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2012-2-13: 行星觀察記

日期: 2012-2-13 23:00 ~ 00:00
地點: 自家屋頂
設備: TSA-102 + BinoVue; WO SWAN 2" 25mm+UWAN 1.25" 4mm+7mm+16mm for monoview; SWAN 1.25" 20mm+9mm for binoview
目標: 金星, 木星, 火星, 土星, 雙星團, M35, M81, M82, 獵戶星群


TV BV到手後一直沒有機會好好來用, 趁今天天氣好趕快來試. 不知道有多久沒有星空了, 下一次好天氣也不知還要等多久...最近裝備又重整了一番:
賣掉RC6, DOB 10" 換來TSA-102 --> 主鏡 (輕便好養)
賣掉AZ4 換來 GSO的 AZT TG2 --> 腳架 (精度高可微調負重高有10kg)
賣掉2" 55mm TV Plossls, 2" 40mm WO SWAN 換來 TV Panoptic 2" 35mm (要三月才會到, 現在還躺在美國), 保留 WO SWAN 2" 25mm 當備份 --> 大視野尋星找目標用
賣掉 StellaVue F50M2: 因為買TSA時已有附 finder 而且讚得要死, Telrad 當然留著
賣掉 WO Binoview 換購 TV Binovue --> 雙目視, 算升級?
增購 Tak 1.25" Prism diagonal, LE 30mm 一對 --> 給Binovue 用的 (還在日本, 月底會到吧?)
保留WO UWAN 1.25" 4mm, 7mm 16mm


19:00 左右, 金星閃亮亮. 之前看了多次金星, 都是緯度低擾動大, 用什麼看都看到一個軟綿綿的湯圓滾阿滾, 今天可不同了, 可以看出盈虧, 像2/3上弦月--迷你版的, 不過有色差...可惡, Tak + TV 耶...另外換了9mm目鏡後居然影像merge不到一起? 我...實在不願意去想Binovue collimation有問題...日後再來驗證啦. 換單眼來看金星, 發現遠不如雙眼看來得清晰...這樣我錢花得也比較甘願了.


再看看木星, 顏色偏白,  由於濕度高, 細節不容易發現, binovue 可以看到兩條主要條紋.


23:00 上屋頂, 火星, 盤面上可以看到表面的黑影, 是山嗎? 土星, 角度尚低, 環當然ok, 顏色比起之前的望遠鏡偏白. 雙星團感覺很近, 彷彿伸手就抓得到, 看久星星就越來越多了, binovue 正能讓你看很久. 當然比以前的10"DOB 暗囉. M81, 82 附近雲多, 趁空隙逮到了, 雙目視看就白濛濛的沒有細節, 單眼看也是啦. 可惜的是忘了看M65, M66. M35 看起來也像雙星團的感覺, 就是覺得很近, 立體感, 不過暗了些, 但是看久之後細節會慢慢跑出來. M42 雙目看當然很壯觀, 四合星隱隱約約可以看到第五顆與第六顆, 參宿七的伴星也沒問題.


基本上對binovue系統還蠻滿意的, 就是那9mm merge 影像有問題比較討厭, 期待
下次好天氣了.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打造雙目視系統

我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走火入魔了...
TV 的 BV 到手後, 下一步就在想...如何讓它視野更廣? 畫質更好?

讓它視野更廣...
TV的BV 已經是1.25系統的極限了, CA=27mm. 在這極限之下, 無論如何計算, 2度視野就是極限了. 但是要搞到2度...首先一定要拿掉那個2X的OCS...因為1.25"目鏡市場上有的最大就40mm 4x 度視角.  倍率= 816/40 =20.4; 4x度AFOV/20.4X...所以就2度多一些. 如果2X OCS拿不掉, 就得除以2, 變 1度.
那要如何拿掉OCS? 我試過直接接BV, 可以對得到焦, 還剩 10mm 可動焦距, 這樣的話算一下總長: (A)對焦座動不了的部分(綠色鐵框部分)=110mm; (B)2.7"轉2"轉接環=40mm; (C)一串2"轉1.25"環=45mm; (D)BV光路=130mm; A+B+C+D=325mm... 所以A, D 是無法改變的(A+D=230) 如果 B'+C'+天頂鏡光路 < 95mm ... 那就有機會了. 經過一番努力, 廠長幫我能配到的極限是: (B) 改用(B')Borg 7912+7501(19mm), (C)改用(C')高橋自己的508-317AD(26mm)...B'+C'=45mm; 因此天頂鏡光路還有 50mm 可用...問題是哪有光路這麼短的天頂鏡呢? 還要再加上目鏡焦距可調的空間呢, 好歹也要再留 30~50mm 比較保險, 另外一個問題是: Borg 7912要價: 1,800; 7501要價: 1,250; 高橋508-317AD要價: 3,300...這些東東加起來: 6,350 只為了"可能"得到的 1度視野? 喔...好昂貴的一度視野呀. 放棄先...

讓畫質更好...
既然他是1.25吋系統, 我就想把天頂鏡改為1.25" prism, 原因 (1). 減輕後端重量, 1.25"比2"輕多了 (2) prism雖說容易有色差, 但是TSA 102有f8 所以沒那麼怕, 而且據最近的研讀, prism 的光路走prism 內 (相對於 mirror 直接反射走空氣) 材質不同(prism vs. air) 導致光路長(optical path length) 為mirror的光路長"除以"約 1.52~1.55, 端看prism的厚度與反射率...因此, 假設 110mm 光路長的mirror改用prism 就變成 70~72mm, 搞不好1.25天頂只有 8mm, 改用prim 變成 51~53mm, 那...不用OCS的機會又來了, 哈哈哈...當然, prism的好處還有他不是電鍍的, 所以不會氧化, 因此可以很長壽 (3) 高橋1.25 prism diagonal: 3,500...高橋的耶...我願意...
目鏡呢? 之前加買了WO SWAN 20mm, 9mm 各一支來搭配, 心裡還是有疙瘩...肖想的是: (1) TV Plossls 32mm (52度) (2) TV Panoptic 24mm (68度)...公認王牌...可是太貴下不了手, 一支 $330. (3) Pentax XW 20mm (70度)...更貴, 一支就破萬, 而且頭太大, 我覺得兩個排一起會超過我的眼距 (4) mead 或 GSO 40mm (5) 高橋 LE 30mm ... Guess what? 選了 LE 30mm, 原因喔? (1) 高橋 (2) 托廠長買方便 (3) 比 2, 3 便宜多多, 比4 品質好多多, 應該也略勝 1.

就這樣囉, 等東西到再來試...啊, 我真的瘋了.


烘咖啡豆

說"炒"也可以, 一開始是聽直達老闆講...很簡單啊, 炒菜鍋炒一炒就好啦...所以要了一些生豆回家炒.

第一次是在廚房炒, 怕煙太大所以開了抽油煙機, 也不知道火侯所以一不耐煩就開大火, 等到豆子黑漆漆時已經來不及了, 抽油煙機太吵所以也聽不到什麼爆, 最後就一堆油油的黑豆, 好寶寶帶去學校當勞作鈴鼓的內容物, 可以叮叮噹噹外還很香, 不過就飲用咖啡本身而言算是徹底失敗.

接下來去光明一路的生豆量販店買了200克的肯亞AA, 當時正在喝直達烘的600元肯亞AA, 想說正好可以比一下. 這次不敢開抽油煙機了, 所以拉了延長線用電磁爐小火慢炒, 炒得有夠久, 快30分鐘才不甘不願的開始一爆, 也不知要爆多久, 所以就隨隨便便起鍋了. 喝起來還不錯, 平平淡淡, 也可以說中規中矩, 但是放個3~4天比較好喝. 缺點還是有, 第一, 銀皮黏鍋底, 炒起來會有焦味, 冷卻時飛滿天也很煩, 要掃很久. 第二, 火侯難以控制, 小火炒太久, 大火會燒焦...無解.

10月趁百貨周年慶跟Tiamo櫃買了 CR100 熱風式烘豆機. 大約6000元, 第一次用想說放一點豆試試好了, 結果全被吹到銀皮收集室了. 後來上網查了老半天才知道原因. 之後呢就用120克去烘, 機器很吵, 不過分得出一爆, 通常先熱機空吹2分鐘, 放豆子再烘3min 開始零零散散一爆, 15~30秒後密集爆, 再15~30秒後關電下豆. 這次烘的是哥倫比亞聖塔瑪塔, 直達老闆說水分多爆聲比較響, 這樣不怕聽不清楚. 香味很讚, 單一的香草香,  香得很...不過口感算薄, 味道停不了多久, 應該就是人家說的沒有body吧?

直達老闆說, 水分蒸焙時間太短, 還不到位, 升溫太快所以外殼快焦了裡面沒全熟就開始一爆. 我問老闆...那小火慢慢炒把水分蒸乾乾會比較好嗎? 老闆說那就變平平淡淡的風味, 水分最後還是要留一點, 留多少? 就是烘培的技巧與嘗試啦...不知道有誤會他意思嗎? 至少我接收到的大致如此...

所以...我買了電偶溫度計與k-type測溫線, 600元 Y拍買的. 網路上有位CR100達人用掀蓋與鐵網蓋頂來粗略控溫, 把溫度控制在170度蒸焙久一些(20 min)再蓋蓋子拉溫度給它到一爆...我先試到這裡吧, 成功了再繼續試他說開銀皮收集室的上蓋拉長一爆時間控制不給到二爆的溫度, 還有所謂的滑行...

趕快記一記免得忘記. 手上的豆是薩爾瓦多蜜處理, 下星期來動工.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Binoviewer

最近狂想買好一點的 binoviewer, 於是過年期間在網上看了老半天, 剛好在觀星會賣掉舊的 WO bino. 有人問, 所以就三八 PO了一些東看西看的資料, 怕忘了...所以就copy 一份在這裡:

雙目視系統好處多多呢…
它可以讓小孩覺得爸爸的玩具真有搞頭, 起碼不輸他們的湯瑪士火車站跟莉卡醬廚房組, 因為看起月亮木星不再渺小如豆, 而是有如乘坐太空船遨遊天際. 當然也可能讓老婆看了之後對你花了一堆錢, 以往只能看見的芝麻綠豆嘆息聲稍稍舒緩舒緩…重點是…它很親民, 老少咸宜, 哈哈…喔, 還有, 再補充...它可以裝在你各隻愛鏡上, 讓你的大牛頓變大雙筒, APO折射鏡變APO雙筒...還能換倍率... Grin

雙目視系統的對焦問題…其實不難, binoviewer 簡單來說只是一組分光的機制, 光路基本上是直通的, 多出來的是本體上那 10~10幾公分的光路, 對不到焦就用巴羅鏡來拉, 一般雙目視都有提供不同倍率的O.C.S. (光學-矯正-系統), 從1.25X ~ 3, 4 X都有. 這是最簡單的作法, 也有SCT 用延長筒內附減焦鏡的例子. 拉太多就加延長管 (牛頓鏡對焦座行程短, 較容易遇到此問題), 不然就是它的OCS管身做很長 (Tele Vue 的就算長, 像WO 那個1.6 X 能做這麼短也算厲害…), 很多折射鏡對焦座行程很長, 所以比較不擔心此問題. 以我 F/8 折射鏡而言, 如果不加天頂鏡, 直接接對焦座是可以不靠OCS直接對到焦呢…之前的 RC6 用 1.25” 天頂鏡(2”的不行, 光路太長, 要加1.6X OCS) 也能夠不加OCS直接對焦, 至於有伸縮架的DOB那更方便了, 因為可以隨意調整筒身長度, 哈哈… 我記得 StellaVue 有一款折射鏡, 好像是90 ED, 甚至做可以拆解一小段筒身來 fit binoviewer呢, 酷!

缺點當然也有, 最難解的應該就是 TFOV 難以做大, 差不多做到 1度左右就不錯了. 主要的限制就是 CA. 這個 clear aperture… “大眾”級的清一色是 20mm, 21mm. TV 的有 27mm, Denk 的 26mm…這應該算另一種等級, 福聲提的 siebert 做到 40mm, 45mm, Earthwin “號稱” 下一代 30mm…這些算是特例, 價錢也是貴貴貴…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不能把CA做大一點? 洞挖大一點不就得了? (其實是自己看資料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懶惰啦, 哈哈…) 因為CA大小受限, field stop diameter大一些的目鏡 (超廣角, 長焦…) 多出來的光影就造成暗角, 鬼影…所以20~30mm 左右 差不多50度視角的1.25” plossl 目鏡 (F.S.D. 差不多就 20幾mm)於是變成最低倍率(因為又加上OCS強迫放大倍率), 最"廣"視野的選擇啦. 所以... TFOV 難以變大… 不過...凡事都有解, 有志者事竟成嘛, 這…小弟就不敢亂唬爛了… Grin Grin Grin

Siebert 是一家蠻有特色的…我認為算獨立工作室, 它的2”黑武士有不可思議的 45mm CA…clear aperture, “CA” 應該是雙目視系統最重要的數據, 但是...如果價錢從07年都沒調漲過, 本體差不多要 2,000 "美金", 如果連OCS, 其它夯部啷噹的零件組起來, 就算不加一對2”目鏡, 2,600 跑不掉, 最重要的…聽說有人排一年還不一定排得到啊…"雙目視"是一組"系統", 像 WO 整組"系統"賣你 7,000台幣不到, 價格上就很誘人啦.

這個…個人覺得有點意思… 雙目視系統目前市場上的一哥(品質與功能上, 市占率不知道), 應該就是 Tele Vue 與 Denkmeier. TV 以其優異的光學品質立足, Denk 則發明了所謂的 power switch 系統令人難以放手, power switch是一塊介於望遠鏡與雙目試間的一塊板子, 中間有數個孔, 各搭配不同倍率OCS, 當然也可以搭不同濾鏡, 因此觀測時不須換目鏡就可以方便切換數種不同倍率. 這個後起之秀 Denk 不是大公司, 但是憑藉其研發實力, 硬闖出一條路, 並且揚名國際, 有不少人覺得TV再不思進步, TV 的 binovue終有一天會日落西山…就像高橋的twin vue, 蔡司的馬克五號 (當然也許純粹是市場策略考量)… 但是, 小廠走不出自己的路嗎? 小廠無法力抗大廠嗎? 如何以小擊大? 而成功的關鍵在哪裡? "EarthWin", 不曉得有同好聽過其名號嗎? EW 的 binoviewer 竟也有powerswitch機制, 它大膽直接買WO的天頂鏡來改裝, 加上powerswitch 與低於 denk 約30%的售價賣整組系統, 也賣到要排隊…它們有何共通之處? 技術? 擁有獨到的技術, 膽識? 敢賣到全世界, 敢作品牌, 服務? 老闆(Denk 的 Russ, EW 的 Bill) 都親切的接電話, 回email, 幫客人處理各種疑難雜症…這些應該都是… 那種苦心研發出獨有技術, 然後大步走出門外, 提著一卡皮箱就行走全世界打天下…聽起來是不是很浪漫? 一股”有志者當如是”的熱忱就湧上心頭…哈哈…我們父執輩的許多創業家可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打拼出台灣經濟奇蹟呢. 其實 Russ與Bill是powerswitch專利的共同持有人, 當時好朋友一起創業, 後來ooxx… 光一個獨門技術就夠兩家公司吃飽飽, 這是代工, 模仿...難以做到的呀...

當然不是所有有夢想的人都會成功, 一堆小公司一陣子也消聲匿跡了, 還在賣的則各有各特色, baader的 maxbright 整合其T2系統, 號稱可以幾乎不用OCS幫忙對焦…T2好像是把天頂菱鏡光路改很短的系統…Siebert幫客人大量客製化聞名, 還能暴力升級 supercharge…像 WO 這級的 CA從20mm改到 25mm, 有人笑稱這類幾乎都源自昆明聯合光學的雙目視系統為 "chinovue", 有很多…像celestron也有, 這一類便宜, 大眾化, 中低倍率對明亮天體效果不錯, 我覺得WO的QA是這等級裏的佼佼者, 所以還不錯啦…而也各有其缺點, 像福聲兄提到的 siebert 的作工就遠不如TV與Denk, 感覺像家庭加工廠出品, 缺了美美的工藝設計.

我們都知道兩隻眼睛造就立體感, 不信試試閉一隻眼睛左右兩手食指快速對碰…是很難碰到的…哈哈. 所以透過雙目視可以分出遠近, 深淺, 因此造就3D立體感, 這個…當你用雙目視看過月球或M42時就能體驗其魅力了

Thomas M. Back 訪談讀後感

Thomas M Back,

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誰, 他是TMB的創辦人, 一個知名又優秀的望遠鏡設計師, 不過Thomas在2007年過世了, 才50歲, 英年早逝 …
我後來才知道他喜歡騎自行車, 好像摔傷了脖子, 後來因此而生病, 最近翻到他過世前在 CN 論壇裏回答有關他設計的鏡子的問題... 那種感覺超級怪... 一個明明已不在人世又這麼有名的一個人, 又讀著他的網路留言彷彿他就在身邊... 不知怎麼形容...

他的第一支望遠鏡是廉價的Tasco 60mm小折, 可能是那個時代老美最容易買到的望遠鏡廠牌, 我們家裡的第一支也是, 130mm f9 紅色的Tasco 反射鏡, 我發現在台灣一大堆人有這支 … , 加上11歲時的聖誕禮物, 一支7x50的雙筒鏡, 就這樣…度過了天文啟蒙的所有少年時光 … 

後來他跟很多人一樣, Thomas自己磨鏡. 他並沒有任何光學背景, 雖然他曾說他的數學跟物理很棒, 不過他很用功就是了…他說他大約到圖書館copy了超過2000頁的望遠鏡光學的書, 還有超過1000頁月亮與行星相關知識的書, 每天仔細研究…不過當時他是”業餘”人士喔, 就跟你我一樣, 一直到大約40歲吧…他才離職, 開始全職的望遠鏡設計師生涯… 

在他做TMB之前, 他說他幾乎每個晴朗的夜晚都跑出去觀星, 都是”看”喔, 看天體, 測望遠鏡, 目鏡, 雙目視… 愛看到什麼地步? 他付錢給鄰居砍掉一棵遮蔽到他院子視野的大樹, 就是為了”看”, Thomas 說…即便後來他做TMB的生意, 他還很懷念當年純觀測的時光…

以上是之前看CN訪問Thomas的片段, 剛剛又看了一遍, 有錯之處請見諒… 每當有人問: "要買什麼設備"時? 我都會想起 Thomas 的一句話, 我抄原文…

Don’t worry about what telescope you own, or its quality. Just get out under the night sky, and enjoy God’s wondrous universe.

今天是西洋情人節, 如果你愛一個人, 愛一件事…不管怎樣你都會愛它, 不會是多少錢…限制得住你的, 對吧?

我知道 Thomas 好像幫 AP 設計鏡子, 他的設計應該也有在 APM, LOMO.
所以早期市場上有 APM/TMB, LOMO/TMB 的型號.
早期 WO 好像也有用 LZOS 或 LOMO 鏡片, TMB 設計的鏡頭.
不過, 每片或每種玻璃都有其特性, 所以或多或少會變更一些設計細節,
LOMO 好像就號稱是他們自己設計的, WO 用的是哪種? 誰知道.
我知道的是, Thomas 過世後, 他哥哥繼續 run TMB 公司,
開始找其他玻璃來源, 也許原始設計不變, 但是原料不同, 是否妥善修改就不知道了,
於是大量便宜掛著TMB名號的鏡子出現在市場上,
最後連 APM, LOMO 也要跟 TMB 劃清界線, 不再掛 TMB 的牌子了.
總覺得跟WO有點像, WO 早期用LOMO, TEC 的鏡頭, 物廉價美一致好評,
生意大好時, 交貨來不及了, 開始動腦筋找其他 source, 但是還是掛著羊頭,
市場客戶被騙久了, 再也不相信這個牌子了...
這也不是不好啦, 就是做生意呀...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Televue: Binovue 購買心得

昨天 (2/8) 到貨啦, 這是我第一次跟OPT下單, 因為它的價格貴了些, 我試著寫信跟他們凹, 結果它們也同意跟了, 最後就以 $1090成交, 運費 UPS $69, 勇敢寫信去的結果等於是省了UPS運費, 還有剩...要給自己鼓勵一下.

接下來呢, 就是三不五時 tacking UPS 的進度...然後...居然卡在海關? 我打去UPS問, 它們說超過3000NTD的東東要報關...我想...事到如今也不可能退回去吧? 報就報...報完的結果是多付2650NTD, 8xx貨物稅(2%)+1xxx的營業稅(5%), 機車咧, 我又不是要賣的幹嘛要付營業稅? 按了一下計算機, 運費加信用卡手續費再加稅, 差不多多了 17%, 5000多台幣耶, 真是笨蛋, 下次還是託人帶好了, 急什麼?

希望性能不會讓我失望囉...


2012-2-26 接續...
事情還沒完啊...
9mm 對不到焦的事讓我耿耿於懷, 於是上網大搜索一番, 基本上有兩個測試法...
一. 肉眼裸機從屁股往前看, 如果影像重疊, 很好, 100 分; 如果看遠方影像不重疊, 位移0.5度內還ok.
二. 雷射筆從屁股往前射, 投影到遠方牆壁看兩點的垂直誤差, 差幾釐米還算及格.

自己試的結果是, 近方影像位移超過1度, 遠反而變小, 不到0.5度吧? 雷射點垂直落差很大, 快2公分了. 真是晴天霹靂...Televue耶, 世界名牌耶...

牙一咬決定送回去修, 於是寫信給OPT, 他們的業務看來沒意思換一支給我, 建議幫我送回原廠校正...我想想, 也好...不然OPT再送一支有問題的給我怎麼辦? 本來我有查到調光軸的螺絲, 也想說, 自己調一調也許就不用那麼麻煩, 不過...啊...想到這麼貴的東西, 實在不甘願啊...隔天OPT給我退貨號碼, 前一天我查過UPS, DHL...運費都要快3000, 本想託同事帶去美國, 不過託他帶回太多東西了, 實在不好意思, 所以還是走去郵局寄它的國際快捷...沒想到...手續簡單, 填個五聯單就ok了, 運費喔...1650, 還可以, 主要是因為怕碰撞體積包太大了, 材積等同4.5kg (實際才1.5kg; 600元就可搞定說), 就寄出來...接下來, 這個購買記, 還有得續呢...

無聊的最低倍率計算

最大視野有很吸引人的部分…
廣闊的視野可以把一個大目標 ”裝”在一起欣賞,
瀏覽銀河更是輕鬆愉快,
另外…對喜愛手動找目標的人而言, 大視野更是一大幫手.
因此呢, 自己經常就在找”焦長最長”, “可視角度最廣”的目鏡,
偏偏這兩項條件也是售價急速上升的禍源.
剛好近來讀了一些文章,
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幫助)想筆記下來…
內容可能一點都不專業喔,
希望能以自己的錯誤經驗, 提醒到投資錯誤目鏡規格的同好而已...

先自問自答一個困擾已久的問題,
之前我一直想不通,
為什麼選擇出瞳徑(Exit pupil) 超過 7mm 的組合,
不僅是一種浪費(口徑)還有損該裝備的最佳可視能力?
“浪費”可以了解, “降低”就難以想像…
TMB 92, f/5.5 以TV 55mm plossls目鏡搭配,
可以有 10mm 的出瞳徑 (口徑/倍率),
這已經超過人眼瞳孔夜間張開的理論最大值7mm,
不過浪費就浪費, 有什麼關係?
這個組合理論上會有 5.2度的視野(已經跟一些 8x50 尋星鏡視野差不多了),
但是如果改用一個38.5mm 68度的目鏡可以得到相同視野(68/(506/38.5)=5.2),
而且其出瞳徑剛好 7mm (92/(506/38.5)=7),
但是呢, 倍率是 13倍 (506/38.5) ,
相對於 55mm 目鏡放大倍率的 9.2倍而言,
相同大小視野下整個背景會更黑...(視野相同, 放大倍率更高, 對比就更清晰)
因此看DSO會更容易.
反過來如果 55mm 的組合要得到 38.5mm 組合的效果(對比效果相同),
等於92mm 口徑打了七折 (9.2/13=0.7),
也就是說55mm目鏡雖讓你的視野變大, 出瞳徑也最大,
但是其效果(視覺)反而變成 64.4mm 口徑了,
哈哈...不對, 要算面積不能口徑直接除,
所以是 77mm 口徑,
這…應該就是大家說的所謂的 ”損失”, 或 “反而更差” 了.

再說一個目鏡很重要的值,
Filed Stop Diameter (目鏡的可視光闌徑…這樣翻不知道對嗎? 哈哈…應該大概是從目鏡屁股看, 被金屬環圈住那個鏡片最大的口徑, 現在比較先進, 多群多片的目鏡 FSD 可能藏在裡面, 而不是量最外面那片),
因為它先天就限制了所有廠商唬爛數字的可能性,
2”目鏡最大就 46mm,
1.25”目鏡最大就27mm.
另外還有用3個公式來算:
(1)實視野 (True field)= (field-stop diameter/望遠鏡焦長) * 57.3.
(2)出瞳徑 (Exit pupil diameter)= 望遠鏡口徑/倍率
(3) True FOV (不知如何翻) = FOV (廠商標目鏡的視角規格)/倍率.
因此… 以 TMB92為例,
若要得到 5mm, 6mm, 7mm 的出瞳徑理想值 (人會老, 眼睛也沒這麼好, 所以也用 5mm, 6mm 比對),
目鏡焦距依序要選 27.5mm, 33mm, 38.5mm (公式2算出來的).
其理論實視野= 5.2度 (46/506)*57.3(公式1算出來的);
若要得到最大實視野,
剛剛三個目鏡的廠規視角依序要 95.7, 80, 68 度(公式3算出來的).
重點來了,
如果我想得到效果最好的最大視野(以出瞳徑7mm為例就好),
若買得到38.5mm 的目鏡,
買超過 68度規格的就是浪費,
因為超過 5.2度的最大視野可能,
也就是說再廣角的目鏡也無法提升最大視野限制;
同時也沒必要買超過38.5mm焦長的目鏡,
因為會超過 7mm 最大可能出瞳徑的限制,
買了也是浪費錢…
相同的,
之前我買的TV 55mm plossl 用在現在4” F/8 的折射鏡上並不適合,
因為超過最大可能視野—規格錯誤的浪費投資,
用在之前 90mm f/6.2 的折射鏡就更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