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天文愛好者都是趣味觀星, 我也不例外, 所以也很少會去想什麼記錄之類的事. 記錄的方式很多, 素描是其中一種. 我作 "素描" 原先只是為了協助辨識眼睛看到的是什麼, 後來發現素描是個絕佳的觀測練功方式, 畫越多就能看到越多細節, 因此後來也就樂此不疲; 加上都是手動尋星, 當目標找過/看過十幾二十次之後, 眼睛閉起來都是該空域的星點分佈圖, 連星圖都不用翻, 也就更沒什麼記錄的打算了, 反正常看就留在腦海裏了嘛.
講到 "記錄", 首先會想到的就是 "變星", 雖然自己沒有變星觀察記錄的經驗, 不過可以想像出當研讀完資料, 了解其週期, 預測目標何時會變怎樣, 然後帶著期待觀察, 然後發現結果與預測一樣, 然後不斷記錄下來, 最後自己田野實務的記錄與學術資料一致... 哇, 那種感覺應該很棒. 可惜自己經驗太淺, 還沉迷於宇宙間其它花花綠綠目標, 定不下來.
還好看星星這個嗜好, 可以記錄的東西不少, 比如說恆星的自行. 想想看, 如果在有生之年... 不要不要, 講有生之年太久了... 如果在幾年內, 最好每年, 都能查覺出恆星相對位置的移動, 那不是太酷了嗎? 記錄這種, 就像 "寫給未來的信" -- 給未來做比較. 今年稍早已經寄出一封了, 這個別名 "逃跑星" 的巴納德之星比較有希望, 一來雙筒鏡就能做觀察/記錄, 而且每年 10 arcsec 的移動距離應該很有機會辨識. 其實去年就有寄過一封, 可惜技術太差連目標都沒找對. 今年則寄出全新第二封信, 別號 "飛行之星" 的天鵝 61 號星.
同樣的去年也記錄過這組美麗的雙星, 也同樣的... 記錄得零零落落. 天鵝 61 號星的自行大約每年才 3.5 arcsec, 其實我覺得難以目測, 除非這封未來信要寄到 5 年後甚至 10 年... 想到就懶. 好死不死去年 S&T 雜誌 Alan MacRobert 一篇文章攪亂許多好奇者的心念, 因為 A 星剛好掩過一顆約 10.7 等的背景星, 可以拿來當作辨識有沒有移動的錨點. 去年背景星剛脫離 A 星出來距離約 10 arcsec, 快速計算一下...
A 星 5.2 等, 背景星 10.7, 亮度相差 5.5等; 去年分開 10", 那麼今年 10+3.5 差不多是 13.5". 想想看參宿七 Rigel, 0.1 等與 6.8 等, 亮度相差 6.7 等; 分開 9"... 連 3 吋折射都拆得開, 何況現在架著的是 5.5 吋 APO, 怎麼看這顆背景星都解得開呀?
紙上作業很簡單, 但實際上從去年就踢到大鐵板, 因為根本找不到那顆背景星.
這是去年雜誌翻拍的圖, 覺得有個地方不準...
A 跟 B 差 30"; 當時背景星跟 A 差 10"; 所以圖裏背景星的位置應該大約是 A, B 距離的 1/3, 所以應該要畫得再遠一些. 不過經過再三比對之後 (當然是因為怎麼找都找不到背景星 >"<) 發現, 不管星圖或相片都有個問題. 因為 A, B 會畫很大 (相片因為曝光久, 看起來也會比實際目視的星點更肥大), 所以不管怎麼比, (A 與 B 間距 ) 跟 (A 與背景星間距) 之間的比例看起來就不準.
擺上我畫的:
參考星比較熟之後, 決定畫一張比例正確點, 但不考慮實際視野的圖, 留作日後比對用
白方框那顆是我眼睛看到快要脫窗看到的, 不知道幾等? 我以為就是那顆背景星, skysafari 在這片空域大擺爛, 什麼星都沒有, 也找不到其它星圖, 勉強在 CN 雙星版上找到一張比較厲害的相片... 對照起來應該不是, 其實看亮度也知道不可能.
好吧, 就這樣了.
雲很多, 深空難看, 但如果實在不看一下星星會很痛苦的話, 倒是可以看一下 "星星".
Cool !
回覆刪除有機會幫我問一下你們 club member, 到底有人看得到嗎? 很不甘願呢...
刪除放280倍還浮不出來?
回覆刪除看不到, 我到大雪山看也看不到, 真是奇怪了? 不過那天透明度不好, 一直有雲霧干擾... 張兄有機會幫忙拍拍看, 非常納悶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