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大倍看常見的幾個行星狀星雲

行星狀星雲算是平地觀星的好朋友之一,很多行星狀星雲面積不大,亮度集中所以較容易看到,再加上大部分的行星狀星雲帶 O-III 譜線,因此加上 O-III 或 UHC 濾鏡通常都很有效。

"看得到" 之後就會想看更多、更仔細,尤其行星狀星雲都頗有特色,有些看起來有環、有些像沙漏、啞鈴... 甚至很多還很容易看出顏色,如果有機會用大口徑加上放大 300X、400X... 以上來看,幾個我們熟知的行星狀星雲會展現完全不同的面貌。


以夏夜的 M27 來說... 低倍 (41X) 時 7.7 公分鏡 (2017)




M27 夠亮,即使低倍率也不難看到,而且還在大月光下呢!


低倍率,口徑大一些... 14 公分鏡 55X 放大,加濾鏡 (2014):




M27 雲氣的經典啞鈴外型太好認了,低倍率口徑大一些就能輕鬆認出。


倍率再拉高一些呢? 9 公分鏡 83X 放大,加濾鏡 (2016):




83X 可以看多一些雲氣的細節,可以看出啞鈴型狀的雲氣南邊部分稍微大一些。

同樣 9 公分鏡,100X 放大,有加濾鏡,不過是在月光下 (2019)...



其實此時有認出南邊左(西)側的雲氣稍微較濃的特徵,不過看星星好幾年了,經驗也比較豐富,觀測時比較容易抓到重點。



然後是 10 公分鏡 120X ~ 180 放大,沒加濾鏡 (2018):



雖然因為滿月而影響觀察,不過雲氣細節的一些重要特徵也能分辨。



接下來就是大口徑高倍看的... 25 公分鏡 300 放大,加濾鏡 (2019):


Messier 27 (CFF 250, 12.5mm Docter for 300X, Lumicon O-III)


除了南北向經典啞鈴外觀的雲氣外,東西兩側還有薄薄的雲氣延伸,星雲中心 12.9 等亮的中央星、還有其他雲氣內的星點也跑出好幾個,南北向的主雲氣左下角最濃厚然後斜斜伸向右上方。東西兩側的雲氣容易看到嗎?我是覺得不容易啦,不過梅西爾先生在 1764 年用 6 吋鏡看到,當時不但是滿月前一天,而且當時的巴黎還籠罩在北歐火山爆發後的霧霾塵埃中呢!

M27 最明顯的南北兩塊雲氣主要成分是電離氫原子 (H II),就是天文相片看到邊緣紅色的部分,這是第一階段噴出來的;啞鈴其它部分是雙電離的氧原子 (O III),天文相片看起來綠色的,這是第二階段噴出來的; 東西兩側較淡的雲氣延伸也是以雙電離的氧原子 (O III) 為主。


那... 中央星是哪顆?




我覺得就是畫面正中央那顆,不過電子星圖 Skysafari 的中央星是一組標 14 等亮的雙星,而網路上查到的資料說中央星是 12.9 等亮,所以我一直懷疑是不是北側一些些那顆 13 等亮的?




到目前為止我看過最壯觀的 M27 是去年在鳶峰... 31 公分鏡 300X 放大,加濾鏡看的:


Messier 27 (Teeter Journey-Air, 4.7mm ethos for 304X, Lumicon O-III)


簡直就是一顆大型的立體雲狀圓球...... 不是不想再上高倍,因為再上去目鏡視野就裝不下啦 XD。東西兩側的雲氣圍繞南北兩側的啞鈴雲氣,一整個 3D 立體視感,雲氣層層疊疊壯觀無比,眼睛完全黏住目鏡離不開!

有沒有顏色?沒有... 我看過好多有顏色的行星狀星雲,不過 M27 不管低、中、高、高高、高高高... 倍從來看不出顏色... 至少我是看不出來啦!



M27 是大啞鈴,M76 則被叫做小啞鈴,比起 M27 真的是小了一號,所以倍率太低不容易看出形狀...



這是 71mm 松本式雙筒 80X 加濾鏡看的:





不過當時是滿月,可能不太準... 的確看不出什麼啞鈴形狀


這是 14 公分鏡拉到近 200X 看的,沒加濾鏡:




看得出兩坨分開的雲氣了...


大口徑高倍呢?這是 25 公分鏡, 210X ~ 420X 加濾鏡看的,不過也是在大月光下:


Messier 76 (CFF 250, Leica ASPH Vario for 210X ~ 420X, Lumicon UHC)


的確有像小一號的 M27,雲氣範圍小一點、淡一點,不過目視外觀相當類似,我用 10 吋鏡拉到 3 ~ 400X 看時真的有點嚇到,從來沒想過 M76 看起來這麼特別。



另外我覺得很驚人的還有夏夜天鷹座的 NGC 6781,也有人叫它 "C型星雲",不過低倍時我看過很多次都只能 "微微" 的感覺到 "C" 而已。

這是 18 公分主鏡,103X 放大加濾鏡看的:





"C" 的開口略朝北側



這張是 3 年多前畫的,可能觀測條件不怎麼好 (Transparency: 4/5),"C" 的開口竟然不太確定?



去年有次上山拿 12.5 吋 DOB 作 240X 加濾鏡看...


NGC 6781 (Teeter Journey-Air, 6mm Ethos for 240X, Lumicon O-III)


"C" 的開口開得可明顯了,看久還覺得好像有東西從開口噴出的錯覺 XD


這幾個都算面積稍微大一些的目標,但大多數的行星狀星雲都蠻小的,不過比較亮的盡量放大後還是頗有看頭,最近有印象的像英仙座那顆水晶球 NGC 1514:






波江座別名 "克麗奧佩脫拉之眼" (Cleopatra's Eye) 的 NGC 1535:




上一篇寫北極星附近的 "完美行星狀星雲" 檸檬片 IC 3568:





還有在雙子手邊很熟悉的愛斯基摩星雲 NGC 2392

NGC 2392 (Teeter Journey-Air, 3.7mm ethos for 387X, Lumicon O-III)

這些以前 "看到就好" 的目標用大口徑拉上 300X 以上看,至少都分得出 2 ~ 3 層濃淡層次不同的雲氣,非常值得一試!


最後是 M57,M57 我實在畫過太太太... 多次了,所以只貼最近拉很高倍看的好了。我找到一篇幾年前寫的......

"... 我剛剛用 M57 當關鍵字搜尋了一下自己的筆記, 400 篇裏竟有 55 篇提到 M57, 根本是拿它來當測試用. 從 7x 50mm 尋星鏡、10X 42mm、15X 56mm、18X 70mm 雙筒; 自己組裝的 50mm、55mm、60mm、71mm 小小折; 80mm 賞鳥鏡; 60mm、76mm、90mm、100mm、102mm、140mm、200mm、210mm、254mm、318mm 折射鏡、反射鏡、折返鏡... 倍率從 7X 看到 400X, 有加濾鏡不加濾鏡... 真的是把 M57 看到翻過來了..."




現在寫 500 多篇,所以又加了許多 M57 ^^"


Messier 57 (CFF 250, TV Bino Vue, 2X OCA, 20mm XW for 375X, Lumicon O-III)

又是滿月時看的,還好 M57 很亮沒問題!!只可惜又沒去找中央星。M57 放很大看,尤其用雙眼看真的很過癮,不僅僅是一個 "環" 而已,環的雲氣更向外側延伸淡去,看越久延伸得越廣,雲氣的濃淡不一產生 3D 效果,讓整體星雲看起來立體感十足,彷彿搭乘太空船在爆炸的白矮星正上方觀看以赤道為起點向外噴發擴展雲氣的感覺...... 下次上山不要再嫌它太簡單、太入門,一定要好好放大來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