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火星2020)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火星2020)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2020 的火星觀察紀錄

今年的火星大接近過快 2 個月,日子過得真快呀! 火星視直徑大小現在只剩最大時的 60% 而已, 14 arcsec 左右,跟土星差不多;即便如此,這顆橘色星球依舊是剛入夜後天空中最耀眼的星星。不過今年行星季都走到尾巴了,這一兩個禮拜就算火星位在正天頂,seeing 卻不知道為什麼總好不起來,枉費好不容易從 William 兄那邊挖來一支銘鏡 AP EDF 155, 正想大展身手一番說。 >"<






今年參與的天文事件不少,有日環蝕,還有長長尾巴的彗星 C/2020 F3 (NEOWISE) 出現,然後大諧波架台 RST-300 也在差不多相同時間進來,7 月開始看火星。不過下半年發生了許多事 (私事),加上搬家,不但觀測次數大減,筆記也寫得不勤;火星雖然 看/畫 了不少,卻只零星記了兩三篇,得趕快接著補一下了。


8 月底火星長大到 17.6 arcsec,亮度 -1.6 等,不過要接近午夜位置才稍微高一些


Mare Sirenum, Aonius Sinus (TEC 140; TV Bino Vue + 2X OCA; 5mm LE for 390X)  


8 月底的晚上 11 點鐘左右,Mare Sirenum 是當時最明顯的火星地形,彎彎曲曲一條黑帶橫過南半球;相對平淡的北半球,不管有沒有經驗一眼就能認出。中文維基百科把 "Mare Sirenum" 翻成 "薩瑞南海",Sirenum 有 "拉警報", "警報器" 的意思,而 "sea of Siren" 的這個 "Siren" 是荷馬史詩奧德賽裏住在西西里海域的 "賽蓮" 女妖,神話裡這些美女頭、鳥身的女妖用魅惑人心的美聲吸引水手們注意,然後誘使他們迷惑失神撞上岩石而死。今年南半球翻比較高,當時也沒有風暴,所以除了 Mare Sirenum 外,夾在南極冰帽間還認得出另一條顏色稍淡的黑帶,對照一下火星地圖,不知道是不是叫做 "Aonius Sinus"? 雲的話,很明顯的部分有在北極區的,還有在太陽照著那側的邊緣也很容易認出。


Mare Sirenum, Aonius Sinus, Solis Lacus (TEC 140; MKV + 2.6X GPC; 9mm Abbe OR for 260X)

同樣也在 8 月底畫的,地點在市區河堤邊光害區,看行星還可以,TSA-120 效能也不錯。比較奇怪的是上次的 Aonius Sinus 在 Mare Sirenum 下面,這次的居然反過來標了... 為什麼呢? 其實問題不在 "畫的" 對不對,而是 "標的" 對不對? 這也是看火星認地形時一直困擾自己的地方,到底有什麼資料可以幫忙認出正確的地形 (名)? 更難的是火星有時風暴一起來,暗的變亮的,也有可能整個不見,也有可能只是部分形狀改變... 好像沒有一個明確、標準的地圖可以參考。


找了半天,最後還是回到美國地質調查局 (USGS) 的火星座標資料,終究這個比較有公信力,對對看座標位置:

Mare Sirenum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29.71;經度 (西經) 是 155。

Aonium Sinus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44.66;經度 (西經) 是 105。

因此嚴格來說上面那張的 Aonium Sinus 位置要稍微高一些,下面那張則要稍微低一些,而且也要右邊一些,接近畫面中央位置。

那著名的火星之眼 -- 太陽湖呢?

Solis Lacus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27.72;經度 (西經) 是 90。看起來我標的位置太高一些?


Syrtis Major, Hellas Basin, Sinus Meridiani (TSA-120; TV Bino Vue + 2X OCA; 5mm/7.5mm LE for 240X ~ 360X)



過了兩個禮拜到 9 月中,火星長大到 21 arcsec,亮度 -2.2 等,已經變成十足夜空中的明星、王者姿態。晚上 11 點左右,火星的招牌地形大三角 Syrtis Major 與 Hellas Basin 又轉回正中間,這邊地形很好認,不太容易弄錯,不過還是把座標標一下好了:

Syrtis Major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9.88;經度 (西經) 是 290。

Hellas Basin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39.67;經度 (西經) 是 290。

Sinus Meridiani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4.94;經度 (西經) 是 0。既然叫 "Meridiani" 經度當然是 "0" 囉!


Mars's Clouds (TEC 140; MKV + 1.25X GPC; 5mm LE for 245X)


9/21 那天看的重點是雲,真的好多雲!! 最大塊的在北極區,甚至看得出帶點藍色,F side 太陽照到那側的邊緣雲也很多,這是 "晨雲" 嗎? 用黃色濾鏡認雲很有幫助。南極冰帽因為進入炎熱的夏天而迅速縮小,昇華的雲氣散到附近,因此南極冠左右兩側也容易堆雲。這邊有些新地形,同樣也來標座標:


Mare Cimmerium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19.78;經度 (西經) 是 220。

Mare Tyrrhenum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19.78;經度 (西經) 是 255。

這兩個 "海" 用天頂鏡 "鏡像" 看的話位在 Syrtis Major 與 Hellas Basin 左邊,上下銜接,seeing 還可以而且倍率足的話,應該看得出兩個 "海" 之間的分隔。北極區的藍雲還是很大片,南極區周遭也很容易看到雲。


Terra Sirenum (TSA-120; TV Bino Vue + 2X OCA; 7.5mm LE for 240X)


到 9 月最後一天,火星飆大到 22 arcsec,亮度 -2.5 等,像一顆大橘燈泡一般,仰望星空不注意到都很難。晚上 11 點左右,Mare Sirenum 又轉回中間。Mare、Sinus、Lacus... 這些海、灣、湖... 之類肉眼觀測明顯的暗或亮的地形通常被叫做 albedo feature,而 "Terra" 比較像一整塊範圍地區,當然裡面有很多 albedo feature,所以上面這張才用 "Terra" Sirenum,"Terra" Aonia 來觀察裡面有哪些 albedo feature。除了雲以外,今年努力了好久想看火山區,比如這兩個:


Olympus Rupes 是圍繞 Olympus 火山的峽谷,天文相片看那區是一小塊亮色圓圓的區域,我大的、小的,中的... 望遠鏡,單眼看、雙眼看... 依舊是模模糊糊不敢確定是不是真的看到? 如果認位置座標的話,不一定找得到字完全一樣的:


Nix Olimpica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19.78;經度 (西經) 是 130。這比較像我 "似乎" 看到的位置。

Tharsis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0;經度 (西經) 是 100。 緯度 0 赤道附近沒問題,不過經度 100 就有比較大的偏差了,我猜 "Tharsis" 也是指一個較大的區域,看地圖附近有很多火山,其中緯度 +20;經度 (西經) 140 左右有座大山,沒去查是什麼名字,不過我想會不會就是我畫的那座 Tharsis "Mont." ?



Deimos (CFF 250CC, MKV + 1.25X GPC; 12.5mm Docter for 375X)


隔天 10 月了,換換口味來找火衛二,+12.5 等,此時不找更等何時? 兩年前看過這個小馬鈴薯之後今年可是信心十足,的確也沒費很多功夫,記得好像只花幾分鐘就看到了。



Deimos (TEC 140, MKV + 1.25X GPC; 3.3mm TOE for 371X)


隔兩天用 14 公分折射鏡再試一次...... 也不難,但倍率都要拉很高,也可能是月光影響。





這是正火星大接近後幾天畫的,因為之前筆記過所以就不再重複記啦。


Syrtis Major, Hellas Basin (WO FLT132; MKV + 1.25X GPC; 5mm Delite for 227X)


整個 10 月都是火星霸佔夜空,到 10 月底火星還有 21 arcsec,亮度 -2.4 等,不過目視時會發現火星傾斜了大概 45 度,原來習慣的地形也跟著斜著,南半球更凸出來,Syrtis Major 的尖端都快頂到北極去了。


越畫越不認真,好醜...



Dust on Mare Erythraeum, Valles Marineris, Solis Lacus (WO FLT132; MKV + 1.25X GPC; 5mm Delite for 228X)


到 11 月中火星迅速縮到 17 arcsec,亮度也下到 -1.6 等,目鏡下的模樣已經比平躺更斜,一付要頭上腳下的樣子。同時我看 ALPO 裡同好的訊息說全球性大沙暴再起...... 實際看了一下,的確,Mare Erythraeum 上頭亮亮一條沙塵橫切,原來暗的太陽湖被沙塵壟罩變成亮的,水手峽谷南邊也很明顯有一大塊沙塵壟罩,沒有 2018 年那次蓋得嚴重,而且還添增了一些明暗反向的效果呢。


再之後偶爾還是會看看火星,不過就像開頭時說的,seeing 變無敵差,所以這應該是今年最後一次畫火星了。


那就 2 年後金牛座見囉!!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現在火星旁的幾個星系觀察 -- IC 1613, NGC 488, NGC 520

下了好一陣子秋雨,天氣轉晴但吹起強烈的季風;雖然錯過火星當衝的那幾天,不過目前火星還是夜空中最耀眼的目標。架起借來的 132 折射鏡,享受難得的晴夜:



觀星紀錄筆記得越來越少,這兩個月火星畫了一堆都沒好好記下,真是糟糕... 


Syrtis Major/Hellas Basin and a lot of cloud over Mars (WO FLT 132; Baader Mark V + 1.25X GPC; 5mm Delite for 228X; Lumicon #12, #23A)


這張圖畫得真醜,一方面也是因為 seeing 不佳,辨識出來的精細度有限的影響。大三角 Syrtis Major 又轉到正面,另外與前陣子看到的不同處是火星南北軸斜了可能有 45 度吧? 因此整個熟悉的地形也跟著斜了 45 度;目前的中央緯度大約是 -22 度,就是火星赤道往南 22 度處正對著我們,因此南半球地形整個看起來位置比 1 個月前又更往北抬了;Syrtis Major 與 Sinus Meridiani 是最明顯的 dark albedo,熟悉的 Hellas 盆地反而相當不明顯,之前看到的 Hellas Basin 大多覆蓋在濃厚的雲霧內,也因此 黑黑大三角下的大白圓幾乎變成火星的招牌地形,今年不知怎麼回事,雲霧不見了? 而且我發現還越來越乾淨,Hellas 內的地貌幾乎完全坦在我們眼前。


IC 1613 此時就在火星附近而已,我記得有看過/畫過呀,怎麼筆記裡就是找不到紀錄? 這就是疏於筆記的下場... 相簿裡倒有:


IC 1613 (CFF 250CC; 21mm Ethos/12.5mm Docter for 180X/300X)

沒錯,這是在宇老挖 M33 細節還是找 Pease 1 那次畫的,當時用 10" 鏡看,環境也夠黑,因此記得是看得輕鬆愉快。這次在平地屋頂 13 公分鏡看:


IC 1613 (WO FLT-132; 6mm Ethos for 151X)

雖說沒有上次來得明顯,但要 "看到" 還算不難,其實最容易看見的部分我覺得是這個不規則矮星系東側的 H II 區,其他部份如果耐心看久一些還會發現這個面積頗大的矮星系內一團一團比較亮的小區域,然後拆出的星點越來越多... 等明年 300mm 牛頓鏡完工後再看一定有更精彩的細節,畢竟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在裡面挖出幾十個小目標,包括 25 個小星團,11 個塵埃雲區...。IC 1613 很類似我沒看過的 "麥哲倫雲", 不過小很多也暗很多...... "麥哲倫雲" 倒底有多亮啊? 好嚮往說。然後它是第一個被認出並認為本地星系群成員的星系,Walter Baade 估計 IC 1613 與另一個矮星系 NGC 6822 相距我們的距離差不多,因為近,科學家也容易做更多的觀察研究。


除了 IC 1613 外附近另外一個還算亮的星系是 NGC 488:


NGC 488 (WO FLT-132; 4.7mm Ethos for 194X)

這個目標真的不難,低倍尋星的路上我就認出來了,倍率拉高後雲氣範圍更大,看起來非常圓、非常圓...,星系範圍似乎已經蓋到旁邊那顆 11.6 等亮星,沒有明顯的核心,雲氣看起來大致濃淡分兩層。


周遭很多星系,以我個人的經驗,這種天況 10.X 等的星系還可以,11.X 等就要靠運氣了,我試過 NGC 470、NGC 474 都失敗,NGC 521、NGC 533 也都失敗,只有 NGC 520 勉強能確認:


NGC 520 (WO FLT-132; 3.7mm Ethos for 246X)

NGC 520 還有個綽號叫 "Flying Ghost Ghost",我不知道是怎麼來的? 不過看半天,看到的剎那還真像鬼... 這次我沒對著電子星圖找,純粹以看到這個像鬼魅似的東西的位置、大小、形狀標示下來再來對照天文相片...... 嗯,相當吻合,形狀大致東南--西北向拉長,有點長方形,而不是熟悉的橢圓形或錐形。NGC 520 也有 Arp 編號喔 -- Arp 157。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久違的 ZS-103 松本式大雙筒

美美的 ZS-103 松本大雙筒流落在外一陣子後終於回家了,我是真心覺得這組大雙筒美,整體外觀配色、結構平衡流暢又不失力量感。



之前看過的 10 公分等級中長焦大雙筒中,很多的第一眼印象都會覺得鏡筒分太開,結構不緊湊就會覺得是 "拼湊" 的,質感大打折;這點不得不誇 WO 設計的雙筒抱箍水準頗高。


再拿出來曬的原因是 William 兄希望能在 11 月的一個活動上架給同好看,他自己也弄了紅貓版的 RST-300,不過要架雙筒還差個 L 架。

我有兩個,是請萬能的星星工廠廠長呂老師製作的:



右邊那個架 RST-135 的主要給 Kowa Highlander 用,Y 軸可調高低,X 軸也能因應雙筒大小調整遠近;整體構造跟市售的雙筒 L 架類似,簡單輕便。

左邊那隻是強化過結構的,有一塊三角連結板強化整體載重,X 軸當然能調整以架設更大隻的雙筒,Y 軸調高低的方法比較自然,不用動螺絲,但使用 RST 架台時要轉原來的鳩尾夾具 90 度:





我不知道有沒有 "松本式雙筒" 這種正式名稱? 不過我覺得天文界應該幫松本先生命名一下,很了不起呀! 業界雖然也有不少用相同概念製作的產品,但就是覺得松本先生的產品最美 ^^" 。





有別於整合式的菱鏡型大雙筒目鏡端處處受限,松本式雙筒的目鏡座可以做許多不同的應用,可以換不同焦長的目鏡,可以加濾鏡,可以目視,想拿掉改接相機雙機拍攝也行:






所以我裝了黃色跟橘色目鏡看火星:


Solis Lacus & Valles Marineris (CM: 76 W) -- ZS-103 "PEGASUS" Matsumoto Binoscope; 2.4mm Vixen HR for 296X


火星幾乎要到達最大的時候了,Seeing 好時 10 公分等級鏡拉到 200X 以上搭配合適的濾鏡就可以看到許多細節。這幾次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別名 "火星之眼" 的太陽湖,格外清楚;正像看時,其右側的水手峽谷及山區也很好認。


行星不是大雙筒的專長,不過兩隻折射鏡組合起來的雙筒可不同,只是目鏡濾鏡要多一倍就是了 ^^"


NGC 6934 (ZS-103 "PEGASUS" Matsumoto Binoscope; 3.3mm TOE for 215X)

這是當時快下山的海豚座範圍內兩大球狀星團之一,很好找也很好認 (另外一個 NGC 7006 認不出,失敗),不過當時角度太低,只能 "看到",星點拆不出,核心比例多少認不出,星團邊緣形狀也無法仔細觀察。


NGC 1582 (ZS-103 "PEGASUS" Matsumoto Binoscope; 7mm Delite for 100X)

這個是在英仙座範圍的一個簡單疏散星團,沒什麼特別的。大雙筒看星團有其獨特魅力我一直不知道為什麼? 那天瀏覽星空,看著看著... 突然想到! 其實就是 NIKON WX 那種通透無阻,眼光視線直接連結星空的即視感呀! 尤其搭配廣角目鏡更像,簡直就是增大版的 NIKON WX。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換架台與今年的木星、土星、火星初觀察

前幾個月把小架台 RST-135 換成新版,同時也把大架台換成 RST-300 ---- 架台一直換,換到都不好意思編理由了... 






這兩隻諧波式架台又 "再一次" 完全滿足我對望遠鏡架台的需求,哈哈~

輕... 真的很輕,RST-300 裝上大鳩尾夾具還不到 10 公斤,我手上所有的鏡子都掛得上而且還不用加重錘作平衡,除此之外也支援完整的經緯儀模式以及多星校正,所以不用擔心北極星看不看得到, 天空只要看得見星星就能校準追蹤,就算沒星星好了,指北針南北對一下也能粗粗的追蹤。






掛上鏡子拍器材照: CFF 250CC 與 CFF 92




TEC 140 與 TSA-120:



原廠說 RST-300 不加重錘平衡可以載到 30kg,到底有沒有唬爛? 原廠 (鄭先生,國外同好大都簡稱他 BJ) 跟我說減速器是 SHD 系列的 Model #25, 而且 RA/DEC 兩軸相同;查型錄會發現 SHD 是超薄型,負載雖比其它系列低一些,但為了縮小產品體積與本體重量總會有些 trade off;Model #25 規格說運轉時的 "平均" 輸出扭力也有 7.6 公斤.米 喔 (75 牛頓.米),算起來大概就是載重 38 公斤的望遠鏡 (重心中心 COG 距離架台算 20 公分的話: 38kg X 0.2m = 7.6 kg.m),所以號稱 "載重 30kg" 應該不算太離譜。


有了這麼輕便又高負載的架台之後,最大的改變是 CFF 250CC 出勤率大增。翻一下觀星記錄,從拿到手到現在還不到 2 個月, RST-300 總共架了 16 個晚上,CFF 250CC 就用了 11 個晚上。



RST-300 的確夠力,之前用過好幾種架台架這台 10 吋的卡塞格林鏡,還沒有任何一隻能像 RST-300 如此穩的,300X 以上高倍調焦 "幾乎" 是完全不抖動 -------- 我實在不太會寫器材,所以架台部分只能介紹至此啦,對我來說架台是拿來 support 鏡子的,因此會用就好,真的也沒多花時間研究。


回到行星,今年的土星露出一點點南極區了! 這是今年看土星的第一眼印象。^^" ...... 

因為土星自轉軸與公轉軌道有角度,所以我們看到土星環的角度也會一直變。像我剛看星星時的 2010 年土星環看起來就很細,印象裏好像細到都快變一條線而已,幾乎看不到環面;然後越來越大,因為環的正面又越來越 "面向" 我們 (傾角增加),忘記是 2014 還是 2015 起環面大到連南極區都被遮住看不到了,一直到去年。

今年呢?


Saturn (CFF 250CC; Baader MKV; 12.5mm Docter for 300X; Lumicon #12, #80A)

Saturn (CFF 250CC; Baader MKV; 10mm Masuyam for 375X; 7.5mm LE for 500X; Lumicon #80A)


如圖,南極區冒出一點頭,北極區也再度突出環面。


挖一下以前畫的土星比較看看:



我的土星畫很差,還真醜... 第一次開始畫土星是 2015 年,雖然畫得醜資料也不多,不過把幾年畫的排一起比較還是看得出環傾角的變化。一直到 2017/2018 環傾角都越來越大,然後自此開始轉變越來越小,直到今年 NPC 終於突出環上方,SPC 也露出一點點了,其實仔細看貼著環的 SEB 也開始稍稍露出痕跡。


當然還有每年總會認一下的 A ring、B ring、C ring、卡西尼縫,而 NEB 一直都很清楚,深色的 NPC 相較前幾年好像也變明顯些。



今年木星與土星離很近,看完 木 總會再看一下 土;反之看完 土 後也會再看一下 木。木星比較大的變化也是今年我看木星的第一印象 -- 北赤道帶以及赤道區內超混亂:


GRS & Oval BA?? (CFF 250CC; Baader MKV; 10mm Masuyam for 375X; Lumicon #80A)


除了 NEB 顯得很混亂外赤道區內也很亂,而且今年的 festoons 看起來特別清楚...... 是真的變清楚還是記錄多年後觀察力變好啊? 我看 BAA Jupiter Section 的報告說, EZ 北邊的暗雲塊連接到從 NEB 延伸下來的 festoons,混合成延伸到 EZ 更長的 "dark festoons",難怪以往目視通常呈現暗藍色的綵帶今年看起來尾段有些都黑灰黑灰色的。

小紅斑 Oval BA 變得更白,當然因此視覺對比更差了,今年就算拿 10 吋鏡也不容易看到,上圖是盯著看了好久好久才勉強認出的,不過今年小紅斑越來越靠近大紅斑,可以一起觀察。另外我覺得南北溫帶附近的 "帶" 也比前兩年明顯,尤其北半球。


Chaos NEB and Notable SteZ (CFF 250CC; Baader MKV; 12.5mm Docter for 300X; Lumicon #12)


這張圖的 "比例" 畫很糟,可能太著重細節就忘了整體比例;前面提到 NEB 伸下來的 festoons 連結到 EZ 北邊的暗雲,形成延伸更長的 "dark festoons" 在這次觀察看得非常清楚。另外我看 BAA Jupiter Section 的報告提到 SEB 北緣出現 "waves" (波狀的暗紋),在這次觀察也有類似的發現,之前印象 SEB 北緣一向都是相對平整,這次 seeing 比較好時看的確有 凹凹凸凸,不知道是不是報告裏講的那個 "waves"?

這幾年看木星幾乎都單用 #12 黃色濾鏡,今年嘗試再拿出 #80A 藍色濾鏡耐心看久一些,發現其實也很好用喔。


WSZ (CFF 250CC; Baader MKV; 10mm Masuyama for 375X; 7.5mm LE for 500X; Lumicon #12, #80A)


有了 10 吋鏡跟輕便穩固的架台後幾乎不太想用小鏡子看行星了,由奢入儉難啊。除了前面一直提到的 "dark festoons" 外,NEB 有幾條深色條紋好像直接連到 festoons 並繼續深入 EZ..... 這個後面會再提到;至於已經活很久的 WSZ 到底有沒有看到? 其實不是很有信心;雖然每次轉到 WSZ 位置時都可以看到 NEB 上緣很明顯的凹下一塊,但凹下處是不是一個 "橢圓形" 白斑? 沒有很肯定,看來我對 "白斑" 類的都有嚴重障礙。


最近幾次看木星已經放棄赤道帶與區之外的區域了...... >"<,雖然赤道帶與區很熱鬧,細節也很多,看起來很過癮,但總想再多認出一些細節;相片裏那些紅斑、白斑,標著 A1、A2、A3、A4、A5..... 能認出一兩個也好,可惜都沒成功過;沒有那些細節,南北半球畫起來單調許多,久而久之最近就都集中火力看赤道附近範圍了。


NEB/EZ/SEB (TEC 140; Tele Vue/Bino Vue + 2X OCA; 10mm Masuyama for 196X)



今年其它觀測者的報告中也有不少提到 "NEB rift breaking through into northern EZ" 的現象,東、西方的同好都有提到。我最近在學日文,現在多翻幾次字典也可以讀些日文雜誌裏的文章了,像 "天文ガイド" 後面都會有我常在 ALPO-JP 看到的堀川邦昭先生所寫的行星專欄,裏面也有提到 "NEB 拡幅活動";如上圖我最近觀察 NEB 內深色的帶狀,的確很主導的強行往下伸進 EZ,往上也一凸一凸的突破 NEB 北緣。



IO transits (CFF 250CC; Baader MKV; 10mm Masuyama for 375X; 7.5mm LE for 500X; Lumicon #12, #80A)



這張主要是想抓 IO 本體,IO 跑很快,然後大紅斑又剛好現身,有個目標作對照,半小時就可以看到它超車大紅斑。IO 的視覺反照率 0.63,掉在暗暗的 "帶" 裏,對比明顯就可以很容易認出,可惜這次掉在視覺反照率差不多的 EZ 北緣因此變得很難認;IO 還有個很有趣的特點是它的南北極區很暗,視覺反照率只有 0.3 左右,想想看... 一個圓形的肚子中央亮,上下兩頭暗,那麼看起來就會像長條狀,古人還以為 IO 的外型像顆躺著的蛋呢! 不過 IO 這麼小,兩頭暗的細節會被中央亮的部分暈染洗掉,因此想看到這個躺著的 "蛋型" 衛星,最好等 IO 凌上木星本體對比沒這麼強烈時 (木星本體的視覺反照率 vs 全黑宇宙深空接近 0 的視覺反照率) 比較容易。以上圖而言,就在黑黑的投影的七點鐘方向,不過我看不出 "蛋型",如果當時 IO 再靠北邊一點點也許就有機會成功。



Europa transits (TSA-120; Baader MKV + 1.25X GPC; 5mm LE for 225X; #12 yellow; #80A light blue)


Europa 的 視覺反照率跟 IO 差不多,不過相反的它是南北兩頭亮白而中央肚子暗紅。這次看到的時候剛好是快凌出木星本體之時;國內同好 Mason 兄好幾次都有提示太陽照的方向現在會照亮 P side,注意觀察的確 F side 看起來暗一些,P side 亮很多...... 不過不管怎樣又大又亮的木星靠漆黑宇宙的球體邊緣相對起來還是算暗,不管太陽照哪邊都夠暗,暗到足以輕易對比出 Europa 本體。把握機會仔細看...... 我覺得的確有南北兩頭比中央肚子亮的情形呢! 不過因為我早知道答案,因此不太肯定是不是潛意識 "提示" 下的結果?


火星到目前看了 4~5 次,畫了兩次:


Southern Polar Cap and F side limb cloud (CFF 250CC; 10mm Ethos for 375X; #12 yellow)


這次看有點意外,本來沒打算要畫的,畢竟火星才長到 13 arcsec 出頭,只有土星的 70%,木星的 27%,然後位置也低,所以當時也沒帶雙目視上來,沒想到很意外的發現居然看得到一些表面特徵呢! 首先,第一印象是純白又大片的南極冰帽,冰帽的北緣還有顏色很深的線條,不知道是不是南極區的峽谷之類的地形? CM 96 度左右,中間接著南極圈暗色的地形特徵應該是愛麗西亞海 (Mare Erythraeum),左上方暗色區應該是 Mare Acidalium,這兩片海之間應該是著名的太陽湖... 不過當時是看不出來啦。

當時 "中央緯度" 大約 -21 度,"負" 的話表示我們看過去的位置在南半球,想像一下... 火星是不是有點向後傾? 因此南極區就露出更多啦;兩年前 2018 年七月底時火星 "中央緯度" 大約 -12 度,所以其實今年七月看火星還比兩年前同時 "後傾" 得更多,也因此習慣的南半球地形會跑得更高。



Hellas, Syrtis Major and limb clouds (TSA 120: MKV + 1.25X GPC; 3.3mm TOE for 340X; #12 yellow)


隔了一個月 8  月中,不用等下半夜了,23:00 多就能勉強看火星,大小從上個月的 13.5 arcsec 長到快 17 arcsec,中央緯度大約 -18.6 度,稍微正一些,不過還是蠻後傾的。目視表面特徵最明顯的就是那個圓圓篇亮的超大撞擊坑 "希臘" Hellas,另外右邊的大三角 Syrtis Major 快要轉過來,位置很高呢! 延著邊緣有明顯的白雲覆蓋。南極冰帽跟上個月看的比起來縮小很多,看來南半球炎熱的夏天來了,因為冰正快速的融掉 (昇華)! 我們知道火星繞日的軌道不是很平均,遠日點時是北半球夏天,近日點時太陽直射南半球,也因此南半球的夏天又短又熱,而北半球的夏天則較長較涼。


隨著火星越來越接近,準備接棒土星跟木星啦,下半年將有個豐富的火星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