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剛性十足的 16 吋 DOB 結構 -- DocTelescope

這是第二支請義大利 馬可先生製作的反射鏡,不過這次只作 "結構",沒鏡片,9 月底 10 月初終於完工,並順利運送抵達啦。


當初大整型的緣由在這:

30 公分鏡的小改與 40 公分鏡的大改


拍照對比一下這支 16 吋鏡身體大整形前後的差異:



我一定要先講一下到貨過程,因為實在太感謝鴻宇新竹店長阿勇了,好人一定有好報,沒有他的協助不曉得要怎樣開箱?



這次運送的兩箱共重 60 kg,馬可先生同樣釘了個堅固的木箱,然後用幾十隻螺絲釘鎖死;有了上次經驗,這次有先準備好電動起子,否則真的會拆箱拆到哭。不過 60 kg 的巨大木箱我單獨一人也沒辦法上下車,先請 DHL 的倉庫弟兄們幫我上,車當然也是阿勇借我的,我那台房車 -- 上面相片門外白色那台連想都別想。開到鴻宇新竹店門口,然後請阿勇幫我下車、拆箱、試組裝檢查,然後阿勇只是直催我趕快回家開光,他自己收拾殘局,收垃圾、分解木箱、丟回收...... 怎麼會有這麼熱心的年輕人啊? 


馬可先生的工與料都一流,加工也很精準;16 吋的大結構分解後拆成 4 件,最重的是 mirror box: 12.8 kg,個別每件都很容易握取,不用說帶上山,爬上我關西家屋頂都沒問題:








組裝也超級簡單直覺:

第一步跟第二步是組裝上鏡筒跟支架,這是目前我最花時間的步驟:



第三步是組合 rocker box 與 mirror box,其實只是後者放在前者上面而已,不用鎖也不用卡,放上去就好其他什麼事都不用做:




第四步... 其實這不算步驟,只是把兩組裝好的東西放旁邊而已:




第五步是裝主鏡,也是放上去就好,不用鎖也不用卡,放上去就好其他什麼事都不用做:




最後一步是組合起來,然後鎖上四支手轉螺絲,就全部完工了,是不是超簡單?




目前對我來說只有第一、二步驟還有些障礙,可能還不熟練,也可能支架還新有點卡卡的... 這步驟花比較多時間;不過組裝好後,上鏡筒與支架就沒再拆下來過,因此未來可能會更不熟練了。但如果沒有要上車帶出門,只在家裡用,是不用拆下來啦,也不會想拆下來,扛上屋頂也不用拆。


主鏡的 support 機制因為習慣 12 吋那支了,因此對這種僅靠重力支撐的 support 機制不覺得有麼奇怪之處:




16 吋主鏡用的是 18 點浮動支撐,支撐架其實有很大空間可以調上下,難怪馬可先生不怕我主鏡焦長量不準。


至於我最在意的 "平衡" 呢?




完全沒問題,這也是我最驚豔的部分。之前用過幾支不同、所謂 "ultralight" 結構的 DOB,"平衡" 總是無法與其輕量的特性並存,觀測角度低到一定程度就開始垂頭,但這支不會;也許是馬可先生做過很精密的調校測試? 也許只是把仰角的阻尼弄得夠緊而已? 仰角阻尼弄很緊雖然也是一個方法,不過可以想像當阻尼太緊時微調一定不順,但我現在發現成功的關鍵可能在 "整體結構剛性";因為阻尼緊就要用點力推,如果剛性不佳推起來就會 QQ 的,當然就難以順暢微調。以這支的剛性與阻尼而言,我覺得相當剛好,目前幾次 400X 以上微調都算順暢,而且不用擔心換目鏡時平衡跑掉,所以不用煞車也不用重錘平衡,真是太好了,連用雙目視平衡都很 OK!




剛性好的優點很多,能把調準的光軸維持得很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我收過的兩支馬可先生製作的鏡子,對焦座與次鏡位置的準直都是送來就是完美狀態,完全不用調整:





萬事俱備,就等天黑來開光囉:




40 公分鏡看 M57 是一個大環,環的粗細及層次輕鬆可見;M13 星點幾乎是粒粒鮮明,都快要有疏散星團的感覺了;下面這張是後來畫的,之前 16 公分折射鏡看得有些心虛的行星狀星雲 NGC 6813


NGC 6813 (406/1800mm Dob; 4.7mm for 390X or 10mm for 180X + O III filter)


當時沒有仔細去找雲氣裡的一個小黑點暗星雲,核心清楚雲氣向四週散,感覺就像一般的星雲而已,看不出什麼行星狀星雲對稱、中空環... 之類的特徵。


手動尋星沒問題,問題在目標在天頂附近時我不夠高了 >"<,試過幾種增高的方法後目前覺得這個最好:



因為反正板車外出時都會帶,然後它可站立的面積又夠大,高度對我來說也差不多剛好;雖然帶輪子有滑動的風險,不過自己用過幾次後覺得還 OK,動作不要太急躁就好。


當然也可以跟以前一樣這麼作:



讓對焦座稍微朝下方這樣就不用墊梯子了;可以是可以啦,不過如此一來目鏡視野的星點位置方向有點怪...... 怎麼說呢? 就是手機的電子星圖總是要轉個 90 度、100 多度,雖說星點位置是 "相對" 的概念,確認兩到三顆星位置後手動移動方向就不會錯,不過就是感覺不自然...... 所以最後我還是採用目鏡座 45 度朝上的方向,墊高就墊高,沒關係。


NGC 7789 (406/1800mm Dob; 10mm for 180X)

這是久違的卡洛琳玫瑰,也是我個人很喜歡的目標之一,能在自家陽台用大口徑彌補沒時間上山享用暗空的遺憾也不錯啦。


大鏡子用起來當然很過癮,不過天下終究沒白吃的午餐,除了要花心力... 或花錢改善其可用性讓它更親切一點外,比如主鏡需要長時間熱平衡、seeing 對大口徑的影響、風大時的抖晃... 等無可避免的物理因素都要有心裡準備承受。我以前不太在意熱平衡,覺得反正都看視野中央,邊邊的性能就隨便吧! 不過後來 12 吋那支用了零膨脹係數的玻璃,其快速反應立即上線的優勢再對比這支慢吞吞的 16 吋傳統玻璃,就開始不斷嘆氣了。




風大的影響也是最近才有較深刻的體會;因為有幾次操作總覺得高倍時對不準焦,明明光軸就調準了,星點也沒彗尾,難道是主鏡精度太差? 但冷靜下來想想,之前不會,而且換過身體後有時候也不會,曾經上到 5、600X 星點也夠細呀? 當晚稍後用折射鏡試也發生同樣狀況,才發現是風大以及 seeing 的影響;鏡子一大,受風面積大,風吹之後其實鏡筒是不斷微小震動的。


好吧,我也大概只能寫出這種 review 了,真對不起 馬可先生,因為他催我好久寫 review,結果寫完連自己看了都覺得沒什麼料 ^^"





2 則留言:

  1. 請問這樣一支鏡不知道要多個小朋友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種工作室製作的都有極大的客製性,因此價錢差異很大,你可以參考他的網站有基本的價格 http://www.doctelescope.com/, 或就直接寫信問他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