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沒有目標的手持雙筒觀星

上次上山已經是 7 月時候的事了,記得那次很慘,總共看不到 1 小時,好像只有匆匆畫完 Messier 16 裡面的 "創生之柱" 就收工;隔了半年再度上山,氣象預報也不佳,衝著逢朔的雙子座流星雨碰碰運氣;結果呢? 當然槓龜,整晚雲來雲去,能持續開比較久的天空只有大犬座附近一塊。心不甘情不願的拿出本來已經放棄,打包好上車的 Nikon WX 10X 50mm, 想說隨便撈一撈也好,沒想到一撈居然就一小時過去,而且還重拾遺忘多年的一種觀星 "發現" 的樂趣。




以往上山坦白說都很精實,A 計畫目標清單、B 計畫備選目標清單,幾點開始? 如果太困難找不到的話要最慢幾點需撤退? 幾點該進入哪塊空域? 又如果天沒全開只剩東或西、南、北的話 C 計畫又如何?...... 總之上山時間成本寶貴,一分鐘都不能浪費。至於選定的 "目標",事前當然要把功課做足,大小? 亮度? 有什麼特點? 需不需要搭哪種濾鏡? 別人的經驗... 然後按照作戰計畫一步一步前進,直到攻克目標,素描完,標好方位,測過 SQM 值,寫完簡單的觀測描述! 這跟晚上同樣在鳶峰觀星平台上一堆躺在地上嘻笑打鬧的年輕人似乎處在完全不同的次元時空;沒有人跟我聊天,更別說嘻笑了,一陣一陣看到流星時傳來的歡呼聲只是記錄自己已經錯過幾顆;四周遊客偶而傳來聲音 "那顆是什麼?"、"那邊糊糊的是什麼?"... 大部分我從眼角餘光判斷就知道答案的相問,我覺得很無聊,但大家都笑得很開心。




超過 2 公斤的 Nikon WX 本來我都設定上腳架,現在臨時要用也懶得拿架台了,反正也不會看很久。之前我常常都一副 "我用過所以我知道..." 的口吻跟別人說: Nikon WX 適合平地用,因為反正山上星星多,用 WX 只不過更多星星而已,沒什麼了不起;但平地不一樣,WX 讓平地有高山的感覺。 我還頗得意自己的這個結論呢!


其實這個結論只是充分證明我沒用過很多次而已,越沒經驗的就越愛亂講。


大犬背上那塊銀河星星之密集,用 WX 欣賞是種難以言喻的感覺,看到 M47 與 M46 時還稍微愣了一下,因為大視野下兩個遠近不同、年紀不同的星團一前一後擺一起,而且還這麼輕易又清楚的看的機會是第一次吧? 從天狼星走過來路途中央有個糊糊星團一定不會錯過,不過我忘了那是什麼? 查一下星圖,應該是 NGC 2384,用周遭一些較亮或較特殊排列的星點對照一下... 嗯,沒錯。


望遠鏡往下移,這邊更多 "糊糊的" 東西,我一個都認不出來,越這樣就越想知道是什麼,超想認出名字來。有一組三角形,其實是四顆星,橘黃最亮那顆是船尾座的 Pi 星,這組我還算熟,偶爾找南天目標時常會用這組三角形當出發站,而且它是個星團,Cr 135,以前有畫過;就拿它當港口出發吧! 不需要目標清單,反過來,看到奇怪的東西再來找星圖對名字:




Cr 135 的下方第一個吸引眼睛的目標是 NGC 2451,同樣有顆大亮橘的星星為中心,10X 50mm 下的星點當然沒高倍望遠鏡下的那麼多,不過要認出是個 "星團" 沒問題。NGC 2451 下面有個更小但更密的 "目標" 相當明顯,對一下星圖,這是 NGC 2477,它的右下角有個藍白亮星,+4.5 等,但在手持雙筒下非常亮。


回到 "港口",往右開... 除了密集的星點外好像沒什麼特別之處,往左開倒有一大堆。首先是大犬的尾巴最末端的 Eta 星,這是組分很開的雙星,+2.5 與 +6.8,其右側有兩團很稀疏的 "星團",上面的叫 Cr 132,下面那個有點長條形的是 Cr 140;這兩個以前也畫過,但當時都想盡量多挖出一些星團內的成員,因此總是犧牲視野把倍率拉高,但反過來用大視野欣賞卻有完全不一樣的味道。再往下也有個小且密的星團,WX 有點重,加上還要看手機星圖對資料,望遠鏡拿上拿下的,不過對到那兩個 Cr 132 跟 Cr 140 後,總是不會錯過這個目標,查一下... 這個是 NGC 2477。


回到 "狗尾巴" Eta CMa,再往左走會看到一大一小顏色相近的兩顆星,其實再拉高倍一些會是四顆星,大顆的是 HR 2948 跟 HR 2949 組成,+4.4 與 +4.6 相差 10 arcsec 左右,10X 50mm 拆不開;小顆的是 HR 2956 跟 HD 61687 組成,兩顆差 3.5 arc"MIN" 一定拆得開,如果要挑戰的話,HD 61687 是 +6.8 與 +12.4 亮度差到 5.6 等的雙星,分開只有 6.6 arcsec,可以拚拚看,不過一定要架大望遠鏡上高倍了。這兩顆... (或 4 顆、或 5 顆) 的底下最明顯的 "糊糊的" 是星團 NGC 2467,範圍雖然比較大,但星點較少要仔細看。夾在 NGC 2467 與前面講的兩顆... (或 4 顆、或 5 顆) 途中有個星團小小密密的也不會錯過,這個是 NGC 2453。


這片銀河還有好多好多目標,如果上腳架的話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反過來,先看到奇怪的東西再找名字,其實也很好玩... 至少我開車下山時沒有因為雲來雲去一事無成而丟到一旁的 A、B、C 目標計畫清單而愁眉苦臉... 可能還有一些微笑吧?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秋冬夜幾個科德韋爾目錄裡的星團目標

常常在看星圖找目標時會發現有些目標帶著 "C" 開頭編號,雖然有點好奇卻從來不曾查過;Skysafari 甚至還把這些 "C" 編號目標的目錄放在 "Common Object Lists" 上,Messier 目錄旁邊,想必也是屬於家喻戶曉的目錄才是。12 月雜誌剛好有篇介紹這個所謂 "C" 開頭編號目標的文章 -- "科德韋爾深空天體表" (Caldwell Catalogue),讀完發現蠻有趣的;翻一下自己的觀測紀錄裡屬於這份目錄裡的目標也有 50 幾個,扣掉非得去到南半球才看得到的,其實還有許多頗有可為,因此有機會把沒看過的找一找,看看到底大師 Patrick Moore 為什麼會把它們編進去? 至於 Patrick Moore 是何等人物? 到底算不算 "偉大" ? 又為什麼 ? ...... 這些,我的天文資歷太淺,沒參與過 Patrick Moore 任何事蹟,所以也說不出什麼;不過 "科德韋爾深空天體表" 的故事 Google 很好找,中文維基百科裡也有很多參考資料,所以就不要在筆記裡亂寫啦,紀錄一下實際觀測的結果就好。





秋末冬初,入夜後夏天的星座差不多都快要西下了,先來找找看夏夜星座附近的目標,不然還要等一年。海豚座範圍內有兩個球狀星團,這別說 "科德韋爾深空天體" 目錄了,網路隨便查一定都會查到 NGC 6934 (C 47) 與 NGC 7006 (C42) 這兩個大咖, NGC 6934 亮度 8.9 等,大小 5.9 arcmin,其觀察的容易程度已經打敗一大半梅西爾目標了;這個前一陣子才畫過:


NGC 6934 (ZS-103 "PEGASUS" Matsumoto Binoscope; 3.3mm TOE for 215X)


NGC 7006 亮度 10.9 等,大小 2.8 arcmin 紙上資料看起來似乎也不會太難...... 結果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家裡屋頂用跟 NGC 6934 一樣的配備卻失敗多次,不知道第幾次才勉強認出?


NGC 7006 (ZS-103 "PEGASUS" Matsumoto Binoscope; 5mm Delite for 142X)

大部分失敗可能都是因為角度太低,即便最後認出了卻看得這麼勉強也實在不甘心,換大隻一點的試試看:


NGC 7006 (WO FLT-132; 4.7mm Ethos for 194X)


這個刻意選在天剛黑,而且海豚幾乎在天頂時用 13 公分折射鏡看的,果然大不同,還有層次呢,看得出核心星點密集處的比例較大,我猜鏡子再大隻一些應該就拆得出星點。這兩個海豚座的球狀星團選在此時看真是太暴殄天物了,希望明年還會記得。


還有兩個疏散星團,一個在仙女座範圍內的 NGC 752 (C28),另一個是在仙后座的 NGC 559 (C 8);前者亮度有 +5.7 等,大小超過 1 度,十足明顯大物:


NGC 752 (ZS-103 "Pegasus" Matsumoto Binoscope; 20mm XW for 36X)

這個星團離我們很近,大概只有 1300 光年遠,而且又大又疏,年紀約 11 億年,算起來比 M45 的七姊妹們老了約 2 千萬歲;跟美麗的卡洛琳玫瑰 NGC 7789 一樣,也是卡洛琳.赫歇爾獨立發現的喔!


至於 NGC 559 跟前面那個 NGC 752 的觀測難度相較起來,就像從天堂掉進地獄:


NGC 559 (ZS-103 "Pegasus" Matsumoto Binoscope; 3.3mm TOE for 215X)


用 10 公分鏡,就算是雙筒也是很勉強,目標太小也太暗,星點大多 +11 ~ +12 等亮,而且超疏散,如果沒先提示我應該完全不會注意到。仙后這邊的疏散星團非常多,像有名的 M103 附近有 NGC 659、NGC 663、NGC 654、Tr 1... 這個 NGC 559 附近也還有 NGC 637、NGC 609,大大小小環肥燕瘦,是比較疏散星團差異的好地方。


NGC 2236 不在 "科德韋爾深空天體表" 目錄裡,純粹是看完哈伯變星雲 NGC 2261 (C 46) 後發現電子星圖 Skysafari 裏這邊有一小塊星雲+星團 才來找的,結果看了半天...... 哪有什麼星雲? 枉費我換了各種不同濾鏡、倍率組合,花了這麼長時間結果什麼 "雲" 都沒有,只有畫了個殘破的星團:


NGC 2236 (WO FLT-132; 6mm Ethos for 152X)


常看星星的人都會有印象 M36、M37、M38 三個在御夫座裏的星團,所以每次我在支解圍繞著星團 NGC 2244 的玫瑰星雲包括: NGC 2246、NGC 2237、NGC 2238 時都會想...... 那 NGC 2236 在哪裡呢? 嗯,就在這裡,不遠處,而且實在沒什麼好看的。


NGC 2261 也要再貼一下


NGC 2261 (WO FLT-132; 6mm Ethos + 2X AP Barlow for 303)


我畫過超多的哈伯變星雲,而且每次看還真的覺得有在變,當然也許原因只是器材不同、倍率不同、環境條件不同...... 不過 NGC 2261 就是這麼有趣的一個目標:








不管怎麼看,首先一定要高倍,有效倍率能多高就多高。然後有幾個特徵,第一 "頭" 很亮,甚至可以看到一個亮度集中到像 "星點" 的核心;第二 "東南東" 側有個黑凹進去;第三... 有兩條尾巴,或者說大尾巴分裂成兩條,前面講的那個 "黑凹" 就是因此而來;西側那條比東側那條明顯,有時東側那條會很不明顯,但如果觀測條件夠好會發現東側那條雖然較淡,但是雲氣拖比較長,但大部分的平地觀測都會覺得西側比較長。


最後在夾兩個仙王座裏的疏散星團,NGC 7261 與 NGC 7281:


NGC 7281 (CFF 250CC; 17mm Ethos for 221X)


NGC 7261 (CFF 250CC; 12.5mm Ethos for 300X)



會用到大鏡子看疏散星團應該大多是 "順便" ,是那陣子在拆 Kruger 60 順便畫的,都不太起眼;NGC 7281 如果在電子星圖 Skysafari 沒用 "search" 功能,硬想 Zoom-out 放大圖面,還找不到呢! 不過實務上它比 NGC 7261 明顯一些;至於 NGC 7261 有人說它的不規則星點成員繞成一個小寫英文字母 "g"...... 有興趣的同好可以試試看,有像嗎?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2020 的火星觀察紀錄

今年的火星大接近過快 2 個月,日子過得真快呀! 火星視直徑大小現在只剩最大時的 60% 而已, 14 arcsec 左右,跟土星差不多;即便如此,這顆橘色星球依舊是剛入夜後天空中最耀眼的星星。不過今年行星季都走到尾巴了,這一兩個禮拜就算火星位在正天頂,seeing 卻不知道為什麼總好不起來,枉費好不容易從 William 兄那邊挖來一支銘鏡 AP EDF 155, 正想大展身手一番說。 >"<






今年參與的天文事件不少,有日環蝕,還有長長尾巴的彗星 C/2020 F3 (NEOWISE) 出現,然後大諧波架台 RST-300 也在差不多相同時間進來,7 月開始看火星。不過下半年發生了許多事 (私事),加上搬家,不但觀測次數大減,筆記也寫得不勤;火星雖然 看/畫 了不少,卻只零星記了兩三篇,得趕快接著補一下了。


8 月底火星長大到 17.6 arcsec,亮度 -1.6 等,不過要接近午夜位置才稍微高一些


Mare Sirenum, Aonius Sinus (TEC 140; TV Bino Vue + 2X OCA; 5mm LE for 390X)  


8 月底的晚上 11 點鐘左右,Mare Sirenum 是當時最明顯的火星地形,彎彎曲曲一條黑帶橫過南半球;相對平淡的北半球,不管有沒有經驗一眼就能認出。中文維基百科把 "Mare Sirenum" 翻成 "薩瑞南海",Sirenum 有 "拉警報", "警報器" 的意思,而 "sea of Siren" 的這個 "Siren" 是荷馬史詩奧德賽裏住在西西里海域的 "賽蓮" 女妖,神話裡這些美女頭、鳥身的女妖用魅惑人心的美聲吸引水手們注意,然後誘使他們迷惑失神撞上岩石而死。今年南半球翻比較高,當時也沒有風暴,所以除了 Mare Sirenum 外,夾在南極冰帽間還認得出另一條顏色稍淡的黑帶,對照一下火星地圖,不知道是不是叫做 "Aonius Sinus"? 雲的話,很明顯的部分有在北極區的,還有在太陽照著那側的邊緣也很容易認出。


Mare Sirenum, Aonius Sinus, Solis Lacus (TEC 140; MKV + 2.6X GPC; 9mm Abbe OR for 260X)

同樣也在 8 月底畫的,地點在市區河堤邊光害區,看行星還可以,TSA-120 效能也不錯。比較奇怪的是上次的 Aonius Sinus 在 Mare Sirenum 下面,這次的居然反過來標了... 為什麼呢? 其實問題不在 "畫的" 對不對,而是 "標的" 對不對? 這也是看火星認地形時一直困擾自己的地方,到底有什麼資料可以幫忙認出正確的地形 (名)? 更難的是火星有時風暴一起來,暗的變亮的,也有可能整個不見,也有可能只是部分形狀改變... 好像沒有一個明確、標準的地圖可以參考。


找了半天,最後還是回到美國地質調查局 (USGS) 的火星座標資料,終究這個比較有公信力,對對看座標位置:

Mare Sirenum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29.71;經度 (西經) 是 155。

Aonium Sinus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44.66;經度 (西經) 是 105。

因此嚴格來說上面那張的 Aonium Sinus 位置要稍微高一些,下面那張則要稍微低一些,而且也要右邊一些,接近畫面中央位置。

那著名的火星之眼 -- 太陽湖呢?

Solis Lacus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27.72;經度 (西經) 是 90。看起來我標的位置太高一些?


Syrtis Major, Hellas Basin, Sinus Meridiani (TSA-120; TV Bino Vue + 2X OCA; 5mm/7.5mm LE for 240X ~ 360X)



過了兩個禮拜到 9 月中,火星長大到 21 arcsec,亮度 -2.2 等,已經變成十足夜空中的明星、王者姿態。晚上 11 點左右,火星的招牌地形大三角 Syrtis Major 與 Hellas Basin 又轉回正中間,這邊地形很好認,不太容易弄錯,不過還是把座標標一下好了:

Syrtis Major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9.88;經度 (西經) 是 290。

Hellas Basin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39.67;經度 (西經) 是 290。

Sinus Meridiani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4.94;經度 (西經) 是 0。既然叫 "Meridiani" 經度當然是 "0" 囉!


Mars's Clouds (TEC 140; MKV + 1.25X GPC; 5mm LE for 245X)


9/21 那天看的重點是雲,真的好多雲!! 最大塊的在北極區,甚至看得出帶點藍色,F side 太陽照到那側的邊緣雲也很多,這是 "晨雲" 嗎? 用黃色濾鏡認雲很有幫助。南極冰帽因為進入炎熱的夏天而迅速縮小,昇華的雲氣散到附近,因此南極冠左右兩側也容易堆雲。這邊有些新地形,同樣也來標座標:


Mare Cimmerium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19.78;經度 (西經) 是 220。

Mare Tyrrhenum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19.78;經度 (西經) 是 255。

這兩個 "海" 用天頂鏡 "鏡像" 看的話位在 Syrtis Major 與 Hellas Basin 左邊,上下銜接,seeing 還可以而且倍率足的話,應該看得出兩個 "海" 之間的分隔。北極區的藍雲還是很大片,南極區周遭也很容易看到雲。


Terra Sirenum (TSA-120; TV Bino Vue + 2X OCA; 7.5mm LE for 240X)


到 9 月最後一天,火星飆大到 22 arcsec,亮度 -2.5 等,像一顆大橘燈泡一般,仰望星空不注意到都很難。晚上 11 點左右,Mare Sirenum 又轉回中間。Mare、Sinus、Lacus... 這些海、灣、湖... 之類肉眼觀測明顯的暗或亮的地形通常被叫做 albedo feature,而 "Terra" 比較像一整塊範圍地區,當然裡面有很多 albedo feature,所以上面這張才用 "Terra" Sirenum,"Terra" Aonia 來觀察裡面有哪些 albedo feature。除了雲以外,今年努力了好久想看火山區,比如這兩個:


Olympus Rupes 是圍繞 Olympus 火山的峽谷,天文相片看那區是一小塊亮色圓圓的區域,我大的、小的,中的... 望遠鏡,單眼看、雙眼看... 依舊是模模糊糊不敢確定是不是真的看到? 如果認位置座標的話,不一定找得到字完全一樣的:


Nix Olimpica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19.78;經度 (西經) 是 130。這比較像我 "似乎" 看到的位置。

Tharsis 的中心點位置: 緯度是 0;經度 (西經) 是 100。 緯度 0 赤道附近沒問題,不過經度 100 就有比較大的偏差了,我猜 "Tharsis" 也是指一個較大的區域,看地圖附近有很多火山,其中緯度 +20;經度 (西經) 140 左右有座大山,沒去查是什麼名字,不過我想會不會就是我畫的那座 Tharsis "Mont." ?



Deimos (CFF 250CC, MKV + 1.25X GPC; 12.5mm Docter for 375X)


隔天 10 月了,換換口味來找火衛二,+12.5 等,此時不找更等何時? 兩年前看過這個小馬鈴薯之後今年可是信心十足,的確也沒費很多功夫,記得好像只花幾分鐘就看到了。



Deimos (TEC 140, MKV + 1.25X GPC; 3.3mm TOE for 371X)


隔兩天用 14 公分折射鏡再試一次...... 也不難,但倍率都要拉很高,也可能是月光影響。





這是正火星大接近後幾天畫的,因為之前筆記過所以就不再重複記啦。


Syrtis Major, Hellas Basin (WO FLT132; MKV + 1.25X GPC; 5mm Delite for 227X)


整個 10 月都是火星霸佔夜空,到 10 月底火星還有 21 arcsec,亮度 -2.4 等,不過目視時會發現火星傾斜了大概 45 度,原來習慣的地形也跟著斜著,南半球更凸出來,Syrtis Major 的尖端都快頂到北極去了。


越畫越不認真,好醜...



Dust on Mare Erythraeum, Valles Marineris, Solis Lacus (WO FLT132; MKV + 1.25X GPC; 5mm Delite for 228X)


到 11 月中火星迅速縮到 17 arcsec,亮度也下到 -1.6 等,目鏡下的模樣已經比平躺更斜,一付要頭上腳下的樣子。同時我看 ALPO 裡同好的訊息說全球性大沙暴再起...... 實際看了一下,的確,Mare Erythraeum 上頭亮亮一條沙塵橫切,原來暗的太陽湖被沙塵壟罩變成亮的,水手峽谷南邊也很明顯有一大塊沙塵壟罩,沒有 2018 年那次蓋得嚴重,而且還添增了一些明暗反向的效果呢。


再之後偶爾還是會看看火星,不過就像開頭時說的,seeing 變無敵差,所以這應該是今年最後一次畫火星了。


那就 2 年後金牛座見囉!!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秋夜 10 月 11 月 零零散散看的幾個行星狀星雲

今年秋天的拚勁比起往年真是落後許多,以行星狀星雲來說,今年完全沒去找 Jones 1 或 Pease 1 之類的,不過也有幾個新面孔。但還是複習一下老朋友 -- 別名藍雪球的 NGC 7662。


講它是 "老朋友" 一點都不為過,之前還寫過 一篇: 

每次看都不太一樣的藍雪球 NGC 7662

看這麼多次,不管是雙筒還是單筒、6 公分、7 公分,還是 10 公分看,藍雪球看起來的形狀大致都是類似的圓形、環狀,環上的雲氣分佈並不均勻,而且每次看到的面貌還不太一樣... 那個 C "環" 的開口到底朝向哪邊? 上面連結那篇有詳細的說明。之前看過的有: 東北方雲氣較濃,西南方較淡;也有過: 東北與西北側濃,西北西側淡;還有: 西北側濃而東北東方淡... 天文相片看到雲氣較濃的方向是東北東、南南西,而西北側雲氣淡;這次看的是: 南南西最淡 ^^"  真是不可靠,不過 SQM: 16.66 的夜晚能看到這個藍雪球,而且還用雙目視,而且還看得到內環濃淡之分.... 這不當好朋友就說不過去了。


NGC 7662 (TSA-120; Tele Vue/Bino Vue + 2X OCA; 9mm Tak Abbe for 200X; Lumicon UHC)


NGC 6803 位在有一堆行星狀星雲的天鷹座領空中,跟 NGC 6804 同在 1 度視野範圍內,其實以前畫過好幾次了,不過這次是在大光害的市區河邊看的...... 沒用濾鏡不行:


NGC 6803 visual w/i and w/o O-III filter (TSA-120; 5mm XW for 180X)


NGC 6905 在天鷹座旁邊的海豚座範圍內,別名 blue flash nebula,叫 "藍閃光星雲" 嗎?


NGC 6905 (TSA-120; 3.5mm XW for 257X)


同一天在光害區看的,12 公分鏡作到 257X (3.5mm XW) 不加濾鏡可以看出 西北--東南 方向拉長矩形的外貌,129X (7mm XW) + UHC 濾鏡也可以,這個目標明年夏天應該用大支的來看,一定可以挖出許多細節。


另外兩個行星狀星雲就沒那麼精彩了,Minkowski 2-51 與 2-52,又小又暗,這是前陣子在觀察 Kruger 60 時掃掃附近目標時發現的,網路上查了一下,還有人叫它們 Minkowski double 呢!


Minkowski 2-51 (CFF 250CC; 17mm for 220 with Lumicon UHC or 12.5mm Docter for 300X without filter)



Minkowski 2-52 (CFF 250CC; 17mm for 220 with Lumicon UHC or 12.5mm Docter for 300X without filter)


結果這兩個搞了好幾個晚上都看不到,一方面也是因為季節進入深秋後仙王座位置較低,另一方面我家北邊除了車水馬龍的高速公路經過外鄰居又點了一盞探照燈,因此觀測條件不太優;幾次後實在沒耐心了, 挑一天狀況好一些時早早下班,天剛黑就架大鏡子看,好不容易才勉強認出。

M 2-51 "比較"容易,13.X 等,300X (12.5mm Docter) 可以不用濾鏡認出來,不然 220X (17mm Ethos) + UHC 也可以。看久一點,等眼睛充分適黑後還能看出環狀雲氣中央一個洞的模樣,也有人給 M 2-51 "小環狀星雲" (Little Ring Nebula) 的暱稱呢。


往東移差不多一個滿月大小的 0.5 度就是 M 2-52 的位置,14 等,很暗吧? 一樣的倍率搭配,不過得用 averted vision 才能確認,沒有細節,看起來就小小一團棉花球而已。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秋夜 10 月 11 月 零零散散看的一些星系

最近半年來看星星看得有點亂,沒有一個主軸也沒什麼特別方向,沒上山很難挖更深,但若硬說只是在平地屋頂 "享受星空之美"... 那也只是跑不遠的阿 Q 解釋而已;想一想,好像只有追著 "畫過的新目標數量" 增加罷了。接下來呢? 要跑快一些? 還是停久一點? 不容易決定...... 通常最難的題目都是自己出給自己的。 ^^"


不管怎樣,還沒找到一個好答案之前先老老實實寫紀錄吧! 先來記 "星系",首先是這個在仙女座跟藍雪球 NGC 7662 以及明亮的疏散星團 NGC 7686 混在附近的 NGC 7640,第一次找是在市區河邊光害區,夠亮的行星狀星雲與星團沒問題,不過星系完全沒機會。等週末回關西時才勉強認出,當時是 9 月,時序剛入秋:


NGC 7640 (TEC 140; 3.7mm Ethos for 265X)


一看到這個 NGC 7640 就想到 NGC 891,印象裡除了幾個特別近的像 M31, NGC 253 以外,大部分星系越大就越難認,星圖上的亮度資料實際看起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NGC 891 還不熟時,我在大雪山用 14 公分也認不太出來,甚至有次在宇老用 31 公分 DOB 也認不出... NGC 891 到後來我想至少有看過 50 次了吧? 現在就算在平地屋頂,天氣好時 14 公分折射鏡有時還認得出裂縫呢! NGC 7640 就很類似,第一次看,勉強認出中間最亮的核心部分,腦海裡帶著提示才追出整個星系拉長的方向。11 月這次看就不用什麼提示了:


NGC 7640 (WO FLT-132; 4.7mm Ethos for 194X)

隔兩個月,星系整個轉了 180 度,剛入秋時還沒過中天,秋末時已經過中天往西邊落了,除了相對明亮的核心部分外,西北側那端頭也比較亮,對了一下天文相片發現那邊正好是一條看起來比較明顯的旋臂喔。當然 NGC 891 也要畫一下:


NGC 891 (WO FLT-132 6mm Ethos for 152X)


秋夜,大飛馬盤據天頂,今年沒有追 M15/Pease 1,也沒追 NGC 7331 與小跳蚤,還有每年必追的史蒂芬五重奏也快過了;大飛馬方向星系眾多,NGC 1 只有 12.8 等亮,又小顆... 是沒什麼看頭啦,不過身為天下第一號,能找到、看到還是有點意思:


NGC 1 (WO FLT-132; 3.7mm Ethos for 246X)


NGC 1 在三顆 10 等多到 11 等多亮的三角形其中一角旁邊,我自己覺得那個角旁邊夾著 NGC 1 的 13.3 等星看得到的話就很能一拚,不過如果在山上用 32 公分 DOB 看的話那就輕而易舉了。NGC 2 就在 NGC 1 旁邊而已,不過 14.1 的亮度在平地看到的機率實在不大。


NGC 1 的東邊不遠是大小差不多的 NGC 16,但 "相較" 起來亮多了:


NGC 16 (WO FLT-132; 4.7mm Ethos for 194X)

亮,是 "相較" 於 NGC 1,其實 +12 等的星系在平地還是非常拚,以我自己的經驗值來說 +11.X 等還在有把握的範圍內,超過 +12 等就蠻難的,要有 "提示",星圖也要準,Averted Vision 很需要,最重要的是會花很多時間辨識。NGC 16 在我這邊的觀測條件下先看到的是一團 "圓" 的棉花球, 等眼睛適黑到很足時才出現微微橢圓的外觀,我是覺得沒有很明顯的核心啦。再往東有 NGC 22,+14.8 等... 嗯,放棄!


往南移的話會碰到下一個大小差不多,亮度也差不多的 NGC 23:


NGC 23 (WO FLT-132; 4.7mm Ethos for 194X)

NGC 23 的核心看起來比前面兩個明顯,也還好有這個特性認起來容易多了,除此之外就是圓圓的看不出其它特色。同樣的,東南東側旁邊有另一個星系 NGC 26,不過 +13.8 等... 所以,算了!


12 月的雜誌專欄介紹 Patrick Moore 编的 "科德韋爾深空天體表" (Caldwell Catalogue),很有趣,因此當然會去數一下到底曾經看過多少個? 才 60 個? 好吧,扣掉一定得去南半球才搞得定的,至少也要看個 70 個吧? 南邊的目標有機會還是要拚一拚,首先是 NGC 55:


NGC 55 (WO FLT-132; 10mm/17mm Ethos for 91X/54X)


NGC 55 的科德韋爾深空天體編號是 "C72";南天什麼目標都大,而且這幾個在 Sculptor Group 的星系像: NGC 253、NGC 300、NGC 7793 每個都又大又亮,只是觀測角度實在太低,不然應該可以挖很多細節出來。NGC 300 也是:


NGC 300 (WO FLT-132; 10mm Ethos for 91X)

這麼美麗的星團,在這種爛條件下還能依稀認出旋臂.... 結果只能淪為我觀星紀錄的增加數字,真是太慘了。



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仙王座裡的一組雙星 Kruger 60,一個星系 NGC 6952 與兩個星雲 NGC 7635, Sh 2-155

北天的仙王座跟仙后座都有數不盡神祕又美麗的天體目標,我可以一再一再探索,而且每次仍有新奇的發現;比如這組叫 Kruger 60 的雙星,AB 兩星亮度相差約 2 等,分開不到 2 arcsec,是典型挑戰設備與觀測技巧的密接雙星目標;除此之外,還能繼續挑戰能否一睹號稱最活躍 "耀星" (flare star) Kruger B 噴出的火焰:


Kruger 60 AB (TEC 140; 4.7mm Ethos + 2X Barlow for 417X) -- 2019-10-01


Kruger 60 AB (CFF 250CC; 10mm Ethos for 375X) -- 2020-10-31


去年用 TEC 140 拆的,倍率拉到 417X (4.7mm Ethos + 2X Barlow)... 嗯,拉這麼高倍肯定當時很沒信心,平常這種難度好拆的話 300X 左右就應該拆得開,甚至不用;會用到巴羅大多已經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不過當時也沒留下筆記,不知道碰到的困難點,現在想找紀錄只能回頭滑 FB 滑半天,寫下來的東西也很少... 所以觀測筆記還是很重要的,不能偷懶。當時隔天還畫了這個比月球還小一些的海衛一 Triton 呢,沒補記一下真可惜,那天沒用赤道儀,CFF 250CC 用 DM 6 微調到快瘋掉:


Triton (Largest moon of Neptune) -- CFF 250CC, 7mm XW for 536X -- 2019-10-02


回到 Kruger 60,這組雙星最早是德國天文學家 Carl Kruger 1873 年記錄的,不過當時觀察的是分比較開的 AC 兩顆 (其實 C 星根本是一顆背景星,不屬於這個系統),後來一位畢生研究雙星 50 年的美國天文學家 SW Burnham 才發現 A 星是一組聯星 AB,再後來 EE Barnard 用攝影紀錄 AB 自行路徑 17~8 年,AB 運行的軌跡才比較清楚;現在想觀察的話,查華盛頓雙星表可以知道目前 AB 兩星的相對位置,或者查這個我蠻喜歡用的義大利網站: "Stelle Doppie"


Kruger AB 兩星都是生命走到末期的紅矮星,兩顆太陽相距大概是我們太陽到土星的距離而已,B 星三不五時就會噴拋出火焰物質,研究顯示多的話 67.6 小時內曾經拋出 89 次之多,這些火焰還能分 "快" 跟 "慢" 兩類,"快" 的佔大約 20%,火焰上升到最大約需時 19.4 分鐘,然後最久可以持續近 1 小時 -- 想想看,運氣好時 1 小時就有機會碰到一次,火焰上升到最大時可能讓 B 星亮度接近 A 星,是不是很精彩? 這次在觀察時... 可能也超過 1 小時了,就在眼睛稍作休息後回到目鏡,原來超難辨識的 B 星居然變大,一眼就認出,當時 Seeing 爛到沒辦法看火星,一開始我還想是不是爛 seeing 晃出來的殘影? 不過看越久就越肯定 B 星的亮度變化,還有點不敢相信呢!


NGC 6952 (TEC 140; 6mm Ethos for 163X; 4.7mm Ethos 209X for detail)


NGC 6952 就是 NGC 6951,這是古人弄錯的,故事落落長以後有空再補啦。我關西家的北天觀測條件最差,除了後面就是車水馬龍的北二高以外,最近北側住戶有一家人不知道發什麼神經裝了一盞超亮探照燈,從早照到晚... 好在這顆外觀橢圓形的螺旋星系夠亮,14 公分鏡還蠻容易找到,而且核心亮得看起來像顆恆星般鑲在中央心臟;其實也沒錯,這個星系也是一個所謂的 "活躍星系",當然就有一個 "活躍星系核" (AGN)。AGN 看起來很亮,不過它的亮並不是恆星們的光而已,而是包括可見光以外一大堆非恆星的輻射,像無線電、微波、紅外紫外線、X 光、gamma 光... 之類的總合,然後有這麼強的輻射通常都是中央有個超大的黑洞、吸積盤之類的,就像看科幻電影中一個大旋渦,中央有黑洞,然後兩頭噴出長長氣體的畫面那樣。再細一點說,NGC 6952 歸類為 "第二型的西佛星系" (type 2 Seyfert galaxy),維基百科說所謂 "第一型" 與 "第二型" 是用電磁波譜來分,不過這樣寫我是完全看不懂啦... 之前看過的雜誌說: 這樣想好了,假設真有噴流從黑洞兩端噴出來,如果差不多正對著我們的視線方向噴過來,我們容易觀察到,整個的、廣域的發射線譜 -- 這是第一型的西佛星系;但如果噴流傾斜一些角度,因此我們能從側面斜斜的觀察到噴流,部分的、窄域的發射線譜 -- 這種就是 第二型西佛星系。這樣有沒有比較容易了解? 還是說我完全理解錯誤了? ......也很有可能,畢竟我只是個大外行。^^"


M77 與 NGC 1055 觀察記



別名 "泡泡星雲" 的 NGC 7635 夾在仙王與仙后座中間,其實就在 M52 旁邊不遠,天文相片看起來很神奇,不過我覺得目視也不太難,是個頗值得挑戰的目視目標喔:


NGC 7635 (TEC 140; 10mm Ethos for 98X; Lumicon O-III)


看這個目標我會想到跟同在仙王座,象鼻星雲旁邊一堆人在抓魷魚  (OU4) 的 Sh2-129;同樣難度不是太高,加個星雲濾鏡就看得到,然後裡面埋了一個行星狀星雲。泡泡中央是 O7 型的超巨星 SAO 20575,周遭 東南 -- 西北向延伸的雲氣最明顯;除此之外我還注意到西南側那個編號 SAO 20562 (HD 220057) 星星周圍有光暈,算是一個小反射星雲嗎? 還是光害造成的誤會? 


最後一個也是攝影同好喜歡的 洞穴星雲 Sh2-155:


Sh2-155 Cave Nebula (TEC 140; 40mm XW for 25X; 17mm Ethos 58X for detail; Lumicon O-III)

沒想到這個目標這麼大,裝上濾鏡看到雲氣時才知道。雲氣除外,東側暗星雲造成的凹陷處是其綽號 "洞穴" 的主要緣由,不過我只能大致分辨出主要雲氣朝西北西方 ">" 狀折過去的模樣,至於真正小凹成 "洞穴" 貌的那個凹陷卻怎麼樣也分不出,沒辦法... 暗星雲只能上高山到很暗、很暗、很暗...... 的地方才有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