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高橋折射鏡片老 DM 資料

2015-03-16...
再回頭看以前筆記的東西都覺得很不好意思捏... 看了些皮毛就亂寫一通, 等後來真的多翻一點書之後就會知道自己的淺薄了.

另外我必須很贊同匿名高手的留言意見...
首先要看書, 看"書" 一定比看網路資料容易吸收知識, 要瞭解萬事萬物最好還是要看書, 看網路內容頂多跟人家抬抬槓而已 ^^"; 其次 Vladimir 的 Amateur Telescope Optics 就如同匿名高手所說, 資訊豐富但不易了解, 特別對生手而言, 其英文寫法也很拗口, 增添瞭解的難度. 相較之下個人非常推崇 Roger Ceragioli 的  "telescope, eyepieces and astrographs", 很通順也很容易了解.

最後我決定不修改以前的內容啦, 就當作是一種學習的歷程吧...

最最後我還是想說, 器材很好玩沒錯, 不過...  Observing is the heart of amateur astronomy... :)

###################################################################

新歡 FC-76D 至今, 還是愛不釋手, 廣告上說它是舊版 FC 系列的復刻,
查了查高橋網站舊資料, 越看就越好玩, 於是匆匆貼下東撈西揀的資料,

老 FC 系列好像是 1981/82 年左右開始出的, 陸續有 65mm, 76mm, 100mm.
用到螢石的兩片式設計,
Crown 用 CaF2 螢石, 擺在後面,
Flint 放前面, 不知道是那種型號玻璃.
這張圖是 FC-125 的 DM.


我把圖比一比, 這應該叫 Steinheli 式設計嗎?
(http://s00639.blogspot.tw/2013/07/blog-post_16.html)

像差比較好控制, 但看得出 R2, R3 曲率頗大, 製作起來應該比較麻煩些 ...
當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螢石不好鍍膜, 螢石材質又軟, 所以才擺在後面保護, 這樣比較不容易受傷? 現在新版 FC 前面那片凹透鏡改成高橋所謂的環保玻璃.

算 80年代的銘機 FC 系列推出 10 幾年後, 1990 年代起 FS 系列開始進入市場... 下圖是 FS 系列的 DM, 我有過一支呢, FS-60CB, 不過這隻可愛的小折隔了這麼久才出, 應該也算是老 FS 系列的復刻版吧?

同樣, 比一比網路上的圖, 這種應該是 Fraunhofer 式設計嗎?
(http://s00639.blogspot.tw/2013/07/blog-post_16.html)

跟 FC 系列的 Steinheli 式設計顛倒, 兩片玻璃擺放位置對調...
Crown 螢石擺前面, Flint 在後面.

Fraunhofer 與 Steinheli 兩種設計, 似乎是兩片式設計的 "基本款", 兩片玻璃間還有一些空氣空隙, 我看很多教學用的消色差鏡基本設計例子都用 BK7 + F2 走 Fraunhofer 設計. 不像 Littrow 式兩片膠合在一起 (錯, 大誤 >"<), 或像 Baker 式或 Clark 式設計兩片分很開,

剛剛停產的 Sky-90 不知道算不算 Baker 式設計?
(http://s00639.blogspot.tw/2013/07/blog-post_16.html)

找到一張 Sky-90 與 FS 系列的色差控制比較圖...


而最早在 1970 年代的 TS 系列是三片式的...

這... 看不懂日文只好亂亂猜了...
三片式設計, 超低色散那片擺在最後面, 所以是 PNP (正負正, 或凸凹凸) 的安排.
這... 倒有點像現代的 TOA 設計, 不過 TOA 前後兩片都用 FPL53, 中間夾一片 BSL7, 兩片超低色散玻璃, 難怪這麼貴.

CN 裡面有人試著破解 TOA 幾乎零色差的設計之謎,
推測第一片 Crown 位置與後面兩片間的空隙留超大

(謝謝高手指正, 換貼過另一張圖了...)



data sourced from:
http://www.cloudynights.com/ubbthreads/showflat.php/Cat/0/Number/5846672/page/2/view/collapsed/sb/5/o/all/fpart/9/vc/1
模擬設計的人是 Amateur Telescope Optics 網站的作者 http://www.telescope-optics.net/index.htm

FCT 系列有點類似 TOA 系列倒過來的設計,
NPN, 中間用螢石, 因為同樣也是前面第一片與其他兩片距離很遠, 當時的螢石不知道有沒有鍍膜? 聽說 ZEISS APQ 就是因為當時鍍膜技術還沒厲害到能鍍在螢石上, 鏡片與鏡片間空隙空氣層又會導致反射或亂射, 所以用油當介質, 這也是當時三片式很流行油頭的原因之一.


三片式當然不能忘了我的舊愛 TSA-102,中間那片是現代大家都愛的 ED 玻璃 FPL-53.


喔... 高橋還有 FSQ 系列, "改良式" 的 Petzval 設計, 前頭有一組兩片式, 後面也有另一組兩片式... FSQ 所謂的改良式應該是指後面那組分很開吧? Pentex, TeleVue 的 APO 也都採用 Petzval 式設計, 可以做到低焦比, 像場平坦... 等天文攝影需求條件.


用小畫家剪剪貼貼把現役各鏡的 spot 圖貼一起:

TSA-102, TSA-120, 還有 TOA-150 明顯有彗差? 為什麼呢? FS-60 與 FC-76 是像散嗎?
TOA-130 方塊上標的單位不是 mm 而是 deg, 我猜是不是指"視野幾度內"的意思? FSQ 的點很密集, 應該與其平場設計有關, 因為其他幾隻加上平場鏡點點也變很小.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例行紀錄 -- M101

日期: 2013-6-6 23:20 ~ 00:50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M101, M51, NGC 5466, M3, "Kangaroo", NGC 6207, M13, M11, M27, M6/M7, (M8/M20, M24, M18, M16/M17), Veil Nebula(NGC 6992/6960), Blink Nebula (NGC 6826), Saturn

主鏡: GSO 8" F/4 refrector on T-Mount; Vixen Ultima Z 7X50;
雙目視: TeleVue BinoVue: LE 30mm; LE 18mm; XF 8.5mm
目鏡: Panoptic 24mm; Nagler T6 11mm; XW 7mm; XW 3.5mm


追求新歡當然新鮮有趣, 不過... 其實就那一招兩式, 沒什麼太了不起的. 但若要跟舊愛樂在一起, 就要多花點心思了. 好在天體目標不需要這麼操心, 不同器材, 時間, 地點... 都有不同面貌呈現, 你可以跟別人玩得一樣, 也可以玩得不一樣.

這個六月的新朋友是 M101, 兩年前 PO 在網路上求救,  大部分的建議就是大口徑與上山, 所以兩年來我也一直避開這個目標, 直到最近. 今天是第三次, 每一次都比前一次看得更多, 素描一定有幫助, 就算畫得很醜也一樣, 越畫就看得越多細節, 真是神奇.


單眼(Pan 24mm, 33X, 2.1度視野, 6.2mm 出瞳徑), 星點最多, 核心也比較清晰. 雙眼(LE 30mm, 53X, 1度視野, 3.9mm 出瞳徑), 風車懸臂的痕跡較容易看見. 目前畫得還是太過簡略, 接下來有機會我還會繼續標清楚各參考星點, 看未來有機會辨識出幾個 NGC 的星體嗎? 現在再回頭看 M51 就覺得好簡單, 兩個亮亮的核心, 為什麼以前這麼難看見?

接下來是去年夏末匆匆去找的眨眼星雲 NGC 6826, 夏初還在東北東方天空, 再次拜訪大概花了3分鐘認路就搞定, 小小的, 白藍白藍, BV+LE30 53X 開始神奇地眨眼, 如果直視盯著, 它就依其節奏, 一閃一閃... 你想阻止都阻止不了, 真是太有趣了. 用單眼(NT6 11mm, 73X) 也能眨, XW7 114 也OK, XW3.5 229X 就幾乎不眨了. 用 O-III 濾鏡效果增強有限.

Veil 沒加 O-III 還真的看不到, 不過懶得換 2" 濾鏡所以就沒試 UHC了. 灰灰暗暗的, 比起山上看起來白白透絲透絲的模樣真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沒辦法... 上山路程也要多花幾百公里, 屋頂就加減看看囉. 這區也是立志要好好素描的區域.

最後還是從 M6/M7, M8/M20 開始一路往上看, 直到 M16/M17. M24 這個銀河區真的很美, 仔細看是有一點暗星雲區可以辨識出來, 下次也來畫一畫. M27與M11 是第一次用這支 8" 牛看, 可惜雲上來了, 收收東西睡覺去.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牧夫裡的袋鼠與附近一些冷門目標

日期: 2013-5-31/6-1/6-5 23:20 ~ 00:45
地點: 自家屋頂
目標: NGC 5466, M3, "Kangaroo", NGC 6207, M13, M92, M101,
(NGC 5139, M104, M57, M4/M80, M6/M7, M8/M20, M24, M16/M17), Saturn

GSO 8" F/4 refrector on T-Mount; Vixen Ultima Z 7X50;TeleVue Binovue: LE30(1°/53X/3.8mm); LE18(0.6°/89X/2.2mm); XF 8.5(0.3°/188X/1.1mm)
目鏡: Panoptic 35(3°/23X/8.7mm); Panoptic 24(2°/33X/6mm); Nagler T6 11(1.1°/73X/2.7mm); XW 7(0.6°/114X/1.8mm); XW 5(0.4°/160X/1.3mm)


6/5 by FC-76DC

看星星這個娛樂有種好處是... 目標應有盡有, 多到看不完, 如果發揮點創意, 還能自己發明新的目標組合, 自娛也娛人. Sue French 在六月份雜誌專欄介紹一個她朋友發現的目標組合, 讓缺乏知名目標的牧夫座總算有些看頭.

這個周末有 "1.5" 個難得好夜空, 既然不趕早起上班, 就架大台的 8" 牛好好來認一些新目標.
首先就是這隻袋鼠.

尋找陌生目標對我來說還是有莫大的吸引力... 很好玩!
如果目標本身特徵明顯, 或在同一目鏡視野內有顯著的指標星, 我就會走捷徑直攻, 把紅點對到附近, 然後變換倍率或連續失焦對焦, 微微移動目鏡視野, 甚至試試看改變眼角膜位置... 來做辨識; 要是這樣撈不到的話, 就只好退回出發點, 乖乖的來做 hoppoing, 往前走一步, 確定沒錯之後再繼續往前走一步, 一步一步推進... 不過像袋鼠這種範圍大, 又是組合出來的結果, 而且又陌生, 想直攻達陣的機會就很不高. 所以從出發點 (Bootis Delta) 一遍又一遍重走, 然後終於發現佔據整個 Pan 35視野的一隻袋鼠... 讚呀, 往上捲起的大尾巴, 強健的後腿, 向前伸出的短前腿, 真的有像一隻大袋鼠.


下樓後把素描的草圖再比對一下星圖與雜誌... 不對, 怪怪的... 書上說整隻約 1.7度, Pan 35 視野是 3 度, 剛剛素描時甚至還畫不下, 我的袋鼠可能有 3.5 度以上吧? 研究了半天... 原來根本就拼錯隻啦 ><||, 真是不甘心... 所以隔天雖然有雲, 還是不顧一切爬上屋頂再找一次, 這次終於有點樣子了...


只可惜雲實在太多, 實際上那隻袋鼠的組成大多是 9~10 等星, 所以沒有看得很順就是了.

說實在, 我拚的大袋鼠長得也不錯啊.

(6/5 update) 用小折看, 又好找又好看, 不過我確定 1.7 度裝不下這隻袋鼠, 至少要 2 度以上.

接下來就是夾在 M3 跟牧夫間的一個球狀星團 NGC 5466. 這個 GC 高掛在我們銀河盤面之上, 距離銀河中心 53,000 光年遠.

為什麼想找? 因為它真的很有趣... 如果我沒看錯, Wiki 裡的說法是說這個 GC 在運行到接近星系中心重力場時因重力潮汐作用, 撕碎了其中一些星體, 導致它拖著一條長長的殘骸尾巴, 這條尾巴延伸到獵犬甚至到大熊那邊, 真是驚人.

但是這個 NGC 5466 實在有夠難找, 撈也撈不到, 換了好幾個不同的出發點推進也沒有著落, 後來想既然離 M3 這麼近, 換換手氣那就從 M3 出發好了...

之前找 M3 都是從獵犬 alpha 與大角星的連線中找, 這條線距離實在太長了, 每次都找到嘴歪眼斜. 現在用 Zeta 與 大角連線的延伸去找就容易多多...


從 M3 出發一點都不好找, 笨蛋... 後來還是回去從 Rho 出發...


結果... 哪有球狀星團? 了不起就算疏散星團吧? 來來回回對星圖, 都快瘋了... 飲恨, 下樓... 所以這也是隔天再研究後才勉強搞定的. 原來它真的超稀疏, 除非天況很好, 鏡子又大隻, 才能解開星點... 結果同樣因為雲太多, 等下次好天氣再來仔細欣賞一番吧.

(6/5 update) 小折真的只能看到像 OC 的 GC, 奇怪... 折射鏡就是比反射鏡好尋星.

既然來到這附近, 又看了一個不太球的球狀星團, 就抓一下 M13 補補眼. 這次好整以暇, 悠閒的鬼畫符一番...


看越久就能看越多, 總是這樣. XW 7mm 下居然就相當清楚的看出螺旋槳, 蜘蛛腳也越看越多隻... 圖呢, 當然沒有 "後製" 一下沒法見人啦, 哈哈... 可惜沒能找到 NGC 6207, 第二天也沒有... 沒關係啦, 去年找 NGC 404 也失敗很多次, 這邊有 M13 當路標, 總有一天會找到你.

(6/5 update) 小折是不可能了啦, 這次已經精確定位到附近三顆 10 點多到 11 點多的定位星了, Stellarium 還很混的只標一顆. 我是看網路星圖與許多相片確認的, 6207 就在那, 可是就是看不到.

最後要記錄的是... M101, 因為它也不算遠, 就牧夫手上鉤鉤頂端附近. 出發點是大熊的開陽雙星, 往前走開始數, 一, 二, 三, 四... 停. 有一個很好認的倒 "ㄈ", 從短邊往前推... 嗯, 有不一樣喔... 再看久一點, 有點懸臂條狀出來, 似有似無... 但是很肯定有東西, 可惜實在太黯淡了, 看來還要繼續練習囉....

(6/5 update) 小折是辦得到的, 我還用 BV 看呢, 不像 M33, 我怎麼覺得有點髒髒的淡黃色? 但是由於其漩渦間隙可以區別, 所以我不認為是看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