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沿著 M33 北旋臂走深一點點

我曾經讀過有關探索 M33 內部細節的文章最少應該也有三篇了,什麼原因讓眾多觀測前輩們都掉進它的漩渦呢? 距離我們只有 280 萬光年遠,而且還正正面對我們的星系鄰居 M33 可能是目視同好們初接觸深空天體的第一道挑戰,明明知道應該就在那卻怎麼看也看不到? 不過與其它深空天體目標的目視經驗歷程相同,一旦看到它後就會不斷看到,看越多次後就越容易,接下來不管大鏡小鏡都搞得定,天況好時合歡山上不少同好都能裸視認出呢。

高山上用大 Dob 欣賞 M33 也是體會書本或網路相片裡看過,但總覺得很抽象的 "星系旋臂" 能真實呈現在視網膜與腦細胞的好機會,不過自己除了相對算是怪物級的 NGC 604 外,倒還不曾用大鏡子細細辨識過 M33 其它細節。前幾天剛好在家裡屋頂架 Dob,一開始本來只計畫看看 M31 裏的 H II 區 NGC 206 以及球狀星團 G1 就好,結果收工前瞄一眼 NGC 604,沒想到就忍不住回溯著 M33 北旋臂往核心走,邊走邊把之前印下來的星圖翻出來對...一對,又對到三更半夜了。


M33 North Arm close look (Teeter 12.5" Journey-Air; 4.7mm~10mm Ethos for 140X~300X)


M33 的範圍蠻大的,差不多是 "2 個滿月 X 1 個滿月" 這種大小規模,所以有 3~4 度大小的視野... 至少也要有個 2 度大小視野比較好認出它。如果要進一步追它的旋臂,我比較喜歡從 NGC 604 出發,位置大概在橢圓外型長軸端,東北東側,附近有幾個 8 ~ 10 等亮的星星蠻明顯的可以當出發站的辨識記號,NGC 604 就在一顆 10 等星旁,中低倍時看起來就像普通的一顆星,與那顆 10 等星併排一起,倍率拉高時才會發現其中一顆星點暈開成一小坨雲氣,多看幾次後我用 3 吋鏡也能輕易認出了。

NGC 604 就是所謂的 H II 區,一個恆星誕生中的區域,巨大能量的恆星激發此處濃厚的氫離子,是目前已知最大也最重的 H II 區,其範圍大小約有獵戶座大星雲的 60 倍以上。30 公分鏡作到 200X ~ 300X 已經足以看出 NGC 604 不規則的形狀, 有點像三角形或橢圓形;當我稍作休息時不免會想到看著 M 42 大火鳥的感覺,然後把這隻火鳥放大 60 倍,再往後拉到距離我們 280 萬光年遠的另一個銀河系... 回頭再看看目鏡裏的影像,竟有點像看著夜空裏正在播放的一個小電視一樣... 一種不太真實的感覺。


以反射鏡上下左右顛倒的視野來看, NGC 604 右側 (西南方) 就是一團雲氣最濃厚的星系核心部分,這邊與我還沒去探索的南旋臂根部有幾顆 13.X 等亮的星星很顯眼。


M33 North Arm close look (Teeter 12.5" Journey-Air; 4.7mm~10mm Ethos for 140X~300X)

NGC 604 往上 (西) 看第一個亮星大約 12.6 等亮,大約再往前走等距處有三顆星排成一個瘦瘦的三角形,最亮的一顆 11 等,另兩顆 13.X 等亮,三角形的窄邊往下 (東) 推應該可以看到泡在北旋臂裏的 IC 142,也許還看得到 IC 143,不過這兩個當天都沒認出。三角形裏最亮 11 等那顆的右邊 (西南側) 是 NGC 595,很多人都覺得 NGC 595 因為太靠近 M33 的核心,受到餘光影響而難以辨識,不過那天我用 averted vision 倒是持續可以看到。


另一群小目標是前面講的那個三角形最亮 11 等那顆的上方 (西北側) 有另一顆更亮,應該是這區最亮的星星,9.3 等。旁邊有個 13.X 等星靠很近讓這兩顆看起來像雙星,它的右上方 (西側) 有另外兩個也是 13.X 等的星星,看起來也像雙星,夾在它們中間小小一點雲氣就是 IC 132,相對於 NGC 595 我是覺得好認多了。IC 132 的右下方 (南側) 應該是看起來長條狀,然後兩端點較亮的 IC 133,這 "一條" 應該是一個星團跟一區發射星雲的組合,不過我沒看到,星團沒有,星雲也沒有,都沒有啊!

持續往右下方 (南側) 星系核心方向,出現另一組瘦長的三角形... 仔細看應該比較像菱形,菱形短軸一顆 10.9 等,另一顆 12.9 等,這兩顆好認;長軸那邊一顆 12.3 等,另一顆 13.5 等,這顆 13.5 等的若沒看到,整體就會像瘦長的三角形。短軸兩顆對稱等距往東南方看可以找到 IC 131,這就還好,直視可以看到... 真的嗎? 如果對照相片,這邊是個頗複雜的地方,真正的 IC 131 遠比剛剛能看到的大上一級,剛剛看到的只是全區最明顯的一個小點,而且是顆 13.5 等星被雲氣圍繞著,查到也有把這個亮點編號為 "IC 131-West"。

IC 131 或 IC 131-west 南邊的 NGC 592 就真的比較好認了,可以直視看到;然後 NGC 592 的西南西邊的 NGC 588 也不會太難。有些討論版上說套 UHC 或 O-III 會比較容易,不過我實際試過覺得沒什麼幫助,也許 31 公分還不夠大隻吧? 畢竟是其它星系的東西,太遠也太小了。

全部那天大概就追到這裡而已了,搞了 1 多小時... 聽說南旋臂會更好找,可以挖到不少東西,就等下個好天氣了!


對了,那天一開始可是從 M31 開始的呢!


NGC 206 (Teeter 12.5" Journey-Air; 6mm~10mm Ethos for 140X~240X)


NGC 206 在 M 31 的西南側旋臂裏,離 M 32 不遠,我可能看過太多遍了,走到附近主要稍微亮一些的星星排列都已在腦海裡了,不過雖然輕易找到,但山上 18 公分也比平地屋頂 31 公分看得清楚多了。


G1 / Mayall II (Teeter 12.5" Journey-Air; 3.5mm XW for 408X)


鏡子夠大隻,找 G1 也不太費力,看到星團的範圍也頗大,甚至還看得出核心與向外漸淡去的標準球狀星團樣貌,代表米奇耳朵的兩顆 14~15 等星,南側那顆還算清楚,另一顆就很勉強了,就算 averted vision 看也是斷斷續續的出現。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秋夜 M36, M37, M38, NGC 1907

疏散星團... 看是一回事,實際動手畫又更好玩了,邊畫邊會注意到底哪些星點亮? 哪些暗? 顏色有什麼差別? 哪些可能是雙星? 星點聚集在哪?... 有趣的細節常常在畫畫時才會注意到;秋夜東北天空五角形的御夫座領土裡就有許多美麗星團,大家最熟悉的當然是 M36、37、38 ;這疏散星團三兄弟在高山上用肉眼就看得到。


雖然亮度差距不大,但最亮的就是 M36,這是 4 年前用 21 公分鏡作 100X 看的:




現在用 6 公分鏡 130X 看,集光力只有 21 公分鏡的 1/12,不過也看得到很多星點 :


Messier 36 (FOA-60Q; 7mm XW for 130X)


M36 較亮的成員大多是 8.8 ~ 10 等星,集中在星團中央,整個星團所有成員星星看起來幾乎都呈現亮白、藍白色,猜得出年紀應該很輕,有些還帶著所謂的 "星周盤" (Circumstellar disc),星周盤未來可能生出這顆恆星的行星系統;我看書上提到一項對年輕星團 "星周盤" 研究的資料說,年輕星團裡 "還帶星周盤的恆星" 與 "沒星周盤恆星" 的比例,初期很高可能有到 80%,不過隨著星團年紀增長這個比例會快速下降,有一半這些還帶星周盤的恆星會在 300 萬年內失去星周盤,像 M36 就只剩 3%;比較其它年輕星團比如大約 250 萬歲的聖誕樹星團 NGC 2264 還有 23% ~ 54%,從衰退的速率推估算大約 600 萬年左右一般年輕星團裡所有帶星周盤的恆星都會失去星周盤,所以能不能成功的形成行星系統就看這段黃金時期了。

為什麼會提到這個? 因為年輕星團演化快速,總有許多現象可讓科學家分析其生命軌跡,甚至可以推論我們的未來... 1995 年科學家在 M36 西南側發現有 "拖著雲氣尾巴" 結構的星星,而且兩極有高速噴流,發現的科學家把這個東西叫作 "Holoea",這是夏威夷語 "流動氣體" (flowing gas) 的意思,這個 "Holoea" 在哪裡呢? 我比對相片後試著標一下位置:





有機會目視到嗎? 我還沒認真去找別人的紀錄,不過就算有機會的話應該難度也頗高,因為它的頻譜偏紅色,但也不至於不可能啦;對了,有改機並拍過 M36 的同好不妨仔細找找看之前的 M36 相片有沒有拍到這像鬼影似的 "Holoea"?... 雖然很少人拍星團,大家都愛星雲 ^^"。

不過科學家觀察這 Holoea 除了有極強的紅外線發射線譜外,它兩極噴流速度高達每秒 650 公里,這些都不像是低質量恆星的特徵,從各種現象推估恆星應該是 K2,與成員幾乎全是 B type 的 M36 有些格格不入。不僅如此,這個 Holoea 還在快速變化中,1952 年相片只有雲氣般的尾巴沒星星實體樣,但最近幾年的相片不但有星星實體,而且雲氣尾巴還變亮了約 1.5 等;2013 年的研究顯示這尾巴雲氣裡包含有兩個年輕星體 YSO (young stella objects) 還有一個恆星前期的聚合體,周遭環境應該相當複雜,有雲氣,有恆星重力塌陷,有強烈的恆星風... 不斷的變化影響著環境,也許就是最近幾年吹開擋在前面的雲氣才讓我們觀察到變亮的 Holoea? 但不管如何,以 M36 的年紀推估, Holoea,甚至裡面的 YSO 都不太可能是其成員,可能是背景目標? 往旁邊找找看,書上說是位在 M 36 北北東方的 H-II 區 Sh 2-235 的一部分,這方向我是從來不曾看過啦,因為反方向那邊有一堆熱門目標, IC 417, 410, 405......



離開年紀算輕的 M36,下一個是步入中年的 M37:


Messier 37 (TEC 140; 6mm Ethos for 163X)

會拿這麼大隻來看 M37 其實是因為本來興沖沖想找 M15 裡面的一個行星狀星雲 Pease-1... 唉,自不量力,怎麼可能啊? M15 角度已低,然後鏡子太小隻星點都拆不開,我還印好尋星的細部圖呢... 還是認命點畫畫星團就好。


M37 一直是自己很喜歡的星團目標,素描分享到 FB 後,松本龍郎先生馬上就回說 M37 是他最喜歡的星團,之前也曾看過包括 sky & telescope deepsky wonder 專欄前任掌門人 Walter Scott Houston, 還有一些觀測大師都曾有過類似的讚美。

M37 的 Trumpler 分類是 "I 2r";"I" 意思是 "星點最集中" (最緊 I -->IX 最鬆);"2" 的意思我以前好像都弄錯了,從 1 到 3,並不是 1 最亮 3 最暗,而是指星點亮度 "差異" 分佈,1 應該是指 "差很少",就是亮度很 "平均" 的意思,3 當然就是反過來;至於 "r" 代表 "rich" 星點很多很豐富的意思.M37 星點既密集,又豐富,亮度差異也不大,因此小口徑或天況不佳時看起來就像霧霧一團小星雲般.

如果稍微認真注意看一下 M37,一定會發現星團正中央一顆亮度約 9.2 等的紅色星星,編號HD 39183;紅色星星不只這顆,邁入中老年的 M37 與剛剛介紹的 M36 正好相反,有一堆紅巨星,另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白矮星... 這些白矮星都只有 20 幾等,家裡的望遠鏡看不到啦。而且很有趣的是這群白矮星的大氣富含 "氫",一般我們熟知單獨的白矮星的 "氫" 都消耗得差不多,所以觀察到的雲氣成分大多是 "氦" 為主;為什麼會這樣呢? 科學家推測可能與白矮星的質量有關,M37 雖然步入中年,但相較於平常我們熟知的白矮星來說還算年輕,因此平均質量也較重,我看書上說以 "冷卻模型" 模擬這種較重的白矮星,底層的氦對流區難以穿透上層覆蓋的氫,因此才會有我們觀察到氫大於氦的現象.



M38 又是隔了好幾天後看的:


Messier 38 (FC-100DL; 6mm Ethos for 150X)


M38 有個綽號叫 "海星";我常常覺得它看起來有點像拖條長尾巴的魟魚,大概是因為整個星團看起來有好幾條亮星連起來的 "鏈條" 的感覺. M38 的 Trumpler 分類是 II 2r,星點密集程度比 M37 差一級;它是三兄弟裡相對較暗的,年齡則介於 M36 與 M37 間,成員複雜,很多 A type 主序星,也有 F、G、K type 的巨星;南南西側不遠處有個小星團 NGC 1907,天況好時大視野把它們裝一起頗有雙星團的感覺,事實上以前科學家也曾以為這兩個星團在相同時期誕生於同一塊分子雲;我自己看的感覺比較像距離拉長版的 M35 與 NGC 2158,因為 NGC 1907 的成員大多 11 ~ 12 等亮,沒拉高倍平地小口徑還頗難拆出星點,除非到很暗的地方觀察,否則說像 "雙星團" 是有點牽強啦。


NGC 1907 (FC-100DL; 4.7mm Ethos for 190X)


事實上 NGC 1907 與 M38 年紀差了有 1.5 億歲呢,誕生於銀河不同位置因為視線的關係看起來好像是雙星團一樣,兩者目前漸漸地分開中。目前銀河系內唯一確認過的雙星團就是 NGC 884 跟 NGC 869,雙星團擺在同一視野看起來就是美!當天弄太晚沒有畫這一大一小,一明一暗的雙星團,不過翻翻以前的素描發現居然曾用 Kowa Highlander 畫過呢!





找機會再來好好畫一次!


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小赤道儀 PM-1 與 3D 骷顱頭 -- NGC 246, NGC 253, NGC 288

去年架 EM-11 的次數總共 67 次,今年到目前為止 28 次,兩年用了快 100 次,之前沒紀錄的全加起來也算 100 次好了,用了 200 次還算對得起它吧? 決定加個小弟來分擔它辛苦的工作。





廠規載重 5kg 左右,FC-100DL 全負載時超過一點點,三片式的 CFF 92 全負載時會到近 7kg... 不過看 EM-11 這麼粗勇,而且平常使用也不會高速甩來甩去,相信這隻小可愛應該可以勝任沒問題吧?


不過開箱已經是 2 個月前的事了~ >"<




結果一開就出問題,這隻編號是平成 30 年的 001 號 -- 賣這麼差? 年中了還拿 1 號? DEC 軸開箱就有間隙,RA 軸的離合器也鎖不起來... 由於這個架台是可拆卸組合的變型金剛,廠長研判應該是出貨時沒組好,只是高橋出這種問題真讓人意外啊! 只好丟還廠長大人送回日本處理,就這樣夏天大三角過了、飛馬大四角也快過了... 一轉眼已經是冬夜星空啦。


第一天小心些先架小隻的 FOA-60Q... 坦白說 PM-1 的操作真是我的夢想啊 -- 全手動。鬆開兩軸的卡榫,粗調靠 RDF 把鏡筒大略對到目標附近後鎖起來,然後赤經赤緯都有微調轉鈕作位置的細調,細調要多快多慢全看自己高興,反正都是自己的手在轉,至於控制器? 開電後晾在一旁就好。


Messier 36 (FOA-60Q on PM-1 mount, 7mm XW for 130X)


隔兩天來試大支一些的 FC-100DL,滿天不知是薄霧還是空汙? 狀況都不佳,選南邊好了,請況有改善的話待會就近看彗星。此時南天最佳的目標當然是又大又明顯的玉夫座星系 NGC 253 ,基本上 NGC 253 算小雙筒目標。


這是 82mm 雙筒 50X 放大看的:



14 公分大折當然也看過:





這次霧霾實在太嚴重了,4 吋鏡居然看得如此吃力?


NGC 253 (FC-100DL, 12.5mm Docter for 72X)


實際看到的並沒像素描裡的那麼明顯,畫畫時有些太強調雲氣,認得出核心,偏右側。



其實 NGC 253 的 2 度視野內有個很疏散的球狀星團 NGC 288 可以同框:




霧霾下四吋鏡只能勉強 averted vision 到 NGC 288:


NGC 253, NGC 288 (FC-100DL, 32mm Masuyama for 28X)


勉強來拆拆看這個外觀分類到 Class X 的稀疏球狀星團:


NGC 288 (FC-100DL, 4.7mm Ethos for 190X) 

失望!! 勉強能看到核心位置附近兩三個不固定閃爍的星點而已。



從玉夫向上一點回到鯨魚海怪,別名骷顱星雲的行星狀星雲 NGC 246 上次 8 公分雙筒有看過呀?





結果這次四吋鏡看得比上次更辛苦:


NGC 246 (FC-100DL, 10mm Ethos for 90X, Lumicon O-III for nebula)


網路上其他同好看  NGC 246 的心得南轅北轍,有人 3 吋、 4 吋鏡就看到,有人 10 吋、 12 吋還得用 averted vision。不過有幾個觀察特徵倒是頗一致,比如說東南東側雲氣好像缺一角? 西側邊緣雲氣明顯,中央雲氣薄像甜甜圈一樣有個洞,雲氣範圍內有 2 顆? 3 顆? 甚至有 4 顆? 亮星...

這次看得太模糊,翻一下以前 14 公分鏡畫的好了:





雲氣範圍內有三顆,上圖中央四顆中最下面那顆不在雲氣範圍裡,不算。我要貼一下維基百科的圖來輔助說明:


圖引自於維基百科


"第四顆" 就在 "缺角" 那邊,應該也是前景星,我之前的所有觀測都沒特別留意;真正爆掉的白矮星是維基百科相片裡中央的那組 "雙星",素描裏則是最右邊靠 "缺角" 區那顆 -- 11.8 等,4 吋鏡用力認真看應該看得到。不過行星狀星雲中央也有雲氣,因此爆掉那顆恆星的亮度或多或少也會被雲氣洗掉一些,對比差的結果通常要拿大支的鏡子比較好認。至於位置,視覺上不會在雲氣的正中間,會稍稍靠比較明亮的西側些,我畫的幾張位置都不準,可能當時也沒很認真在算比例。

這 "顆" 中央星的編號是 HIP 3678,事實上它不是一顆,而是三顆,主星 A 星 +11.8,B 星 +14.4 距離不到 4 arcsec,想要拆這組應該不容易,這要到山上拿 12.5" DOB 光軸調無敵準外,氣流還要夠穩定才有機會;C 星就更不可能了,19 等,離 A 星只有 1.1 arcsec。"三星系統" 的中央星並不常見,我看已經出到第 5 本 Jeff Kanipe 與 Dennis Webb 寫的 Annals of the Deep Sky 裏說目前只有射手座裏的 Abell 63 與 天鵝屁股後面那個 NGC 7008 有三星, 而 NGC 246 則是第一個被確認的。


看著星雲本身不均勻的邊緣雲氣亮度,可以建立一個立體 3D 的畫面想像,我觀察了半天,也比較不同光譜拍的相片結果... 最後想像的是一個長得像沙漏般,兩頭大中央細腰的氣體噴發外型,一頭朝我 "左下前" 方,另一頭朝我 "右上後" 方, "缺角" 處是細腰的位置,"缺角" 的對面,則因視線先看到朝我 "左下前" 方的部分震波堆疊的雲氣而不對應缺角... 是這樣嗎? 我的空間感很差,也許不是這樣也很可能。 ^^"

至於 "骷顱頭" 的稱號是怎麼來的? 仔細看看天文相片... 中央星的右側有個黑孔,左側快到邊緣處也有個黑孔,然後 5 點鐘到 8 點鐘方向有道黑弧線區,兩個黑孔像凹陷的眼眶,黑弧線就像嘴巴... 看越久就越像一個面向我們盯著左下方看的骷顱頭呢!!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NGC 663, NGC 637, 白玫瑰 NGC 7789, 大眼睛的 NGC 457, 雙星團, 以及兩個矮星團 NGC 147, NGC 185 觀察記

這期 12 月雜誌預告我最喜歡的專欄 "Deep-Sky Wonders" 現任掌門人 Sue French 寫了 20 年後決定要退休了!! 看見這消息就像知道你喜歡的一顆星下個月將會不見的不真實感。雖然這幾年隨著觀星經驗增加,更喜歡像 Howard Banich、Ted Forte、Steve Gottlieb... 這些深空目標寫得很深的文章,或者像 Ken Hewitt-White、Alan Whitman... 偶爾目標也選很深的專欄,不過 Sue 的文章還是每個月必讀的精神食糧。她挑選的目標類型極廣,照顧到所有不同程度的觀星同好,程度從淺到深,內容從業餘同好的聊天,到引述專業論文、期刊,器材從手持小雙筒到 15 吋大 DOB... 每個目標在她獨有帶點陰性的介紹下都像詩歌般優美,如果說我寫筆記有什麼動機? 或想模仿什麼的話? 那就是她了;除了風格以外,我還超欣賞她不談器材只談目標的態度......

不過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美好的事物也有結束的一天,祝福她退休後更輕鬆舒適的欣賞星空啦! 我 "有點" 可以體會那種為了趕文章而看星星的感覺,雖然自己不過是做個人筆記而已,不過一旦開始寫目標後,或多或少都會發現有時這部份了解不多、有時那部份又沒看清楚... 然後趕忙去查資料、天黑後雲一開就換器材再上屋頂看清楚確認... 回頭想想,這已經完全不是 "休閒自在" 那麼一回事了嘛。

這幾天雖然月光很亮,不過夜空相當透明,希望能回到輕鬆沒壓力的觀星體驗,所以找些簡單的目標慢慢看就好。





趁有月光時拍個照,這兩張屋頂上的器材照我都很喜歡,黑白那張對焦遠方星星,明亮的月光照耀下,夜空裏獵戶座的星點清楚點綴,從亮到暗、再到暗裏的亮點對比呈現;彩色那張對焦近處器材,月光下色澤溫柔,器材的顏色對比帶著力量從夜的寧靜中襯出 ^^"



儘管在住宅區的月夜下,仙后座四週還是散落著許多美麗而且小鏡可及的目標。比如說 M 或 W 字仙后座兩個突峰附近,較扁的尖點 Delta 星東側有群以 M103 為首的疏散星團,之前曾用 FOA-60Q 畫過大視野圖:






其實應該說以 NGC 663 "為首" 較貼切,因為其它幾個星團相較之下都太小或太暗,而 NGC 663 看第一眼就會被它吸引。NGC 663 的疏散星團分類為 "Trumpler II 3r",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查過的疏散星團分類法,SEDS 用比較古老的 Shapley/Melotte 版本,大致上以小寫英文字母依疏密程度從 a 排到 g,"g" 之後就算是球狀星團。但目前比較多人用的,比如說 Wikipedia,Skysafari -- 用的是 Trumpler 系統,它比較複雜一點,總共三層,第一個是羅馬數字從 1 (I)  9 (IX) 表示集中的密度,最緊 IX 最鬆;第二位是阿拉伯數字從 1 3 表示亮度,由低到高;第三位是星團成員的數量: p、m r; p 代表 "poor",m "medium",r "rich",如果再接一個 "n",則表示星團在星雲中。

所以 NGC 663 Trumpler 分類是: II,3,r 意思就是: 很密(II),很亮(3),恆星成員數量很豐富(r) 的意思,不過月光下看不到這種風采...


STF 151, 152, 153 in NGC 663 (TEC 140, Mark V Binoviewer + 5mm LE/3.3mm TOE for 196X ~ 297X)

雖然星團裏的星星數目受月光影響看到的不多,不過 NGC 663 還有些特別之處,比如它的星點分佈看起來有 "一團一團",或說 "一串一串" "斷裂" 的感覺,而且如果看過很多不同的疏散星團的同好或許會發現 NGC 663 好像沒有什麼 "背景星",它的 "背景" 就像張黑紙? 因此之前也有人推論它的 "斷裂" 現象是因為暗星雲在前景的部分遮蔽,而純黑背景則是因為它位於一片分子雲前景。後面那個推論對了,NGC 663 是仙后座 Cas OB8 星協的一部分,其背後也的確是一片分子塵埃雲;不過前面暗星雲的推論則早被暗星雲專家 E.E. 巴納德否定,不過 NGC 663 處於一區星氣塵埃物質非常豐富的地方沒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它太 "斷裂" 的原因? 當年梅西爾找到附近的 M103 卻漏掉這個星點豐富的星團,一直到 1787 年威廉赫歇爾才幫它編號。

NGC 663 還常被提到的是它有很多在年輕星團才會有的 Be 星,Be 星的解釋我有看一些資料啦,不過事涉專業,還是不要班門弄斧亂講好了。另外 NGC 663 常會被提到的還有編號 STF 151,152,153 三組雙星,月光下最容易拆開的是 STF 153,主伴星都亮;STF 151 也分得夠開,不過因為暗一些所以倍率拉高比較好拆,STF 152 伴星比較暗要仔細看才認出。


別名卡洛琳玫瑰或白玫瑰的 NGC 7789 一直是我很喜歡的目標,一些較亮的星點弧狀捲曲,圍繞弧線週遭有更多更密的暗星,看起來就像一瓣瓣正面看過去的白玫瑰花瓣,花瓣間穿插暗帶間隔,更讓整個星團視覺效果立體十足,就像一朵盛開的花朵般美麗。


NGC 7789 (FC-100DL; 7mm XW for 130X)


可惜月光下無法呈現它整體的美,我在屋頂看過最美的白玫瑰是 12.5" 的 DOB,當然高山上就算 4" 鏡也能讓人目光久久無法離開這個目標。

位於 Orion-Cygnus 旋臂內緣的我們從天鵝屁股的銀河一路看到這裏理應都在看著自己旋臂裏面,很巧的大約從仙王肩膀一直延伸到雙星團附近破了個洞讓我們的視野足以穿過自己旋臂看向再外的下一條旋臂:   Perseus 旋臂這個洞被叫做 "仙后之窗",舉凡仙后附近的 M103、 NGC 457、NGC 663、甚至 M52,還有 NGC 7790、7788、7789、什麼 Berkeley 58、 Frolov 1、Harvard 21、King 12... 小精靈 NGC 281、心與魂的 IC 1848、1805,雙星團... 都是。不過 M52 白玫瑰 NGC 7789 倒有些例外...


IC 1848/1805 跟雙星團一樣距離我們大約是 7500 光年遠符合之前看秋銀河旋臂結構的介紹。白玫瑰 NGC 7789 雖然也距離我們大約 7500 光年遠不過年紀很老成員幾乎都是邁入晚年的紅巨星所以看起來不像雙星團那麼白藍白藍反倒顯得年老珠黃它之所以跟前面提到那些年輕的疏散星團混在同一區據推測它根本不是 Perseus 旋臂原生而是不知從哪裡誕生? 然後輾轉飄盪至此落腳的外來客相同的,M52 距離我們只有 5000 光年遠顯然位於兩條旋臂中央還不到 Perseus 旋臂,但推測 M52 是原生於 Perseus 旋臂就像 M6/M7,M23/M25,M11/M26 一樣都是後來漂出誕生區的星團。



雙星團是滿月時用大雙筒作 50X 畫的:


NGC 869, NGC 884 (Kowa Highlander Prominar 50X 82mm by TE-9mm)



NGC 637 在仙后 M 或 W 較平那個突峰末端的 Epsilon 星旁,2 度視野內另有兩個很不起眼的 NGC 輩疏散星團: NGC 609 與 NGC 559;其實月光下 NGC 637 也沒什麼看頭,它的 Trumpler 分類是: I,2,m 意思就是: 很緊密(I),中等(2),恆星成員數量普通(m):


NGC 637 (FC-100DL, 4mm TOE for 225X)



圖左那兩顆亮星不是它的成員,靠下面的兩三顆也不是,整體外觀看起來有點像拉鍊或階梯一格一格的模樣,張大眼睛認真數也才數到 10 顆出頭而已,看 Steve Gottlieb 網頁上他用 13.1" DOB 數也不過 20 幾顆... 所以成員真的不多。



回到 M 或 W 的雙峰附近,最吸引人目光的星團絕對是有雙大眼睛的 ET 星團 NGC 457 了:


NGC 457 (TEC 140, Mark V binoviewer, 11mm TV Plossl for 90X)


拿大砲打小鳥當然可以用雙目視兩隻眼睛一起看,NGC 457 的 Trumpler 分類跟前面第一個 NGC 663 一樣是: II,3,r。大眼睛指的是橘紅色 5 等亮的仙后 Phi 星與藍白色暗一些的 HD 7902, 兩隻長長的手臂最為傳神,腳就馬馬虎虎,反正外星人應該不需用腳走路,手長手指長倒蠻有可能,像我們這樣每天滑手機演化下去可能未來就是這副模樣了。




最後是兩個矮星系,NGC 147 與 NGC 185,回想幾年前找這兩個 9.X 等的星系真是痛苦萬分,沒想到畫過了 174 個不同的星系之後,現在可以在月光下輕鬆認出囉。 ^^"

NGC 185, NGC 147 (TEC 140, 21mm Ethos for 47X)


ㄟ... 其實月光下 47X 認得有點辛苦,倍率拉起來比較容易,圓圓正向著我們的 NGC 185 又比 橢圓拉長的 NGC 147 簡單:


NGC 185 (TEC 140, 6mm Ethos for 163X)

威廉赫歇爾在 1787 年用他的 18.7" 反射鏡只找到 NGC 185,好兄弟 NGC 147 要等 42 年後的 1829 年由他兒子約翰赫歇爾找到並編號。說它們是好兄弟也不為過,因為兩個星系相距不遠,雖然沒經過證實,不過也有人相信這兩個星系彼此具引力牽引拉扯,可是沒引力的潮汐尾啊? 沒散落的星串,也沒引力劇烈作用下活躍的區域證據... 不過 NGC 185 有很亮的核心,而且很集中,並且觀察得到微弱的發射光譜足以把它歸類為 Syfert II 型星系呢! 不過 NGC 185 比 NGC 147 老了近 40 億年,從這個角度說它們是兄弟又不太對了。


NGC 147 的平均表面亮度差很多:


NGC 147 (TEC 140, 6mm Ethos for 163X)


橢圓外型朝 北北東 -- 南南西 方向拉長,沒有明顯的核心;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觀察重點... NGC 185 看起來很 "實",但 NGC 147 看起來很 "虛",透明透明的,似乎可以看穿到其背後的樣子。事實上 NGC 147 真的就沒什麼氣體、塵埃物質,有人推測可能是之前繞著 M31 公轉的 NGC 147 曾經因為太靠近 M31,強大的引力吸走它大部分的氣體與塵埃物質?

這兩個矮橢圓星系跟 M31 身旁的 M32 與 M110 一樣都是 M31 的衛星星系,但是這要在 1943 年由天文學家 Walter Baader 以 100" -- 2 米半的巨砲解開其星點之後才獲得證實。


仙后附近這些美麗又各具特色的星團在秋高氣爽的夜晚可以輕鬆的欣賞,如果需要挑戰,NGC 147 與 185 也是很好的目標,大鏡有大鏡的優點,小鏡也有小鏡的樂趣,其實只要心裏沒什麼牽掛,就算只是抬頭裸眼看星空也是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