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十二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十二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四分之一圈不到的火星觀察

2024 的木星與火星比較晚出現,正值 seeing 普遍不佳的冬天,加上回關西架鏡子的次數也少,因此觀察次數大不如前;不過 seeing 不佳真的很傷,幾次回關西架大隻的想看行星,即便目標位在天頂,畫面也是晃到不行,有時還不禁會想 -- 是今年特別差嗎?



這是去年底今年初看行星的基本寫照,架在市區大樓的曬衣陽台,趁目標還沒被屋簷遮住前的 50~60 度仰角時趕快素描。


2024 是週期中的小火星,剩 14.X arcsec 而已,但畢竟兩年才一次,加上過往觀察帶來的種種興奮經驗,總會期待熟悉的紅色星球地形地貌再度出現眼前。不過就像前面提到的,seeing 實在難得好,因此前幾次看,大多就只有一個扭來扭去、比較大的橘色球狀物體而已,最多最多也只能認出一點北極冰帽,女兒說像顆 "發霉的橘子",還真貼切呢。


Syrtis Major and edge cloud (Mewlon-210; 268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到今年開年才終於有機會看清楚一些地貌,而且就是最熟悉的大三角 Syrtis Major,大三角的頭部朝 P side 彎過去也看得出來。往 P side 接著 Syrtis Major 的地形是 Mare Tyrrhenum,隔著一小斷層後是 Mare Cimmerium ,位置大約是 西經 230 ~ 270 左右吧? 我勉強可以認出那個 "小斷層",不過那兩個 海 (Mare) 的輪廓不是很清晰,尤其南側,一片黃黃霧霧的。我也有用拍太陽的相機錄了一小段來疊圖,技術太差,不過糢糢糊糊看得出大三角:





今年火星正對著我們的點的 "緯度" 大概在 +15 度 (北緯) 左右,記得上次 (2022) 在 南緯 (-15) 度 左右,上上次 (2020) 在更南緯 (-40) 度 左右;意思就是今年北極稍稍傾向我們,南極則有點背向我們,所以呢,北極看得到的部分比較多,反之靠南極區域就比較少;因此今年可以看見很大片的北極冰帽,冰帽沒有覆蓋住的暗色地形也很清楚,這邊的 "暗" 程度不輸南半球的幾個海,但之前總是伴隨著 Syrtis Major 的 Hellas Basin 卻變得不容易看見,太南邊了。除此之外就是邊緣很多雲,F side 的跟南邊的更明顯。


Syrtis Major and NPC (Mewlon-210; 268X~386X; #12 yellow color filter)

隔兩天 seeing 難得的不錯,不過看的時間差不多所以看到的地貌位置也差不多,因為 seeing 更好所以倍率試著拉到 386X (口徑單位公分的 18X;出瞳徑 0.54mm);Mare Tyrrhenum 與  Mare Cimmerium 間的分隔裂縫比較清楚了,北極冰帽沒被冰蓋住的暗色地形輪廓也很清楚,Basin Hellas 雖然認得很辛苦但最後也大致能確認位置,最主要還是覺得難的的雲、或霧、或塵土實在太多了,尤其 Mare Tyrrhenum 下方那塊很令人混淆。




Acidalia Planitia, Valles Marineras, Meridian Platinum (406mm f/3.75 DOB; 373X; #12 yellow filter)

這是農曆年假時回關西架完大 DOB 後起雲,只剩兩顆行星時看、畫的。位置跟三週前不太一樣了,正中接近經度 0 度的子午線,因此最明顯的當然就是 Meridian Platinum:




因為用 DOB 看的,所以左右方向會跟我大部分的素描相反,剛剛在對照之前的圖時,連自己都覺得不太習慣。這邊的地形大概是這樣: 子午線平原往 P-side 方向第一個明顯地形應該是 Mare Sabaeus -- 上圖連著 Meridian Platinum 延伸到 5~6 點鐘方向那條暗色的,然後就是大三角 Syrtis Major -- 在圖的 5 點鐘方向邊邊。另一方向往 F-side 是 水手平原、灣、峽谷,"水手" 的南邊是 Mare Erythraeun,不過今年偏南邊的都不容易看見,所以這次沒認出來;北邊則是難得北半球比較明顯的暗色地形 Mare Acidalium,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今年北半球比較容易看,因此看起來好大一片喔。NPC 也很大片,不像上次與上上次,看起來都只有一個小小白點而已。然後 "雲" 仍然很多,尤其南半球;今年比較沒有在看別人的觀測紀錄,因此南半球有發生什麼事嗎? 也不知道,找時間應該來看一下。然後就是 大口徑碰到還可以的 seeing 時真的會由衷感謝大口徑,看到的細節程度完全是不同等級。


2 年前,也就是上次看火星時才說 "只看了半圈",往年至少都能完整看完一圈 360 度的火星,結果這次剩不到 1/4 圈了,現在二月又開始無止境的陰雨天,不知道這次的火星會不會就停在這裡了呢?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2023 年的小回顧

每年12 月底,我總會花點時間整理一年來勤奮的觀星紀錄與邪惡的購物清單;比起過去幾年,2023 年有很大的不同... 就以 "觀星紀錄" 來說吧,過去每年超過 100 次的觀察次數從搬家到市區後就逐漸下降,2020 年首次跌破百次: 95;2021年又回到百次以上;2022 年: 82;今年 2023 剩: 52 了,差不多是腰斬;不過好消息是歷經幾年疫情後又開始上山了,雖然只有 3 次,但總是個開始。


這幾年使用的架台比較固定了,不再浪費錢換來換去;從 2020 年起幾乎只在用 RST-135 與 RST-300 ,在市區家則以手動的 DM-4 為主,DM-6 現在很少用,只在測試或調整器材時才用:





2023 年被送走的有誰呢?


第一名: DOCTelescope 305mm F/3.85 Newtonian



總共才陪我 15 個月,當時是為了更大口徑而賣掉 CFF 250CC 換來的;結果今年又為了優化整體重量及受不了更高檔的主鏡材質誘惑被 Catalin 拐去訂了 CFF 300CC... 只是不知道他老兄明年到底交得出來嗎? 哭哭⋯⋯


第二名是第二度購買的 FC-76 DCU:




還不錯,撐了快 2 年半才被無情的主人賣掉,算是去年底換成 FC-100 DZ 的關係嗎?


第三名也是 第二度購買的 Mewlon-180C:




這支是買二手的,撐了快 2 年,主要放在市區看行星用;結果接手 Kenji 先生的 Mewlon-210 後替換掉,Mewlon-210 也是第二次買,怎麼老作這種蠢事?


第四名同樣是第二次購買的 Nikon 18X 70mm 雙筒:




後面那隻啦,前面這隻賣掉我就剁手!! ^^"

同樣撐了快 2 年,實在太少用就賣掉了,如果硬說換了什麼? 應該就是 Canon 18X 50mm IS 吧?


目鏡的話,換掉一堆 LE 跟高橋的 Abbe:



因為 高橋出了新系列呀 ~


舊人走,新人來,有哪些新朋友呢:


第一是 高橋的新目鏡系列 TPL:



 

後來還追加了 9mm 一對,都是 Kenji 先生幫忙帶的。


第二是 Canon 18X 50mm IS:



這也是 Kenji 先生帶回來的……


第三是 Mewlon-210,又是 Kenji 先生的




第四是 Borg FL 鏡頭,還是 Kenji 先生帶回來的⋯ 





第五名... 406mm f/3.75 的主鏡與 16" DOB 整體的結構重作,其實等於重買一隻 40 公分 DOB 了:



沒想到這隻現在變成我的主力,果然只會越來越大隻 ^^"

這隻 40 公分與 Mewlon-210 兩隻出勤次數相同,合起來佔 50% 的主鏡使用率



那今年有什麼印象深刻的目標觀察呢:

首先當然是鳶峰碰到好天氣那次了,用 16 吋主鏡看到滿滿雲氣交錯的史蒂芬五重奏:




還有 NGC 7331 與 NGC 891 的暗帶... 好清楚呀! 





用小鏡子看出因南北極暗而呈現出 "長方形" 樣的 IO 也頗難忘:



今年用大鏡子看了不少新舊目標,雖然很厲害,不過因為想說都用了大鏡子,看到這些星系、球狀星團... 也不算什麼啦~ 倒是有些之前看多很多次卻一直模模糊糊的目標,今年看清楚了覺得印象深刻,比如 WR 134 nebula:




比如明知道很壯觀卻一直沒機會看的 NGC 5128:





還有海鷗頭 Gum 1 的暗帶及細節:



除此之外,今年還發憤把以前亂七八糟丟進相簿的一堆素描... 可能有幾百張吧? 不知道有沒有上千? 全部重新分類,檔案命名後放在 Google 雲端硬碟以便利查詢:

Shared astronomy sketch

做這件事真是去掉半條命,眼睛都快瞎了~


還去了鳥取,拜訪神人 松本龍郎大師:




還有還有... 改造了 FC-76 松本雙筒、請廠長研究了一堆小東西,還認識了即將搬家到東京工作 Kenji 桑 -- 不斷誘拐我買東西的壞朋友 XD,哈哈~ 還有阿勇當爸爸了,小 baby 好可愛 ~ 超久沒聯絡的瑞森又連絡上了,國王買了 TEC 180 真想過去摸摸,福聲的 18" 換裝超人結構、星夜兄拿到夢寐以求的 WX 10X 50mm,甘醫生整年都在日本玩的樣子...... 而且 我提起勇氣去考 N3,只是不知道會不會過啦^^",最近還能背完松田聖子的 sweet memory、青い珊瑚礁,還有菅田將暉的 虹...... 這樣出發上山時,是不是可以學電影 すずめの戸締まり 裏開車兜風時 芹澤唱歌的模樣了?


2023 有一堆不如意的事,不過也有許多不錯的事,希望明年也很精采呀 !!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義大利麵的一小塊以及其它目標觀察 — Sh2-240, NGC 2024, IC 1747, Sh2-188, NGC 604, M46

北部陰霾好久終於有幾天晴夜,本來打算補補錯過的火星衝,不過這幾天 seeing 實在糟到不行,看來這次的火星年只能停在這裡了,殘念呀。


現在市區幾乎只用經緯儀,所以把 RST-135 拿回關西了,不過面對一堆重裝備不知道拿回來要幹嘛? 但看器材閒置著就不順眼,錢都花了當然要物盡其用,RST-135 規格書說負載 18 公斤,何不試試全負載不到 16 公斤的 CFF 160 ?



依過去經驗,小架台架大鏡子要換個長夾具先,所以挪 RST-300 的用,然後再補一片,這次改用 Losmandy 原廠的長夾具:



有刻度、還有水平氣泡,夾面接觸面積又大,看起來真是好東西,以前怎麼沒注意過呢?




所以小 RST-135 變成這樣:



趕快上場試試 ~ 首先就是在漫漫陰雨天時研究的義大利麵條,編號可以叫作:Sh 2-240,位置很好找,在金牛的牛角 1.7 等亮星 beta Tauri 東邊一點點而已。義大利麵條整團大約有 3 度大小,平地屋頂的條件完全不考慮小鏡子,只能用大隻的把倍率稍微拉高,而且還要挑比較有機會的 "局部" 試試看,研究半天最後挑了 3 塊。


下一步要對星圖;先找張天文相片,長這樣:


我挑了 (1) 麵團左下角有一塊 (2) 麵團整個右側 (3) 麵團下方那顆紅點


再下一步要從電子星圖中認出正確的星點位置…… 通常這是最辛苦的步驟,主要因為天文相片裡的星點 "亮度" 顯示跟電子星圖,甚至實際目視星點亮度常常不一樣,因此茫茫星海中對起來很容易迷路:



對出來了,最後還要做反向:



然後才能拿這張尋星圖上工,如果要再講究一些最好先搭配好尋星用的目鏡倍率與視野大小,這樣實戰作業時才比較一致。


結果呢? 最後只有 (1) 成功而已:


NNE part of Sh 2-240 (CFF 160 f/6.5; 17mm Ethos for 61X; O III filter)

還算明顯,我覺得比西面紗 "稍難" 的程度,圖上雲氣覆蓋的是幾顆 10 等亮左右的星星,上面單獨一顆編號: HD 246515 附近雲氣最明顯,其次就是下面 HD 246646 那幾顆附近了。(2) 那整片我當時認不出來。(3) 那個小紅點也一樣,相片看起來很明顯,但實際上不管用不用濾鏡、拉高倍... 都沒用,改天問問其他有拍的同好,這顆小紅點是用曝光更久的另外疊上去嗎? 還是用哪種濾鏡?


義大利麵團就這樣而已了接下來找了一下別名火焰星雲的 NGC 2024;之前會走到這裡都是為了認馬頭,天文相片裡的火焰星雲璀璨又壯觀,不過雖然沒認真找過 NGC 2024,但印象裡找馬頭時滑過附近卻從來不見什麼明顯雲氣,出了什麼差錯呢?


NGC 2024 (CFF 160 f/6.5; 12.5mm Nikon NAV-HW for 83X; O III filter)


跟找馬頭一樣,目鏡下第一眼就是超耀眼的參宿一 (Alnitak),而且離 NGC 2024 太近到會有影響的程度。套上 O-III,把參宿一移出視野最好,東側馬上就能察覺雲氣,看久一些,眼睛適黑狀況更好後雲氣中央的裂縫就可以認出來了,倍率低加上 seeing 不佳,看不出天文相片裡裂縫的枝枝節節,不過裂縫主幹還算清楚。想一想... 其實找馬頭前可以用著個目標來練習,練習習慣暗縫的感覺。


RST-135 背 CFF 160 看起來完全沒問題,接下來看換裝 Losmandy 長板的 RST-300 好不好用。最近懶得把 12 吋牛頓鏡扛上屋頂,因此多半只看中天或北天目標,所以轉向開始有點西下的仙后座,第一個目標是離仙后座 epsilon 星 0.5 度左右的行星狀星雲 IC 1747,這個目標以前找過:



這次用反射鏡看:


IC 1747 (305mm f/3.85 newtonian, 3.7mm Ethos for 324X, UHC filter)


IC 1747 其實很簡單,倍率拉一下就算沒濾鏡也看得到,"看得到" 沒什麼,看到細節才有趣,上面這兩張素描最大的差別在 2016 年用 Mewlon-210 做到 244X 看時居然能看出中空的環狀! 我看老外一些老手都要做到 500X 以上甚至 900X 才看得出其中的空洞,那到底當時我是怎麼看到的? 而且素描紀錄裏當時的 seeing 很差,這樣應該更不利於辨識小目標的細節才是。仔細翻一下當時的文字觀測紀錄... 其實當時並不是看到 "中空",而是略有面積的雲氣範圍裡 南北 兩側的雲氣看起來較濃厚... 嗯,這樣就解釋得通了。 


這次看到的樣子非常普通,大部分小小的行星狀星雲放大到 2~300X 仔細看都會長這樣,中央部分比較亮,外面再圍一層淡淡的雲氣。由於倍率不夠且 seeing 不佳,小行星狀星雲的中空並不容易看出來,而加了 O-III 或 UHC 後反而容易看出早期噴發到外圍的雲氣,但比對天文相片時會覺得差很多,明明是中空的怎麼變中央核心了! ^^"



 仙后座有很多有挑戰性的行星狀星雲,Sh 2-188 也是其中之一:


Sh 2-188 (305mm f/3.85 newtonian, 10mm Ethos for 120X, O-III filter)


這個目標難在面積有點大,有點像之前看過的那些古老行星狀星雲,而且目視時只有東側弧狀較明顯,因此感覺比較像 NGC 6888 弦月星雲這類常見的超新星殘骸... 坦白說看得有點辛苦,averted vision 下比較有把握,120X (exit pupil diameter 2.5mm) 已經是極限了,出瞳徑再小下去不管用不用濾鏡都認不出來。


Losmandy 長夾具還不錯,值得推薦... 不過好像買不到了? 我是在德國網站的存貨裏找到的。


2022 年末因緣際會下又買了一隻 4 吋折射鏡,哈哈~



我還是很愛 4 吋折射鏡的!! 趕快來開光,東北季風又開始吹了,下一次晴夜不知道要等多久...


NGC 604 in M33 (FC-100 DZ, 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267X)

NGC 604 也算是老朋友,看很多很多次之後熟門熟路就不難認了。4 吋鏡的專長當然不是集光力,把倍率拉超高主要是想看其光學品質能耐,0.37mm 出瞳徑下星點狀況如何? 有色差跑出來嗎? ...... 沒有沒有,星點細細的沒變形,沒像差也沒色差,非常完美,也順利認出約略南北拉長的 NGC 604,沒問題。


NGC 2438 in M46 (FC-100 DZ, 12.5mm Nikon NAV-HW for 64X, O-III filter)


幾顆星點不夠,最好來看視野裡滿滿的星點才過癮;我最喜歡的 M37 跟 M46 挑一個...... M46 好了,裡面也有一個 NGC。不過氣溫這麼低畫 M46 實在不是個好主意,星點太多太密,手凍著描星點真痛苦,結果虎頭蛇尾只認真的畫了西側三分之一的星點;行星狀星雲 NGC 2438 用 O-III 看非常明顯,它的環狀與中洞低倍就認出來了,改天應該拉個 3~500X 來看細節才對。



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有計畫與沒計畫的觀星

最近看了兩篇頗有同感的文章,一篇是 11 月份 S&T 80 周年特別版 (哇! "八--十--年--" 耶...太驚人了!),Howard Banich 回顧自己觀星歷程,從追逐困難新目標完成一份又一份目錄清單,到近年用更大的鏡子、更熟練的技術反倒回頭細拆原本早已熟悉的所謂 "芭樂" 目標的樂趣;另一篇也是位資深編輯 Bob King 講他最近辨識 NGC 206 裡面恆星的經過,如何先大膽嘗試、再謹慎驗證,最後面對自我的過程... 都相當有趣。


我自己現在還是常在追求困難的新目標,有做紀錄之後總想突破紀錄,不管目標的內涵、也不管目標的特色,多一個算一個,其實到頭來也只是個 "數字" 而已,除了數字增加的成就感以外,好像也沒什麼其他東西了? 一個禮拜後可能都忘了。


Collinder 89 (FC-76 DCU f/7.5; 9mm Nagler for 63X) in High-Light-Pollution City Center



Collinder 93 (NGC 2232; FC-76 DCU f/7.5; 7mm Nagler for 81X) in High-Light-Pollution City Center

像這兩個就是在市中心家陽台看的,完全沒有事前計畫,純粹是因為星圖有而紀錄沒有,才去畫的,所以兩三天後就忘光光,不管從美感? 觀測紀錄?... 各種角度想都意義不大。


NGC 2420 (Mewlon 180c; 9mm Nagler for 240X) in High-Light-Pollution City Center


NGC 2395 (Mewlon 180c; 9mm Nagler for 240X) in High-Light-Pollution City Center


這兩個也算雞肋,不過這次改架大台點的鏡子,算是測器材順便畫新目標。


NGC 2392 (Mewlon 180c; 7mm Nagler for 310X) in High-Light-Pollution City Center


看這個目標就覺得比較實在,愛斯基摩星雲算蠻 "芭樂" 的,因為夠亮,所以可以把被倍率拉很高來看,可以看到中空的甜甜圈外型,還能分出兩層雲氣,因此不知不覺會多花幾分鐘把目光停留在目標身上,收完器材閉上眼,大腦還有剛剛的痕跡...... 就算 "數字" 沒增加也覺得值得。



當然,不能說找新目標,或者新目標只有微弱的痕跡,就覺得一無是處;其實有計畫的尋找、並達陣是另一種樂趣:




Terzan 7 (Mewlon 180c f/12; 4.7mm Ethos for 456X)


這是看完雜誌別人分享的目標之後列在自己計畫清單的,看了一個多小時後似有似無的雲氣,沒有特徵、也估不出大略的範圍,純粹只是好像有 "看到",不過畫完之後超興奮,因此隔幾天有機會就會想拿更大隻的出來驗證一下:



Terzan 7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有明顯一些,當然就更肯定了,註解一下:




Terzan 7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雖然要 averted vision,但至少可以持續看見,有點像梯形的外觀,小頭朝北大底朝南,我覺得最明顯的部分在大底的西側,東側腰部的雲氣也不會太困難認出。



Bob King 說他在 2016 年第一次發表分享 NGC 206 裡面星點文章後,其實有不少人指出一些懷疑點,他自己也不掩飾對自己的懷疑,比如顏色... NGC 206 是巨大的 OB 星協,照理說其星點看起來應該多為藍白色調,而他認出來的卻都偏黃色;後來他也沒對批評辯解、當然也沒停止探索,而是遍尋資料,包括諮詢一些論文的原作者... 再繼續不斷地觀察,然後才有 2021 年的下一篇分享。超坦率的!! 不吝於說出自己的經驗,也正面的面對懷疑,努力求證、持續觀測... 像他說 10" 鏡認 15 等星這種事,我可能就不敢講,哈哈~ 我們這種業餘、樂趣觀星者,不懂光學理論、也不懂天體物理,總覺得講出這種話會被別人笑是吹牛,因此總是默默放在心裡;10" 我沒試過啦,但在合歡山上用 12.5" 看 15.X 等星真的是稀鬆平常呀。之前也曾有過幾次 看的/畫的 與 google 到的相片不一樣,不管是位置或特徵... 就直覺是自己看錯了,但多找一些資料參考後才發現另有原因,比如用的濾鏡不同,看到與拍到的特徵就不太相同... 因此我才覺得 素描 就是看到什麼畫什麼,對照相片後的差異正是可以仔細研究、探索原因的部分。


NGC 206 (GSO 16" Dob; 3.7mm Ethos for 494X)


這是我依樣畫葫蘆,想說用 16" 鏡能不能一舉成功的 NGC 206;結果還是失敗,在關西陽台用過這 40 公分主鏡幾次,13.X 星可以說輕而易舉,到 14.4 也還好,但雖然都是 "14.X",14.5 以上的星點就真的很難了,平地看 15.X 的星星同樣看不到。因此沒 "M31 裡的星點",只有它們的大集合體:



NGC 206 (GSO 16" Dob; 3.7mm Ethos for 494X)


紅框框的幾個 pattern 是我每次找 NGC 206 用的指標,這幾個星點大約 11.X 等,有些還 10.X 等亮,所以小口徑就能認到了;綠色圈圈的大概就要 13.X,有些甚至 14 出頭,因此在平地不太容易。我看到的 NGC 206 有兩塊比較亮,北邊那塊大一些,南側那塊會接到 M31 旋臂雲氣比較明顯的部分,不仔細認會被牽走而以為範圍很大,其實不是。



最後貼一下同樣是沒有計畫,瀏覽星圖隨意找的幾個目標:

Humason 1-1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這還是在滿月下畫的,可見有多亮了!! 不過目標超小,弄到 375X 也比星點大一點點而已,我看老外都用 600X、900X 在觀察,這樣才會有細節。(之前有畫過 Humason 1-2)




Vyssotsky 1-1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跟上個一樣位在仙后座 alpha 星附近,也同樣小小的,用濾鏡看雲氣範圍有更大一些。




還有兩個位在蝎虎座靠近仙王座附近的行星狀星雲:


IC 5217 (CFF 160 f/6.5; 3.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568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也是在大月光下的觀察,不過比前兩個大多了,為了不要這麼空虛,加上濾鏡還加上 2X 巴羅放大到 568X,終於擠出一些細節,很亮的 "核心" -- 沒中空呢!! 搞不好要 900X 才會出現甜甜圈? 看起來好像是 南、北兩塊雲,外觀不太規則,邊緣閃閃爍爍的。




 Merrill 2-2 (CFF 160 f/6.5; 3.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568X)


這個目標沒用濾鏡比較好,不過拉到 568X 仍然沒什麼細節,可能要等下次沒月亮時再試試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