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嘗試辨識木星細節以及彩色濾鏡簡單測試

木星是個老少咸宜, 可淺可深的天文目標, 大部分的人初次以望遠鏡看見木星都會驚嘆於其四大衛星... 行星的月亮耶... 也有很多人以數木星上面條紋的多寡來比較或吹噓器材及視力. 不過木星這顆巨大氣體行星表徵千變萬化, 每年看都不太相同. 記得剛買望遠鏡那年, 隨便就看得到 3 條, 寧視度好時家裏的小女孩都能認出 5 條, 可是隔一年忘了是北赤道帶還是南赤道帶? 反正有一條居然還不見了, 那年怎麼看就剩 1 條比較明顯.

2014 年的火星接近是自己第一次比較深度觀察行星, 而且收穫豐富, "收獲" 指的是發現原來看得夠久是可以看到這麼多細節啊. 去年入冬以來一直沒去認真看木星, 直到前天, 陰沉了好一陣子木星終於露臉, 雖然薄雲罩頂連二等星都看得很吃力, 但我就是見不得器材閒著啦, 早早把 u-210 拿到陽台退溫平衡, 架上可以自動追蹤的赤道儀, 帶著剛買的幾片彩色濾鏡, 打算好好與木星熟識一番.

GSO 的 2" 彩色濾鏡組, 應該跟 Celestron 的一樣


之前認識的木星僅止於, 南北極區 (NPR/SPR), 還有比較暗的是 "帶" (Belt), 很細的帶叫作 "斑?" (Band... 自己亂取的中文名, Gleeman 兄建議用窄帶或條紋, 聽起來好多了 ^^"), 比較亮的是上升氣流叫 "區" (Zone), 盤面中央是赤道區, 然後對稱有南北赤道帶, 南北 "熱" 帶區, 南北 "溫" 帶區, 更靠極區有南南或北北溫帶區, 甚至還有南南南或北北北溫帶區.

圖來自 WIKI


事實上看久一點已經看到許多細節, 只不過一直不知道這些細節什麼是什麼? 所以又在網上查了半天... 雖然說法很多, 定義也不盡相同, 我還是列一些比較有共識... 最好也能理解的名稱出來, 至於參考相片當然用行星月面拍攝大師 DCK (Daniel Chang) 兄的大作最合適啦. 同樣的, 小弟才疏學淺, 如有寫錯敬請多多指教.
幾個常用的細節稱呼 (相片取用月面行星攝影很厲害的 Daniel Chang -- DCK 兄大作)

大紅斑... 這個大家都認識, 就不多說了.

Ovals: 應該算是小型的大紅斑, 其顏色有可能是紅的, 橘色, 灰色, 白色... 比較大而且長期存在的還會有名字, 比如說僅次於大紅斑第二大的 Oval 叫 BA, 而 BA 是 2000 年時較小的另兩個 BE 與 FA 合併的結果.

White Spots (白斑): 這不用多解釋, 望名生意, 很多拍得好的相片都能看見, 大小可能跟木衛凌過的影子差不多, 看它這麼白亮, 應該也是新鮮的上升氣流, 或氣流風暴的前奏. 經常在南溫帶看見, 據說南北赤道帶上也容易發現.

Festoon (彩帶): 通常指從 "帶" 跨過 "區" 延伸到另一條 "帶" 的暗色(常常是偏藍色或灰白色)條紋, 最常看到在北赤道帶下方邊緣處, 伸展向中央的赤道區. 這裏又有許多特殊名稱, 比如說, 沒有延伸到下一條 "帶", 反而折回來 "出發帶" 形成一個圈圈的又被叫做 Loop (也有人叫它 Garland), 如果沒有折到底形成圈圈, 反而是彎彎一條, 有人叫它 Hook (鈎), 但如果不是彎的, 而長成粗粗直的, 就被叫成 Column... 特殊名稱真的很多.

Condensation, Bar, Rod, Barges: Condensation 我覺得比較像是紅(暗)色版的白斑, 如果是淺色的, 但又不像白斑這麼白亮, 則有人叫它 Nodule; 而 Bar, Rod, Barges 也是暗色, 但比較偏 "條" 狀, 常見於北赤道帶的北邊緣以及北溫帶...

Raft: 不知道是不是北赤道帶上北邊緣的鋸齒狀深色塊? 這些 "帶" 上的鋸齒狀很容易辨識, 我看所謂 "Protrusions 與 Indentations" 的描述也很像呢.

Rift: 既然是 "裂縫", 所以我猜就是 "帶" 上面淺色細細長長的條狀囉.

Knots: 這個也蠻容易發現的, 應該是指 "帶" 上面比較厚濃, 像黏土一層層堆疊上去的感覺.

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名稱, 我也分不出哪些是標準? 那些是自己命名的? 那實際上我又看見哪些?

"帶", "區" 與 "兩極" 當然沒問題, 南北溫帶 (或其實是南南/北北溫帶?) 也沒問題, 北方的比較清楚. 南北極區仔細看可以發現不少小的, 短的條紋, 甚至在南北溫區也能發現這些細紋. 兩條赤道帶的鋸齒狀, 帶內部的厚堆疊也不難辨識, 真的該考慮畫一畫.

試濾鏡也是當晚的工作之一, 先貼一張草草測試的結果, 都用 Binotron-27 雙目視, 上半部是 panoptic 24mm 100X 的效果, 下半部是新買的 XF 12mm 200X 的結果, 紅 "V" 表示有看見, "+" 表示有加強, "+" 越多就越好.

簡單的彩色濾鏡測試結果
有些濾鏡效果奇佳, 比如說 Baader 的行星月亮光害濾鏡, 藍色 80A 對雲帶以及極區的顯現. 有些讓雲帶變明顯是因為讓 "區" 變不明顯襯托而出, 有些雖然讓整體變暗許多, 但仔細看雲帶內部反而出現更細緻的細節. 大致上 Baader 的行星月亮光害濾鏡, 藍色 80A 效果不錯, 黃色 12 也不錯, 200X 下帶內細節變多. 不過觀測時間不夠久, 這個測試的結果還是很薄弱, 但至少算有個開始啦.

最後兩個心得, 第一... Mewlon 210 的溫度平衡有做足的話真的是天堂與地與之差別, 而自己的經驗是至少 2 小時, 別相信別人說 1 小時甚至半小時就夠了的說法. 第二, 有沒有自動追蹤的架台也是天堂與地獄之差別啊, 尤其是長時間的單一目標觀察, 再附加一點是... 我要裝 Mewlon-210 的後對焦座啦, 不然高倍對焦時的主鏡偏移真的會瘋掉.

...........

裝好了, 是原廠的而且有迴轉功能, 真不錯


 

2 則留言:

  1. Really enjoy reading your blog !

    -Kai (一半目視一半拍照 ;-))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的留言, 經驗分享也是很愉快的一件事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