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天文娛樂 -- 雜誌

今年雨季真是長...
 
沒星星看的日子, 除了網路論壇, 拍賣網站以外, 看看雜誌倒是維持這個嗜好不錯的方法.
正如大部份其它嗜好一樣, 總是會有些雜誌陪伴, 不管是慢跑, 攝影, 賞鳥, 手錶, 電玩, 時尚, 3C, 烘焙, 高爾夫... 想得到的幾乎都有. 至於天文? 老一輩 (哈哈... 是真的啊) 的同好可能比較多都接觸日本的天文指南, 或其它日系雜誌, 但如今網路出版發達, 想得到一手天文資訊的管道多得很, 知識取得更容易, 降低了各種嗜好的門檻, 現在的初學者只要有心, 短時間就能做到前輩們做了好多年才做得到的事... 這是國內某位天文大老說的, 不是小弟我喔.
 
我是2~3年前開始訂雜誌, 訂雜誌前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託朋友從美國帶零售回來, 後來仔細比較一下, 郵寄台灣訂戶含郵資還比美國零售便宜 (美國零售大約 7 塊美金, 台灣書局大約 350 元台幣, 訂一年平均每期 6 塊美金), 想一想... 與其把錢拿去亂買目鏡還不如訂個雜誌練練英文. 可惜好景不常, 最近半年 Sky and Telescope 賣給 FW Media,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緣故, 郵寄遲到的遲到, 缺寄的缺寄, 習慣看雜誌的日子以後, 雜誌沒來還真是閒得發慌, 因此又訂了來自英國 BBC 出版的 Sky at Night. 前陣子收到了第一期.
 
左邊是訂了 2~3 年的美國 Sky and Telescope; 右邊是新訂來自英國 BBC 的  Sky at Night

相較起來, Sky at Night 比 S&T 有份量多了, 光頁數就多了 20 頁, 廣告比較少, 圖文並茂還附上一片光碟, 可惜我找不到光碟機 >"< 一直沒機會看, 現在哪有人還用光碟機啊? 如果說 Sky and Telescope 是美國業餘天文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雜誌之一的話, Sky at Night 的歷史定位也絕對是份量十足. 前年底才過世的 Patrick Moore 爵士從 1957 年起就在 BBC 主持 Sky at Night 電視節目, 56 年... 天啊, 是電視史上單一節目同一主持人主持最久的歷史紀錄. 

上為 Sky and Telescope 86 頁, 下為 Sky at Night 106 頁

因應手持裝置時代, 兩份雜誌都有 APP 可讓讀者在手機或平板上瀏覽, 不過... 不曉得為什麼還是喜歡閱讀紙本, 是因為類比式的順序觀念永遠較數位式的跳躍符合人性? 還是只因為喜歡把薄薄一本雜誌捲起來, 帶到任何地方再攤開來閱讀的感覺? 數位媒體的閱讀總讓人沒有耐心看完一大篇, 越短越好, 一張圖代表千百字. 但是攤開一本書, 或雜誌, 總會讓自己有種細嚼慢嚥的閱讀感.

Sky and Telescope 有一大半被區隔開來的 Observing 專區, 這也是我最喜愛的部分. 主要當然是因為國內目視天文資源太少, 所以看到這種觀測專區簡直有如荒漠甘泉; 前面一半有天文新知, 天文相關的學術知識, 專題... 老實說, 對我這種外行人而言大部分都太艱深了些, 不過有時也會有不錯的科普專題文章出現, 像之前 Graig Crossen 的四季銀河, John Dvorak 介紹的恆星分類與女性天文家,  Ann Mulloy Ashmore 寫 H.A Rey 的故事... 這些比較淺顯的科普軼聞讀起來就很有趣.
 
雜誌後半部有一拖拉庫目視天文專欄
 
DIY 大師之一的 Gary Seronik 固定有短短的本月雙筒鏡目標介紹
 
Gary Seronik 的本月雙筒目標, 很短, 一點點而已

Fred Schaaf 的本月北天星空, 通常都挑很淺顯簡單的目標, 有時會有星座故事, 內容偏重人文味道, Fred 先生也會寫本月的行星概況專欄, 讓追行星的同好參考. 另外還有一位專欄作家 Alan MacRobert 也會介紹行星, Alan 介紹的也還算淺顯, 每當有特別的行星接近事件時會另外找行星專家來介紹, 那就比較深一點. 關於太陽系, 當然不能忘了月亮專家 Charles A. Wood 的月亮專欄, 不過不是每一期有.

Fred Schaaf 的北天星空專欄, 七月份介紹5個大家熟知的球狀星團
Sue French 的深空驚奇 Deep-Sky Wonders 是我最喜愛的專欄之一, Sue 都會介紹很多冷門目標, 並用自身的經驗, 不同鏡子的感受, 分享給讀者, 我買了她一本書, 是我最好的參考讀物之一.
 
Sue French 的 Deep-Sky Wonders 專欄每次都有驚喜
 
如果你覺得以上目標都太簡單的話, "Going Deep" 專欄絕對是深具挑戰性的深深... 深空目標介紹專欄, 比如 M31, M33, M101 裡面的 NGC 之類的.

Going Deeeeeeeeeeeeep, 挑戰一下暗星雲吧
 
DIY 專欄也很很多同好喜歡的, 可惜小弟先入為主認定自己是 DIY 笨蛋, 所以幾乎都只有看看圖而已.

Gary Seronik 的 DIY
 
我相信器材版絕對是 S&T 引以為傲的一部分... 至少過去絕對是. 多少經典的業餘天文器材首發都是由此登場的啊, 不過我看了近年的幾十期, 感覺都像廠商捉刀的廣告文而已.

振旺這支最近曝光率真高
 
通常最後一頁會有篇天文家或超資深的業餘天文愛好者短文, 人與宇宙... 總有那麼些令人會心的哲理

You can share the view, but your feelings can only be shared with the universe
 
那 Sky at Night 呢? 只看過一期不能亂評論, 就把 "初印象" 講講就好.
前半段跟 S&T 類似, 天文新知, 天文知識... 後半部也有一大坨與觀測有關的內容, 首先是像行事曆一般的每日星空重點, 這跟 S&T 推出的另一個 APP SkyWeek 很像.

每日星空
 
也有深空專欄 Deep-sky tour, 不過我覺得難度沒那麼 "深", 而且介紹太簡單一點, 沒有太多關於該深空目標的天文知識說明, 有點可惜.

每個介紹目標都有 "檢查清單", 挑戰成功可以打勾勾
 
不過 S@N 的雙筒專欄就有料多了, 看完令人躍躍欲試

雙筒專欄同樣也有 "檢查清單", 挑戰成功可以打勾勾
 
月亮專欄的目標有夠難啦, 不像 S&T Wood 專欄的月球目標都挑小鏡子可以做到的

這些月球目標真的有難
 
觀測專題作的夏夜珍寶之旅, 規劃一條夏夜專屬觀星旅遊旅程, 從 M3 走到 M39, 我覺得其難度不高但精彩度不錯, 相當值得推廣

專欄 Jewels of Summer
 
這個太陽觀測快速指南不錯, 至少讓我知道白光太陽濾鏡下, 除了黑子以外原來還有這麼多東西可以看

左邊是透過 H-alpha 濾鏡可以看到什麼, 右半是透過白光太陽濾鏡可以看到什麼
 
最近觀星會曹大在推廣的無線電天文
 
哇... 居然有素描專欄, 真是太讚了...

教你素描喔, 有這專欄真令人感動
當然器材測試是許多人的最愛, 這期有 GSO 代工的 12" RC, Skywatcher 的 100ED APO, 還有是不是每本天文雜誌都有的啊? 振旺 CCD... 我覺得內容比 S&T 好一些, 廣告味沒那麼重.
 
這支應該是 GSO 代工的 12" RC, 評價不錯喔 
 
還有當月天文書籍推薦, 真的還假的? 有這麼多天文新書, 是誰在買啊?

尾頁同樣有邀請天文科學家寫的短文
 
看過電影應該不少人會有疑問, 如何避免國際太空站被撞吧? 太恐怖了.

就像本文標頭, 天文 "娛樂", 小弟當然不是專業書評也沒這個本事, 只是把自己心得分享出來而已, 說真的... 我覺得如果喜歡一件事, 就算廣告也很好看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