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新試 12 公分鏡 TSA-120 -- Quasa 3C 273 與星際流浪者 NGC 2419

2011 年買了第一支高橋 -- TSA-102,之後陸陸續續或買、或換... 各式高橋鏡來來去去......  8 年後又回到同門 TSA,這次是 120,也是目前手上僅剩的高橋鏡筒了。




TSA-120 單鏡筒重量不過 6 kg,比起一般 4 吋鏡重沒多少,效能卻更上一級,目視使用時架上 EM-11 綽綽有餘,也因此我沒考慮多久就決定賣掉心愛的 FC-100DL 換這支三片式,高橋取名為 "Super" APO  的 12 公分鏡。以我個人的觀星體驗來說,口徑還是能大就盡量大,因為總會想看到更深更遠嘛!


除了取代 10 公分級距鏡的輕便與行動力外,效能上 12 公分更接近最愛的 TEC-140,14 公分鏡非得架到 EM-200 等級的架台不可,整體而言 12 公分鏡相對輕鬆許多。





跟 9 公分鏡擺在一起就比較容易看出口徑差異...








依高橋官網的產品介紹...... 白話點就是: TSA-120 的品質與效能接近旗艦鏡 TOA-130,但是價錢便宜許多,當然重量也是,所以如果買不起或捨不得、或背不動 TOA-130 的話,TSA-120 就是最好的備胎了。

除了光禿禿的鏡筒外,正式扛出去上場前還有些實用的小配件要先準備好,鳩尾板跟鏡筒箍當然是第一要務;我習慣用大片的 Losmandy 規格,零件箱裏也還有好幾片鳩尾板,其中最喜歡的是 TEC 那片,鑽個孔先,感覺上筒環盡量拉開抓比較穩:






筒環原本我一向偏好 K-ASTEC,工美而且輕巧,但缺點也有... 其中最討厭的就是它鎖緊與放鬆都需要用到工具,很麻煩! 不過剛好最近認識一個業餘機械達人,新朋友廖兄,加工實務又很厲害,這位不知道為什麼收了一堆 Pentax 的同好 (XD...) 自己設計了鏡筒箍,我是怎麼看都比 K-ASTEK 優啦,所以就厚著臉皮請他幫我特製一對抱箍了。





這可是 100% 的客製品,畫完圖用雷射電弧線切割出來的,儘管如此還是比 K-ASTEK 的 125mm 筒環便宜些。而且廖兄切完自己還要拿去噴砂、硬陽處理、組裝... 不知道他有沒有很後悔答應幫我作? 哈哈!!

組合起來:




鏡筒背得起來後,下個要改的是高橋也頗被人嫌的對焦座...... 小改,加個微調機制就好;雖然羽毛的 MPA 很棒,不過總覺得高橋自家的 MEF-3 裝起來比較順眼,可惜 MEF-3 用起來軟軟的,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如果後面接的是雙目視加兩顆 Docter,微調起來感覺快承重不了要變形的樣子 >"<...... 沒關係,廖兄有有他的一套改造東西:





比較一下差異:




就是那塊粗壯的抗轉板,裝上之後 MEF-3 整個脫胎換骨。


125mm 的鏡筒可不小,FC-100DL 的 95mm 鏡筒還勉強可以單手握,125mm 就沒辦法了,所以鏡筒的提把也很重要,有個提把還是比較安全。用過的提把裏最喜歡的就是 TEC 的原廠提把:



CFF 原廠的也很棒,而且當時 Catalin 還給我兩支,所以請廖兄也幫我加工一片裝 CFF 的提把:





板子為什麼用這麼厚? 這是廖兄堅持的,因為板子太弱的話,筒身要承受鏡筒兩端可能的應力,小鏡筒就算了,大鏡筒會有風險... 雖然我是一知半解啦,不過聽起來蠻有道理的,當然就從善如流囉。



其它外觀上沒什麼好介紹的...... 難得好天氣趕快上屋頂實際試試看。真的是難得好天氣,已經好久、好久...... 沒星星看! 都 12 公分了,得找個難一點的目標,開光第一個目標是別名 "星際漫遊者" 或 "星際流浪者" 的球狀星團 NGC 2419。差不多還在天頂,雙子頭頂有一隻螃蟹跟一隻貓,然後這隻貓 -- 天貓座 (Lynx) 裏有個很特別的球狀星團。我們知道銀河系裏大多數的球狀星團分佈在銀河 "核心" 上方,不過射手座茶壺底下三個球狀星團之一的 M54,還有獵戶下面兔子裏的 M79,卻位在離我們很遠銀河系 "外圍邊邊" 的上下方,而且很可能都不是我們銀河系原生,而是從其他矮星系捕捉來的;NGC 2419 離我們有 27 萬光年遠 (M79 大約 "才" 4 萬光年遠),這個距離是我們銀河核心到大麥哲雲 2 倍遠的距離,科學家計算它繞一次銀河核心要 30 億年,也因此推測 NGC 2419 不是原生,應該也是從其它星系捕捉過來的。


天況不佳用低倍完全看不到,倍率拉上去才跑出幾個星點;看久一些星點更多後勉強認出是個星團,看越久就越肯定,儘管拆出來的星點有限,不過看到糊糊一團範圍並沒有很完整的雲氣沒問題:

NGC 2419 (TSA-120; 5mm XW for 180X)


找一下以前畫的...



這是 21 公分的 Mewlon 看的,天況糟大隻也沒用,星點比 12 公分看得還少






這是 TEC-140 畫的,結果頗為接近,看來當 TEC-140 的備胎頗有實力喔!



第二個目標來試試看更暗的星等,還沒爬很高的處女座 Quasar 3C 273:

3C 273 (Quasar in Virgo) -- TSA-120; 4mm TOE for 225X

3C 273 這個奇怪編號是劍橋大學在 1959 年出版的電波源目錄的編號,意思是: 3C 星表第 273 個天體。而 "Quasar" 查 Wikipedia 叫作 "類星體", 是離我們很遠、很遠、很遠... 的 "活躍星系核",遠到幾十、幾百億光年那麼遠;"活躍星系核" (AGN) 是星系的中央區,比起一般星系的光度或電磁波又強很多很多,當然被附身的星系就叫作 "活躍星系";"活躍星系核" 也分很多種,除了 "類星體" Quasar 外還有所謂的 "賽佛特星系" (Seyfert Galaxy)、無線電星系、星爆星系... 反正大多不外乎推測有極大的黑洞, 或超大的吸積盤... 總之都是解釋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量存在? 然後又從何而來?... 之類的,另外常會關聯在一起被提到的特性還有很大的紅移現象 (紅光區波長變長,表示目標正遠離我們,常常用來當作宇宙膨脹的證據)。


比較一下以前看的:


18 公分而且 SQM 有到 19.27,比起 12 公分 SQM 18.76 的觀測條件強上許多,比如 Quasar 旁邊有顆 13.5 等星這次就看不到了。


大致而言,12 公分鏡的能耐有點超過我的預期,本來想應該只是 10 公分等級的 "加強版" 而已,結果應該說是 14 公分的 "陽春版" 比較貼近實際表現。這幾晚還有看其它的星團、行星狀星雲,也拆了 1 arcsec 左右的雙星...... 筆記在下一篇好了,不然每天陰沉沉沒星星看所以都沒材料可以記錄了呢。 ^^"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