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秋夜 M36, M37, M38, NGC 1907

疏散星團... 看是一回事,實際動手畫又更好玩了,邊畫邊會注意到底哪些星點亮? 哪些暗? 顏色有什麼差別? 哪些可能是雙星? 星點聚集在哪?... 有趣的細節常常在畫畫時才會注意到;秋夜東北天空五角形的御夫座領土裡就有許多美麗星團,大家最熟悉的當然是 M36、37、38 ;這疏散星團三兄弟在高山上用肉眼就看得到。


雖然亮度差距不大,但最亮的就是 M36,這是 4 年前用 21 公分鏡作 100X 看的:




現在用 6 公分鏡 130X 看,集光力只有 21 公分鏡的 1/12,不過也看得到很多星點 :


Messier 36 (FOA-60Q; 7mm XW for 130X)


M36 較亮的成員大多是 8.8 ~ 10 等星,集中在星團中央,整個星團所有成員星星看起來幾乎都呈現亮白、藍白色,猜得出年紀應該很輕,有些還帶著所謂的 "星周盤" (Circumstellar disc),星周盤未來可能生出這顆恆星的行星系統;我看書上提到一項對年輕星團 "星周盤" 研究的資料說,年輕星團裡 "還帶星周盤的恆星" 與 "沒星周盤恆星" 的比例,初期很高可能有到 80%,不過隨著星團年紀增長這個比例會快速下降,有一半這些還帶星周盤的恆星會在 300 萬年內失去星周盤,像 M36 就只剩 3%;比較其它年輕星團比如大約 250 萬歲的聖誕樹星團 NGC 2264 還有 23% ~ 54%,從衰退的速率推估算大約 600 萬年左右一般年輕星團裡所有帶星周盤的恆星都會失去星周盤,所以能不能成功的形成行星系統就看這段黃金時期了。

為什麼會提到這個? 因為年輕星團演化快速,總有許多現象可讓科學家分析其生命軌跡,甚至可以推論我們的未來... 1995 年科學家在 M36 西南側發現有 "拖著雲氣尾巴" 結構的星星,而且兩極有高速噴流,發現的科學家把這個東西叫作 "Holoea",這是夏威夷語 "流動氣體" (flowing gas) 的意思,這個 "Holoea" 在哪裡呢? 我比對相片後試著標一下位置:





有機會目視到嗎? 我還沒認真去找別人的紀錄,不過就算有機會的話應該難度也頗高,因為它的頻譜偏紅色,但也不至於不可能啦;對了,有改機並拍過 M36 的同好不妨仔細找找看之前的 M36 相片有沒有拍到這像鬼影似的 "Holoea"?... 雖然很少人拍星團,大家都愛星雲 ^^"。

不過科學家觀察這 Holoea 除了有極強的紅外線發射線譜外,它兩極噴流速度高達每秒 650 公里,這些都不像是低質量恆星的特徵,從各種現象推估恆星應該是 K2,與成員幾乎全是 B type 的 M36 有些格格不入。不僅如此,這個 Holoea 還在快速變化中,1952 年相片只有雲氣般的尾巴沒星星實體樣,但最近幾年的相片不但有星星實體,而且雲氣尾巴還變亮了約 1.5 等;2013 年的研究顯示這尾巴雲氣裡包含有兩個年輕星體 YSO (young stella objects) 還有一個恆星前期的聚合體,周遭環境應該相當複雜,有雲氣,有恆星重力塌陷,有強烈的恆星風... 不斷的變化影響著環境,也許就是最近幾年吹開擋在前面的雲氣才讓我們觀察到變亮的 Holoea? 但不管如何,以 M36 的年紀推估, Holoea,甚至裡面的 YSO 都不太可能是其成員,可能是背景目標? 往旁邊找找看,書上說是位在 M 36 北北東方的 H-II 區 Sh 2-235 的一部分,這方向我是從來不曾看過啦,因為反方向那邊有一堆熱門目標, IC 417, 410, 405......



離開年紀算輕的 M36,下一個是步入中年的 M37:


Messier 37 (TEC 140; 6mm Ethos for 163X)

會拿這麼大隻來看 M37 其實是因為本來興沖沖想找 M15 裡面的一個行星狀星雲 Pease-1... 唉,自不量力,怎麼可能啊? M15 角度已低,然後鏡子太小隻星點都拆不開,我還印好尋星的細部圖呢... 還是認命點畫畫星團就好。


M37 一直是自己很喜歡的星團目標,素描分享到 FB 後,松本龍郎先生馬上就回說 M37 是他最喜歡的星團,之前也曾看過包括 sky & telescope deepsky wonder 專欄前任掌門人 Walter Scott Houston, 還有一些觀測大師都曾有過類似的讚美。

M37 的 Trumpler 分類是 "I 2r";"I" 意思是 "星點最集中" (最緊 I -->IX 最鬆);"2" 的意思我以前好像都弄錯了,從 1 到 3,並不是 1 最亮 3 最暗,而是指星點亮度 "差異" 分佈,1 應該是指 "差很少",就是亮度很 "平均" 的意思,3 當然就是反過來;至於 "r" 代表 "rich" 星點很多很豐富的意思.M37 星點既密集,又豐富,亮度差異也不大,因此小口徑或天況不佳時看起來就像霧霧一團小星雲般.

如果稍微認真注意看一下 M37,一定會發現星團正中央一顆亮度約 9.2 等的紅色星星,編號HD 39183;紅色星星不只這顆,邁入中老年的 M37 與剛剛介紹的 M36 正好相反,有一堆紅巨星,另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白矮星... 這些白矮星都只有 20 幾等,家裡的望遠鏡看不到啦。而且很有趣的是這群白矮星的大氣富含 "氫",一般我們熟知單獨的白矮星的 "氫" 都消耗得差不多,所以觀察到的雲氣成分大多是 "氦" 為主;為什麼會這樣呢? 科學家推測可能與白矮星的質量有關,M37 雖然步入中年,但相較於平常我們熟知的白矮星來說還算年輕,因此平均質量也較重,我看書上說以 "冷卻模型" 模擬這種較重的白矮星,底層的氦對流區難以穿透上層覆蓋的氫,因此才會有我們觀察到氫大於氦的現象.



M38 又是隔了好幾天後看的:


Messier 38 (FC-100DL; 6mm Ethos for 150X)


M38 有個綽號叫 "海星";我常常覺得它看起來有點像拖條長尾巴的魟魚,大概是因為整個星團看起來有好幾條亮星連起來的 "鏈條" 的感覺. M38 的 Trumpler 分類是 II 2r,星點密集程度比 M37 差一級;它是三兄弟裡相對較暗的,年齡則介於 M36 與 M37 間,成員複雜,很多 A type 主序星,也有 F、G、K type 的巨星;南南西側不遠處有個小星團 NGC 1907,天況好時大視野把它們裝一起頗有雙星團的感覺,事實上以前科學家也曾以為這兩個星團在相同時期誕生於同一塊分子雲;我自己看的感覺比較像距離拉長版的 M35 與 NGC 2158,因為 NGC 1907 的成員大多 11 ~ 12 等亮,沒拉高倍平地小口徑還頗難拆出星點,除非到很暗的地方觀察,否則說像 "雙星團" 是有點牽強啦。


NGC 1907 (FC-100DL; 4.7mm Ethos for 190X)


事實上 NGC 1907 與 M38 年紀差了有 1.5 億歲呢,誕生於銀河不同位置因為視線的關係看起來好像是雙星團一樣,兩者目前漸漸地分開中。目前銀河系內唯一確認過的雙星團就是 NGC 884 跟 NGC 869,雙星團擺在同一視野看起來就是美!當天弄太晚沒有畫這一大一小,一明一暗的雙星團,不過翻翻以前的素描發現居然曾用 Kowa Highlander 畫過呢!





找機會再來好好畫一次!


2 則留言:

  1. 疏散星團是很有趣的天體,光亮又好找,但又被一些人輕視。總有人覺得星雲星系才算是深空天體。

    疏散星團他們看一兩眼就算,還語帶嘲諷的說不明白有甚麼好看。

    其實疏散星團跟人一樣,有不同的面孔:雖說是疏散,但也有比較密集,結構緊密的家伙;星團中的星排列成不同的形狀,就是他們的印記。細心的一看再看,還真的看到各有不同。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錯,多查一些資料就會發現很有故事,有了故事,簡單的目標也變得很有趣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