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心星雲尖端 NGC 896 與中心 IC 1805 星團

月亮西沉, 夜空又只開北邊, 雖然時序才早秋, 也只好先朝仙后方向看了. RASC 的四個深空目標觀測清單裡, 我認為 Messier Catalogue 算初級, the Finest NGC 中級, Deep-Sky Challenge 就真的很難了. 不過奇怪的是 IC 1805 列在中等難的 the Finest NGC 清單, 而位在整個大 "心" 星雲愛心尖端最明顯的 NGC 896 卻列在難度最高的 Deep-Sky Challenge 清單? 雖然以前畫過, 不過沒問題, 再畫一次.


尋星不難, 從天后 W 最歪也最暗的 3.3 等仙后 epsilon 星出發, 幾步就到了, 套上 UHC... 有雲氣, 不過是很令人沮喪的一團, 分不出邊界也不夠明顯. 所謂 "不夠明顯" 是像當背景不夠黑時 -- 通常是帶點 "黃" 色調 -- 此時看見的雲氣會令人懷疑是器材消光不好的雜光? 還是地球大氣的雲或灰塵漫射結果? 總之如果無法清楚 define 雲氣邊界就會滿頭問號.

這次是沒滿頭問號啦, 不過畫完的結果對照天文相片後差異不小, 主要的雲氣範圍沒錯, 不過太多地區 "應該" 沒雲氣的但是素描有, 可見錯覺的比例還蠻高的.


NGC 896 (TEC 140; 12.5mm Docter for 78X +Lumicon UHC)




回想過去經驗, IC 1848 跟 IC 1805 都算雙筒目標, 視野夠大而且環境夠暗的話... 沒什麼困難呀?






以 10X 42mm 雙筒畫的為例, 那顆心完整的不得了... 不過事隔多年, 畫得太完整反而讓人懷疑, 真的嗎? 當時看到雲氣應該不假, 不過星點集中處經常會有雲氣的視感也是事實, 到底雲氣是不是如此分佈? 今年秋天要再好好驗證驗證.


隔天越想越不甘心, 換隻鏡子試試:

NGC 896 (Mewlon-180c, 21mm Ethos for 103X + Lumicon O-III)



這次篤定多了, 標註後說明觀測結果如下:





大致上雲氣看起來分兩塊, 有點像兩個三角形正反方向對貼著 --> 1.1 與 1.2

紅箭頭所指向 1.1 方向那邊的邊界尤其清楚, 就是暗星雲蓋在上面的感覺,

2.1 可以看見有一小塊雲氣凸出去, 2.2 是 1.1 的延伸, 比 1.1 暗, 而且不知道延伸到哪邊? (其實是延伸到心星雲 IC 1805 的本體); 2.3 是 1.2 的延伸, 當然比 1.2 暗, 也比 2.2 暗, 漸漸往西側越來越淡直到消失, 不過我分不清楚確實的消失處.

3.1 與 3.2 可以很明確知道這邊 "沒有" 雲氣, 搞不好還是暗星雲呢.

能夠分辨到這樣, 我就認為及格, 可以算 "有看到了", 沒想到 "小的" 這麼難認? 改天要再看看 "大的", 是錯覺多呢? 還是真的會比較好認?



我看 Annals of the Deep Sky 提到命名混亂, 或無法涵蓋我們熟悉目標範圍的問題... 比如整個愛心星雲範圍裏的 "星點" 也被命名為疏散星團 "Melotte 15", 且不包含雲氣部分; 又像 SIMBAD 就只把 IC 1805 名字給愛心中央的疏散星團部分而已, 同樣不包含雲氣部分... 因此它用有個叫 Westerhout Radio 的目錄把 "魂" 星雲叫 W5, "心" 星雲叫 W4, NGC 896 這一小塊叫 W3 來說明, 這樣分還蠻簡單易懂的.

如果看廣一些, 其實 W3, W4, W5 裏的星團同屬大仙后 OB6 星協的一部分. 廣大的 OB 星協裏有不同演化階段的星團, 科學家測量研究發現 IC 1805 也並非深埋在我們後面那條英仙旋臂, 而是逐漸往銀河盤面垂直向上分佈... ㄟ, 書上引用不少近代的論文, 我想還是不要亂吹牛以免貽笑大方好了 ^^". 不過書上好幾個結論我都覺得很有趣, 比如說 W3 (NGC 896) 裏面的恆星都很年輕, 許多恆星都還在吸積週遭的物質, 有可能在十萬年內這邊就會出現比 M42 獵戶座大星雲更明亮的星雲喔.


除了愛心尖端的 NGC 896 外, 雖然越來越近中秋節, 月亮也越長越大, 不過我還是嘗試觀察了一下愛心中央的疏散星團 IC 1805 "星團":


IC 1805 open cluster in center of the Heart Nebula
FC-100DL; 4.7mm Ethos SX for 191X

畫面正中央略偏上方最亮那顆是 HD 15558, 其左邊那顆是 HD 15570, 這兩顆並沒跟整個星團或其雲氣在同一平面上, 不過卻是激發、照亮整個愛心星雲的主要來源. 我看書上引用的廣域天文照以及電波照, 有個蛋形的巨大泡泡立在銀河盤面上, 直衝我們銀河的銀暈, 不過當然還差有段距離, 然後這個蛋頂的泡泡被一條衝上來所謂的煙囪效應撞破... 看起來頗為壯觀, 立體感十足. 這樣的話, 不看看雲氣怎麼可以? 滿月前兩天不管月光硬要套上濾鏡看... 結果看得見雲氣呀?

IC 1805 open cluster in center of the Heart Nebula
Mewlon-180c; 21mm Ethos for 103X + Lumicon O-III


雲氣範圍也許不是很正確, 不過這邊的雲氣真的算明顯, 等有機會上山再來好好觀察了.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尋找其它星系 (M31) 的球狀星團 -- Mayall II (G1)

找到並看到遙遠的星系感覺不錯, 如果能看見其核心甚至旋臂... 等特徵那就更棒了; 如果能再進一步看見其旋臂上大面積的星協、活躍的 H II 電離區... 這又更令人興奮, 但如果能認出銀河系以外繞著其他星系運轉的球狀星團? 哇~ 光想就要起雞皮疙瘩了.


但這並非白日夢, 如果手上器材可以看到 13.7 等... 難嗎? 我敢拍胸脯保證不難, 高山上 20cm 牛頓鏡就算是再少看星星的人, 靜下心來, 做足眼睛適黑, 認真看個幾分鐘一定可以看見... 而且其實也沒那麼複雜啦, 每次上山用 14cm 折射鏡要看到 13~14 等根本也不用什麼 "適黑"、"靜下心"... 只要輕鬆看就好. 我們銀河系隔壁 M31 仙女座大星系, 編號第一號球狀星團 G1 的目視亮度就是 13.7 ~ 13.8 等, 前幾年一直在拼認證忘了要看, 現在沒上山時好歹也先在屋頂練習練習.


G1 也被叫作 Mayall II, 因為是 Nicholas Mayall 與 O.J. Eggen 兩位天文學家 1953 年從一張 1948 年帕洛馬山天文台拍的相片裏找出來的; 有另外一個名字叫 SKHB 1, 這是 1977 年另外四位天文學家名字開頭字母組成, 也是從此時開始被稱為 "G1"; 另外還有名字叫 HBK 0-1, 這同樣是因為另外三位天文學家名字開頭字母組成 (1991) -- 不是已經被發現而且被命名了嗎? 為什麼後來找到的人還要再取這麼多名字啊? 看起來大家都很想在歷史留名喔.

G1 距離它公轉的仙女座大星系的核心約 17 萬光年遠 (17 萬是 SEDS 的資料, Wikipedia 寫 13 萬), 是本地星系群裏最亮的一個球狀星團, 距離我們約 290 萬光年遠. 據推測 G1 可能是宇宙開天闢地誕生沒多久隨後就生成了, 也有人認為它可能不是真正的球狀星團, 而是 M31 的矮星系被吸過來扯碎的殘骸.



那要怎麼找呢? 有了精準且便利的電子星圖後尋星不再是苦差事, 從 M31 幾顆亮星當定位方向跳幾步就抵達目標區, 然後就開始一步一步拉倍率. Mewlon-180c, 103X (Ethos 21mm) 時, 下圖標出來 12 點多等亮的星已全部可見. 接下來換上 Leica 變焦目鏡, 倍率範圍在 121X ~ 243X, 當時只鎖定小藍圈附近, 2 顆 13.7 等星若隱若現, G1 還處在懷疑的階段.

接下來拉到 360X (Ethos 6mm), 2 顆 13.7 等星穩定出現了, G1 看起來是糊掉的星點? (當時我沒心理準備 G1 看起來是有一點面積的, 以為了不起就只能看到像一般星點一樣) 有時候糊掉的那一小點裏面會出現星點, Skysafari 裏這邊並沒星點呀?... 先不急, 移到附近其它區域找一下其它暗星驗證.


12 點多等亮的星點都已經畫好定位好了, 接下來看到的暗星是下圖中央黃色大圈圈裏面 3 個 13.8 ~ 13.9 等星, 而且很怪的是這三個看得很篤定, 直視就穩穩出現, 根本不用 averted vision.

中央黃色大圈圈左邊兩個小白圈圈上面那個 13.9 等星看得很辛苦, 甚至不是一直穩定出現, 有時候會不見, 不過每次看見都在相同位置就是了. 有這幾顆近 14 等星都看得見就有信心多了, 確認完畢後再度回到主戰場.





紀錄雖然沒寫幾個字, 其實到此時已經看了快 1 小時有. 同樣用 360X 觀察, 偶爾會拉到 460X (Ethos 4.7mm), 已經很確認 G1 的位置了, 同時也很確認它像糊掉星點的模樣, 只不過那個奇怪的星點仍然在, 有時候會看不到, 不過同樣的當再次看見它一定出現在相同位置, 肯定有顆星只是當時不知道其星等亮度.

最後畫下來的結果像這樣:

Mayall II (G1) -- Mewlon 180c, 6mm Ethos/4.7mm Ethos for 360X/460X



G1 目視下的確是糊糊一小坨, 不是星點; 其西側的南北向有兩顆前景星, 南側那顆 14.X 等, 北側的 15.X 等, 不過精確的星等亮度我還查不到. Seeing 差時三者豁在一起看起來是糊糊一團, 比 G1 本尊大一點; 拆得開時看起來就像下圖從 Wikipedia 貼來的圖一樣 (NASA 拍的), 因此目視同好給它一個別名 Mickey Mouse. 而且大多目視同好都同意要能拆開, 才算真正的 G1 觀測成功 -- 嗚嗚嗚... 沒成功, 只看到臉跟一隻耳朵.





昨晚天況不錯用 TEC 140 看...


Mayall II (G1) --TEC 140, 4.7mm Ethos SX + AP 2X Barlow for 417X


32X (Nagler 31mm) 時搞定所有 12.X 等的星星, 327X (6mm Ethos + 2X Barlow) 時其它 13.X 等星也現身, G1 averted vision 下穩穩出現; 417X (4.7mm Ethos SX + 2X Barlow) 則直視沒問題. Mickey Mouse 的耳朵還是只有一隻, 看來非得上山才搞得定了.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從小細節認大目標 -- IC 1318A, vdB 132, NGC 6914, NGC 7822, CED 214



這是女兒 Line 給我的, 據她說... 我 FB 裏天文社團裏有不少討論串的內容跟她青少女朋友們的對話 "模式" 很像, 她用 "模式"... 顯然七年級自然第一課教 "科學方法" 有領悟到一些. ^^"


那我也不要裝菜了, 這幾個目標在平地屋頂都頗有難度, 能略略窺見其面貌, 除了平常練習累積的經驗外, 過去一禮拜每天嘗試不同器材與配件, 重複相同目標觀察也是關鍵之一. RASC Deep Sky Challenge Objects List 內有幾個經典大目標, 像巴納德環、IC 1396IC 1318... 都大得不知該從哪裡開始下手? 後來想想大目標裏總是有些很有名的小細節, 比如 IC 1396 裏的象鼻, IC 1318 裏的蝴蝶... 可以先從這幾個小細節開始把大目標的重點走過, 就像遊巴黎也不需要走遍所有大街小巷才叫去過巴黎吧?

上次畫過天鵝十字中心的 IC 1318 蝴蝶星雲部份 (IC 1318B 與 C), 這次目標則是把另一塊的 A 與旁邊的反射星雲 NGC 6914 畫下來 ---- 哪有這麼容易? 結果第一天就槓龜.

完全沒想像中簡單, 尤其我最怕的反射星雲. M20 那塊大大的就算了, 很多反射星雲都小, 然後它們是塵埃反射附近亮星的光. 想像一下, 在一顆亮星週遭有小小片的雲氣... 像不像目鏡不乾淨或筒內消光不良時看亮星的模樣? 超像! 所以通常我會移到其它亮度類似的星星旁比較, 是不是每顆星星都呈現相同情況? 如果是... 很遺憾, 看到的很可能並非反射星雲. 還有個稍微精確的方法就是, 所看到圍繞亮星的雲氣形狀是否不規律? 太對稱的很可能有問題, 不對稱的話把它移到視野其他位置是不是相同形狀? 畫下來, 尤其雲氣偏斜的方向, 然後再比對天文相片, 這樣就能知道是否真的看到目標還是其它原因造成的誤判? 像我第一次畫的 NGC 6914 雲氣位置就不太對.

就算後來用 TEC 140 畫的也很沒信心, 原因是要用到 Averted Vision, 直視看不到, 而且就算用 Averted Vision 也不是一直看見, 有時候有, 有時候怎麼都看不見, 這樣不免會懷疑是不是因為眼睛疲勞造成的錯覺?

Reflect Nebula vdB 132, NGC 6914 (TEC 140, 4.7mm Ethos SX for 209X)


NGC 6914 的命名有點混亂... 有人命名 3 塊反射星雲分別為 NGC 6914 A, B, C, 第三塊我看不到的在上圖中間偏右那三顆星三角形朝畫面中心的那個頂點, Skysafari 則是標在上圖圖外更北邊的一塊發射星雲, 也有查到的說這附近一大塊統稱叫 NGC 6914 Complex, 不過上圖兩塊雲氣靠右的叫 vdB 132, 其右下方看不見的那塊叫 vdB 131, 這兩個命名沒問題, 很統一. 上圖兩塊雲氣靠左邊的就不一定了, 有人說那塊才是正宗的 NGC 6914?


隔天用 Mewlon-180c 看, 這次就很滿意了, 雖然 vdB 131 不確定有沒有看錯? 不過原本那兩塊相當確定, 尤其 vdB 132 更是清楚沒問題.

Reflect Nebula vdB 132, NGC 6914 (Mewlon-180c, Leica ASPH Vario 25-50ww for 243X)


至於 IC1318A 就沒那麼困難, 我估計難度介於東西面紗之間.


IC 1318A (TEC 140, Docter UWA 12.5mm for 78X + Lumicon UHC)

我的觀察是編號 HD 193116 的 8 等星週遭圍繞的雲氣最厚, 北邊那串星也是, 夾在它們中間似乎有暗掉一塊. 隔天用 Mewlon-180c 看就更清楚:


IC 1318A (Mewlon-180c, XW 40mm for 54X + Lumicon UHC)

其實我的星雲一向畫不好, 原因是一直想不通如何把星雲的範圍正確表達出來, 很多星雲的邊界無法清楚界定, 大部分都會漸漸地... 漸漸地... 變淡, 淡到那裏消失呢? 描了一下邊線然後回到目鏡, 此時被紅燈稍微破壞掉適黑看見的邊線又不太一樣了, 等眼睛適黑一會兒看見的邊線又再度不一樣... 所以每畫一筆就有些微不同, 弄到最後想把看見的雲氣仔細表達出來真的是困難無比.


除了 IC 1318 外, 目前頭下腳上的仙王腳邊也有兩塊大雲氣, 編號是 NGC 7822 與 CED 214. 後者比前者明顯, 不過一開始我是鎖定 NGC 7822, 結果看了好幾晚都看不清楚... 怎麼這麼死腦筋啊? 這幾天沒有任何一天有想到移到旁邊看一下 CED 214? 也許是覺得 "CED" 一付很冷門的樣子? 當然 "編號" 往往都有很多說法.

有人說這兩塊統稱為 Sharpless 2-171 或 NGC 7822 Complex, CED 214 可以叫作 LBN 581, 另一塊就是 LBN 589. 我沒有這麼專業, 所以就跟著 Skysafari 叫瘦長那塊 NGC 7822/LBN 589, 圓的那塊 CED 214/LBN 581.

NGC 7822/LBN 589 (TEC 140, 21mm Ethos for 47X + Lumicon O-III)

坦白說這張畫得頗沒信心, 雲氣部分只有中央三顆星三角形週遭的比較清楚, 不過很確定雲氣延伸方向是往畫面下方橫的那列星過去, 到哪裡結束?延伸多寬?... 這些就完全沒把握.


NGC 7822/LBN 589 (Mewlon-180c, XW 40mm for 54X + Lumicon UHC)

隔天改用 Mewlon-180c 看就清楚多了, 也許跟鏡子無關, 前一晚 SQM 才 18.46, 隔夜有 18.96. 這半年光害在我們家這邊小鎮也悄悄變嚴重, 本來還以為是不是 SQM 用太久不準? 不過最近發現換目鏡濾鏡時怎麼越看越清楚? 記得以前都還需要手電筒啊?

發現的細節有, 雲氣最濃還是圍繞著畫面上半部呈三角型那三顆星, 雲氣往下從左上向右下一列星星, 雲氣的邊界線就在畫面正中那顆與其右下那顆中間切過, 還有畫面正中那顆的左上那顆星外側也是雲氣的邊界線... 當雲氣邊界線能夠像這樣很確定的知道從哪邊切過, 就算無法精確表達出其濃淡分佈, 對我而言也算是很有信心的觀測了.



旁邊的 CED 214/LBN 581 呢?

CED 214/LBN 581 (Mewlon 180c, XW 40mm for 54X + Lumicon O-III)


這個雲氣就夠明顯, 如果拿面紗比的話我覺得比東面紗難一點點而已. Sharpless 2-171 的這區域位在距離我們約 3000 光年遠的一坨巨大分子雲邊緣, 整個被包裹著. 上圖紅圈圈的上半部是個很年輕的疏散星團叫 Berkeley 59, 年紀大概只有幾百萬年. 幾百萬歲的疏散星團算年輕嗎? 我們以為很年輕的七仙女 M45 其實將近 1 億歲, 真的很年輕的 M6, M7 也有一兩千萬歲. 紅圈圈裏黃線指標指的那顆星 BD +66 1673 是目前我們發現距太陽 1kpc 內 (1000 秒角差 = 206,265,000 AU) 最熱的一顆星, 表面溫度約有 45000K, 亮度則超過太陽的 10 萬倍, 而且它就是照亮整個星雲最主要的來源呢.

Berkeley 59 (Mewlon-180c, Leica ASPH Vario 25-50WW for 240X)


尋找這個目標前當然也先查過一些資料, 個人的心得是 -- 自己試過最準, 別人說的都不一定對. 有人說主鏡至少有 20"... 這點我真的很懷疑, 講的都是大師喔, 別說我用 6", 7" 的, 這個目標用 10" 看不到就太離譜了. 還有濾鏡大師的經典報告也說這組目標用 O-III 效果普普, UHC 最好... 事實上我比對多次, O-III 明顯比 UHC 好呀? 真是怪了.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長焦小鏡的輕鬆觀星 -- 高橋 FOA-60 Q

我的觀星經歷並不長, 常常聽老前輩說長焦鏡多好多好... 不免也會心動. 不過鏡子超過 1 公尺不僅難架得穩, 連收納也變得麻煩, 所以 6 公分小歸小, f/15 卻算是道地長焦, 這隻 FOA-60 Q 正可滿足思古的好奇心.




這隻 FOA-60 Q 或 不Q 都拿來拆過不少雙星, 也試過月面行星, 表現相當不錯. 除了晚上看星星外, 白天看太陽黑子也適合, 裝拆很輕鬆.








小口徑長焦天生體質好, 所以光學表現大多不錯; 鏡子輕, 架台就可以用小台的, 連帶目鏡座與目鏡也不想用 2 吋規格. FOA-60 Q 的光路長設計很適合使用 binoviewer, Mark-V 可以 1X 合焦, 算對目視使用很友善的設計, 不過若使用 1.25" 天頂鏡與目鏡時, 加上原廠的 2" 延長管才能合焦, 如果用 2" 天頂鏡則沒有問題. 由於沒裝光學尋星鏡, 加上自己又習慣用長焦目鏡尋星, 所以除了月面或行星觀察外, 大部分使用時機還是換成 2" 規格後端.





長焦的好處之一就是很容易把放大倍率拉高, 一般很短焦的目鏡不是 eye relief 超短就是視野超小... 不然就要很貴. 能夠用相對舒服的中焦段目鏡作高倍觀察,整個觀測過程都會輕鬆許多. 比如底下這個 NGC 7293 Helix Nebula 用 31mm 目鏡做 29X 放大就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想要放大到 120X (出瞳徑 0.5mm) 觀察細節, XW 7mm 就能作還算舒服的觀測, 但若用 FS-60CB 的話至少要用到 3mm 目鏡才行.


NGC 7293 Helix Nebula (FOA-60Q, 31mm Nagler, Lumicon O-III)


平地看這個目標非得加上濾鏡才行, 套上 UHC 或 O-III, NGC 7293 輕鬆現身. 由於 Helix 很大一個, 近 30X 放大就相當足夠, 如果透明度不錯也能區分出兩塊比較濃厚的雲氣部分, 星雲週遭甚至裏面的星點也能看見不少.

每年看完 NGC 7293 Helix 接下來一定也要看土星星雲 NGC 7009.


NGC 7009 Saturn Nebula (FOA-60Q, Leica ASPH Vario 25-50 ww for 101X, Lumicon O-III)

NGC 7009 很亮, 倍率拉足不加濾鏡也一定看得見, 不過如果想要看看它為什麼被叫做土星星雲? 那麼倍率還要更高. 拉到 100X 以上就能查覺它被拉長的身影, 再仔細看可以發現它的中央核心部分胖胖的, 整體看起來有點像牙籤穿過什麼東西似的. 用到 180X 看, 對它的拉長方向與鼓起來的模樣就更清楚了 -- 6 公分鏡 180X 放大能看嗎? -- 當然可以, 至少以我自己親身使用的經驗, 這隻 FOA-60Q 沒問題.




用它拍的雙星團 (單張, JPG) 每個星點都蠻漂亮的.



除了這隻小鏡外, 最近在拍賣場上弄了一個 Borg 77ED II 鏡頭, 手上 Borg 零配件一大堆, 於是東湊西湊也組了一隻望遠鏡, 將來可以借人或拿去支援觀星活動也不錯.





這隻組裝品的筒身是碳纖管, 連同筒箍環、鳩尾板、天頂鏡、一個 1.25" 目鏡通通加起來還不到 2 kg, 架在相機雲台上都夠穩. 我也用它畫了圖:


Messier 27; Borg 77 ED II + Takahashi Abbe 12.5mm for 41X

三吋鏡, 在路燈餘暉照耀下的陽台看 M27 還分得出其經典啞鈴形狀喔.

Collinder 399; Borg 77 ED II + Takahashi Abbe 32mm for 16X

好像是第一次用 Abbe 32mm 這顆目鏡畫圖喔? 還不錯, 簡單銳利.


說到輕鬆觀星, 最近買了個二手的 Vixen Polare 來玩:




東拍西拍, 亂拍一堆. 底下是巴納德大 E 暗星雲, 雲這麼多月光這麼亮也拍得到?...... 蠻好玩的, 而且重量輕, 東西少, 整個過程都輕鬆愉快.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幾個很特別的月表目標以及小口徑的超小出瞳徑嘗試

這期 RASC 的 Skynews 雜誌總編輯 Gary Seronik 有篇專欄介紹月表幾個特殊地形目標, 剛好 Sky and Telescope 雜誌 Chuck Wood 也在上次的月球專欄介紹幾個很容易被光影或觀測條件異常所誤導的目標, 兩篇選的目標有些重複. 正好趁這陣子又是霧濛濛的滿月期間來找找看.


拆雙星與看月表我通常都沒畫畫, 前者有點無聊 -- 主要是因為我畫不太出差異啦; 後者則因為太難, 所以一直不曾動筆畫月亮. 不畫太複雜圖的話, 器材就隨便多了, 經緯儀加小折就好. 連兩夜我拿 Borg 71FL 雙眼望遠鏡與 FOA-60 加上 1.7X 延焦變身 f/15 的 Q 版接上雙目視看, 倍率越拉越高, 對於月面細節最後兩組竟都用到 180X 左右, 出瞳徑也都小於 0.4mm, 不過成像品質都還算可以.


Takahashi TOE 3.3mm + Vernonscope 1.5X barlow for 182X @ Borg 71FL


Takahashi LE 5mm for 180X @ FOA-60Q


先列一下幾個組合的計算, 等一下對照目標時比較有概念,

FOA-60Q: Aperture 60mm; Focal Length 900mm
--> 12.5mm (Takahashi Abbe): 72X (Exit Pupil 0.8mm)
--> 12.5mm (Takahashi Abbe) + 1.5X Barlow (Vernonscope): 108X (Exit Pupil 0.56mm)
--> 5mm (Takahashi LE): 180X (Exit Pupil 0.33mm)
--> 3.3mm (Takahashi TOE): 273X (Exit Pupil 0.22mm)

Borg 71FL Matsumoto Binoscope: Aperture 71mm; Focal Length 400mm
--> 5mm (Takahashi LE): 80X (Exit Pupil 0.9mm)
--> 3.3mm (Takahashi TOE): 121X (Exit Pupil 0.59mm)
--> 2.4mm (Vixen HR): 167X (Exit Pupil 0.43mm)
--> 3.3mm (Takahashi TOE) + 1.5X Barlow (Vernonscope): 182X (Exit Pupil 0.39mm)

分三天看:

9/09 --> Moon Phase: 87.6% Waning (FOA-60 Q, Borg 71FL binoscope)
9/10 --> Moon Phase: 79.2% Waning (FOA-60 Q)
9/11 --> Moon Phase: 69.3% Waning (TEC 140 only for Apllo 15 landing site)


目標的話, 首先是刻普勒坑 (Kepler Cratert) 附近的 Reiner Gamma, 白白的像隻蝌蚪般拖著條長尾巴, 因為大小約有 60 km 而且又很白亮, 因此隨便什麼倍率都看得到.



相片很醜, 因為是我自己拍的. 圖中左下角的黑字那裏, Reiner 坑就在旁邊.

Reiner Gamma 看起來像月坑, 實際上卻不是, 真實的成因還不知道, 不過它有很強的磁場, 其表面磁場強度足以構成一個環繞 360 公里, 厚達 300 公里的磁保護區, 甚至足以抵擋太陽風的侵襲. 我們知道太陽風吹襲是讓月表區域逐漸變黑的主要因素之一, 也因此 Reiner Gamma 可以保持如此白晰的面貌.

Reiner Gamma 北邊一點有個大小約 41km 的坑叫 Marius, 但這幾天的光影位置下不太明顯. Marius 再向北邊一點有組三連小坑還算清楚, 大約在三連小坑中間那個的旁邊有塊較暗色的區域叫 Marius Hill. 這片山區有許多凸起物, 遠遠看有點像貼了片質地粗糙的黑貼布, 而這些凸起物都是火山口, 高度不過幾百公尺, 想要看到這片密密麻麻有點噁心的凸凸, 要等光影恰巧落在附近比較有機會. 不過即便在 Moon Phase: 87.6% Waning 下, Borg 71FL Matsumoto Binoscope 把 TOE 3.3mm 套上 1.5X 巴羅作到 182X 竟也能看到 2~3 點凸起物呢, 其他組合都不行. 隔天 Moon Phase: 79.2% Waning 可能 seeing 比較好, FOA-60Q 搭配 LE 5mm 與 TOE 3.3mm 都可以看到一些凸凸物, TOE 3.3 看到的凸起比較多也比較容易.


哥白尼坑 (Copernicus Crater) 附近也有. 滿月時期三大坑: 哥白尼、克普勒、弟谷最明顯, 中央一片白白的, 然後白色線條向四方延伸擴散. 哥白尼在中央位置, 在一片白白的範圍下, 黑色的地形最引人注意. 我會注意到兩坑重疊的 Fauth, 另外有點類似 Marius Hill 黑色一塊沒有名字的一區 (上圖紅方框), 還有一個比 Fauth 小很多的黑點 Copernicus H. 它的大小約 4.6km, 可能跟我每次都會找但大多找不到的阿姆斯壯坑差不多, 不過哥白尼 H 好找多了, 多虧這個小坑圍繞了圈相當黑的物質. 為什麼這麼黑? 推測這個小火山口被撞擊得相當深, 讓很深層的暗色物質流出, 不過附近其它小撞擊坑並沒這麼黑, 因此哥白尼 H 應該是後來才被撞出來的, 跟哥白尼坑是不同時代的產物.

能夠看到哥白尼 H "坑內", 而不是只有圍繞在外面暗色物質的組合有: Borg 71FL binoscope + Vixen HR 2.4mm 以及 TOE 3.3mm/1.5X barlow; FOA-60 Q 也可以, LE 5mm 與 TOE 3.3mm 都可以. 真是有點不可思議, 印象裏我還不曾用 14cm 以下的主鏡看到過阿姆斯壯坑呢, 是因為 Copernicus H 這邊對比效果比較強的關係嗎?


Linne 坑是位在兔子肚子上寧靜海, 靠近連接雨海山脈處很有趣的一個坑. 19 世紀偉大的觀月家 J. F. Julius Schmidt 經過長期的觀察後終於發現月亮上有 "活動" 的證據了, 就是 Linne. Schmidt 宣稱這個坑有時會大噴發, 噴發後它會變成白白一片, 就像這幾天看到的一樣.




相片很醜, 因為還是我自己拍的...

事實上 Linne 大小只有 2.4km, 光影正照時會露出環繞它一圈白色物質的面貌, 斜照時可能找都找不到其蹤跡. 這幾天正好正照, 所以也是明顯得隨便什麼倍率都看得見. 這類的誤會不勝枚舉, 偉大的威廉赫歇爾也曾宣稱發現火山爆發, 其它還有建城堡, 挖運河... 什麼都有.


最後是上圖紅框框內, 有時被稱作 "雨海雕刻" 的奇怪地形. 月表上我們對熟悉的海、灣、山、撞擊坑... 的外形都有一定概念, 但這區的地形就像是被雕刻刀一刀一刀鏟出來的模樣, 仔細看看這面對面的 Julius Caesar 跟 Boscovich 就能體會. 事實上這些現象是當時雨海大撞擊噴灑出來的痕跡. 這區也是因為很明顯, 所以同樣倍率稍稍拉起來就能欣賞了.


除了這幾個新朋友外, 觀月我總不會忘了要去找柏拉圖坑內的小坑, 阿姆斯壯坑, Rima Hyginus 內的小坑, 當然還有阿波羅 15 登陸點的蝙蝠鏢.


可能因為光影位置好, 大約只有 2 km 出頭的柏拉圖坑內的小坑還不難認, 尤其最中央那個. Moon Phase: 87.6% 那天 FOA-60Q + TOE 3.3mm 可以看到中央一個, 與其它目鏡的組合都不行. Borg 71FL binoscope 搭 Vixen HR 2.4mm 與 TOE 3.3mm+1.5X barlow 也沒問題. Moon Phase: 79.2% 那天 FOA-60Q + LE 5mm 最佳, 可以看到 2 個小坑, 反而搭 TOE 3.3mm 就看不見了.

這個時候看阿姆斯壯坑是好機會, 不過 Moon Phase: 87.6% 那天 FOA-60Q 什麼目鏡都沒用. 唯一看得到的組合是 Borg 71FL binoscope 搭 TOE 3.3mm+1.5X barlow. 隔天 Moon Phase: 79.2% FOA-60Q 仍然沒轍, 我想應該是口徑太小解析力不足, 再勉強也不可能吧?

Rima Hyginus 兩條手臂內的小坑, Moon Phase: 79.2% 那天 FOA-60Q 搭 LE5mm 與 TOE 3.3mm 都看得見, 不過 LE5mm 清楚多了, 60mm 小鏡出瞳徑只剩 0.22mm 還是太勉強.


昨晚則是拼阿波羅 15 登陸點的蝙蝠鏢, 月亮出現得晚, 我已經畫完天鵝 IC 1318A 跟反射星雲 NGC 6914 累得半死, 也顧不得 seeing 超差, 隨便看一看就下去睡覺了.




這張圖是 Sky and Telescope 的,我才拍不出來呢, 也沒想去拍啦.

拜光影位置恰當之賜, 這區清楚無比... 雖然畫面像漂在水上載浮載沉, 還是夠清楚, 而且是用 TEC 140. 首先要看見上圖局部放大圈圈內的 Hardley C, 然後再來找那條彎彎曲曲的蝙蝠鏢小河 Hadley Rill... 然後才發現真的有夠難, 因為 Hardley C 離山脈非常非常... 近, seeing 不夠好時只能看見上圖局部放大圈圈內靠上方裂縫比較寬的那截, 黃點點就是登陸點, 靠它旁邊那截只有在 seeing 突然穩個 1~2 秒時看見, 想要目視追完整條 Hadley Rill 真的是偉大的工程啊, 不曉得要怎樣才作得到?

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天鵝十字中心 IC 1318 與天箭座的幾個目標 M71, Sh2-84

休假回來睡一覺起來還是得上班, 真是想念每天曬太陽喝啤酒發呆的日子啊 ~~



這是旅行唯一跟天文扯得上關係的相片了...



回來這禮拜前幾天霧濛濛, 但後來幾天可能因為南邊有熱帶氣旋把雲吸走, 整個夜空透明得跟山上... 的 1/2 差不多. 霧霧那幾天跟著雜誌介紹, 先看了幾個天箭座附近的冷門目標, 首先是球狀星團 M71, 跟 M71 同框的還有一組同樣冷門的疏散星團 Harvard 20, 倍率拉越高拆出的星點就越多.


Messier 71 and Harvard 20 (Mewlon-180c with Ethos 21mm for 103X)

雲太多只能曝 10 秒, 這樣也拍得到?



M71 可能離大明星 M27 太近, 風采都被搶光光, 附近還有個衣架星團呢, 不過我覺得 M71 蠻有趣的, 因為它很 "疏" 然後離我們也很 "近". 球狀星團的外觀分類比較容易了解的是 Shapley-Sawyer 分類, 用羅馬數字 I 到 XII 代表, 數字越小越密, 越大則越鬆. 以梅西爾清單的 29 個球狀星團為例:




  • Class I: M75
  • Class II: M2, M80
  • Class III: M54
  • Class IV: M15, M28, M62, M92
  • Class V: M5, M13, M30, M53, M69, M70, M79
  • Class VI: M3
  • Class VII: M10, M22
  • Class VIII: M9, M14, M19
  • Class IX: M4, M12, M72
  • Class X: M56, M68, M107
  • Class X-XI: M71
  • Class XI: M55
  • Class XII:  無


  • M71 只輸更冷門的 M55 而已的 "疏",
    但以與我們的距離遠近而言 M71 是第三名的近, 第一名是天蠍胸口的 M4, 距離我們只有 7200 光年遠; 第二名是茶壺蓋旁邊壯觀不輸 M13 的 M22, 大約 10000 光年遠; 而 M71 距離我們約 13000 光年遠. 所以這三個球狀星團都有許多散亂的星點很容易被拆出. 那為什麼相對其它球狀星團 M71 看起來這麼暗呢? 原因也是受星際塵埃的遮蔽干擾, 估計亮度可能差有 1 等呢. 既然如此隔天就卯起來放大看:


    Messier 71 (TEC 140 + Ethos 4.7mm + 2X AP  barlow for 417X)


    也不用放大到出瞳徑只剩 0.3mm 吧? 是沒錯啦, 可是天空實在太霧了, 沒多拆幾個星點真不甘心... 而且我又多一隻 Ethos 了 ^^"





    天箭肚子上有個小小的發射星雲叫 Sh2-84, 有同好說不難, 難的是 Sh2-88 與 Sh2-90. 結果我找 Sh2-90 找了 2 晚, 看到眼珠都快掉下來也看不見. Sh2-84 則很心虛的畫了一張:

    Sh2-84 (TEC 140 + Ethos 6mm + UHC for 163X or Ethos 4.7mm for 209X)


    最好 Sh2-84 有簡單啦, 看了不知道有沒有一小時? 我覺得倍率拉上去不用濾鏡反而比較清楚, 209X (Ethos 4.7mm) 沒濾鏡比 163X (Ethos 6mm) + UHC 清楚一些, O-III 完全不行. 畫完這個, Sh2-88 連試都不想試了.


    前一天在 Sh2-90 掙扎時還畫了一個疏散星團, NGC 7024, 這個跟前陣子畫的一個行星狀星雲 NGC 7027 同框.


    NGC 7024 (Mewlon-180c + XW 40mm for 54X)


    行星狀星雲 NGC 7027 很亮很明顯不需要出動濾鏡, 而且 54X 也解得開疏散星團 NGC 7024 裏的不少星點, 完全不難. 不過還是有把倍率作高來看:


    NGC 7024 (Mewlon-180c + Ethos 21mm, 2X AP barlow for 206X)

    Ethos 21mm + 2X barlow 變 10.5mm 的 100 度目鏡, 視野真漂亮, 不過整組又長又重.

    右上方那個 Bu 988 是多星組, 沒認真去拆裏面 1.2 arcsec 那組, 只是覺得名字很酷而已. ^^"
    NGC 7024 也是所謂 "不存在" 的目標之一, 類型在 SIMBAD 與 NED 都是問號, 沼澤茂美編的那本 NGC/IC 攝影集裏也是問號:





    我們知道 NGC 目錄是由約翰德雷爾 (John Dreyer) 編纂, 約翰德雷爾也算是一位天文史學家, 他偉大成就之一就是研究威廉赫歇爾畢生觀測的星雲星團總表, 總共整理了 7840 個天體目標. 後來在 1895 與 1908 年再添兩份共 5386 個目標, 不過這些補遺很多是靠攝影發現的. 這樣加起來一萬多個目標有錯誤遺漏在所難免, 後人當然也有不少修編版本, 像 1973年 Sulentic 和 Tifft的 RNGC 還有 Sinnott 在 1988 年的 NGC 2000.0 以及目前公信力最高由 Wolfgang Steinicke 在 2009 年編的 RNGC/IC.

    這個 NGC 7024 看起來就是很疏散星團的樣子, 也不難找就是了, 至於它是不是真正的疏散星團我就沒有繼續查證了, 應該是吧?



    最後就是挑戰一直不敢碰觸的 IC 1318 了, 長這麼大一塊, 到底要從那邊開始動手啊?

    如果很巨觀來看... 我從 SIMBAD 裏連到的 Aladin 看, 一道黑黑的塵埃切開北美洲跟天鵝十字中心的 IC 1318 (天鵝 Gamma 大星雲), 天津四差不多位在中央頂端, 這一大道黑黑的塵埃就是大名鼎鼎的北煤袋 (Northern Coalsack) LDN 906. 上山攤在躺椅幹嘛? 就是欣賞銀河這些特徵啊, 哈哈~~

    IC 1318 又大致分三塊 (其實我也不知道算不算正式分法?) IC 1318A, IC 1318B, IC 1318C. 後兩者 (B, C) 因為對稱的外觀又被暱稱為 "蝴蝶星雲", 切開 B 與 C 的蝴蝶身體暗星雲是 LDN 889. (LBN 是亮星雲; LDN 是暗星雲)

    我查到的資料, 整個大 IC 1318 裡面的 "星雲" 除了 IC 1318 A, B, C 外還有眉月星雲 NGC 6888 以及反射星雲 NGC 6914. 眉月星雲看到不想看了 ^^", NGC 6914 下次跟 IC 1318A 一起看. "疏散星團" 也不少: NGC 6910, M29, IC 4996, Collinder 419, Collinnder 421, Dolidze 42, Berkeley 86, Berkeley 87.


    IC 1318B/C (Buttery Nebula) -- TEC 140; Ethos 21mm + UHC


    還好不在山上畫, 星點之多... 光描星點就快瘋了, 還好 LDN 889 超明顯, 用 UHC 看把 IC 1318 B 與 C 做出來, 明顯程度更勝東面紗. 我構圖中央有一組 4 顆星, 下面疊著 3 顆星的位置剛好是雲氣邊界, 底下最大顆最亮的就是天津一 (Sadr, Gamma Cygni), 其左邊是疏散星團 NGC 6910. 右下角的雲氣不是 A 喔, A 應該在左下方視野之外.


    ㄟ... 沒想像中的難呀? 今年好好把這區再多畫一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