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終於開始下雨了,而且一下就下個不停,好不容易等到幾個有星星的夜晚可以玩新鏡子。
計畫新朋友 160 f/6.5 時,有些情境完全是意料之外,比如說屋頂上水泥封得醜醜的立柱居然在看天頂時會卡到對焦座? 雖然大略計算過 -- 以 RST300 身高來說,水泥基柱離架鏡筒的中心已經有 600mm 了,1050mm 焦長再加上留到 182mm 的 backfocus 再除以 2 = 616mm,應該安全吧? 結果 -- 錯誤!! 因為 16 公分三片式的鏡頭很重,重心不會在中央,架鏡筒時會往鏡頭方向移...... 當然啦,用這支超夠力的 RST300 ,也可以完全不理平衡問題 ~ 其實還沒墊高前我的確都是讓 RST-300 暴力解決,但心裡總希望平衡稍微做好一些,因此還是請廠長大人幫我做了個 120mm 的增高短柱:
墊高之後,看天頂時終於不會卡到了:
但是整體高度已經到 1450mm ,這個高度架鏡筒,尤其是較重的鏡筒還真有點麻煩,不過我架 15、6 公斤的 CFF 250 已經習以為常,因此上架更輕的 160 f/6.5 沒什麼難度:
那之前準備外出用的木腳架不就慘了?果然,看天頂時臉都快貼到地面才對得到目鏡;怎麼辦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 既然腳架這麼漂亮那就再買一隻好了,反正短的未來架牛頓鏡時還會用到:
很漂亮吧!那來量一下高度:
NGC 6153 (TSA-120; 3.7mm Ethos for 243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
NGC 6153 & NGC 6124 (TSA-120; 17mm Ethos for 53X) |
IC 1297 (TSA-120; 3.7mm Ethos for 243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
我用 150X (6mm Ethos) 時沒加濾鏡就注意到了,目鏡跟濾鏡搭配調整半天,最後做到 243X (3.7mm Ethos) + UHC 濾鏡觀察效果最好;看起來中心亮但應該那不是那顆著名的中央星 變星 RU CrA,因為放大看有 "面積",不像星點。至於雲氣部分... 目視 北側 明顯較濃厚,對照天文相片看到的則是像南側開口 "C" 的外觀。
再下一個目標 NGC 5873 也很小,位在天蠍頭及天秤座下方的豺狼座:
NGC 5873 (TSA-120; 4.7mm Ethos for 192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
雖然小,不過亮度還算夠,各種行星狀星雲目視有的特徵它都有,比如中低倍時會 "眨眼、仔細看略帶藍色... 等等;認出目標後就可以盡情把倍率拉高,再輔以適當的濾鏡讓目標徹底現身。我用 192X (4.7mm Ethos) 不加濾鏡就能確認,不過看起來還是很小,因此也看不出什麼細節;加上濾鏡之後目標的面積則明顯變大。
隔天換 160 f/6.5 出馬,夏銀河依舊肉眼可見:
先從其中最簡單的 IC 4406 開始,它有一個 "視網膜星雲" 的暱稱,天文相片裡看起來是一個拉伸的長方形,雲氣中間一絲一絲的結構,感覺就像連續熬好幾夜看星星後鏡子裡自己的眼睛。
IC 4406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3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
我還在 17mm Ethos 尋星時就看見它淡藍色、圓圓的、"眨眼" 的身影了,沒用濾鏡。倍率拉到 223X (4.7mm Ethos) 搭配濾鏡看久一些,雲氣南北兩端明顯較亮,圍繞這較亮區域還有淡淡雲氣,淡雲氣朝東西兩方向拉長,整體看起來果然變成長方形外觀,細節頂多是中央好像有個洞,至於一絲一絲的結構當然看不到囉。
從豺狼座往上拉回天蠍座,下個目標 NGC 6072 比我預期的難一些:
NGC 6072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3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
應該是面積比較大因此沒那麼容易辨識;我是用到 175X (6mm Ethos) + UHC 才認到的,223X 以後看起來其雲氣外緣不太整齊,仔細看,發現這個不整齊的外緣應該是因為雲氣本身散佈濃淡不均造成的視感所致,硬要講特點的話我是覺得南北兩端稍微外凸,其它就看不出有什麼特色了。
移到射手座茶壺嘴上方,NGC 6565 雖然小不過還是能不藉濾鏡看到 ~~~ 嗯,鏡子大一點就是不一樣,160mm 用起來真舒服:
NGC 6565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4X; Tele Vue Nebustar Type II UHC) |
濾鏡加上去後目標的面積長大許多,我仔細看是可以看到平常我在觀察行星狀星雲很典型的細節呈現 -- 雖然大致是圓圓一團雲氣,但中間有一圈比較濃厚的環狀雲氣,而正正中間似乎是中空,然後最外面圍繞著一圈淡淡的雲氣。
最後一個是我覺得蠻有趣的 Haro 1-36 (Henize 2-289 or PN G353.5-04.1),有點難度喔:
NGC 6441, Haro 1-36 (CFF 160 f/6.5; 3.7mm Ethos for 284X; Tele Vue Bandmate Type II O-III) |
Haro 1-36 我標了一個問號在 PN 旁邊,是因為查資料時查到有個說法好像說它是所謂的 共生變星 (symbiotic star),一個紅巨星跟一個白矮星共存的系統。
這個行星狀星雲旁邊也很熱鬧,有個 7 等亮的球狀星團 NGC 6441,以及更靠近它的 +3.19 等亮星 HR6630,不僅是 "靠近" 而已,其實分開僅 1'19",倍率拉到 284X 時 HR6630 已經長大並亮得像個燈泡了,加上觀測位置太低,seeing 無敵差,等於大燈泡晃來晃去更加難以辨識,還好 O-III 濾鏡可以讓 Haro 1-36 輕易現身,而且一旦看到之後就算把濾鏡拿掉也能持續看見呢!
最最後還是想測一下天頂,因此找了一個也在我的觀測清單躺很久很久的武仙座星系 NGC 6181:
NGC 6181 (CFF 160 f/6.5; 4.7mm Ethos for 223X) |
差點翻船看不到......
最後可以直視啦,不過倍率再往上拉到 280X 反而效果不佳,回到 223X 觀察...... 看起來外觀呈現南北向拉長的橢圓形,當時看不出核心,也沒有其它細節,就僅僅 "看到" 而已,有點殘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