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Veil 在 O-III 與 UHC 下的目視比較


日期: 2012-7-27 23:40 ~ 00:3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Veil, NGC 7000, M13

TSA-102 + TeleVue Binovue on T-Mount
LE 18; XF 8.5; Panoptic 35; Baader 8nm O-III; TeleVue UHC

今晚天況很糟, 要不是天鵝在天頂, 可能就早早上床睡覺了.
另外心裏也一直有個疙瘩, 前幾天看到的 Veil 是真的嗎?
除非我再來驗證一次, 不然睡不著覺... 
如果連今夜都看得見, 那就真的沒問題啦,哈哈哈...

架好望遠鏡就迫不及待先定位好 Cyg 52, 裝上O-III...
Cyg 52 的 一大橘一小藍現在變老朋友了, 往下.... 等等, 天鵝變得沒那麼東西向了, 所以左右再微調一下, 微笑就出現了...不過現在微笑線變比較垂直了, 上次提的定位用...微笑下方那條鏈狀星, 現在是幫忙找微笑的好指標啦. 沒前幾天那麼清楚, 不過很 ok 啦.

對了, 換 UHC 試試看...上次興奮過頭就忘了...
結果, 哇...也很棒, 完全不同的感覺,
面紗變得比較淡, 不過因為背景變比較亮, 比較多星點, 所以面紗變得比較像 "紗" 的感覺, 以整體的美感, 我覺得勝於 O-III. 不過 O-III 的確濃厚許多, 如果要"看到"的話, O-III 會贏過 UHC. 這有點像 M57, 用濾鏡看 PN, 是重口味, 又濃又厚...但不加濾鏡反而"環"會清楚多了, 深淺的層次感也比較好....也許是 M57 夠亮, 如果找很暗的 PN, 濾鏡也許就派上用場啦.

NGC 7000 由於沒做功課所以就敷衍了事.

M13... 幹嘛又來看它? 因為今天在一個加州的天文社團裡看到討論 M13 的螺旋槳跟蛛網, 真的很酷... 我到觀星會網站看看別人拍的 M13... 真難找...炫大很久以前有一張, 真的隱約可見螺旋槳耶... 不過這張相片是該社團的 (http://www.lvastronomy.com/observing-challenge/41-june-2009-m-13-and-the-propeller)




素描版


我自己看效果最好是 LE 5mm 單眼 (160X) , 能解開不少星點, 不過無法看見螺旋槳, 差得遠咧. BV 最好是 18mm (90X), 再上去就是 8.5mm 的 200X 了, 缺中間的倍率. 這個喔... 拆星點的, seeing 必須要好, 不能水汪汪, 倍率必須上得去, 所以 4" 太勉強啦! 看別人心得差不多要10" 200x 左右最好.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屋頂上的面紗星雲


日期: 2012-7-24 23:10 ~ 23:5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Veil, NGC 7000, M57, Lyra ε

TSA-102 + TeleVue Binovue on T-Mount
LE 30; LE 18; LE 5; XF 8.5; Panoptic 35; Baader 8nm O-III

終於...終於成功了, 而且比想像的容易些...

昨晚其實完全不抱希望, 整晚雲多還閃電打雷, 只差沒下雨.
23:00 左右往外一看, 哇...怎麼那麼清澈? 機不可失, 立刻搬腳架上屋頂,
transparency 很好, seeing 不佳, (透明度好, 寧視度不佳嗎?) 所以星星很亮但是閃呀閃的. 今天的目標是星雲, 所以還好還好...

Cyg52 沒有很明顯, 隱隱約約, 可能是剛上屋頂, 瞳孔還沒完全放大....
這點我覺得蠻有趣的,
有幾次跟觀星同好一起外出, 我發現其實大部分的人並不是很 care 光影響瞳孔的細節...也不能完全這樣說啦...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個原理, 不過...我猜...大部分的同好都在拍照, 應該很少去比較過瞳孔放大縮小的細微影響, 所以盡管帶著紅色頭燈, 不過我覺得還是太亮... 所以我才用很暗的燈看紙本星圖, ipad 或 iphone 的 App 就算有夜光模式, 我還是覺得太亮了, 除非目標是月亮啦.

先不加濾鏡, 把 Leading star cyg52 擺中間... 這個...就是這樣, 當你拜訪過那個天區很多次, 就對附近的星點很熟悉, 不會走錯也不會迷路啦. 是不是這樣說? the more you see the more you find.
加上 O-III 濾鏡, 亮星點變綠色, 西面紗隱約可見, 不過所見程度跟之前差不多, 難以分辨出星雲的邊緣線, 所以形狀就出不來, 就是我說的要死不活的樣子...
運氣好就是這樣子... 我試著把視野往"下"移, 移到 Cyg52 剛不見, 視野底下就出現一道 "微笑" 形狀的雲氣, 把 "微笑" 擺到視野中間, 我一點都不會猶豫或懷疑, 這就是東面紗 NGC 6992, 其明顯程度我覺得直逼 M81. 看久一點, 6995 也可以分得出來. TSA-102 + Panoptic 35 的視野約略在 2.8 度, 我看得見的 6992 擺中央, 左右兩側還有空隙, 所以我估計"微笑"約 2 度長, 至於"寬" 當時沒仔細量... 用回想的, 約 0.5~0.8 度間吧? 西面紗 (6960) 離 6992 以我不精良的估計一定超過 3 度吧?


為什麼這次能找到? 最大原因是之前方向走錯了. 之前... 想到天鵝就想到十字架, 於是把十字架擺正, 東面紗是不是在西面紗的右邊? 所以之前每次看西面紗挫折後就直覺把方向往 "右" 移來找東面紗... 這, 就是大錯的原因. 仔細看一下天空, 十字架比較偏東西向, 天鵝頭朝西. 因此, 從西往東經緯儀應該是"上下"調... 這也多虧了最近看了比較多照片, 比較清楚其整體形狀, 所以才沒走錯. 最後就是定位, "微笑" 下方有一條較亮鍊狀星點, 上方有橫向的幾粒較亮星點, 當時沒畫, 圖是下樓後憑記憶畫的, 可能錯很多, 哈哈.





換上BV 就不行了, 看得見, 不過視野太小 (1度) 實在不適宜觀看, 也太暗了.
因此我覺得有幾個成功因素,
第一, 目鏡視野要夠大, 能夠裝 4 度以上最好.
第二, 要夠亮, 雖然我沒有仔細去嘗試, 比較, 計算... 但是我想 每吋 5~10 倍放大能力的搭配應該沒問題.
這是什麼意思呢?  說長一點好了,
我大膽猜想... 常聽人家說, "要多大口徑才看得見?" 這個論述相當含糊, 並不精確...
當然 "看不看得見" 意義很複雜, 夠不夠亮? 夠不夠大? 夠不夠清晰銳利?... 都有可能是 "看不看得見" 的意義之一.
"亮不亮" 主要看 "出瞳徑", 到達你眼睛的光有多少就是"亮不亮 ", 合理吧?
所以...我用 3 種組合:


4" f8 折射鏡焦長 816 + 35mm 目鏡
8" f5.9 反射鏡焦長 1200 + 25mm 目鏡
2.36"  f5.9 折射鏡焦長 355 + 25mm 目鏡


放大倍率, 出瞳徑, 每吋幾倍 依序為:
4": 23X; 4.4mm; 5.75 倍/吋
8": 48X; 4.2mm; 6 倍/吋
2.4": 14X; 4.2mm; 6 倍/吋


理論上, 這三種組合看起來都會一樣亮, 先不管清晰銳利... 如果只想 "發現" 星雲星系, 這三種組合應該都做得到. 何況...加了濾鏡之後.


如果再把視野大小因素擺進來, 假設都是 70 度的廣角目鏡好了,
4": 3 度
8": 1.5 度 
2.4": 5 度
所以, 我再度大膽假設, 60mm 的超小折是最適合觀賞 Veil 與 NGC7000 的工具. 哈哈... 說出去不知道會不會被人笑死. 沒關係, 目視是 "獨樂樂" 的行為, 自爽就好.


好啦, 第三: 想在屋頂上看見, 請一定要加 O-III 濾鏡 (UHC 也許也可以, 忘了試)


剩下的就隨便寫寫了...
NGC 7000, 望遠鏡視野太小, 無法一窺全貌, 所以... 見樹不見林.
M57, 不加濾鏡最好啦, 加了, 濃濃糊糊一片, 有點紫色. 不加, 環才看得出來, 而且很清晰, 用新買的 5mm 加 BV 到 300 多倍環都還在.
Lyra  ε : 18mm +BV , 90 倍左右略略分得出, 8.5mm (192X)就完全沒問題.


然後, 謝天謝地, 雲就來了, 趕快收東西睡覺去.


新到手的 LE 5mm






目前的愛人 LE 系列






BV 用, 都要買兩顆...






團體照






加上BV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越來越接近成功的 veil 目視經驗

日期: 2012-7-20 23:30 ~ 00:3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Veil, NGC 7000, M57

TSA-102 + TeleVue Binovue on T-Mount
LE 30; LE 18; Panoptic 35; Baader 8nm O-III

今天天氣其實也不好, 主要是想試試新到的 O-III 濾鏡. 透明度差, 連 Cyg 52 都目視不到.

O-III 沒有我想像的黑, 其實 6,7 等星都還看得到 (23X; EP約 4.4mm), BV用30mm (54X; EP: 1.8mm) 也 ok, 出瞳徑差這麼多當然暗許多, 不過雙目神奇的就是看久就越來越清楚. 單眼看有一大缺點, 就是接眼四周會漏光, 所以會被附近光害影響, 實在應該弄個黑布把頭罩起來... 雙目就可以很貼目鏡, 比較不會漏光... 不管如何, 下次一定要準備黑布.

說實在的, 還不敢大聲說 Veil ok, 不過比用UHC 又更清楚一些了, 我覺得如果當時有黑布罩起來, 真的很有機會看清楚. 目前的目標一直是 西面紗(NGC6960) 又叫 巫師的掃把 (witch's broom), 還有名字: finger of god, 因為有 Cyg 52 作指標, 但其實我一直覺得 東面紗(6992,6995)會比較明顯耶... 至於皮克林三角 (pickering's triangle) 就等神蹟出現吧... 反正就這樣要死不活的, 眼睛都快抽筋了... 乾脆轉一下看看北美洲星雲, 沒想到出乎意料的明顯, 但是目標太大了, 事先也沒預料看得到, 所以也沒研究一下其結構, 結果就在"明顯知道有雲氣"的狀況下結束, 下次要做足功課再來挑戰.

現在心中的惡魔升起... 想弄一隻 FS-60CB, 幹嘛? 第一, 更輕便, 看月亮也許很適合. 第二, 還是跟輕便有關, 想想看...投資這麼多目鏡濾鏡的, 如果有更常會使用的主鏡, 這些東東稼動率也會提高, 這樣報酬率也會提高... 不然那隻 XW3.5 出勤率這麼低, 真令人傷心. 嗯, 惡魔是這麼說服自己的. 第三...現在 BV + 30mm 的倍率是 54X, EP: 1.8mm; 如果主鏡是 FS-60CB, 那相同組合倍率: 24X (跟現在 TSA-102 + panoptic 35 一樣), 但出瞳徑變 2.5mm, 這樣比目前組合亮多了, 再來看 Veil 是不是機會又更大了呢? 哈哈哈...如果是單眼用 panopatic 35 的話, 倍率是 10X, 可視角直逼 7 度, 那看北美洲不就...哈哈哈...

目前一切都在幻想中, 不過已經找到買家接手 WO 那隻 22X70 了, FS-60CB改2"對焦座的東西也計算好並找到貨源了, 萬事俱備...只等...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照片) 賦予重望的 O-III 濾鏡

鑒於看 Veil 的一再失敗, 終於失心瘋的買 O-III了, 再不行 ... 可能就要上山上了, 實在是不甘願啊...

下單買了 Baader O-III, 因為最便宜, TV 也沒啥了不起, 不想多花 50% 的錢. OIII 的波段是 495.9 與 500.7. 我看了一下CN的一篇 review, 心裡有點忐忑不安, 因為 Baader 的波峰似乎往右偏了一些, 導致 495.9 的通透率只有 16.56 nm (TV 是 93.38), 500.7 那一段 Baader 是 62 (TV: 95)... 也有人量 Baader 在 500.7 那段是 92, 而 495.9 那段是 32~49. 這個測量講起來又複雜了... 因為跟量測光柱的入射角又有關係, 有人還發現, 所有Baader的濾鏡都有偏移的情形? 為什麼? 好歹人家也是技承 ZEISS 耶? 還有, 每個批次生產的也有可能不同, 下面這個德文網站有比較相同廠牌型號每個年份不同的批次: http://www.astroamateur.de/filter/oiii.html


CN Shekar 先生做的各廠牌 O-III 比較:

有沒有發現, TV 的FWHM 超寬對不對? 22nm; Baader 才 8 nm. 所以CN 講到濾鏡一定會出現的大師 David Knisely 就一直認為 TV 的 OIII 不能算是窄頻. 那TV 幹嘛要這麼做? 我想是為了為了妥協求一個平衡點吧? 像 Baader 窄到如此乾乾淨淨, 據說背景其他星點都被濾光光, 什麼都看不見了, 我想一般人應該很不習慣吧? 唉...買都買了, 等到手後再試試看囉.

昨天寄到...貼相片先, 一如往例, 新東西一到就要烏雲一禮拜...


這是之前的光害濾鏡, Baader 的外殼有光譜圖可以大略知道濾掉/保留那些波段的光


排排站


疊疊樂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烘豆紀錄 (碧利肯亞藍翡翠) --- 烘 3 次

這支是我買過最貴的生豆了, 當時可能被鬼附身, 碧利的客服小姐...聽起來很有媽媽的感覺, 不斷地稱讚我很有經驗, 可以試試看之類的鬼話...不是被附身是怎樣?

總之就買回來了, 上個月都在烘直達那隻水洗耶加, 直到今日才有機會烘這支貴貴的豆子. 阿姨有告誡說這支無敵酸, 要烘久一點, 久多少? 阿姨也支支吾吾, 所以我想...意思應該是說要自己試試看吧? 所以預設 14 min 做一爆, 比平常習慣多 2min. 用 200 度做一爆預設點好了... 總比設太低, 時間到了不會爆, 屆時又手忙腳亂催火也不是, 讓它撐著繼續等也不是, 來得好吧?

13min 左右 溫度到183 左右就關火, 14 min 193度一爆起, 真準. 15min 密集一爆, 15.5 min 差不多爆完, 下豆, 香噴噴. 豆貌又大又云, 希望喝起來不錯.

(7/24 update) 其實昨天就喝了, 拖好久...
香味是...莓香, 但是有發酵過頭的感覺, 就是水果很熟很熟, 熟過頭的香味, 不過沒有爛掉的味道喔. 喔...還有, 算是...酸香? "酸"會有香味? 是的, 喝過酸的人就能體會, 哈哈...口感順順的酸, 一點都不澀的酸, 所以就是我喜歡的酸, 算橘子皮的酸嗎? 會回甘, 甘酸的喉韻持續蠻久的.

我對這種很有特色的豆子, 愛得很快, 膩得也很快, 膩沒多久又開始強烈思念... 跟個人特色強烈卻又甜膩膩的情人一樣... 所以, 我打算下禮拜劈腿開另一袋薇拉隔著烘, 這樣才能夠在一起比較久...


(7/30 update) 陷入烘豆厭倦期, 糟糕...
可能是天氣太熱? 還是什麼原因? 想休息一陣子... 加上老爹幫人烘一鍋只要 150, 我想再留 2 次, 其餘的約 400 gm 請專業的來烘好了...
昨天更慘的是溫度計不知是壞掉還是沒電, 溫度亂跳, 5min 左右變白色, 6min 開始微黃冒小煙, 結果快 10 min 就來一爆, 撐到 11min 左右就下豆... 哇, 這次不知會變成怎樣, 也好... 試試看不同時間烘的, 搞不好另有驚喜.

溫度計壞掉沒意義的曲線...

(8/27 update) 懶人烘豆法
持續 1 個月的烘豆冷感還沒消失, 把剩下的 200 gm 烘一烘好了.
而且想要懶懶的烘...
所以, 預熱到近 200 度以後, 把溫度訂到 150 度就不管它了, 只做紀錄,
結果溫度升得還不錯, 緩緩爬, 差不多 4 min 左右機器才開始加溫, 加了 2 min 又停了,
我等到 8 min 時強迫加熱, 定溫到 170.
延遲約 1.5 min 後, 升溫開始快步走了,
差不多 12.5 min 時, 表溫 183, 豆色, 冒煙量都差不多了, 於是手動停火滑行...
13.5 min (表溫 193) 左右開始一爆, 然後爆得唏哩嘩啦的, 爆到尾段就下豆.

看一下曲線, 哇... 比以前控得要死還漂亮,
蒸焙時比較緩, 最後一段跑比較快, 也有滑行一段延長一爆區間...
不過沒喝不知道, 喝完再來報告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從 M8 散步到 M16

日期: 2012-7-12 23:30 ~ 00:3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M8/M20, Veil, M28, M11, M27, M24, M18, M17, M16, 最近射手座的 Nova (失敗)

TSA-102 + TeleVue Binovue on T-Mount
LE 30; LE 18; XF 8.5; XW 3.5 Panoptic 35; TeleVue UHC


昨天做好如何找到 M17 的計畫, 今天馬上來試. 還有, 最近射手座有顆星爆了, CN上有人貼Telrad 的星圖, 那就順便來看看囉.


先貼圖:



相片用大熊天文台阿炫兄大作:


M8/M20 算是肉眼目標了, 所以就不提...可是, 為什麼總是看不清楚 M20 呢? 要好好在網路上蒐一蒐. 射手 u 還好, 依照昨天計畫順利定位, 慢慢往目鏡下方拉...其實這裡有一個問題, 經緯儀上下左右很直觀沒錯, 但是...要是目標是斜斜的怎麼辦? DOB還可以用手硬推...其實經緯台也可以, 沒這麼好推就是了...不然就要先右一點點再上一點點, 確定方向沒錯後再右一點點上一點點...一直重複, 蠻煩的. 回到射手 u, 當其在目鏡最下邊緣時(我的組合是 3 度), 一坨亮星在上面出現, ok...這是 M24. 把 M24 往下擺, M18 出現了. M18 再往下移一些, M17 就跳出來了, 不過 M16 呢? 跟 M20 一樣, 超不清楚. 加上 UHC, M17 的雲氣又濃又厚, 不過雲氣清淡也有清淡的美啦. 這一票天體 ok 了.


這是 M8/M20, 相片引自大熊天文台的阿炫兄的大作


來來來, 找找 NOVA. 忘了印星圖, 還把 ipad 帶上來, 按圖操作把 telrad 依樣畫葫蘆對好...ㄜ...不對不對, 這張星圖是鏡像的, 慘了, 而且這裡是銀河, 七八等星點密密麻麻, 大迷失...放棄放棄...


M11 我的尋星圖:




這個...如果天鷹屁股那顆 3.8 等星看不到的話, 可能要用圖裡那條黃線延伸來找了. 非。常。漂。亮。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欣賞它. 
M27:




難找的目標一是附近沒有亮星指示, 二是附近星點密密麻麻, M27 就有點這種味道... 不過今天的收穫是, 越來越會用尋星鏡了, 好的尋星鏡可以在此時派上用場, 因為它可以看到一些"比較"亮的星來協助定位. 而且我很肯定我尋星不能用對角鏡, 不然會迷路, 如果有一天我的尋星鏡掛了, 我會買一隻6/70 mm 而且短焦的小折, 加長焦目鏡來當finder, 一定很酷. 好在鄉下地方那隻天箭肉眼可見. 不然就要從牛郎星與天鵝頭連線中間先定位到那隻天箭, 然後...比較容易的是從天箭那 3.5 等星往天鵝頭走, 如果有三度視野, 走沒多久就會看見M27 在邊邊...你看看...目鏡邊緣銳不銳利是不是很重要? 如果看不見天鵝頭...那...就算了吧, 這表示天況讓你看到 M27 也沒啥好看的. 如果還是硬要找, 那就從牛郎走到天鵝肚子那條線邊走邊找吧.


最後還是不死心想看 veil, 看到的畫面如同以上兩張銀河的感覺, 不過又比上次有veil的"感覺"了, 不過我還是相信是 "imagination vision". 講到這, 我的 OIII 濾鏡, OPT 收單兩天了還不出貨? 倒是寄了一張 VIP 卡給我, 臉上三條線...要高興還是難過?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非要看到 Veil 不可之功敗垂成

日期: 2012-7-10 23:30 ~ 00:3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M8/M20, Veil, M28, M11, M17

TSA-102 + TeleVue Binovue on T-Mount
LE 30; LE 18; XF 8.5; Panoptic 35; TeleVue UHC


對! 又失敗了... 不過失敗越多, 就對成功越渴望, 而且我還很有信心啦.
我看到的是一條...像...不是很清楚的 "銀河", 就在 Cyg 52 附近, 那條小銀河是很肯定存在, 因為不管怎麼調, 小銀河與星點的位置是固定的, 所以必定是 "something", 不是錯覺. 但是...其 pattern 與星圖上或照片上又不同? 如果說是"雲", "雲"難道這麼長時間都不會飄動嗎? 話說回來, 如果我一心想看的 Veil 就這麼不清不楚, 那又有什麼好看? 不, 不, 不...不能只有這樣, 所以...我就...訂了...OIII, 嗯, 典型的衝動型購物. 用BV 看雖然暗一些, 不過可以看到比較多細節...矛盾嗎? 有人從視網膜神經與大腦互動的觀點解釋, 不過...我只想說, 是的, 真的比較多細節. 但是 Pan 35 看起來比較有顏色 (當然是加了 UHC), 可能是高倍比較會把顏色弄不見吧? 所以 Pan 35 看久會有看見相片那種"顏色"的感覺...


M8 用 UHC 雲氣比較濃, 對比也清晰; 不過不加 UHC 也還好, 可能因為目標夠亮, 所以"清澈"一些也蠻不錯的, 這裡我覺得 UHC 沒有加太多分. M20 太小了? 放大後又暗了些, 所以愛看星雲星系的人還是需要大口徑.


M11 花了一番功夫才"幸運"找到, 還有多虧透明度高, 可以裸視到天鷹屁股那幾顆 3.5~4 等星, 倍率/視野適當的話, 真的有像一隻鴨子, 而且是由密密麻麻的星星點綴而成的, 那種"密"是球狀星團解開那種程度, 所以真的很讚. 要想個找到它的好辦法, 不能老是靠運氣啦.


M22 據說是最亮的GC, 這個就不難找了, 旁邊有亮星真幸福. 很亮, 也解得開星點.


M17 真的就是運氣很好了, 原先想從 2 等的 射手 σ 與蛇夫抓著那隻長蛇肚子的一顆亮星連線裡慢慢推進來找, 結果運氣不錯, 一隻天鵝就出現了, 這個有UHC就好很多, 加比較多分. 也忘了要看 M16. 最終還是要從射手那隻弓的頂端啟動...問題是 μ只有 3.8等, 那又要退後一點用射手 ε(1.75)與δ(2.7) 連線往前推約二倍距離來找到這個 3.8 等的μ. 找到它就好辦了... 把 μ擺三度視野最下方中央, 往北, 或朝向 3.2 等的長蛇 η 方向, "理論"上, 最上方是 M24, M24 認不出沒關係, 因為附近有一坨亮星...這個昨天有看到, 很明顯...把這坨亮星往目鏡視野最下方擺時...講到這裡, 目鏡邊緣的銳利度與大視野是不是很重要呢? 是. OC M18 會出現在上方, M18 上面一點就是 M17 啦, M17 往下拉到底, M16 出現在上方, 大功告成, 哈哈...改天實作一下.


收工, 累死了... 連M27/M57 要試 UHC 都忘了.


(7/17 update)
上星期六瑞森跟平行到關西來觀星, 我也去湊湊熱鬧... 說真的, 有被他們的熱忱小感動到一點. 瑞森的人工尋星加自由追蹤拍照的 setup 其實也很簡潔方便... 我聽他們說,  有些同好上了山拍了整晚, 頭都沒抬起來過, 全程就在電腦螢幕上處理... 這... 跟遙控遠距望遠鏡有何不同? 不過呢, 人有百百種, 各有所好, 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搞不好別人都認為我才是一個怪咖咧... 平行小姐跟她的小 DOB 找目標找得嚇嚇叫, 我倒覺得自己一直要借人家 LE 跟 XF 實在是一種不可取的炫耀行為, 真不好意思説。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夏夜的隨意觀星

日期: 2012-7-8/9 23:30 ~ 00:3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Lunar, M8/M20, M57, Veil (失敗)

TSA-102 + TeleVue Binovue on T-Mount
LE 30; LE 18; XF 8.5; Panoptic 35; TV UHC; Baader LPR


晚上八九點的時候星空簡直是完美, 等到 23:30, 毀了, 佈滿薄雲. 不過這樣也好, 隨便看一看, 然後快快上床睡覺, 明天星期一耶.


今天實在不是看DSO的好日子, 月亮還是很亮, 薄雲隨時都會漂到目標上空, Seeing 也不好, 擾動的厲害.
但是看 Veil 再度槓龜還是頗令人失望, 不過倒是因此燃起熊熊鬥志... 今年非得要看到不可, 天鵝在空中的日子還長著呢, 不信看不到. 之前不也有人認為屋頂不可能看到 M1, M33...? 再看不到, 下次老弟回來叫他幫我帶個O-III好了.
目標是天鵝 52號, 4.2等, 是Veil 西側 (Veil 大致分東西兩塊) 那一半的亮星. 我算好了, 如果把 Telrad 四度圈圈以天鵝 epsilon 為中心, 裡面最亮那顆就是 52 號, 應該不難找. 有人說...如果裸視不到 52  號, 也別想看見 Veil 了. 真的嗎?


(7/9 update) 今晚不死心, 再來一次. 可恨的是北方飄著薄雲, 然後那一側是北二高, 高度太低就會被影響到, 晚一點月亮又要出來了... 不管啦. 費了一番功夫才確認下來 . Why? 因為前面寫的方法爛死了, Telrad 可以圈4度起來, 問題是 Pan 35 擺上去才 2.9 度, 那不是圈辛酸而已? 因此一直認錯是 Cyg 41跟39. 當時裸視得到 4.x 等耶, 所以是充滿信心... 直到雲散開一些才驚覺可能找錯了? 於是打開手電筒對一下星圖, 沒錯...要走對方向還是要用 "兩星指標法", 而這兩星也要夠亮到裸視 ok 才有用. 因此用天津四與 epsilon 連線去找, 找到後看看四周地形, 發現上方有幾顆5, 6等的星圍成一道"防護罩" (自己編的啦), 再去對一下星圖, okok, 就是你了, 講到這, 尋星鏡終於有用武之地了, 就是用來確認目標啦. 不管單眼還是雙眼看, 都可以看到黑暗中略白不規則形狀的影, 問題是...搞不好是"雲"啊, 那附近不是一直有薄雲嗎? 移開望遠鏡, 用肉眼看是看不見雲沒錯, 但是誰知望遠鏡看過去會不會真有雲? 雙眼看習慣後, 單眼看很痛苦, 而且接眼附近會漏光...生氣呀... 雙眼看視野又太小...就這樣, 失焦調焦, 移上移下, 左邊右邊...就是有灰白狀東西, 又不知是不是雲? Pan 35 一度看見比較像圖片裡的 Veil, 我就想到網路上人家說的 "Imagination vision" (對應 Avert Vision, 嘲笑說, 用幻想法), 對...很可能, 是存在我腦子的影像導致我看到它, 哈哈哈... 可惡, 下次再來挑戰.




加了UHC, M57 有明顯些, 能在天況這麼差的條件下把圈圈顯示出來, 算不錯了. M20/M8 雲氣也明顯變明顯, 無奈雲實在太多了, 只好放棄先. 今年看看有沒有機會看到其間的黑暗星雲? 射手附近的M天體也來一個一個好好認一認.


(7/9 update) 用了UHC M8 很壯觀沒錯, M20 不見了? 至今不知怎麼回事. M8 不可能看錯, 因為對過星圖與相片... 靠, 要是連這個都認錯, 去撞牆算了. 忘了要來認其黑暗區, 說起來...開始覺得前面看 Veil 應該不是看到"雲", 因為這裡也有一樣的"雲", 不過這天區真的沒雲, 而且拔掉 UHC 雲就不見, 所以"雲"應該 UHC 搞出來的...別說我的 UHC 品質有問題喔, TV 的耶...


回到月亮, 月齡約 20 天吧? terminator 差不多把兔子切一半.
酒神海三連坑的  Theophilus 恐怖清楚.
Ariadaeus Rille 也終於看見, 好直喔, 尤其與 Hyginus 比起來.
Posidonius 連同昨天, 兩天看都很清楚, 裡面的地形細節一一呈現,
也試了新買的 OR 目鏡...與 XF 比起來, 雖然倍率大一些 ( 192X vs. 272X), 但是覺得差異不大, 不過 XF 比 OR 清楚, 非常肯定. 這樣...讓我又很想買 LE 5mm 了.
Plato 日漸偏北, 昨晚可以看見一坑, 今天不行...這也很不錯了, 那四個坑的大小都才2 km左右耶. 
Clavius 終於可以完整地看清楚,
至於阿波羅15的登陸地, 我幾乎想說看到了...不過還是等到真的看到那條溝再說吧.




紅圈圈是可以辨識出來的, 綠圈圈就是那條溝.
認識了月亮, 至少未來多出好多可以看的目標, 不用一到滿月就收工.
還有, Sky & Telescope 的月亮專欄終於有興趣好好去看了.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照片) 谷光學的OR目鏡

事情總是這樣發生的...
先在CN亂逛, EP版裡有人在討論 KK 的 OR 目鏡優? 還是 UO 的 abbe OR? ... (其實好像都是谷光學廠做的). 然後就有一堆人在說多讚多讚... 最重要的是, 真的很便宜... 一顆 4500 ~ 4800 日圓耶. 事實上我根本不缺目鏡, 但是從連結到谷光學廠的相片, 手上長滿老人斑的老師傅在歷經風霜的工作桌上, 一片一片玻璃手工組裝的過程, 讓我完全忍不住想買幾顆來保存...誰知道這些老師傅何時就退休了? 從此就只剩下大陸工廠大量生產的目鏡? 這些 OR 在我眼裡可不僅是科學了, 簡直已經是工藝術...

http://www.starcloud.jp/hpgen/HPB/categories/43121.html

因此呢, 又請代購業者幫忙啦... 東西昨天收到, 沒有星星可以試, 所以先貼相片...



很多人叫它 "火山口", 6mm 的鏡面小得要命, 4mm 的更小. 有人說優點是不容易沾灰塵, 喔...這也算優點? Eye relief 都很短, 所以可能幾乎要貼到鏡面才看得見...我有時候想, 現在的目鏡都好幾群好幾片, 把 AFoV 跟 ER 盡量弄大, 不過這樣不是會增加光損嗎? 如果我願意犧牲 AfoV 與 ER, OR 的結構是不是可以給我最亮的效果? (假設鍍膜相同). 而且鏡片少一些, 結構簡單, 理論上應該比較容易"準", 也比較好養不容易偏差?

做工還算細, 但真的比不上 LE, 光是消光漆, 高橋就比它好多了. 幹嘛買兩個? 當然是為了 BV 囉. 現在 BV 最高倍是 XF 8.5 (192X), 6mm 可以到 272X, 對於月球跟行星應該很 ok 啦, 再高倍可能也不實用了. 況且買這幾隻根本就不是為了"實用", 哈哈...


接下來是 4mm. 這個鏡面真的有夠小, 跟一粒米差不多, 拿來跟 XW 3.5 比一比...



既然不管實不實用, 幹嘛不買 25mm? 原因其實很好笑, 因為日文介紹網頁裡我只看得懂 ... 推薦看 "惑星" 最適合...印象裡是"行星"的意思, 所以就買短焦囉. 希望早日有機會使用. update: 昨天 7/6 拿來看路燈...還是沒星星啊? EF 實在太短了, 短到眼睫毛都要碰到才看得清楚, 想戴眼鏡用? 別做夢了...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月球旅行

日期: 2012-7-2 23:00 ~ 23:40
地點: 自家陽台
目標: 月球 (農曆 14)

TSA-102 + TeleVue Binovue on T-Mount
LE 30; LE 18; XF 8.5; XW 3.5


如果加一點想像力, 說是去旅行真的不誇張. 跟看 Discovery 不同, 因為是直接看到...只透過幾個光學鏡片, 而不是經過影像處理再投影放映...就像你用望遠鏡看到綾瀨遙與在電視看到的不同...很難解釋啦, 看就知道. 再來是...這一定要用BV看, 變大變立體, 真的像乘坐太空船從月球上空看下去的錯覺...


憑著這幾天做月球筆記的記憶, ipad 的 moon map 很難用, 因為它主要只顯示當天月相靠近 terminator 的地形, 不然就要一直往前翻, 很煩. Paper 的月球地圖要用手電筒, 也很麻煩, 而且...如果你用左右相反的折射鏡, 一定要選 mirror 的地圖...至少我一定要.


這麼多目標, 從哪裡開始呢? 就從 Fecunditstis 開始好了, 裡面的 Messier 坑超清楚,  低低的倍率就看得見了, "彗尾" 被太陽照得很亮. 本來肖想看到照片裡 Messier-A 那看起來像是兩個疊一起的坑, 不過沒辦法. 




豐富海的另一邊是酒海 Nectaris, 三連坑忘了看 Theophilus, Cyrillus, Catharina...沒關係, 改天看.


再來看 Serenitatis 裡面的 Bessel 是不是張有一條白線連到 Tycho? Yes, 沒問題. 再來沿著 Poseidonius 往南走, 沒錯...地質顏色較深, 走到快接 Tranquillity 的地方, 黑的面積更大塊了, 這裡是 Taurus-littrow 山谷區, 也就是 阿波羅 17 的降落處, 不過沒仔細研究確定地點, 所以就差不多差不多了, 這兩天有機會再來好好研究.




Poseidonius 看起來真的很粗糙, 相片右下方那條山看得見. 左邊的那條溝也可以, 不同的是由於太陽照射角度, 大部分都變"白色", 網路上找的相片大多突顯陰影的"黑色". Poseidonius 在夢湖的另一邊, 說是很粗糙的 Exdosus 與 Aritotle 兩坑就忘了看, 坑嘛...沒什麼稀奇, 下次再看就是了.




晴朗海下邊找一下 Ritter 與 Sabine, OK. 然後是 Maskelyne, 連一線, 1/4 處是阿波羅 11 降落點, 嗯...差不多差不多...反正不能看到阿姆斯壯的腳印.


海看多了, 改看一下山. Apenniues 往北到盡頭來找阿波羅15的降落點. 我認為這是最有可能辨識出來的, 連貼 3 張, 由小到大, 可惜...看得很清楚, 卻不知道確定地點, 因為原以為不可能清楚...太小看望遠鏡了. 改天再挑戰.







Imbrium 靠 Apenniues 有三個一定會注意到的 "A" 坑, 老大是 Archimedes, 另外兩個是 Aristillus, Autolycus...






其他山...Caucasus OK, Alpine 山谷就不明顯啦. 柏拉圖坑下面的 Pico, Pinto 山都變白色了. 再旁邊一點的中央灣靠近terminator了, 有仔細比一下地圖... 那些什麼 Maron, Louville, Sharp, Harpolus...等等都有對過. 只是左右相反.




剛剛沿 Apenniues 往北走, 現在往南走, 走道盡頭應該是 Eratosthenes, 結果太陽直射沒啥陰影, 看不出來, 沒關係, 不就一個坑? 旁邊就是一個大坑了 Copernicus. 用 BV 看起來好大, 坑壁凹下層次也看得見, 不誇張, 就跟底下的圖差不多... 所以才覺得在搭乘太空船... 可惜的是哥白尼坑頭上有一片哥白尼山忘了要看...




既然看了哥白尼, 就把另外兩個連成三角形, 一個是 Kepler...還好; 另一個就有趣了, Aristarchus. 下面的相片比較像昨晚看到的樣子, 一片火山活動活躍的證據, Aristarchus 旁邊的 Herodotus 據信就是一個火山口. 滿月前是看 Schroter's Valley 最好的時機...就是底下相片那一區.




terminator 南邊附近出現一個大坑, Grimaldi. 回到中間一點, 最明顯的就是 Tycho 坑了. 下面的巨坑 Clavius 在滿月下真的超難辨識, 要不是它坑內有三連坑的特徵, 還真認不出來.


最後當然不能不提我認識的第一個月球地形, Hyginus Rille. 折射鏡看就像 手錶的指針 1:45...這是書上說的, 看起來也蠻像的啦. 今天看起來超清楚, 坑邊的玄武岩深色火山地質也很清楚, 想貪心看有沒有那一圈圈的溝紋? 答案是沒有...看不見.




雖然知道旁邊有 Ariadaeus Rille, 可惜功課沒做好, 不知其確定位置, 所以...飲恨.


大致就這樣, 看月亮真有趣, 隨著光影不同, 不同天看有不同效果, 人家嫌月亮太亮沒東西看...來看看月球呀, 很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