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星不難, 從天后 W 最歪也最暗的 3.3 等仙后 epsilon 星出發, 幾步就到了, 套上 UHC... 有雲氣, 不過是很令人沮喪的一團, 分不出邊界也不夠明顯. 所謂 "不夠明顯" 是像當背景不夠黑時 -- 通常是帶點 "黃" 色調 -- 此時看見的雲氣會令人懷疑是器材消光不好的雜光? 還是地球大氣的雲或灰塵漫射結果? 總之如果無法清楚 define 雲氣邊界就會滿頭問號.
這次是沒滿頭問號啦, 不過畫完的結果對照天文相片後差異不小, 主要的雲氣範圍沒錯, 不過太多地區 "應該" 沒雲氣的但是素描有, 可見錯覺的比例還蠻高的.
|
回想過去經驗, IC 1848 跟 IC 1805 都算雙筒目標, 視野夠大而且環境夠暗的話... 沒什麼困難呀?
以 10X 42mm 雙筒畫的為例, 那顆心完整的不得了... 不過事隔多年, 畫得太完整反而讓人懷疑, 真的嗎? 當時看到雲氣應該不假, 不過星點集中處經常會有雲氣的視感也是事實, 到底雲氣是不是如此分佈? 今年秋天要再好好驗證驗證.
隔天越想越不甘心, 換隻鏡子試試:
NGC 896 (Mewlon-180c, 21mm Ethos for 103X + Lumicon O-III) |
這次篤定多了, 標註後說明觀測結果如下:
大致上雲氣看起來分兩塊, 有點像兩個三角形正反方向對貼著 --> 1.1 與 1.2
紅箭頭所指向 1.1 方向那邊的邊界尤其清楚, 就是暗星雲蓋在上面的感覺,
2.1 可以看見有一小塊雲氣凸出去, 2.2 是 1.1 的延伸, 比 1.1 暗, 而且不知道延伸到哪邊? (其實是延伸到心星雲 IC 1805 的本體); 2.3 是 1.2 的延伸, 當然比 1.2 暗, 也比 2.2 暗, 漸漸往西側越來越淡直到消失, 不過我分不清楚確實的消失處.
3.1 與 3.2 可以很明確知道這邊 "沒有" 雲氣, 搞不好還是暗星雲呢.
能夠分辨到這樣, 我就認為及格, 可以算 "有看到了", 沒想到 "小的" 這麼難認? 改天要再看看 "大的", 是錯覺多呢? 還是真的會比較好認?
我看 Annals of the Deep Sky 提到命名混亂, 或無法涵蓋我們熟悉目標範圍的問題... 比如整個愛心星雲範圍裏的 "星點" 也被命名為疏散星團 "Melotte 15", 且不包含雲氣部分; 又像 SIMBAD 就只把 IC 1805 名字給愛心中央的疏散星團部分而已, 同樣不包含雲氣部分... 因此它用有個叫 Westerhout Radio 的目錄把 "魂" 星雲叫 W5, "心" 星雲叫 W4, NGC 896 這一小塊叫 W3 來說明, 這樣分還蠻簡單易懂的.
如果看廣一些, 其實 W3, W4, W5 裏的星團同屬大仙后 OB6 星協的一部分. 廣大的 OB 星協裏有不同演化階段的星團, 科學家測量研究發現 IC 1805 也並非深埋在我們後面那條英仙旋臂, 而是逐漸往銀河盤面垂直向上分佈... ㄟ, 書上引用不少近代的論文, 我想還是不要亂吹牛以免貽笑大方好了 ^^". 不過書上好幾個結論我都覺得很有趣, 比如說 W3 (NGC 896) 裏面的恆星都很年輕, 許多恆星都還在吸積週遭的物質, 有可能在十萬年內這邊就會出現比 M42 獵戶座大星雲更明亮的星雲喔.
除了愛心尖端的 NGC 896 外, 雖然越來越近中秋節, 月亮也越長越大, 不過我還是嘗試觀察了一下愛心中央的疏散星團 IC 1805 "星團":
IC 1805 open cluster in center of the Heart Nebula FC-100DL; 4.7mm Ethos SX for 191X |
畫面正中央略偏上方最亮那顆是 HD 15558, 其左邊那顆是 HD 15570, 這兩顆並沒跟整個星團或其雲氣在同一平面上, 不過卻是激發、照亮整個愛心星雲的主要來源. 我看書上引用的廣域天文照以及電波照, 有個蛋形的巨大泡泡立在銀河盤面上, 直衝我們銀河的銀暈, 不過當然還差有段距離, 然後這個蛋頂的泡泡被一條衝上來所謂的煙囪效應撞破... 看起來頗為壯觀, 立體感十足. 這樣的話, 不看看雲氣怎麼可以? 滿月前兩天不管月光硬要套上濾鏡看... 結果看得見雲氣呀?
IC 1805 open cluster in center of the Heart Nebula Mewlon-180c; 21mm Ethos for 103X + Lumicon O-III |
雲氣範圍也許不是很正確, 不過這邊的雲氣真的算明顯, 等有機會上山再來好好觀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