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木星大紅斑與衛星凌以及小紅斑

這幾天是滿月週, 不過平常沒空搭理的木星也是亮晶晶, 此時不看木星更待何時? 不曉得是今年木星氣流比較旺盛? 還是看多了之後比較看得到細節? 總覺得今年 NEB 與 EZ 交界處的 blue patch 及 festoon 相當明顯, SEB 內如波浪般一捲捲的氣流紊動也不遑多讓. 加上本來就愛看的大紅斑或衛星凌, 為了木星我幾乎是天天看天天畫了. 而且挑戰永遠不嫌多, 以前覺得不可能的 Oval BA 或其它白的、紅的 oval、spot... 現在都想嘗試看看.

跟第一年看火星一樣, 此時木星位置不錯, 設備架在陽台就好, 不用上屋頂, 方便多了.


Borg 71FL Matsumoto Binoscope and Takahashi FC-100DL

TEC 140 APO

看行星最讚的理由之一就是不用管光害, 光就這點... 看木星就是門檻低且老少咸宜的休閒活動了. 不過想看得久又要舒服, 那麼用兩隻眼睛一起看是基本策略.


很重的後端配備

目標這麼小顆, 當然要用力放大來看, 因此最好有細調功能的調焦座, 而且如果用的是沒追蹤功能的架台,  一定要有微調功能, 這樣才不會觀察得手忙腳亂, 心浮氣躁. 所以 Gleeman 兄推薦給我的齒輪式微調雲台就非常適合 Borg 71FL 的松本式雙望遠鏡了.


Manfrotto 405 for Borg 71FL Matsumotot Binoscope


今年看木星覺得南北兩條赤道帶的氣流似乎比往年活躍, 小至 6 cm, 大到 14 cm 主鏡都看得到不少細節, 就算倍率不到 200X 也頗有看頭. 不同口徑的效果當然有差, 先用 FC-100DL + 雙目視, 與 Borg 71FL 松本雙筒看的結果比較一下:



這是大紅斑轉掉前畫的, 天空寧視度與透明度都還可以. FC-100DL 用 160X (DeLite 7mm) 看時出瞳徑 0.6mm, 我覺得這個組合最銳利. 問題是 160X 看行星是看休閒養身的, 如果想要多看一點細節, 沒有搞個 250X, 300X... 以上, 那真的很心酸.




因為就架在兩隔壁, 所以反覆比較之後發現:

# 10 cm / 225X 可以看到 3~4 塊 blue patch, 尤其畫面中的中間兩塊, 連拖曳著的 festoon 也能微微看到, 甚至綵帶延伸的方向也能認出. 7 cm / 167X 可以認出 2 塊凸出來的 blue patch, 至於 festoon... 想都別想.

# 同樣在 NEB, 右上角有塊凸出去的淡色橢圓, 因為其四週會有較深色的氣流圍繞, 所以我很懷疑是一個 oval? 因為比對照片的確有一個 oval, 不過相片裏的比較小. 但也不是不可能, 因為把倍率拉高到某種程度之後, 有些細節目視下會有模糊放大的效果.

# 看過很多相片了, 我知道 SEB 上大氣紊流的大致模樣, 但還沒像這次那麼清楚過, 10 cm / 225X 看起來像是一個圈一個圈... 的樣子, 數了數總共數了 7 個. 不過 7 cm / 167X 就看不到白圈圈了, 充其量就是一整條不是很規則的白帶夾在 SEB 內.

# 至於圍繞在 "果核" 大紅斑邊緣一圈淡色的 "果肉" (RSH), 10 cm / 225X 很清楚, 7 cm / 167X 只能看到貼近SEB 下方那一小部分, 應該是深色的 GRS 與 SEB 對比出來夾在中間的淡色 RSH, 讓它變得好認.

# 那天看南溫帶 (STrB) 超明顯, 完全不遜於 SEB 與 NEB, 兩隻鏡子都一樣, 之前幾次看也沒那麼明顯呀? 至於北溫帶 (NTrB)  7 cm / 167X 幾乎看不到.


那 14 cm 呢? 剛好前一天又有 IO 凌, 其實那天  IO 凌之前是 Europa 凌, 不過如果我再天一黑就坐在望遠鏡前搞到半夜, 應該很快就會被妻女掃地出門吧?




IO Transits and its shadow


 TEC 140 看行星不是我要吹牛, 真的是讚到不行啊, 細節多到只會嫌自己畫圖技巧不好或手腳太慢而已. 儘管那天 seeing 不佳, 還是反覆用 245X ~ 408X (Delite 5mm, 3mm) 觀察畫圖. 然後我發現要看到衛星的 "本體" 真的好難, 所以前一篇用 10 cm 同樣看 IO 凌, 臆測的衛星本體應該是看錯的...無誤! 衛星一直要移到接近木星本體邊邊才容易看到, 越邊越容易, 等到達邊界時真的是隨便看都看得到.





上圖標 (1) 的 blue patch 超容易, 尤其圖右邊那兩個. 而且夾在兩個 blue patch 之間的區域, 看起來好像會凹進去 (2), 這應該也是目視現象, 因為相對的強烈對比之下, 會讓強的更強, 弱的更弱; 同樣的邏輯也發生在 SEB (3) 和 (4). SEB 的北緣標 (5) 的黃框框部分顏色非常深, 奇怪... 以前沒特別注意到呢. (6) 的大氣紊流反而沒後一天 10 cm / 225X 來得清楚, 所以 seeing 還是很關鍵.




接下來呢? 我要看到 Oval BA 啦!


Oval BA 是三個 Oval 陸續碰撞結合而成新風暴, 20 年前 1997 年時還有 FA, DE, BC 三個 Oval, 隔年 1998, DE 與 BC 先合併成 BE, 然後再隔 2 年到 2000, BE 與 FA 結合變成現在的 BA, 本來一直是白色, 到 2005 年底, 持續追蹤的著名菲律賓業餘 (... 業餘嗎? 覺得他超專業的) 行星攝影師 Christopher GO 發現 BA 轉紅了, 到目前為止顏色已經紅到跟大紅斑差不多.

有些小 Oval 曾轉紅過, 不過維持不了多久. 為什麼會轉紅? 其實科學家也還不知道確切的原因, 有一種猜測是劇烈的風暴把底層的雲或什麼物質推升到頂層, 然後在太陽射線的反應之下轉成磚紅色, 如果是這樣, 那麼風暴就要夠強, 比如像寬度比地球大上兩倍, 而且風暴還能延續至今 300 年的大紅斑, 那麼 Oval BA 夠強嗎? 強到未來繼續幾百年還能存在嗎?


我已經守了 2 夜了, 第一晚槓... 雲太厚; 昨晚天況也不太妙, 不過還能勉強看到...

Jupiter GRS and Oval BA (Red Jr.)


要找 BA 首先要知道它何時現身, 當然, 總不能等到天荒地老? 那要怎麼知道? 這還好, 去翻一大堆近期的木星相片後會發現, BA 出現在 GRS 前, 從距離看大約是領先 1/3 個球面寬度, 大約啦. 木星自轉一圈大約 10 小時... 也是大約啦, 因此推測 BA 應該在 GRS 出現前 3.3 小時出現... 當然還是 "大約".

但... 等等, 從觀察 GRS 的經驗, 這些紅斑出現在球體邊緣時比較難辨識, 越中間則會越明顯好認. 這樣的話, 自轉一圈大約 10 小時, 半圈就是 5 小時, 抓位置在中間的那 3 小時比較保險, 昨晚 GRS 大約 23:00 會在正面中間, 因此 BA 20:00 在中間? 後來參考耿崇華兄的相片發現應該大約是 20:30~21:00 間. 我是 21:30 後才去看, 到近 22:00 時覺得還是有點偏, 應該 21:00 左右看會最適當, 那以後還是抓 GRS 的前 2 小時好了.

因為 BA 還真大, 所以我覺得如果 seeing 好一點, 10cm 鏡一定有機會. 盡管它的實際對比效果遠低於 GRS, 還是不難看到平平的 STrB 上緣會隆起一塊. 網路上有人說用紅色濾鏡有幫助, 我自己試的結果是覺得不佳. 藍色濾鏡理論上應該最有幫助, 不過如果大氣擾動強烈, 藍色其實會加強漫射的結果, 這樣反而更糟; 不過我試的結果覺得還比紅色好呢. 黃色也還可以, 我就是覺得黃色好用說. 試了老半天, 不用濾鏡最清楚啦. 看沒多久 GRS 越來越出也越明顯, 而 BA 就越來越模糊, 趕緊把大小兩顆都畫起來, 下次等機會更好時再看.

4 則留言:

  1. 我是大大每个帖子都要留言的霍华德,请教一下大大有没有对比过MKV上不同compensator同样放大倍数的效果,比如亮度和锐度的差别?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 我知道, 謝謝留言.

      這個問題我真的有想過呢, 不過坦白說比不出來, 因為不同放大倍率的整體視覺效果差異太大, 可能要相同倍率來比才可能看出差異. 不過有不同倍率 OCA 也蠻不錯的, 可以不用買這麼多支不同焦長的目鏡.

      刪除
  2. 是啊,我近来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不过还没时间仔细对比过,如果差别不大的话1.75x和2.6x很有优势啊,可以用er长的目镜舒服一些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錯沒錯,每次捧著一大籃的目鏡都覺得幹嘛搞得這麼麻煩? 如果能只帶個 2 支, 4 支 就能 cover 大部分的使用, 這樣才對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