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辨識巴納德星系 NGC 6822 裏的 H II 區 Hubble V, X

觀星樂趣百百種,剛開始找到目標,能 "看到" 就很有成就感了;進一步挖掘目標裡面的細節又另有好玩的地方。巴納德星系 NGC 6822 離我們很近只有 160 萬光年,如果連離我們 250 萬光年的 M31 都可以挖到其球狀星團 G1,那麼要認幾個 NGC 6822 裡面的細節一定不會有問題的;幾年前還在努力嘗試要如何看到的程度,現在則是把它當作例常測天況透明度的指標呢!


天況好時 NGC 6822 算是一些老手的雙筒目標,我在市區陽台三吋鏡看得似有似無:

NGC 6822/NGC 6818 in high LP City Center (FC-76 DCU; 7mm Nagler + 2X Zeiss Abbe Barlow for 163X)

這是盡量模擬當時視感畫的,畫完轉數位單張勉強還看得到的程度,但貼在 web 上好像什麼都看不到了? 

隔天回關西拿大隻的看:

NGC 6822 (CFF 160 f/6.5; 10mm Ethos for 105X)

NGC 6822 本體沒問題,棒狀的中心、雜落其中的點點恆星... 清楚得很,但當時想認最明顯的兩塊 H II 區都很心虛,星系北側右邊那個 "Hubble V" 還好,"X" 就太勉強了;不過收穫是至少知道幾個定位星點,有三顆 12.X 等亮的星星圍成三角形成為很好用的冒險出發站,再隔天出動 10" 鏡來認:


H II regions Hubble V & X in Barnard's Galaxy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這次就不畫巴納德星系本身了,專心來畫 H II 區;我也覺得可以不用濾鏡,"Hubble V" 有一點幫助,X 的話我完全感覺不到有沒有濾鏡的差異;"V" 把倍率拉夠就有了,"X" 因為小倍率要拉更高,不然還真的會懷疑是不是一個星點而已;我是怎麽認得呢?貼一下我的方法:


H II regions Hubble V & X in Barnard's Galaxy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再貼一張網路上找的天文相片來對照,我把相片鏡像反轉過來對應我實際看的情形:



紅色圈圈的三顆星就是前面提到定位用的三角形 12.X 等亮星,"V" 比較大但亮度就稍微低一點點,反倒是 "X" 稍稍亮一些;不過倍率拉到 375X 後 "X" 面積就大到很明顯而不會誤認為星點了。


這兩個 H II 區的位置我是查到哈伯先生 1925 年的一篇論文,因為他還附了地圖!



另外 Google 到的參考資料還有這篇 Rich Jakiel 寫的文章


古時候望遠鏡的視野小,見樹不見林的結果下人們常常會忽略掉大目標,因此只發現到這兩個明顯的 H II 區而沒看到 NGC 6822 本體也是常有的事;"Hubble X" 就有 "IC 1308" 的編號。1887 年當時,Frank Leavenworth 先生用 26 吋的折射鏡在看時,同樣沒看到 NGC 6822 本體,他以為是比較大,現在被叫做 "Hubble V" 的那個,而旁邊的 "Hubble X" 是新發現,所以才把它編號為 "IC 1308",否則 "Hubble V" 應該也會有個 "IC" 編號呢。 



除此之外前陣子也找了兩個屬於夏夜的星系目標,也是停在我的待觀測清單很久很久的目標,一個是在天鷹座範圍內的 NGC 6814:


NGC 6814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平地屋頂看這種 11.X 等亮的星系就算拿 10" 鏡看也有點吃力,主要還是看該目標有沒有很亮的核心?角度是否剛好讓雲氣集中的位置?...... 我看電子星圖 Skysafari 畫的圖示是扁扁的側面看的角度,心裡還暗爽了一下,因為這個角度通常比較好認,最怕的就是正面看圓圓像 M33, M101 那種;結果..... 就是正面角度圓圓那種呀!還好核心亮度還可以,不然真有點難度喔。


另外一個比較簡單,位在天鵝座範圍內的 NGC 7013:


NGC 7013 (CFF 250CC f/15; 12.5mm Docter for 300X)

我用 17mm Ethos 220X 時就看到了,倍率拉上去之後 "核心" 相當明顯,而且不僅明顯,看起來形狀長長的,好像是另一個單獨存在的星系的感覺,外圍包著另一個淡淡的大星系的樣子。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三個拉到 500X 看的行星狀星雲

大家都知道質量比太陽 0.8 ~ 8X 恆星燃料耗盡後會爆成行星狀星雲然後變白矮星,不過進入行星狀星雲階段前還會有一段短暫但精彩的旅程,這個之前有記過一篇外行的筆記:


死亡之舞 -- 開花的 M57


在 AGB 階段尾巴過渡到真正電離狀態的行星狀星雲中間,有段僅僅維持數千年的 PPNe (pre-planetary nebula) 階段,在這個階段的目標不但有明顯的氫與氦兩層薄殼,也有因不穩定狀態下氦閃造成的層層雲氣堆疊... 不過很可惜,大部分的 PPNe 只能靠紅外線觀測;但在夏夜星空卻有三個難得可用肉眼,而且不必出動天文台級鏡子就能欣賞到的目標喔。六月份雜誌講了很多行星狀星雲,其中一篇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作者之一 Steve Gottlieb 介紹 3 顆很特別的 PPNe (pre-planetary nebula) 目標,其中兩個之前看過,另外一個在蛇夫座別名 明考斯基蝴蝶星雲 (Minkowski's Butterfly) 的 M 2-9 沒有 (而且這陣子也都一直失敗)。


第一個是位在天鵝頭附近,別名足跡星雲的 M 1-92。以前的筆記在這邊:



我自己從來不曾清楚分開過它對稱的 "兩瓣" 雙極 (bipolar) 外觀,更不用說大小濃淡有別,長得像 腳跟 與 腳尖 模樣的 "足跡" 組合了。原因很簡單 -- 倍率不夠,300X 一定不夠,除非有無敵的 seeing。這次用新歡 CFF 160 試試看:




圖文不太符,這是看木星時的搭配,如果是新冒險的 DSO 還是要回到單眼。


Minkowski 1-92 (CFF 160 f/6.5; 3.7mm, 4.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447X, 568X) 

M 1-92 位置不難找,看看星圖,應該都會從天鵝頭 輦道增七 出發吧?只要克服這邊密密麻麻的星點干擾,越過短暫的叢林就能定位好位置。這次其實在 350X (6mm Ethos + 2X Barlow) 時就發現 "兩瓣" 了,雖然因為太小而且 seeing 不佳而不能持續出現,但還是有點興奮;大膽把 4.7mm Ethos 放進 2X 巴羅後,倍率拉到 447X,出瞳徑 0.36mm,耐心等一下...... 果然 "兩瓣" 就頗為清楚的呈現了,很明顯的 西北西側 那瓣較濃也較大,對面那側稍稍小一點也淡一點;那把 3.7mm Ethos 放進去呢?568X,出瞳徑 0.28mm...... 也可以喔,畫面穩穩沒破,腳跟與腳尖清楚分開,直視就能持續看見。超有成就感的!!


Minkowski 先生 1946 年時在底片發現 M 1-92 時形容說是 "沒有中央星的雙核心星雲,北邊大小大約 3 arcsec,南邊較暗,中間有條黑線分隔,可能不是發射星雲而是反射星雲,反射某顆被遮蔽住的星星",並沒提到 "足跡" 之類的;被叫作 "足跡星雲" 則是 1975 年,那位很多我們看到命名 HH 什麼、HH 什麼... 的 "Herbig-Haro" 物體的 George Herbig 先生取的。


第二個目標 "蛋星雲" 也在天鵝座範圍內,同樣這邊也有以前的紀錄:



這個目標一開始是在 1967 年天文學家 Fritz Zwicky 在底片上搜尋他後來收集了數千個 密實星系 (compact galaxy) 時發現了 "一對藍色糊糊的橢圓形目標",並給了編號 IV Zw 67.。之後陸續有相關的光譜學研究,後來紅外線光譜學先驅 Mike Merrill 先生在 1975 年一月份 sky & telescope 雜誌一篇 "Mysterious 'Egg Nebula' in Cygnus" 文章給了 "蛋星雲" 這個暱稱。


PK 080-06.1 Egg Nebula (CFF 160 f/6.5; 3.7mm, 4.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447X, 568X) 

蛋星雲的位置也不難找,我是從 61 Cyg 這組漂亮的雙星出發;這個目標之前看就能清楚拆開 "兩瓣",這次倍率拉這麼高當然看得更清楚啦;我查資料發現其實它中央的裂痕是因為剛好中間有雲氣遮蔽才會看起來這麼明顯呢,不過相關的光譜研究對業餘者來說太難了,我沒仔細看,也看不太懂啦。實際目視除了裂痕明顯以外,北邊那瓣特別明顯也拉比較長,靠近裂痕端點有個亮點,不知道是不是星點?如果想要體驗這種 雙極 (bipolar) 外觀的目標,拿出你可以拉到最高倍的鏡子出來吧!



天鵝座還有一個編號特殊的行星狀星雲目標 Humason 1-2:


Humason 1-2 (CFF 160 f/6.5; 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350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這個目標跟前兩個不同,是道地的行星狀星雲只是長很小顆而已,加上濾鏡會清楚很多,有人說這顆有 "迷你版 M27" 的味道,仔細看還真有幾分類似,可惜後來雲上來了,沒機會再拉到 4~500X 細細觀賞。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3 吋鏡的市區陽台看眨眼星雲附近三個行星狀星雲

每年六月星況總是不佳,即使沒下雨,天空也飄著高空雲,市區更糟,加上常有的空汙、霧霾... 難得有清朗的夜空。不過總是有機會,機會一旦出現當然要好好把握:




市區光害區觀星既要兼顧輕便,但也希望能看深一些;想看深一些倍率就要拉高,倍率拉高視野變小,因此沒追蹤能力的架台就比較辛苦了。因此最近換了 82 度廣角目鏡取代 52 度的 LE:



原先想買 5mm 的,結果不知為何各個購物網站都缺貨,而且缺超久,後來決定把已下訂的 5mm 換成 9mm,想說加上 2X 巴羅後反正也差不多。上面就是目前市區觀星用的組合,都走 1.25" 規格。


六月中一個難得晴夜,臥房小陽台朝東北向天空,抬頭望去觀測位置最好的就是天鵝座;平常別名眨眼星雲的 NGC 6826 只是我偶爾測手持小雙筒的目標,好像連畫都懶得動筆,現在可是如獲至寶。


NGC 6826 in high LP city center (FC-76 DCU; 7mm Nagler +2X Zeiss Abbe Barlow for 163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才用 30mm LE 尋星時就發現眼睛一眨一眨的目標了,連濾鏡也沒裝。既然夠亮就大膽把倍率拉最高加濾鏡,看看能發現什麼細節?濾鏡上去之後雲氣面積瞬間變大,雲氣可以清楚地分成兩層,星雲南側的 11.2 等亮星也穩穩出現,這樣就有點信心來挑戰附近另兩顆之前沒找過的行星狀星雲了。


NGC 6826 大約 9 等亮;而比較遠,往東南方距離約 6 度左右的 NGC 6884 星圖上說 11 等亮:


NGC 6884 in high LP city center (FC-76 DCU; 7mm Nagler for 81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這顆小這麼多,為什麼倍率不拉高?因為拉上去什麼都看不到呀!所以又回到中低倍加濾鏡後倍率再慢慢爬上去看。結果 81X (7mm Nagler) + O-III 就發現其中一個較暗的 "星點" 變胖也變亮了 -- 不是真的變亮,而是比其它原來比它亮的亮;倍率再上去好像也沒更好,所以最後就用這個倍率畫圖,真的只是 "看到就好",沒有任何細節。


這樣的話,12 等亮的 NGC 6833 還有機會嗎?


NGC 6833 in high LP city center (FC-76 DCU; 9mm Nagler +2X Zeiss Abbe Barlow for 127X; Thousand OAKS LP2 UHC)


這顆可是把所有會的把戲都用完了才看到,不過是札札實實可以持續直視那種。目標實在太小了,小鏡子的有效倍率沒辦法拉到我現在很習慣的 200X 以上,用 O-III 又太暗,組合調配了半天才用 127X +UHC 搞定,這顆沒用濾鏡完全沒辦法,但加了 UHC 後看起來還會眨眼呢。

這就是大光害區小鏡子找這三個分別亮度為: +9;+11,+12 三個行星狀星雲的經過,NGC 6826 還頗有看頭,其他兩個能 "認出" 就很不錯啦!後來用 30mm LE 套上UHC 試試看東面紗,沒想到居然看得到 "一團" 雲氣呢,雖然只有片段但也頗令人興奮;NGC 7000 的北美洲更清楚,"片段" 面積也更大,以後一定要拿 12 公分鏡來試試。


不過就算在鄉下用大鏡子,碰到只能雲縫尋星時也好不到哪裡去:


Messier 4, NGC 6144 (CFF 160 f/6.5; 17mm Ethos for 62X)

星點粒粒分明的 M4 沒問題,中間一串 11.X 亮,別名貓眼瞳孔的星串也很清楚,不過 NGC 6144 看得好辛苦,我的 "可視性" 分數只給倒數第二的 4 分,難以直視持續看見,只能擺視野邊邊斜視比較清楚。


後來只能追著雲縫跑,其實最後也沒追到什麼,只有撈到 M9 旁邊兩個球狀星團:


NGC 6356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3X)

這個星團精彩度不輸 M9,又大又明顯,看起來亮度大致分兩層,內層面積比例蠻大的,我查它的 Sharpley-Sawyer 分類是屬於相當密集的 Class II。


M9 (NGC 6333) 亮度:+7.7;大小約 12';

NGC 6356 亮度:+8.25;大小約 10';

NGC 6342 亮度:+9.65;大小約 4.4';

一個比一個暗,一個比一個小,當然難度一個比一個高,就像前面 FC-76 DCU 看 NGC 6826;NGC 6884;NGC 6833 一關接一關挑戰。同樣的這個 NGC 6342 就沒那麼簡單了:


NGC 6342 (CFF 160 f/6.5; 6mm Ethos + AP 2X Barlow for 350X)

跟 NGC 6144 一樣搞到要拿出巴羅鏡,而且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確認,這個球狀星團看起來跟 M15 類似,有點稀疏...... 核心還好,應該說外圍有不少星點散佈啦。查過它的外觀分類是 Class IV,果然跟 M15  一樣。


  • Class I (1): M75
  • Class II (2): M2, M80
  • Class III (1): M54
  • Class IV (4): M15, M28, M62, M92
  • Class V (7): M5, M13, M30, M53, M69, M70, M79
  • Class VI (1): M3
  • Class VII (2): M10, M22
  • Class VIII (3): M9, M14, M19
  • Class IX (3): M4, M12, M72
  • Class X (3): M56, M68, M107
  • Class X-XI (1): M71
  • Class XI (1): M55
  • Class XII (0)


DSO 不行,不過拆雙星還可以,比如每年夏天都會看的 天蠍 Xi 與 Nu 這兩組,但是 Xi 的 AB 兩個居然沒拆開,有點遜,也許當時位置太低。心宿二 Antares 也是一直拆不開,直到 21:00 之後爬高一點後才拆開;原本位置比較好的就沒問題了,比如分開僅 1 arcsec 的蛇夫第 24 號星 (WDS 16568-2309),4.7mm Ethos 就拆開開,藍白+藍白很清楚;還有一個同樣在蛇夫的編號 HR 6689 (STF 2244),相距只有 0.7 arcsec,3.7mm Ethos 也能拆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