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沉陷大地的痕跡 -- 濕海(月面觀察)

Taken by iPhone (FC-100DC/EM-11)


終於可以用自己拍的相片說故事了... 才怪, 醜死了, 等一下還是要借大師的相片才行.

這週天氣不錯, 不過月光閃亮亮, 大部分同好都早早上床養肝, 而我剛好讀完 12 月雜誌 Charles A. Wood 先生的月亮專欄, 一整個躍躍欲試, 更巧的是兩個月發一次的 SkyNews, Gary Seronik 也在介紹月面相同目標 -- 濕海 (Mare Humorum), 所以陸陸續續看了幾個晚上月亮. 月亮超難畫... 其實想畫也畫不起來, 索性拿手機拍拍看, 結果就成了上面那付模樣, 紅框框裏的就是濕海.

弄成黑白感覺好像比較厲害 ^^"

我們知道月面上看起來黑黑一塊塊的是 "海" (拉丁文用 Mare), 有些海恰好就長在盆地上 (拉丁文用 Basin). 盆地通常是很大的撞擊事件形成, 被撞之後岩漿冒出薄薄的地殼, 慢慢的淹沒盆地區域, 被岩漿淹沒的區域看起來黑黑的, 就是月海... 小弟是外行的外行, 如果有講錯, 敬請見諒, 也歡迎指正, 多謝多謝.

觀察盆地與海的地形細節, 或許可以推測遠古發生的故事, 而生冷的石頭有些故事以後, 再用望遠鏡看著也會變得有趣許多, 濕盆地 (Humorum Basin) 就保留不少遺跡.

通常盆地外圍會有一圈山脈, 比如位在雨海 (Mare Imbrium) 週圍, 而且也都算是熱門景點的高加索山 (Montes Caucasus), 亞平寧山脈 (Montes Apenninus)... 等等, 不過這些環形山, 有些被其它撞擊事件摧毀, 有些被溢出來的岩漿覆蓋... 總之不敵歲月摧殘, 垮的垮, 消失的消失, 很多都再也認不出來. 濕盆地倒是留下一些遺跡, 其中最明顯的應該是位在濕海註冊商標 "Gasssendi 撞擊坑" 西側的 "Percy Mountins", 我發現大概月齡 11~12 天左右很容易看到, 下弦月時應該也適合, 只是都沒早起試過. "Gasssendi 撞擊坑" 也是一個蠻多人會去逛的地方, 坑內的幾條月溪 (Rilles) 是考驗好眼力以及測試望遠鏡光學品質的目標. Gasssendi 撞擊坑好像就正正砸在 Percy Mountins 北邊的樣子.

多說無用, 這時得搬出來自 HK, 太陽系攝影大師 Daniel Chang 兄大作幫忙解釋才行.
如果要欣賞更多 Daniel 兄的作品, 可以到.......... 這個連結相簿欣賞..........


相片是 HK 的 Daniel Chang 兄拍的


濕海邊緣上還有幾個小撞擊坑, 角度對的話不難認... , 4 吋鏡就能輕鬆找到, 改天要用更小隻的來試.

相片是 HK 的 Daniel Chang 兄拍的

濕盆地的環形山還不只一環, 平行於 Percy Mountain 外側另有一環, 不過這個外環走到東南側就消失不見了.

相片是 HK 的 Daniel Chang 兄拍的 (上是南, 右是西)

兩道環中間的地勢比較低... 想一想也合理, 外環是濕盆地真正的邊界, 內環可能是因撞擊而溢出的岩漿固化板塊太重, 下陷形成的... 這是我看文後猜的. 而兩道環中間的地勢較外側更低, 觀察西南側的 Leibig 坑與 Palmieri 坑之間, 還有東南側的 Ramsden 坑與 Campanus 坑之間黑黑的, 可能就是證據, 因為地勢低, 岩漿流到那兒... 這還是猜的, 但看起來真的黑黑的呀, 尤其西南側, 滿月前後看起來有三道黑黑的條紋, 不想注意到都很難.

另外一個會注意到的現象是濕海邊緣的小撞擊坑, 朝內側的環幾乎都消失或崩解, 有可能盆地本身就是中央低外圍高的地形, 或者是岩漿後來造成的現象. 比如最明顯的 Doppelmayer 坑, 旁邊的 Lee M 坑, 西側的 Hippalus 坑, 甚至 Gassendi 坑也看得出朝海中心的環崩壞情形, 請參考上上一張圖. Hippalus 坑裏有個大約 5km 的 Hippalus B, 也是吸引人挑戰的小東西,

濕海淹滿岩漿之後慢慢固化, 而且越來越重, 而這邊地殼正薄, 很有可能整大塊開始下沉, 東側正有下沉造成的遺跡, Rimae  Hippalus (或 Hippalus Rille?) 就是, 總共可以發現三道弧狀平行的月溪 (Rimae 是月溪, WIKI 上有行星體系命名法參考), 這三道也是觀月愛好者可以挑戰的目標. 切過 Hippalus 坑的那條就是 Hippalus 溪 (Hippalus Rille, Rille 也是溪, 可能是小條點的溪吧?), 最寬處大約 3~4 km, 比著名的, 也是我認識的第一個月面特徵 Hyginus Rille 還寬, 奇怪... 像 Hyginus Rille 這麼窄的月溪, 我幾乎什麼月齡時看都認得出來, 沒辦法... 這可能是和月球初戀的地方吧? 哈~

相片是 HK 的 Daniel Chang 兄拍的

找到一張更清楚的...



想看更多超近月照嗎? Daniel Chang 的另一本相簿, 看到嘴巴都合不起來了 ^^"
Daniel Change 的相簿


平行月溪的東側 (上圖紅框框左邊), 海內靠邊處, 有一道道的小山脈 (mare ridges), 這是海中央固化初期板塊下沉擠壓的遺跡, 在月齡 12 天左右看時, 光影角度正好, 所以也不難辨識.

海的另一邊, 西側最吸引人的就是 Liebig 峭壁 (Rupes Liebig), 講到峭壁 (Rupes) 大家最熟的當然就是 "直壁" (Straight Wall), 它們都是斷層, 一邊高一邊低, 而 Liebig 峭壁大約是 400 公尺的斷層, 但斜度只有 11 度, 你可以輕易用走的爬上頂層. 峭壁東邊地形凹凹凸凸, 西邊卻是一片平坦. 會難找嗎? 不... 超容易的, 月齡 11 天左右看時非常明顯, 甚至可以看出它是一邊高一邊低的 "斷層", 而不會跟溝槽狀的月溪混淆呢.

相片是 HK 的 Daniel Chang 兄拍的

最後, 我們會發現整個濕海相對最黑的部分就是位在西南側的 Doppelmayer 月溪 (Rimae Doppelmayer) 附近, 而且滿月看更明顯... 所以別再嫌滿月了 ^___^


相片是 HK 的 Daniel Chang 兄拍的

Doppelmayer 月溪很小不好認, 但同樣的, 月齡 11~12 天左右還蠻容易找到. 科學家確認這些黑黑的物質是 "火山碎屑玻璃珠" --- 很好笑吧? 沒有專業知識只好用 Google 翻譯翻, 原文是 "Pyroclastic glass beads". 當然 "火山碎屑玻璃珠" 是從火山口噴發出來的, 但目前即便以最先進的探測器也找不到 "火山口" 遺跡, 因此推測噴發處很可能是沿著這條長長的月溪 (Rille), 想像一下, 300 公里長的煙火發射器, 經年累月的噴發, 堆疊累積... 多麼壯觀的一幕啊!

2 則留言:

  1. 感謝 Daniel 兄提供的相片, 原圖更細緻 100 倍, 仔細看可以找到好多細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