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仙王座裡的一組雙星 Kruger 60,一個星系 NGC 6952 與兩個星雲 NGC 7635, Sh 2-155

北天的仙王座跟仙后座都有數不盡神祕又美麗的天體目標,我可以一再一再探索,而且每次仍有新奇的發現;比如這組叫 Kruger 60 的雙星,AB 兩星亮度相差約 2 等,分開不到 2 arcsec,是典型挑戰設備與觀測技巧的密接雙星目標;除此之外,還能繼續挑戰能否一睹號稱最活躍 "耀星" (flare star) Kruger B 噴出的火焰:


Kruger 60 AB (TEC 140; 4.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417X) -- 2019-10-01


Kruger 60 AB (CFF 250CC; 10mm Ethos for 375X) -- 2020-10-31


去年用 TEC 140 拆的,倍率拉到 417X (4.7mm Ethos + 2X Barlow)... 嗯,拉這麼高倍肯定當時很沒信心,平常這種難度好拆的話 300X 左右就應該拆得開,甚至不用;會用到巴羅大多已經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不過當時也沒留下筆記,不知道碰到的困難點,現在想找紀錄只能回頭滑 FB 滑半天,寫下來的東西也很少... 所以觀測筆記還是很重要的,不能偷懶。當時隔天還畫了這個比月球還小一些的海衛一 Triton 呢,沒補記一下真可惜,那天沒用赤道儀,CFF 250CC 用 DM 6 微調到快瘋掉:


Triton (Largest moon of Neptune) -- CFF 250CC, 7mm XW for 536X -- 2019-10-02


回到 Kruger 60,這組雙星最早是德國天文學家 Carl Kruger 1873 年記錄的,不過當時觀察的是分比較開的 AC 兩顆 (其實 C 星根本是一顆背景星,不屬於這個系統),後來一位畢生研究雙星 50 年的美國天文學家 SW Burnham 才發現 A 星是一組聯星 AB,再後來 EE Barnard 用攝影紀錄 AB 自行路徑 17~8 年,AB 運行的軌跡才比較清楚;現在想觀察的話,查華盛頓雙星表可以知道目前 AB 兩星的相對位置,或者查這個我蠻喜歡用的義大利網站: "Stelle Doppie"


Kruger AB 兩星都是生命走到末期的紅矮星,兩顆太陽相距大概是我們太陽到土星的距離而已,B 星三不五時就會噴拋出火焰物質,研究顯示多的話 67.6 小時內曾經拋出 89 次之多,這些火焰還能分 "快" 跟 "慢" 兩類,"快" 的佔大約 20%,火焰上升到最大約需時 19.4 分鐘,然後最久可以持續近 1 小時 -- 想想看,運氣好時 1 小時就有機會碰到一次,火焰上升到最大時可能讓 B 星亮度接近 A 星,是不是很精彩? 這次在觀察時... 可能也超過 1 小時了,就在眼睛稍作休息後回到目鏡,原來超難辨識的 B 星居然變大,一眼就認出,當時 Seeing 爛到沒辦法看火星,一開始我還想是不是爛 seeing 晃出來的殘影? 不過看越久就越肯定 B 星的亮度變化,還有點不敢相信呢!


NGC 6952 (TEC 140; 6mm Ethos for 163X; 4.7mm Ethos 209X for detail)


NGC 6952 就是 NGC 6951,這是古人弄錯的,故事落落長以後有空再補啦。我關西家的北天觀測條件最差,除了後面就是車水馬龍的北二高以外,最近北側住戶有一家人不知道發什麼神經裝了一盞超亮探照燈,從早照到晚... 好在這顆外觀橢圓形的螺旋星系夠亮,14 公分鏡還蠻容易找到,而且核心亮得看起來像顆恆星般鑲在中央心臟;其實也沒錯,這個星系也是一個所謂的 "活躍星系",當然就有一個 "活躍星系核" (AGN)。AGN 看起來很亮,不過它的亮並不是恆星們的光而已,而是包括可見光以外一大堆非恆星的輻射,像無線電、微波、紅外紫外線、X 光、gamma 光... 之類的總合,然後有這麼強的輻射通常都是中央有個超大的黑洞、吸積盤之類的,就像看科幻電影中一個大旋渦,中央有黑洞,然後兩頭噴出長長氣體的畫面那樣。再細一點說,NGC 6952 歸類為 "第二型的西佛星系" (type 2 Seyfert galaxy),維基百科說所謂 "第一型" 與 "第二型" 是用電磁波譜來分,不過這樣寫我是完全看不懂啦... 之前看過的雜誌說: 這樣想好了,假設真有噴流從黑洞兩端噴出來,如果差不多正對著我們的視線方向噴過來,我們容易觀察到,整個的、廣域的發射線譜 -- 這是第一型的西佛星系;但如果噴流傾斜一些角度,因此我們能從側面斜斜的觀察到噴流,部分的、窄域的發射線譜 -- 這種就是 第二型西佛星系。這樣有沒有比較容易了解? 還是說我完全理解錯誤了? ......也很有可能,畢竟我只是個大外行。^^"


M77 與 NGC 1055 觀察記



別名 "泡泡星雲" 的 NGC 7635 夾在仙王與仙后座中間,其實就在 M52 旁邊不遠,天文相片看起來很神奇,不過我覺得目視也不太難,是個頗值得挑戰的目視目標喔:


NGC 7635 (TEC 140; 10mm Ethos for 98X; Lumicon O-III)


看這個目標我會想到跟同在仙王座,象鼻星雲旁邊一堆人在抓魷魚  (OU4) 的 Sh2-129;同樣難度不是太高,加個星雲濾鏡就看得到,然後裡面埋了一個行星狀星雲。泡泡中央是 O7 型的超巨星 SAO 20575,周遭 東南 -- 西北向延伸的雲氣最明顯;除此之外我還注意到西南側那個編號 SAO 20562 (HD 220057) 星星周圍有光暈,算是一個小反射星雲嗎? 還是光害造成的誤會? 


最後一個也是攝影同好喜歡的 洞穴星雲 Sh2-155:


Sh2-155 Cave Nebula (TEC 140; 40mm XW for 25X; 17mm Ethos 58X for detail; Lumicon O-III)

沒想到這個目標這麼大,裝上濾鏡看到雲氣時才知道。雲氣除外,東側暗星雲造成的凹陷處是其綽號 "洞穴" 的主要緣由,不過我只能大致分辨出主要雲氣朝西北西方 ">" 狀折過去的模樣,至於真正小凹成 "洞穴" 貌的那個凹陷卻怎麼樣也分不出,沒辦法... 暗星雲只能上高山到很暗、很暗、很暗...... 的地方才有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