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鹿舔星系團與史蒂芬五重奏的尋找及紙上談兵

觀星有個很大的樂趣就是 "挑戰", 越有難度樂趣就越高. 任何目標只要網路上說有人看得到, 我就立志也要看到, 過程大部分都是坎坎坷坷, 充滿挫敗與失望... 不過達到目標時的喜悅, 從失敗中學習的寶貴經驗, 點點滴滴都是值得的.

唉, 這麼說是幫自己打氣啦, 因為不管是鹿舔星系團, 還是史蒂芬五重奏, 這兩晚的觀察都還算失敗...

Deer Lick Group 是以 NGC 7331 為主幾個星系合起來的暱稱. 一開始自己根本不知道 Deer Lick 到底是什麼鬼? Google 半天, 還以為是 "鹿茸" 還是鹿角被割下來創傷, 哈哈~ 雖然現在仍然不那麼肯定, 不過我猜應該是養鹿時給鹿舔的鹽磚, 一凹一凹的... 是嗎? 我在四方牧場看過牛要舔鹽磚啊, 養鹿應該是同樣的道理吧? 不知道有沒有前輩可以告訴一下? 話又說回來, 如果指的真是給鹿舔的鹽磚, 那也太冷門了.

+++ 2015 9/28 +++
真是鬧笑話了,  哈~ 什麼鹽磚嘛... 10 月份的 S&T 雜誌 Ted Forte 一篇談大飛馬星系群專欄幫我解答了. 這個 Deer Lick 指的應該是美國北卡的 Deer Lick Gap 這個 "地方", 這裏是 "
1000+ The Amateur Astronomer's Field Guide to Deep Sky Observing: The Amateur Astronomer's Field Guide to Deep Sky Observing" 一書作者: Tom Lorenzin 的家鄉.
+++++++++++++


要看到 NGC 7331 一點也不難, 兩個多世紀前威廉赫歇爾就發現了, 從大四角的飛馬前腿稍微跳幾步, 低倍目鏡就能發現這個大約跟 M... 向日葵 M63 或 黑眼 M64 差不多大小的星系. NGC 7331 的星系分類是 Sb, 核心還算亮. 很多資料都會說 "以前" 大家都拿它來跟我們的銀河系比, 但後來的研究證明, 其實它比銀河系大很多. 最近這期的 SkyNews 雜誌 資深編輯 Ken Hewitt-White 把它比作縮小版的 M31, 只是距離遠上 20 倍. 事實上 M31 與 NGC 7331 不管大小, 結構... 都相當類似, 而且都還有幾個小朋友在附近, 但與 M32, M110 不同的, 這幾個小朋友位在 NGC 7331 背景更遠約 3 億光年外, 與 7331 並沒有實體關連.

NGC 7331

這幾個小朋友在 Sue French 書上被叫作 "跳蚤"... 也蠻傳神的, 至少比什麼 "鹿舔" 好吧? 第一晚天況不佳, TEC 140 看不見小跳蚤, 第二晚扛大隻的, 把 u-210 架上赤道儀... 幾乎渾身解數, 把所有會的, 聽過的技巧全用上, 結果看不見就是看不見... 也不能完全這麼說, 我花了大概快一小時在這組目標裏辨識, 有懷疑的出現, 不過大多因為 "太小", 讓自己很沒信心確認是星點? 還是小星系? 因此最後也就沒畫圖了. 該怪 u-210 的星點不夠細嗎? 也許吧, 下次再用 TEC 140 試試看.

還好,  "拍甚麼都有拍什麼都厲害" 的大師: 熊天文台的阿炫兄 仍然有相片, 就繼續用大師相片說明吧.


相片是熊天文台大師阿炫拍的


低倍目鏡下同個視野, 還有一組大名鼎鼎的星系群, 史蒂芬五重奏. 有些老手說, 如果鹿舔看不見的話, 就別費事找什麼五重奏了.

先貼張完整的相片, 左下角就是五重奏.

相片是熊天文台大師阿炫拍的

同樣的, 也是渾身解數, 又是 averted vision, 又是 dark adaption, 上下左右微調視野, 微調到都怕把 EM-11 操壞掉, 反覆對焦失焦... 結果, 除了 "可能" 是 NGC 7318-A, B 比較肯定以外, 7320 也有機會, 也可能看錯, 或許連 7318 都可能是星點, 因為目標實在太小了啊, u-210 星點還是沒折射鏡銳利.


"Try to" find Stephan's Quintet


用炫哥的相片標示:

相片是熊天文台大師阿炫拍的


為什麼我一直強調 "小"? 因為真的很小啊. 下樓後, 垂頭喪氣收完器材, 開始翻書, 查網路, 對基本資料... 到底是什麼原因看不見? 說自己眼睛爛或用的口徑太小, 這是最偷懶的藉口. 沒錯, "黑" (SQM: 19.38) 不代表天況好, 透明度是 SQM 無法完全表達出來的, 這兩天的確透明度不佳, 但除此之外呢? 我先換算一下這幾個目標的亮度, 跟看過的目標比一下, 雖然不是很準 (我發現延伸面積越大的目標越不準), 但至少有個參考.




換算成目前自己比較有概念的 SQM 值來看, 如果 NGC 147/185 都看得到的話, 沒理由看不到這些小星系, 不過想想看... NGC 147/185 大概也是拼了 1~2 年才搞定. 但如果 NGC 891 是 22.7 的話... NGC 891 我覺得很難耶, 那麼小跳蚤與五重奏可就難有指望了.

另外一個難題還是 "小".

有多小? M57 是 1.4' X 1.0', 都比幾隻小跳蚤還大, 還真是跳蚤咧. 掃一遍 M 目錄的星系, M105 大概是 2' X 2', 200 倍放大可以搞定, 那麼 1/4 的 M105 呢? 嗯... 有點概念了, 等中秋過完再來奮鬥吧.


飛馬座是星系的集中營之一, 比較亮的除了 NGC 7331 外, 繞著大四角還有兩個星系算明顯,

繞著大四角的星系位置

一個是馬脖子旁的 NGC 7479, 這個真的不難, 低倍就找到, 放大可以看出形狀與核心, 最後作到 270X 素描. NGC 7479 的星系分類是棒旋 SBc, 側對著我們, 這樣是比正對著好認多了.

NGC 7479


另一個是在馬屁股的 NGC 7814, 認這個就有點小費力了, averted vision 絕對沒問題, 但要直視, 還要看出形狀, 以及長寬比與方向, 還挺麻煩的. 奇怪了, 大小跟 7479 差不多, 7479 是 10.9 等; 7814 是 10.6 等, 為什麼我自己看 7479 時會比 7814 簡單那麼多呢?

NGC 7814

實際上 NGC 7814 可是有著 "小 M104" 或 "小墨西哥草帽星系" 的暱稱喔, 分類為 Sa, "正正的側對向" 我們, 它的星野背景有許多小星系, 也被比擬成經典相片 "Hubble Deep Field"

Hubble Deep field 相片引用自 WIKI

NGC 7814 相片引用自 WIKI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雲很多的夜晚看星星練素描

如果愛看星星愛到無可救藥, 或者看到望遠鏡閒置一旁就渾身不自在的話, 那麼即使烏雲朵朵僅露出幾顆星, 也是會想架起鏡子解解饞. 有哪些目標還有看頭呢? 主要還是以 "星星" 為主, 這些目標大部分以前也看過.

比如說天鵝兩邊翅膀下各有一組美麗的星組 -- 包含那組可惡的天鵝 61 號星.

61 Cygni
2014 年 61 Cygni 的筆記
2012 年 61 Cygni 的筆記

為了畫彩色, 我還很好笑的用各色彩色鉛筆拍照後反轉, 看看那隻筆反轉後顏色最接近肉眼看到的? 然後還畫了雲--- 真正地球上的雲--- 最後誇張的畫了目鏡邊緣星點的彗尾, 真是無聊.

天鵝 Omicron 是組很漂亮的鮮橘色雙星, Omicron-1 附近有兩顆靠蠻近的亮星, 一顆水藍, 另一顆亮白, 對比起來顏色不同, 大小不同, 明暗不同... 相當美麗, 加上一旁也是亮橘的 Omicron-2, 一時之間 30, 31, 32 Cyg 在不同星圖竟多有標示不同情形? Omicron-2 為 32 Cyg 比較沒問題, 事實上 31 Cyg 是 Omicron-1, 亮白那顆是 30 cyg, 而小顆水藍的是 HD 192579.

Omicron cygni
之前 Omicron Cygni 的筆記


還有一組雙星老朋友, 位於海豚座鼻頭的 gamma 星以及被戲稱是海豚 Gamma 鬼魂的 STF 2725, 不過這組是隔天用 4 吋折射鏡畫的, 這組目標不難, 因為 3 年前就用 60mm 拆開了, 2 年前用 76mm, 今年用 100mm, 越用越大隻.

Gamma Delphini / STF 2725

2012 年 STF 2725 的筆記
2013 年 STF 2725 的筆記


還有一組 Sue Franch 介紹的 "迷你海豚座", 不過實際位置與正宮的海豚座完全沒關係, 它位在飛馬大四邊形, 夾在飛馬 alpha 與 beta 星之間,是 1980 年加州一位業餘天文愛好者 Dana Patchick 發現的~ 超像. 這組倒是第一次看.


Delphinus Minor (Asterisms)
 
 
 
另外還有海豚座的 theta 星群, 這組並不是疏散星團, 純粹是有趣的排列, 我用 15X 56mm 雙筒鏡, 還差一些才裝得下整隻海豚, 不過畫的星點不比以前少. 海豚座有個非常有趣的軼事, 每次回憶到這個海豚主星的命名小故事都覺得很好玩.
 
theta Delphinus group (asterism)
海豚座的主星們就在素描右半部.
 
 
 
至於別名衣架星團的 Cr 399 是第一次畫, 還畫很久呢, 別看只有幾顆星, 要把比例盡量畫準可要很專注喔.
 
Collinder 399 (coathanger)
 
 
 
當然 M45 七仙女絕對是練習畫疏散星團的好目標, 不管是抓比例, 亮度... 有許多可以練習的地方.
 
Messier 45 (Pleiades)
 
 
大部分有在作素描的同好應該都是從疏散星團開始, 因為需要用到的技巧比較少, 重點把星點散佈位置, 彼此間的距離比例, 亮度... 能呈現出來就不錯了.
 
通常畫圖前都會先花時間作比較深度的觀察, 邊看邊想怎麼畫? 構圖? 目標擺中央還是擺旁邊? 有沒有其它小目標或參考星要一起擺進來?
 
然後還要一件很重要的是要找 "錨點星", 尤其是沒追蹤能力的架台更重要了, 錨點星的目的在於如果畫面跑掉可以拉回定位的星點, 因此在正中央或恰好位於視野邊緣的星點最好用. 初練習者星等亮度可以先分 3 種等級就好, 免得太複雜; 標星點比較有系統的方式有人順時針也有人逆時針方向, 有時候很隨意畫重點就好, 至於距離比例的算法也有很多技巧, 通常我會先找一兩組當 "標尺"... 想起來還真多可以寫, 等我再厲害一點再來正式寫心得好了, 免得被笑.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天鵝尾巴後的幾個明與暗 -- NGC 6997, NGC 6996/B 353, IC 5146/B 168, NGC 7048, NGC 40

帛琉回來後天氣整整爛了一個禮拜, 接著又好了一個禮拜. 好天氣那週每天看星星, 星期六還跑上大雪山, 厚... 實在有累. 上屋頂前都立志... 一個就好, 最多兩個... 結果望遠鏡一開就停不下來, 不知何時才能做好自我控制? 這也算是種修行啊.

今年夏天真的有把天鵝看夠本, 像面紗與北美洲星雲, 每天看, 看到眼睛閉起來都快能默背出星點位置, 尤其面紗, 現在丟張素描或相片, 有沒有畫錯? 拍得是不是失真? 搞不好都能分辨了呢, 北美洲星雲也差不多. 不過這麼精采一區, 如果老是 北美洲--鵜鶘, 鵜鶘--北美洲的喬角度, 喬方位, 就太可惜了, 星雲內還有許多寶藏值得一看, 這我就要推薦兩個目標了, 一個是疏散星團 NGC 6997, 另外一個也是疏散星團 NGC 6996, 但環著一道暗星雲以編號 B353 為主.

不少星圖都標錯這兩組目標, 比如電子星圖 Skysafari 就把 NGC 6997/6996 重疊標一塊. NGC 6997 是威廉.赫歇爾發現的, NGC 6996 是兒子約翰赫歇爾發現的, 其實當年父子的筆記都清楚正確的標對座標, 不曉得為什麼後人有那麼多不同版本? NGC 6997 可能是北美洲星雲內最明顯的疏散星團了, 還沒加濾鏡前, NGC 6997 是一團緊密細緻的星點屹立在同是繁星點點的銀河背景中, 有如眾星擁簇下的超級巨星, 格外引人注目. 加上濾鏡後, 背景星點少掉很多, 取而代之的是 NGC 7000 濃郁雲氣, NGC 6997 錦上添花更顯北美洲星雲的繁複華麗.

NGC 6997 in NGC 7000

素描太醜, 難以表現目標之美, 只好再來求助 "拍甚麼都有拍什麼都厲害" 的大師: 熊天文台的阿炫兄 相片做輔助啦:


NGC 6996 離前個目標不遠, 稍微 hopping 一下就抵達目標區. 看見疏散星團不難, 但要看出環著的暗星雲就沒那麼容易了, 不過這個難題一上高山就完全解決, SQM 達到近 22 的暗黑程度讓別名 "鳥巢", 以 B 353 為主環繞 NGC 6996 星團的畫面栩栩如生, 我還一時看傻了, 複雜的層次讓自己完全不知該如何下筆素描, 只有盡情享受這幅奇景, 深深印刻於腦海.

底下是平地屋頂的素描:

NGC 6996 / B 353

1927 年 2 月的雜誌 "Popular Astronomy", D. W. Morehouse 一篇 "A Ring Nebula (Dark) in Cygnus." 把這組目標叫做 鳥巢 (The Birds' Nest), 標題稱它為 "黑暗環狀星雲", 都讓這組目標增添不少意境. 用 "環狀" 的還真多, 有 M57 環狀星雲, 有 M95 環狀星系, 現在又有一個黑暗環狀星雲.


IC 5146/B 168 是另一組鮮明的黑白對比, 平地屋頂可以確認有黑暗星塵檔在前景, 模糊且難以分辨邊界, 如同過去觀察黑暗星雲的經驗. 但是上到高山, 拖曳而至的 B168 非常驚人, 事實上在 2000 公尺的大雪山, 肉眼即可辨識這片從牛郎星附近開始把銀河一切為二的 Great Rift 底下,  一塊塊耀眼星星集中區的 "天鵝座OB7星協" (Cygnus OB7); 有著繁密星點的襯托, B168 的觀察輕而易舉, 暗星雲的末端, 就是別名繭星雲的 IC 5146.

底下同樣是平地屋頂的素描:



IC 5146 (Cocoon Nebula)

IC 5146 當然也是以發射星雲為主, 夾雜反射星雲. 天文相片看起來紅紅的, 邊緣有著反射 O 型還是 B 型高能量恆星的白藍色. 素描右側也有一小塊反射星雲, 不過肉眼看到全都是白色的雲氣, 可以辨識... 需要用濾鏡. 低倍率觀察時, 用 H-Beta 濾鏡的確有把 IC 5146 凸顯出來, 但右側那塊塊反射星雲就會消失. 用高倍率觀察時, 有沒有濾鏡差異並不大.

看到繭星雲我會聯想到 M20, 同樣是瀰漫型的星雲, 以發射星雲為主, 附近都有藍色的反射星雲, 星雲主體都有明顯的條狀暗星雲, 似乎分裂整個星雲為幾塊, 只是 IC 5146 目視下弱了好幾級而已.

這個炫大師有拍, 再度厚臉皮借用大師相片:

M20

IC 5146


最後有兩個行星狀星雲我也覺得很有趣,


NGC 7048

NGC 7048 的位置大略就在從天津四出發要去找 M39 半路上, 如果以 M39 為中心, 它的位置就跟前面那個繭星雲分列兩側. 資料上說是 12.1 等, 當年 (1878) 10 月由法國天文學家 瑪璉·愛德華·史帝芬 (Jean Marie Edouard Stephan) 發現的, 當時他用的是 80 公分反射巨砲. 可別這麼快打退堂鼓喔, 我用 14 公分鏡作到 110X 左右就發現糊糊的一小粒, 加上濾鏡就更清楚了. 這次素描有很仔細的測量目視大小, 事後跟查到的資料比差不多. 它的西邊有顆 8 點多等亮星當座標, 很好辨識, 星雲邊緣有顆 10 點出頭的星星, 可是在屋頂看起來這顆星還蠻中間的? 可能是天空不夠黑無法呈現所有雲氣範圍吧?

另外一個是很北邊位於仙王座的 NGC 40, 這個目標有點痛苦, 因為我們家北側是二高, 光害比較嚴重; 上山觀察的地點, 北方又被山遮住... 不過, 還好... 看得到啦.

NGC 40 (Bow-Tie Nebula)

這個別號 "領結星雲" 的行星狀星雲, 我覺得最特殊的一點是中央星點怎麼這麼亮啊? 通常不是爆掉了嗎? 我也忘了當初查的資料, 會不會是已走到生命週期的某個階段... 比如氫反應完換到氦的融合, 還是碳的反應什麼的, 第二度變亮? 不行不行... 不能亂講, 還是要多查一下資料. 這個行星狀星雲也是不加濾鏡沒什麼差的一個, 也許是光害太嚴重吧?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寫給未來的信 -- 天鵝 61 號星觀察與記錄

"寫給未來的信", 不管寫給誰, 不管出現在漫畫, 小說, 偶像劇... 都很浪漫. 但如果是 "天文觀察記錄" 的一種化妝說法, 那麼感覺就完全不同. 不過那種期待著, 盼望著... 的心情倒是一分不減.

大部分天文愛好者都是趣味觀星, 我也不例外, 所以也很少會去想什麼記錄之類的事. 記錄的方式很多, 素描是其中一種. 我作 "素描" 原先只是為了協助辨識眼睛看到的是什麼, 後來發現素描是個絕佳的觀測練功方式, 畫越多就能看到越多細節, 因此後來也就樂此不疲; 加上都是手動尋星, 當目標找過/看過十幾二十次之後, 眼睛閉起來都是該空域的星點分佈圖, 連星圖都不用翻, 也就更沒什麼記錄的打算了, 反正常看就留在腦海裏了嘛.

講到 "記錄", 首先會想到的就是 "變星", 雖然自己沒有變星觀察記錄的經驗, 不過可以想像出當研讀完資料, 了解其週期, 預測目標何時會變怎樣, 然後帶著期待觀察, 然後發現結果與預測一樣, 然後不斷記錄下來, 最後自己田野實務的記錄與學術資料一致... 哇, 那種感覺應該很棒. 可惜自己經驗太淺, 還沉迷於宇宙間其它花花綠綠目標, 定不下來.

還好看星星這個嗜好, 可以記錄的東西不少, 比如說恆星的自行. 想想看, 如果在有生之年... 不要不要, 講有生之年太久了... 如果在幾年內, 最好每年, 都能查覺出恆星相對位置的移動, 那不是太酷了嗎? 記錄這種, 就像 "寫給未來的信" -- 給未來做比較. 今年稍早已經寄出一封了, 這個別名 "逃跑星" 的巴納德之星比較有希望, 一來雙筒鏡就能做觀察/記錄, 而且每年 10 arcsec 的移動距離應該很有機會辨識. 其實去年就有寄過一封, 可惜技術太差連目標都沒找對. 今年則寄出全新第二封信, 別號 "飛行之星" 的天鵝 61 號星.

同樣的去年也記錄過這組美麗的雙星, 也同樣的... 記錄得零零落落. 天鵝 61 號星的自行大約每年才 3.5 arcsec, 其實我覺得難以目測, 除非這封未來信要寄到 5 年後甚至 10 年... 想到就懶. 好死不死去年 S&T 雜誌 Alan MacRobert 一篇文章攪亂許多好奇者的心念, 因為 A 星剛好掩過一顆約 10.7 等的背景星, 可以拿來當作辨識有沒有移動的錨點. 去年背景星剛脫離 A 星出來距離約 10 arcsec, 快速計算一下...

A 星 5.2 等, 背景星 10.7, 亮度相差 5.5等; 去年分開 10", 那麼今年 10+3.5 差不多是 13.5". 想想看參宿七 Rigel, 0.1 等與 6.8 等, 亮度相差 6.7 等; 分開 9"...  連 3 吋折射都拆得開, 何況現在架著的是 5.5 吋 APO, 怎麼看這顆背景星都解得開呀?

紙上作業很簡單, 但實際上從去年就踢到大鐵板, 因為根本找不到那顆背景星.



這是去年雜誌翻拍的圖, 覺得有個地方不準...

A 跟 B 差 30"; 當時背景星跟 A 差 10"; 所以圖裏背景星的位置應該大約是 A, B 距離的 1/3, 所以應該要畫得再遠一些. 不過經過再三比對之後 (當然是因為怎麼找都找不到背景星 >"<) 發現, 不管星圖或相片都有個問題. 因為 A, B 會畫很大 (相片因為曝光久, 看起來也會比實際目視的星點更肥大), 所以不管怎麼比, (A 與 B 間距 ) 跟 (A 與背景星間距) 之間的比例看起來就不準.


 
有沒有看見緊貼在 A 旁邊那顆背景星? 奇怪了, 就算隔了一年, 功力也進步不少, 連天狼星都拆過, 居然搞不定一組理論上比 Rigel 更簡單的密接星組? 東想西想... 還有一種懷疑, 10.7 等太暗了... 10.7 等不算暗啦, 上圖的 E, F, G 都看得到了... 除非, 除非是 A 星的亮度餘暉影響了 10.7 等亮星. 乍想之下... 不成立. 因為這個因素應該已經計算在不對稱雙星組的可視能力了呀? ... 除非, 除非還是因為 10.7 等太暗... 如果不對稱雙星中, 弱的那顆是 7, 8 等左右的話沒差, 雖因太靠近會被強的那顆影響, 但本身還夠亮得看到; 但若是弱的那顆實在太弱, 就有可能看不到, 是這樣嗎? 不知道, 還想不到為什麼, 即便我注意盯著看大約離 A 星 13.5" 位置處 (對照 A, B 兩星 30" 的距離比例) 也是看不到, 連續兩年如此, 真是太太太... 沮喪了.



擺上我畫的:




參考星比較熟之後, 決定畫一張比例正確點, 但不考慮實際視野的圖, 留作日後比對用



白方框那顆是我眼睛看到快要脫窗看到的, 不知道幾等? 我以為就是那顆背景星, skysafari 在這片空域大擺爛, 什麼星都沒有, 也找不到其它星圖, 勉強在 CN 雙星版上找到一張比較厲害的相片... 對照起來應該不是, 其實看亮度也知道不可能.




好吧, 就這樣了.

雲很多, 深空難看, 但如果實在不看一下星星會很痛苦的話, 倒是可以看一下 "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