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嘗試用巴羅以一擋五 -- M 1-64, M11, NGC 6704, Basel 1

之前一直沒用巴羅鏡 (Barlow) 有兩個原因, 一是相信鏡片越少看深空效果應該會越好, 另外就是手上的目鏡實在有夠多, 多到要作什麼倍率都有. 也因此效能一等一的 Leica 變焦目鏡越來越少用, 幾乎只剩 Mewlon-210 上台時才會跟著出場, 好可惜. 那... 是不是給巴羅一個機會? 如果可以到 2.5X 放大的話, 等效 17.8mm ~ 8.9mm 的變焦目鏡搖身一變, 變成 17.8mm ~ 3.6mm 的全能目鏡, 短焦時還有 80 度的實視野呢. 這樣的話, 除了這組變焦目鏡加巴羅外, 再加個 XW 40mm, 其它目鏡全都可以休息了, 可以不用帶 20mm, 12.5mm, 7mm, 5mm, 3.5mm, 用巴羅鏡實現以一擋五.



大家都說 AP 的巴羅好, 那就試試看 AP 吧.




依照網路上看到的巴羅鏡設計公式, 巴羅鏡那個筒長 (巴羅鏡到目鏡接口) 等於巴羅自己焦長的話, 就是放大 2 X. 產品規格書說 f = -10.X 公分 (負鏡組嘛), 筒長量起來也是, 所以這組的放大就是標準兩倍. 我還有 35mm 的 2" 延長管, 所以加長後放大倍率差不多就可到 2.5X, 再長, 原廠也不建議了.

效果如何? 既然作高倍, 當然要來測行星, 可惜透明度真糟. 不然測雙星也可以, 要測雙星就來測最近很有信心的心宿二好了.


Leica ASPH Vario 25-50 WW + Astro-Physics 2" ACB



結果很棒啊, 心宿二的伴星輕鬆拆開, 一點都不輸 XW 3.5mm/5mm, 我也拿 Ethos 6mm 來比, 不管內反射光的抑制, 星點的色差像差控制都毫不遜色, 而且 Leica 的無段式變焦設計超好用, 對困難目標可以一點一點拉倍率試, 也可以把倍率高高低低變化來幫助辨識對比很低很低的目標. 如果硬要挑缺點的話... 應該是還是比較喜歡/習慣 Pentax 的眼罩設計吧.

這樣的話... 那幾支勞苦功高, 心愛的 XW 怎麼辦?




上面那籃是備用的, 下面這籃是要常上工的, 生力軍 Barlow 已就位, 都是兩吋規格了, 裏面有兩個 Doctor 是雙目用的借住這邊...




雙眼用的在這籃...




還有幾顆小人國的...





昨晚終於有個機會試試 "帶兩顆目鏡" 上場的經驗, 於是就只帶 Ethos 21mm 跟 Leica 變焦與巴羅上屋頂. 天剛黑時明明透明度好得不得了, 等晚上 10 點多... 奇怪了, 就撲上了一層薄雲.

先用大視野畫了 M11 與附近的兩個疏散星團.

Messier 11, NGC 6704, Basel 1


這組目標也是 Sue French 雜誌專欄介紹的, 那個 Basel1 又名 Apriamaswili 1, 47X 其實解不太開星點, 改用 Leica 變焦 + 巴羅才解開像一個 "U" 形的星點分佈, 至於用幾倍我也不知道, 反正變焦就轉來轉去, 轉到自己覺得構圖好, 目標也清楚就畫圖了. NGC 6704 比 Basel 1 更難解一點點, 同樣是用新同學解開的.


畫完大視野, 看看天琴 Beta  跟 Gamma 兩顆 3.X 的肉眼看得見了, 一時興起想試試看一個難度應該不低的行星狀星雲 M 1-64. 每次看星圖, 從紙本到 Skysafari, 經常看見天琴那四角框框內除了邊邊的 M57 外, 另外一個奇怪編號的行星狀星雲, 不過從來沒試過.

坦白說, 各種深空目標裏, 我最有信心的可能就是行星狀星雲了. 其實早先花最多心力練習的應該也是行星狀星雲. 行星狀星雲靠倍率, 很多可以靠濾鏡, 有所謂的閃爍 (Blink) 目視現象, 認行星狀星雲是相當有成就感的目標種類. 結果... 踢到個大鐵板.

Mn 1-64 Planetary Nebula in Lyra


最後花了快 1 小時才搞定, 早知道拿 8" 的出來. 這個目標在平地我猜沒用濾鏡應該絕對看不到, 我先用 Lumicon 的 O-III 也沒看到, 還因為出瞳徑太小, 星點幾乎不見光光, 結果更難認. 後來改用宇隆的 O-III, 它的 FWHM (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應該比較寬, 所以上圖目標右邊的幾個星點都還看得到, 也因此我比較能專心往目標 "應出現" 的位置辨識, 在視野換了好幾個不同位置後, 終於能用 averted vision 看到, 比想像的大, 沒有細節. 然後我再換回 Lumicon,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一方面眼睛也適黑比較久, 這次目標右邊的星點可以看到一個, 然後目標本身相當清楚出現, 比用宇隆的 O-III 看明顯, 也厚實些, 有時甚至直視也看得到. 說 "有時" 是因為如果恍神的話會消失一下, 還真的要很認真看呢.

不管如何, 總算也是我的第一顆 Minkowskis 成員, Leica 變焦加巴羅計劃成功.

8 則留言:

  1. 前辈如果要出手目镜的话记得在blog上发布以下哦,哈哈哈

    回覆刪除
  2. 內容 豐富 到讓我google 不完,闵可夫斯基(1864-1909)出生于俄国 (德国数学家、物理家) 其理論 可推出 所有相對論 的元素,其二哥 是胰島素之父。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98363/5925967.htm?fromtitle=Minkowski&fromid=8771074&type=search

    Minkowski's Object (Arp 133) is a peculiar dwarf galaxy in the constellation Cetus lying about one arc-minute ENE of the elliptical galaxy NGC 541. The latter is also a radio galaxy that has a jet of ionized plasma emanating from its nucleus. Evidence now suggests that a burst of star formation in Minkowski's Object (Arp 133) was actually triggered by the jet from the nucleus of NGC 541 because the body of the jet can be traced all the way to the region where the new stars are forming. If this turns out to be true, it will be the first known case of a jet from one galaxy influencing a neighboring galaxy and triggering new star birth. The details of just how this could occur are uncertain.

    回覆刪除
  3. 抱歉搞錯。這個 魯多敏科斯基 才是本文正身 German-American astronomer Rudolph Minkowski was best known for his spectroscopic work on supernovae. But he was also interested in "gaseous nebulae," and in the 1940s, created a catalog of planetary nebulae he'd identified with the 60- and 100-inch telescopes at Mount Wilson.
    http://www.skyandtelescope.com/wp-content/uploads/ART-Minkowski-PNe-Table-Web.pdf

    回覆刪除
  4. 不知有考虑过Leica自己的1.8 extender吗?和ap的巴罗比起来如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的確有考慮⋯⋯不過後來考慮跟目前手上其他目鏡焦段銜接才決定用的2X 的巴羅

      刪除
    2. 明白了,不知道如果不考虑焦段只做效果的比较会如何,我听说有些巴罗比如Nikon的EiC用在别的品牌目镜效果会很差,AP的巴罗应该是效果有保证性价比较高的选择了.

      刪除
    3. 現在越來越懶作比較了^^", 看看反應不錯的就直接買,而且買通用規格還可以給其它目鏡用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