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星樂趣百百種,剛開始找到目標,能 "看到" 就很有成就感了;進一步挖掘目標裡面的細節又另有好玩的地方。巴納德星系 NGC 6822 離我們很近只有 160 萬光年,如果連離我們 250 萬光年的 M31 都可以挖到其球狀星團 G1,那麼要認幾個 NGC 6822 裡面的細節一定不會有問題的;幾年前還在努力嘗試要如何看到的程度,現在則是把它當作例常測天況透明度的指標呢!
天況好時 NGC 6822 算是一些老手的雙筒目標,我在市區陽台三吋鏡看得似有似無:
NGC 6822/NGC 6818 in high LP City Center (FC-76 DCU; 7mm Nagler + 2X Zeiss Abbe Barlow for 163X) |
這是盡量模擬當時視感畫的,畫完轉數位單張勉強還看得到的程度,但貼在 web 上好像什麼都看不到了?
隔天回關西拿大隻的看:
NGC 6822 (CFF 160 f/6.5; 10mm Ethos for 105X) |
NGC 6822 本體沒問題,棒狀的中心、雜落其中的點點恆星... 清楚得很,但當時想認最明顯的兩塊 H II 區都很心虛,星系北側右邊那個 "Hubble V" 還好,"X" 就太勉強了;不過收穫是至少知道幾個定位星點,有三顆 12.X 等亮的星星圍成三角形成為很好用的冒險出發站,再隔天出動 10" 鏡來認:
H II regions Hubble V & X in Barnard's Galaxy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
這次就不畫巴納德星系本身了,專心來畫 H II 區;我也覺得可以不用濾鏡,"Hubble V" 有一點幫助,X 的話我完全感覺不到有沒有濾鏡的差異;"V" 把倍率拉夠就有了,"X" 因為小倍率要拉更高,不然還真的會懷疑是不是一個星點而已;我是怎麽認得呢?貼一下我的方法:
H II regions Hubble V & X in Barnard's Galaxy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
再貼一張網路上找的天文相片來對照,我把相片鏡像反轉過來對應我實際看的情形:
紅色圈圈的三顆星就是前面提到定位用的三角形 12.X 等亮星,"V" 比較大但亮度就稍微低一點點,反倒是 "X" 稍稍亮一些;不過倍率拉到 375X 後 "X" 面積就大到很明顯而不會誤認為星點了。
這兩個 H II 區的位置我是查到哈伯先生 1925 年的一篇論文,因為他還附了地圖!
另外 Google 到的參考資料還有這篇 Rich Jakiel 寫的文章
古時候望遠鏡的視野小,見樹不見林的結果下人們常常會忽略掉大目標,因此只發現到這兩個明顯的 H II 區而沒看到 NGC 6822 本體也是常有的事;"Hubble X" 就有 "IC 1308" 的編號。1887 年當時,Frank Leavenworth 先生用 26 吋的折射鏡在看時,同樣沒看到 NGC 6822 本體,他以為是比較大,現在被叫做 "Hubble V" 的那個,而旁邊的 "Hubble X" 是新發現,所以才把它編號為 "IC 1308",否則 "Hubble V" 應該也會有個 "IC" 編號呢。
除此之外前陣子也找了兩個屬於夏夜的星系目標,也是停在我的待觀測清單很久很久的目標,一個是在天鷹座範圍內的 NGC 6814:
NGC 6814 (CFF 250CC f/15; 10mm Ethos for 375X) |
平地屋頂看這種 11.X 等亮的星系就算拿 10" 鏡看也有點吃力,主要還是看該目標有沒有很亮的核心?角度是否剛好讓雲氣集中的位置?...... 我看電子星圖 Skysafari 畫的圖示是扁扁的側面看的角度,心裡還暗爽了一下,因為這個角度通常比較好認,最怕的就是正面看圓圓像 M33, M101 那種;結果..... 就是正面角度圓圓那種呀!還好核心亮度還可以,不然真有點難度喔。
另外一個比較簡單,位在天鵝座範圍內的 NGC 7013:
NGC 7013 (CFF 250CC f/15; 12.5mm Docter for 300X) |
我用 17mm Ethos 220X 時就看到了,倍率拉上去之後 "核心" 相當明顯,而且不僅明顯,看起來形狀長長的,好像是另一個單獨存在的星系的感覺,外圍包著另一個淡淡的大星系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