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屋頂上的馬卡良鍊 -- Markarian's Chain

之前看福聲兄揮汗組他那隻 46 公分巨砲, 我們早早組完都坐在一旁欣賞夕陽等天黑了, 他還氣喘吁吁在想哪個零件擺上面? 哪個擺下面? 都會忍不住問他幹嘛要搞這麼大隻? 福聲兄的回答永遠是這句:  "用過大隻的就回不去了"

真是 XX 的對啊!!

現在 31 公分 DOB 上了屋頂, 我已經完全沒慾望拿其它鏡子上來, 就像前幾天看這條馬卡良鍊, 從 M84, M86 一路數下來毫無難度, 這才是 "欣賞星空之美", 幹嘛拿小隻的折磨自己?


Markarian's Chain (12.5" Dobsonian, 21mm Ethos for 68X)


馬卡良先生是第一位發現這條位於處女座星系團核心部分的星系串裏, 至少有 7 個成員移動方向一致的人. 其它同在這條線上的星系則是或遠或近疊在一塊. 那麼我們通常說的馬卡良鍊, 除了 M84, M86 兩個最明顯的成員外, 還有哪些呢? 我看 SEDS 上寫的還有: NGC 4477, NGC 4473, NGC 4461, NGC 4458, NGC 4438, NGC 4435. 把名字標在下圖:



Markarian's Chain (12.5" Dobsonian, 21mm Ethos for 68X)


以 31 公分鏡子作 70X 左右, 出瞳徑約 4.6mm 在 19.48 MPSS 的環境下已足夠看到前面講到的幾個主成員, 倍率拉上去後還有更多冒出來. 星系太多, 畫到 NGC 4477 時才發現紙不夠大張, 繼續畫下去好像無窮無盡永遠畫不完似的.


其實以前畫過這條鍊:





M84 與 M86 當然是這條鍊上最顯眼的一對, 倍率作到 200X 以上, 我在這附近找到另外 3 個, 包括與 M84/M86 組合成綽號 "the face" 的 NGC 4388, 與另外小小顆的 NGC 4387 以及更小顆的 NGC 4402. NGC 4388 看起來也是側視的細細一條, 但不像另一張大家也很熟悉的臉 (M65, M66, NGC 3628) 的嘴巴 NGC 3628 這麼長. 也曾畫過局部放大的:




臉上, 夾在 M84/M86 與 NGC 4388 之間, 小小顆的 NGC 4387 其實也不暗, 只是長太小, 需要把倍率作高才認得出來; 不過 M86 北邊一點的 NGC 4402 就比較難認了, 長得也是細長型, 可是蠻暗的.

M84 --> M86 --> 繼續往東走, 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別名 "眼睛星系" (eyes galaxies) 的 NGC 4438/4435. NGC 4438 看起來比較明顯, 外型拉長但看起來又不是那麼對稱; NGC 4435 比較小比較圓, 兩者分開有點距離不過它們還是互相影響著, 所以也有 ARP 編號, ARP 120. 我查到的資料說, 最驚人的是遠一點的大怪物 M87 還有引力影響這對眼睛星系呢!!

M84 --> M86 --> NGC 4438/4435 --> 再繼續往東走, 接下來要小心一點別走過頭了, 差不多是 NGC 4438/4435 與 M86 等距對稱的位置也有兩個成員, 比較明顯的是外觀屬於細長型的 NGC 4461, 其北端有顆約 11 等亮的星星, 這顆星旁邊一點就是 NGC 4458, 這個小小的星系 (也可能當時我沒拉高倍看) 比較暗, 不過仔細看絕對不會錯過.

M84 --> M86 --> NGC 4438/4435 --> NGC 4461/4458 --> 再之後方向就有點轉東北偏北了, 下一個是 NGC 4473, 接著是 NGC 4477. 如果前面幾個都沒問題的話, 這兩個星系一定看得到, 比較亮也比較大. 如果仔細看 NGC 4477 西北西方, 可以看到一個比正常星點稍微模糊, 面積也稍微大一點的物體, 那個是星系 NGC 4479, 不要怕拉高倍率, 拉到 200X 左右看這些又小又暗的星系其實蠻有幫助的.


走完這條長鍊, 再回頭看看 M84/M86, 會覺得這兩個還真是亮, 更別說南南東側的 M87 了, 看起來真的像個大怪物在一旁虎視眈眈呢.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兩個 Abell 目錄裏的行星狀星雲觀察 -- Abell 31; Abell 33

喬治.阿貝爾 (George Abell) 最知名的成就應該就是他在帕洛馬天文台巡天計劃時收集並公布了星系團星表. 他分析了星系的形成和進化, 並證明星系團成團狀和鏈狀集結在一起, 從而推翻原來的層級宇宙模型, 另外他還發現怎樣利用星系的亮度來作為距離標尺...... 這些當然是我從 Wikipedia 抄下來的 ^^". 


1966 年,阿貝爾整理出一份包括 86 個著名行星狀星雲的星表, 當然都是近半世紀多來從攝影底片找到的目標, 意思是說... 之前從來沒人親眼看到並記錄下來過喔!! 因此如果能夠 "看到", 那是不是件很酷的事呢? 哈哈~~ 翻一下自己以前的觀星記錄, 曾看過 3 個:
第一個接觸過的是綽號梅杜莎星雲的 Abell 21, 在雙子座, 看古圖是在小犬的狗頭上:











還有 Abell 12, 在獵戶舉棒子那隻手肘上:








還有武仙腋下的 Abell 39









三月份雜誌 Sue French 在她專欄介紹兩個, Abell 31 跟 Abell 33, 一個在巨蟹; 一個在長蛇. 對於 Abell 行星狀星雲目錄裏的目標, 我自己嘗試的次數可多了, 心得是 "試了才知道", 別人說的、書上寫的、還有網路查到的都只是 "參考". 別人說要 18 吋、24 吋... 不代表 6 吋、8 吋辦不到, 經驗值會累加, 台灣的高山觀測條件也非常好, 再加上 O-III 濾鏡, 什麼都有可能, 不要自我設限喔.

Abell 31 在巨蟹座, 尋星的話我是從 3.1 等的長蛇 Zeta 星或 3.4 等的長蛇 Epsilon 星出發, 第一次看是用 TEC 140.



Abell 31 (TEC 140, 10mm Ethos for  98X, Lumicon O-III)


要看到是沒問題啦, 不過想把雲氣邊界定出來判斷大小可沒那麼容易, 只覺得就算 100X 左右看, 這顆年老的行星狀星雲面積還真是大. 其實這次根本定不出雲氣邊界, 只有一顆 10 等左右星的附近較明顯, 勉強能判斷其界線.


第二次用 Mewlon-180c 看:



Abell 31 (Mewlon 180c, 21mm Ethos for  103X, Lumicon O-III)


同樣用 O-III 濾鏡作到 100X 左右最清楚, 第二次看又覺得更輕鬆點了, 因此雲氣分佈的範圍也畫得比較確定, 上次畫起來有點中空甜甜圈的模樣, 這次覺得外環 (有嗎?) 沒那麼明顯, 其實中間也有雲氣呀.



最近一次則是開光新 DOB, 等了一年才做好的 12.5" Teeter Journey-Air 看/畫的:



Abell 31 (Teeter Journey 12.5", 21mm Ethos for  68X, Lumicon O-III)

那天忘了量 SQM, 不過透明度不太佳, 還好鏡子夠大隻, 這是看得最踏實的一次. 同樣在目標東側與南側雲氣看起來比較明顯, 其對面就弱弱的稀釋在夜空中較難判斷出雲氣分佈的確實範圍.


至於另一個 Abell 33, 尋星可以從 2 等亮的長蛇 Alpha 星出發, 它的角度已經偏低, 觀測條件沒前個 Abell 31 好. 第一次看也是 TEC 140:



Abell 33 (TEC 140, 4.7mm SX Ethos for  209X, Lumicon UHC)


Abell 33 比 31 難, 因為沒信心, 反覆用不同目鏡與濾鏡組合搭配嘗試, 最後是用 209X + UHC 畫的. 圓圓的星雲邊緣有顆 7.2 等亮星. 怕是幻覺, 還把目標放在邊邊不同位置, 然後用 averted vision 確認了好幾回沒問題.


然後也是用 Mewlon-180c 觀察/畫:



Abell 33 (Mewlon 180c, 21mm Ethos for  103X, Lumicon O-III)

這次出瞳徑沒作那麼小, 所以套 O-III 不會什麼都看不見. 雲氣應該是有覆蓋到那顆 7.2 等星, 伸展範圍大概到其西北向一顆 11.4 等星的中途.


最近一次同樣是用 12.5 吋的 DOB 觀察/畫的:



Abell 33 (Teeter Journey 12.5", 10mm Ethos for 143X, Lumicon O-III)


雲氣看得更清楚, 前面用 Mewlon-180c 看時講的那顆西北方向 11.4 等星, 應該比較偏北北西才對, 雲氣範圍延伸還不到那顆星, 夾在其中看到顆 "真正" 位在雲氣範圍邊邊上的應該是另外一顆 13.6 等星. 上面這張圖處理不好, 因為相較 Abell 31, 這顆雲氣看起來更黯淡, 壞就壞在我畫太明顯了. 這兩顆行星狀星雲上山看的話應該很有看頭.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Quasar, 恆星噴流 -- 3C 273, Mrk 205, HH1/HH2 near NGC 1999

我查了半天, 原來 Quasar 叫作 "類星體", 是種離我們很遠、很遠、很遠... 的 "活躍星系核"; 有多遠? 可能動輒是幾十、幾百億光年遠; 那個 "活躍星系核" (AGN) 是一個星系的中央區, 它比一般星系的光度或電磁波強很多很多, 被附身的星系就叫 "活躍星系". 其實 "活躍星系核" 也有很多種類, 除了 "類星體" Quasar 以外還有像所謂的 "賽佛特星系" (Seyfert Galaxy)、無線電星系、星爆星系... 大多不外乎推測有極大的黑洞, 或超大的吸積盤... 總之都是解釋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量存在? 然後從何而來?... 之類的, 另外常會關聯在一起被提到的特性還有很大的紅移現象, 紅光區波長變長, 表示目標正遠離我們, 常常用來當作宇宙膨脹的證據.

這種專業知識我也只能抄抄 Wikipedia 上的資料, 不過身為業餘觀星愛好者, 能夠親眼目睹這種奇妙的物體... 光用想像看見的光竟是幾十億年前的樣子 -- 地球也才 46 億歲 -- 就足夠讓雞皮疙瘩掉滿地了.

最容易看見的 Quasar 是位在處女座的 3C 273, 這個奇怪的編號是劍橋大學在 1959 年出版的電波源目錄的編號: 3C 星表第 273 個天體. 有多容易? +12.9 等, 天況絕佳時, 平地屋頂我敢拿 4 吋鏡挑戰的程度.

3C 273 (quasar in Virgo) -- Mewlon-180c, 6mm Ethos for 360X

不過要找到它還得要有張精準的星圖, 幸好 Skysafari 有資料, 不然就要像下一個 Quasar -- Mrk 205 一樣, 得 Google 相片來比對.  3C 273 用 Mewlon-180c 看, 倍率拉上去就有, 雖然看起來就是顆普通星星的模樣, 不過看到後還是覺得心滿意足.


另外一個 Quasar 叫 Mrk 205, 全名應該是: Markarian 205. 這位馬卡良先生是二十世紀蘇聯籍亞美尼亞的天文學家, 最有名的當然是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卡良鍊星系啦, 他自己也巡天找核心紫外幅射超量的星系並編成目錄, 所以像前面提到的類星體、賽佛特星系、無線電星系、星爆星系... 也在其中. Mrk 205 的位置倒不難尋, 就在天龍座的星系 NGC 4319 旁邊...


NGC 4291, NGC 4319 (Mewlon-180c, 6mm Ethos for 360X)

講是這樣講沒錯, 不過實際去找 NGC 4319 之後心涼了一半, 因為光是 NGC 4291 就好難, 而 NGC 4319 根本是 averted vision 加運氣, 畫完上面那張心都還虛虛的.


NGC 4291, NGC 4319 (Mewlon-180c, 6mm Ethos for 360X)

上次 SQM 才 18.84 MPSS 就算了, 這次一樣的配備, 不過 SQM 上升到 19.27 MPSS, 結果也沒好多少, 了不起就把 NGC 4319 看得沒那麼心虛而已.

家裏屋頂練過幾次之後, 這次上山扛 32 公分 DOB 正式上場了...

Mrk 205 near NGC 4319 (Obsession 12.5" Classic, 4.7mm Ethos SX for 338X)


這樣看 NGC 4319 當然沒問題, 不過要認出 Mrk 205 還是不簡單, 我覺得有比一般星點肥, 而且一定比 14 等暗. 科學家發現其實 NGC 4319 跟 NGC 4291 是有互相牽引的, 不過看起來長在 NGC 4319 一旁的 Mrk 205 跟 NGC 4319 有關係嗎? 1971 年美國天文學家 Halton Arp... 就是那個很多星系交纏的 Arp 目錄的 Arp 先生說... 如果 Mrk 205 不是偶然由某背景目標投影出來的, 就是從此星系核心噴發出來的... 這個說法當時還引發天文界的一場爭辯, 一直到後來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才解開這個謎, Mrk 205 的確是從很遙遠的地方發射過來的光, 然後穿透 NGC 4319 盤面的光暈, 然後才被我們看到. 所以不管如何, 能認出 Mrk 205 真是蠻爽的, 哈哈~~


除了以上那兩個 Quasar 的觀察外. 還有一個怪目標: Herbig-Haro 1, 簡稱 HH1, 我記得 HH 是年輕恆星的噴流, 這在之前看很多發射型星雲, 年輕恆星的孕育之處都有看過 HH 什麼、HH 什麼... 的, 這次挑戰的 HH1 是位在 M42 火鳥大星雲下方的一個冷門反射星雲 NGC 1999 旁邊.

先來找 NGC 1999:


NGC 1999 (Mewlon-180c, 21mm Ethos for 103X)

不難, 難得找到一個簡單的反射星雲... 不過忘了拿濾鏡檢查一下, 搞不好是混著發射型星雲? NGC 1999 主要是靠變星 -- 獵戶 V 380 照亮的, 放大看會看到有片經典的 "T" 字形暗塊... 不過目視看不到這麼鮮明銳利啦, 可以大概看見有暗區在雲氣的北北東方向. 之前大家都認為是前景的塵埃遮蔽, 後來也有人說是背後年輕恆星的巨大恆星風吹開雲氣的痕跡.


try to find HH1 and HH2 near NGC 1999 (Mewlon-180c, 6mm Ethos for 360X)
這就沒星圖可以參考了, 只好 Google 天文相片比對. 然後乍看之下什麼都沒有, 盯著目鏡看了 1~2 小時, 不知道是不是出現幻覺? 先不管是真的還是幻覺, 把所有視覺細胞有感受到的光點全畫下來, 亂槍打鳥搞不好就打到一隻. 因此勉強覺得其中兩個光點 "應該" 就是 HH1 與 HH2? 畫完心裡空虛得不得了, 最討厭那種不能持續看到的光點啦.


所以這次上山當然不能放過這個目標, 因為冬去春來, 已經快來不及找了, 事實上獵戶已經不在天最黑的時候在正天頂, 對這種困難目標已經沒有觀測優勢... 幸好還有星夜兄借我的大 DOB.


HH1 / HH2 near NGC 1999 (Obsession 12.5" Classic, 4.7mm Ethos SX for 338X)

用大隻的看就篤定多了, 左邊那個點比右邊那個清楚些, 雖然我看到的都還是 "星點", 不是噴流狀的雲氣條; 還有... 我也分不清楚 哪個是 HH1? 哪個才是 HH2?  不過我也不知道該問誰才好? 那就先這樣吧.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三個星系團的試觀察 -- Abell 426, Abell 1367, Abell 1656, NGC 3172

春天正是觀賞星系的好季節, 從最近同好們在 FB 上分享內容越來越多星系目標就可以感受到了. 我看 Wikipedia 上描述大尺度結構的宇宙觀, 從與我們銀河系類似星系一群群的 "星系群" (Group); 到很多星系群聚在一起像叢集般的星系團 (Cluster), 再到更大團的超星系團 (Super Cluster)... 在整個大尺度宇宙地圖上的分佈並不平均, 而是充滿空洞與一條條類似纖維組織的超星系團聚合體? 其中有條從武仙座星系團連貫到后髮座星系團, 再到獅子座星系團綿延約 5 億光年長的纖維結構有個名字叫 "長城" 或 "巨牆"... 剛好最近在看的其中兩個星系團: 獅子座星系團 (Abell 1367) 與 后髮座星系團 (Abell 1656) 就在這條長城之中, 而這兩個星系團也是后髮座星系團的核心.

Data from Wikipedia



不管是星系團還是超星系團, 聽起來就很龐大, 之前唯一接觸過的星系團是編號 Abell 426 的英仙座星系團, 不過當時只畫了其中最明顯的 NGC 1275 與 "可能有看到的" NGC 1272:





天文相片裏的星系團看起來擠得密密麻麻, 如果只畫一個實在有點遜, 因此這次上山藉高山的絕佳觀星條件看能不能多畫幾個?


Core of Abell 426 (Mewlon-180c, 6mm Ethos for 360X)

時序已邁入春天, 這種過季的秋天目標天一黑就要趕快動手, 目標很小, 得把倍率拉高才行, Mewlon-180c 搭 6 mm Ethos, 360X 放大, 視野不到 0.3 度.

視野裏最明顯的當然是別名 Perseus A 的 NGC 1275, 夾在兩顆 11 ~ 12 等星之間, 不過 7 吋鏡下也是暗暗的, 畢竟它離我們有 2.3 億光年遠.

它的北邊 (畫面 NGC 1275 的 8 點鐘方向) 是兩個靠很近的星系, NGC 1278 與 NGC 1277, 這是 "第二" 容易看見的, 不過我只看得到大的那顆 NGC 1278, 認不出 NGC 1277.

"第三" 容易看見的應該是畫面 NGC 1275 五點鐘方向那個 NGC 1273; 而 NGC 1275 的西側 (畫面 NGC 1275 的 3 點鐘方向) 的 NGC 1272, 我覺得是 "第四" 容易看見. 回頭看看一年多前屋頂上用 TEC 140 畫的, 除了老大 NGC 1275 外, 唯一看到的居然是這次排第四容易看到的 NGC 1272? 我猜原因應該是放大倍率的問題, 因為除了 NGC 1275 與 NGC 1272 比較大以外, 其它幾個目標真的都太小了.

找到 NGC 1273 後, 其北側 (NGC 1273 的 8 點鐘方向) 很確定有個小小的星系, 對一下星圖應該是 PGC 12405, 資料說只有 14.2 等, 這在平地完全沒機會, 平地就算用 30 公分鏡看星系, 超過 13 的也很困難. 如果 14.2 等看得到, 夾在 NGC 1278 與 NGC 1273 中間, 跟這個 PGC 12405 差不多大小, 約 14 等的 NGC 1274 應該也看得到才對? 結果看了好久好久... 才認出來, 不過一旦看到之後就一直看得到了.




這次上山第一個目標選上面那個 Abell 426, 畫完之後天空大亂, 高層雲飄來飄去, 拍照的同好很可憐, 幾乎都不能拍; 畫圖的... 就是我啦, 還有機會. 因為雲沒全蓋, 總會有塊空域很乾淨, 而且就算被蓋, 等一下也會打開, 因此只要有耐心等, 終究有機會畫完.

最後一個目標是后髮座星系團 Abell 1656... 被蓋得很慘, 坎坎坷坷才畫完, 好在這個目標相對容易些, 核心的 NGC 4889 與 NGC 4872 都夠亮夠明顯, 其它也有好幾個目標在 150X 左右就看見了, 可惜等看完後開始動筆畫時雲就來了, 結果前前後後弄了快一小時才勉強畫了 3 個, 真是可惜.


NGC 4872, NGC 4889, NGC 4911 in Abell 1656 (Obsession 12.5" Classic, 21mm Ethos for 160X)

Abell 1656 位置超好找... 我是說在高山上啦 ^^", 因為 "ㄑ" 形的后髮座就能目視, 尤其那坨飄逸亂髮的 Melotte 111 在空中非常顯眼. "ㄑ" 的頂點是后髮座 beta 星, 往 Melotte 111 方向移一點點, 有幾顆 7~8 等亮星旁就是了. 這次上山請星夜兄上來作伴, 當然還有他的大 DOB, 整夜除了第一組的 Abell 426 外, 其它都靠這隻 32 公分鏡, 真是太感謝星夜兄了, 當然還有山上很容易碰到的祐祐, 煮了一大鍋的羊肉爐, 讓寒冷的山上溫暖又愉快...

回到正題, 先快速把幾顆亮星位置標好作參考點, 然後開始畫目標, 外觀大小、核心、有沒有旋臂、雲氣的濃淡分佈... 結果只畫到 NGC 4872 與 NGC 4889, 也有瞄到離比較遠的 NGC 4911, 不過只來得及觀察/畫它的位置與大小, 來不及觀察細節. 這組目標有點混, 不過天氣不好也沒辦法, 只好等下次.



至於獅子座星系團的 Abell 1367 就更慘了, 看完卻沒時間畫, 還好之前在平地屋頂練習過, 加減畫了一張.

NGC 3842, NGC 3861 in Abell 1367 (Mewlon-180c, 10mm Ethos for 216X)

NGC 3842 明顯到夠資格當平地目標了, 平地屋頂 7 吋鏡可以看出其拉長的外型, 核心比較亮的部分面積算大, 至少看起來比星點大很多; 不過 Abell 1367 其它的星系就沒那麼簡單, 勉勉強強可以看到 NGC 3861. 這組目標應該也需要高倍, 我自己對這個目標的期許是要有: NGC 3875/73, NGC 3860, NGC 3841, NGC 3845, IC 2951... 看下個月有沒有機會了? 春天真是難得有好天氣啊.


星系團都要搞好久, 畫單一星系就快多了. 號稱最靠近北極星的星系 NGC 3172, 除了太靠近北極星讓對赤道儀笨手笨腳的我很難找外, Skysafari 上說是 +15 等也是一大罩門. 有次在屋頂上盯著看了快一小時, 似乎看到視野裏同一位置重複出現了一小團雲氣, 雖然沒有持續出現, 不過以它這麼暗的本質, 能重複現身好幾次我就覺得應該有看到吧?

??? NGC 3172 (Try to find) -- TEC 140, 4.7mm Ethos SX for 209X

不過上了高山, 還拿 32 公分的 DOB 則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 以這個目標而言大概是 "對到就看到" 那種程度...

NGC 3172 (Obsession 12.5" Classic, 6mm Ethos for 265X)

之前看得這麼辛苦也沒看到, 所以這次找到後忍不住一看再看, 雖然這個星系的外觀平凡無奇還是覺得很好看... 果然容易得手的比較不會珍惜, 越難得手的越放不掉, 哈哈~~


這次上山還完成了或驗證了好幾個困難目標, 我決定把性質類似的目標放同一篇, 拆成幾篇來記錄, 這樣筆記比較不會混亂也不會太長.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Observing records: RASC's Deep-Sky Challenge Objects (45 個挑戰級的觀測目標紀錄)

Following list is in respect of RASC Observer's Handbook 2018 p.322 ~ p.323:



1. NGC 7822 (E/RN)
從小細節認大目標 -- IC 1318A, vdB 132, NGC 6914, NGC 7822, CED 214

2. IC 59 (E/RN)
轉彎的銀河 -- B33/IC 434; Abell 12; Sh 2-185 (IC 63/59)

3. NGC 609 (OC)
隱藏的星系與遺失的星雲 -- IC 342, NGC 1555, NGC 609, J900

4. IC 1795 (EN)

5. Maffei I (G-E3)

6. NGC 1049 (GC)
星趴前的昆陽觀星記 -- NGC 1049, Maffei I, NGC 1909, Triton

7. Abell 426 (G Cluster)

8. NGC 1432/35 (RN)

9. IC 342 (G-SBc)
隱藏的星系與遺失的星雲 -- IC 342, NGC 1555, NGC 609, J900

10. NGC 1499 (EN)

11. IC 405 (E/RN)

12. HH 1 -- 2.5' SW NGC 1999 (E)
Quasar, 恆星噴流 -- 3C 273, Mrk 205, HH1/HH2 near NGC 1999

13. IC 434/B 33 (E/DN)
轉彎的銀河 -- B33/IC 434; Abell 12; Sh 2-185 (IC 63/59)
大雪山的觀星素描記錄 -- IC434/B33, STF 761/762, NGC 1499, NGC 2359

14. Sh 2-276 (EN)
1℃ 的高山觀星素描體驗 -- NGC 206; NGC 604; Maffei 1; NGC 1909; Sh 2-276

15: Abell 12 (PN)
轉彎的銀河 -- B33/IC 434; Abell 12; Sh 2-185 (IC 63/59)

16: IC 443 (SNR)

17: J900 (PN)
隱藏的星系與遺失的星雲 -- IC 342, NGC 1555, NGC 609, J900

18: IC 2177 (E/RN)

19: PK 205 +14.2 (PN)

20: PK 164 +31.1 (PN)
另外一個瓊斯 1 號 -- PK 164+31.1; Abell 21; M97; M41

21: Leo I (G-E3)
水母星雲與獅子座矮星系 -- NGC 2392; NGC 2438/M46; IC 443; Leo I

22. Abell 1367 (G Cluster)
三個星系團的試觀察 -- Abell 426, Abell 1367, Abell 1656, NGC 3172

23. NGC 3172 (G-Sb)
三個星系團的試觀察 -- Abell 426, Abell 1367, Abell 1656, NGC 3172

24. NGC 4236 (G-SBb)
二月難得的觀星夜 -- NGC 4236, NGC 4319, NGC 4291, M59/M60, NGC 4667, NGC 4647, 海鷗星雲

25. Mrk 205 (Q)

26. 3C 273 (Q)
Quasar, 恆星噴流 -- 3C 273, Mrk 205, HH1/HH2 near NGC 1999

27. NGC 4676 (G Cluster)

28. Abell 1656 (G Cluster)
上山繼續挑戰星系團 -- Abell 1656, Abell 2065, NGC 4676, NGC 5897
三個星系團的試觀察 -- Abell 426, Abell 1367, Abell 1656, NGC 3172

29. NGC 5053 (GC)
沒看到幾個星系的星系團與沒看到幾顆星的球狀星團 -- Abell 1367, NGC 5053

30. NGC 5897 (GC)
上山繼續挑戰星系團 -- Abell 1656, Abell 2065, NGC 4676, NGC 5897

31. Abell 2065 (G Cluster)
上山繼續挑戰星系團 -- Abell 1656, Abell 2065, NGC 4676, NGC 5897

32. NGC 6027 (G Cluster)


33. B72 (DN)

34. NGC 6791 (OC)

35. PK 64+5.1 (PN)

36. M 1-92 (RN)
鳶尾花星雲與閔可夫斯基足跡星雲觀察記 -- NGC 7023, Minkowski 1-92, Sharpless 2-129

37. NGC 6822 (G-I)

38. Palomar 11 (GC)
把握颱風前夕絕佳機會 -- Palomar 11, NGC 6207

39. IC 4997 (PN)
辨識超小的行星狀星雲, IC 4997, Campbell's Hydrogen Star (ARO11), Egg Nebula

40. IC 1318 (EN)

41. PK 80 -6.1 (PN?)

42. IC 1396 (EN)

43. IC 5146 (E/RN)
目標裏的目標 -- NGC 6567, Sanduleak 2-263, vdB 142 象鼻, B 161, IC 5146
沒看清楚不甘願, 連兩週上山找 Abell 39 -- M20, NGC 6791, IC 5146

44. NGC 7317-20 (G Cluster)


45. Jones 1/PK 104.2 -29.6 (PN)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新組的高橋 FOA-60 松本式雙望遠鏡與雙星測試

Kowa Highlander 的高倍目鏡改造失敗又失敗, 越想越不甘心; 加上原本拿來練習組雙筒的 Borg 71FL 因為只配小松本 (EMS-US) 不能用 2" 目鏡, 做不到大視野一直覺得很可惜, 本來想說放棄高倍雙筒的念頭好了, 結果有天在 FB 跟松本先生聊著聊著... 談到他用特製的中松本 (EMS-UM) 組的 Swarovski ATX 95, 搭 32mm 85度的 Masuyama 新目鏡目視下幾乎看不到週邊減光? 嗯... 這就有點吸引人了.

組松本式雙筒最大的優點就是 "自由", 什麼東西都可選自己喜歡的來用, 所以第一步當然是挑自己喜歡的主鏡囉. 本來輕巧的 Borg 90FL 一直是首選, 不過實際用過一段時間後, 對其筒內消光頗沒信心, 而且也不滿意 Borg 的對焦座, 改兩個羽毛又貴... 不然高橋的 FC-76 有無對焦座的鏡頭版也算是物廉價美的好選擇, 不過光路要仔細算過, 手上也沒東西可試... 再不然跟景德借鏡子試也不錯, 近年來景德的鏡子越作越漂亮, 不過看規格, 整體重量有點重... 東想西想, 看到擺在防潮箱沉寂好一段日子的小 FOA-60 突發奇想 -- 會不會拼成雙筒後就會更常用? 不曉得, 但這個構想很有趣, 而且只要加買一隻鏡筒就好, 對焦座也不需要改, 整體算起來成本最便宜, 而且我也很喜歡這隻光學水準一流的小小折.

講起來不難, 但實際上還是要作一些規劃跟測試. 不過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先思考 "目標" 為何? 看日景多還是夜景多? 主要為了大視野的星雲? 還是高倍的行星月面? 自己用還是街頭天文用? 或者只是純粹組好玩? 依 FOA-60 的長焦特性, 對我而言除了還是好玩以外, 目標要有 150X 以上的能力看行星月面兼拆雙星, 如果又能兼具 5 度以上大視野的低倍性能, 那麼這組 6 公分小雙筒就很厲害了, 至少不是市面上隨便買得到的 6~7 公分雙筒規格品.




選完主鏡的下一步就是要確認是否能與手上的目鏡合焦, 這對我們這種沒有加工技術/工具的同好而言很頭痛, 不過松本老師傅認為這是最簡單處理的, 最差就是鋸鏡筒 ^^", 不過縮光路還有很多技巧啦, 鋸鏡筒是不得已的最後一步.

之所以沒選大松本 (EMS-UL) 的原因是我還蠻篤定自己不太可能去組大鏡子, 這幾年自己有個很怪的 "重量限制邏輯", 就是我能接受的重量/體積極限是要能 "單手上下架", 以我個人而言, 只要超過這個極限就會很少用, 也會逐漸不喜歡用. 因此松本先生建議我用 EMS-UM 就好, 他可以把目鏡座改成 2" 規格:




光路的部分除了像上圖一樣把 2" 轉 1.25" 的接環作成平的, 完全沒增加光路長外, 接對焦座的接環也縮到 12mm (一般都會作到 30mm, 松本先生還有 6mm 的超短版呢, 不過要用固定螺絲鎖, 不是用螺牙鎖的方式), 原因是 FOA-60 的對焦座雖然與 Sky90 用的環口一樣走 2" 規格, 不過它對焦座的內管徑跟 76DC, 100DC... 等 1.25" 對焦座系列產品一樣是大約 46mm, 因此一般通用的 2" 天文規格後端其實伸不進去, 會卡到. 松本先生做過太... 多組雙筒了, 因此會碰到的麻煩不用講他也會提醒, 省得自己走一大段冤枉路.




光路沒問題的話, 下個要決定的就是擺放兩隻望遠鏡的 "平台". 我個人覺得 "平台" 幾乎是雙望遠鏡的靈魂, 加工精細, 穩固耐用的平台會讓整個計畫事半功倍. 如果 DIY 功力強, 有創意也有機械天賦的話, 可以嘗試自建; 但像我什麼都不會的話, 買現成的最快. 我沿用之前 AOK Swiss 的小平台 BB-130, 可以在固定鏡筒後作鏡筒的 X-Y 軸準直微調, 很容易, 調得好的話, 松本 EMS 上的 X-Y 微調機制真的只是 "微" 調就夠了.



圖片是從 Hutech 的電子報 Digiborg 來的



光路長還差一點點, 算一下... 把其中一個接環改短就好, 這容易, 請星星工廠幫忙車一個:






全部接起來, 然後兩隻鏡筒的同軸準直調整好, 這樣就完成啦...






日景、夜景看起來都不錯




看太陽跟 Kowa Highlander 比較一下:





除了架台以外, 一切都很滿意. 以我自己有限的經驗... 雙眼望遠鏡大到一定程度後, 傳統型的經緯儀不管多厲害, "側架" 一定難勝任高倍調焦任務, 所以又換回中軸型的齒條式架台.





福聲說這隻 Manfrotto 400 geared head 兩軸同轉時很像對空的砲台, 真的有像呢.



中松本 EMS-UM 的鏡片大約是 59mm X 36mm; 前端 field stop diameter 大小差不多是 32mm 而已 (松本先生說這個大小可以改), Masuyama 32mm 的 field stop diameter 是 46mm, 這樣的話應該會有週邊暗角 (Vignetting) 才對, 只是不曉得程度如何? 這個我翻過書也不會算, 只能實際測. 大白天看看白牆壁... 嗯嗯, 果然看得到週邊視野有些微變暗的情形, 不過不影響夜間觀測啦, 而且這組會用到 46mm field stop diameter 目鏡機會少之又少, 就算用到, 外圈不到 10% 範圍的小減光情形也不至於太擾人. TV 55mm Plossl 就會有物理性的 Vignetting, 因為有看見鏡片的邊緣.





拿什麼目標來測好呢? 月亮這麼大... 那就試試看獵戶腰帶好了,






其實這邊有個很大也很亮的疏散星團叫 Collinder 70, 530mm 焦段的望遠鏡搭配 32mm, 85 度 AFoV 目鏡理論上要有大約 5 度出頭的實視野, 不過實際比較的結果, TFoV 大概只有 4 度左右, 灌水嚴重, 搞不好這隻 Masuyama 只有 70 度左右的 AFoV? 週邊視野也不佳, 軟軟的跟景德 40mm 那隻差不多. 好在它的視野中央蠻不錯的, 而且以長焦目鏡的重量來說算輕, 身型也顯瘦, 天生就是雙筒望遠鏡的好朋友.






說週邊爛也還不至於很離譜, 像畫的時候獵戶 Sigma (STF 761/762) 剛好在邊邊, 但還大略分得出此多星組的各星點, 只是星點很醜而已.


由於月光大也時有飄雲, 草草畫了兩個簡單的疏散星團, 月光下還能看到 11 等以上的星喔.


NGC 1662 (FOA-60 EMS-BINO, TOE 3.3mm for 161X)


中央有隻大眼睛 大犬 Tau 星, 長得也很漂亮的 NGC 2362:


Tar Canis Majoris and NGC 2362 (FOA-60 EMS-BINO, TOE 3.3mm for 161X)


簡單的畫完, 再來要挑戰難的. 獵戶座就有一堆雙星可試, 參宿七 (Rigel) -- 很簡單, 100X 出頭 (LE 5mm for 106X) 拆得乾乾淨淨, 連畫都懶得畫了. 分開 4.5 arc; 相差 2 等的獵戶頭 Meissa 也不難. 真正難, 對 6 公分鏡來說極具挑戰的是參宿三下方的獵戶 Eta 星:


Eta Orionis: A, B (+3.56; +4.87; 1.8" SEP) -- FOA-60 EMS-BINO, Vixen HR 2.4mm for 221X

FOA-60 的廠規分解能型錄上用道斯極限的 1.9", 不過我們知道道斯極限因人而異, 當然觀測經驗也會影響所謂的 "極限", 比如說我看到非正圓而呈現拉長型的 airy pattern 就會懷疑是不是雙星, 進而用其他方法來驗證, 獵戶 Eta 星就是這種情形. 下圖是 14 公分大折約 200X 畫的, 當然分很清楚.





6 公分鏡可以認出 獵戶 Eta 雙星很厲害呀, 還有點點超過廠規的水準呢. 類似難度, 同樣靠很近, 也有亮度差的還有參宿一 Alnitak:


Zeta Orionis (Alnitak) A, B (+1.88; +3.70; 2.2" SEP) -- FOA-60 EMS-BINO, Vixen HR 2.4mm for 221X

這組對 6 公分鏡來說也很挑戰, 但至少比 獵戶 Eta 星好拆些. 底下同樣是以前用 14 公分大折拆的:





另外還有馬頭旁邊的 獵戶 Sigma 多星組, STF 761/STF 762:


STF 761/STF 762 (Sigma Orionis) -- FOA-60 EMS-BINO, Vixen HR 2.4mm for 221X


STF 762 只有 C 星有點阻礙, 花了點時間才搞定, 其它都沒問題; STF 761 的 D 星沒看到, 可能是月光太亮. 底下是以前在大雪山畫的, 同樣用 TEC 140:





除了快西沉的獵戶外, 還有試北邊的大熊 Xi 星:


Xi Ursae Majoris: A, B (+4.33; +4.80; 2.0" SEP) -- FOA-60 EMS-BINO, Vixen HR 2.4mm for 221X


亮度差不多, 不難. 兩顆橘紅色星幾乎可以很乾淨的分開, 這組之前 FOA-60 單隻就拆過了:




最後是處女座那邊的 Porrima, 現在越分越開已經沒什麼挑戰性了, 跟參宿七一樣 106X (LE 5mm) 就拆得乾乾淨淨:

Gamma Virginis (Porrima): A, B (+3.48; +3.53; 2.7" SEP) -- FOA-60 EMS-BINO, LE 5mm for 106 X


FOA-60 松本式雙眼望遠鏡跟單隻比起來光學性能不變, 不過兩隻眼睛看比一隻看舒服多了, 缺點是兩隻都要調焦, 調兩次有點煩... 除此之外非常滿意, 希望以後會常常拿出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