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星趴前的昆陽觀星記 -- NGC 1049, Maffei I, NGC 1909, Triton

最近北部天氣進入觀星黑暗期, 整天胡思亂想弄器材, 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 還好到月中陰雨天終於停了一陣子. 今年星趴選在 11/18, 不過看來就算是中部難得幾天的好天氣可能也要在前一夜結束了, 因此決定早一天出發. 看一下星圖, 17 號晚上海衛一運行離海王星最遠, 接近 16 arcsec, 再不看, 今年的海王星季也接近尾聲了; 另外天爐矮星系那顆球狀星團上次在屋頂看得虛無飄渺, 超想驗證; 然後也想試試看心與魂星雲旁, 位在銀河隱匿帶被塵埃蓋得一蹋糊塗的星系瑪菲一號有沒有機會? 還有盤算很久用 Kowa Highlander 看反射星雲巫婆側臉的推測有沒有道理? 總之一想到山上, 滿腦子都是各種目標跟想法.


上山看星星是一回事, 自由自在出門散心更是一大樂事, 準備好零食飲料還有自己喜歡的音樂, 悠閒的開車上山... 簡直就跟小學時校外活動一樣的興奮, 尤其脫離南苗栗、台中彰化平地恐怖的汙染霧霾, 一路上山, 看著越來越藍的天空更讓人感覺心曠神怡. 到了翠峰, 先跟提前來佈置場地的星星工廠廠長打聲招呼, 看一下明天開始熱鬧滾滾的場地, 然後就趕快上昆陽, 這次還是帶 Mewlon-180c, 要花點時間作溫度平衡.


這禮拜的昆陽剛入夜時有高層雲, 中間散掉一段時間, 22 點多後高層雲又來, 然後濕度飆高, 簡直像隔著霧霧水氣的玻璃看星星. 第一個目標還是選海衛一.


Triton (Mewlon-180c, 4.7mm Ethos SX for 460X)


比上次上山時容易多了, 我先找一下附近 13.5 ~ 14 等的星星感受那種亮度, 習慣一下再記在腦海, 7 吋鏡在山上看到 14 等星一點都不勉強, 然後移到海王星時就看見依然泡在海王星光暈範圍邊緣的海衛一了. 不過當天昆陽風很大, 起風時 Mewlon-180c 抖得根本沒辦法看, 後來同樣是拋妻棄女上山來散心的星夜兄覺得下鳶峰, 甚至翠峰會舒服多, 可是望著已經架好、還有堆了滿地的器材, 實在是懶得再上車下車一次, 只好咬牙繼續跟強風與低溫奮鬥... 真是太笨了, 因為後來下山經過翠峰, 一整個沒風沒雲溫暖又舒適, 看著廠長背著手悠閒的仰望星空, 真不知道我整晚在山頂寒風刺骨的掙扎什麼?

經過位置的提示, 星夜兄也能看到海衛一, 雖然因為風大抖晃, 而且海衛一當然也不是什麼簡單目標啦, 儘管出現得斷斷續續, 不過每次出現都會在相同位置, 所以我想應該不會看錯. 我自己用 360X (Ethos 6mm) 也可以看到, 而且星點比較細也比較漂亮, 但是 460X (Ethos 4.7mm) 還是比較可靠.


畫完海衛一有先看了史帝芬五重奏, 愛雙筒的星夜則沉迷在 Kowa Highlander 上. 上次山上看這個五重奏也是同隻鏡子, 看得很倉促, 一直覺得看不清楚, 這次靜下心仔細辨識... 先是認出比較明顯也比較大的 NGC 7320 與 NGC 7319, 這兩個完全無障礙, 然後這次夾中間的 NGC 7318 A 與 B 比較快認出來, 倒是 NGC 7317 太像星點, 花了點時間才認出.


懶得畫圖, 也不想休息, 直接把鏡子移到都快水平的天爐座, 仰角真的只有一點點, 不過這個屬於天爐座矮星系 5 顆球狀星團其中最亮的一個, 倒是沒費很多功夫就能認出.



NGC 1049 (Mewlon-180c; 12.5mm Docter for 173X)


NGC 1049 核心我覺得蠻亮的, 所以困難倒不是眼睛看不看得到? 而是看不看得出它是星團? 其實也還好, 眼睛稍微適黑一定看得出它比視野其它星點來得 "糊" 且 "大". 同樣也邀請星夜兄幫忙確認, 無誤!! 想到這可是 "其它星系的星團" 就覺得很興奮說. 之前在屋頂用 TEC 140 找過也畫過, 翻一下舊素描比對位置... 當時應該是完全誤會一場.


畫完這個就有休息一下, 啃個麵包喝杯熱茶, 本來還想泡碗麵, 不過風好大, 太狼狽了, 放棄放棄... 雲從北邊的山緣慢慢上湧, 手腳要快一點, 趕快來試試瑪菲一號.

瑪菲一號是個巨大的橢圓星系, 很久以前一直被認為跟 M31, M33... 一樣, 是我們本地星系群中的一份子, 不過後來科學家發現它是屬於以 IC 342 為首的另一個星系群, 叫 "瑪菲" 星系群或 "IC342/瑪菲" 星系群, 是當年紅外線天文學先驅, 義大利天文學家保羅.瑪菲經由紅外線攝影發現的, 附近還有一個瑪菲二號, 以及屬於瑪菲一號的幾個矮星系. IC 342 我還記得, 目視角度因為很貼近銀河盤面 (大約只有 10.X 度仰角), 所以視線很容易被塵埃擋住, skysafari 的參考資料說因此減了約 2.4 等的亮度; 而瑪菲一號的目視角度更貼, Wikipedia 說只有 0.55 度... 哇, 那不幾乎是平貼著銀河盤面? 真的還假的? 有沒有寫錯啊? 它們的位置隔著銀河核心位在我們太陽系對面的所謂 "隱匿帶" (Zone of Avoidance) 方向而難以可見光觀測, 也因此瑪菲一號的亮度被消光了大約有 4.7 等, 不然擺在那邊看起來可是星空裏超驚人的星系, 連 M31 應該都要靠邊站了.


Maffei 1 (UGCA 34, Mewlon-180c; Leica ASPH Vario 25-50 ww for 243X)

前面那個 NGC 1049, Skysafari 說至少要 12 吋在夠暗的地方才看得到, 結果不用啊,  7 吋就看得很清楚; 這個瑪菲一號, 目前我最喜歡的參考書 Annals of the Deep Sky 也說至少要 12 吋在夠暗的地方才看得到, 不過 Skysafari 是 Skysafari, 不準的事常常有; Annals of the Deep Sky 則可靠多了. 在上面素描畫面正中央兩顆, 比較亮的那顆下方我覺得有好幾個星點忽隱忽現, 有點像平地看那種超暗的疏散星團的感覺, 閃閃爍爍的. 我猜星系就位在那附近, 不過認不出核心, 也看不出形狀, 當然也辨識不出範圍, 所以這算不算有看到? 沒關係, 沒關係... 新的 12.5 吋杜普生快建造好了, 至少練習過, 現在充滿信心可以用 12.5 吋搞定沒問題.


不知不覺獵戶已經浮上來, 雖然仰角也不高, 不過加減試試看 8 公分雙筒有沒有機會看見那張巫婆的側臉... 不用整張臉, 額頭就好.


我曾在大雪山用 FC-100DL 試過低倍 22X ~ 29X...... 失敗, 也曾在透明度不佳的昆陽用 TEC 140 試過, 也失敗. 反射星雲濾鏡幫不了忙, 巫婆側臉面積不小, 大口徑的視野太小; 小口徑的集光力又不夠, 東想西想... 覺得搞不好大雙筒才有機會? 主要因為雙筒的體質天生短焦, 不過我的 Borg 71FL 當時買小松本, 所以只能用 1.25" 目鏡, 這樣的話最多視野只能作到 4 度出頭; Kowa Highlander 口徑雖然大 1 公分, 可是視野更小, 只有 3.2 度, 看來只能學畫 IC 1318 或 IC 1396 的土方法 -- 挑最明顯的一塊先.


part of NGC 1909 (Kowa Prominar Highlander 33X 82mm)


不知道為什麼? 看 "正像" 就是舒服, 用標準的 32X (TE-14mm) 果然可以查覺雲氣, 而且還蠻肯定的, 一點都不會疑神疑鬼, 尤其雲氣邊緣特別好認, 雲氣大致向西側慢慢淡去分不出邊界, 不過東側的雲氣邊界一定分得出來. 換上 22X (TE-21mm) 視野做大了, 不過對比不夠, 不容易辨識. 等我換回 32X...... 慘了, 雲居然就上來, 真是不甘心啊!! 於是就杵在那兒等雲飄走的片刻, 反正今晚非要畫到不可, 撐了老半天, 定位了幾個主要的亮星, 大致把雲氣邊界線拉出來... 然後, 就沒有然後了.

好吧, 這也算天意, 下次再上來努力吧.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辛苦的旅程 -- 尼可拉.路易.拉卡伊

當我們說某個工作是 "data collector" 時, 常常會帶點天賦不如人, 技術也不如人, 只好埋頭做苦工的意涵, 不過看完上個月雜誌 Brian Ventrudo 寫的一篇有關... 很多人稱他是 "南天天文之父" 的尼可拉.路易.拉卡伊 (Nicolas-Louis de Lacaille) 的故事之後, 想法可能會完全改觀呢.


相片引用法國版的 Wikipedia


南天的星星對現代大部分北半球的我們來說都相當陌生, 更別說是 15 世紀時的航海探險家們了. 南半球的海洋已經夠兇猛, 水手們望著熟悉的北天星座一個個消失於海平面, 滿天陌生的星星不知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這個困境一直到 16 世紀末, 荷蘭天文學家 彼得勒斯·普朗修斯 (Petrus Plancius) 根據探險家 彼得·德克·凱澤 (Pieter Keyser) 以及 弗雷德里克·德·豪特曼 (Frederick de Houtman) 的探險記錄組織了些南天星座後, 才有一點點依靠. 這些南天星座大多以南半球的獨特生物命名, 像是大嘴鳥杜鵑座 (Tucana), 孔雀座 (Pavo), 劍魚座 (Dorado), 飛魚座 (Volans), 天燕座 (Apus), 鳳凰座 (Phoenix), 還有討人厭的蒼蠅 (Musca). 到了 17 世紀初, 偉大的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拜耳 -- 就是我們熟知的 XX alpha, XX beta, XX gamma... 的拜耳命名法的 "拜耳" -- 在他的曠世巨作, 涵蓋整個天球星圖的 "測天圖" (Uranometria) 收納起來, 有許多... 包括前面舉例的那幾個古星座名到現在還在用. 不過廣大的南天星空還是有許多星星沒被歸入某某版圖, 甚至連名字也沒, 這又要等到 18 世紀中期, 才被 "產能" 驚人的法國天文學家 尼可拉.路易.拉卡伊 系統化的記錄分區, 而且他的紀錄數百年來一直沿用至今.


拉卡伊出生於 1713 年 3 月 15 的法國, 他老爸發明了不少工業用機器, 因此在當時波旁公爵身旁做事, 收入不錯. 他自己研讀古典、哲學、神學直到 20 歲父親過世, 不過公爵大人覺得年輕人資質不錯, 所以持續金援他, 拉卡伊的生活與教育經費一時還不成問題. 不過本來想當神職人員的拉卡伊實際上超愛數學跟天文學, 神學有人教, 天文學就得自學啦, 果然小孩要有出息就要念自己有興趣的東西, 念著念著... 拉卡伊沒當上牧師, 倒是當時巴黎天文台台長卡西尼 -- 就是那個命名土星環卡西尼縫的卡西尼的兒子, 給了份觀測工作.


從此拉卡伊憑著自學的功夫, 當然還有天生的熱情進行量測/製作法國海岸線地圖的任務, 後來也帶領度量從北極越過巴黎到赤道的經線的測量團隊, 這個任務希望能精確驗證是否地球是略呈橢圓形? 而且橢圓的胖是胖在肚子區的赤道附近? 拉卡伊的傑出表現讓他被選進巴黎皇家科學學院, 同時也得到一份教職, 拉卡伊在這邊建了座小天文台, 開始系統化的觀測星星位置, 運行軌跡, 而且大量書寫其閱讀的天文, 數學, 光學... 等資料, 到 1730 年代後期, 拉卡伊在學院已經擁有相當穩固的地位與聲望了.


當年還不到 30 歲的拉卡伊年輕力盛, 他雄心壯志的向學院提案想去南半球的好望角作天文觀測, 這個提案一直到 1750 年才通過, 當時他已經快 40 歲了. 同年的 11 月搭上船, 然後歷經大半年, 終於在隔年四月抵達開普敦, 當時接待他的是荷蘭東印度公司. 拉卡伊有張荷蘭奧藍治王子的推薦信, 所以當地的荷蘭官員也熱情相待, 提供拉卡伊所需的各項物資, 包括一座天文台. 拉卡伊使用裏面一隻焦長 14 英呎的折射鏡觀測木衛蝕, 記錄掩入掩出的時間, 再對照於巴黎或倫敦的地理經度位置, 並計算預測相同事件掩出入時間, 進而製作一份可從任何地理位置算出精度的對照表 (是這樣嗎? 不知道有沒有了解錯誤? ^^")... 為什麼跟荷蘭有關? 我還查了半天的荷蘭歷史, 看完之後覺得好複雜喔, 不敢亂寫.



過了幾個月, 時序進入南半球的冬天, 從 8 月起拉卡伊才開始進行他此行的正事 -- 製作南天的星圖星表. 不過第一件令人頭大的事就是碰到當地強烈的東南風, 吹得他完全無法進行精確測量, 尤其當時的望遠鏡都無敵長焦, 動輒就是十幾英呎, 風一吹抖得像什麼一樣... 最後拉卡伊決定改用一隻 0.5 吋 -- ㄜ... 沒錯!! 口徑 1.3 公分, 只比 iPhone 手機 Home 鍵大一點點, 焦長 26 吋 (66 公分) 的望遠鏡, 固定在航海用的六分儀上做測量. 至於怎麼量? 請原諒我的無知~~ 雖然 google 了一堆六分儀的原理, 不過資質實在太愚鈍, 怎麼看都看不懂 >"<...... 大致上好像是這隻迷你望遠鏡的焦平面上有個 "V" 形線條, 當星星接近天頂時計算通過 "V" 那兩條線的漂移時間, 而且量好幾次後取平均, 這樣就能算出 RA, 然後兩次時間的差異對比刻度中央就能算出 DEC -- (寫得超心虛啊!!), 不過重點是, 拉卡伊沒有助手, 前面講的所有定位、測量、計時、計算、紀錄... 全都他自己一個人來.


圖是引用南非天文協會的


很厲害吧? 還有更厲害的呢... 原先學院希望他能做到 3 ~ 4 等星圖, 算起來大概也有幾百顆星, 能夠量完也是夠厲害的; 但這位狂人做了幾顆你猜? 什麼幾百顆? 他居然做了快 1 萬顆!! 歷經 11 個月, 總共 110 次觀測, 每次觀測至少 8 小時, 還有 16 次從黃昏測到天明的馬拉松式觀測, 期間數不清的頭痛、風濕痛、發燒... 都無法阻止他, 拉卡伊最後竟觀測以及記錄了南迴歸線以南的 9,766 顆星星, 深到 8 等. 這有多厲害呢? 比較一下好了... 艾德蒙.哈雷先生, 也是很勤奮的天文家喔, 1676 ~ 1678 花了近 2 年時間, 在南大西洋小島總共也只測量 341 顆星.


除了這 9 千多顆星, 拉卡伊也記錄了 42 個包括珠寶盒星團、Eta Carinae 星雲、Omega 星團... 等著名的南天深空天體目標, 比起 20 年後的同胞梅西爾先生公佈的目錄毫不遜色, 可惜那隻望遠鏡實在太小隻, 否則以他這種觀測的狠勁, 不知道會搞出什麼曠世巨作呢.



拉卡伊把這些資料寄回巴黎科學學會後大家也很頭痛, 因為散落天際的這麼多顆星大多沒有任何分界可以組織, 於是拉卡伊決定要發明一些星座. 出生於歐洲啟蒙時期, 也沒有什麼古典的 (神啊, 帝王啊...) 負擔, 他命名的星座都是身邊很務實的東西, 比如說: 畫架、雕刻師的工作坊、顯微鏡、望遠鏡、目鏡、化學家的燒爐... 之類的, 唯一的例外是山案座 (Mensa), 這也是目前我們通用的星座裏唯一以地理目標命名的星座, Mensa 是開普敦著名的地理景觀, 命名它是因為大麥哲倫雲總是躺在山案座上方, 就像一片山上的雲.

拉卡伊不只測量恆星, 他也測量行星月亮與這些恆星的相對位置, 回到巴黎後再與在德國觀測的同事同時期的量測資料作比對, 校對, 進而修正了許多原來太陽系的觀測資料. 這麼善用資料, 要是生於現在的大數據時代, 成就應該更不得了. 而且他不只晚上測量, 白天也測量, 除了他測量經度的老本行外, 他還測量海岸、測量岩石、測量植物、測量動物的毛皮... 真是萬物皆可測量, 太不可思議了. 完成觀測後他花了 10 個月搭船回家, 沿途經過的小島要測量, 印度洋當然也要測量... 總共歷經了 3 年 8 個月, 終於在 1754 年的 6 月 28 號回到巴黎, 受到英雄般的歡迎!!


回來之後拉卡伊開始整理資料, 製作了南回歸線以南的星圖, 以及他的 14 個新星座, 包括拆分了巨大的南船座為船帆、船底、船尾. 從 1756 到 1761 他繼續測量行星月亮以及恆星與黃道線的相對位置, 還有彗星, 並大量寫作與計算甚至包括大氣的折射率... 而且還一直夢想再來一次南半球之旅. 可惜歷經 27 年沒日沒夜的辛苦工作終於得付出代價, 從 1762 起他的舊疾、新病一一報到, 同年 3 月 21 日就病逝於巴黎, 當年他才 49 歲呢.



如果說拉卡伊的生產力冠於同時期的所有同儕並不為過, 甚至說他們觀測的數量全加起來也比不過拉卡伊一個人也沒問題, 拉卡伊的確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觀測與資料記錄者, 他辛苦的成果嘉惠無數後來在南半球的探險家、航海家, 也為後來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 奠定穩固的觀測研究基礎. 而對大部分平凡的你我而言, 還有個很重要的意義, 拉卡伊 "距離" 我們很近, 他不像牛頓一樣有如此天才創新思考的能力, 也不像幾十年後的威廉赫歇爾如此高調發表觀測成果, 他能做的坦白說我們也能做, 不需要有超人的 DNA, 只有無限的毅力與努力, 因此很勵志的告訴我們: 有志者事竟成, 人生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當然, 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啦.




最近天氣不好沒什麼機會看星星, 這是難得測試 SXP 載 TEC 140 時順便畫的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感性大於理性的 Kowa HIGH LANDER PROMINAR

如果要選隻最 "實用" 的天文大雙筒, 我直覺會選松本式雙眼望遠鏡, 低倍可以做超大視野, 高倍端看主鏡品質極限在那? 如果再考慮可攜方便性, 像星夜兄的高橋 FC-100DF 松本雙筒就是兼顧性能與方便的最佳組合之一了, 兼顧低倍大視野與高倍性能, 允文允武, 文武雙全.




用雙筒就是圖方便, 所以我的話可能會選 Borg 90FL 甚至 107FL 來減少重量, 雖然短焦 Borg 的性能天生會差 F/7.4 的高橋一截, 不過可以做到 5 度甚至 6 度以上視野, 更貼近雙筒望遠鏡的本質. 只是松本式嚴格來說不是 "整合好" 的傻瓜系統, 它的全功能彈性自由度來自組合式的架構, 因此使用者要有些雙筒的基本光軸調校概念, 有可能常常需要自己作微調. 我自己的松本雙筒就常常在給家人朋友使用後需要再微調以恢復其完美的視野圈圈.

好吧, 如果不想麻煩, 只想選隻傳統雙筒鏡 -- 就是我說的 "傻瓜系統", 不管誰用都不需要學, 眼睛靠上去就能看的... 這幾年 APM 出了一系列大雙筒, 100mm, 120mm, 現在 150mm 的規格也開出來了; 另外兩隻搭 FPL 53 的 70mm 與 82mm 也頗受好評. 所以當我想買一組 82mm 大雙筒時, 首先想到的就是 APM 這隻 82mm. 相較之下, 老字號的 Kowa High Lander 82mm 螢石鏡就像 30 年前的手排 BMW... 不能用通規的天文目鏡, Kowa 只出到 50X, 所以想看個卡西尼縫也沒機會, 沒高倍就像斷了手一樣; 然後當然也沒辦法接濾鏡, 這樣星雲也別想看了, 跟斷了腳差不多慘, 斷手又斷腳.


High Lander 的目鏡雖然是天文用的標準 1.25 吋, 不過最底端做了個安全卡榫...




我買天文器材從來也不曾多理性過, 以自己的經驗來說, 不理性常常會後悔沒錯, 不過太理性也可能後悔. 我就曾反問過自己, 如果買了超實用的 APM 82mm FPL 53 雙筒, 某一天會不會還在想 Kowa High Lander? ...... 會! 一定會. 如果要 "實用" 的大雙筒, 組 Borg 90FL 松本就好啦, 幹嘛買 APM? 所以想買 Kowa High Lander 的心根本與 "實用" 無關, 不就是純粹想養台老手排 BMW 而已?



所以...





三組目鏡全買齊, 分別是 21mm (21X), 14mm (32X -- 這組是標配), 9mm (50X). 不過發現原來載 3.5kg 的 Borg71FL 松本的 Manfrotto 405 齒條式雲台載這把 6 kg 雙筒有點抖, 所以一不作二不休又買了 Sachtler FSB 8T 的油壓雲台跟 Gitzo 5543LS 碳纖腳, 五號腳原來這麼粗壯, 後來發現其實三號腳就夠穩了, 當時會抖主要還是雲台的關係. 換了沙雀之後果然穩穩穩.








沒用過高級油壓雲台, 不太會用... 比如說那個 10 段的 Counterweight 就不會用, 高仰角時鏡頭一直被 Q 彈力往下拉 (因為要看 90 度天頂, 所以反裝), 仔細研讀說明書, 然後再試了一會才抓到訣竅, counterweight 調得好的話, 整個微調順暢得真有如人家講的 -- 像撫摸絲質般的滑順感. 如果 FSB-8T 載的是比較輕的鏡子, counterweight 更好抓, 甚至沒抓準也沒關係.









雲台腳架搞定後, 下一步要買個箱子, 我可不想出什麼三長兩短撞壞它.






這卡安全箱是上宸做促銷的, 比原來想買的 Pelican 1550 水貨價還便宜一半多, 很合也很實用, 比鋁箱輕多了, 鋁箱不都很重嗎?


High Lander 手提把前端有個小凸出物當瞄準器, 不過在晚上毫無用武之處, 所以我還是貼上 Rigel Quickfinder 的快拆座, 醜歸醜不過買它又不是買來選美的, 沒關係.


基本上這樣扛出去觀星就沒問題了. 跟 7cm 比起來, 8cm 雙筒的差異還是能輕易感受, 最幸運的是第一天開光就有絕佳透明度的夜晚助攻.


NGC 891 (Kowa High Lander 50X 82mm)

看到 NGC 891 連自己都覺得有點扯, 不過還真的看得到, 而且還是直視, 不需要擠眉弄眼的. 然後也畫了不遠處的 NGC 1023, 畫 NGC 1023 時就顯現出其放大倍率僅能 50X 的捉襟見肘, 星系看起來好小喔, 很難觀察其細節.


NGC 1023 (Kowa High Lander 50X 82mm)


兩個星系喔, 頗令人意外, 本來以為這隻頂多看看星團、月亮. 當然面積大的星系也適合, 比如 M33...


Messier 33 (Kowa High Lander 50X 82mm)


M33 幾乎在正天頂, 不僅核心清楚, 旋臂北側部分也蠻清楚的, 這個到山上看一定更讚. 另外南天的銀幣星系 NGC 253 也是個大且容易的目標.


NGC 253 (Kowa High Lander 50X 82mm)

看 NGC 253 那天天況沒那麼好, 不過很意外看附近那個以前每次都忘記的 NGC 247 居然看得到?


NGC 247 (Kowa High Lander 50X 82mm)

同一晚也畫了一般梅西爾競賽起手式的兩個星系 M77 與 M74


Messier 77 (Kowa High Lander 50X 82mm)

M77 不難, 只是很小而已; 不過 M74 就真的難了.


Messier 74 (Kowa High Lander 50X 82mm)

這隻拿來參加梅西爾競賽應該是沒問題.


前面才說這隻 8 公分雙筒斷手又斷腳...... 怎麼能如此安於天命呢? 要想辦法來裝義肢. 很久之前曾請鐵工廠車了個接環, 樣式是自己胡思亂想出來的.

濾鏡直接接目鏡端有不少缺點, 比如說太靠近眼睛, 使用時就容易被睫毛刷得油滋滋; 還有就是太容易受環境雜光影響, 稍有雜光進來就反射得什麼都看不見了. 所以我就想說, 作一段管子, 長度接近目鏡的 eye relief length, 濾鏡裝在管子下方, 這樣一來眼睛不會太靠近濾鏡, 而且可以取代原來的眼罩功能, 協助遮蔽環境雜光.




寬的那頭套目鏡, 眼睛從窄的那頭看進去, 濾鏡則鎖在裏面:




鎖進去以後長這樣:




結果... 可以用!! 而且效果不錯!! ^^"


NGC 1499 California Nebula (Kowa High Lander 50X 82mm + H-beta)

又大又明顯, 而且對 H-beta 反應良好的加州星雲超適合用大雙筒加濾鏡看, 不僅看得見雲氣, 部分雲氣特別濃與特別淡的區域也分得出.


還有行星狀星雲 NGC 246 骷髏星雲:


NGC 246 Skull Nebula (Kowa High Lander 50X 82mm + UHC)


這個目標看得很勉強, 除了天況不佳以外, 濾鏡套筒沒作消光也很傷; 另外這個設計還有個大缺點, 就是強迫縮小了廣角目鏡的視野, 有點可惜, 因為面積比較小的濾鏡幾乎貼著目鏡鏡片, 而且這樣還會衍生另個風險, 就是如果目鏡鏡片太大片可能會被濾鏡撞到, 幸好 Kowa 9mm 跟 21mm 這兩組目鏡的鏡片都比濾鏡小, 14mm 很大, 就先放棄了.





沒關係, 設計可以慢慢改慢慢玩, 先畫一張草稿給萬能的星星工廠廠長幫我改一改, 然後作一組來試試看





等濾鏡搞定到一定程度再來改目鏡, 能作到 100X 的話就不算斷手斷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