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點尋星器對我這種空間感超差的人來說, 最大的幫助是可以簡單直覺且快速走到目標附近, 還有, 當尋星尋到頭昏腦脹時知道現在身在何方? 當然光學尋星鏡的功能也在此, 不過要是身處星點密集區域, 還得要對一下星圖確認有沒有看錯顆星? 相反的如果在亮星貧乏區域, 又可能還要跳好遠一段距離才抵達目標. 紅點尋星器不是最後找到目標的主角, 光學尋星鏡才是, 而隨著科技進步, 越來越多長焦廣角目鏡出現, 做得出 3 度甚至 4 度, 5 度以上的大視野時, 稍有經驗的尋星者已經可以拋棄傳統光學尋星鏡, 直接用主鏡的低倍目鏡尋星了.
| FC-76DC 搭 XW 40mm 已有近 5 度大視野 |
我用過的紅點尋星器還真多, 有些還蠻特別的...
| Telrad RDF |
這個大傢伙是來自美國, 大名鼎鼎的 Telrad. 許多星圖, 不管傳統紙本式或現代的電子星圖都會用 Telrad 的標準 4度/2度/0.5度 紅圈圈來協助尋星 hopping. 舉個例子, 假設用個 4 度圈圈在星圖上模擬, 當參考星在圈圈中央, 目標就在同圈圈右下角, 那麼操作望遠鏡時就把參考星擺在圈圈正中央, 那麼你就知道目標在哪裡了.
Telrad 的身軀龐大但並不重, 一付美式粗曠耐用風格, 底座可以用雙面膠黏住固定就好, 也有螺絲孔可以用, 相當方便. 還有個很方便的地方是作校準的旋鈕用手指就可以調整, 不像其它很多 RDF (red dot finder) 要拿工具調, 觀測用到一半發現沒對準了, 手指轉一轉就隨時能校準. 至於不方便的地方... 它很大隻, 小鏡子還真找不到地方可以黏上去; 另外它的紅光算弱, 幾乎沒辦法在白天作校準, 因為陽光下根本看不到紅圈圈; 還有就是它的投影板面積大, 蠻容易受露水影響; 還有, 如果硬要嫌它的話就是... 外型蠻醜的, 貼在大 Dob 很合看起來也夠威風, 但如果貼在高橋什麼的折射鏡, 怎麼看就怎麼不搭.
類似 Telrad 設計, 也頗有名氣的 RDF 還有 Rigel System 的 QuickFinder, 我現在有兩隻, 一隻用在 Mewlon-210, 另一隻在 TEC-140.
| Rigel System 的 QuickFinder |
QuickFinder 根本是針對著 Telrad 的缺點改良而來, 人家作長的它作高的, 高的有兩個好處, 第一它需要的固定面積小, 因此大小鏡都能用; 其次高就視野好, 操作時很容易找到紅點; 有些人會覺得 Telrad 不夠高, 還要另外買升高器來墊呢. 這兩隻 RDF 都有用快拆板, 雖然是塑料, 不過精度還算可以接受. 我倒覺得影響精度最大的是底座, 因為厚雙面膠總是軟的, 稍微推左推右都有可能, 所以最後還是找個孔來鎖螺絲固定. QuickFinder 只有兩個圈圈, 2 度與 0.5 度, 同樣易受露水影響, 白天也看不見紅圈圈.
不要鑽孔, 可以用黏貼來固定其實很方便, 畢竟連鑽個孔也不會或不敢的同好, 雙面膠是小學生勞作級的好工具, 但是前提是 RDF 本體要夠輕. 因此構造簡單但有點粗糙的 RDF 便是可以考慮的對象, 畢竟紅點不需對很準, 還有光學尋星鏡或低倍的廣角目鏡幫忙收拾殘局. 這類的 RDF 市面上也很多, Celestron, Baader, 信達, GSO... 都有這種廉價版的產品, 而且國際光器也有個可以使用雙面膠的的底座可以搭, 我把它黏在 Pentax 的 賞鳥鏡上.
| Celestron RDF on SSD-1 base (KOKUSAI KOHKI) |
前面有提到, 精度很差, 可以調上下, 左右, 也可以調整光度亮暗; 另外它的紅點還真大點, 沒辦法對得非常精準, 不過就是方便嘛, 而且很輕.
那如果講究精準的話, 機工的品質就要考慮了. 我用的是景德光學產品, 機械精度真的沒話說, 但是非常重.
| WO RDF |
景德這隻 RDF 其實市面上有很多類似產品, 我用過 GSO 的, 坦白說精度沒有景德的來得好. 校準時需要工具, 光點有不同樣式選擇, 細點, 粗點, 十字, 紅圈...
如果有注意到, 會發現上圖用了個雙頭尋星鏡座架
不過實務上覺得不好用, 因為尋星器材最好位在鏡筒上半部的領先位置比較好操作, 如果在主鏡平行位置旁邊, 甚至下方, 那麼用起來就很彆扭.
除了以上經典的幾款 RDF 外, 我也用過可能是長焦鏡頭相機用的紅點.
| KYOEI 照準器 |
這個從日本協榮買的照準器, 全身上下都是金屬材質, 料多實在, 精度也是一流. 它的固定器可以用上圖那種夾具, 因此有可能用不同的方式固定. 不過畢竟是日景用途, 它的紅點亮得不得了, 對星星準是準啦, 不過太亮了, 亮到足以影響觀測.
紅點對到差不多之後, 就輪到尋星鏡出場. 自從用過高橋的 7X50 之後, 現在已經完全無法接受其它尋星鏡的光學品質, 由奢入儉難... 我用過 GSO, 信達, Vixen, 景德, 甚至 StellaVue 的 F50... 全都跟高橋 7X50 有一段差距. 不過最近出現個問題...
尤其在找天頂時, 高腳架脖子都快扭斷了, 低腳架時幾乎要躺在地上才能用直視型尋星鏡, 但一時又找不到可以取代高橋的尋星鏡? 想東想西, 還想到是不是用好一點的賞鳥鏡? 不行, 視野都不夠大; 最後想到的是以前從沒想過, 我認為複雜無比的 Borg, mini Borg. 這種東西能問的人不多, 廠長就是少數的專家. 經過一番厚臉皮詢問, 廠長還是很熱心, 真是好人... 剛好拍賣場上又出現一組已停產的 mini Borg 6150, 於是...
| Borg 6150 as a finder scope |
Borg 品項多如牛毛, 完全看你想要怎麼拼湊. 跟點餐一樣, 先要選個鏡頭, 再來一個鏡筒, 雖然鏡筒長度可以調整以達到變焦目的, 但若要精確對焦的話最好再選個對焦座, 當然還有各種尺寸接環可供調配, 如果你不去看各個標價的話, 拼的是很愉快啦, 等拼完再加總一下價錢... 哇, 真是個昂貴的玩具.
6150 不過是個普通的消色差鏡頭, 不過品質還真不賴, 鏡頭框是 M52 規格, 用個轉接環就能接 M48 濾鏡, 我拿來看 NGC 7000, 不敢說清清楚楚, 至少雲氣是展現無遺.
| mini Borg 6150 with UHC filter |
100X (XO 2.5mm) 拆織女雙雙星還隱隱約約拆得出來, 視野邊緣是有點軟啦, 不過視野中央星點銳利如針點, 不輸高橋那隻 7X50mm. 還可以看太陽黑子.
| mini Borg 6150 for Sunspot |
之前搞雙目視光路, 弄了一堆 Baader 的接環, 很多居然跟 Borg 有合, 因此可以直接 Baader T2 菱鏡天頂, 也能接 Tele Vue 天頂, 變化無窮. 不過別忘了... 是拿來當尋星鏡用, 可別變成一隻小小折玩瘋了.
| Borg 6150 as a finder scope |
實際使用的心得只有一個字, "讚", 真是太理想了, 搭配 Panoptic 24mm, 10X, 6.5 度視野, 不用再彎腰駝背尋星, 星點的品質直逼主鏡, 尋星的速度也大大縮短. 有人說, 直角型尋星鏡不會空間迷失嗎? 哈~ 這個... 我好像克服了呢.
我的看法是這樣, 如果用單點尋星, 就得搞清楚左右; 如果用多點定位就不需要. 舉例而言, 如果看星圖, 目標在 A 星右邊, 那麼回到目鏡視野, 雖然看到 A 了, 但目標在左? 在右? 得先知道你的組合是正向還是反向? 但如果看星圖, 目標在 A 星與 B 星中央, 回到目鏡視野, 只要你找到 A 星與 B 星, 管它正向還是反向, 反正目標一定夾在它們中央, 當然你也可以有 A, B, C 三星幫忙定位, A, B, C 也不一定要是 "星", 也可以是星星排成的 pattern.
以上圖為例, 這是前幾天找 NGC 1232 的情景, 我發現目標就在一組 3 顆星 (紅框) 與另一組兩顆星 (黃框) 中央, 不管正向或反向, 也許三顆星或兩顆星的排列會不同, 但仍然可以三者的相對位置找到目標, 而完全不用思考正向或反向的問題.
好了, 既然尋星鏡找到替代品, 那麼高橋 7X50 就要讓它退役嗎? 當然不, 要再弄組好玩的 Borg 鏡筒與對焦座, 想辦法把高橋 7X50 的鏡頭裝上, 變身一隻 Tak-Borg 小小折.

我是超級喜歡 Telrad
回覆刪除最好的地方是超省電 電池又大顆
去外面 star party的時候最怕什麼東西沒電敗興而歸...
CN上有人說他回家的時候忘了關 Telard. 一個月後的 star party 上才發現... 竟然電池還有電... XD
我也做過這種蠢事 ^^", 大概一星期後才發現, 還是很有電
刪除您好我是新手入門剛看上一組sky入門款90mm他配的尋星鏡有內紅點跟光學好像5*30不知版主能建議我選擇那款嗎?感恩
回覆刪除對了 他特別標榜有正像菱鏡請問有差有抵觸嗎?感謝回覆
如果初學尋星,我個人是很推薦紅點尋星器,原因就是很直覺沒有學習門檻. 紅點點到目標附近再用長焦廣角目鏡尋,很有效率. 等簡單好尋的目標都看過了,也尋熟了,再視當時的程度與需求看要不要添購/改用光學尋星鏡.
刪除光學尋星鏡附正像菱鏡好處是尋星時姿勢比較舒服,另外對照星圖時比較一致,不過我認為這也因人而異,有人非得完全一致才能尋星,有人調整很快,況且現在許多電子星圖可以隨意設定水平或垂直方向的 inverse,對照星圖時就更沒有一不一致的問題了.
不過我還是認為紅點對新手來說最實用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