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e

Practice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大雪山的觀星素描記錄 -- IC434/B33, STF 761/762, NGC 1499, NGC 2359

週末好天氣大家都跑去拍彗星, 我也湊個熱鬧上山去. 同行的堂弟最近愛上爬山, 氣象預報圖看多了比較有心得, 考慮了幾個地方, 最後決定大雪山, 雖然地勢不開闊, 不過星空目標無窮盡, 最不擔心的就是缺目標, 不怕不怕.

事後回想起來, 停在 33K 路邊還真不錯, 那邊不像合歡山的各停車場, 三不五時就被車燈照得昏頭轉向, 然後附近又沒人, 幾次到合歡山被人群的歡樂聲吵得都有點頭痛了, 倒是這邊樹林裏一直有各種動物的叫聲, 還真是新鮮呢. 另外自己上山頻率不高, 一次到 3000 公尺以上會有點頭暈, 2000 公尺沒問題, 正常得很. 那為什麼停路邊不進去? 大雪山有門禁, 但我只有看看而已, 其實撐不到整夜, 還是回家睡覺最好, 所以時間上的安排, 入夜一直看到午夜前, 估計看 5 個目標沒問題, 回家下完裝備睡覺, 頂多隔天賴個床, 比起通宵熬夜, 身體的感受簡直是天壤之別.

停在路邊看星星

剛入夜還有零星幾輛車經過, 有些人會好奇下車詢問, 後來乾脆先架起雙筒鏡對好彗星給來問的人自行操作, 大家都說星空好美麗... 本來就是呀. 我自己第一個目標是之前看得零零落落的 NGC 891, 25X (XL 40mm) 就看到, 當時覺得天都還沒全黑, SQM 量一下已經有到 20 出頭. 然後最多試到 140X (XW 7mm) 就很吃力, 不過放這麼大之後, 星系中央的黑縫已經可以清楚辨別, 不過不是想像中鮮明切一刀的感覺, 而是糊糊有點擴散的視覺效果. 本來想畫圖, 不過路人的疑問太多, 我可是很有耐心的回答喔, 不管是很多同好討厭被問的 " 你的望遠鏡幾倍?" 還是 "你的望遠鏡多少錢"... 等等, 我都有認真回答, 不過也因此最後實在畫不下就放棄了.

休息一下, 啃個麵包, 下個目標想先試試看馬頭暗星雲.
馬頭看(其實應該說是 "找") 多了, 所以很清楚它應該出現在哪個位置上, 其實這很有幫助, 並不是都要先盲畫再來比對相片, 然後證明自己沒看錯... 證明給誰看啊? 哈哈~

那隻自己每次都說成是 "沒有翅膀的蜻蜓" 的 Sigma Ori, 目鏡對到之後景象就與平常屋頂看的完全不同, 兩組多星系統星點粒粒分明, 甚至 100 出頭倍放大就解開所有伴星, 後來是用到快 200 倍放大來畫圖, 果然畫出許多 13 等以上的暗星.

Struve 761 / 762

至於主角馬頭, 說實在沒想像中的容易, 此時 SQM 已近 22. IC 434 的雲氣範圍倒是很清楚, 我還從不曾看過這麼清楚的 IC 434 呢. 火焰星雲的 NGC 2024 還稍微能分辨, 但奇怪的是 NGC 2023 怎麼看都看不到, 不曉得為什麼? 變焦目鏡調來調去漸漸的能辨識出 B33 微弱視感的暗星雲, 最後是用 Panoptic 24mm 作大約 40X 放大的觀察與素描. 為什麼這次我又覺得更肯定呢? 第一, 仔細觀察, 暗星雲頭部有彎, 而且朝向參宿一 (Alnitak) 方向; 第二, 暗星雲的根部邊緣交界處有星點. 所以盡管馬頭不像馬, 也不是穩當當的黑在那裏被看見... 說實在以我有限的暗星雲觀測經驗裏, 幾乎不可能把邊緣線畫得準準準銳利的... 但是, 它就在那裏.

B33 / IC 434 素描

喝個水伸展一下四肢, 滿天星星一閃一閃亮晶晶, 真是美好. 下個目標同樣是需要 H-beta 濾鏡的 NGC 1499 加州星雲. 夠黑的夜空果然沒讓人失望, 低倍目鏡下英仙 Xi 星 (Menkib) 對到星雲就出現了, 連帶 zeta (Altic,  捲舌四), omicron 也可以同在大約 24.5X, 2.7 度 (XL 40mm) 的視野內, 平地天況再好, 我也只能看清楚星雲切 Xi 星 (Menkib) 那側的邊緣線, 長條狀的另一側甚難分辨, 因此常常無法判斷到底這片雲氣多寬? 不過這次總算清楚的把範圍框出來, 甚至還能把星雲內比較濃的區域大致標一下.

NGC 1499 大約 2.7 度目鏡視野

NGC 1499 是典型的發射星雲, 這一帶 (英仙 OB2) 是之前介紹冬銀河, 同樣在所謂古爾德帶上的 OB 星協, 充滿星際塵埃以及年輕的 O 或 B 類恆星, 主要由 Xi 星 (O 類型) 所激發, 照亮. 圖的右上方是英仙 OB3 星協, 最亮的就是 Zeta 星 (B 類型).

下一個是 RASC Finest NGC 作業其中一題, 別號雷神索爾頭盔的 NGC 2359. 看過好幾次了, 不過今天要好好畫一畫.

NGC 2359 Thor's Helmet under 40X

平地天況好的時候大致能看得出 "三角形" 或 "菱角形", 但當然比不上高山上的清晰. 這一帶星星有夠多, 星點標一半就想放棄了, 不過既然是作業就還是得交, 硬著頭皮把它標完. NGC 2359 也是一個發射星雲, 星雲內部有個超大質量的恆星, 頻臨超新星爆炸前夕, 巨大的恆星風把周遭的分子雲電離並吹向外, 形成此特殊的景致. 實際觀測可以看到星雲內部的星點, 然後我覺得菱形範圍以外也有較淡的雲氣, 所以還是把看見的部分也大概描出來. 這個目標加濾鏡肯定比較清楚, O-III 遮掉比較多星點, 所以最後用 UHC 畫圖, 還畫了一張 140X 的, 同時著重在雲氣濃淡區域的標示.

NGC 2359 Thor's Helmet under 140X

中間還零零散散看了幾個目標, 然後改用雙筒, 最後畫的是 NGC 2244 與薔薇星雲

Rosette Nebula and NGC 2244 in binocular

這次畫的雲氣濃淡區域雖然也是不準, 但比起前幾次畫的應該可靠許多. 因為小折剛賣掉, 目前除了用雙筒鏡以外暫時沒有 3 度視野以上的組合, 所以想再挑戰更多細節要等下一次了.

回家前看了一會木星, 真是太驚人了, 最接近南北兩極的帶區域有許多細節可以辨識, 可是認真觀察又畫圖了 4 個多小時還真的挺累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東西收好就下山了.



老外所謂的 "Outreach", 我認為除了休閒放鬆以外, 如果要認真觀星的話, 其實有很多東西要學習以及注意的, 否則就帶隻雙筒及腳架跟同好打打屁吃吃火鍋就好, 才能真正得到休閒娛樂的效果. 但如果要做點記錄的話, 我目前的想法是上山是戰場, 平地是練兵, 上戰場要有完備的計畫, 平常也要有足夠的訓練, 這樣難得一次上山才能有效率的完成目標. 這次上山計劃還是做得不好, 目標的順序有點太隨性了.

另外, 黑暗中作業如果要不手忙腳亂, 避免東西找不到甚至掉東西的話, 除了平常多練習熟悉器材以外, 把器材模組化裝盒, 切換器材時一定要物歸原位不要隨手亂擺, 這也很重要... 很多都是自己屋頂上得到教訓後的痛苦心得呢.

模組化收納裝箱, 在黑暗中比較容易找到想要的東西

同類型的器材放同一盒, 用完一定放回同盒, 避免在黑暗中遺失貴重器材

不同濾鏡以貼紙做記號, 方便黑暗中快速找到需要的濾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