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火星的子午線高原

今年五月真是我的火星月, 只要肉眼看得到火星就架望遠鏡, 有時可以看得很過癮, 但大多時候能看個二三十分鐘已經不錯了, 有時甚至只有 3 分鐘 5 分鐘. 天氣好會架赤道儀, 天氣不好就拿相機腳架跟小鏡子. 這兩天都是下雨天, 晚上天空開一下下, 地上還有積水, 裝備袋都不知道要擺哪裡?

23:00 左右西南天開了一個大洞, 清澈無比, 火星又大又耀眼, 月亮就在一旁...



收工前大約 23:30, 雲上來了, 火星還在小小的雲縫中...



打開閃光燈, 裝備照, 4 吋折射鏡架在經緯儀上...




每次看火星都有不同的收獲, 能多認出一個地形就很高興很有成就感. 今天的角度又有點不同, 中心大約在 CM 25 ~ 30 度間. 由於雙目視加了 2X 的 OCS, 所以 8mm 目鏡有 185X 放大 (出瞳徑: 0.54 mm), 6mm 的話 247X (出瞳徑: 0.4 mm), 整體視覺效果比 185X 更好... 出瞳徑再小下去就沒這麼好, 當然這都是兩隻眼睛的效果, 訊噪比 (S/N Rate) "理論上" 會比相同出瞳徑的單眼效果好 40% 左右.

目鏡裏的火星, 南邊有一大塊暗色地形, 仔細看靠 P side 那其實是另一小塊暗色地形, 兩者清楚分開. 大塊的是前幾天一直看到的 阿拉伯海 Mare Erythraeum; 小塊的是今年第一次見面的子午線灣 Sinus Meridiani. 北半球也有形狀頗為清晰的暗色地形 阿基達利亞海 Mare Acidalium, 其北邊像一個 "逗號" 尾巴撇向北極區, 應該是 北極海 Mare Boreum, 整體靠 F side 好像還抱著一坨雲.





昨天改用  #21 橘色濾鏡, 同樣非常適合拿來觀察暗色地形, 前面提到的海呀灣呀... 都顯著增強, 不過雲就幾乎看不到了. 拿開濾鏡雲變明顯, 南極區一直都是濃濃厚厚的雲層, 延伸到 F side 也是一堆雲, 不過淡很多, 要看久一點才會發現有不少雲, 不然很容易忽略掉. 昨晚比較特殊的是, 北極帽區 NPC 又出現, 已經好久沒看到了呢. P side 也有細細延著邊緣的雲, 我把倍率降下來讓畫面清晰一點, 同時也減少色差出現的可能... 是雲沒錯, 不是色差啦 ^^"




夾在 阿拉伯海 Mare Erythraeum 與 阿基達利亞海 Mare Acidalium 之間的是 黃金大平原 CHRYSE Planitia, 畫面右邊 (F-side) 是 塔爾西斯區 Tharsis; 另一邊是 阿拉伯區 Arabia.

認火星地名很煩的一點就是, 相同的名字會被用在好多不同用途的地方, 比如說 "子午線 Meridiani" 就有 Terra Meridiani, Planitia Meridiani, Sinus Meridiani... "Terra" 在 WIKI 上說是 "廣大的地塊", 我猜跟分 "區" 有關, 但 Terra Meridiani 這個名稱在 2001 年 7 月新版火星分區公布之後就應該被停用, 可是仍然常常會在網路上查到, 也因此常常被搞得昏頭轉向. 而 Planitia Meridiani 應該也不是指真的 "平原" 或 "高原", 真正的地質分類我不曾認真查過, 不管 Planitia Meridiani 或 Sinus Meridiani 應該都是所謂的 "albedo feature", 就是眼睛看到不同明暗的地形特徵, 古人覺得他是海就是海 Mare, 灣就是灣 Sinus, 湖就是湖 Lacus, 平原就是平原, 高原就是高原... 都是想像的, 等近代觀測器飛過去實際考察, 有些真的矇對了, 有些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於是就更加混亂, 比如說 Planitia Meridiani 是 "平原" 還是 "反照率特徵" ?

還好地圖上不管是 Planitia Meridiani 還是 Sinus Meridiani 指的大致上是同一塊地區, 火星的 0 度經線 "本初子午線" 就選在這裏, 這是人為的, 後人約定成俗. 我常常拿來標座標的中央經度 CM 是用西經 (0 度到 360 度), 以上圖為例, CM = 0 度的本初子午線在圖的左側, 往右 (西, 或 following side) 數字就增加, 所以畫面中央大概就是 西經 25~30 度左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