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有計畫與沒計畫的觀星

最近看了兩篇頗有同感的文章,一篇是 11 月份 S&T 80 周年特別版 (哇! "八--十--年--" 耶...太驚人了!),Howard Banich 回顧自己觀星歷程,從追逐困難新目標完成一份又一份目錄清單,到近年用更大的鏡子、更熟練的技術反倒回頭細拆原本早已熟悉的所謂 "芭樂" 目標的樂趣;另一篇也是位資深編輯 Bob King 講他最近辨識 NGC 206 裡面恆星的經過,如何先大膽嘗試、再謹慎驗證,最後面對自我的過程... 都相當有趣。


我自己現在還是常在追求困難的新目標,有做紀錄之後總想突破紀錄,不管目標的內涵、也不管目標的特色,多一個算一個,其實到頭來也只是個 "數字" 而已,除了數字增加的成就感以外,好像也沒什麼其他東西了? 一個禮拜後可能都忘了。


Collinder 89 (FC-76 DCU f/7.5; 9mm Nagler for 63X) in High-Light-Pollution City Center



Collinder 93 (NGC 2232; FC-76 DCU f/7.5; 7mm Nagler for 81X) in High-Light-Pollution City Center

像這兩個就是在市中心家陽台看的,完全沒有事前計畫,純粹是因為星圖有而紀錄沒有,才去畫的,所以兩三天後就忘光光,不管從美感? 觀測紀錄?... 各種角度想都意義不大。


NGC 2420 (Mewlon 180c; 9mm Nagler for 240X) in High-Light-Pollution City Center


NGC 2395 (Mewlon 180c; 9mm Nagler for 240X) in High-Light-Pollution City Center


這兩個也算雞肋,不過這次改架大台點的鏡子,算是測器材順便畫新目標。


NGC 2392 (Mewlon 180c; 7mm Nagler for 310X) in High-Light-Pollution City Center


看這個目標就覺得比較實在,愛斯基摩星雲算蠻 "芭樂" 的,因為夠亮,所以可以把被倍率拉很高來看,可以看到中空的甜甜圈外型,還能分出兩層雲氣,因此不知不覺會多花幾分鐘把目光停留在目標身上,收完器材閉上眼,大腦還有剛剛的痕跡...... 就算 "數字" 沒增加也覺得值得。



當然,不能說找新目標,或者新目標只有微弱的痕跡,就覺得一無是處;其實有計畫的尋找、並達陣是另一種樂趣:




Terzan 7 (Mewlon 180c f/12; 4.7mm Ethos for 456X)


這是看完雜誌別人分享的目標之後列在自己計畫清單的,看了一個多小時後似有似無的雲氣,沒有特徵、也估不出大略的範圍,純粹只是好像有 "看到",不過畫完之後超興奮,因此隔幾天有機會就會想拿更大隻的出來驗證一下:



Terzan 7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有明顯一些,當然就更肯定了,註解一下:




Terzan 7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雖然要 averted vision,但至少可以持續看見,有點像梯形的外觀,小頭朝北大底朝南,我覺得最明顯的部分在大底的西側,東側腰部的雲氣也不會太困難認出。



Bob King 說他在 2016 年第一次發表分享 NGC 206 裡面星點文章後,其實有不少人指出一些懷疑點,他自己也不掩飾對自己的懷疑,比如顏色... NGC 206 是巨大的 OB 星協,照理說其星點看起來應該多為藍白色調,而他認出來的卻都偏黃色;後來他也沒對批評辯解、當然也沒停止探索,而是遍尋資料,包括諮詢一些論文的原作者... 再繼續不斷地觀察,然後才有 2021 年的下一篇分享。超坦率的!! 不吝於說出自己的經驗,也正面的面對懷疑,努力求證、持續觀測... 像他說 10" 鏡認 15 等星這種事,我可能就不敢講,哈哈~ 我們這種業餘、樂趣觀星者,不懂光學理論、也不懂天體物理,總覺得講出這種話會被別人笑是吹牛,因此總是默默放在心裡;10" 我沒試過啦,但在合歡山上用 12.5" 看 15.X 等星真的是稀鬆平常呀。之前也曾有過幾次 看的/畫的 與 google 到的相片不一樣,不管是位置或特徵... 就直覺是自己看錯了,但多找一些資料參考後才發現另有原因,比如用的濾鏡不同,看到與拍到的特徵就不太相同... 因此我才覺得 素描 就是看到什麼畫什麼,對照相片後的差異正是可以仔細研究、探索原因的部分。


NGC 206 (GSO 16" Dob; 3.7mm Ethos for 494X)


這是我依樣畫葫蘆,想說用 16" 鏡能不能一舉成功的 NGC 206;結果還是失敗,在關西陽台用過這 40 公分主鏡幾次,13.X 星可以說輕而易舉,到 14.4 也還好,但雖然都是 "14.X",14.5 以上的星點就真的很難了,平地看 15.X 的星星同樣看不到。因此沒 "M31 裡的星點",只有它們的大集合體:



NGC 206 (GSO 16" Dob; 3.7mm Ethos for 494X)


紅框框的幾個 pattern 是我每次找 NGC 206 用的指標,這幾個星點大約 11.X 等,有些還 10.X 等亮,所以小口徑就能認到了;綠色圈圈的大概就要 13.X,有些甚至 14 出頭,因此在平地不太容易。我看到的 NGC 206 有兩塊比較亮,北邊那塊大一些,南側那塊會接到 M31 旋臂雲氣比較明顯的部分,不仔細認會被牽走而以為範圍很大,其實不是。



最後貼一下同樣是沒有計畫,瀏覽星圖隨意找的幾個目標:

Humason 1-1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這還是在滿月下畫的,可見有多亮了!! 不過目標超小,弄到 375X 也比星點大一點點而已,我看老外都用 600X、900X 在觀察,這樣才會有細節。(之前有畫過 Humason 1-2)




Vyssotsky 1-1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跟上個一樣位在仙后座 alpha 星附近,也同樣小小的,用濾鏡看雲氣範圍有更大一些。




還有兩個位在蝎虎座靠近仙王座附近的行星狀星雲:


IC 5217 (CFF 160 f/6.5; 3.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568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也是在大月光下的觀察,不過比前兩個大多了,為了不要這麼空虛,加上濾鏡還加上 2X 巴羅放大到 568X,終於擠出一些細節,很亮的 "核心" -- 沒中空呢!! 搞不好要 900X 才會出現甜甜圈? 看起來好像是 南、北兩塊雲,外觀不太規則,邊緣閃閃爍爍的。




 Merrill 2-2 (CFF 160 f/6.5; 3.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568X)


這個目標沒用濾鏡比較好,不過拉到 568X 仍然沒什麼細節,可能要等下次沒月亮時再試試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