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二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星紀錄 (二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3月13日 星期三

嘗試在牛頓鏡上安裝濾鏡快拆裝置

針對發射星雲的窄頻天文濾鏡對目視觀星來說簡直是天賜恩物,應該説是不可或缺的器材之一了。不過實務經驗裏通常會碰到兩個困擾,一個是濾鏡本身的反光影響觀測,另一個是更換濾鏡時的不便。折射鏡或折返鏡 因為會用到天頂鏡,反光影響這個問題可以克服;但 拆裝不便 這個困擾就沒辦法了,因為一定要拆下天頂鏡… 如果是重型目鏡或雙目視裝置的話還要先卸下來再拆天頂鏡,以免摔到,如此拆拆裝裝的頗耗時間;使用牛頓鏡時因為沒天頂鏡,因此濾鏡裝在目鏡屁股,更換濾鏡時就更不方便了,連換目鏡都要拆裝濾鏡。有種需要 快速拆裝濾鏡 來辨識超小行星狀星雲的技巧,就是盡快 來回拆裝濾鏡 觀察視野裏哪些東西變暗,哪些反而變亮,因而分辨出目標的方法;如果每次拆裝濾鏡都要十幾秒,腦海裏的畫面都忘了的話,那麼這技巧的功效就大打折扣了。


市面上找得到的解決方案當然有,連我都想得到廠商一定也想得到。Baader 就有可抽換的濾鏡抽屜,目視可用攝影也能用;Borg 也有,不過 Borg 這個看起來是攝影用的設計。松本先生幫我製作的FC-76 雙筒就把 Borg 的這個整合進筒身,目視也能用了:





不幸的是我又再度拆掉以為會陪我一輩子的這組 76 雙筒去組 Borg 90FL 雙筒了,因此這組濾鏡抽屜也再度英雄無用武之地。其中一組我移去單眼用的松本對角鏡上,這組很好改:





另外一組我就想… 可以裝在牛頓鏡上用嗎?可以的話能裝在哪裡呢?

不可能裝在對焦座目鏡端,反射鏡的 back focus 都很有限,不可能再多個幾公分…

裝對焦座底端呢?好像也只能裝在這。抽屜有一定厚度,當對焦座全拉出時抽屜會不會跑進對焦座裡?那不就無法抽換了?當對焦座全推進時抽屜會不會太靠近次鏡而擋到光柱?尤其短焦鏡的光柱都蠻胖的⋯⋯

還有,大牛的前端開開,雜光難免,這樣的話抽屜要留一點作遮光罩嗎?要留多長?





想了半天,還是跟經驗豐富的廠長討論一下好了,於是有了一個版本:


抽屜本體外,上下各做一個環。因為很多距離抓不準,因此做短環來接,太長的話就拆掉環,太短的話就再弄一個環來接⋯ 這些都是 Borg 給的靈感。


羽毛對焦座的尾巴是 M52 內牙,接一個短環既能當連結器也作出一點長度避免抽屜跑進對焦座 house 內:


接上本體:


還有一些小細節,比如説抽屜要可以旋轉,因為抽拔濾鏡時不知道哪個方向最順手,總不好在黑夜中扭著脖子在抽換吧?


至於 遮光環 呢?



沒錯,如圖所示,實際測試後發現當對焦行程很短時 遮光環 會擋到視野,因此只能拆掉,拆掉後其實還有 10mm 的遮光啦,對焦座推到底時:


最後外觀多了裏面那截:





講半天,最後還是要實際驗證才知道有沒有問題。(就在我上班生涯的最後一天… 嗚嗚嗚,先休息一陣子啦!我也想去美國看日全蝕啊) 把 40 公分鏡推出陽台,朝著天頂的御夫座試驗,IC 405、410、417⋯⋯ 結果相當順利,只有放抽屜時得照一下光,畢竟抽屜也窄窄的,最後只有畫了 兩隻小蝌蚪:

“tadpoles” Sim 130/129 in NGC 1893/419 (406mm f/3.75 dobsonian, 473X)

Sim 130 很簡單,簡單到朝東側的尾巴都追得到,西側的頭看起來像是半圓形;Sim 129 就相當困難了,averted vision 勉強可以認出跟週邊星點不一樣的物體,看得到一點點雲氣而已。


實際操作裝在牛頓鏡對焦座底部的濾鏡抽屜裝置,感覺還算不錯,肯定比原來什麼都沒有時好用。成功!


至於裝在對角鏡上的濾鏡快拆抽屜,我找了 4 顆當季的行星狀星雲來試。獵戶座的 NGC 2022、長蛇座的 NGC 2610、雙子座的 M1-7、麒麟座的 M1-16。


CFF 160 先登場負責兩個 NGC,結果只有 NGC 2022 成功,這已經是去日本滑完雪之後的事了,隔了三年沒滑,這次摔得可慘了:

NGC 2022 (CFF 160 f/6.5; 281X no filter)

這個目標不難,而且不用濾鏡就可以清楚認出 環狀 的外觀,環的東西向兩端比較厚、明顯。


另外一個 NGC 2610 是隔天用 Mewlon 210 畫的:

NGC 2610 (Mewlon-210 f/11.5; 402X, no filter)

很不容易耶,還得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看到,看到的部分並不是完整的一塊,東北跟西南各看到部分雲氣,東北那塊比較明顯。雖然最後確認時還是沒用濾鏡,只靠拉高倍,但過程中一直有抽換濾鏡,可以測試改造的部分順不順手?結果 — 很順手!


另外還有兩個 Minkowski 目錄的小行星狀星雲,先是 M 1-7 :

Minkowski 1-7 (Mewlon-210 f/11.5; 242X, no filter)

小歸小,但這顆作到 242X 可以直視沒問題,而且也不需要濾鏡幫忙。細節的話⋯⋯ 可以分辨出雲氣的濃淡,西南西側感覺比較濃一點。


另外一個 M1-64:

Minkowski 1-16 (Mewlon-210 f/11.5; 193X, w/i & w/o filter)

這顆終於得靠濾鏡才搞得定了,O III 太暗,我得改用 UHC 才認得出來。另外一個困擾是附近星點太多,當濾鏡上去後我有點確認不了是哪個星點變大、變亮?不過很確定的是看到一顆變得很明顯這樣子。


好啦,這就是濾鏡抽屜改造及使用實務經驗了。


日本回來就確診,半個過年都待在關西隔離,還好後來天氣不錯,賺了幾個很讚的觀星夜,當然每隻都要拿出來曬一下星光:





雙筒畫了一個南天的星團,蠻美的星團 NGC 2546:


NGC 2546 (Borg 90FL f/5.5; 73X)

73.2 X, 不是 732X 喔! 哈哈~

這組 Borg 90FL 松本雙筒搭 Docter 12.5mm 真是絕配,看什麼都美。


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把 16 吋杜普生搬上屋頂了

其實也還好啦,當初請馬可先生製作時就打算做可以分解組合帶出門的架構,上屋頂只是拆拆再裝裝就好,拖這麼久也只是想説找天時間充裕時能優閒來搬:



整組拆一拆最重的反而是主鏡呢,而體積最大 (但重量最輕) 的是下面相片裡右邊連著上鏡筒的支架部分,當然支架拆下來後也變成幾件小東西了,但少掉一些拆、裝步驟總是方便,懶得拆的話可以整個骨架扛在肩上爬屋頂,看起來雖然有點可怕,不過其實還算容易:




架好之後看著夕陽等天黑,期待滿天星...... 結果天黑後是半天雲,真可惜。將就著天空有開的方向找目標;我的 "待看清單" 一直維持有兩份,一份是 "困難的",另一份是 "簡單的" ,看這種天況只能用 "簡單的" 版本了。大 DOB 沒自動尋星,那就 hopping 吧,本來第一個是位在英仙手拿盾牌上的 NGC 1513,不過半途中也有幾個不曾畫過的星團,先是 NGC 1496:


NGC 1496 (406/1800mm dobsonian, 6mm Ethos for 300X)


貼 DSS2 的相片比對一下:



因為是牛頓鏡看的,所以有把天文相片上下左右倒過來。目標是用 78X (23mm XW) 認出來的,霧霧一小團,180X (10mm Ethos) 看有比較好,星點也慢慢拆出來,可是天況不佳只能硬著頭皮上到 300X (6mm Ethos) 才完成素描。這片 40 公分鏡好像極限就這樣了,倍率再往上拉星點就變糊糊的,而且弄到 300X 後,seeing 又成為另一個變數,seeing 不好的話星點扭七歪八的也很難畫圖。走到這邊前有先試過天頂獵戶四合星的另兩顆,F 可以,E 就怎麼樣都看不到。





NGC 1444 也在附近:

NGC 1444 (406/1800mm dobsonian, 6mm Ethos for 300X)



DSS 2 的相片,同樣也有做上下左右的反向:




找 NGC 1444 時一定畫倍中樣最亮那顆 HD 23675 的雙星所吸引,雙星編號是 STF 446,+6.82, +9.89, 分開 8.8",PA 是 254 度 (2015 的資料)。不過, google 網路相片,不管是 WIKI 或上面這張 DSS2 的相片,伴星看起來 "好像" 都位在 PA 可能 20~30 度左右的地方,而 PA 254 度處看不出有伴星;但是如果 google "素描",素描都是親眼看的,伴星位置就跟我看的一樣了。不知道彼此運轉的週期如何? 會不會使因為動得快,而相片又多是很多年以前拍的?






最後主角就是 NGC 1513 了:

NGC 1513 (406/1800mm dobsonian, 6mm Ethos for 300X)


DSS2 的相片長這樣:



天況不佳,儘管拿這麼大隻鏡子看也沒數出多少星點;第一眼的感覺是大星團裡包著另一個小星團的兩層模樣,有點可惜,天況好的話應該是個頗為精彩的星團。





之後回頭去看雙子腳邊的 M35 及比 M35 遠三倍的 NGC 2158:

NGC 2158 (406/1800mm dobsonian, 6mm Ethos for 300X)



難得在平地可以看 NGC 2158 看這麼清楚,至少拆出不少星點,星點分布為長長一條,當然北側也有很多星點,不過分解不出來,看起來就霧霧偏黃色的一小片區域。





因為雙子座附近包括麒麟座有開,所以也看了一下去年好像忘了看的哈伯變星雲:

NGC 2261 (406/1800mm dobsonian, 4.7mm Ethos for 383X)



跟過去每次看的差不多,亮亮的頭拖著長尾巴,有點像彗星的模樣;仔細看尾巴形狀的雲氣,東側、前側比較濃而且拖比較長;西側雲氣短,西側邊緣貼著暗星雲,東西兩條分岔的雲氣尾巴夾著的暗部區域很清楚,其實當天能看到這樣就不錯了.... 畢竟用 40 公分鏡做到快 400X 耶,看不到就太慚愧了。




這幾個就是 16" DOB 初上屋頂的成績了...... 實在不怎麼樣,希望再度改造之後能更常上屋頂;要改什麼呢? 比如不用再墊椅子的 f/3.7 低膨脹係數玻璃主鏡應該不錯。






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冬末春初的幾個目標觀察 -- Gum 1, Gum 3, NGC 3044, NGC 4635, NGC 4245

其實 4/20 的節氣是 "穀雨",都已經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了,寫 "冬末春初" 顯然又是篇過期筆記~~ 幸好最近都有習慣先手寫下觀察簡要,不然二月的東西早就忘光光了。







這是請松本先生製作的單眼用天頂對角鏡,光學效能不錯,不過光路較長,還好 CFF 160 有留很長的 backfocus,因此對焦沒問題。可以開始享受正像的感覺了...  但這次先沒用 ^^"


位在大犬上方,其實算在麒麟座範圍內,別名海鷗星雲的廣大 H II 區夾雜各種發射星雲、反射星雲、暗星雲、星團... 是個挖寶的好地方。當電子星圖走到南邊,不免常常看見編號 "GUM" 與 "RCW" 的目標,編號很陌生,不過目標大家都很熟悉,舉前面幾個為例: GUM 2 (RCW 1) 代表的就是整隻海鷗,GUM 1 (RCW 2) 則是海鷗頭,GUM 3 位在南邊翅膀最末端,沒有對應的 RCW 編號;GUM 4 (RCW 5) 是雷神索爾的頭盔。這次要仔細看的是 GUM 1 與 3,為了好說明擅自截了 SIMBAD 裡面的圖:




平地屋頂看 GUM 3 非常淡:


Gum 3 nebula (CFF 160 f/6.5; 10mm Ethos for 104X; O III filter)

我用 17mm (61X) + UHC 效果不佳,6mm (173X) + O III 則完全看不到,最後是用 10mm (104X) + O III 畫圖的。星雲的西北側是一塊暗星雲,對比出此側較為明顯;東南側的雲氣則漸漸延伸、然後淡去,很難認出較為明確的雲氣邊界。貼一張從 SIMBAD 剪下來 DSS 的相片對照:





畫完 GUM 3 後換低倍目鏡觀賞整隻海鷗會覺得 "真是海鷗啊!!" 的強烈感覺,不過若要完整的畫下此美景可能要有個 2~3 小時吧? 還是算了,先把海鷗頭畫下就好:


Gum 1 nebula (CFF 160 f/6.5; 10mm Ethos for 104X; O III filter)


相較 Gum 3,這顆海鷗頭 Gum 1 亮多了;重點當然是星雲中間那條暗星雲,雖然看起來比天文相片裡的肥一些,但還算清楚。這個也是用 10mm (104X) + O III 畫圖的,果然 1.6 mm 的出瞳徑目前還蠻適合我的 DSO 觀察。同樣貼一張從 SIMBAD 剪下來 DSS 的相片對照,相片都有左右反向處理過:




接下來是三組星系,躺在我的 "待看清單" 很久很久,都忘記當時列進清單的原因了。首先是位在六分儀座的 NGC 3044,小小的六分儀座夾在獅子跟長蛇兩隻巨獸間,尋星的話從 獅子 Alpha 星 (Regulus) 或長蛇 Alpha 星 (Alphard) 出發都可以,因為差不多就在這兩顆星的中間:


NGC 3044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1X)


差點槓龜... NGC 3044 視亮度 +11.91 (i:12.0 / r: 12.2),距離我們 7 千萬光年遠,外觀分類是棒旋星系的 SBc,平地屋頂我只能用側視法持續看見,正視的話時有時無,其實也只有核心比較清楚一些些,兩端頭尾很勉強的一點點,判斷得出是橢圓形,對照相片長軸的方向也對,目視看起來當然沒相片裡的這麼長。也貼一張 DSS 的相片比對一下:




然後是頗有看頭的 NGC 4365,電子星圖的資料視星等: +9.52 等,SIMBAD 的資料 (i:9.9 / r: 10.4 ); 距離我們 7.5 千萬光年遠,外觀分類是橢圓星系的 E3:


NGC 4365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1X)

尋星時用 17mm Ethos 就認到了,因為夠亮所以把倍率拉到 221X (4.7mm Ethos) 仔細看;有個很亮的核心,核心外的雲氣分布看起來有兩層的樣子,外層是很淡的一圈,有點像看行星狀星雲的感覺,同樣也貼張 DSS 的相片比對:






下一組在之前看過的 NGC 4274 附近的 NGC 4278,結果收穫不只是 NGC 4278,還有一個視星等 +11.41 的 NGC 4245:


NGC 4245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1X)

SIMBAD 的資料 i: 11.0 / r: 11.4 ; 距離我們 5.1 千萬光年遠,外觀分類是透鏡星系的 S0-Aa,"通常" 透鏡星系都比較好認,可能雲氣比較集中的關係。我用 104X (10mm Ethos) 時就認出來了,最後用 221X (4.7mm Ethos) 做觀察及畫圖;核心清楚,看得出橢圓狀,長軸為 東南 -- 西北向。反而一開始拿來當定位點的 NGC 4274 (視星等 +10.34) 還比較難認,NGC 4274 定位好後往下瞄一眼就看到 NGC 4278 了 (視星等 +10.02),把三個星系用 104X (10mm Ethos) 視野放一起畫一張:


NGC 4278, NGC 4245, NGC 4274 (CFF 160 f/6.5; 10mm Ethos for 104X)

我自己覺得的目視難度由易到難依序: NGC 4278, NGC 4245, NGC 4274


最近生活、工作事情多,筆記進度好慢,這篇冬末春初,還有秋末冬初的還沒寫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