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義大利麵的一小塊以及其它目標觀察 — Sh2-240, NGC 2024, IC 1747, Sh2-188, NGC 604, M46

北部陰霾好久終於有幾天晴夜,本來打算補補錯過的火星衝,不過這幾天 seeing 實在糟到不行,看來這次的火星年只能停在這裡了,殘念呀。


現在市區幾乎只用經緯儀,所以把 RST-135 拿回關西了,不過面對一堆重裝備不知道拿回來要幹嘛? 但看器材閒置著就不順眼,錢都花了當然要物盡其用,RST-135 規格書說負載 18 公斤,何不試試全負載不到 16 公斤的 CFF 160 ?



依過去經驗,小架台架大鏡子要換個長夾具先,所以挪 RST-300 的用,然後再補一片,這次改用 Losmandy 原廠的長夾具:



有刻度、還有水平氣泡,夾面接觸面積又大,看起來真是好東西,以前怎麼沒注意過呢?




所以小 RST-135 變成這樣:



趕快上場試試 ~ 首先就是在漫漫陰雨天時研究的義大利麵條,編號可以叫作:Sh 2-240,位置很好找,在金牛的牛角 1.7 等亮星 beta Tauri 東邊一點點而已。義大利麵條整團大約有 3 度大小,平地屋頂的條件完全不考慮小鏡子,只能用大隻的把倍率稍微拉高,而且還要挑比較有機會的 "局部" 試試看,研究半天最後挑了 3 塊。


下一步要對星圖;先找張天文相片,長這樣:


我挑了 (1) 麵團左下角有一塊 (2) 麵團整個右側 (3) 麵團下方那顆紅點


再下一步要從電子星圖中認出正確的星點位置…… 通常這是最辛苦的步驟,主要因為天文相片裡的星點 "亮度" 顯示跟電子星圖,甚至實際目視星點亮度常常不一樣,因此茫茫星海中對起來很容易迷路:



對出來了,最後還要做反向:



然後才能拿這張尋星圖上工,如果要再講究一些最好先搭配好尋星用的目鏡倍率與視野大小,這樣實戰作業時才比較一致。


結果呢? 最後只有 (1) 成功而已:


NNE part of Sh 2-240 (CFF 160 f/6.5; 17mm Ethos for 61X; O III filter)

還算明顯,我覺得比西面紗 "稍難" 的程度,圖上雲氣覆蓋的是幾顆 10 等亮左右的星星,上面單獨一顆編號: HD 246515 附近雲氣最明顯,其次就是下面 HD 246646 那幾顆附近了。(2) 那整片我當時認不出來。(3) 那個小紅點也一樣,相片看起來很明顯,但實際上不管用不用濾鏡、拉高倍... 都沒用,改天問問其他有拍的同好,這顆小紅點是用曝光更久的另外疊上去嗎? 還是用哪種濾鏡?


義大利麵團就這樣而已了接下來找了一下別名火焰星雲的 NGC 2024;之前會走到這裡都是為了認馬頭,天文相片裡的火焰星雲璀璨又壯觀,不過雖然沒認真找過 NGC 2024,但印象裡找馬頭時滑過附近卻從來不見什麼明顯雲氣,出了什麼差錯呢?


NGC 2024 (CFF 160 f/6.5; 12.5mm Nikon NAV-HW for 83X; O III filter)


跟找馬頭一樣,目鏡下第一眼就是超耀眼的參宿一 (Alnitak),而且離 NGC 2024 太近到會有影響的程度。套上 O-III,把參宿一移出視野最好,東側馬上就能察覺雲氣,看久一些,眼睛適黑狀況更好後雲氣中央的裂縫就可以認出來了,倍率低加上 seeing 不佳,看不出天文相片裡裂縫的枝枝節節,不過裂縫主幹還算清楚。想一想... 其實找馬頭前可以用著個目標來練習,練習習慣暗縫的感覺。


RST-135 背 CFF 160 看起來完全沒問題,接下來看換裝 Losmandy 長板的 RST-300 好不好用。最近懶得把 12 吋牛頓鏡扛上屋頂,因此多半只看中天或北天目標,所以轉向開始有點西下的仙后座,第一個目標是離仙后座 epsilon 星 0.5 度左右的行星狀星雲 IC 1747,這個目標以前找過:



這次用反射鏡看:


IC 1747 (305mm f/3.85 newtonian, 3.7mm Ethos for 324X, UHC filter)


IC 1747 其實很簡單,倍率拉一下就算沒濾鏡也看得到,"看得到" 沒什麼,看到細節才有趣,上面這兩張素描最大的差別在 2016 年用 Mewlon-210 做到 244X 看時居然能看出中空的環狀! 我看老外一些老手都要做到 500X 以上甚至 900X 才看得出其中的空洞,那到底當時我是怎麼看到的? 而且素描紀錄裏當時的 seeing 很差,這樣應該更不利於辨識小目標的細節才是。仔細翻一下當時的文字觀測紀錄... 其實當時並不是看到 "中空",而是略有面積的雲氣範圍裡 南北 兩側的雲氣看起來較濃厚... 嗯,這樣就解釋得通了。 


這次看到的樣子非常普通,大部分小小的行星狀星雲放大到 2~300X 仔細看都會長這樣,中央部分比較亮,外面再圍一層淡淡的雲氣。由於倍率不夠且 seeing 不佳,小行星狀星雲的中空並不容易看出來,而加了 O-III 或 UHC 後反而容易看出早期噴發到外圍的雲氣,但比對天文相片時會覺得差很多,明明是中空的怎麼變中央核心了! ^^"



 仙后座有很多有挑戰性的行星狀星雲,Sh 2-188 也是其中之一:


Sh 2-188 (305mm f/3.85 newtonian, 10mm Ethos for 120X, O-III filter)


這個目標難在面積有點大,有點像之前看過的那些古老行星狀星雲,而且目視時只有東側弧狀較明顯,因此感覺比較像 NGC 6888 弦月星雲這類常見的超新星殘骸... 坦白說看得有點辛苦,averted vision 下比較有把握,120X (exit pupil diameter 2.5mm) 已經是極限了,出瞳徑再小下去不管用不用濾鏡都認不出來。


Losmandy 長夾具還不錯,值得推薦... 不過好像買不到了? 我是在德國網站的存貨裏找到的。


2022 年末因緣際會下又買了一隻 4 吋折射鏡,哈哈~



我還是很愛 4 吋折射鏡的!! 趕快來開光,東北季風又開始吹了,下一次晴夜不知道要等多久...


NGC 604 in M33 (FC-100 DZ, 6mm Ethos + 2X barlow for 267X)

NGC 604 也算是老朋友,看很多很多次之後熟門熟路就不難認了。4 吋鏡的專長當然不是集光力,把倍率拉超高主要是想看其光學品質能耐,0.37mm 出瞳徑下星點狀況如何? 有色差跑出來嗎? ...... 沒有沒有,星點細細的沒變形,沒像差也沒色差,非常完美,也順利認出約略南北拉長的 NGC 604,沒問題。


NGC 2438 in M46 (FC-100 DZ, 12.5mm Nikon NAV-HW for 64X, O-III filter)


幾顆星點不夠,最好來看視野裡滿滿的星點才過癮;我最喜歡的 M37 跟 M46 挑一個...... M46 好了,裡面也有一個 NGC。不過氣溫這麼低畫 M46 實在不是個好主意,星點太多太密,手凍著描星點真痛苦,結果虎頭蛇尾只認真的畫了西側三分之一的星點;行星狀星雲 NGC 2438 用 O-III 看非常明顯,它的環狀與中洞低倍就認出來了,改天應該拉個 3~500X 來看細節才對。



2 則留言:

  1. RST-135有加重锤吗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有,立柱是水泥柱,不擔心會傾倒,BJ 説經緯儀模式不用沒差,除非怕傾倒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