)


Cr 350 也在附近,沒上個那麼明顯;南北向有一串 9 等亮左右的星星,圍著一些 10~11 等的,整體看起來更散更沒形了。



高倍小視野才需要追蹤,那就用 2.4mm 目鏡作到 238X,0.18 度超小視野追看看:

Collinder 419 (FC-76 Matsumoto EMS binoscope; 2.4mm for 238X)


Cr 419 也是小雙筒的好目標之一,跟 M29、NGC 6910 一樣圍在天鵝十字架中心周圍,倍率太低的話只能看到幾顆亮星而已,其它的要有能看得到 11.X ~ 12.X 能力的才挖得出來。 


希望能早日帶著這組裝備上山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剛性十足的 16 吋 DOB 結構 -- DocTelescope

這是第二支請義大利 馬可先生製作的反射鏡,不過這次只作 "結構",沒鏡片,9 月底 10 月初終於完工,並順利運送抵達啦。


當初大整型的緣由在這:

30 公分鏡的小改與 40 公分鏡的大改


拍照對比一下這支 16 吋鏡身體大整形前後的差異:



我一定要先講一下到貨過程,因為實在太感謝鴻宇新竹店長阿勇了,好人一定有好報,沒有他的協助不曉得要怎樣開箱?



這次運送的兩箱共重 60 kg,馬可先生同樣釘了個堅固的木箱,然後用幾十隻螺絲釘鎖死;有了上次經驗,這次有先準備好電動起子,否則真的會拆箱拆到哭。不過 60 kg 的巨大木箱我單獨一人也沒辦法上下車,先請 DHL 的倉庫弟兄們幫我上,車當然也是阿勇借我的,我那台房車 -- 上面相片門外白色那台連想都別想。開到鴻宇新竹店門口,然後請阿勇幫我下車、拆箱、試組裝檢查,然後阿勇只是直催我趕快回家開光,他自己收拾殘局,收垃圾、分解木箱、丟回收...... 怎麼會有這麼熱心的年輕人啊? 


馬可先生的工與料都一流,加工也很精準;16 吋的大結構分解後拆成 4 件,最重的是 mirror box: 12.8 kg,個別每件都很容易握取,不用說帶上山,爬上我關西家屋頂都沒問題:








組裝也超級簡單直覺:

第一步跟第二步是組裝上鏡筒跟支架,這是目前我最花時間的步驟:



第三步是組合 rocker box 與 mirror box,其實只是後者放在前者上面而已,不用鎖也不用卡,放上去就好其他什麼事都不用做:




第四步... 其實這不算步驟,只是把兩組裝好的東西放旁邊而已:




第五步是裝主鏡,也是放上去就好,不用鎖也不用卡,放上去就好其他什麼事都不用做:




最後一步是組合起來,然後鎖上四支手轉螺絲,就全部完工了,是不是超簡單?




目前對我來說只有第一、二步驟還有些障礙,可能還不熟練,也可能支架還新有點卡卡的... 這步驟花比較多時間;不過組裝好後,上鏡筒與支架就沒再拆下來過,因此未來可能會更不熟練了。但如果沒有要上車帶出門,只在家裡用,是不用拆下來啦,也不會想拆下來,扛上屋頂也不用拆。


主鏡的 support 機制因為習慣 12 吋那支了,因此對這種僅靠重力支撐的 support 機制不覺得有麼奇怪之處:




16 吋主鏡用的是 18 點浮動支撐,支撐架其實有很大空間可以調上下,難怪馬可先生不怕我主鏡焦長量不準。


至於我最在意的 "平衡" 呢?




完全沒問題,這也是我最驚豔的部分。之前用過幾支不同、所謂 "ultralight" 結構的 DOB,"平衡" 總是無法與其輕量的特性並存,觀測角度低到一定程度就開始垂頭,但這支不會;也許是馬可先生做過很精密的調校測試? 也許只是把仰角的阻尼弄得夠緊而已? 仰角阻尼弄很緊雖然也是一個方法,不過可以想像當阻尼太緊時微調一定不順,但我現在發現成功的關鍵可能在 "整體結構剛性";因為阻尼緊就要用點力推,如果剛性不佳推起來就會 QQ 的,當然就難以順暢微調。以這支的剛性與阻尼而言,我覺得相當剛好,目前幾次 400X 以上微調都算順暢,而且不用擔心換目鏡時平衡跑掉,所以不用煞車也不用重錘平衡,真是太好了,連用雙目視平衡都很 OK!




剛性好的優點很多,能把調準的光軸維持得很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我收過的兩支馬可先生製作的鏡子,對焦座與次鏡位置的準直都是送來就是完美狀態,完全不用調整:





萬事俱備,就等天黑來開光囉:




40 公分鏡看 M57 是一個大環,環的粗細及層次輕鬆可見;M13 星點幾乎是粒粒鮮明,都快要有疏散星團的感覺了;下面這張是後來畫的,之前 16 公分折射鏡看得有些心虛的行星狀星雲 NGC 6813


NGC 6813 (406/1800mm Dob; 4.7mm for 390X or 10mm for 180X + O III filter)


當時沒有仔細去找雲氣裡的一個小黑點暗星雲,核心清楚雲氣向四週散,感覺就像一般的星雲而已,看不出什麼行星狀星雲對稱、中空環... 之類的特徵。


手動尋星沒問題,問題在目標在天頂附近時我不夠高了 >"<,試過幾種增高的方法後目前覺得這個最好:



因為反正板車外出時都會帶,然後它可站立的面積又夠大,高度對我來說也差不多剛好;雖然帶輪子有滑動的風險,不過自己用過幾次後覺得還 OK,動作不要太急躁就好。


當然也可以跟以前一樣這麼作:



讓對焦座稍微朝下方這樣就不用墊梯子了;可以是可以啦,不過如此一來目鏡視野的星點位置方向有點怪...... 怎麼說呢? 就是手機的電子星圖總是要轉個 90 度、100 多度,雖說星點位置是 "相對" 的概念,確認兩到三顆星位置後手動移動方向就不會錯,不過就是感覺不自然...... 所以最後我還是採用目鏡座 45 度朝上的方向,墊高就墊高,沒關係。


NGC 7789 (406/1800mm Dob; 10mm for 180X)

這是久違的卡洛琳玫瑰,也是我個人很喜歡的目標之一,能在自家陽台用大口徑彌補沒時間上山享用暗空的遺憾也不錯啦。


大鏡子用起來當然很過癮,不過天下終究沒白吃的午餐,除了要花心力... 或花錢改善其可用性讓它更親切一點外,比如主鏡需要長時間熱平衡、seeing 對大口徑的影響、風大時的抖晃... 等無可避免的物理因素都要有心裡準備承受。我以前不太在意熱平衡,覺得反正都看視野中央,邊邊的性能就隨便吧! 不過後來 12 吋那支用了零膨脹係數的玻璃,其快速反應立即上線的優勢再對比這支慢吞吞的 16 吋傳統玻璃,就開始不斷嘆氣了。




風大的影響也是最近才有較深刻的體會;因為有幾次操作總覺得高倍時對不準焦,明明光軸就調準了,星點也沒彗尾,難道是主鏡精度太差? 但冷靜下來想想,之前不會,而且換過身體後有時候也不會,曾經上到 5、600X 星點也夠細呀? 當晚稍後用折射鏡試也發生同樣狀況,才發現是風大以及 seeing 的影響;鏡子一大,受風面積大,風吹之後其實鏡筒是不斷微小震動的。


好吧,我也大概只能寫出這種 review 了,真對不起 馬可先生,因為他催我好久寫 review,結果寫完連自己看了都覺得沒什麼料 ^^"





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仙王座裡的一組雙星 Kruger 60,一個星系 NGC 6952 與兩個星雲 NGC 7635, Sh 2-155

北天的仙王座跟仙后座都有數不盡神祕又美麗的天體目標,我可以一再一再探索,而且每次仍有新奇的發現;比如這組叫 Kruger 60 的雙星,AB 兩星亮度相差約 2 等,分開不到 2 arcsec,是典型挑戰設備與觀測技巧的密接雙星目標;除此之外,還能繼續挑戰能否一睹號稱最活躍 "耀星" (flare star) Kruger B 噴出的火焰:


Kruger 60 AB (TEC 140; 4.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417X) -- 2019-10-01


Kruger 60 AB (CFF 250CC; 10mm Ethos for 375X) -- 2020-10-31


去年用 TEC 140 拆的,倍率拉到 417X (4.7mm Ethos + 2X Barlow)... 嗯,拉這麼高倍肯定當時很沒信心,平常這種難度好拆的話 300X 左右就應該拆得開,甚至不用;會用到巴羅大多已經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不過當時也沒留下筆記,不知道碰到的困難點,現在想找紀錄只能回頭滑 FB 滑半天,寫下來的東西也很少... 所以觀測筆記還是很重要的,不能偷懶。當時隔天還畫了這個比月球還小一些的海衛一 Triton 呢,沒補記一下真可惜,那天沒用赤道儀,CFF 250CC 用 DM 6 微調到快瘋掉:


Triton (Largest moon of Neptune) -- CFF 250CC, 7mm XW for 536X -- 2019-10-02


回到 Kruger 60,這組雙星最早是德國天文學家 Carl Kruger 1873 年記錄的,不過當時觀察的是分比較開的 AC 兩顆 (其實 C 星根本是一顆背景星,不屬於這個系統),後來一位畢生研究雙星 50 年的美國天文學家 SW Burnham 才發現 A 星是一組聯星 AB,再後來 EE Barnard 用攝影紀錄 AB 自行路徑 17~8 年,AB 運行的軌跡才比較清楚;現在想觀察的話,查華盛頓雙星表可以知道目前 AB 兩星的相對位置,或者查這個我蠻喜歡用的義大利網站: "Stelle Doppie"


Kruger AB 兩星都是生命走到末期的紅矮星,兩顆太陽相距大概是我們太陽到土星的距離而已,B 星三不五時就會噴拋出火焰物質,研究顯示多的話 67.6 小時內曾經拋出 89 次之多,這些火焰還能分 "快" 跟 "慢" 兩類,"快" 的佔大約 20%,火焰上升到最大約需時 19.4 分鐘,然後最久可以持續近 1 小時 -- 想想看,運氣好時 1 小時就有機會碰到一次,火焰上升到最大時可能讓 B 星亮度接近 A 星,是不是很精彩? 這次在觀察時... 可能也超過 1 小時了,就在眼睛稍作休息後回到目鏡,原來超難辨識的 B 星居然變大,一眼就認出,當時 Seeing 爛到沒辦法看火星,一開始我還想是不是爛 seeing 晃出來的殘影? 不過看越久就越肯定 B 星的亮度變化,還有點不敢相信呢!


NGC 6952 (TEC 140; 6mm Ethos for 163X; 4.7mm Ethos 209X for detail)


NGC 6952 就是 NGC 6951,這是古人弄錯的,故事落落長以後有空再補啦。我關西家的北天觀測條件最差,除了後面就是車水馬龍的北二高以外,最近北側住戶有一家人不知道發什麼神經裝了一盞超亮探照燈,從早照到晚... 好在這顆外觀橢圓形的螺旋星系夠亮,14 公分鏡還蠻容易找到,而且核心亮得看起來像顆恆星般鑲在中央心臟;其實也沒錯,這個星系也是一個所謂的 "活躍星系",當然就有一個 "活躍星系核" (AGN)。AGN 看起來很亮,不過它的亮並不是恆星們的光而已,而是包括可見光以外一大堆非恆星的輻射,像無線電、微波、紅外紫外線、X 光、gamma 光... 之類的總合,然後有這麼強的輻射通常都是中央有個超大的黑洞、吸積盤之類的,就像看科幻電影中一個大旋渦,中央有黑洞,然後兩頭噴出長長氣體的畫面那樣。再細一點說,NGC 6952 歸類為 "第二型的西佛星系" (type 2 Seyfert galaxy),維基百科說所謂 "第一型" 與 "第二型" 是用電磁波譜來分,不過這樣寫我是完全看不懂啦... 之前看過的雜誌說: 這樣想好了,假設真有噴流從黑洞兩端噴出來,如果差不多正對著我們的視線方向噴過來,我們容易觀察到,整個的、廣域的發射線譜 -- 這是第一型的西佛星系;但如果噴流傾斜一些角度,因此我們能從側面斜斜的觀察到噴流,部分的、窄域的發射線譜 -- 這種就是 第二型西佛星系。這樣有沒有比較容易了解? 還是說我完全理解錯誤了? ......也很有可能,畢竟我只是個大外行。^^"


M77 與 NGC 1055 觀察記



別名 "泡泡星雲" 的 NGC 7635 夾在仙王與仙后座中間,其實就在 M52 旁邊不遠,天文相片看起來很神奇,不過我覺得目視也不太難,是個頗值得挑戰的目視目標喔:


NGC 7635 (TEC 140; 10mm Ethos for 98X; Lumicon O-III)


看這個目標我會想到跟同在仙王座,象鼻星雲旁邊一堆人在抓魷魚  (OU4) 的 Sh2-129;同樣難度不是太高,加個星雲濾鏡就看得到,然後裡面埋了一個行星狀星雲。泡泡中央是 O7 型的超巨星 SAO 20575,周遭 東南 -- 西北向延伸的雲氣最明顯;除此之外我還注意到西南側那個編號 SAO 20562 (HD 220057) 星星周圍有光暈,算是一個小反射星雲嗎? 還是光害造成的誤會? 


最後一個也是攝影同好喜歡的 洞穴星雲 Sh2-155:


Sh2-155 Cave Nebula (TEC 140; 40mm XW for 25X; 17mm Ethos 58X for detail; Lumicon O-III)

沒想到這個目標這麼大,裝上濾鏡看到雲氣時才知道。雲氣除外,東側暗星雲造成的凹陷處是其綽號 "洞穴" 的主要緣由,不過我只能大致分辨出主要雲氣朝西北西方 ">" 狀折過去的模樣,至於真正小凹成 "洞穴" 貌的那個凹陷卻怎麼樣也分不出,沒辦法... 暗星雲只能上高山到很暗、很暗、很暗...... 的地方才有解了!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現在火星旁的幾個星系觀察 -- IC 1613, NGC 488, NGC 520

下了好一陣子秋雨,天氣轉晴但吹起強烈的季風;雖然錯過火星當衝的那幾天,不過目前火星還是夜空中最耀眼的目標。架起借來的 132 折射鏡,享受難得的晴夜:



觀星紀錄筆記得越來越少,這兩個月火星畫了一堆都沒好好記下,真是糟糕... 


Syrtis Major/Hellas Basin and a lot of cloud over Mars (WO FLT 132; Baader Mark V + 1.25X GPC; 5mm Delite for 228X; Lumicon #12, #23A)


這張圖畫得真醜,一方面也是因為 seeing 不佳,辨識出來的精細度有限的影響。大三角 Syrtis Major 又轉到正面,另外與前陣子看到的不同處是火星南北軸斜了可能有 45 度吧? 因此整個熟悉的地形也跟著斜了 45 度;目前的中央緯度大約是 -22 度,就是火星赤道往南 22 度處正對著我們,因此南半球地形整個看起來位置比 1 個月前又更往北抬了;Syrtis Major 與 Sinus Meridiani 是最明顯的 dark albedo,熟悉的 Hellas 盆地反而相當不明顯,之前看到的 Hellas Basin 大多覆蓋在濃厚的雲霧內,也因此 黑黑大三角下的大白圓幾乎變成火星的招牌地形,今年不知怎麼回事,雲霧不見了? 而且我發現還越來越乾淨,Hellas 內的地貌幾乎完全坦在我們眼前。


IC 1613 此時就在火星附近而已,我記得有看過/畫過呀,怎麼筆記裡就是找不到紀錄? 這就是疏於筆記的下場... 相簿裡倒有:


IC 1613 (CFF 250CC; 21mm Ethos/12.5mm Docter for 180X/300X)

沒錯,這是在宇老挖 M33 細節還是找 Pease 1 那次畫的,當時用 10" 鏡看,環境也夠黑,因此記得是看得輕鬆愉快。這次在平地屋頂 13 公分鏡看:


IC 1613 (WO FLT-132; 6mm Ethos for 151X)

雖說沒有上次來得明顯,但要 "看到" 還算不難,其實最容易看見的部分我覺得是這個不規則矮星系東側的 H II 區,其他部份如果耐心看久一些還會發現這個面積頗大的矮星系內一團一團比較亮的小區域,然後拆出的星點越來越多... 等明年 300mm 牛頓鏡完工後再看一定有更精彩的細節,畢竟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裡面挖出幾十個小目標,包括 25 個小星團,11 個塵埃雲區...。IC 1613 很類似我沒看過的 "麥哲倫雲", 不過小很多也暗很多...... "麥哲倫雲" 倒底有多亮啊? 好嚮往說。然後它是第一個被認出並認為本地星系群成員的星系,Walter Baade 估計 IC 1613 與另一個矮星系 NGC 6822 相距我們的距離差不多,因為近,科學家也容易做更多的觀察研究。


除了 IC 1613 外附近另外一個還算亮的星系是 NGC 488:


NGC 488 (WO FLT-132; 4.7mm Ethos for 194X)

這個目標真的不難,低倍尋星的路上我就認出來了,倍率拉高後雲氣範圍更大,看起來非常圓、非常圓...,星系範圍似乎已經蓋到旁邊那顆 11.6 等亮星,沒有明顯的核心,雲氣看起來大致濃淡分兩層。


周遭很多星系,以我個人的經驗,這種天況 10.X 等的星系還可以,11.X 等就要靠運氣了,我試過 NGC 470、NGC 474 都失敗,NGC 521、NGC 533 也都失敗,只有 NGC 520 勉強能確認:


NGC 520 (WO FLT-132; 3.7mm Ethos for 246X)

NGC 520 還有個綽號叫 "Flying Ghost Ghost",我不知道是怎麼來的? 不過看半天,看到的剎那還真像鬼... 這次我沒對著電子星圖找,純粹以看到這個像鬼魅似的東西的位置、大小、形狀標示下來再來對照天文相片...... 嗯,相當吻合,形狀大致東南--西北向拉長,有點長方形,而不是熟悉的橢圓形或錐形。NGC 520 也有 Arp 編號喔 -- Arp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